『壹』 简述陶瓷发展的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及中国对陶瓷发展的主要贡献。
1、陶器阶段来
用黏土制源成毛坯,经过高温(~1000
°C)
烧结而成,是原始人类制成的最重要的物品之一
2、瓷器阶段
发明了釉、发现并使用高铝质瓷土、高温技术的发展(>1200
°C
)
3、现代先进陶瓷阶段
原料纯化——从天然矿物原料为主发展到
高纯人工合成原料为主
新工艺层出不穷——
成型新工艺:等静压成型、热压成型、离心注浆成型、压力注浆成型、流延成型等
烧结新工艺:热压烧结、热压等静压烧结、反应烧结、快速烧结、微波烧结、等离子体烧结、自蔓燃烧结等
理论日趋成熟——从经验操作发展到科学控制、特定材料设计、工艺—结构—性质—使用性能
分析技术进步——显微结构分析技术如X射线衍射仪、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特殊性能测试仪器等
相邻学科发展——量子力学、固体物理、
固体化学、配位化学、
结晶化学、量子化学、
半导体、微电子等
4、纳米陶瓷阶段
原料纳米化、陶瓷内部晶粒纳米化、性能高
度优化、正在深入研究,预期将引起重要
变化。
『贰』 请具体论述中国陶瓷发展史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但是陶器始终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如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统理窑务,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金时战乱后遗留下来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仍然继续生产,其中龙泉窑比宋时更加扩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龙泉窑的上乘之作。还有“金丝铁线”的元哥瓷,应是仿宋官窑器之产物,也是旷世希珍。
明代从洪武35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200多年来烧制出许许多多的高、精、尖产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窑厂的存在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等品种,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还有福建的德化白瓷产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景德镇瓷业盛况空前,保持中国瓷都的地位。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翠硕、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郎窑还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郎窑红、缸豆红独步一时。还有天兰、洒兰、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时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
雍正朝虽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艺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新的基础上,都有极其精致的产品和创新的品种。
『叁』 陶瓷现在在世界中的发展如何
行业增长概况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住房环境持续改善的几十年中,陶瓷砖由于外观精致、图案多样,能够实现美观的装饰效果,同时具有耐腐蚀、抗污性好、易清洁、材质坚固、防火防潮、辐射可控等特点,一直受到国内消费者的欢迎。2010-2015
年,随着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陶瓷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以上建筑陶瓷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从2010 年的2,302 亿元增长到2015 年的4,354
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3.60%;同期国内建筑装饰工程总产值从2.10 万亿元增长到3.39 万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0.05%。
近年来,行业分化趋势明显加快,一批龙头企业的业绩增长幅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而一些新的品牌、新的黑马又不断涌现,以全新的产品特色、市场策略、营销模式,为行业带来新鲜力量的同时获得自身快速的增长。
全球陶瓷行业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
经过长久的发展,国外陶瓷生产企业大多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从事陶瓷产业的某一个环节或者工序,以体现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随着能源和原材料的限制,以及人力成本逐年上升,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和产能,世界陶瓷生产中心正在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在全球陶瓷市场上,陶瓷制品的需求呈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欧美国家更注重陶瓷制品的色彩、造型、安全和环保等性能;中国则更侧重于陶瓷制品的花色、文化内涵和实用性能。基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活水平、文化背景、艺术审美观等方面的差异,市场上单一陶瓷品种难以满足不同地域的需求,也早就了不同地区的行业企业具有各自不同的竞争优势。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陶瓷产品进口国,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日用陶瓷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指出,2015年进口陶瓷产品58.71亿美元,同比增长0.56%,2016年进口陶瓷产品57.64亿美元,同比下降1.82%,陶瓷需求保持稳定。2016年,美国建筑陶瓷进口17.91亿美元,占全部陶瓷进口的31.09%;卫生陶瓷进口10.25亿美元,占全部陶瓷进口的17.79%;日用陶瓷进口13.17亿美元,占全部陶瓷进口的22.85%;工艺陶瓷进口3.70亿美元,占全部陶瓷进口的6.42%;其他类陶瓷进口12.60亿美元,占全部陶瓷进口的21.85%。中国是美国陶瓷进口的最大来源国,2016年美国从中国进口陶瓷22.22亿美元,占美国陶瓷进口总额的38.56%。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分析,电子工业是先进陶瓷产业最大的终端应用市场,这一趋势仍将延续数年。地域划分来看,亚太地区2014年电子陶瓷市场份额超过
40%,是全球电子陶瓷市场规模最大的地区,而中国又是亚太地区电子陶瓷需求量最大的国家,其他依次为日本、韩国、印度。
近年受益于通信、计算机、电子仪表、家用电器和数字电路技术的普及发展,电子陶瓷元器件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在下游行业的拉动下,全球电子陶瓷行业保持稳定增长,2010年全球电子陶瓷市场规模为181.3亿美元,2014年增长至205.9亿美元。
在我国,电子陶瓷为政策指导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重点发展的关键战略材料之一,呈现出迅猛发展势头,2007年我国电子陶瓷行业市场增长率为30.4%,除去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行业增速维持在11%以上的水平,行业产量年均增速接近15%。
产业技术不断走向成熟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运输成本等整体呈上涨趋势,部分陶瓷企业开始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升级,采用新型、节能的自动化设备,以及新工艺、新技术代替传统的生产方式,实现自动化流程和智能操作控制,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产品品质,降低能耗和成本。
行业生产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日用陶瓷行业的生产技术发展也很快,一些传统落后的设备和复杂的生产工艺正在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等静压成型、自动修坯等智能化、自动化的先进设备和工艺简单、连接紧凑的设备和生产线。陶瓷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力成本的不断上涨,通过提高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从而提高日用陶瓷业的生产效率,成为日用陶瓷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色釉炻瓷作为最具有个性的日用陶瓷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色釉炻瓷为日用陶瓷细分产品,具有时尚个性、环保健康、实惠实用的特点,正日益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和青睐。对比分析国外日用陶瓷市场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日用陶瓷市场已经超越了实惠消费的阶段,呈现出时尚文化消费和绿色环保消费的趋势,未来对色釉炻瓷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陶瓷产业的有机载体,是传统文化与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釉下五彩瓷,采用的“三烧制”制作工艺,釉面莹润光洁,显得质朴古艳,色彩温润,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欣赏、装饰、收藏价值。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倡导和对艺术鉴赏需求的提升,釉下五彩瓷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肆』 中国陶瓷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有一本《中国陶瓷史》的书,你可以去看看,下面是这本书的目录。
第一章 陶器的起源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分布与分期 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第二节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第三节 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制作和烧成方法 第五节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造型与装饰艺术 第三章 夏商周时期主要制陶工艺 第一节 夏代初见端绪的灰、黑陶与白陶 第二节 中原地区商代陶器的主要成就 第三节 其他富有地方特点的青铜时代陶器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特艺陶器 第四章 秦汉时期陶器的发展与瓷器的出现 第一节 秦代大型陶俑的烧成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陶器 第三节 东汉瓷工艺的主要成就 第四节 汉代陶瓷工艺的主要成就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进期的陶瓷 第一节 三国、两晋时期的青瓷器 第二节 六朝着瓷与带彩瓷器 第六章 隋代陶瓷的普及和提高 第一节 白瓷的烧制成工业区 第二节 著名的青瓷窑场 第三节 隋代青瓷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隋代陶瓷工艺的特色 第七章 唐代陶瓷的辉煌成就 第一节 南北方青瓷名窑 第二节 南北方白瓷名窑 第三节 独树一帜的唐三彩陶器 第五节 唐、五代时期陶瓷器的对外输出 第六节 宋代陶瓷的历史高峰 第八章 宋代陶瓷的历史高峰 第九章 辽金西夏陶瓷的民族风格 。转自博宝艺术网。
『伍』 陶瓷企业该如何创新,才能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陶瓷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色釉炻瓷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行业增长概况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住房环境持续改善的几十年中,陶瓷砖由于外观精致、图案多样,能够实现美观的装饰效果,同时具有耐腐蚀、抗污性好、易清洁、材质坚固、防火防潮、辐射可控等特点,一直受到国内消费者的欢迎。2010-2015
年,随着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陶瓷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以上建筑陶瓷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从2010 年的2,302 亿元增长到2015 年的4,354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3.60%;同期国内建筑装饰工程总产值从2.10 万亿元增长到3.39 万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0.05%。
近年来,行业分化趋势明显加快,一批龙头企业的业绩增长幅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而一些新的品牌、新的黑马又不断涌现,以全新的产品特色、市场策略、营销模式,为行业带来新鲜力量的同时获得自身快速的增长。
全球陶瓷行业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
经过长久的发展,国外陶瓷生产企业大多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从事陶瓷产业的某一个环节或者工序,以体现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随着能源和原材料的限制,以及人力成本逐年上升,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和产能,世界陶瓷生产中心正在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在全球陶瓷市场上,陶瓷制品的需求呈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欧美国家更注重陶瓷制品的色彩、造型、安全和环保等性能;中国则更侧重于陶瓷制品的花色、文化内涵和实用性能。基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活水平、文化背景、艺术审美观等方面的差异,市场上单一陶瓷品种难以满足不同地域的需求,也早就了不同地区的行业企业具有各自不同的竞争优势。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陶瓷产品进口国,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日用陶瓷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指出,2015年进口陶瓷产品58.71亿美元,同比增长0.56%,2016年进口陶瓷产品57.64亿美元,同比下降1.82%,陶瓷需求保持稳定。2016年,美国建筑陶瓷进口17.91亿美元,占全部陶瓷进口的31.09%;卫生陶瓷进口10.25亿美元,占全部陶瓷进口的17.79%;日用陶瓷进口13.17亿美元,占全部陶瓷进口的22.85%;工艺陶瓷进口3.70亿美元,占全部陶瓷进口的6.42%;其他类陶瓷进口12.60亿美元,占全部陶瓷进口的21.85%。中国是美国陶瓷进口的最大来源国,2016年美国从中国进口陶瓷22.22亿美元,占美国陶瓷进口总额的38.56%。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分析,电子工业是先进陶瓷产业最大的终端应用市场,这一趋势仍将延续数年。地域划分来看,亚太地区 2014 年电子陶瓷市场份额超过
40%,是全球电子陶瓷市场规模最大的地区,而中国又是亚太地区电子陶瓷需求量最大的国家,其他依次为日本、韩国、印度。
近年受益于通信、计算机、电子仪表、家用电器和数字电路技术的普及发展,电子陶瓷元器件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在下游行业的拉动下,全球电子陶瓷行业保持稳定增长,2010年全球电子陶瓷市场规模为 181.3 亿美元,2014 年增长至 205.9 亿美元。
在我国,电子陶瓷为政策指导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重点发展的关键战略材料之一,呈现出迅猛发展势头,2007 年我国电子陶瓷行业市场增长率为30.4%,除去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行业增速维持在 11%以上的水平,行业产量年均增速接近 15%。
产业技术不断走向成熟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运输成本等整体呈上涨趋势,部分陶瓷企业开始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升级,采用新型、节能的自动化设备,以及新工艺、新技术代替传统的生产方式,实现自动化流程和智能操作控制,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产品品质,降低能耗和成本。
行业生产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日用陶瓷行业的生产技术发展也很快,一些传统落后的设备和复杂的生产工艺正在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等静压成型、自动修坯等智能化、自动化的先进设备和工艺简单、连接紧凑的设备和生产线。陶瓷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力成本的不断上涨,通过提高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从而提高日用陶瓷业的生产效率,成为日用陶瓷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色釉炻瓷作为最具有个性的日用陶瓷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色釉炻瓷为日用陶瓷细分产品,具有时尚个性、环保健康、实惠实用的特点,正日益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和青睐。对比分析国外日用陶瓷市场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日用陶瓷市场已经超越了实惠消费的阶段,呈现出时尚文化消费和绿色环保消费的趋势,未来对色釉炻瓷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陶瓷产业的有机载体,是传统文化与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釉下五彩瓷,采用的“三烧制”制作工艺,釉面莹润光洁,显得质朴古艳,色彩温润,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欣赏、装饰、收藏价值。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倡导和对艺术鉴赏需求的提升,釉下五彩瓷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陆』 中国的瓷器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中国抄的瓷器萌芽于商代。在商袭代的遗址和墓葬中先后出土的青釉拍印花纹原始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它已基本上具备了瓷器的各种条件,但制作原始、粗糙,处于陶器向瓷器的过渡时期。商代原始青瓷常见的器形有尊、罐、罍、瓮、钵、簋和豆等。有的釉下拍印方格纹、锯齿纹、网纹、云雷纹及弦纹等几何形图案纹饰。商代原始青瓷的问世,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深受人们的普遍欢迎。到了西周时,胎质更为细腻,施釉较为均匀,釉层显著增厚。发展到春秋战国时,除产量和质量提高之外,器形也逐渐增多,除了一般的碗、盘、钵、盂等,还模仿青铜礼器的钟、鼎等造型及纹饰,尤为精致。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是战国的青瓷龙首鼎(现藏上海博物馆)。鼎口一面饰一长颈龙首,一面为一兽形尾,旁有长方形立耳,下为三矮兽足,鼎身四周刻有弦纹、斜线纹及涡纹,釉色青黄。
『柒』 中国当代陶瓷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一般般啦,我一亲戚就在佛山做陶瓷,他说今年比较难。
『捌』 中国古代陶瓷业的发展历程
我把近万年的中国陶瓷史划分为蒙昧、萌芽、建制、高峰、独秀等五个不同时期,并加以述说。
中国陶瓷的蒙昧时期(约1万年前—约公元前13世纪)
陶器的诞生最直接的原因是火的使用。大约在170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被焙烧的土地或粘土会变得坚硬,这给了原始先民以灵感,由此而发现了陶器。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认为,制陶术的发明“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来源,从而开始过定居生活”。据传在炎帝神农氏时代,人们还发明了制陶技术。《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崭新的一页,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项技术革命。虽然远古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简单、烧成温度偏低,但这毕竟是人类利用化学变化制造器物的尝试,它的发明,大大地改进了原始先人的生活质量。
在漫长的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上,这时的陶器制造还处于一个蒙昧时期,尽管它是那样的五光十色,那样的绚丽多姿,但相对精美的瓷器制造工艺而言,一直处于懵懵懂懂的初级阶段。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发现了大量早期制陶遗迹,如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陶罐、广西桂林甑皮岩残灰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此外还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的黑陶等。让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薄如卵毂的蛋壳黑陶,至今无法仿造出来。先民用神奇的双手,借助天地间的圣火烧制黑陶,再一次有力地印证了华夏文明的演进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连续性和统一性,可中国各地的考古证明,各地区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有自己的文化源头。
我曾前后实地考察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溪遗址、仰韶遗址、马家窑遗址、龙山遗址、大汶口遗址、良渚遗址、红山遗址、三星堆遗址以及西藏、新疆、青海等广大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并对其进行了大量比较鉴别。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和人群,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都能在各自独立的环境中创造出来,欧洲已发现二三万前的陶器。我所见到的这些文化遗存,可以说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土著文化,而决不是所谓“中国文明西来说”,不是中国史前文化只是仰韶彩陶文化和龙山黑陶文化的概念,也不是在近代中国史学界占主导地位的“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原而后光被四夷”的观点。“文明西来”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虽然已知欧洲制陶历史早于中国,但要从欧洲流传过来,几乎没有可能性。当年发现马家窑文化的瑞典人安特生曾宣扬此说,但到了晚年也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很大,高山、大川、森林、沙漠等造成阻隔,不同地区形成不同文化的特点,导致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丰富内涵,最终逐步走向一体化,成为大中华的主流文化,这犹如无数条涓涓细流最终汇入浩瀚的长江、黄河一样。
陶器制造和使用是人类文明的进步,相对以后发明创造的瓷器而言,它似乎处于一个孕育时期。人们仔细鉴赏这一时期的灰陶、彩陶、黑陶、白陶等,从中可以汲取智慧,诱发灵感,激扬豪情与自信,在精神上获得巨大享受。
中国陶瓷的萌芽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公元1世纪)
中国瓷器经过古陶器漫长的孕育,终于在希望的原野上萌芽。大约在夏商之际,原始瓷器发轫于赣、浙一带。商代中晚期的“原始青瓷”已经像模像样了,它可能为我国瓷器的鼻祖,属于瓷器的萌芽时期,这为瓷器的发明创造了一个重要条件。尽管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瓷,但那只是偶然的现象,还不具有普遍的意义。
当商代冶炼青铜的炉火在神州大地闪烁以后,陶艺的光彩就日趋黯淡。此时,原始青瓷终于横空出世,光耀神州。瓷器生产要具备下列条件:1、瓷土须是高岭土;2、要有玻璃质感的釉色;3、通常烧制的温度在1200~1300℃。与陶器相比,瓷器具有质地坚硬和清洁美观的优点,敲击声清脆悦耳。当中原国家大规模铸造精美的大型礼器以祭祀冥冥之中的神明时,越人却用珍贵的青铜铸造工具、农具和兵器,脚踏实地面对现实,努力务实地发展经济,将“耕战”视为国家事务的重中之重。越人依山势建造龙窑,提高了窑炉温度。采用泥条盘筑法为成型工艺,在原始瓷器上施薄薄的青黄色釉,又因釉中含铁,瓷器呈青绿色,故名青瓷。
去年春天,我在江西考察古窑遗址时,同行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樊昌生先生告诉我:商代最大的窑场已在鹰潭市童家镇角山被发现,据专家对原始青瓷测试数据表明,它和近现代瓷器没有什么区别,遗址面积3万余平方米,已揭露400平方米,发现馒头窑和龙窑炉近10座,先后出土完整和已修复器物570余件,器形有鼎、壶、尊、豆、碗、瓮等,流行圜底器、三足器和非常少见的平底器。装饰纹样最多的是云雷纹、方格纹、叶脉纹、弦纹等。我在浙江湖州考察时见过商晚期原始青瓷,在德清看到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原始青瓷的碎片。在萧山、诸暨、绍兴交界处考察印象特别深刻,那里有质量很高的原始青瓷,春秋时期这里好似今天的经济开发区:烟囱林立,作坊满地,窑场遍布,是当时手工业制陶和交易的中心,这为越国赢得巨大的利润,也为最终越人击败吴国,作好了财力上的准备。春秋战国时代的原始青瓷,比以前规范,胎泥精选,釉料配制,拉坯由手工盘条改进为轮制,器型纹饰部分借鉴青铜工艺渐趋美化。这证明长江流域、南方地区在商代同样有发达的文明。
秦汉之际的原始青瓷技术从理论上讲应该不断前进,但事实却出现了大倒退。战国末年空前的征战,引发社会动乱,导致原始青瓷技术发展的停顿,甚至中断。秦汉的原始瓷好像完全是另起炉灶的,看不到直接的传承关系,故只能称之为“釉陶”。但是原始瓷在越国故地复兴,又似乎说明原始瓷的工艺传统和影响并未完全断绝。秦汉的原始瓷以仿铜礼器的鼎、盒、壶、钟为常见,很少发现战国时盛行的碗、钵、盘、盅等一类的饮食器。装饰的纹样以弦纹、水波纹、云气纹等为主,甚至完全不用战国时常用的S纹等装饰。
汉代由于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较快,厚葬风气在民间普遍盛行,从墓葬出土来看,器物还是沿袭仿造青铜礼器随葬的旧俗。西汉晚期烧制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以盘、罐、碗、耳杯等为主,同时出现了屋、仓、猪栏、羊舍、牛羊鸡犬等明器和瓷塑。我们在浙江汉代龙窑遗址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始瓷向瓷器演进的整个过程,青瓷终于随着社会进步从萌芽走向成熟,这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陶瓷的建制时期(约公元2世纪—约公元6世纪)
凝聚着古越人智慧结晶的龙窑技术及其产品在浙江大地上日臻完善,在经历战国秦汉数百年的动荡与停滞以后,东汉晚期以上虞小仙坛窑址为代表的宁绍平原东部地区,终于率先烧制出成熟瓷器,瓷器完成了历史上的“隶变”,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瓷器从此走进了建章立制的伟大新时代。中国是陶瓷的故乡,“China”迈向世界,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从上虞县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细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得相当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澈淡雅,秀丽美观。越人率先奏响了成熟瓷器诞生的前奏曲,并最终成就了青瓷的发明创造。这件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事件在浙江完成,是越人智慧、创造力的表现,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伟大贡献。
瓷器比陶器坚固耐用,清洁美观,造价低廉;原料分布极广,蕴藏丰富,容易推广烧制。瓷器这一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以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华大地茁壮成长。东起东南沿海的江、浙、闽、赣,西达长江中上游的两湖、四川都相继设立瓷窑,分别烧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南方的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等窑炉林立,争奇斗艳,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其中以越窑发展最快,窑场分布最广,瓷器质量最高,器型更趋完备,成为引领瓷器潮流的带头羊。
瓷器到了三国时,吴国统治者盛行以青瓷陪葬。对平民百姓来说,价廉物美的随葬器皿莫过于陶瓷制品。厚葬之风对制瓷业的刺激作用是可以想见的,更促使青瓷制作技艺提高。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瓷器生产跃进时期,晋代首次出现了中国文字史上的“瓷”字,“晋瓷”不仅数量多,而且器型更加丰富多彩。青瓷制瓷区域也由南及北推进,特别是北方山东淄博窑在北齐时期已生产优质青瓷。我到淄博窑考察过,那里的青瓷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色都是仿造南方越窑的。青瓷一统天下,烧制的地域进一步扩大,但此时也有少量的黑釉瓷和白釉瓷被发现。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民族的融合及佛教文化的传入,促使陶瓷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青瓷、白瓷、黑瓷的相继出现,标志着中国瓷器建制已大功告成。北方制瓷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白瓷的出现,为制瓷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从出土文物看来,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迄今发现最早的白瓷是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的白瓷。隋大业四年(608年)的李静训墓,也出土了一批白瓷器,胎质洁白,釉面光润,其中的龙柄双边瓶和白瓷龙柄鸡头壶为最精。有了白瓷,才可能有影青、青花、釉里红,才可能有斗彩、五彩、粉彩等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彩瓷。黑瓷的原产地在浙江德清,我前年在遗址考察时还拾得春秋时代的褐黑釉瓷片,可见黑釉瓷产生也有漫长的孕育发展过程。东晋之后,北方也开始烧制黑瓷。河北平山县北齐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标志着北齐时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黑瓷。这一切都为唐宋北方名窑的普遍出现打下坚实基础,也是唐宋瓷业高峰时期到来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