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未来影视投资公司前景怎么样
电影娱乐已经成为全民消费的新模式,中国观影人次和观众数量增长率在显著提升,就连五线小县城的影院在春节期间也是场场爆满。观众选择观影的影院数增多,消费主导权也随之提升。另外,电影导演、新制作公司纷纷加强与主流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推动电影新势力的崛起。加之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导向,也让电影投资成为未来5-10年最火热的投资方式!
一起来看看近几年电影产业总票房的增长情况
2013 年电影全年总票房 218 亿!
2014 年电影全年总票房 296.4 亿!
2015 年电影全年总票房 440.7 亿!
2016 年电影全年总票房 457.1 亿!
2017 年电影全年总票房达到 559.1 亿!
2018 年电影全年总票房达到 609亿!!!!
中国电影行业倍增长每年30%-50%速度增长。也就相当于,你参与票房分红,每年你的投入资金以30%-50%速度增长。
希望以上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您生活幸福,距离财富自由,我们只差留言区一个机遇!!
㈡ 影视投资为什么越来越普遍有什么优势吗
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2017年中国票房收入高达559亿仅次于北美,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而电视剧一直以来也有着庞大的受众市场;现在国家政策方面对影视行业来说也是利好,说白了,就是有利可图;
影片的参与门槛现在也比较低,最低的几万就可以,如果在以前电影垄断的时代,这个资金量是绝对参与不了影片的投资的;
㈢ 电影投资能赚钱吗这个风险如何
电影投资确实能赚钱,但是要有正规的途径来的股份。说说投资,哪个没有风险啊?电影投资相比较股票啊或者其它投资会好一些,它这个风险目前来说,是相对可控的,按比例亏损。也不会亏到哪里去。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得有好的投资项目,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是可以投的,你可以找我, 我这边目前有这块的项目。
㈣ 到底普通人投资电影赚钱吗普通人投资电影有没有风险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逐渐向往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而影视产业正是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政策上的开放以及大力度的扶持,人们开始把资本注入到影视产业中从而获取更多利益,也就是当下最火热的投资----影视投资。
第六 周期 正常的影视投资周期是6-18月,所以不会太短、太长也不可能超过18个月。而且只有院线上映之后才能分红收益,并不是随时或一个月或55天之内收益。你了解的影视投资,可能就是骗局!讲了这多就是希望大家在选择投资的时候一定要擦亮双眼,切勿贪图小便宜。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影视制作公司,这样你的资金和收益才有保障!
㈤ 哪里能买到201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第1章: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1.1 电影产业综述
1.1.1 电影产业定义
1.1.2 电影产业产业链分析
1.1.3 电影产业研究对象分析
1.2 电影行业相关政策环境分析
1.2.1 电影行业政策点评
1.2.2 电影行业政策趋势分析
1.3 电影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1.3.1 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与预测
(1)美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欧洲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3)日本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4)新兴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5)国际经济展望
1.3.2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与预测
(1)国内经济现状
(2)国内经济展望
1.3.3 宏观经济对电影行业影响分析
(1)宏观经济对国际电影行业的影响
(2)宏观经济对中国电影制片业的影响
(3)宏观经济对中国电影发行业的影响
(4)宏观经济对中国电影放映业的影响
1.4 电影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1.4.1 居民收入及消费分析
(1)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分析
(2)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3)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1.4.2 居民观影习惯分析
第2章:国际电影产业发展分析及经验借鉴
2.1 全球电影产业发展分析
2.1.1 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概况
2.1.2 全球电影票房收入规模
(1)全球电影票房收入规模
(2)全球电影票房地区分布
2.1.3 全球主要国家票房排行
2.1.4 主要国家本土电影市场份额
2.1.5 全球银幕数量
2.1.6 全国主要市场平均观影次数
2.2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
2.2.1 美国电影产业政策环境
2.2.2 美国电影票房收入
2.2.3 美国电影观影人次及平均票价
2.2.4 全球电影历史票房排行榜
2.2.5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模式
(1)电影融资模式
(2)电影制作模式
(3)电影发行模式
(4)电影放映模式
2.2.6 美国电影产业营销战略与典型案例
2.3 欧洲电影产业发展分析
2.3.1 欧洲电影产业政策环境
(1)投融资方面政策
(2)制作、发行、放映方面政策
(3)产业促进方面政策
2.3.2 欧洲主要国家电影票房收入
2.3.3 欧洲主要国家平均票价对比
2.3.4 欧洲主要国家人均观影次数对比
2.3.5 欧洲主要国家国产片份额
2.3.6 欧洲主要国家电影票房排行榜
2.4 韩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
2.4.1 韩国电影产业政策环境
2.4.2 韩国电影票房收入
2.4.3 韩国电影观影人次
2.4.4 韩国电影国产片份额
2.4.5 韩国电影票房排行榜
2.4.6 韩国电影产业崛起分析
(1)韩国电影崛起表现
(2)韩国电影崛起原因
2.5 日本电影产业发展分析
2.5.1 日本电影产业政策环境
2.5.2 日本电影票房收入
2.5.3 日本电影平均票价
2.5.4 日本电影观影人次
2.5.5 日本动画电影市场分析
2.6 印度电影产业发展分析
2.6.1 印度电影产业政策环境
2.6.2 印度电影票房收入
2.6.3 主要企业市场占有率
2.6.4 印度电影国产片份额
2.6.5 印度电影票房排行榜
2.6.6 印度电影产业的特征与经验
(1)投融资方面
(2)制作方面
(3)发行、放映方面
2.7 香港电影产业发展分析
2.7.1 香港电影产业政策环境
2.7.2 香港电影市场整体情况
2.7.3 香港电影票房收入
2.7.4 香港电影票房排行榜
2.8 国际电影产业经验借鉴
2.8.1 政策方面经验借鉴
2.8.2 产品结构经验借鉴
2.8.3 龙头企业经验借鉴
2.8.4 投融资体系经验借鉴
2.8.5 营销战略经验借鉴
2.8.6 院线建设经验借鉴
2.8.7 电影产业链延伸经验借鉴
2.8.8 电影技术经验借鉴
2.8.9 盗版打击经验借鉴
第3章: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3.1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3.1.1 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3.1.2 2015年电影发展新特征
(1)IP全面爆发,热潮不断
(2)“自来水”口碑营销助力电影票房
(3)在线购票平台竞争如火如荼
(4)导演更迭换代,“90后”观众成主力
3.2 中国电影产业经营情况分析
3.2.1 电影产业产量规模分析
3.2.2 电影产业市场规模分析
(1)电影产业收入总规模
(2)前十地区电影票房收入
(3)国产与进口片比较分析
3.2.3 电影产业营收来源分析
(1)国内票房营收来源
(2)海外销售及票房来源
(3)国内非票房收入
3.2.4 电影平均票价
3.2.5 电影观影人次
3.2.6 电影票房排行榜
(1)电影票房排行榜
(2)票房过亿影片
3.2.7 电影票房区域分布特征
(1)发达地区占据主导地位
(2)二三线城市快速增长
(3)农村放映工程全面实施
3.3 中国二级电影和农村电影市场发展分析
3.3.1 二级电影市场发展分析
(1)二级电影市场发展现状
(2)二级电影市场竞争状况
(3)二级电影市场存在问题
(4)二级电影市场发展策略
3.3.2 农村电影市场发展分析
(1)农村电影市场发展现状
(2)农村电影市场竞争状况
(3)农村电影市场存在问题
(4)农村电影市场发展策略
3.4 中国电影档期市场分析
3.4.1 电影档期发展特点
3.4.2 主要档期市场分析
(1)暑期档市场分析
(2)国庆档市场分析
(3)贺岁档市场分析
3.5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3.5.1 电影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1)更加注重影片质量
(2)更加注重结构调整
(3)更加注重公益服务
(4)更加注重科技创新
(5)更加注重国际市场
3.5.2 电影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1)电影业产量规模预测
(2)电影业营收规模预测
第4章:中国电影制片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4.1 中国电影制片业产量与生产格局
4.1.1 电影制片业发展现状
4.1.2 电影制片业产量分析
(1)电影制片业产量
1)电影制片业纪录片产量
2)电影制片业科教片产量
3)电影制片业动画片产量
4)电影制片业特种片产量
5)电影制片业故事片产量
(2)电影制片业生产格局
4.2 中国电影制片业经营情况与转型升级
4.2.1 电影制片业市场规模
(1)电影制片业投入产出水平
(2)电影制片业市场规模分析
4.2.2 电影制片格局转型分析
(1)中国电影制片机构市场份额分析
(2)国有制片机构分析
(3)民营制片机构析
(4)合拍片市场现状
(5)非传统电影生产机构发展现状
4.2.3 国产电影投资回报分析
(1)电影制片业资金回收渠道
(2)电影投资回报率
(3)国产电影盈利原因分析
1)投资额度方面
2)主演阵容方面
3)电影类型方面
4)制片发行发面
5)上映档期方面
6)观众基础方面
7)收入多元化方面
(4)国产电影投资回收典型案例
1)《人在囧途之泰囧》
2)《喜羊羊》系列
3)《画皮2》
4.3 中国电影制片业发展趋势分析
4.3.1 电影制片业发展策略分析
4.3.2 电影制片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5章:中国电影发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5.1 中国电影发行业发展概况
5.1.1 电影发行市场概况
5.1.2 电影发行模式分析
5.1.3 电影发行企业分类
5.2 中国电影发行业竞争分析
5.2.1 电影发行市场集中度分析
5.2.2 电影发行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5.3 中国电影营销模式与典型案例分析
5.3.1 商业大片营销案例分析
(1)影片基本资料
(2)影片优劣势分析
(3)营销策略分析
(4)营销效果分析
5.3.2 小成本影片营销案例分析
(1)影片基本资料
(2)营销策略分析
(3)营销效果分析
5.3.3 文艺影片营销案例分析
(1)影片基本资料
(2)营销策略分析
5.3.4 系列电影营销案例分析
(1)影片基本资料
(2)影片分析
(3)营销策略分析
5.3.5 热门电影营销模式分析
(1)《画皮2》
(2)《泰囧》
(3)《桃姐》
5.4 中国电影发行业发展趋势
5.4.1 电影发行业资本市场化
5.4.2 海外发行业务不断加强
5.4.3 电影发行企业将注重网络构建
5.4.4 竞争越来越激烈
第6章:中国电影放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6.1 电影院线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6.1.1 电影院线发展规模分析
6.1.2 电影院线市场竞争分析
(1)电影院线集中度分析
(2)电影院线竞争格局分析
(3)电影院票房分布
6.1.3 重点城市院线市场发展分析
(1)电影票房区域格局分析
(2)北京市院线市场分析
(3)上海市院线市场分析
(4)广州市院线市场分析
(5)深圳市院线市场分析
(6)成都市院线市场分析
(7)武汉市院线市场分析
(8)重庆市院线市场分析
(9)杭州市院线市场分析
(10)南京市院线市场分析
(11)苏州市院线市场分析
6.1.4 农村数字院线发展分析
(1)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简介
(2)农村数字院线发展规模分析
(3)农村数字院线区域分布格局
6.1.5 电影网络院线发展分析
(1)电影网络院线联盟的形成及发展
(2)电影网络院线联盟运作机制分析
(3)电影网络院线利益格局分析
(4)电影网络院线对城市院线影响分析
6.1.6 电影院线扩张模式分析
(1)加盟模式
1)模式内涵解析
2)典型案例分析
3)模式优缺点分析
(2)万达模式
1)模式内涵解析
2)典型案例分析
3)模式优缺点分析
(3)“数字放映+二级市场”模式
1)模式内涵解析
2)典型案例分析
3)模式优缺点分析
(4)全产业链扩张模式
1)模式内涵解析
2)典型案例分析
3)模式优缺点分析
6.1.7 电影院线发展趋势分析
6.2 电影院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6.2.1 电影院发展规模及竞争分析
(1)电影院规模及增长情况
(2)电影院竞争格局分析
6.2.2 重点城市影院发展分析
(1)电影院区域市场格局分析
(2)北京影院发展分析
(3)上海影院发展分析
(4)广州影院发展分析
(5)深圳影院发展分析
(6)重庆市影院发展分析
6.2.3 电影票价需求调研及走势分析
(1)电影票价走势分析
(2)影院观众票价需求调研
1)观众认可的合理票价调查
2)观众愿意接受的最高票价调查
(3)电影票定价建议
6.2.4 电影院经营模式分析
(1)电影院经营业务分析
1)票房业务分析
2)卖品业务分析
3)广告业务分析
4)其他业务分析
(2)电影院客户群体分析
(3)电影院会员服务模式分析
(4)电影院销售策略和手段分析
(5)电影院运营成本分析
(6)电影院盈利模式分析
(7)电影院经营模式创新路径
6.2.5 电影院发展趋势分析
第7章:中国不同类型电影市场分析与发展前景
7.1 中国数字电影市场分析与发展前景
7.1.1 数字电影发展分析
7.1.2 数字电影优势分析
7.1.3 数字电影市场分析
7.1.4 数字电影发展前景
7.2 中国3D电影市场分析与发展前景
7.2.1 3D电影发展分析
7.2.2 3D电影盈利能力
7.2.3 3D电影优势分析
7.2.4 3D电影发展前景
7.3 中国IMAX电影市场分析与发展前景
7.3.1 IMAX电影发展分析
7.3.2 IMAX电影银幕现状
7.3.3 IMAX电影需求分析
7.3.4 IMAX电影发展前景
第8章:中国电影产业消费者行为调研
8.1 消费者题材偏好调研
8.1.1 不同性别电影题材偏好调研
8.1.2 不同年龄电影题材偏好调研
(1)20岁以下电影题材偏好调研
(2)20-40岁电影题材偏好调研
(3)40岁以上电影题材偏好调研
8.2 消费者行为习惯调研
8.2.1 不同性别观众结构调研
(1)男性观众结构调研
(2)女性观众结构调研
8.2.2 不同年龄观众结构调研
(1)观众结构调研总体情况
(2)15-24岁观众结构调研
(3)25-39岁观众结构调研
(4)40-50岁观众结构调研
8.2.3 观众消费频次调研
(1)不同性别观众消费频次调研
(2)不同年龄观众消费频次调研
(3)不同职业观众消费频次调研
(4)不同学历观众消费频次调研
8.2.4 观众消费时间选择调研
(1)节假日与非节假日选择调研
(2)一周时间内消费时间选择调研
(3)一天时间内消费时间选择调研
(4)去影院看电影的时机调研
(5)随行人和人数调研
8.2.5 观众影院选择考虑因素调研
8.2.6 观众选择电影因由调研
8.2.7 观众观看电影的途径调研
8.2.8 观众片源产地喜好调研
(1)观众片源产地喜好调研总体情况
(2)不同年龄观众片源产地喜好调研
第9章:中国电影进出口市场分析
9.1 中国电影进口市场分析
9.1.1 中国电影进口片票房收入
9.1.2 中国电影进口片票房排行榜
9.2 中国电影出口市场分析
9.2.1 中国电影出口营收情况
9.2.2 中国电影海外观众实证调研
(1)调研对象
(2)调研结果
1)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
2)海外观众关注中国电影情况
3)海外观众了解中国电影渠道
4)海外观众观看中国电影渠道
5)海外观众不关注中国电影原因
6)海外观众认为中国电影需改进方面
7)海外观众最喜欢的电影类型
8)海外观众最喜欢的中国导演
9)海外观众最喜欢的中国演员
9.3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前瞻建议
9.3.1 政府政策扶植
9.3.2 海推公司的集团化发展
9.3.3 明确影片的市场定位
9.3.4 注重其他市场的开发
9.3.5 成立专业的海外运作团队
9.3.6 实现海外推广的多元化
第10章:中国新媒体对电影产业的影响分析
10.1 中国新媒体在电影中应用分析
10.1.1 新媒体发展分析
(1)手机发展分析
(2)IPTV发展分析
(3)数字电视发展分析
(4)移动电视发展分析
10.1.2 新媒体在电影产业中的应用
(1)手机与电影
(2)IPTV与电影
(3)数字电视与电影
(4)移动电视与电影
10.2 新媒体发展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10.2.1 新媒体给电影产业带来的机遇
10.2.2 新媒体给电影产业带来的挑战
第11章:中国电影产业主要企业经营分析
11.1 中国电影制片发行企业领先个案分析
11.1.1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电影作品情况
(4)企业运营特色分析
(5)企业发展方向分析
(6)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1.2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2)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4)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5)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3)企业电影作品情况
(4)企业运营特色分析
(5)企业组织架构分析
(6)企业经营模式分析
(7)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8)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9)企业投资兼并与重组
11.1.3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电影作品情况
(4)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1.4 乐视影业(北京)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电影作品情况
(4)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1.5 橙天嘉禾娱乐(集团)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2)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4)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5)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3)企业电影作品情况
(4)企业运营特色分析
(5)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1.6 博纳影业集团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1)营收分析
2)票房分析
3)博纳影院分析
(3)企业运营特色分析
(4)企业电影作品情况
(5)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1.7 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电影作品情况
(4)企业运营特色分析
(5)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1.8 新丽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电影作品情况
(4)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1.9 北京小马奔腾影业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电影作品情况
(4)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1.10 北京完美影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电影作品情况
(4)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1.11 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电影作品情况
(4)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1.12 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电影作品情况
(4)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1.13 峨眉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电影作品情况
(4)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1.14 珠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电影作品情况
(4)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1.15 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电影作品情况
(3)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1.16 八一电影制片厂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电影作品情况
(4)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1.17 中影华纳横店影视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电影作品情况
(3)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1.18 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电影作品情况
(4)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1.19 北京今典影业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电影作品情况
(4)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1.20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国产影片经营业绩
(3)进口影片经营业绩
(4)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1.21 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电影作品情况
(4)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2 中国电影院线领先个案分析
11.2.1 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市场规模分析
(3)企业票房业绩分析
(4)企业加盟影院概况
(5)企业投资情况分析
(6)企业运营特色分析
(7)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2.2 中影星美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票房业绩分析
(3)企业院线扩张效率
(4)企业运营特色分析
(5)企业明星影院
(6)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2.3 上海联和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市场业绩分析
(3)企业加盟影院概况
(4)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2.4 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市场业绩分析
(3)企业加盟影院概况
(4)企业运营特色分析
(5)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2.5 深圳市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市场规模分析
(3)企业票房业绩分析
(4)企业加盟影院概况
(5)企业运营特色分析
(6)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2.6 广州金逸珠江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票房业绩分析
(3)企业加盟影院概况
(4)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2.7 浙江时代电影大世界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影院规模及布局分析
(3)企业市场业绩分析
(4)企业投资扩张计划分析
(5)企业发展模式及经验分析
(6)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2.8 辽宁中影北方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影院规模及布局分析
(3)企业市场业绩分析
(4)企业发展模式及经验分析
(5)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2.9 四川太平洋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市场规模分析
(3)企业票房业绩分析
(4)企业运营特色分析
(5)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2.10 世纪环球电影院线发展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市场规模分析
(3)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11.3 中国电影院领先个案分析
11.3.1 北京耀莱成龙国际影城五棵松店
(1)影院选址环境分析
(2)影院硬件设施分析
(3)影院经营业绩分析
(4)影院经营项目分析
(5)影院营销策略分析
(6)影院经营优劣势分析
11.3.2 首都华融电影院
(1)影院发展简况分析
(2)影院选址环境分析
(3)影院硬件设施分析
(4)影院经营业绩分析
(5)影院经营项目分析
(6)影院运营特色分析
(7)影院经营优劣势分析
11.3.3 上海万达国际电影城五角场店
(1)影院选址环境分析
(2)影院硬件设施分析
(3)影院经营项目分析
(4)影院经营业绩分析
(5)影院运营特色分析
(6)影院经营优劣势分析
11.3.4 深圳嘉禾影城
(1)影院发展简况分析
(2)影院选址环境分析
(3)影院硬件设施分析
(4)影院经营业绩分析
(5)影院经营项目分析
(6)影院运营特色分析
(7)影院经营优劣势分析
11.3.5 北京UME华星国际影城
(1)影院选址环境分析
(2)影院硬件设施分析
(3)影院经营业绩分析
(4)影院运营特色分析
(5)影院经营优劣势分析
11.3.6 北京UME国际影城双井店
(1)影院选址环境分析
(2)影院硬件设施分析
(3)影院经营业绩分析
(4)影院运营特色分析
(5)影院经营优劣势分析
第12章: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分析
12.1 中国电影产业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
………………
㈥ 江汉环球电影院的放映业中存在的发展潜力和机会
当影院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整个电影产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我们在分析问题和困难的同时,还必须以宏观的、全局的和长远的眼光,发现和把握存在于产业内部和外部的潜力和机会。
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从经济学的宏观角度来分析作为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放映业,不难发现,在处于低潮期的电影业中,即使有上述许多问题,放映业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甚至本身就占有着巨额的有形或无形的资产。对于所有电影行业的部门和企业,尤其是刚刚成立的中国电影集团这样的实力雄厚的“国家队”,对放映行业的关注和投入,不但具有保护和发展本企业以及整个电影产业的积极意义,同时还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1) 放映业处于电影产业链的终端,是电影产品取得最终利润的环节,不但具备了相当的创利能力,同时还直接影响到投入到整个产业中资本增殖的幅度和状况。改革中作为中间环节、最先被推到市场前沿,领略竞争的残酷性的省、市级发行放映公司,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谁拥有影院,谁就赢得了竞争的主动和优势;拥有了放映业,就会拥有电影业的巨大利润。
2) 放映业是以现金形式获得收入,类似于零售商业。现金的作用在商品经济的逐步完善过程中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
3) 在增量资金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发现和盘活存量资产是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建国后就开始的影院建设基本上占据了城市最繁华、人口最稠密的“黄金地段”,这些土地的价值远远超过影院本身的价值。这是历史遗留给电影产业的最大也是最现实的一笔财富。邵逸夫在香港每兴建一家影院,都毫不犹豫地同时购买影院附近土地,地产业使邵氏影业获得了远大于电影主业的收入。电影业内的这笔存量资产,不但其数额巨大,而且盘活和盘大的空间也最大。
4) 关注和发展电影放映行业,还具备许多客观的有利条件:①文化建设和城市规划的要求限制了影院占地随便挪做他用,这笔资产理论上和政策上还会留存在电影行业内部;②文化系统普遍缺乏建设资金,影院在某些地区成为文化部门的包袱,扩大再生产能力低,城市影院的改造和提高亟须资金投入,为进入放映行业提供了机会;③外资进入放映业还未全面对外开放,使我们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④电影行业属于特殊行业,系统相对封闭,经营影院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这一专业壁垒,有效地防止了其他产业的渗透和控制;⑤与投资制片业相比,投资放映业的成本低、风险小,有机会分享黄金地段的有偿土地使用权,对于规模大、资金雄厚的房地产业、商业以及境外放映集团等的合作,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⑥有组织地进入放映业,是国有经济产业内部的资产重组,可有效地防止产业资本的流失,规避商业和投资风险,会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
当我们关注电影院,关注我们的放映行业,我们能够发现很多问题,也看到许多机遇。中国电影工业正在走向世界,我们也会感到肩负的历史使命,电影院的建设和发展,与我们民族电影工业存亡息息相关。
电影的经济发展史概述现代传播媒介电影/电视/录象中的电影的经济发展史概述
电影是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产物,它的诞生依靠的是工昭?ECHNOLOGY。这工艺学搞出来的是一个纪录的机器。那些思想还处在十八世纪以前的艺术家给了这句说明历史事实的话一个美名,叫“机器论”.工艺学能发明出艺术来?!这超越了十八世纪头脑的理解力。
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尤其是在它的早期,是一个工业,虽然目前的发展已经证明它不一定是一个工业。但是从历史事实来看,它过去是,现在依然部分(商业经营的那一部分)是一个工业。电影的工具是一系列的纪录机器,电影的机械复制功能使它成为最大众化的媒介(在电视出现以前),因此它的社会影响甚于传统的任何媒介。电影的语言,即电影的表现手段虽然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形式,但是现在大多数人都承认它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但它是一门崭新的、独特的、不能从传统的艺术形式来理解的艺术形式。因此在写电影史的时候,很难在一本史书里把这三方面都包括在内,更何况电视和录象的出现所形成的一个崭新电影/电视/录象媒介系统,对电影史的研究更不能局限在使用胶片的和在商业影院放映的电影的范围之内了。美国电影理论家J.莫纳柯所著《怎样读解影片》中把电影的发展历史分为三部分:经济、政治社会、艺术,另外还有媒介发展史,我认为这是非常合理的。奇怪的是,当这本书在中国大陆的电影杂志《世界电影》连载时,因篇幅所限,把这三章删掉了,而当这本书改名为《怎样看电影》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也把这三章删去了。真是在中国,英雄所见略同。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在写电影史书时,把电影孤立起来,甚至把被孤立的电影的历史再分为什么电影文学发展史,那是荒诞派的做法。
电影史的编写首先需要占有大量的电影资料。我通过多年教授电影史,充分感到在中国研究电影史的困难。学生看不到影片,有些影片甚至连教师自己都没有看过,如何讲?在美国的电视广告中甚至可以找到电影发明的第一个镜头“奥托打喷嚏”,可是我们有多少电影研究生看过这个镜头?即使在中国大陆确保存有一些电影史料的话,可那也得颇费周折的到“影片保管仓库馆”去找。著名的国际电影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是波兰罗兹电影学院的毕业生。当人们问到他在罗兹电影学院学习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看电影。他们学校旁边的电影资料馆免费为他们提供看片的机会,一个罗兹电影学院的学生就能从资料馆调片子来看。他们的学院没有电影院,他们是在大楼的一个通道里放映,他们都坐在楼梯上看,可以从早上八点看到晚上八点。北京电影学院也要这么看片的话,那么教委拨给它的一个学期的经费在一个星期之内也就全都落入他人的钱囊里了。
我们过去也只是用外人所写的史书作为教科书。现在在这个讲座里,我也只能用他人所写的史书。由于翻译一本史书是非常艰巨的工作,我只能采用编译的方法。我主要使用史书有大英网络全书中的词条“电影史”。这是八十年代我为了向电影网络全书的编纂者提供参考资料而翻译出来的。这个词条的观点非常准确。它提出,电影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扩展电影的时空的历史。非常精辟,但是综合艺术论者未必能懂。另外还有前面提到的美国电影理论家莫纳柯著《怎样读解影片》中的历史部分,它有很明确的媒介观念。还部分参照美国电影理论家玛斯特的《电影简史》,尤其是苏联电影部分(还部分参照了美国电影理论家陈利蓍《KINO》,他曾是爱森斯坦的学生)它比苏联出版的《苏联电影史纲》要更明确、简练,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偏见,更没有隐瞒或歪曲历史事实。比如说,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是电影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居世界之首。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苏联当时并没有给予它以应有的重视,那时这部影片一直是在二流影院放映的(查阅卢纳恰尔斯基全集即可)。此外,该片的内容所讲的历史事实是按苏联政府的需要加以纂改和歪曲的。在苏联解体的前几年,苏联《电影艺术》杂志曾刊登了一位苏联年青电影理论家的文章,它的题目是,爱森斯坦是一个伪善者、伪艺术家。这一标题的根据就是《战舰波将金号》的内容歪曲历史事实。在苏联没有人有能力写符合历史真实的著作。苏联的《史纲》没有任何历史价值。就该书中所最推崇的几个电影人物之中的爱森斯坦和杜甫仁柯,也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书中没有提爱森斯坦被贬的历史事实(在1935年的全苏电影大会上他没有得到列宁勋章,而是整他的那个电影委员会的主席SHUMIATSKI反倒得了列宁勋章),这只要查找1932年出版的苏联大网络全书和1934年的文化报就明确了。写这网络全书的人“照例”没有估计到以后的形势,所以反倒成为真实的史料。《史纲》没有提到杜甫仁柯的日记中的那句话“斯大林,我比你伟大(STALIN,YA BELIK CHEM TEBE),因为我没有脱离人民,而你脱离了人民。”这是赫鲁晓夫做秘密报告的那个年代,苏联《电影艺术》杂志连载的杜甫仁柯的日记中的话。正如一部中国电影史书中不提《小城之春》就失去了历史价值一样。正如在一部电影名人辞典中出现了某年至某年的一个纯行政长官的字条除了说明编纂者的市侩态度以外,全书没有任何价值。比如现在网上能看到的电影网站:爱电影院
㈦ 中国电影现状和未来
借助于开放改革的历史潮流,中国电影从90年代中期以来生产力有所提高,市场稳步扩展,国产影片的产品竞争力逐渐增强,电影业似乎正面临一个步出困境、再度振兴的契机。同时,国产电影的数量和质量与电影市场要求仍然不相适应,电影市场现状与电影市场潜力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进口影片与国产影片、市场“大片”与普通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票房份额的严重失衡,大城市市场与中小城市和农村电影市场的巨大消费对比,特别是发行业、放映业与制片业利益冲突的激化,则说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而关键的发展和调整时期,甚至可以说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一历史机遇 1979年,中国电影曾经创造293.1亿的观众人次纪录,这一数字意味着当时10亿中国人人均年观影次数近30次。但80年代后,中国电影的观众人次却连年减少,尽管这期间仍然有一些国产影片的观众人次过亿,但从总体上来说,除了产量还基本维持以外,电影的观众人次、放映场次、票房收入和发行收入以及银幕数量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这一下降趋势直到1995年才开始出现明显缓解。1993年至1994年的电影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后,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和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的国际性话题重新将观众从对电视的关注中引向了电影,引进国外10部大片刺激了多年疲软的电影市场,以及都市消费社会创造了越来越高的文化消费欲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这一年成为了中国电影业期待已久的一个历史性转机,但电影事业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处在生长和发展时期。 1.发展中的电影生产 90年代以来,中国的电影平均年产量基本处于世界各国、各地区电影产量的前5名之列。从90年到97年,中国电影总产量为1,079部,平均年产量约为135部。其中92年产量最多,从96年开始明显减少,97年产量最低,比平均年产量低约35%,是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一个低产年。 电影减产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产量从总体上来说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中国电影产量如此明显地减少恰恰出现在电影票房收入大幅度上升的时期,同时中国的电影市场对影片量的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因此97年的电影大幅度减产仍然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美国近年电影平均年产量约在350—400部左右、印度为450部左右、香港为150部左右、法国为100部左右、巴西为60部左右、英国为40部左右、台湾为20—30部左右、墨西哥为10部左右。从绝对数量来看,中国大陆电影90年代平均年产量135部,可以说是电影生产的大国之一,电影年产量约为世界投入商业发行的电影产量的1/30。 从投资规模来看,近年来中国电影的投资规模也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每年都有几部投资超过1,000万元的大制作影片,如《鸦片战争》已经创造了单片投资近亿元的纪录。 在世界范围内,为了与电视竞争,为了提高电影的艺术和技术质量,也为了增加电影的市场占有率,电影的投资成本越来越高。1996年美国电影的平均成本为每部3,980万美元,1997年为5,340万美元,增长34%。1997年影片平均发行宣传费用为2,220万美元,每部电影实际成本高达7,560万美元。(注1)近年中国电影生产的平均投资规模尽管不到美国电影的1%,但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80年平均投资40万,1992年为150万,1997年则在300万以上,年增长幅度为10%以上。预计1998年电影的投资规模还会有所扩大,平均成本约在350万元人民币左右(注2)。这一投资规模已经接近了1997年香港普通影片300万—500万的投资规模。电影投资的增加,为提高电影的创作、制作水平和艺术、技术质量提供了经济前提。 2.复苏中的电影市场 尽管80年代世界电影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市场危机,但从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电影的票房收入却有增有减,香港从95年的13.39亿港币的票房收入,到96年减少到12.22亿,97年则减少为11.90亿,递减8.7%、2.5%,而美国电影国内外票房收入却在逐年上升,国内收入从96年的50亿美元到97年超过了60亿,创造了历史新纪录。 从1995年开始,中国电影观众人次也开始缓慢回升,电影的票房收入则增长迅猛。1995年,全国票房增长幅度平均达到15%,上海则达到40%,北京更是达到80%,而且还保持了三年的持续增长(1995年9267万;1996年1.1亿;1997年1.2亿)。 随着电影市场的升温,电影消费者的数量和消费水平也在提高。1995年,上海和北京都从1979年以后首次出现了观众人次上升的趋势。据1997年6月《中国电影杂志社》、北京市电影公司等机构所进行的“北京电影市场消费调查”所统计,在观看电影的观众中有46.42%的观众平均每月都看一次电影以上,这说明电影的消费市场正在扩展。(注3) 此外,中国电影也开始面向国际市场。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中国电影公司共向国外电影市场输出国产影片126部次,销售总额达3,816.5万元,比1996年增长了300%(注4)。这表明,中国电影在寻求海外市场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3.变革中的电影体制 90年代中国电影体制的改革一直是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曲折地展开的。电影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制片业的改革。首先,增扩了电影制作机构。电影制作机构原来只有16家国营电影制片厂,后来南京、天津、山西、江西、黑龙江等都成立了电影制片厂。再后来,万科、大洋等民营企业也开始电影制作。1995年一半以上的国产影片是由民营企业投资生产的。这一改革,使电影的生产规模扩大,也为电影生产引进了竞争机制。其次,电影的出品权逐渐扩大。原来只有16家国营电影制片厂拥有电影出品权,1995年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了其他国营电影制片厂的出品权,同时因为放松了生产指标的控制,许多民营企业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得电影出品权。广电部电影局1997年12月24日还发布了《关于试行“故事电影单片摄制许可证”的通知》,规定在中国大陆的国有省级以上和具备相应条件的地市级电影单位、电视台、电视剧制作单位,均可以国家倡导的、思想性艺术性较佳的电影文学剧本向广电部电影局申请故事电影单片摄制许可证。这些措施,进一步放开了对制片行业的垄断,使制片业向市场化方向跨进了有限的一步。 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第二条战线是发行体制的改革。1993年1月,广播电影电视部下发《关于当前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实施细则》,1994年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一直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购统销、垄断经营的电影发行体制解体,各电影制片厂直接面对各个基层发行放映企业。电影的发行渠道更加灵活多样。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作、发行、放映业的积极性,制片人制、地区版权制、分帐发行制、招标放映、院线放映等各种制作、发行和放映方式都陆续出现,这对扩展电影的消费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内容提要9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出现了一次历史转机:电影市场复苏,国产电影呈现出重新振兴的迹象。但事实上现实困境仍然束缚着中国电影的发展:国产影片面临着“信誉危机”,电影市场份额比例失调,制片、发行和放映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电影市场片源不足,市场潜力没有充分发掘。中国电影亟待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转化管理机制,提高影片质量,以创造民族电影工业的灿烂前景。 关键词电影体制市场份额信誉危机后电影市场 作者简介尹鸿,1961年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唐科,1972年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博士生。 借助于开放改革的历史潮流,中国电影从90年代中期以来生产力有所提高,市场稳步扩展,国产影片的产品竞争力逐渐增强,电影业似乎正面临一个步出困境、再度振兴的契机。同时,国产电影的数量和质量与电影市场要求仍然不相适应,电影市场现状与电影市场潜力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进口影片与国产影片、市场“大片”与普通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票房份额的严重失衡,大城市市场与中小城市和农村电影市场的巨大消费对比,特别是发行业、放映业与制片业利益冲突的激化,则说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而关键的发展和调整时期,甚至可以说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一历史机遇 1979年,中国电影曾经创造293.1亿的观众人次纪录,这一数字意味着当时10亿中国人人均年观影次数近30次。但80年代后,中国电影的观众人次却连年减少,尽管这期间仍然有一些国产影片的观众人次过亿,但从总体上来说,除了产量还基本维持以外,电影的观众人次、放映场次、票房收入和发行收入以及银幕数量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这一下降趋势直到1995年才开始出现明显缓解。1993年至1994年的电影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后,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和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的国际性话题重新将观众从对电视的关注中引向了电影,引进国外10部大片刺激了多年疲软的电影市场,以及都市消费社会创造了越来越高的文化消费欲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这一年成为了中国电影业期待已久的一个历史性转机,但电影事业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处在生长和发展时期。 1.发展中的电影生产 90年代以来,中国的电影平均年产量基本处于世界各国、各地区电影产量的前5名之列。从90年到97年,中国电影总产量为1,079部,平均年产量约为135部。其中92年产量最多,从96年开始明显减少,97年产量最低,比平均年产量低约35%,是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一个低产年。 电影减产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产量从总体上来说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中国电影产量如此明显地减少恰恰出现在电影票房收入大幅度上升的时期,同时中国的电影市场对影片量的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因此97年的电影大幅度减产仍然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美国近年电影平均年产量约在350—400部左右、印度为450部左右、香港为150部左右、法国为100部左右、巴西为60部左右、英国为40部左右、台湾为20—30部左右、墨西哥为10部左右。从绝对数量来看,中国大陆电影90年代平均年产量135部,可以说是电影生产的大国之一,电影年产量约为世界投入商业发行的电影产量的1/30。 从投资规模来看,近年来中国电影的投资规模也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每年都有几部投资超过1,000万元的大制作影片,如《鸦片战争》已经创造了单片投资近亿元的纪录。 在世界范围内,为了与电视竞争,为了提高电影的艺术和技术质量,也为了增加电影的市场占有率,电影的投资成本越来越高。1996年美国电影的平均成本为每部3,980万美元,1997年为5,340万美元,增长34%。1997年影片平均发行宣传费用为2,220万美元,每部电影实际成本高达7,560万美元。(注1)近年中国电影生产的平均投资规模尽管不到美国电影的1%,但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80年平均投资40万,1992年为150万,1997年则在300万以上,年增长幅度为10%以上。预计1998年电影的投资规模还会有所扩大,平均成本约在350万元人民币左右(注2)。这一投资规模已经接近了1997年香港普通影片300万—500万的投资规模。电影投资的增加,为提高电影的创作、制作水平和艺术、技术质量提供了经济前提。 2.复苏中的电影市场 尽管80年代世界电影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市场危机,但从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电影的票房收入却有增有减,香港从95年的13.39亿港币的票房收入,到96年减少到12.22亿,97年则减少为11.90亿,递减8.7%、2.5%,而美国电影国内外票房收入却在逐年上升,国内收入从96年的50亿美元到97年超过了60亿,创造了历史新纪录。 从1995年开始,中国电影观众人次也开始缓慢回升,电影的票房收入则增长迅猛。1995年,全国票房增长幅度平均达到15%,上海则达到40%,北京更是达到80%,而且还保持了三年的持续增长(1995年9267万;1996年1.1亿;1997年1.2亿)。 随着电影市场的升温,电影消费者的数量和消费水平也在提高。1995年,上海和北京都从1979年以后首次出现了观众人次上升的趋势。据1997年6月《中国电影杂志社》、北京市电影公司等机构所进行的“北京电影市场消费调查”所统计,在观看电影的观众中有46.42%的观众平均每月都看一次电影以上,这说明电影的消费市场正在扩展。(注3) 此外,中国电影也开始面向国际市场。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中国电影公司共向国外电影市场输出国产影片126部次,销售总额达3,816.5万元,比1996年增长了300%(注4)。这表明,中国电影在寻求海外市场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3.变革中的电影体制 90年代中国电影体制的改革一直是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曲折地展开的。电影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制片业的改革。首先,增扩了电影制作机构。电影制作机构原来只有16家国营电影制片厂,后来南京、天津、山西、江西、黑龙江等都成立了电影制片厂。再后来,万科、大洋等民营企业也开始电影制作。1995年一半以上的国产影片是由民营企业投资生产的。这一改革,使电影的生产规模扩大,也为电影生产引进了竞争机制。其次,电影的出品权逐渐扩大。原来只有16家国营电影制片厂拥有电影出品权,1995年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了其他国营电影制片厂的出品权,同时因为放松了生产指标的控制,许多民营企业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得电影出品权。广电部电影局1997年12月24日还发布了《关于试行“故事电影单片摄制许可证”的通知》,规定在中国大陆的国有省级以上和具备相应条件的地市级电影单位、电视台、电视剧制作单位,均可以国家倡导的、思想性艺术性较佳的电影文学剧本向广电部电影局申请故事电影单片摄制许可证。这些措施,进一步放开了对制片行业的垄断,使制片业向市场化方向跨进了有限的一步。 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第二条战线是发行体制的改革。1993年1月,广播电影电视部下发《关于当前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实施细则》,1994年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一直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购统销、垄断经营的电影发行体制解体,各电影制片厂直接面对各个基层发行放映企业。电影的发行渠道更加灵活多样。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作、发行、放映业的积极性,制片人制、地区版权制、分帐发行制、招标放映、院线放映等各种制作、发行和放映方式都陆续出现,这对扩展电影的消费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4.生长中的国产电影市场竞争力 美国电影一直疯狂地占领和吞食着世界电影市场。除了香港、印度等少数例外,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美国电影都超过了本土电影的市场占有率。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既包括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包括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一直都在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和保护本土电影和民族电影的发展。如巴西政府就明确规定了每一年全国的电影放映单位放映国产影片的时间;中国也由原广电部作出了国产电影必须保证占有2/3的放映场次的明确规定。但另一方面,文化保护政策并不能真正保护国产电影的发展,提高国产电影本身的市场竞争力才是民族电影发展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越来越重视本土电影的市场竞争力,一些本土电影在本土市场上已经可以与美国电影抗衡,使国产电影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如香港曾经连续多年本土电影的票房收入、观众人次等都超过了外来电影;日本1997年票房纪录前10位的影片中也有3部本土电影,其中《幽灵公主》还以100亿日元的票房高居榜首(注5)。波兰1997年国产影片《凶手》的票房收入达到了1340万兹罗提(约合380万美元),超过了美国影片《空中大掼篮》860万兹罗提(合240万美元)的票房纪录(注6)。而近年来在中国大陆,面对进口外国“大片”的挑战,电影制作和发行者充分利用了各种机遇,使国产影片的生产和发行也取得了突破,从1995年到1997年,进口影片包括分帐进口影片的排片、市场份额逐渐受到了平抑,各地都有国产影片突破进口大片的票房纪录的现象。 电影生产的发展、电影市场的复苏,电影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产电影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都意味着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正面临一个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转折时期。 二现实困境 中国电影面对机会,同时也面对困境、面对挑战、面对危机。与处在转型期的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息息相关,由于电影体制改革仍然还没有到位,计划经济模式在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行业后遗症,从电影业的各级管理层到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层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观念和操作方式的误区,整个电影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也还有待提高,整个社会的电影消费水平受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制约也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一切都是中国电影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1.影片数量短缺 按照经营经验,电影院需要250—350部电影供应才能正常运转,而按照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管理条例规定,国产影片必须占2/3放映时间,这就意味着除了80—120部进口影片以外,至少需要160—230部国产影片提供给市场。而这些影片中应该有1/2的影片(80—115部)是市场效果较好,1/3(50—80部)的影片是高效益的,正如电影发行人员所意识到的那样,“片源供给是否充足,国产片中是否有可以支撑市场的‘拳头’作品,是目前国产片市场经营能否保证良性循环的首要前提。也唯有有良好的片源保障,2/3时间放映国产影片才可能落到实处,显示出实际的效果。”(注7) 近年来,每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新片投放量(国产片和进口片)大约维持在150至200部之间。如北京95年投放市场新片共197部,其中大片9部,普通进口影片44部,国产新片144部,此外还有复映片72部。而1997年,全年投放市场的影片有大幅度下降,国产电影为120部左右,其中不少都是往年的积压影片。进口电影30部左右,共150部。市场差额越来越大。一方面限制进口影片的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国产影片的产量又明显不足,特别是已有的大多数国产影片根本无法占有市场份额,这对97年的电影市场带来了明显的消极影响。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口片不是挤占而是填补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真空。电影产量的不足,将导致电影市场的萎缩、观众流失,使其他音像媒介抢占电影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会使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多地被外来影片所代替。 导致电影生产量短缺的最主要的原因一是电影市场机制不健全,制片方的利益回报率太低、投资风险太高,影响了电影的生产规模。二是电影管理制度还不够合理,规划、审查的尺度与电影本身的特点不完全吻合,特别是制度性和操作性不够带来了某种生产的不可预见性,使电影创作和投资者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三是过多的非市场因素使电影生产和电影市场的正常秩序受到干扰,也对电影生产产生了某些误导作用。 2.制片、发行、放映业的矛盾激化 和整个中国的改革形势相仿,中国电影的体制改革也已经进入到了攻关阶段,进入到了要影响到原有的利益分配和权力格局的关键时期,因而,近年来,电影制片、发行、放映业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正如广电部电影局一位主管人士所认为,“有人说中国电影企业是整个中国企业界改革最早的行列,但是,改革的进程缓慢,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电影发展的需要。”(注8)中国电影发展面临“电影体制不顺、机制待立、中介梗阻、节目短缺、资金困难、捐税过重、不平等竞争”等问题(注9)。 而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之一,就是电影市场的无序和杂乱。中国的电影行业虽然一直以影片发行为纽带贯穿全行业,但由于各级发行公司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置的,各级发行、放映单位分别属于各级政府管辖,形成了不同的隶属关系和利益机制。企业和区域的自我保护阻碍了电影市场机制的建立。市、县电影行业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电影事业的发展和电影经济的增长。改革现行经营格局和经济体制迫在眉睫。93年以来广电部一直推动“放开发行”、打破区域垄断,但收效并不明显。原因在于只打破了单一企业的垄断,并没有打破区域经营的垄断。市场依然条块分割、块块垄断、没有竞争、分配不公。电影市场的无序不仅造成了发行和放映业的冲突,而且更是严重地影响到制片业的利益。在整个影片业中制片一方得到的利润过少。70%影片的制作方亏损。据有关人士估计,国产影片投资总回报率还不到50%(注10)。 目前,美国制片与放映的票房分成比例为48∶52左右,其中发行费用占去制片费用的10—12%,制片方得到的票房收入为35%。目前中国电影公司的大片引进即参照这一比例。而国产片通常的分帐比例是制片、发行、放映分别占票房的35%、17%、48%。但制片方却要负担相当部分的拷贝费和宣传费,而发行方的发行成本和风险系数与其利益所得相比却并不相称。此外,加上各种市场统计数字的弄虚作假,更使得制片方的利益受到损害。 制片、发行、放映业矛盾的加剧,一方面伤害了电影生产的积极性,使电影的产量和质量都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伤害了电影的市场效果,电影片源严重缺乏,国产片的发行放映都面临重重阻力。其结果必然是恶性循环,生产、发行、放映三个环节不是形成一种发展的合力,而是相互制约、相互抵消。因此,加速整个电影业的市场经济转轨、重组利益集团、打破市场垄断、规范电影市场、加强电影经济的法规建设和执行力度是解决电影业内部困境的出路。 3.市场潜力没有充分发掘 如果将中国的电影产量和电影票房收入与中国的人口相比的话,中国可以说完全是一个电影小国。尽管中国的电影产量约为世界电影产量的1/30,但中国人口却占世界人口的1/4。尽管95年以后,中国电影的市场状况有所回升,但全国票房收入估计还不到40亿,观众人次没有明显的增加。而1997年,除北京等极少数地区的票房保持上升或与96年持平以外,大部分地区的票房都下降了20%左右,而且,进口分帐美国影片的票房也在同时下降,这无疑是对中国电影市场敲响的警钟。(注11) 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无论是与中国的人口数量相比,还是与美国等国家的电影票房收入相比,都还有很大的距离。1997年,《鸦片战争》全国票房收入为8,000万,是国产影片中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之一,而美国97年票房收入排在第20名的影片其国内收入已经为2,400万美元,接近2亿人民币,是《鸦片战争》的2倍以上。美国《泰坦尼克号》全美票房收入超过4亿美元,合35亿人民币,更是《鸦片战争》的44倍。1997年,美国共发行395部影片,观众人次达14亿,国内票房的总收入超过了60亿美元(注12),是中国全国电影票房的数十倍。这样大的差距,说明中国电影市场还有着巨大的潜力,电影消费还有广阔的市场。 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以分帐进口影片的市场份额占有率为例,仅仅上海就占全国分帐影片市场份额的16%,北京和浙江各占14%,三个城市竟然占有份额的44%。全国几十个省、上千个大中城市和广大的小城市、农村才占有全国市场的56%(注13)。这说明,在大城市电影的消费市场还处在培育阶段,而在广大的中小城市,电影文化的普及还远远不足,大众的电影消费需求没有被充分调动,而农村电影市场目前基本处在未开放的萧条状态。
未完,请参考http://lw23.com/paper_37085161/
㈧ 如何看待中国影视业与国外影视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电影文化业正在改进和提高,电影正在成为社会文化舆论的中心,在文化娱乐栏目里,电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的电影产业化改革正在进一步加快,中国电影业正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一、 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影视产业的发展
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颁发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重点发展具有创意的文化作品和影视制作、出版、印刷、复制、发行,对产业政策体系进行完善,推动中国的文化产业促进其产生跨越式的发展。随着2010年1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对创作生产十分重视并且加大对其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新的企业,对城镇数字影院建设极力支持,鼓励颁发更多的投资和融资政策,对院线管理经营规模进行继续扩大,努力加强中国在国际间的影响力,积极推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加强公共服务,完善监管体系等从九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进而促进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与繁荣。为了增强中国电影的在国际间的影响力,我国颁发了许多给予中国电影生产企业支持的政策,鼓励中国影视产品从多个渠道实现真正的“走出去”。
(二)我国的经济发展为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
经济增长是影视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发展为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提供了经济基础,恰好金融危机使全球各地的经济步入“低谷”,文化产业也在这场风暴中经受摧残:世界各地先后取消了一些大型的博览,剧院接连倒闭,电影节停办,电影拍摄的作品数减少。2010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的进出口总额为143.9亿美元,同比增长15.1%。在海外销售中,中国自己产的电影销售总额超过了35亿元人民币,图书的版权输出和引进从2005年的1:7.2缩小至2010年的1:3。2010年,深圳的文博会文化产品的交易额超过一千亿元。通过这一升一降,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危机有利于世界文化产业的模式建设并且有利于中国的影视产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三)我国浓厚的文化底蕴为影视产业提供了多样的文化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博大精深以及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对于我国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我国悠久历史的沉淀的特点,我国影视产业从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传承以及加入创新思想,把传统与创新结合起来,将文化创意和科技更好地糅合在影视产业中,使其在传承原先优秀元素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现如今机遇与挑战布满了新世纪发展的道路,我们要对影视业的文化特性进行重新探讨并且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给出新的定义,重新定位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现代观众的习惯在审美层次和消费习惯上进行相应的改变,让他们慢慢适应我们的影视产品特点。我国将丰富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了起来,在其基础上不断创新,结合了现代科技的特点,融入了现代科技的特色以及技巧,加入各种特效让影视作品显得更有技术性,让国外的观众在观看我国的影视产品时不仅对我国影视作品内容上产生认可,也对我国影视作品的制作技巧上也产生认同感。我国的影视作品将我国的特色与我国的影视产业结合在一起,在文化领域中学习其他国家的长处并且运用到我国的影视产业中实现了优势互补。
二、我国影视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1. 起步较晚且发展水平较低
我国的首部电影在100多年前被制造出来,但是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大部分的影视作品都被用于宣传一些看法和意见等,并没有被用来售卖以产生金钱上的价值,商业上很难发挥出其优势。我国的文化产业在90年代初开始崭露头角,渐渐开始发展起来,在发展过程中慢慢整合并且在原有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优势一步一步进入轨道,迅猛发展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文化产业也开始渐渐找到适合我国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我国的产业性质仍然发展得不够完善,这是困扰着我国影视产业的一个大难题。1920年美国的影视产业开始走向产业化,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现如今美国的影视产业的产业运行机制已经发展得很完备。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说,影视产业在国际上与其他国家相比不具备竞争力,在我国整个文化产业中处于弱势较无竞争力。
2.规模经济效应尚未形成
我国现有影视产业的经营模式散乱,还有制作与发行的影视公司数量较多,但这些机构规模普遍较小。由于规模较小,很多的资源、设备在我国都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现有影视产业再投资和扩大规模从目前看来是遥不可及的。中国的影视产业中外部规模经济还没有达到形成的要求。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拥有的各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机构约1160家,各类电视剧的制作机构约127家,规模大小不相等的电影制作机构约100多家。从数量上来看,我国的影视产业的各类制作机构已然是成为了生产大国,不过与影视产业强国相比较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每一家制作单位的工作都是分离的,之间并没有相关的联系,各自为自己所负责的区域担负起责任。地理位置也分布的天南地北,影视拍摄基地可谓是“遍地都是”。为了拍摄一部电视剧、制作一部电影等,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都会成为制作成本中一笔不小的支出。
3.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影视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产品方面,还体现在专业的影视人才资源方面。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影视专业人才的培育体系关系到该国影视产业的健康发展。影视产业市场缺乏一批对经营管理十分了解并且对文化市场发展走向掌握得淋漓尽致的资深专业人士,因此导致开发手段老旧并且没有创意。除此之外,我国当下许多导演和编剧注重短期效益,对抗战片和宫廷剧的市场情有独钟像如今热播的许多剧中,宫廷剧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虽然宫廷剧在我国得到了很高的收视率,但是这个收视率仅仅局限在我国,由于国外的观众本身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大了解,再加上语言上的障碍,宫廷剧对国外的观众来说起不到什么吸引。我国忽视了开发具有文化深度的影视作品市场,无论什么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人才储备上的过硬才能促进影视产业的发展,专业人才储备不足这个问题会在根源上制约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 (二)影视作品与市场需求不符
1. 强调民族性但文化折扣大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影视产业尝试与国际接轨,但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一时间难以取得其国际上的认可。例如,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在注重艺术性的威尼斯电影节获奖,但是在传播范围上仍然很有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言。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虽然是汉语,但是在中国之外的汉语使用人群多为亚裔聚集地,且绝大多数多在亚洲。欧美国家的观众难以理解电影背后所要表达的文化和意思,考虑语言障碍和文化因素是我国的影视作品在传播交流的过程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
2. 迎合本土市场而忽视国际市场
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本土文化融入影视产品也不例外。一方面,我国的影视产品的传播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但是当下影视产业的主题单一趋同,重复传播不利于影视产品可持续发展,更会使观众对过分刻意宣扬的某些文化和精神产生抵触感。中国影视产品自发展开始就有社会公共服务性,但若要向国际市场发展,那么就不能继续迎合本土市场,也不是简单的出口到国际市场,我们要针对商业性需求来生产供给适销对路的影视作品。
3. 我国影视产业平均产能和质量都偏低
我国的影视作品就绝对的生产数量而言还比较乐观,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鉴赏水平的提高,影视文化市场上相对符合大多数观众需求的作品数量还无法满足国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另外,低质量影视作品的炮制,将严重阻碍影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比如当下雷人的剧集层出不穷,武侠超人乱入抗战剧。这促进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在数量和质量上两手抓。
(三)我国影视产业投资体系有待完善
任何国家的影视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因此,建设和完善影视产业投资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国在影视产业发展的初期,大多数影视产品主要靠国家扶持才能顺利完成制作。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也放宽了民间资本进入影视产业的限制,但是由于回报率不高,许多投资者转投其他行业,也不将资金投入到支持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靠政府机构扶持才能发展的影视产业是没有前途的,我国影视产业的若要向国际发展,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影视产业投资体系。
三、未来影视产业发展的可行方向
(一)建立完善的电影产业且形成产业规模
我国的影视产业应把优势集中起来形成竞争的态势,对我国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且在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开发新的优势,从而降低影视产业的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集团化是美国的影视公司通过亲自实践而得来的战略,要提高中国电影市场的集中度,市场的辅助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应当鼓励国有大型的影视集团继续研究与强化股份制改革,成为国际大型影视集团的股东,与国际电影集团一起经营投资负其相关的责任。除此之外,要鼓励中小型电影公司也有机会融入到产业分工合作中,尽快建立完善的电影产业价值链。这有利于增强我国影视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完整的影视产业价值链有助于开发附加产品的价值。
(二)加强国际营销力度
国际营销渠道的建立主要通过完善发行网络,让中国的影视文化产品有多种渠道打入国际影视市场。首先,应该让中国的影视产业与其他国家的同行建立长期合作,争取和联合现有的发行网络来促进中国影视产品的出口。其次,要对全球各个市场的需求进行调研分析,针对不同文化的偏好推出适销对路的影视产品。最后,要尽量减少因文化差异性产生的影响,适当将本土特色结合先进的制片技术,加强我国影视文化产品的国际营销力度,从而赢得国外的观众。
(三)利用文化因素
中国坚持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立场,支持世界各国共同建立公正透明的影视产业竞争体系。目前我国参与国际影视市场竞争的水平较低,我们尽一切可行的办法保护中国影视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
经济全球化使各民族的文化差异逐渐变小,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仍然很大,好莱坞电影无法替代中国本土电影的文化特征与认同感,中国本土电影的文化特色是独一无二的。对于这点,中国的影视产业应当充分利用中国多样的文化传统资源,要恰当应用并将其融入作品当中,由于国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归属感,不管国人走到哪里,对祖国的热爱与热忱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具有中国特色影视作品在全球的华人华文电影市场拥有十分庞大的发展空间,这让他们观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作品之后能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此外,中国影视产业可以借助越来越流行的“汉语热”和孔子学院,利用这些极受欢迎的平台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的有利因素,推进中国影视作品在国外的发展并吸引海外年轻消费者对中国影视文化产品的关注。
(四)加强政府对电影产业贸易的支持。
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给予中国影视产品制作经济上的支持,并且在技术和题材上进行创新,吸引观众的目光,有利于增加票房。政府还应该鼓励和支持影视风险投资基金和影视产业基金的发展,这对于扩大影视文化产业规模起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
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环境的好坏与政府是否有在资金上进行支持密切相关。政府可以在影视产业贸易上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与帮助,帮助中国电影产业走向国际电影市场。例如,颁发一些政策以非关税管理措施的方式来限制国外电影产业资金上的投入;规定国产电影在影片放映的总时间的最低占比,以及规定外国电影在影片放映的总时间的最低高占比;做好外国电影的进入许可证工作,宏观调控进口电影的产品结构,适当采用政策性支持保障国产电影的发展;通过对不同种类的影视作品收取不同等级的税来限制外国影视作品进入中国的总量。当然,对于中国的电影作品走向国际市场,我国的电影作品与进口的外国电影之间的关系的处理必须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尽可能消除贸易摩擦。
四、 政策建议
(一)影视产业层面
培养领导能力类型的影视产业。中国的电影和电视行业正处于转型阶段,在电影和电视的转换应当加强企业间的战略联盟,以促进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升华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价值链。 加大开发影视衍生品的力度,提高影视产品的附加值。我国的影视产业着眼于影视本身的开发与制作,通常会把影视衍生品忽略掉,但是影视衍生品的附加价值往往才是真正的大蛋糕,能够产生巨大的收益,人们在观看影视作品之后如果对该影视作品十分喜爱,对剧情或者人物十分喜爱的话,那么有关该影视作品的影视衍生品将会在影迷观众之间大受欢迎。政府要引导相关企业转变对影视衍生品的开发观念,让衍生品开发成为获取影视产品价值的另一种方式,开发影视衍生品让影视产业盈利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并且拓宽了盈利的渠道,我国在获取影视衍生品的利益的同时还可以提取影视产品中的高科技因素,采用先进的制作技术促进我国影视文化产业价值链向高端路线发展。
(二)政府层面
我国政府在影视文化产业的整合升级过程中要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结合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并且在技术上进行创新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积极扩大我国影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引导和支持我国的影视文化产业与世界各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建立公正透明的分工合作机制,从而促进我国影视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升华。
㈨ 现在开电影院还有前景吗疫情原因很受影响吧!
机遇与风险并存,但是现在感觉是好时机。
2020年投资,算你土建改造和装潢申请许可证总共7个月算不慢的。可以说错过了疫情期。整个电影院行业倒退。行业低谷期也是投资期。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