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如何有何特点
当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很多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在发展上呈现出如下特点:
(1)食用菌生产品种日趋多样化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食用菌生产发展缓慢,且一直呈区域性单一品种发展的局面,如山东的平菇生产、福建的双孢菇生产、浙江的香菇生产及东北地区的黑木耳生产等。经过近10多年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有力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各地也注重了品种结构与区域布局的完善与构建。我国迄今代料栽培的种类,如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香菇(Lentimda edodes)、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平菇(Pleurlus osrtealus)、美味侧耳(Pleurotus sapis)、凤尾菇(Pleurotus plumonarius)、亚侧耳(Hohenoueheha serolina)、榆黄蘑(Pleurolus citrinopileatus)、黄白侧耳(Pleusolus comucopiae)、鲍鱼菇(Pleurolus abalones)、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银耳(Tremella fuoiformis)、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棘托竹荪(Dictyophora ochinovolvala)、茯苓(Wolfiporia cocos)等的生产得到巩固和发展,各种新开发的珍稀食用菌如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巴西蘑菇(Agaricus blazei)、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刺芹侧耳(Pleruolus erynggii)、阿魏侧耳(Pleurolus ferulae)、真姬菇(Hypazigus mamoreus)、杨树菇(Agrocybe aegerita)、茶薪菇(Agrocyoe chaxinggu)、巨大口蘑(Tricholomu giganteum)也普遍应用于规模生产,促进了我国菇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黄年来,2000)。
(2)以传统的季节性栽培向反季节周年生产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菇农生产经验的不断积累,在经济效益及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传统的季节性生产模式已被打破,季节安排越来越灵活。在对各品种生物学特性及市场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很多地方开始进行了夏香菇、夏平菇、高温蘑菇及深冬菇房增温栽培的推广与发展,各品种尤其是珍稀品种的工厂化、反季节生产发展迅速。此外,在品种选育、栽培模式改进等方面也都有频繁的技术革新,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成倍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3)以传统的栽培模式向立体高效模式发展
我国传统的栽培模式是以室内菇房栽培为主导的,近10多年来,各种各样的栽培场所和栽培模式得到空前发展,如双孢菇生产目前可在废弃房屋、养殖场、地沟棚、简易棚、蔬菜棚、防空洞、地下室等场所进行地面或架式栽培;木耳栽培由室内吊袋转移到室外畦式地栽;夏香菇、高温平菇、灵芝等中高温型品种的室外丰产林、桑园、果园、玉米等高秆作物、芸豆等高蔓作物的立体组装复合种植。同时在食用菌行业内部也形成了科学的多层次间混套轮作种植体系,如在春栽香菇棚内吊袋木耳,金针菇、平菇废料种植草菇等菌—粮、菌—菜、菌—菌间作或轮作。
(4)由自发分散的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发展
10多年前,我国的食用菌生产还处在分散的、自发的一般家庭副业。随着该行业体系和规模的逐步完善和扩大,也逐渐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部分县、乡及时地出台了系列发展措施,相继确立了规模拉动、科技推动、龙头带动、政策驱动、市场牵动的发展战略,宣传引导、组织发动、参观学习、试验示范、推广上规模,周而复始。到目前为止,已成为很多县、乡的支柱产业,且建立了规范的组织领导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对我国的食用菌行业进入规范化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由粗放的经营管理向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方向发展
在以前,由于政府部门和从业人员对该行业的认识程度不足,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及统一协调和宏观调控手段,也有地方政府部门缺乏长期规划和长远目标,曾一度使当地食用菌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但凡是能始终以菇农效益为中心,遇到问题能正确对待的地方,食用菌产业都能稳步、健康地发展。很多地方政府和当地食用菌科技、加工龙头企业已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食用菌科研、技术、推广、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千方百计协调产供销关系,加强了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力度,为菇农的生产保驾护航。当前,越来越多名副其实的食用菌生产专业县、专业乡、专业村异军突起,加工流通企业层出不穷,逐步形成了集约经营、规模发展、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
(6)食用菌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日益活跃
食用菌产品是高蛋白、低脂肪、多药效、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保健食品,被国际营养学家推荐为世界十大健康食品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及膳食结构的改善,国际市场上食用菌及其加工品的交易日趋活跃,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出口量逐年上升(图1-2)。在国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量每年以7%的速度持续上升,在这样一个具有 13亿多人口的国家内,其市场潜力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再者,我国加入WTO后,在给我国带来全局性战略利益的同时,也使许多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这就迫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不断向纵深发展,传统的农业结构和种植模式将受到严峻挑战,粮、棉、油等大宗产品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为这种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特点,及以科技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投入产出比高、商品率高、加工增值高、综合效益高为优势的食用菌产业腾出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的食用菌产品以质优价低、产量大的优势,将为世界各地的消费需求提供方便。为此,我们的市场将更大、更广阔。综上所述,我省食用菌发展现状从总体上看是好的,新技术、新模式、新典型、新产品、新政策层出不穷,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但由于食用菌行业毕竟是一个新兴行业,自身素质相对较差,虽大而不强。由于地区之间政府的重视程度、发展力度及实施方法不同,使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组织者和生产者如果不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违背了该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势必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最终使行业发展受挫,菇农蒙受损失。
图1-2 1990—2001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出口量及世界产量(鲜重)资料图
⑵ 食用菌行业前景如何
2005年中国食用菌的总产量达1200万吨,居世界第一,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中国种植业中的一项重要产业。全国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是古田县,该县食用菌生产量大,出口量为全国之冠,是中国食用菌之都。尤其是银耳(白木耳)产量占全国的90%。中国虽然是食用菌产量最大的国家,但年人均消费量不足0.5公斤,美国年人均为1.5公斤,日本年人均为3公斤,全国年人均消费量与世界一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据海关提供的数据,2001年、2002年、2003年食用菌出口量分别为47.6万吨、38万吨、43万吨,换汇分别为6亿美元、4.6亿美元、6.2亿美元,出口量和总量相比才接近二十分之一,国外食用菌人均消费量每年正以百分之十三的速度递增,有大的国外市场空间可供开拓。中国内地食用菌人均消费量还不到香港的十分之一,
因此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有调查表明;北京每年的食用菌产量为15万吨,按固定人口1500万人计算,每人每年只能吃到10公斤左右的食用菌,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受此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所以对国内市场更要加大宣传力度及产业整合,扩大消费群体,提高消费总量,以拉动生产;对国际市场关键是提高产品各层面质量,以求增加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中国大农业的发展是三色农业,即绿色农业,兰色农业和白色农业.白色农业就是微生物农业,即食(药)用菌产业.这个小生物,大农业有着广阔的前景,它不仅能解决人们生活所需要的蛋白质,而且还能用于医药上,解决与人们生命相关的重大疾病问题.从整个发展趋势看,将来的菌业可能成为一个独立产业.从大农业的角度来看,将来要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和菌类.从食用菌价值上来看,食用菌将成为第三世界主要蛋白质的来源.如风尾菇和牛肉,猪肉含的各种成份基本相似.从销售情况看,食用菌的销售量大幅度增加,如日本近20年消费量增加了223倍.因此而言,食用菌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很大.加之地方各级政府重视,栽培原料丰富,技术容易掌握,未来的食用菌产业将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成为广大农民朋友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根据食用菌的发展情况,未来的食用菌将会出现以下几种可能情况.
工厂化杏鲍菇栽培
1,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发展.为了保证菇农的稳定收入,菇农要适应市场要求,一种品种价格销量不好,另外的品种可以补充.
2,从生产方式上由人工向机械化发展.因为人工的代价会越来越高,加之难以保证质量,所以必须向机械化发展.
3,从小规模向大规模发展.小的规模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就是群众经常所说的"生意要成桩",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客商来本地收购,销售.才能保证市场的产品不积压.
4,从产量型向质量型发展.菇农生产出不仅是大量产品,而且保证质量,如香菇要多产花菇和厚菇,农药含量不能超标等.就从平菇而言,日本要求平菇不是大而厚,而是小而厚,只有5分钱人民币那么大.
5,从季节性栽培到全年型栽培.为了提高经济收入,一年只在旺季生产很难保证菇农的效益,而且大量的机械设备闲至,相对就减少了收入,可以采取多品种,多季节的栽培方法,保证每年各个季节都有菇出售.
6,从平地向立体化栽培.菇棚不只是地面上种植,而要搭架分层种植,以便充分利用空间.
7,从木材,料食向农副产品.下脚料和菌草上发展.根据国家森林法,木材的砍伐要限量并要有计划,所以有木材和锯沫为原料的品种要及时更换,可用农副产品下脚料和种植菌草来满足菌类生产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改变,国内市场潜力很大,加之中国又是食用菌出口大国.中国每人每年吃2斤食用菌,就可以增加销售收入80多个亿,由此可看菇类市场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并不是每一个菇农生产者都有很大的收入.为了保证菇农的经济收入,发展食
用菌还必须认真的做好市场调查和分析工作,以确定你种植的品种和生产规模.应做好以下几项调查.
1,做好本地市场调查与分析:根据当地市场的容量和饮食习惯,确定生产规模和种类.
2,做好国际国内市场调查.国内市场可根据你离城市的远近,所需的品种和数量,价格,国际市场可根据外贸,海关提供信息,签定合同,确定生产种类和规模.
3,生产因素和调查.在做好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气象条件,能否生产,生产原料和来源,价
格,距市场的远近,土地,劳力资源是否充足,来确定生产与否.在食用菌生产之前,需要做好市场调查和生产因素的调查,而后进行汇总分析,成本核算,市场预
测,计算出成本和收益,再开始生产.
⑶ 当今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十大趋势是什么
据国内有关食用菌专家分析,当今食用菌业的发展方向趋于以下几个方面:
(1)品种多样化
目前,我国规模栽培的食用菌有20余个品种,近年来还有些新品种驯化栽培成功。要在目前品种结构基础上,积极推广具较高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大的新品种。
(2)资源持续化
要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发展菇耳专用林,充分利用果、桑业下脚料及农作物秸秆,扩大袋料栽培;通过对食用菌营养生理及原料成分的分析,研究合理的栽培配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菌种优良化
我国食用菌生产仍存在“重产量、轻质量”的倾向,致使一些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同时,在菌种选育方面的科研力量较为薄弱,生产品种的更新换代相对缓慢。加快优质、高产、抗病、抗虫、耐贮等优良菌株的选育,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必由之路。要不断通过国际交流,引进国外新菌种和先进的育种技术,并开展野生菌种的驯化研究,研究有我国知识产权的菌种。
(4)生产规模化
食用菌生产将由传统的家庭副业向产业化、集约化转变,采用合作经营方式,扩大生产规模。有条件的地区要搞“一乡一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有实力的企业可进行工厂化栽培。统一供应原辅料、统一培育供应菌种、统一加工流通,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
(5)质量标准化
产品的市场流通要与国际市场接轨。菌种和产品质量都要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检验,菌种要实行生产和经营许可证制度;产品要进行注册商标,零售要有包装,树立品牌意识。
(6)管理严格化
栽培管理要有技术操作规程,尤其要加强预防杂菌污染和对生产投入品的限制,每个环节建立责任制,严格管理。
(7)加工增值化
加大对食用菌加工产品的研发力度,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增值,向保健食品、药用品方向开拓新产品。
(8)市场网络化
主产地区培育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出口创汇;产区建立专业交易市场,在销往地城市建立批发、仓储公司,在菜市、超市设立食用菌专柜,健全信息与市场体系。
(9)菇餐大众化
广泛宣传食用菌的营养及食疗价值,开设食用菌专业餐馆、连锁店,在饭店餐馆有食用菌菜谱,食用菌进入家庭餐桌,扩大消费。
(10)贸易国际化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创汇,还可以到国外办菇场。
⑷ 谁能帮我回答两个问题:1、食用菌菌种选育现状。2菌种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现代菇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下,给中国的菇业--这种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带来蓬勃发展的生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方针为我国菇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国家科技部实施"星火计划",农业部实施"丰收计划",教育部实施"燎原计划",各省市实施"扶贫计划",农村实行种植结构调整,启动"白色农业工程"和国务院提出"开发大西北"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中,都把食用菌的科研和生产列为重点扶持项目。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我国的全体菇业同仁,科技人员和1500万菇农,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食用菌的道路,经过半世纪努力,使我国菇业一直保持欣欣向荣、持续发展的局面,并跃居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之列,为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丰富城乡人展的物质供应改善人民的生活、增加外汇收入、开发新的食品资源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都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一、历史回顾
1.60年代根据内贸部(商业部各省市供销社)和外贸部(中国土畜产粮油进出口公司)(各省市外贸局)、医药公司提供的国内外需求的信息,各地的农业局、食用菌协会,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或办公室立刻发动和组织传统的有出口价值的食用菌商品生产,群众习称发展三菇两耳一茯苓(蘑菇、草菇、金针菇、白木耳、黑木耳、茯苓Wolfiporia cocos)。70年代根据国内市场,重点抓栽培材料丰富、栽培方法简单、群众欢迎的品种,群众称"五菇三耳一茯苓"(蘑菇、草菇、平菇、金针菇、凤尾菇、白木耳、黑木耳、毛木耳、茯苓)。
2.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根据各地的资源,大力提倡合理采集和利用野生(天然的)食用菌资源,特别是至今还无法人工栽培的各种内生或外生菌根性食用菌,如红菇(Russula vinosa)、青头菌(Russula virescens)、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牛肝菌(Boletus elis)。
3.系统总结传统食用菌香菇、黑木耳、银耳的栽培经验,进行技术革新,大力普及科学种菇知识。
4.利用现代生物学、微生物学知识与技术,分离培养出各种可以人工栽培的木生或草生的野生食用菌菌种,进行人工驯化,使之变野生为家栽。80年代,随着栽培品种的增多,常规品种难于销售,三明真菌研究所提出大力发展珍稀食用菌的建议。
5.我们强调科研和生产(栽培)相结合,提倡科技人员必须实践--实践--再实践,学习,学习,再学习。我们提倡科研所的工作人员深入生产区,总结群众实际的生产经验,并跟踪和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各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提高我国食用菌科技工作者和生产者的水平,
6.作为重点生产资料的菌种生产。我们强调生产单位(菌种场)或生产人员,必须有事业心、责任心、良心和爱心,必须向菇农提供优质没有杂菌污染的优良菌种,不许用劣种、假种坑害菇农。
7.在人才培养方面,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山西大学、福建农学院等部分教师长期从事食用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先后开设食用菌的专业班、进修班,有条件的还招收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同时建立许多专业的科研机构,如上海食用菌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三明真菌研究所,商业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轻工业部食用菌研究所,福建轻工研究所,以及各省市县的食用菌研究所、民办研究所、试验站。他们带动全国近3000万菇农,把生产和研究逐步引向深入,并在生产实践中,有所发明、有所创新。许多栽培工艺、新模式、新技术都是他们创造发出来的,他们既推动食用菌的发展,又成为食用菌生产的行家里手。
8、此外,各地还创办了各种食用菌杂志,如上海的《食用菌》与《食用菌学报》,昆明的《中国食用菌》,以及《浙江食用菌》、《江苏食用菌》、《福建食用菌》等,发表了数万篇的论文、报告、译文,既交流了经验,又促进了食用菌发展。
二、发展现状
食用菌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总产值达200多亿元。现在,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 40%。2001年全国食用菌产量达到781多万吨, 2002年其产量为876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 408亿元。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食用菌生产大国,除产量外,食用菌的栽培种类也位居世界首位。目前在中国进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约有六十余种,例如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香菇(Lentinula edodes)、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凤尾菇(Pleurotus pulmonarius)、秀珍菇(Pleurotus spp.)、滑菇(Pholiota nameko)、竹荪(Dictyophora spp.)(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长裙竹荪Dictyophora insiata、短裙竹荪Dityophora plicata、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银丝草菇(Volvariella bombycina)、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姬松茸(Agaricus blazei)、杏鲍菇(Pleurotus erygii complex)、阿魏蘑(Pleurotus ferulae)、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长根菇(Oudemansiella radicata)、鸡腿蘑(Coprinus commatus)、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等。
中国的食用菌重点产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四川等省(见图1)。全国有两个省年产量超过100万吨,3个省超过 50万吨,6个省超过30万吨,4个省超过10万吨。但是,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西部地区发展尤为缓慢。
图1 中国食用菌的重点产区分布图
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2002年我国食用菌产品出口量为38.21万吨、出口值4.63亿美元、平均换汇1213.03美元/吨。
2002年我国食用菌产品出口到11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香菇(干)出口6648 吨,创汇4148万美元,占世界香菇贸易额的80%;黑木耳(干)出口7767吨,创汇2507万美元。出口到世界各大洲的出口量与出口值所占比例见表1。出口量在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2个:日本、香港、韩国、德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美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和台湾省。出口值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5个:日本、香港、德国、韩国、意大利、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台湾省、法国、印度。
表1 2002年我国食用菌出口量与出口值
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
出口量55.98%31.07%8.12%2.65%1.46%0.85%
出口值63.46%25.48%7.44%2.03%2.47%0.56%
按2002年海关统计目录,在与上年可比的15种产品中:出口量增长的产品有6种(表2),出口量下降的产品有9种(表3)。出口值增长的有9种(表4),出口值下降的有6种(表5)。
表2 2002年出口量增长的食用菌产品
茯苓干木耳小白蘑菇罐头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块菌干银耳冷冻松茸
44.87%15.77%7.68%5.54%1.29%0.70%
表3 2002年出口量下降的食用菌产品
盐水小白蘑菇其他干蘑菇及菌块(包括香菇)鲜或冷藏菌块冬虫夏草其他暂时保藏的蘑菇及菌块未列名主要用作药料的植物(包括灵芝)盐水松茸其他伞菌属蘑菇罐头其他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伞菌属蘑菇
64.99%56.56%51.03%46.28%32.27%24.40%3.26%3.12%2.81%
表4 2002年出口值增长的食用菌产品
其他伞菌属蘑菇罐头茯苓冬虫夏草小白蘑菇罐头干木耳盐水松茸冷冻松茸干银耳其他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伞菌属蘑菇
55.27%49.14%31.30%28.75%26.13%20.61%13.88%3.18%0.63%
表5 2002年出口值下降的食用菌产品
盐水小白蘑菇鲜贮或冷藏菌块其他暂时保藏的蘑菇及菌块其他干蘑菇及菌块(包括香菇)未列名主要用作药料的植物(包括灵芝)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菌块
60.56%44.64%37.71%36.81%10.15%2.71%
三、展望
从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世纪末,短短的五十年间,中国的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国的食用菌产业在科研、产品质量、产品价位、深加工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要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还需要不断努力,继续拼搏。我们必须认真总结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克服我们的缺点,改进我们的组织、管理,并努力借鉴和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今后我们必须逐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国内外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的研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必须知道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种类、数量)来组织各地的食用菌生产,防止盲目生产,单品种一哄而起,菇贱伤农,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
2、把扶贫式粗放型千家万户小规模的栽培模式,逐渐向专业化集约型的栽培模式转变,按照各省市"十五"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各地的温、光、水、气、物等自然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市县食用菌产业,在巩固历来常规的传统品种如香菇、蘑菇、平菇、草菇、金针菇等的同时,适当栽培一些珍稀食用菌,既要满足广大工薪阶层的消费水平,又要满足高薪阶层酒家、宾馆的特殊需要(如白灵菇、杏鲍菇、茶薪菇、真姬菇等)。不要单单追求产量,而应重点放在提高产品质量。
3、建议各地增加科技投入,组建国家级、省市级专业科研所和地方民营的科研所。目前,分散在各省市的专业研究所面临经费短缺,人员老化,或退休或转制的多重压力,科研人员后继乏人,尤其是高级研究人员更为缺乏,各地应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长远的投资来抓。
4、加强菌政管理,逐步建立菌种(新品种、新菌株)注册登记制度,保护育成者或单位的合法权益;建立审定菌株的菌种生产制度;严禁无证生产销售伪劣菌种坑害菇农。
5、我国加入WTO后,食用菌产品出口,除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外,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明显增多,食用菌产品的安全性对其出口的不利影响更加突出,应当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必须加强食用菌病虫害的综合管理,禁止使用各种危害人体健康的农药如滴滴涕(DDT)、乐果(Dimethoate)、多菌灵(Carbendazim)、甲胺磷(Methamidophos),各种未经安全检查及卫生部门批准使用的各种自制的杀菌剂,禁止使用有残留的重金属元素如砷(As)、汞(Hg)、镉(Cd),生长激素、抗生素(Antibiotics)等。
6、加强各省市县食用菌的资源普查。保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为引种、驯化、育种和栽培提供本国的种质资源。开发可以人工栽培的木腐菌、草腐菌、充分利用并合理采集现在还不能人工栽培的各种菌根型食用菌。
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应逐步重视食用菌生物学、生理学和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为选育优良菌种和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技术措施。
7、大力开发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天然、营养、保健、安全"要求的食用菌新品种。
8、开发食用菌栽培的新原辅材料(基本材料、辅助材料、增量材料、营养源材料、增氧剂、吸水剂),研究新配方,保护有限的阔叶树资源(结合当前退耕还草还林工程)营造食用菌专用林,充分利用各地野生的碳源植物(如各种禾本科野草),各种野生的氮源植物(如豆科植物),但不得使用转基因的辅助材料。
9、加强各种食用菌机具的研制,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劳动强度。
10、加强食用菌废培养基的综合利用研究,保护各生产区的生态环境。
11、加强食用菌的深度加工研究。食(药)用菌含有多种功能独特的活性成分(例如香菇多糖、灵芝多糖、灰树花多糖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这些活性成分提取出来造福人类。
食用菌是人类现在与未来重要的食品与药品来源,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世界菇业的发展。
(谢谢!)
⑸ 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提案怎么回复
这个需要你认真的调研了。根据你所调研的食用菌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你对改变这些现状有那些意见建议实话实说就可以了。
⑹ 为什么说食用菌产业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具体记述食、药用菌最多的国家,也是有关物种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各地距海远近差异很大,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是菌类良好的滋生地,孕育着丰富的食用菌资源。目前,我国已知食用菌近950种,其中人工栽培和菌丝体发酵培养约100种,药用蕈菌及试验有效的500种(卯晓岚,2001)。按照Hawk Worth(2001)提出的估计方法估计,我国蕈菌可估计为13000种,占全球估计数9%,食用蕈菌约为6500种。
食用菌已成为中国农业中一个重要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菜、果的第六大类产品,超过了茶业与桑蚕业。多年来,食用菌产业为当地农业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以及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04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达103.87 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产值达437.84亿元,出口创汇6.22亿美元,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以上,占全球贸易量的40%以上(中国食用菌协会,2005)。
有些专家把食用菌产业比喻成大农业的“垃圾处理场”,意思是说食用菌生产能科学而有效地利用农业、林业、畜牧业的秸秆、枝条木屑、畜禽粪便等“垃圾”,这个比喻很贴切。据统计,我国农作物秸秆(禾谷类、豆科类、锦葵类)积累量约3.7亿吨,林副产品数量上亿吨。除用于机械还田、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秸秆气化和工业原料外,每年仍有2000多万吨以粗纤维的形式存在,任其在大自然中自生自灭。污染环境、占用土地、影响交通……,从物质和能量的利用角度看,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光、热、水、肥、气,所积累的光合产物却有75%~90%是不能被人体所直接利用的秸秆和糠壳。而食用菌生产正是将这些“垃圾”按照科学的配方组合起来,食用菌菌丝体在纤维酶的协同下,将农作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分解成葡萄糖等小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界中最能起到降解作用,并将碳源转化成碳水化合物,氮源转化成氨基酸,生产出集“美味、营养、保健、绿色”于一体的食用菌产品,使高蛋白有机物进入新的食物链。分解后的废料施入大田后,可大大提高地力肥力,增加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改善土壤理化结构,提高土壤持水保肥能力。同时,这些废弃的培养料因含有大量蘑菇菌丝体,散发着浓郁的蘑菇香味,营养丰富,经处理后可作为畜禽的饲料添加剂,还可用来培养甲烷细菌产生沼气,用来养殖蚯蚓,蚯蚓又可作为家禽的饲料,鱼、虾的饵料,家禽的粪便又可栽培食用菌,进入了新的生物循环(图1-1)。这样,有了食用菌这一环节,便形成了一个多层次搭配、多环节相扣、多梯级循环、多层次增值、多效益统一的物质和能量体系,构成了食物链和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如每年发展双孢菇棚1万个,每棚实用面积为200米2,就能使1万个家庭脱贫致富,可消耗废弃秸秆1亿多千克,解决2万余人的劳动就业问题,总产值可达7千万元人民币,而且生产完双孢菇后的废料还田后,可节省复合肥 1500余吨,使每千克秸秆增值10倍以上。这充分说明了食用菌产业在废物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图1-1 食用菌在农业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蔡德华,1995)
所以说,食用菌产业是生态农业的典范。不仅如此,由于食用菌生产过程中需水量很少,又是典型的节水农业;由于它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效益高,技术简单、管理方便、栽培场所灵活,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又是一种高效农业;又由于食用菌具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行业优势及“美味、保健、绿色、安全”的产品特点,在国外被誉为“植物性食品的顶峰”,我国的食用菌产品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它又是一种创汇农业。
2003年12月,国家领导同志在视察山东省定陶县马集镇双孢菇生产基地时,对该县以食用菌生产为突破口,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姜春云同志在考察了北京市朝阳区食用菌生产基地后强调指出,“食用菌在我国既是一个传统产业,又是一个新兴产业,也是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广阔,应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
⑺ 我国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有哪些
吉林省发展食用菌优势主要有原材料资源丰富,人力和土地资源丰富,有一定的市场消费潜力。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食用菌科研技术力量不足。缺乏统一的部署指导。市场信息沟通不畅。生产盲目性较大。
⑻ 如何才能加快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
(1)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我国的食用菌产业要逐步形成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潜力为前提,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以优化品种结构、调整生产布局、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以不断加大科技含量、强化体系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为保证,稳步扩大生产规模,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努力提高加工、包装水平,加快食用菌产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步伐,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逐步形成集约经营、规模发展、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2)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协调、指挥作用,完成“十个转变”
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使食用菌业由无序向有序转变,加强宏观调控与产业合作,达到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与国际市场接轨;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快品种更新,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与加工水平;由耗费林业资源向利用秸秆型转变,即由木腐菌向草腐菌转变,以充分利用我国的秸秆资源;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注重产业分工与协作,把一部分人财物力量解放出来,充实壮大科研力量;由使用传统的低产劣质菌株向优质高产菌株转变,提高单产,适应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由单一、普通的栽培品种向传统品种与名优特品种共存的多元化转变,按照市场运行规则,形成合理的品种结构与区域布局;由一年单茬栽培向多茬栽培、周年生产、反季节栽培转变,提高设施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缓解市场旺淡;由单纯地搞生产向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由粗加工、初加工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由局限的地区市场向多元化国际市场转变,与国际惯例和行业游戏规则接轨。
(3)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及时解决制约因素;搞好培训,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开发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三高”食用菌系列新品种,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真正形成一批带动整个食用菌发展和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优质品种,并针对生产出现的制约因素进行科研攻关。同时要搞好技术培训,推广先进、实用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分期分批地对菌种生产人员、质检人员、管理人员、农民示范户等进行培训,建成一支多层次、结构合理的食用菌专业技术队伍,形成县、乡、村畅通的食用菌生产技术推广网络,因地制宜地推广发展新的、适用的栽培模式。
(4)强化监管力度,净化行业市场,严把菌种质量关,确保菇农利益
各级政府和生产单位要认真贯彻《种子法》和《全国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结合当地实际,会同科研部门尽快制定出地方性法规,对当地食用菌产品及菌种生产进行监督检验,对菌种生产、经营单位要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实行审批制度,建立严格的菌种标签制度,以提高对食用菌产品质量标准的认识和全面监控能力。严格生产程序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切实把菌种生产和市场管理纳入农业行政执法范畴。清理整顿、停办整改一批不合格的菌种厂,保证优良菌种的选育、提纯、保藏,这是食用菌良性循环的先决条件,使菌种生产步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5)充分发挥食用菌有关组织和协会的桥梁、纽带和信息源作用
协会要进一步沟通政府与民间联系,积极反映生产经营者的要求,为政府的相关决策当好参谋;协调产销关系,促进科技与生产结合;组织技术交流与公关,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扩大信息交流,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搞好信息服务,解决因信息不畅而影响物流、影响效益的瓶颈问题,实现区域性的网络营销和资源共享;加强菌种监督与管理,保护生产者与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强化省际、国际交流与合作,同国际食用菌有关学会和组织建立密切的联系,把握国际动态和行情。
(6)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推进标准化生产,重视产品质量和品牌包装,建立以市场引导生产的产业发展运行机制
要重视市场调研,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制定产品的主攻市场、主次品种和主攻品牌,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是促进食用菌生产优质化、专业化的有力支撑。采取“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走“公司+农户”的发展道路,积极推进规模经营。抓好一个龙头企业,就会带动一个系列;建起一批龙头企业,就会带起一片基地和一方经济发展,就会拉动一方食用菌行业的升级。要按照市场需求,尽快建立起包括食用菌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在内的质量标准体系,使食用菌产加销各环节都有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程,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抓好食用菌的无公害生产,既要对食用菌的生产环境进行评价认定,确保净化源头,又要严格控制生产过程,加强对添加剂等投入品的管理。要大力推广环保型投入品的使用,加强产品质量的全程监控,加大检验检测力度,积极引导生产基地和经营企业搞好产品自检,保证产品质量,确保食用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要加快食用菌专业市场建设,建成食用菌产品的集散中心,推动生产发展,促进产品流通,最终实现以市场引导生产的产业化发展运行机制。加快低水平的小生产模式改造,形成合力,实现与大农业并轨,与国内、国际大市场对接。
⑼ 如何利用地方原料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
食用菌可以充分利用广大农村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变废为宝。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版益和生态效益。如果权能够以点带面,逐步发展地方的食用菌产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就会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