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推进产业振兴

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推进产业振兴

发布时间:2021-03-08 13:45:01

A. 说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地位和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为“二十个字”,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地位: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重视把农村的事情办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好农村这个最大的生态屏障。如果脱离农民群众的愿望,忽视农民群众的利益,发展就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生态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能否保持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但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人口过分向城市集中,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城市贫困阶层,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二元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近些年来,尽管我们做了很大努力,但长期形成的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有些方面还在加剧。如果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不能摆脱落后面貌,我国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把农业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目前不少城市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一些发达国家水平,但农村却还有一些地方通不了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喝不上干净水。全国也还有6亿左右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依然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农业问题解决不好,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变,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扩大国内需求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集中着数量最大、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众,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城求,接动整个经济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大大释放消费潜力,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激活农村的巨大需求,不仅是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对之策,更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农村总体是稳定的,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等引发的纠纷屡屡发生,有的甚至引发群众性事件和恶性事件,影响了一些地方的社会稳定。相当数量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农民生存压力大、待遇不公平、心理不平衡,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加大力度,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持基础。

B. 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判断形势,正确把握城乡发展关系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举。它既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用新的发展理念调整城乡关系,用全新的机制整合城乡资源,用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三农”问题,用统一的规划引导城乡协调发展,用配套的政策法规保障城乡健康发展,用雄厚的产业支撑城乡稳定发展,做到在国民经济的循环中统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全社会的进步中统筹农村繁荣,在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农民增收。主要应从以下六个方面把握:
只有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不断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农村购买力和农村消费水平,保持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运行;才能保持社会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在措施上给予保证,千方百计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二要坚持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为根本途径,实现工农业互动、城乡经济互融。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产业结合点在工业,空间结合点在城镇。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城镇化则是工业化的载体。因此,必须坚持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为根本途径,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建立和完善合理有序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构建合理的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框架,提高城乡产业依存度和相融度,大量扩展就业机会和财富增长机会,增强城乡经济发展活力,实现工农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
三要坚持把市场机制作为主要方式,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要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在更高程度、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讲,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突破狭小封闭的生产方式、打破城乡之间的市场封闭的过程,就是促进城乡经济活动开放式、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城乡资金、劳动力、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充分流动、高度整合的过程。因此,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需要。
四要坚持把政府宏观调控作为必要手段,引导城乡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质是维护城乡社会公正、协调公众利益的公共行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市场配置资源存在的局限性和自发性,需要政府适时进行干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实性,需要政府加以调控;农业具有的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并存的弱质性,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纠正“市场失效”和市场自发性所带来的弊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保证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引导城乡全面发展。
五要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基本动力,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要冲破城乡分割体制性的障碍。当前,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两低”,农民负担和乡镇债务“两重”的问题,是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造成的,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来解决。因此,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着力消除城乡割裂的体制性障碍,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体制基础和强大的动力机制。
六要坚持把政策法规作为重要保障,确保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有与之配套完善的政策法规作为保障。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思路,制定和落实好相关的政策法规,为统筹城乡发展搭建坚实的政策平台。
积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按照远近结合、统筹规划、标本兼治、分步实施的方针,着力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体制性和政策性问题,着力解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发展良性互动。
一要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布局。要树立城乡一体的规划新理念,把规划作为实施城乡统筹的基本手段,引导和调控城乡协调发展,形成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
二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支持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建立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三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商业银行将在农村吸收的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拓宽服务领域。改革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使其全面担负起政策性金融支农的重任。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探索将一部分信用社改造成为专门的小额信贷银行。
四要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对西部地区农业税减免的步伐,按照城乡平等的原则,废除专门针对农业和农民征收的各种税赋,建立城乡统一的税制。落实和完善种植、养殖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区别不同情况减免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完善出口退税政策,优先安排为农业龙头企业及时足额退税。
五要加快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合作经济的法律建设,明确合作经济的法律地位,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注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深化供销社改革,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
六要完善土地流转、征用制度,着力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机制,要从土地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专项用于投资农业和为失地、无地农民提供参加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的费用,使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
七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着力消除农民进入城镇的制度障碍。按照“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的原则,全面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城乡居民平等地获得发展机会。
八要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着力解决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要根据农村的不同情况,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对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建立由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乡镇企业和农民共同负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着力解决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九要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就业培训投入机制,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支持范围。

C. 我国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思路是在哪次会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D. 新时期如何统筹城乡发展

些答案来源网络搜索:
1、积极先行探索,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新时期,全市上下正在奋力建设幸福大丰,客观上要求我市迅速制定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量化72万大丰人的幸福感。创先争优的大丰精神,客观上也要求我市继续在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上领跑苏北。大丰港国家一类口岸的成功申报、百亿企业集团相继落户、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县成功获批、部省合作示范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等诸多成功实践,都证实了“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只有提前谋划,夯实基础,才有可能争取到更优惠的政策,吸引优秀人才、优质项目、高端技术集聚大丰,共同发展。因此,我市迫切需要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要强化宏观指导。在成立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加强人力配备,引入专家智囊团,为评价指标大类、指标因子设置、目标值设定等提供宏观指导,确保我市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科学、前沿和富有大丰特色。
二要敲定大类分值。结合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现状,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统筹城乡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四大领域设置评价指标大类,围绕“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以工强市、两海齐抓、生态立市、旅游兴市”四大战略,侧重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统筹生态环境,科学分配四大类分值,可分别确定为30分、20分、20分和30分。
三要组建指标因子。以2010年为评价基期年,评定现行水平,制定“十二五”期间各年度发展目标,侧重比较类指标,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倍数、二三产从业人员比重、城乡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比率、常年空气污染指数差、城乡信息化水平比率等,引入增长类和下降类指标,如城乡居民收入增幅、物价上涨指数、城乡高中教育入学率和医疗成本降幅、单位GDP能耗降幅等。
四要实施动态管理。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长期、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因此至“十二五”规划期末,还需要根据未来发展情况,适度抬高目标值和调整评价因子,将我市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向纵深。
2、推进市镇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增强统筹发展实力
围绕“双核一带”,我市三区、十园和各镇工业集中区空间布局合理,具备加速推进市镇工业化的基础条件。
一是传统产业不放弃,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发挥对我市抛丸机等四大传统产业的支柱性优势,加大技改投入和科研支持,提升传统产业。依托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瞄准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招引成长潜力大的项目,依托港口优势做足招引项目的后续产业链配套。同时,注重市镇工业协调发展,通过产业分类、投资强度遴选,将不适宜在三区发展的项目转移到镇工业集中区。
二是统筹城乡生态,发展特色旅游业。我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海洋、湿地、森林、迷路、知青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中华麋鹿园和在建的幸福公社、知青影视基地等正努力打造5A级景区。对内服务全市人民,挖掘本地市场。我市的本地旅游市场空间还很大,建议开通麋鹿园、二期码头、知青馆、高科技企业、园区等旅游专线,开发本地游项目。市民可以选择周末参观麋鹿园、感受知青历史或是游览高科技企业、园区,感受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不出远门即可愉悦度假、休闲旅游。对外加大品牌宣传,拓展外地市场。借助麋鹿节等大型活动,继续与上海、苏州等紧邻旅游热点城市对接,发挥我市滩涂、湿地、麋鹿、知青等特色资源,开发“一日游”、“二日游”短线产品,吸引外籍外地人士来我市休闲、度假。开发“农家乐”、“开心农场”等特色农业旅游产品,将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结合起来。
3、加速人口城镇化,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二五”末,我市主城区将由20平方公里扩展至40平方公里,人口由目前的15万人增至30万人。各镇的城镇化目标都很高。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市镇经济实力,增强了市镇的资源集聚能力,为人口城镇化奠定基础。
一要留住本地人,吸引外来人。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向好快速发展,资源优势日益显现,回丰工作的本市大学生、来丰工作的外国人和外地人越来越多。“十二五”规划对我市未来五年的人口导入有着明确的要求。今后,还需继续实行稀缺专业人才、留学高学历人才和创业领军人才的扶持和安置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高层次、高学历、高技能人才落户,提升我市整体人口素质。
二要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序转移农村人口。农业用地被征为城镇建设土地的同时,伴随的是大量失地农民向城镇转移。除此之外,全市每年列入增减挂钩复垦拆迁的农民超过2000人。他们都是新进入城镇的农村人口。通过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被拆迁农民即便在户籍制度限制下,也能公平地享受市民的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待遇,提升劳动技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增强他们对城镇的归属感,实现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
4、加大“以城带乡”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
“十二五”末,规划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增加至29800元和16600元。重点在农民增收,难点也是农民增收。按照我市人均耕地2.57亩测算,亩产纯收益需达到6459元/年,方能达成农民增收目标。若实行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发展棉、麦、水稻等传统农业,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是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投入。 我市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返还、土地出让金收益、耕地开垦费等足额用于土地整治和增减挂钩项目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让农业农村分享到城镇建设的增值收益。“十二五”期间,我市重点依托部省合作土地整治示范和国家级增减挂钩试点单位的平台,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治理和小型农田水利配套建设等土地整治项目,大力实施增减挂钩复垦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二是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鼓励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发展设施园艺、花卉苗木、畜禽规模等现代高效农业,依托品种改良种植大蒜、秋冬大白菜、青梗菜、甜叶菊等作物,进行蔬菜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
同时,继续强化农业品牌意识,鼓励各类农业主体积极申报注册商标,特别是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标识,参加各类评奖、评优活动,发挥麋鹿牌早酥梨、裕华牌大蒜等品牌效应,做大品牌,完善产业链。
5、打破条块分割,创新实行资金全统筹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持续重视,国土、水利、农业、医疗、卫生等部门的支农惠农资金种类将越来越多,为有效发挥支农惠农资金对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效益,建议市政府成立支农惠农资金整合统筹领导小组,制定资金整合统筹实施意见。
一是明确资金整合统筹主体。今后,国家及省、市各有关部门下达的所有支农惠农资金,均由镇政府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前提下,整合落实到具体项目和载体。
二是实行资金使用、拨付和管理分离制。如水利部门下达的河道整治资金,村组为资金使用单位,具体负责项目实施;镇政府为资金统筹单位,负责资金拨付并主动接受监督;水利局授权委托镇水利站为资金管理单位,负责项目招投标、质量管理,并经水利局授权监督镇政府足额及时拨付支农资金。
三是实行项目管理费制度。镇政府按项目、资金计提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给项目管理单位。结余资金仍由镇政府扎口管理,按照用途不改变的原则,用于支持农村农业发展。
四是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坚持专款专用和整合利用相结合,既发挥职能部门争取资金的积极性,又从维护和改善民生出发,切实发挥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引入审计、监察等部门,对资金整合统筹规范、有效的单位给予奖励,对截留、挪用支农资金和违规违法使用的行为,按照相应规定依法追究责任,既处理事,更处理人。
6、严格规范试点,为面上推广积累经验
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试点必须是高标准的,我市统筹城乡发展也是如此。高标准本身没有错,但为防止少数干部从个人政绩出发,搞大拆大建,低效利用和浪费有限的公共资源,不利于试点经验的积累和面上推广,需进一步严格规范试点。
一是加强政策宣传。针对当前少数干部存在的理解不到位、认识不准确的问题,加强政策宣传,使其正确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开展试点是为了找准基础性、关键性和全局性的工作,作为主攻方向,更好地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及时纠正和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绩观。同时,注重吸收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统筹城乡发展工作。
二是组织试点自查工作。建议由市农工办、市财政联合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立即开展现有试点的资金投入、政策措施创新效果评估和试点区农民满意度调查,对违背试点目标的试点暂停试点,对违反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的行为追究责任。
三是规范资金使用和监管。建议建立统筹城乡发展试点的资金管理和监管机制,市人大、市纪委监察和审计局参与,将试点建设的资金投入和以试点名义争取的资金纳入监管范围,开展定期的资金效益评估。
四是鼓励制度和措施创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评价试点工作,弱化试点对资金投入的依赖,鼓励试点单位进行制度和措施创新,使试点成为检验政策、措施的科学实践,为面上推广提供可行经验。

E. 为什么实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和战略意义以及如何实现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一句话,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让城里有的农村也有,让城里人过的好生活农民也一样能享受,农村和城市齐步前进。

统筹城乡发展,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思路;二是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三是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四是统筹城乡配套改革;五是统筹国民收入分配;六是统筹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具体内容就是: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和金融对农村的支持不足。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对今年明确提出了“三个高于”的原则:“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这无疑是今后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动作”,也是一个重要转向,表明党和政府已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在“三个高于”原则要求下,公共财政将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倾斜,这对于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
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包括许多内容,当前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应当通过加快完善市场体制来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业机会。

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农村发展的滞后还突出地反映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在以往较长的时间里,由于受财力的限制,政府对农村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主要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己办,与城镇差距很大。近年来,这种状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中央在2003年初就提出了“国家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在2005年的“1号文件”中,对此再次作了明确规定。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国务院将从2006年起,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支持力度,到2007年将全面免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学杂费,到2008年将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F. 什么是统筹城乡发展

第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把我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一个独立、强盛的工业国,党和国家采取了“工业优先、城市偏向”的发展方针。国家依靠行政力量汲取农业剩余投入到工业和城市中去。尽管农民、农业和农村为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城乡分割,城乡差距越来越大,2004 年城乡发展居民收入补贴等因素,加上农民的收入很大一部分用于再生产等因素,实际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

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持续繁荣、农民生活不断改善。但是,由于国家用于“三农”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水、电、路、通讯、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水平。同时,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筹解决,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

第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宏伟目标,农村小康是关键。目前,农村还有将近一亿的贫困、半贫困人口,还有一大批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其温饱的标准还很低,一些地方还存在返贫的危险.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农民的农业收入增加缓慢。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外出打工阻碍因素增多,这些都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解决“三农”问题,要按照“两个趋向”的要求,把推进工业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把推进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使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中去,从事非农产业,形成一个城乡统筹的格局。

为此,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城乡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统一义务教育体系,逐步推进税收城乡一体化。改革城乡分割、区域封闭的二元户籍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必须实行按居住地登记的新型户籍制度。积极构建城乡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建立新型行政管理制度,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客观要求。

G. 如何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积极扩大就业的重要性谈谈学习体会。

不能说色的话题

H. 联系实际谈谈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性

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报道

I.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什么原则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十一五”时期,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
民的组织化程度。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从我们先情况来看,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 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不要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就是兴建新村庄,只注重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决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成农村新一轮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追求“村容整洁”,不能单一追求某一方面的增长。 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混同起来。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有的地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建设,最后搞得不城不乡,反而不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一定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三、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名优品牌,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3、加大对“三农”投入和服务,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要求进一步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5、协调发展,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祝你顺利,如果对回答满意,请采纳,这年头助人为乐也不容易,鼓励鼓励热心人~~~~~~~

阅读全文

与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推进产业振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