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宗教文化的产业有哪些呢
多了去了。
1、旅游业很好,能带动一大批产业。
2、佛教有素食文化,道教有药膳文化。
3、求签算命这个佛道都有。
4、再搞个某某高僧纪念馆、或道教的某某法师纪念馆。
5、修个寺庙或者道观,邀请某某知名法师主持。
❷ 佛教文化产业链都有哪些东西,要详细的!
佛教,本来是佛陀将宇宙人生的真相教授给人们的教育。在现在某些情况下确变成了产业,是个悲哀!
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里面包含了,宇宙如何而来,运行的最根本规律是什么,人的命运如何产生,如何获得最圆满的生命等等最终极问题的回答。但是现代大部分人,只是将之当成旅游或者迷信了。
南无阿弥陀佛!
❸ 庙城镇的特色产业
庙城镇地处怀柔水库下游,水源充足且水质优良,适宜各种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如西洋参与花卉种植。
❹ 庙宇文化的含义
寺庙分
佛教:寺、院、庵、堂,寺和院是和尚道场,庵和堂是尼姑道场。
道教:宫、观、庙、祠
佛教寺院是皇宫式建筑,道教庙宇是府衙式建筑,道教庙宇分:大庙、庙亭、小庙。
但福建闽南和台湾,佛教和道教已经融为一体。
从广义上来说,庙宇不仅仅与佛教一家有关。但在佛教中,庙宇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
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庙。还有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如大召、五当召等。另外,有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
在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和活动场所皆以“治”称之。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叫“观”,取观星望气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认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其它还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也有直接以建造者的园林地命名的,如明代睢州(今河南睢县)兵部尚书袁可立所建之袁家山,其实是其在自己别业中所建供奉八仙众神的道场。
儒家则称之为“庙”、“宫”、“坛”,如孔庙、文庙,雍和宫,天坛等。
伊斯兰教称之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称之为“教堂”。
在原始或民间中,称之为“庙”、“祠”,如旧时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叫太庙、中岳庙、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岱庙等。如祖庙、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有武侯祠、韩文公祠等。
❺ 寺庙公共文化指什么
指与宗教及信众有关的公共文化理念和行为。比如、爱国爱教、宗教信仰自由、文明烧香、举止文明,等等。
❻ 中国·周原(周公庙)景区是以周文化为主吗
是的,这个景区是以周代文化为主题。中国·周原景区是陕西省确立的全省三十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之一,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凤鸣镇,由周城、周公湖、周公庙、凤凰山四大核心板块有机组成。
❼ 什么是庙堂文化
庙堂文化,一般而言,庄严、大方、典雅,是公开的悬诸国门而仪态万方。一句话,是透明的。相对应的宫廷文化,是猥亵、邪恶、阴谋、奢骄,淫逸,巧言令色,用美文伪饰包装的华彩。
❽ 为了文化旅游能建庙吗
一般来说,很多文旅地点都是在旧寺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庙的性质比较特殊,有为了纪念某个人,或者纪念一些传说,或者信仰而建。而非为旅游
❾ 关公家庙的文化
关公家庙中,娘娘殿内那仪态端庄、神情淑静的关娘娘塑像,关平、关兴夫妇殿中儒雅纯朴的关平、关兴夫妇塑像,将关公文化中所蕴含着的家庭伦理道德内容,作了进一步的拓展与完善,即贤妻良母式的道德呼唤,以及子承父志式的伦理规范。
至于围绕着关公家庙中那些虎柏、凤柏、五世同堂桑树等神奇植物,所流传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则更为关公的生平和身世增加了传奇的内容和神话般的色彩,使关公的故事和关公文化,在一般的民众之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同时,也为关公庙宇带来了更为兴盛的香火,赢得了更加众多的敬仰和崇拜。前人咏关公家庙有诗云:旧宅千余载,看侯去不归。英雄轻书锦,田舍薄征衣。古墓高槐合,遗龛细草霏。画梁双燕子,还似汉时飞。常平关公家庙,作为海内外独一无二的祭祀关公家庭的庙宇,作为关公文化拓展和深化的重要实物载体,在认识和研究关公文化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确实,在细雨微风、双燕斜飞中,参拜或凭吊这座古柏森森、青草萋萋的古老家庙,能使人产生无限的感伤和感慨,同时也能使人领悟到关公文化更为丰富、复杂的精神和内涵。 关公的故里在古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那里有全国最大的关帝庙,关公家庙和关公祖茔。是全球关公信仰者的朝拜圣地。随着关公文化和关公故里旅游的兴起,关公故里已形成了专业生产关公铜像的巨大产业链。
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是:“解州关公”铜像。这里的“解州关公”不仅是地域意义上的名词,它是一个文化品牌,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是中国关公第一品牌,山西省著名文化品牌。关公故里“解州关公”铜像传承中国青铜历史,承载千年关公文化,融入关公故里纯正气脉,成为最有价值的山西文化名片,颇受社会各界青睐。具有以下特点和文化内涵:
1、关公面部神态逼真,表情丰富赋予关公生生活力;
2、纹饰写实精美,雕刻工艺精湛。
3、艺术造型参考解州关帝庙内历代壁画和历史资料;
4、原创作品均由著名雕塑家和关公研究专家指导把关;
5、作品泥塑模型取用黄河之水和关公故里黄泥土精雕细琢;
6、选用关公故里中条山产的优质电解铜精心浇铸;
7、传统手工流程,千锤百炼,表面防锈防氧化特殊处理;
8、产权的唯一性。所有作品均已进行版权登记和申请外观专利保护;
9、在关公故里关公家庙开光接灵,最为正宗富有灵气;
10、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代表山西传统文化的特定产品;
11、2011年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山西省政府特选文化礼品
12、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公信俗”的最好载体; 1、世博会关公青铜雕像《夜读春秋》。2010年代表山西省政府参加上海世博会,引起很大反响。
2、《诚信》关公。2011年第六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山西省人民政府精选特色文化礼品,赠送给世界五百强公司领导。 中国关庙虽多,但关圣家庙却仅此独有,天下无双。关圣家庙亦称[关帝祖祠],位于关公故里的运城常平村,与解州关帝庙遥相呼应,相传系常平村民于隋朝初年创建,始为祠堂,至金代形成庙宇。据明神宗万历二十年(西元1599年)魏养蒙所撰的《重修常平关圣家庙碑记)称,金代常平里舍人王兴于金世宗大定十七年(西元1177年)创建正殿三间,转护环廊四十间,寝殿、仪门各三间,大门三间,北向。後来又有常平村人胡錀对庙宇进行过局部修葺及增扩,至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兴建圣祖殿,此後再无修葺。庙宇坐北向南,规模宏伟,布局严谨,殿阁壮丽,占地13,320平方公尺。庙前建牌坊三座,位于东西两侧者为木结构,三门四柱庑殿顶,分别名为「灵钟鹾海」、「秀毓条山」;居中者为石结构,三门四柱,正前方置铁狮一对,明间门頟书「关王故里」四字。庙内中轴线上由前至後依次排列着山门、午门、献殿、崇宁殿(关帝殿)、娘娘殿(关夫人殿)、圣祖殿等六座建筑,两侧则配置钟、鼓二楼及厢房、配殿、碑亭、回廊及道士院等,在总体布局上与解州关帝庙同样沿袭了「前朝後寝」之型制。山门、午门、献殿均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灰色筒板瓦覆盖,绿琉璃瓦剪边。崇宁殿是庙内主体建筑,建于砖砌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回廊均进深一间,总面宽七间,总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绿琉璃覆盖,施花琉璃脊饰;大殿明间施板门两扇,左右次间施直棂窗;殿内木雕神龛装饰富丽,内置关羽像,器宇轩昂,神情肃穆。龛内、外分置侍者像四尊,造型丰满,神态逼真,谦卑恭谨。娘娘殿面阔与进深各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前檐建插廊,施垂花门,左右两侧建配殿,自成院落;殿内神龛供关夫人像,左右两侧侍女像或持帕、或握笏,恭身肃立,乃清代塑像之佳作。圣祖殿在庙宇后端,建于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西元1773年),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灰色筒板瓦覆盖,置于砖石构筑的台基之上,殿前月台宽敞,殿内供关羽始祖、曾祖、祖父和父及其三祖夫人像,为海内外其他武庙所未见。 庙内东隅午门前檐右侧有六角七级砖塔一座,高约15公尺。塔的底部为方形基座,四壁镶嵌金世宗大定十七年(西元1177年)、明世宗嘉靖八年(西元1529年)和四十四年(西元1565年)以及清仁宗嘉庆二十二年(西元1817年)四通碑碣。塔身上下收分较大,层间叠涩出檐,反叠涩收进,形成下层塔檐及上层基座,极顶砌筑圆盘,惜其上塔刹今已不存。砖塔肥硕持重,端庄稳健,平素无饰,历经明嘉靖年间(西元1552~66年)河东地区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庙南中条山下古柏苍翠,石碑林立,乃关氏祖坟。由关圣家庙至关氏祖坟的通道上建有献殿、祭台等,惜今已不存。庙内有各种碑碣数十通,对关羽封号及关族世袭,庙宇沿革等记述甚详。 关圣家庙古木参天,盘根错节,苍翠蓊郁,扎枝纵横,几乎每株古树都有隽永神奇的传说。娘娘殿院内有古桑一株,乃明代所植,树龄逾500余年,粗可合围,表皮鳞状,俗谓之「麒麟皮」。一般桑树所结桑椹一年仅成熟一次,但是这株桑树的桑椹却于一年之内可五熟五落。其下部有五条树根,约碗口粗细,裸露于地面约1公尺。根部上方为树干,树干距地面约5公尺处伸出五株粗枝,不但与树干下五条祖根相互呼应,也与家庙供奉关羽之曾祖、祖父、父亲、关羽本人、关羽子关平及关兴五代暗合,号称「五世同堂桑」。 庙院内娘娘殿西北隅另有古柏一株,名曰「云柏」,树干中裂,以铁箍环护,树身倾斜,与地面成45度角,直指10公里外的解州关庙。每至严冬,大雪纷飞,笼罩万物,此柏却落雪必化,无有覆压,故亦称「热柏」』、「化雪柏」、「无雪柏」。据自东瀛的参观者声称,此类树种世界上属濒危植物,已极罕见。庙内主体建筑崇宁殿前檐左右两侧各有古柏一株,名「龙」、「虎」柏,二柏主干内侧距地面约1公尺处树皮凸凹,形成龙身、虎首,自然天成,唯妙唯肖,令人称奇。乡里习俗以红绳缠绕龙、虎柏身,然後裁龙柏、虎柏所缠红绳一段为幼子做项圈,便是认其为「乾爹」,可保佑子女健康成长,鸿福齐天。此俗历久不衰,遗风迄今犹存。
❿ 香港佛教文化产业的产业概述
香港佛教文化产业 创办于2002年,为在香港注册的非牟利慈善机构,在过去数年,受到中央政府、特区政府及宗教各界的信赖和认同,由已故著名香港侨领庄世平先生及宗教领袖如意宝白玛奥色法王(祖古白玛奥色仁波切)共同创立,
成员由社会勋贤、各佛教领袖及不同宗教的领袖组成,先后聘请了中央委员、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及第一副院长叶小文(原国家宗教局局长)任永远荣誉主席、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任荣誉主席、一诚长老、净空法师、觉光长老等成员任永远荣誉顾问,成员近千人遍布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蒙古国及其他欧亚地区等世界各地,是一个包容了不同宗教及不同佛教宗派人士的组织,为对佛教文化有兴趣之人士及组织创造的一个平台。本会成立之初得到佛教界及政商界的广泛支持,收到了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先生、中联办主任高祀仁、全国人大常委曾宪梓博士、香港特区署理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等,及各大道场、诸山长老及社会各界人士题写的50多份贺词。
本会在2002至2005年间,向各地寺庙赠送了大量佛像广结善缘,在2006年启动名为【慈悲与和谐的传播】的活动向全世界108座寺庙赠送108尊60-70公分千足纯金银铸造释迦牟尼佛金像,期间获得当时的中央统战部朱维群、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接见和宴请;由2006开始,出访蒙古国、韩国、斯里兰卡、日本、美国等多国进行交流活动,历年来获多国元首、政要的热情接见和设宴。更主持策划多个国际性大型活动,包括中韩建交十五、十六、十七周年大型佛教国际文化交流及【世界和平祈祷大法会】;并积极参与各界社团活动,包括在2012年承办【推动联合国发展目标世界和平祈祷大会 庆祝香港回归15周年】大型活动,分别在维园、九龙及新界举行巡回嘉年华会暨大型花灯展和老人慈善千人宴。大会更免费派发12 万斤「世界和平吉祥米」,三百多个社团组织参与,出席人数超过20 多万人,展现人类追求和平、博爱的理想;同年9 月在美国洛杉矶再度举办同类活动,凝聚了两岸三地和越柬寮侨界百多家社团组织共襄盛举,这是美国华人社会第一次突破性合作,受到美国国会、加州政府及多个市议会多项表彰。 【宗旨】:
由佛教界各宗派、商业界、文化艺术界、传媒界、社团领袖、各宗派信众及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为对佛教文化有兴趣之人或组织创造一个平台。
【原则】:
南传、北传、显教、密教、出家、在家、教徒、非教徒,皆可平等参与。
【目标】:
继承传统佛教文化工艺,开创现代佛教文化产业,增进世界各地佛教文化交流,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加强佛教文化与时并进,弘扬佛教的包容与博爱的精神,推动佛教文化具有学术性、教育性、科学性、使佛教文化达到艺术化、生活化、现代化的社会全面影响力,开展佛教文化慈善工作,正确地引导信众,分辨及反对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主义和邪教活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世界和平,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立会缘于:这个世界,老人家愈来愈少--以下节选自香港《盛世》杂志专访
创会时,庄老已年届92岁高龄,社会公识早已多得数不清,而且他本身并非佛教徒,为何仍然创立此会?庄老有条不紊地表示:“我想,佛教是很好的,它提倡和谐,对人的精神有好的净化作用,弘扬佛教,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以至整个世界,以佛教的精神,让世界人民,走向和平和谐的路。大家有善良慈悲的爱心,对世界是很有作用、很有好处的。所以我想这个时候来提倡比任何时候更重要、更需要。”
高龄的庄老,思维灵活清晰,早在创会前,已常常与香港佛教文化产业另一创办人如意宝白玛奥色法王无所不谈,以法王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没有重要的事,什么都聊。”有一次两人在庄老家中一起喝茶,庄老思考了一会儿,慢慢说道:“这个世界,老人家愈来愈少。”然后没有再作声。仁波切说,这话像禅宗的禅,他听感觉震撼,像当头棒喝。庄老以他的人生智慧,有感社会上有智慧、有地位、有经验的老人愈来愈少,即有内涵的人愈来愈少,于是整个社会变得愈来愈浮躁、表面和不真实。庄老表示:“我觉得现代社会发展,大家都以功利为主,功利太重了,对社会不好;我还是觉得大家和谐、社会和睦,这个是最重要的,因为社会要进步,主要是靠这种精神。离开这个精神去完全追求名利或偏重于这个东西,社会上会造成很多障碍,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有的事情会发生。提倡佛教,可以调和这个东西(功利)。”两人都有感社会需要正气,需要正统佛教,大家于是兴起成立佛教文化产业的念头。
庄老清晰地说:“我想,佛教文化产业在香港这个地方,是个开端,过去没有人这么来说,这么新的一个概念,做起来也相当有困难,但是我们也是要排除万难,应该做的事情,如果理念对了,对社会有好处的,我们会一步一步地走,相信这个会起着良好的作用。对国家也有好处,因为国家过去一个时期比较动荡,人心在过去一个时期,在解放之后曾经有很多斗争,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之后,这个社会的人与人之间都不大和气,但是改革开放之后,以经济为主导来搞我们的国家,所以现在改过来了,我想我要改变一个观念,观念一改变,讲斗争,现在讲和谐,大家提倡努力,搞生产、发展精神文明。除了物质文明之外,我们还注重精神文明,这恰恰需要佛教这种文化来推动。” 佛教文化+产业--以下节选自香港《盛世》杂志专访 其实“香港佛教文化产业”这个名字的意义深远,它蕴含着创会的宗旨。以庄老的话说就是:“因为佛教没有产业的支持,就好像很绝对,好像是只搞精神,不搞物质,但其实这是同一样的东西。我们发展精神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大家知道(需要)有物质来支持,两者并不矛盾。”
如意宝白玛奥色法王解释道:“‘佛教’是内心的、精神上的,要弘扬这种‘文化’,就要用具体的表达,例如佛像、音乐、书籍和报刊等;而‘产业’,则是‘方便和智慧’,这是佛教语言,‘方便’即是‘方法’、‘物质’,它可以用物质的方式表达,例如佛像,而‘智慧’是内心的修为‘精神’,两者结合起来,便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