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国蔬菜生产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蔬菜生产在新品种选育、育种技术、设施栽培技术、无公害生产新技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对蔬菜品种改良及其产业化方面都得到迅猛发展,并取得了长足进步。截止l999年底,我国蔬菜人均占有量已达到31lkg。另一方面,蔬菜生产面临的生态问题,如三废污染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和有机肥污染等而导致蔬菜质量下降,安全性受到威胁等,给绿色蔬菜的生产带来良好的市场空间。绿色蔬菜,是绿色食品中的一种,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蔬菜的统称。2001年4月,一项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的“无公害食品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以“菜篮子”为突破口,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自此,绿色蔬菜革命已在我国悄然兴起,正在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将会造福于整个社会。一、我国绿色蔬菜生产现状蔬菜是绿色食品产品中发展速度较快,整体水平较高的一类产品。从1990~1998年,我国共有95家企业的144个蔬菜产品注册绿色食品标志,占全国绿色食品产品总量的14.2%,绿色食品蔬菜实物产量达328.8亿kg,种植面积l9万hm2。但从总体上,绿色蔬菜的种植面积仅占全国蔬菜种植面积的1%,年绿色蔬菜产量仅占垒国蔬菜总产量的1%,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北京、山东开发的绿色蔬菜产品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7.8%和25.7%,而在四川、甘肃、新疆、海南、宁夏等省(区)还没有开发。在我国蔬菜总量呈结构性、区域性和季节性明显过剩的情况下,发展绿色食品蔬菜潜力巨大。蔬菜产品是较为特殊的商品,多以鲜食为主,许多产品无包装而直接进行零售,消费者难以区分哪一种是绿色蔬菜。并且有些绿色食品蔬菜企业不能完全按照绿色食晶生产技术规程操作。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仍然是“重治轻防”,农药和亚硝酸盐残留量超标仍是我国蔬菜产品的瓶颈。二、发展绿色蔬菜的前景我国是蔬菜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发展绿色蔬菜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和潜在的国内市场。一方面,随着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绿色蔬菜的呼声越来越高,在目前许多地区蔬菜总产量新趋饱和的形势下,以质取胜无疑是蔬菜业再上新台阶的出路。我国已具有发展绿色蔬菜的很多有利条件,在我国适度规模地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蔬菜产品是切实可行的。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存在着蔬菜产品需求量增加与弱化蔬菜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绿色蔬菜,增加蔬菜出口,为使我国进一步成为蔬菜贸易强国提供了机会,也为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绿色蔬菜生产主要技术对策(一)合理布局,选择无污染的生意环境洁净的生态环境和安全无污染的生产过程是生产绿色蔬菜的基本保证。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应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选择大气环境、水体 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达国家标准的地区、远离工矿区、在远离城镇的乡村建立新的蔬菜生产基地城镇近郊以设施栽培 无土栽培 高度集约化经营种植为主一在远郊新建蔬菜基地以种植耐贮运的大路菜为主,形成一个以城市为中心,远近郊相结台,多层次、多类型、合理布局的蔬菜生产模式,加强城市附近菜田的基本建设,灌溉水要清洁,排灌分家,减少“三废”污染。(二)加强对优质、丰产、挽逆性好品种的选育。各地应该因地翎宜,加强对优质、丰产、抗逆性好品种的选育。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耕作制度、栽培制度,研究与之配套的绿色栽培和管理措施,做到良种和良法一一起推广。(三)科学施肥在绿色蔬菜生产过程中,通过深耕晒地熟化土壤、轮作换茬、间作套种、养地用地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控制化学肥料用量,通过增施优质的有机肥料,提高土壤中多种养分的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满足蔬菜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条件。由于钾对改善蔬菜品质,减少硝酸盐积累有明显效果,因此应增施钾肥。冬季日照弱,应不施或少施氮肥。高肥菜地富含腐殖质,应以有机肥作基肥,生物菌肥作追肥。菠菜、油菜等叶菜类蔬菜对硝酸盐极敏感,分期施用氮肥可降低硝酸盐累积,要重视“攻头控尾”、“重基肥轻追肥,基肥比例为50%~70%时,有利于后期控制蔬菜硝酸盐积累和提高蔬菜的品质。施有机肥料是一项有效降低蔬菜硝酸盐累积的农业措施,有机质能促进土壤反硝化过程,从而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硝态氮的吸收。此外,有机肥料中含有多种酶类和生长促进物质,对蔬菜生长有促进作用。有机肥使用时,最好经高温腐熟,并逐步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特别提倡施用经沼气池转化后的有机肥。(四)设施栽培设施栽培是在相对可控制条件下进行蔬菜生产的一种方式,可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以至工厂化生产,因此绿色蔬菜应成为设施农业的主导产品可采用的技术方法有选育专用的抗病虫和抗除草剂品种,根据蔬菜种类及季节的不同加盖不同类型的无纺布、遮阳网,采用轮作、间作、嫁接换根、光照抑制、秸秆和CO2,施肥、昆虫授粉等栽培管理技术,利用防虫网隔离、天敌、性诱、色板诱杀、紫外线和臭氧水杀菌、弱毒性病毒防治病毒病等综台防治病虫,创造有利于蔬菜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发生发展的生态环境,真正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收益。(五)病虫害的综合治理蔬菜种类多,生产周期短,生态系统不稳定,导致病虫害种类多,发生演替规律复杂,防治难度高,目前,尚无一种防治措施和技术是绝对安全、有效的。病虫害是蔬菜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作物管理的系统范畴,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预防和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走综台治理的道路。即要协调运用农业的、生物的、物理的防治技术,必要时科学台理地运用化学防治手段,经济、安全、有效地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㈡ 中国蔬菜保护地发展现状如何
近年,各地保护地蔬菜生产发展很快,尤其是冬暖型日光温室和春用大棚(包括单斜面大棚和大拱圆棚)更是较为普遍采用的保护地栽培设施。保护地栽培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反季节(时差)蔬菜,以满足供应,提高效益。但是随着保护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往往茬口雷同,作物类别单一,品种特性近似,结果又造成上市时间集中,出现了淡季中的旺季,效益依然不高。例如1999年元旦和春节期间,我县的棚室韭菜因集中上市,销售不畅,每kg 仅售0.15-0.20元。而春节后的露地春韭,每kg售价却又高达1. 5-2.0 元。所以,仅仅有了保护地栽培设施,未必就能获得蔬菜生产的高效益。
现就安徽六安地区蔬菜保护地发展现状作以下阐述:
蔬菜产业作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对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虽然我区蔬菜产业已逐渐发展起来,但还没有形成产业基地,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标准化程度较低等一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也困扰着我们每一位蔬菜工作者,为此就做强我区蔬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做一下分析及提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一、我区蔬菜产业的现状
目前,我区蔬菜种植总面积21万亩,总产量2.5亿公斤,年产值达2.65亿元。保护地蔬菜生产面积6750亩,其中温室面积是2900亩,大棚面积是3850亩。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已基本形成了近、中、远郊相结合的蔬菜生产格局;以及其他部分乡镇在自给自足基础上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菜薯、大葱、红干椒等专业化生产的三线基地。
二、我区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1、种植蔬菜用地逐年减少。一直以来我区都是我市乃至周边地区的主要夏秋蔬菜生产和供应基地。可是最近几年,生产资料、煤、电等农用生产物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致使蔬菜生产的成本逐年提高,一些保护地无人承包,导致闲置;加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些惠农政策与蔬菜种植户无缘,最近几年大田作物收购价格上涨迅速,种植大田作物效益逐年变好,致使一些农户改菜田为大田等一些因素的影响,使我区露地和保护地蔬菜生产均出现了萎缩现象。
2、蔬菜生产零星分散,产业化程度低。我区的蔬菜种植大部分都是一家一户单兵作战,生产比较盲目和随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容易出现菜贱伤农的现象;另外,由于受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区蔬菜产业起点低,发展慢,产业化经营程度也不高。
3、蔬菜无公害程度不高。近年来,由于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如不合理施肥、用农药等,农产品的不科学收获,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的不合理排放,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完全建立以及市场监督管理不严等等导致农产品污染严重,尤其是农民不合理使用化肥甚至使用一些高残留、剧毒农药、盲目地追求高产,严重地破坏了蔬菜原有的品质,无公害蔬菜还远远没有达到标准。
4、反季节蔬菜基本空白。我区的蔬菜生产已经能够满足我区居民三个季节的蔬菜供应,并有少量外销,但反季节蔬菜在我区还很少有种植的。在反季节蔬菜销售最好的春节前后,我区的蔬菜反而需要从外地引进,而且菜农们对此也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偿试,使外地蔬菜在春节前后大量进入我区市场,对我区蔬菜生产也是个冲击。
5、市场信息不灵活。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农民市场信息不灵,因而产品结构调整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当瞬息万变的蔬菜市场价格下跌时,只能承受由此造成的损失,从而造成增产不增收。一年种什么,种多少?这是多数农民最为忧虑的事情,但他们又得不到这些必需的信息服务,使他们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预见性,有时甚至走入了盲目生产的误区和出现随波逐流的现象,难免造成菜贱伤农的尴尬局面。
6、忽视品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长期以来,在蔬菜栽培上多数菜农依然沿用传统的栽培技术和方法,遮阳网、无土栽培、立体种植和沼气的应用等技术推广应用步伐缓慢,良种引进、繁殖和试验示范还十分薄弱,品种更新周期长,品种种植结构亟待调整。
三、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
蔬菜产业是我区农业产业之一,具备较好的种植传统优势和区域特色优势。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如何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使之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支撑,是亟需研究的课题。
1、确保蔬菜种植规模有新的突破。目前,我区的蔬菜种植面积有减少的趋势,形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应加大对蔬菜种植好处的宣传,蔬菜的种植周期短,经济效益见效快,做好示范引导,使我区重点发展一些有特色的蔬菜生产基地,形成规模,扩大蔬菜的种植面积。政府和信合部门可以给菜农一些低息或贴息贷款,扶持一批蔬农。同时对发展较好的有科技示范作用的农户适当给予资金支持,从而带动广大农户科学生产蔬菜的积极性。目前,我区80%以上的保护地大棚或温室都是多年前的木架结构,与生产技术要求相差很远,我们要大力发展保护地生产,就要对旧棚进行改造,推广越冬棚和多层覆盖,应用沼气、滴灌、二氧化碳气肥、温室张挂反光幕等新技术。有条件的村及农户都用上了这些,并获得了效益。例如工农村的集中温室,每户都有沼气池,九月份区领导亲自视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东兴村和保平村有条件的农户保护地都已经上了滴灌设备,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广大农户也非常认可,但都因为没钱投入不起。
2、开发特色蔬菜产品,打造品牌,走产业化道路。蔬菜生产一定要走规模经营的道路,只有达到了一定规模,才有利于产品外销,如果规模小,产品在本地不能完全售出,外销量又不够,这样很难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必须搞规模化经营。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推动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发挥蔬菜协会的作用,以协会的形式组织和带动广大菜农进行蔬菜生产,避免盲目进行生产。我觉得协会成员应该有一定的待遇,促进工作的积极性,协会应以快速的信息和庞大的营销网络为基础,配以新品种、新菜种、新技术的应用,树立和扶持一批典型用户,用效益说话,从而得到广大菜农的认可,这样才能收到好的社会效益。比如当初的红干椒种植,农民开始也不认可,通过科技示范户种植,取得效益后,广大农民一拥而起,富裕了一批农民;另外,大力扶持蔬菜经济人队伍,做到村村都有经济人,这样既有利于一村一品格局的形成,又可以迅速拉动我区蔬菜生产走向规模化。象我省延吉的元葱、农安的豆角、公主岭的茄子、辣椒、黄瓜等都有专门的出口基地和指定的销售市场,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政府扶持的一批既懂技术又懂营销的农业经济人。
3、建立健全产地无公害监督体系,进一步加强生产环节的管理,规范生产行为,严格控制有害物质污染,搞好产品质量监测,保证蔬菜安全上市。同时还要完善检测手段,真正使无公害蔬菜达到优质优价。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第一,做好宣传。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第二,深入宣传市场准入,实行编码制度,蔬菜带码销售,不合格产品可以查到生产者。第三,做好田间和市场监控。组织人员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和市场抽检,对不合格的产品严肃处理。事实上我们的菜农早已经意识到产品信誉是无公害蔬菜占领市场的关键,但由于管理上的原因,存在优质不优价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而对于我们消费者也完全懂得食用无公害蔬菜及食品的重要性,只是苦于不知道哪一个是真正属于无公害的。前几年建立了无公害蔬菜检测点,也确定了几个固定的销售点和销售摊床以及流动车,效果不错,对促进无公害蔬菜生产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消费者对无公害蔬菜的认可程度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而近两年已销声匿迹。我想应该多方筹措资金,建立一个标准化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对我区已建成的和再建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起到示范作用。从而带动我区无公害蔬菜生产上水平上档次。
4、调整栽培方式,实现种植方式的新突破。尽快研究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技术,全面推广,填补我区这方面的空白。建立示范园、示范场、示范棚,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发挥其培训、示范和引导作用,带动农民自我调整、自我发展。与蔬菜产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蔬菜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的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
5、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要使蔬菜产业发生质的变化,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立覆盖市、区、乡之间的计算机联网,逐步形成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传播系统,适时发布蔬菜及其他农产品市场需求及价格信息,建立蔬菜产品价格信息和蔬菜生产预警系统;区蔬菜部门要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防止和克服蔬菜生产中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信息闭塞而造成的农民收入减少;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向广大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优质服务,使种植农户种有目标,销有市场,增产增收。
6、突出科技服务。蔬菜科研投入和推广一般偏向于硬件设施而忽视了人才的培养、技术服务等可能带来的巨大间接效益的软件投入,由于投入所限,蔬菜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缓慢,缺乏再学习、再教育的条件,蔬菜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得不到及时普及,要对蔬菜技术推广部门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能文能武的技术人员队伍,也就是说既能搞科研又能进行技术推广,还擅长营销的这样一支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带动我区蔬菜科学技术水平上个新台阶。
㈢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哪五大新问题
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尹成杰表示,发展现代蔬菜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农村两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着生态环境资源市场的制约。
他说,提高中国蔬菜产业的发展水平,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蔬菜产业的绿色发展;深入推进蔬菜种植的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菜篮子”工程,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培育蔬菜生产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大力加快蔬菜产业的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加快促进蔬菜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公开信息显示,2017年中国蔬菜的总产量超过了8亿吨,种植面积达到3.3亿亩,单产达到3280斤,人均占有量达到1140斤。中国是世界上蔬菜生产的大国,蔬菜总产量占据世界的第一位。
来源:中国新闻网
㈣ 安塞县在哪里哪个省哪个市
安塞地处西北内陆黄土高原腹地,鄂尔多斯盆地边缘,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正北,西毗志丹县,北靠榆林市靖边县,东接子长县,南于甘泉县、宝塔区相连,东经108°5′44〃至109°26′18〃,北纬36°30′45〃至37°19′3〃,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农村主导产业
大棚菜生产:安塞县于1992年9月从山东引进了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按照“突出特色、调整结构、扩大规模,强化科技,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工作思路和“大棚与中小拱棚同步发展,蔬菜与养殖,瓜果同步发展川遭与山区同步发展”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经营方针,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健全县大棚蔬菜生产走上了全方位、多元化高质量的发展路子。截止2000年,累计建成蔬菜大棚4205棚,年产鲜菜1000多万公斤,除供应本县和延安市场外,还远销西安、湖北、 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棚均产值稳定在7100元以上。种植区域遍及全县14个乡镇的72个行政村;蔬菜品种发展到70多个,先后推广普及了黄瓜,西红柿,辣椒及厚皮甜瓜、苦瓜、紫甘兰、绿菜花筹一系列名优瓜菜,并且推行了大棚养猪、养鸡、养花、水果等多种经营方式;全面推广了滴灌、C02施肥、 无土栽培、“五位一体”等大棚生产新技术,大棚菜生产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2001年,我们抓住全市上下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加大力度,全县新增大棚菜3200棚,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万亩高效设施农业基地。
杏产业
按照“双杏并举,注重质量”、“以户立业,分户建园”的基本原则和“庭院起步、 区域发展”的开发模式,通过无偿为群众供应苗木等措施,充分调动群众发展杏产业的积极性。全县仁用杏面积已达12.5万亩, 山桃山杏面积达15万亩。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明显。我县计划到2005年建成30万亩仁用杏基地,60万亩山桃山杏基地,使杏产业真正成为全县的骨干产业。
畜牧业
近两年,我们紧紧抓住山川秀美工程建设的机遇,把发展草畜产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来抓,提出了“种草先行,舍饲养殖,立草为业, 以牧富民”的发展思路,大面积实施人工种草,全面推行了以养羊为主的舍饲养殖。截止目前,全县人工种草面积达到12.7万亩,舍饲养羊3.5万只,发展养猪、养鸣专业户160多户, 发展养鸵鸟、蚂蚁、七彩山鸡、兔、 甲鱼等特种养殖户 170多户。计划到2005年,全县人工种草面积稳定在45万亩以上,羊子饲养量达到30万只以上, 出栏率达到30%,人均畜牧业收,人达到600元, 建设牧业大县的框架初步形成。
苹果
安塞县土壤广阔,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日温差较大,是苹果的适生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规模,初见效益。全县苹果挂果面积累计达4.4万亩,年产优质苹果1.6万吨。主要品种有红富士,新红星,秦冠等,果品着色好,含糖量高1997年在杨凌农博会上,我县选送的红富士、秦冠获“后稷”金像奖。1999年,我县选送的红富士苹果在西安国际展览会上获一等奖,秦冠获二等奖。安塞苹果已大量销住广州、湖北、湖南,福建,武汉,内蒙等地, 深受广大客户好评。全县计划到2005年优质果梨面积发展到15万亩,建成全市苹果生产基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