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的意义、发展趋势怎么写
小论文意义可以从带动就业、活跃地方经济入手、充分发挥企业的互补作用,发展趋势要有案例研究做基础,规模化、体系化、专业化。
⑵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趋势有哪些
近年抄来,产业集群作为推动袭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世界上引人瞩目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已经越来越引起有关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广泛重视。
随着区域经济的日趋发展,产业集群成为各省市经济的重要组织形式,对产业集群的统计、分析、研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各个省市对产业集群的统计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综合评价的标准。然而科学客观的评价产业集群质量,观察产业集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探索提高产业集群市场竞争能力,如何科学有效的测评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都需要设计一套科学、完整、能够从多方位多角度反映集群特质的指标体系。为此,产业集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⑶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研究的版权信息
作者: 张明龙等著
出 版 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
字版数: 858000
页数: 614 开权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1787814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经济 >> 经济理论
定价:¥88.00
⑷ 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意义
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意义,就在于为构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其他机构的关系方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法,并创建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集群模式,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⑸ 四新一海的发展基础
新型工业化:“四新一海”战略奠定发展基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专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巨属大的产业,正符合黄三角“高效”、“生态”的建设原则。
“矿产40余种,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达50亿吨和2300亿立方米,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135亿立方米,岩盐储量5900亿吨,海岸线风能、地热、海洋等资源丰富。”牛启忠认为,黄三角的资源优势具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巨大潜力,这为黄三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条件。
黄三角将建设大型风电场,并发展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进行地热、浅层地热和潮汐能开发利用示范研究。预计到“十二五”末,新能源发电装机将达到400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达到300万千瓦。在新材料产业发展方面,将依托东营、滨州的高分子材料,乐陵的金属材料、热超导材料,潍坊的陶瓷新材料等资源优势和特色,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同时利用滨州经济开发区、邹平、阳信、无棣、庆云五大电子信息产业园优势,大力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和软件产业。五年内,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还将充分利用其海洋资源,加快海洋生物食品医药、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
⑹ 产业集群理论的相关文献回顾
1.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
亚当.斯密目睹了工业化初期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所产生的效率。他认为,劳动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他在《国富论》中分析到:劳动生产率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不仅一般论述了采取分工生产的方式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深入分析了产生分工效率的原因。他将分工分为三种:一是企业内分工;二是企业间分工,即企业间劳动和生产的专业化;三是产业分工或社会分工。第二种分工形式实质是企业集群形成的理论依据所在。正是因为这种分工,企业集群才会具有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过细分工和市场分工都有一系列弊端。而企业集群保证了分工与专业化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能将分工与专业化进一步深化,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必须满足降低个别价值的目的,否则,资本增值的目标将难以实现。所以当事实证明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分工与协作具有更高的生产率时,采取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就成为资本家的普遍行为,以便利用分工的优势降低成本。马克思认为,建立在协作基础上的企业生产,可以产生比分散生产更大的效率。产生合力效应原因是:第一,协作性的集体生产在相同产量的条件下比分散生产节约了占用的空间;第二,有利于在交货期临近或其它紧急情况出现时,集中生产能完成较大的生产量;第三,在集体生产的环境中,个人能力可以通过劳动效率间的差异表现出来,努力争先的竞赛,提高了生产率;第四,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容纳在一个企业中,有利于管理和控制,可以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和比例性;第五,协作性的集体生产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总之,对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追求,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因。
2.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
马歇尔(Alfred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所指的外部规模经济概念是指在特定区域的由于某种产业的集聚发展所引起的该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成本下降。通过对英国一些传统工业的企业集群现象的考察,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同样具有产业组织效率,因此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马歇尔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马歇尔对导致规模经济的原因作了细致的探讨。他认为,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利益,是技术的经济、机械的经济和原料的经济。因为,大工厂可以采用高效率的机械,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机械的经济所获得的各种利益是小工厂难以企及的。大企业的大批量采购可以获得相对低的价格,而且大批量运输保证了对运输工具的充分利用,因此有着较低的运输成本。企业集聚在“产业区”内,可以降低劳动力的搜寻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信息的溢出可以使集聚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单个的分散的企业,特别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知识在该地区的溢出。协同创新的环境也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3.产业区位理论和新产业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ber)在其1909年著作《工业区位论》中从产业集聚带来的成本节约的角度讨论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因。他认为费用最小的区位是最好的区位,而聚集能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一个企业规模的增大能给工厂带来利益或节约成本,而若干个企业集群在一个地点同样也能给各个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或节省更多的成本,技术设备发展的专业化、搜寻劳动力的相关成本的降低,也都促进了企业集聚。他把集聚带来的好处视为成本的节省和收益的增加,正是成本的节约促使企业产生了集聚的动因。专业市场的发展可以提高批量购买规模和销售的规模,使企业享有购买原材料的便利和顺利实现产品交易,从而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效率。企业集聚有利于道路、煤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共享,从而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从而促进了企业集聚。
新产业区理论从企业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入手研究企业集群的形成动因。在对美国硅谷、德国巴登—符腾堡、意大利爱米利亚—罗马格纳等高技术产业综合体实践的研究基础上,新产业区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最主要的因素,不是物资资本的数量与质量,而是与发挥人力资本潜力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社会环境因素。正如长期研究硅谷特征的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森宁所说:“硅谷成功的真正奥秘,是因为硅谷有了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文化生态环境。”此后,又出现了欧洲学派,它是由法国、意大利、瑞士区域科学家组成的GREMI()小组(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他们的主要概念是文化环境(Milieu)。这个概念把产业的空间聚集现象与创新活动联系在一起,使该理论流派相当有影响力。5创新环境理论认为产业的本地化包括提升整个社区的技术和专业化水平,提供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增加辅助的贸易和专业化服务,满足众多公司的需求,为采用更加专业化的机构创造条件。企业聚集使大家可以共享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大规模生产和技术以及组织创新的好处。创新环境研究强调产业区内创新主体的集体效率(collectiveefficiency),强调创新行为的协同作用,强调社会根植性。Capello(1999)、Hart&Simmie(1997)等人研究发现,在创新地区中,创新厂商群聚在特定区域,但通常保留他们彼此独立运作,群聚区域内厂商运用的是区内良好的环境特质。
4.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也与产业集群的形成紧密相关。增长极概念及其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在分析经济在空间上的非均衡增长时,佩鲁引入了“推动性单位”和“增长极”的概念。所谓“推动性单位”就是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单位,当它增长或创新时,能诱导其它经济单位增长。推动性单位可能是一个工厂或者是同部门内的一组工厂,或者是有关共同合同关系的某些工厂的集合。而所谓增长极是集中了推动性单位的特定区域。佩鲁认为推动性单位具有三个特点:(1)新兴的、技术水平较高的、有发展前景的产业;(2)具有广泛市场需求直至国际市场需求的产业;(3)对其他产业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的产业。增长极同时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5.技术创新理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认为,技术创新及其扩散促使具有产业关联性的各部门的众多企业形成集群。因为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幷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分布,而是相反,它们趋于群集,或者说成簇地发生。这仅仅因为,在成功的创新之后,首先是一些,接着是大多数企业会步其后尘;其次,创新甚至不是随机地均匀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而倾向于、集中于某些部门及其邻近部门。熊彼特在解释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时认为,除战争、革命、气候等外部因素外,创新的群集和增长的非周期因素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上述认识,有两点是极为重要的:首次创新会比随后类似的创新要艰难得多,一旦突破入门障碍,对后来者的启迪,包括观念、认识、信心及行为都有极大激励;创新是一个学习过程,首次创新的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都会给后来者提供少走弯路,快速实现创新成功幷较快获得超过社会平均赢利能力的机会的借鉴。两点重要性造成的结果将是客观诱导后来者蜂拥而至,即形成技术创新的群集现象。历史上有颇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由于合成材料在化学上的相似性,某公司的首次创新肯定会增加下一项发明的可能性;计算机问世后引发的多次再创新和换代产品的周期迅速缩短,正是群集的功绩。
6.基于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理论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在跨国公司全球化的供应链和市场战略下,投入要素可以从许多不同的地区获取,但运输成本的降低幷未使许多公司不把公司设立在原料来源地或者大的市场所在地。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clePorter)率先提出全球经济下的产业集群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产业集群现象。10产业集群在竞争日趋复杂、知识导向和动态的经济体中,其角色也愈来愈重要。波特提出了由四种关键要素所形成的“钻石体系”理论,从竞争力角度对集群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集群不仅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虽然群内企业的惨烈竞争暂时降低了利润,但相对于其它地区的企业却建立起竞争优势。
7.其它与集群相关的观点
(1)钱颖一(1999)运用“栖息地”(habitat)的概念来解释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他认为企业集群区是创业公司的“栖息地”,它至少包括七个方面的因素:①开放型的生产结构;②人才流动频繁,跳槽的情况常有发生;③法律环境较为宽松,使跳槽变得容易;④容许失败;⑤生活和工作观;⑥外国移民多;⑦美国的全国创业板股票交易系统(NASDAQ)市场。
(2)台湾学者注重运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解释台湾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他们认为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之间紧密的产业集群关系是台湾经济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陈慧娟、吴秉恩,2000)。这种集群关系是建立在群内企业之间彼此承诺与信任关系之上的(王如玉、曾淑婉;1992),而这种承诺与信任则是需要依靠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来建立,因此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维持群内企业安定的主要力量。由同家庭、同民族、同乡、同学、同事等所形成的关系在无形中规范幷维持了集群区内的运作次序(陈介玄,1994)。
(3)内地学者对于企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江浙与广东一带,特别是在江浙地区。由于中小企业集群在江浙的迅速发展,江浙的学者们对这个问题从区域经济(方民生,1997;张仁寿,1999;武云亮,2003)、产权制度(应焕红,2001)、制度变迁(朱康对,1999;林毅夫,2003)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也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广东学者则更着重于从企业网络或者企业家网络的角度来研究企业集群,同时也强调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在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李新春,2000;吴国林,2001);北京大学王缉慈(2001)把企业集群看成是适合创新的空间,幷将其中原由归结为地理邻近和社会根植两组效应。
(4)日本学者青木昌彦(MasahikoAoki,2001)从创业投资者对创新企业的控制权角度入手,提出了“只能在一群创新式企业和一组创业投资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背景之下才能理解硅谷模式”,幷提出了锦标赛制度的创业资本治理机制。青木主要从企业治理角度探讨企业集群的发展问题,开创了企业集群研究的一个崭新思路。但他过分强调代理人市场对企业治理机制形成的影响而忽略了其它方面。
(5)Dunning(1988)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区域优势取决于要素投入和市场的地理位置状况、基础设施等,而这些正是聚集效应的体现。Dunning(1993)又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不仅要考虑传统的要素及其成本,又要考虑聚集经济和交易成本、动态外在经济性”。
(6)Krugman(1991)从区域经济与规模经济的角度,解释了工业活动的集中性,聚集效应的关键是规模经济,特别是外部规模经济,聚集能导致生产某一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进而产生递增的规模效应。
⑺ 我需要国内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现状的资料,谢谢!
网络搜不到?
⑻ 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世界上引人瞩目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已经越来越引起有关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广泛重视。
随着区域经济的日趋发展,产业集群成为各省市经济的重要组织形式,对产业集群的统计、分析、研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各个省市对产业集群的统计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综合评价的标准。然而科学客观的评价产业集群质量,观察产业集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探索提高产业集群市场竞争能力,如何科学有效的测评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都需要设计一套科学、完整、能够从多方位多角度反映集群特质的指标体系。为此,产业集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首先,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大量的中小企业集聚于一定区域,可以进一步加深区内生产的分工和协作。在这种集群内发展,除了可以分享因分工细化而带来的高效率外,而且还由于空间的临近性,大大降低因企业间频繁交易而产生的交通运输成本。此外,在现代产业集聚体内,经济活动主体的合作交易往往能够在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上达成共识,这种基于社会网络信任基础的合作分工,可以减少企业之间的相互欺诈,对于维持集群稳定和提高生产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产生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扩大和加强集聚效应。集聚本身产生的外部经济就是外部企业进入的动力,产业集群的雏形一旦形成,便进入了内部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过程,即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与单位向该集群聚集,而新增的企业与单位又增大了集群效应,如此产生滚雪球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促进集群内新企业的快速衍生与成长。在集群内部,不仅有很多的相关企业在此集聚,而且还有很多相应的研发服务机构及专业人才,新企业在此发展,可以面临更多的市场机遇,获得更丰富的市场信息及人才支持,从而降低市场风险。而且由于集群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业,从而进一步增强集聚体自身的竞争能力。 产业集中(instrial concentration)是指某一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几个企业在整个产业内的份额,是产业组织研究的一个重点。产业集中可以通过绝对集中指标和相对集中指标来反映,绝对集中指标通常用位于某一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几个企业的某项指标(如市场占有率等)在整个行业中的占比来反映,从中可以看出规模最大的几个企业对整个行业的垄断程度,而相对集中指标主要以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及以洛伦茨曲线为基础的吉尼系数来衡量,可以反映整个产业内所有企业的集中程度。一般来讲,如没有特别说明,产业集中主要反映产
业内企业垄断程度的高低,而与产业的空间分布没有直接关系,同时也没有对产业内企业间联系进行特别关注。因此,产业集中与产业集群的概念相差比较远,两者没有直接联系。 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是产业链有效整合,通过确立产业链环节中的某个主导企业通过调整、优化相关企业关系使其协同行动,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能,最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过程。产业链整合发展具有降低成本、创新技术、开拓市场、扩张规模、提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竞争优势,同时它还是发展区域经济、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形式 。
产业集群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具有行业领先的主导企业和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两者缺一不可,若缺少行业领先的主导企业,则群龙无首;若缺少完整的产业链,则市场风险因素较高。因此分析这两个条件,成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首要分析要素。
⑼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研究的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企业集群技术创新
第一节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的思维脉络
一、企业集群技术创新问题的提出
二、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述评
三、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概述
一、企业集群技术创新含义
二、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特点——“地方结网型”创新协同
三、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意义
第三节企业集群技术创新优势
一、集群经济条件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二、集群经济条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并促进其动态增长
第四节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企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式及现状
三、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地方结网型创新协同不充分
第五节“地方结网型”创新协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一、资源共享协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二、技术战略互补协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三、集群合作创新协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第六节促进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对策
一、促进资源共享协同的对策
二、促进技术战略互补协同的对策
三、促进集群合作创新协同的对策
第二章产业集群嬗变动力与模式
第一节产业集群嬗变理论概述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
二、产业集群嬗变机理
三、产业集群嬗变阶段
第二节产业集群嬗变动力
一、产业集群嬗变动力机制概述
二、核心层原动力
三、内圈层互动力
四、外圈层推动力
五、竞争者压力内化
第三节产业集群演化与嬗变模式
一、产业集群演化的一般性分析
二、相邻集群演化的特殊性分析
三、产业集群的嬗变模式
第四节相邻集群演化与嬗变的案例分析
一、濮院羊毛衫产业集群发展演化的案例分析
二、洪合羊毛衫产业集群发展演化的案例
三、两个集群相邻演化的比较
第五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一、发展型产业集群的推进措施
二、停滞型产业集群的推动方式
三、转移型产业集群的治理办法
四、衰败型产业集群的救治对策
第三章产业集群集聚度分析
第四章产业集群风险及其防范
第五章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加强区域品牌建设
第七章推进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发展
第八章运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第九章运用经营理论加速城市化
第十章运用区域政策促进创新活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⑽ 滨州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优势
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扩总量上规模作为率先科学发展的生命线,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延伸、三产抓拓展、总体抓提升”的思路,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建区以来,以优良的环境、高效的服务,区内拥有渤海活塞、魏桥纺织、宏桥股份、芬兰奥斯龙等7家上市公司,世界500强及国内500强的中信集团、魏桥创业集团、浪潮集团、月星家居以及芬兰奥斯龙集团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区投资兴业,形成了铝材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纺织家纺、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六大主导产业,产业聚集效应异常明显。
环境友好型工业集聚膨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植,瞄准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提升产业整体素质,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全区形成了以高精度铝板带箔、投资28亿元的航空铝材等项目为龙头的铝材深加工新材料产业链;以世界500强全球最大的高档汽车用轮毂——中信戴卡轮毂公司、中国汽车零部件活塞行业龙头企业——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全球最大的汽车滤芯纸生产跨国集团——芬兰奥斯龙滨州基地,以及国内内燃机配件骨干企业海得曲轴等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世界领先科技“蜂胶疫苗”发明企业——绿都生物、世界首创纯植物萃取类脂疫苗佐剂发明企业——沃华生物、农业部定点生产兽用生物制品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华宏生物等项目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以世界500强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滨魏工业园、高档纺织产业园、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东方地毯等项目为龙头的纺织家纺产业链。
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立足现代服务业与工业良性互动,倾力打造黄河三角洲现代服务业拓展区。充分发挥省级环渤海万亩物流园平台作用和辖区三个高速路出入口及汽车总站的交通优势,全面对接滨州港,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努力把西城物流园区打造成环渤海物流集散中心。以浙江大市场、美信城世贸中心、福豪钢材市场、五金建材城、月星家居商城等为载体,百亿级商贸市场初具规模。围绕打造环中海CBD,创新服务业态,积极培育绿色总部经济,以齐商银行、招商银行、恒丰银行、交通银行、金融大厦及保险、担保、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为引领,规范运作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构建起银行、保险、担保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形成了渤海18路金融一条街,打造千万税收楼座、亿元收入楼宇,全面提升和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注重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快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园建设,建成创意性、艺术性、科技性高度融合的大型公共文化服务集群。聘请国内一流设计公司规划建设黄河文化与民宗文化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南海文化旅游产业园,打造“南海生态娱乐城,佛韵休闲宜居地”。按照“一河清泉水、一道风景线、一条产业带”的理念,立足大气、生态,体现特色,打造精品,建设了秦皇河公园,连接中海、南海、黄河,将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园、中海旅游观光园、南海文化旅游产业园、黄河古镇文化旅游园贯穿一线,形成集旅游、观光、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一轴四园”的生态文化旅游新格局。
高效生态农业特色明显。小开河为轴线,规划建设了荷花长廊,将樱花园、玫瑰园、海棠园、蔬菜园四大万亩基地和绿洲“三A”级黄河温泉旅游度假村贯穿一线,打造“一廊四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滨州市规划局获悉,省、市城镇化工作会议之后,滨州市城区城中村改造规划编制进度加快。滨州经济开发区“14片区”建设布局规划已编制完成。其中杜店办事处规划康怡小区、馨怡小区、博雅小区、和谐小区、平安小区5个片区,共安置村庄54个;沙河办事处规划河馨小区、河艺小区、河美小区、河谐小区4个片区,共安置村庄37个;里则办事处规划宿家小区、夏家小区、五街小区、苏集小区、岔吴小区、彭集小区、张集小区、司家小区8个片区,共安置村庄97个。
2010年,经济开发区规划分局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工作原则,率先启动6个居住小区(每个办事处2个)规划实施,涉及整村迁建7个,共规划拆迁1587户。其中,杜店南、北街村确保7月底完成整体拆迁,安置在馨怡小区;来家、李肖海村5月底实现整体拆迁,安置在康怡小区;沙河办事处段家村6月底实现整体拆迁,安置在河美小区;里则办事处宿家和街北赵村12月底实现整体拆迁,分别安置在礼义小区和礼志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