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就要求主动 降低gdp 增速,两者到底怎么联系的,因和果
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表面看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实际上它涉及几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问题,有些是有直接联系的,有些是有间接联系或影响的。如果说这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那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但是,正是由于人们已经习惯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使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形成了一种习惯定势,所以改超来非常困难。如果在这个基础上,一方面要求经济增长有较高速度,另一方面要求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那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现实的。
具体说,比如我们近几年的投资、出口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贡献。各地除了基础设施和企业投资外,主要还增加了房地产投资。在经济增长中,很大一块是由房地产投资拉动滴。现在你想让房地产市场的热度降下来,让人们将资本投向比如说高技术产业,那么在资本顺利转移的情况下,房地产增长速度肯定会降下来,这就使GDP增速隆下来。更何况资本并非那样听话,就是说你政府限制我在房地产市场炒作挣钱,那我就去国外啦。现在不是有很多炒房挣钱的人移民国外,并将资本转移吗?在其它领域,也存在类似问题。比如在钢铁等高能耗产业,在一些资源型初级产品加工产业,在一些高污染产业,在整个出口产业等等,你要想发展新的东西,就要将旧的东西停下来,这时就要减速。如果你还要求和支持各地政府高速发展,那各地政府只能在过去 的产业结构下完成任务。GDP虽然增长的很好看,但质量却很差,为以后经济调整增加难度,增加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风险等等。
基于上述原因,党中央和中央政府主动要求各地增长速度要降下来,要求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为继任者创造更好的交接班条件。
㈡ 如何提升产业增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突破
一、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产业集聚区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坚持科学规划、提升功能,完善集聚机制、积累机制、服务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创新平台等保障能力,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和功能集合构建。坚持因地制宜,坚持一切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项目调优经济结构,以项目增强发展后劲,以项目壮大资源优势。二、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抓住全面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城乡统筹,实现互动发展,既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的重要保障。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切入点,着力推进“产业向集聚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集约经营集中”,努力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三、大力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以重点项目、龙头企业、特色园区建设为抓手,以改善政策和体制环境为保障,做大做强战略支撑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大力发展旅游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物联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产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整合文化资源,完善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快扩张规模和提升层次,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做大做强广播影视、出版传媒等优势产业,推动广播影视集团化经营。重视文化经济,扶持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和文化园区建设。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原文化深厚底蕴,发挥文化遗产丰富的优势,积极打造伏羲文化、姓氏文化、老子文化等知名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根亲文化影响力。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村级组织建设,提高管理辖区的能力。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推动经济类、公益慈善类和社区社会组织优先发展,加强对新经济组织、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管理引导。适时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实施项目化管理,推进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六、创新工作落实机制。要着力抓好“三力”,即增强凝聚力,保证执行力,提高创造力。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必须注重机制建设,把握谋划设计、责任分工、推进实施、动态评估、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建立无缝对接、系统完整、运转协调的落实机制,不断提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工作责任、信息传递反馈、行政效能监察、督查等机制,促使各级、各部门动起来、紧起来、严起来,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力倡导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产生的一线工作法。积极推行县委权力公开、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三公开”工作,切实把风气搞正、把工作做实。要进一步完善奖惩机制,健全领导干部问责制,重点解决落实不力的问题。
㈢ 中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主要往什么方向转型和升级
金融促进重点领域和行业转型和调整,必须坚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压的原则,发挥资金引导作用,增强资金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优化社会融资结构,一方面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行业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在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行业金融支持方面,要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消费、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及绿色环保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保证重点在建续建工程和项目合理资金需求,积极支持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设。这些产业和领域或者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或者是有利于发挥我国经济竞争力的传统优势领域,或者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环节,或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因此也应当是金融支持的重点方向。 与此同时,要大力支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产能过剩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金融支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关键是区分产能过剩行业的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地执行差别化政策,对于产能过剩行业中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继续给予资金支持,帮助其加快发展;对于产品虽然在国内供大于求,但是在国际市场上有销路,有市场的企业,通过各种融资方式支持其跨境投资经营;对于实施产能整合的企业,通过探索发行优先股,定向开展并购贷款等方式,促进其实施兼并重组;对属于淘汰的落后产能的企业,通过保全资产和不良贷款转让、核销等方式支持压产退市;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严禁提供任何形式新增融资,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
㈣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关系
产业结构优化,一般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前者主要是指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协调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后者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层次状态向高层次状态的提升。
制造业是工业社会的主干和基石,制造业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乃至经济发展的潜力。但是制造业的内涵不是指“代工化”的制造业,而是指在广泛工业领域有高技术水平的强大制造业,特别是那些具有基础性核心地位的装备制造业。江苏制造业基础较好,但以低水平加工型制造业为主,大部分企业产品陈旧、单一,拥有原创性技术较少,自主开发和重大装备的制造能力薄弱。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江苏装备制造业应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以重点工程为依托,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制造;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壮大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和工程中心。同时,我国应加快完善促进装备制造业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产生一定数量的核心企业集团,形成专业化、标准化、配套化的分工协作体系,全面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为我国经济产业升级打好基础。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密集度、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和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等特点,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向。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重大举措。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明确任务,突出重点,要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商务服务行业,促进服务业行业结构优化。同时,提高社会专业化分工程度,特别是促进制造业内部服务活动的外部化和服务交易的市场化,通过现代技术运用及服务创新,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技术基础;通过产业区位集聚,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生态基础;通过网络化架构,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基础;通过主动接受国际服务业的转移,促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产业融合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的规律性要求。在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中,二产与三产是互动的。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制造业和加工业的支撑,服务业不仅是为居民服务的,更主要是为企业服务的,离开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失去了重要的服务对象;另一方面,制造业和加工业的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提升有赖于服务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从对近几年江苏经济发展进行的分析中也可发现一种相关现象,即工业结构调整缓慢、产业层次提高不快与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太慢是同时存在的。目前,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在研究下一步发展战略时已经把二、三产业作为整体来考虑,如上海市正在努力推动以“总部经济”和“研发经济”为代表的“头脑经济”,积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主导向知识主导转变。
世界银行提供的经验数据表明,劳动者所受教育水平每增加一年可拉动GDP增长9%,而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劳动者其经济效益更是立竿见影。但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我国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仅有不到一半人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其余都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因此,现阶段,我国提升劳动力素质首先要抓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培训,大力扶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把培训重心下移到乡镇,为广大农民提供方便及时的培训服务;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现蓝领工人的高素质化,营造“能工巧匠与科技精英一样光荣”的舆论氛围,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尊重身怀绝技的技术精英的环境,为“高级技工”健康成长铺平道路;同时,还要加快培养创新型、管理型和应用型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重视人才引进工作,为优秀人才提供发展空间。
产业政策对地区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提高科学准确地选择战略性产业和执行相关产业政策的能力和水平。我国要进一步完善选择战略性产业的决策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产学研以及地方政府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和智慧,注重相关产业政策的协调性和配套性,从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互动机制上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要防止产业决策的随意性,推进决策的合法化,就必须建立起两个机制:一个是事前的制衡机制,即决策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另一个是事后的责任追究制,就像建立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一样,凡造成重大损失的决策,相关责任人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同时以严谨而稳定的制度体系和程序系统,促进决策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保证专家学者对产业决策贡献智力支撑,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在整个社会营造出决策的科学、民主氛围。
㈤ 产业经济学 什么是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1、产业结构
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2、产业结构转型
指由于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产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产业发展遇到多重约束,必须通过提升产业素质,升级置换和重组产业要素,形成新的产业结构以满足产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3、产业转型升级
指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
4、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注意事项
(1)要时刻关注技术的先进性。
(2)要加大研发的投入。
(3)要做好人才建设工作。
(4)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与空间科学技术等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的发展,并将新技术应用到新产品上。
(5)要高度重视企业现有产品整个产业链上各个关键技术的进展。
(6)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㈥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会给未来的人才需求带来哪些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会给未来的人才需求带来哪些影响?大学生应当如何应付?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综述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以知识生产、分配和消费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出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乃至思维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
1. 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在农业经济时代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0%以下,到工业经济时代增长为40%以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上升到60-80%,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2. 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相比,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特征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第一、二产业,产业发展呈现出知识信息技术密集化、轻型化、边缘化的特征,使得以知识、信息为资源,以人才和创新能力为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
3. 高等教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核心。知识经济作为一种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经济,它强调劳动者创新素质是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而高等教育作为集知识的生产、选择、传播和应用为一体特有的社会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必将处于社会的核心地位,大学则必将处于社会的中心。
4. 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创造性人才成为企业、国家之间竞争和争夺的焦点,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结构必将发生变化,知识工人将成为劳动力主体。如美国《未来学家》杂志指出,在未来一、二十年中,美国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占就业人口比重将从1995年的20%缩减到10%,非专业的白领工人数也由40%下降到20%-30%,其余的60%-70%左右都将由知识工人组成。
(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的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推动着高等教育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1. 经济全球化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在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生产的国际化,掀起了新一轮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载体,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的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便利的资源条件,改变了不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减弱了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资源限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使新的产业重组能在无障碍的市场条件下进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产业结构变动的世界性传递,使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动成为世界各国的一致行动。
2. 经济全球化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必然带动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更加频繁和密切,同时也迫使各国的教育资源向全世界开放。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获得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学经验,为本国的教育改革注入活力,提高本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加速本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随着我国加入WTO,承诺开放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市场,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各个方面面临深层次、多角度的开放,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加剧。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国际合作办学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也愈来愈频繁。
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变化来自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流动和重新配置,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朝着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方向发展: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和约束条件下,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分工的好处和本国的各种资源,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整合;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则是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按照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不断向更高方向演进的。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使产业结构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发展明显不协调,2003年我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