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从中国电影看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中国电影看文化产业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10 12:08:19

㈠ 求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的分析

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9年10月邓小平 代表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 、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提法 ,重申执行双百方针。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其主要特点 :①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坚决执行双百方针,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天云山传奇》、《喜盈门》、《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环》 、《血,总是热的》、《伤逝》、《骆驼祥子》等影片。②尊重艺术的客观规律,创造出各种真实生动的银幕形象,塑造了各类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廖仲恺》等影片对革命领导人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对蒋介石等历史人物能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表现。③在风格与样式上趋于多样化。由于题材领域的扩展,使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探索自己最适宜的风格、样式,表现最完美的内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编导拍摄了一批有一定实验意义的探索性影片,如《黄土地》、《青春祭》、《良家妇女》、《黑炮事件》、《猎场札撒》、《老井》、《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别姬》等。在电影创作繁荣的同时,电影理论研究也空前活跃,并在相当多的创作人员中发生影响。
中国美术片从形式到内容都极富有民族风格和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美术片是中国影片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一个片种。新闻纪录片已向纵深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系统地编辑一些重要的文献片,并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与重要事件进行综合报道、专题报道;还注意表现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丰富的细节,以情动人。科教片也有新发展。电影厂在原有的基础上陆续增建八一电影制片厂、儿童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峨嵋电影制片厂、潇湘电影制片厂、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制片厂、青年电影制片厂、深圳影业公司、云南电影制片厂13个主要生产故事片的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和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电影资料馆,1989年在该馆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并创办《当代电影》和《电影信息报》。电影工业和科研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国产电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决放映和制片需要,还研制成功立体电影、环幕电影等 。全国放映单位已达14万之多,比1949年增长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1979年改组为中国电影家协会,颁发电影金鸡奖;影协下设中国电影出版社;还编辑出版《大众电影》,举办电影百花奖评选活动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广播电影电视部)对上年度的优秀影片颁发政府奖。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开拓新的题材和体裁,继承和发扬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借鉴外国影片的经验,创作出既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格又有国际水平的影片。

2008年共有44部影片出口到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收入总计超过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其中《功夫之王》取得6.7亿元、《赤壁》1.936亿元、《长江7号》1.497亿元。研究制订了《广播影视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协调商务部,对36家重点企业和39个重点项目从信用保险、资金奖励等方面予以支持。继续牵头组织国内影视机构联合参加戛纳国际影视节展,重点加强海外营销和宣传推广力度。2008年各影视机构仅通过参加国际影视节展,出口额已经达到近千万美元。
对外交流合作程度不断加深。2008年共有270部次影片参加116个国际电影节,其中有39部影片在23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68个奖项。在日本国际电影节期间举办的“2008东京中国电影展”上,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会见了中国代表团并全程观看了中国影片《赤壁》。主办了中国-东盟广播电视高峰论坛,发表了推动中国与东盟广播电视领域更深入广泛合作的《北京声明》。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培训了8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300多名广播影视从业人员。抓住奥运契机,加强了与境外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

㈡ 中国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好的表现和发扬吗

呵呵,我想应该是这样:中国的电影,说实话,现在几乎不看了,以前有什么新电影出来了,总也会关注一下。为什么?国产的 可是,慢慢的,太多次的期待变成的是一种暴力,彻底被击碎了,以至于再也不想看国内的电影,说的难听一点:国产的大部分就是垃圾堆里的垃圾。 其实如果你稍微有心一点的你就会发现,国产电影有太多的规律性如比:电影长度大部分是90分钟(我很怀疑,90分钟能有什么样的剧情,匆匆忙忙,拉完了屎,屁股都没来的及擦,它就是散场了),所以我常想看什么电影,一般都好瞄一眼片长。其次,你还会发现,中国的电影,套路太多,循规蹈矩,题材也是你抄我,我妨你,特别是那种武侠的(小时候特别喜欢看,人渐渐大了,发现原来以前看的是堆垃圾,从此在我心中,武侠剧一律封杀,搞不懂这么多导演偏偏喜欢导这样的电影,打架的时候也总不忘咣,嚓,哈之类的主角大叫几声,哎,太谷套了)。再次,为什么说拍不出那么好的电影,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导演,及演员的原因,他们的素质实在有点太低。很多人对我说:我很喜欢张艺谋。听到这话我就想扁人。很多人认为别人都说其它导演不行,张导你总不能不服吧。可是我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个人认为,张 他与其它垃圾也好不到哪去,弄出来的电影都是些哗众取宠的,他们认为,只要观众喜欢就行,能卖高票房就行。实在不想说太多的这些屁话了。差点忘了说演员,一个个都是些搞娱乐的人,哪有心思在电影角色溶解上做功夫,没事就爱整些花边新闻的(中学时代最喜欢和同学一起关注这些屁事,不过艳照出来后,情况变了点。现在连隔岸观火都懒得了,搞不懂还有这么多人喜欢)。他们也是只要有钱赚就好。另外,再看一看就清楚,哪个人只要一火,不管你是唱歌的,跳舞的,随便你是干嘛的,种田的也行,打工的也好。马上就可以拍电影,不管你会不会演,反正收视率不会差到哪去,有多少人喜欢这个演员,就有多少人喜欢这部电影----这几乎是现在电影行业的真理了。你再仔细点就会发现,在中国,电影几乎全是年青人的天下了,里面充斥里全是些年青的演员,拍出的电影 也都是从演员选电影,而不是从电影选演员。都是某个剧本可能是为某个演员量向定做的,而不是某个剧本不是为某个演员量身定做的。相比之下你就会发现,就连老外的电影也一样,几乎大凡是经典的电影大部分演员都是靠演技及出众的剧情赢来一片叫好,而其中的演员,多数是些中年人,因为他们更专注专业,说白一点,年青点多数的太嫩了点,演技太差,而我们的电影总是缺乏那些专业专注的人,都是只要有钱就好。哎,说的烦不想说太多导演及演员,以下省略几万字,还有很多有待你们去发觉。

最后,我认为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观众素质太低。----没追求性(我说的是绝大部分,旁观你周围的大部分人你就会发现)。那些拼命的叫嚣着韩剧好看的,其实说白了就是你没看过那些经典的欧美电影,稍微看几部,你就会发现,什么时精品,什么是垃圾。
说到底,说为什么中国拍不出《美国往事》这样的经典电影,仔细数数,几乎为零。为什么,要怪就怪观众,观众审美度太低,要求太低,随便一点搞怪的电影,就能让你乐的不成人样。呵呵,有必要整那些深奥点的,富含人生哲理的吗。没必要,因为观众跟本就没有这个需求,你只要让人乐了,卖票房了,那就算电影合格了。观众也懒得管剧情离不离谱,细节捕足细不细腻,表演是否独特到味,反正一个故事说的让人明白了,就算over,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举个例子说前段时间很火爆的电影《叶问》 周围很多的人都说相当不错,好评不断,由于对此片期待较高,我看的还是最新出来的偷拍版。本觉得如果效果好,可能会等清晰版出来了,再温一遍,结果,我再也没看过,老实说,这部电影在国内而言,确实还算不错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如果就国际而言,难登大雅。几个简单的场面,加上稍微不错的演技,不少观众就跟几百年没看过好电影似的,说白了,进底之蛙太多了,哪知道天有多大。 当然我还是鼓励大家支持国产(我彻底对中国电影没有了期待,所以希望其它人代替我,继续期待.....不知道是不是只有等我老了,国内电影才会是另一个层次)

不说了,打了这么多字,废话也吐了一堆,只 是代表个人观点,不同意见的,欢迎反驳。 个人喜欢大家一起讨论

㈢ 如何看待中国影视业与国外影视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电影文化业正在改进和提高,电影正在成为社会文化舆论的中心,在文化娱乐栏目里,电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的电影产业化改革正在进一步加快,中国电影业正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一、 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影视产业的发展
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颁发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重点发展具有创意的文化作品和影视制作、出版、印刷、复制、发行,对产业政策体系进行完善,推动中国的文化产业促进其产生跨越式的发展。随着2010年1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对创作生产十分重视并且加大对其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新的企业,对城镇数字影院建设极力支持,鼓励颁发更多的投资和融资政策,对院线管理经营规模进行继续扩大,努力加强中国在国际间的影响力,积极推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加强公共服务,完善监管体系等从九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进而促进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与繁荣。为了增强中国电影的在国际间的影响力,我国颁发了许多给予中国电影生产企业支持的政策,鼓励中国影视产品从多个渠道实现真正的“走出去”。
(二)我国的经济发展为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
经济增长是影视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发展为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提供了经济基础,恰好金融危机使全球各地的经济步入“低谷”,文化产业也在这场风暴中经受摧残:世界各地先后取消了一些大型的博览,剧院接连倒闭,电影节停办,电影拍摄的作品数减少。2010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的进出口总额为143.9亿美元,同比增长15.1%。在海外销售中,中国自己产的电影销售总额超过了35亿元人民币,图书的版权输出和引进从2005年的1:7.2缩小至2010年的1:3。2010年,深圳的文博会文化产品的交易额超过一千亿元。通过这一升一降,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危机有利于世界文化产业的模式建设并且有利于中国的影视产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三)我国浓厚的文化底蕴为影视产业提供了多样的文化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博大精深以及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对于我国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我国悠久历史的沉淀的特点,我国影视产业从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传承以及加入创新思想,把传统与创新结合起来,将文化创意和科技更好地糅合在影视产业中,使其在传承原先优秀元素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现如今机遇与挑战布满了新世纪发展的道路,我们要对影视业的文化特性进行重新探讨并且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给出新的定义,重新定位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现代观众的习惯在审美层次和消费习惯上进行相应的改变,让他们慢慢适应我们的影视产品特点。我国将丰富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了起来,在其基础上不断创新,结合了现代科技的特点,融入了现代科技的特色以及技巧,加入各种特效让影视作品显得更有技术性,让国外的观众在观看我国的影视产品时不仅对我国影视作品内容上产生认可,也对我国影视作品的制作技巧上也产生认同感。我国的影视作品将我国的特色与我国的影视产业结合在一起,在文化领域中学习其他国家的长处并且运用到我国的影视产业中实现了优势互补。
二、我国影视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1. 起步较晚且发展水平较低
我国的首部电影在100多年前被制造出来,但是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大部分的影视作品都被用于宣传一些看法和意见等,并没有被用来售卖以产生金钱上的价值,商业上很难发挥出其优势。我国的文化产业在90年代初开始崭露头角,渐渐开始发展起来,在发展过程中慢慢整合并且在原有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优势一步一步进入轨道,迅猛发展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文化产业也开始渐渐找到适合我国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我国的产业性质仍然发展得不够完善,这是困扰着我国影视产业的一个大难题。1920年美国的影视产业开始走向产业化,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现如今美国的影视产业的产业运行机制已经发展得很完备。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说,影视产业在国际上与其他国家相比不具备竞争力,在我国整个文化产业中处于弱势较无竞争力。
2.规模经济效应尚未形成
我国现有影视产业的经营模式散乱,还有制作与发行的影视公司数量较多,但这些机构规模普遍较小。由于规模较小,很多的资源、设备在我国都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现有影视产业再投资和扩大规模从目前看来是遥不可及的。中国的影视产业中外部规模经济还没有达到形成的要求。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拥有的各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机构约1160家,各类电视剧的制作机构约127家,规模大小不相等的电影制作机构约100多家。从数量上来看,我国的影视产业的各类制作机构已然是成为了生产大国,不过与影视产业强国相比较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每一家制作单位的工作都是分离的,之间并没有相关的联系,各自为自己所负责的区域担负起责任。地理位置也分布的天南地北,影视拍摄基地可谓是“遍地都是”。为了拍摄一部电视剧、制作一部电影等,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都会成为制作成本中一笔不小的支出。
3.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影视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产品方面,还体现在专业的影视人才资源方面。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影视专业人才的培育体系关系到该国影视产业的健康发展。影视产业市场缺乏一批对经营管理十分了解并且对文化市场发展走向掌握得淋漓尽致的资深专业人士,因此导致开发手段老旧并且没有创意。除此之外,我国当下许多导演和编剧注重短期效益,对抗战片和宫廷剧的市场情有独钟像如今热播的许多剧中,宫廷剧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虽然宫廷剧在我国得到了很高的收视率,但是这个收视率仅仅局限在我国,由于国外的观众本身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大了解,再加上语言上的障碍,宫廷剧对国外的观众来说起不到什么吸引。我国忽视了开发具有文化深度的影视作品市场,无论什么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人才储备上的过硬才能促进影视产业的发展,专业人才储备不足这个问题会在根源上制约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 (二)影视作品与市场需求不符
1. 强调民族性但文化折扣大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影视产业尝试与国际接轨,但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一时间难以取得其国际上的认可。例如,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在注重艺术性的威尼斯电影节获奖,但是在传播范围上仍然很有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言。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虽然是汉语,但是在中国之外的汉语使用人群多为亚裔聚集地,且绝大多数多在亚洲。欧美国家的观众难以理解电影背后所要表达的文化和意思,考虑语言障碍和文化因素是我国的影视作品在传播交流的过程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
2. 迎合本土市场而忽视国际市场
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本土文化融入影视产品也不例外。一方面,我国的影视产品的传播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但是当下影视产业的主题单一趋同,重复传播不利于影视产品可持续发展,更会使观众对过分刻意宣扬的某些文化和精神产生抵触感。中国影视产品自发展开始就有社会公共服务性,但若要向国际市场发展,那么就不能继续迎合本土市场,也不是简单的出口到国际市场,我们要针对商业性需求来生产供给适销对路的影视作品。
3. 我国影视产业平均产能和质量都偏低
我国的影视作品就绝对的生产数量而言还比较乐观,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鉴赏水平的提高,影视文化市场上相对符合大多数观众需求的作品数量还无法满足国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另外,低质量影视作品的炮制,将严重阻碍影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比如当下雷人的剧集层出不穷,武侠超人乱入抗战剧。这促进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在数量和质量上两手抓。
(三)我国影视产业投资体系有待完善
任何国家的影视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因此,建设和完善影视产业投资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国在影视产业发展的初期,大多数影视产品主要靠国家扶持才能顺利完成制作。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也放宽了民间资本进入影视产业的限制,但是由于回报率不高,许多投资者转投其他行业,也不将资金投入到支持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靠政府机构扶持才能发展的影视产业是没有前途的,我国影视产业的若要向国际发展,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影视产业投资体系。
三、未来影视产业发展的可行方向
(一)建立完善的电影产业且形成产业规模
我国的影视产业应把优势集中起来形成竞争的态势,对我国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且在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开发新的优势,从而降低影视产业的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集团化是美国的影视公司通过亲自实践而得来的战略,要提高中国电影市场的集中度,市场的辅助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应当鼓励国有大型的影视集团继续研究与强化股份制改革,成为国际大型影视集团的股东,与国际电影集团一起经营投资负其相关的责任。除此之外,要鼓励中小型电影公司也有机会融入到产业分工合作中,尽快建立完善的电影产业价值链。这有利于增强我国影视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完整的影视产业价值链有助于开发附加产品的价值。
(二)加强国际营销力度
国际营销渠道的建立主要通过完善发行网络,让中国的影视文化产品有多种渠道打入国际影视市场。首先,应该让中国的影视产业与其他国家的同行建立长期合作,争取和联合现有的发行网络来促进中国影视产品的出口。其次,要对全球各个市场的需求进行调研分析,针对不同文化的偏好推出适销对路的影视产品。最后,要尽量减少因文化差异性产生的影响,适当将本土特色结合先进的制片技术,加强我国影视文化产品的国际营销力度,从而赢得国外的观众。
(三)利用文化因素
中国坚持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立场,支持世界各国共同建立公正透明的影视产业竞争体系。目前我国参与国际影视市场竞争的水平较低,我们尽一切可行的办法保护中国影视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
经济全球化使各民族的文化差异逐渐变小,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仍然很大,好莱坞电影无法替代中国本土电影的文化特征与认同感,中国本土电影的文化特色是独一无二的。对于这点,中国的影视产业应当充分利用中国多样的文化传统资源,要恰当应用并将其融入作品当中,由于国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归属感,不管国人走到哪里,对祖国的热爱与热忱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具有中国特色影视作品在全球的华人华文电影市场拥有十分庞大的发展空间,这让他们观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作品之后能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此外,中国影视产业可以借助越来越流行的“汉语热”和孔子学院,利用这些极受欢迎的平台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的有利因素,推进中国影视作品在国外的发展并吸引海外年轻消费者对中国影视文化产品的关注。
(四)加强政府对电影产业贸易的支持。
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给予中国影视产品制作经济上的支持,并且在技术和题材上进行创新,吸引观众的目光,有利于增加票房。政府还应该鼓励和支持影视风险投资基金和影视产业基金的发展,这对于扩大影视文化产业规模起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
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环境的好坏与政府是否有在资金上进行支持密切相关。政府可以在影视产业贸易上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与帮助,帮助中国电影产业走向国际电影市场。例如,颁发一些政策以非关税管理措施的方式来限制国外电影产业资金上的投入;规定国产电影在影片放映的总时间的最低占比,以及规定外国电影在影片放映的总时间的最低高占比;做好外国电影的进入许可证工作,宏观调控进口电影的产品结构,适当采用政策性支持保障国产电影的发展;通过对不同种类的影视作品收取不同等级的税来限制外国影视作品进入中国的总量。当然,对于中国的电影作品走向国际市场,我国的电影作品与进口的外国电影之间的关系的处理必须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尽可能消除贸易摩擦。
四、 政策建议
(一)影视产业层面
培养领导能力类型的影视产业。中国的电影和电视行业正处于转型阶段,在电影和电视的转换应当加强企业间的战略联盟,以促进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升华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价值链。 加大开发影视衍生品的力度,提高影视产品的附加值。我国的影视产业着眼于影视本身的开发与制作,通常会把影视衍生品忽略掉,但是影视衍生品的附加价值往往才是真正的大蛋糕,能够产生巨大的收益,人们在观看影视作品之后如果对该影视作品十分喜爱,对剧情或者人物十分喜爱的话,那么有关该影视作品的影视衍生品将会在影迷观众之间大受欢迎。政府要引导相关企业转变对影视衍生品的开发观念,让衍生品开发成为获取影视产品价值的另一种方式,开发影视衍生品让影视产业盈利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并且拓宽了盈利的渠道,我国在获取影视衍生品的利益的同时还可以提取影视产品中的高科技因素,采用先进的制作技术促进我国影视文化产业价值链向高端路线发展。
(二)政府层面
我国政府在影视文化产业的整合升级过程中要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结合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并且在技术上进行创新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积极扩大我国影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引导和支持我国的影视文化产业与世界各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建立公正透明的分工合作机制,从而促进我国影视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升华。

㈣ 文化产业兴起和发展的环境下,中国电影应该怎样生存以一部电影电影为例请各位指教

文化产业兴起并不阻碍电影产业的发产啊,我感觉二者是相辅相成一同辉煌的,文化兴起可以带动更多的影视素材,《孟子》,《孔子》都是非常好的例子,以文化历史为背景。

㈤ 简述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

1、1978—1999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预热期。

这一阶段,我国政界、学界和企业界对文化产业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的焦点是文化可不可以产业化、文化能不能够产业化、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是否构成生产力等问题。

2、2000—2005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创期。

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概念提了出来,强调:“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3、2006—2011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改革攻坚期。

这一阶段,我国基本完成了出版、影视制作、发行、广电传输、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首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逐步推进。

(5)从中国电影看文化产业的发展扩展阅读: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未来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对于我国文化产业来说,新时代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将从粗放的铺摊子式的发展模式向高质量、高层次、精细化发展模式转变。

这就要求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好未来发展蓝图;突出创新、创意、创造性发明和原创知识产权掌控,坚持内容为王;推动互联网、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与文化、审美、艺术的高度融合,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跨界运行,创造出一批适应市场化运行的新形式;注重以文化产业新业态、新形式催生文化消费新模式。

㈥ 中国电影产业现状与未来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有了新的气象,每年一度的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百合奖、童牛奖、评选出的多部电影精品和优秀影片足以说明了中国电影的非凡进步,使我们感受到了创作者们不但继承和延续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电影的第二次高潮的经验和传统,而且也清晰地感受到了创作者们在现实题材领域里的坚持不懈与开拓,探索和创新能力又胜于以前。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的电影导演是与时代同步的。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电影导演,特别是第四代电影导演,对于电影市场化的不适应,面对眼花缭乱的市场一时不知所措,一些看起来挺不错的作品却受到了市场的冷淡,一些挺不起眼的东西却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市场说,电影虽然是艺术但它首先是商品,要求即时消费即时赚钱,你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但在市场上即时找到买主才能站得住脚,市场不承认文化功能,只注重商业价值。例如,广大农村是中国电影最具发展力的市场,据文化部一项专门调查显示,全国县乡镇的电影院百分之七十以上都以停映或租借改作其他行当,几年看不到一场电影。虽然政府努力想改变这个局面也出了不少资金拍摄给农民看的电影,但是这局面还是没有根本改变。
一位朋友劝我拍拍武打片或者城市片吧,拍农村片观众少,同样费力却不讨好。当时我不得其解,我认为不论什么题材的电影,只要拍得好看就会有观众。转而一想,朋友说的也不无道理,这大概是中国进入新时期以来,中产阶层的迅猛崛起所带来的强劲的中产阶级文化氛围所致吧,这个阶层所面对的是一个物质化了的世界,他们讲娱乐,讲休闲,什么“好看”看什么,什么“好吃”吃什么,消遣成了他们看电影的主要目的。为此,一些影视快餐挺适合他们的口味,他们与“思想”的节目无缘,大凡涉及到的所谓“思想”也是金钱的概念。也难怪,投资人是讲回报的,制片人是讲利润的,他们认为投资农村片是无利可图的。特别是前一个时期,整个社会都比较浮躁,一个基本的心态就是想发财想暴富,都想尽快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这不是说我们民族的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还是社会的进步呢。我是说,我们当电影导演的,必须直面这个社会现实。我想,随着市场经济的秩序化,使得这样一些投资人对农业农村农民会有新的、深刻的认识,会逐渐地对农村题材的作品感兴趣,他们面对自己经营的艰难,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态,因为他们在成功之前也是平民百姓。尽管强大的中产阶层可以给平民百姓带来利益,但实现中国的全面小康生活的关键,还是在农业农村农民,他们的事情解决不了,中国社会的全面繁荣就无从谈起。
我始终认为,问题还是我们电影导演自己,因为题材本身不能决定作品的优劣和观众的多少,无论什么题材,只要拍得好看,就能赢得品位和观众,真正的观众要求真正的导演,给他一个令人感动的人物形象,有了一个令人激动不已的故事,你的作品,市场就接收了。
由于市场经济,许多制片人和艺术家受到利益的驱动,纷纷去拍赚钱片,这无可非议,好莱坞的电影产业,目的就是赚钱。可我们是中国,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硬去效仿美国并不见得会给你带来什么益处。不要迎合“商业”而去拍“商业”,不要迎合观众而去拍“趣味”,那样反而失去了商业和观众,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理顺自己的思路,更多的关注现实题材,因为现实是观众最为关注的,可以这样说,谁最关心平民百姓谁就拥有了观众,这是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著名片所证明了的。当然,现实题材的创作不能浮躁,不论市场怎样喧嚣,我们不能为蝇头微利所惑,不能丢掉我们对电影的热爱之情,需要真情投入,需要一种崇高的责任感。现在一提责任感,许多影视人都呲之以鼻,好像这是过了时的话题。如今时兴的说法是按着艺术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这话没错。我所说的责任感是创作者内心深处的东西,真正的责任感是诞生优秀作品的基础,特别是导演,一个导演连一点责任感都没有,很难想象他能拍出有人生况味、有深度的作品。我在拍戏的时候,就要求大家心中都要有一种责任感,一个盲人过马路,你去扶他一把,你就崇高,你去嘲笑他,你就浅薄,而我们摄制组要的就是这种崇高,把这种崇高作为拍好戏的目标,我相信会有好结果。我觉得,创新和审美品格,都是在剧中人物身上体现的,千万不要从概念出发。谁都知道人有千面,人各成章的道理,做文章也是文无定法,可为什么偏偏在创作电影作品的时候,一涉及现实题材的主人公便概念了呢?这当然有各方面的原因,就创作者来说,是一个想象力的问题,究其根本,是能不能真正的深入生活,在生活里发现令你眼睛一亮的东西。这也是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艺术家的责任,就是揭示真理,说真话。
电影是20世纪受大众喜爱的一门艺术,中国电影至今也快百年了,历史己经证明,电影自身的发展在一个世纪中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有人认真地研究和考查了中国电影,说从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叙事电影将可能形成六种电影形态,即影院电影、电视电影、网络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电影剧。我们很快就会进入一个不用胶片的数字电影时代,21世纪的中国电影在制作上将完成一个由拍电影到书写电影的转换过程,用计算机绘图技术可以设计出与演员一样的数字演员,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完善,数字演员的表情和姿态将会和真人一模一样,日本已经有人写文章,说应当考虑被拍摄对象从摄影机前面消失的问题了。到那个时候,电影美术师和摄影师的概念,电影剧作和电影导演的概念就难以确定了,那样的电影很难说是拍出来的,因为它不是拍电影的概念。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状态的电影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我们电影导演应该有这方面的准备。
就我个人来讲是非常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电影时代的到来,那种电影很难定义为电影,那是另一种东西,肯定不是电影。电影就应当是人拍出来的,而不是科技出来的,任何科技都应当是电影的辅助手段而不应当成为目的,数字人毕竟是科学而不是真的人,它的情感体验是数字化了的,模拟得再逼真它也是虚拟的世界,就像电脑游戏机。如果作为电影的一个品种出现是可以的,如果完全替代电影则是不可以的。叙事电影是人的情感体验,情感这东西科技怎么能替代?就像人不可以克隆一样。为此,不论电影变化多少媒介方式和艺术形式,我相信用真人扮演的电影是不会消失的,会长久地活跃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
未来是预测,重要的还是现在。中国电影若要继续发展前进,就必须按着电影的自身规律办事,认真地遵循市场规则,让市场和历史检验我们的作品,只要创作者能够不断地积累知识,吸收和参照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精心制作自己的电影作品,努力提高自己的电影文化水准,才能与人类文化和文明进程同步。

㈦ 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状况出发,分析小时代现象

《小时代》自上映以来一直话题不断,先是按排片率给影院返还分账点,导致部分影城首映日全排《小时代》遭业界抨击;上映后被吐槽为内容空洞炫富和奢侈品的堆砌达到一种病态境界的烂片;随后又批为专门迎合“脑残粉”潮流的“粉丝电影”;之后被批对物欲和美色的炫耀完全是恶趣,“单纯对物质的追求等错误价值观引导社会思潮,导致一个时代的人文建设和传播失控”,使人看后产生了无法摆脱的不安。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该片首日排片率高只因市场预期好。因为,《小时代》在上映之前,无论是网络上的网络指数,微博的搜索量、媒体的炒作程度,均已经让这部电影已经成为了社会热点,首日排片率高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其实以排片率返点让利影院的做法也不是《小时代》独有,如果不是高额票房预期的影片,哪怕片方说不分成,影院也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为一部影片增加排映场次——因为没有观众购票观映造成停场浪费影院有限的放映场次。

其实,《小时代》对物质财富崇拜是当今社会一种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和不安,更不会导致一个时代的人文建设和传播失控。也有不少人认为,说《小时代》宣扬拜金主义也太过片面,只不过是碰巧赶上了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陆家嘴所代表的写字楼群,爱马仕所代表的奢侈品,以及围绕资本之物所产生的生活与情感的逻辑。都是改革开放后所带来的一种社会新气象。片中所展现顾里这个“富二代”为中心地位的群体,不也是先富带后富的象征吗?穷家女南湘能参加时装秀是顾里托的关系,最后被认为具有服装设计技能的南湘能进入大公司当时装设计师,这也是这个时代公平竞争的一种体现。服装在这部电影中地位很重要,不仅是时装秀组成了电影勉强的情节主线,而且构成了人物的灵魂显影。为此,虽然片中所展示的生活确实让人羡慕,但并不是说因为一部小说、一部电影就能改变年轻人的价值观。

按理说,对一部电影评论有赞有弹很正常,但有些人的评论言辞的确被夸大了,看一部电影就会堕入“追求物欲的深渊”?不说进入市场的电影商品属性其主要功能是娱观众,且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是自古定律。总之,在当今天社会“炫富!”的生活现象是存在的,电影不就是要展现生活中某个故事的艺术么?只是希望人们不要因为要“黑”这部电影或青年导演郭敬明而妄下结论,自己去看看书或是看看电影,了解了之后随你喜恶,但求心安。

对电影新人多一点宽容电影不象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形式,写好乃至发表或演出之后,还有修改甚至再创造的可能,电影是通过特殊制作手段一次完成的艺术产品,拍完之后就难以改动了。只能将终极成果发行放映,才能接受观众评判优劣成败,几乎无法按观众返馈意见进行修改。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电影无论拍得如好都会留下不足与遗憾,故此业内人士把电影称为“遗憾的艺术”。

作为青春励志影片《小时代》的主创,郭敬明是从连续两年参加“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都获得一等奖,走向文学创作道路的80后畅销小说青年作家;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从出生于四川自贡普通小职员家庭走到国际大都市上海创业,成为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成功企业家,其本身的成长励志经历就值得广大青年观众学习、借鉴。

此外,《小时代》的郭采洁、谢依琳、郭碧婷、柯震东、凤小岳、陈学冬等众多美女俊男主角阵容,大多都是电影新人,虽然演技有不尽人意之处,但能令观众赏心悦目。为此,我们无论是对新导演,还是新演员或者说是年轻电影人,都是应以多一点宽容、多一点鼓励、多一点支持的态度去评价一部由电影新人主创的电影。

㈧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策略 建议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有了新的气象,每年一度的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百合奖、童牛奖、评选出的多部电影精品和优秀影片足以说明了中国电影的非凡进步,使我们感受到了创作者们不但继承和延续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电影的第二次高潮的经验和传统,而且也清晰地感受到了创作者们在现实题材领域里的坚持不懈与开拓,探索和创新能力又胜于以前。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的电影导演是与时代同步的。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电影导演,特别是第四代电影导演,对于电影市场化的不适应,面对眼花缭乱的市场一时不知所措,一些看起来挺不错的作品却受到了市场的冷淡,一些挺不起眼的东西却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市场说,电影虽然是艺术但它首先是商品,要求即时消费即时赚钱,你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但在市场上即时找到买主才能站得住脚,市场不承认文化功能,只注重商业价值。例如,广大农村是中国电影最具发展力的市场,据文化部一项专门调查显示,全国县乡镇的电影院百分之七十以上都以停映或租借改作其他行当,几年看不到一场电影。虽然政府努力想改变这个局面也出了不少资金拍摄给农民看的电影,但是这局面还是没有根本改变。
一位朋友劝我拍拍武打片或者城市片吧,拍农村片观众少,同样费力却不讨好。当时我不得其解,我认为不论什么题材的电影,只要拍得好看就会有观众。转而一想,朋友说的也不无道理,这大概是中国进入新时期以来,中产阶层的迅猛崛起所带来的强劲的中产阶级文化氛围所致吧,这个阶层所面对的是一个物质化了的世界,他们讲娱乐,讲休闲,什么“好看”看什么,什么“好吃”吃什么,消遣成了他们看电影的主要目的。为此,一些影视快餐挺适合他们的口味,他们与“思想” 的节目无缘,大凡涉及到的所谓“思想”也是金钱的概念。也难怪,投资人是讲回报的,制片人是讲利润的,他们认为投资农村片是无利可图的。特别是前一个时期,整个社会都比较浮躁,一个基本的心态就是想发财想暴富,都想尽快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这不是说我们民族的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还是社会的进步呢。我是说,我们当电影导演的,必须直面这个社会现实。我想,随着市场经济的秩序化,使得这样一些投资人对农业农村农民会有新的、深刻的认识,会逐渐地对农村题材的作品感兴趣,他们面对自己经营的艰难,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态,因为他们在成功之前也是平民百姓。尽管强大的中产阶层可以给平民百姓带来利益,但实现中国的全面小康生活的关键,还是在农业农村农民,他们的事情解决不了,中国社会的全面繁荣就无从谈起。
我始终认为,问题还是我们电影导演自己,因为题材本身不能决定作品的优劣和观众的多少,无论什么题材,只要拍得好看,就能赢得品位和观众,真正的观众要求真正的导演,给他一个令人感动的人物形象,有了一个令人激动不已的故事,你的作品,市场就接收了。
由于市场经济,许多制片人和艺术家受到利益的驱动,纷纷去拍赚钱片,这无可非议,好莱坞的电影产业,目的就是赚钱。可我们是中国,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硬去效仿美国并不见得会给你带来什么益处。不要迎合“商业”而去拍“商业”,不要迎合观众而去拍“趣味”,那样反而失去了商业和观众,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理顺自己的思路,更多的关注现实题材,因为现实是观众最为关注的,可以这样说,谁最关心平民百姓谁就拥有了观众,这是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著名片所证明了的。当然,现实题材的创作不能浮躁,不论市场怎样喧嚣,我们不能为蝇头微利所惑,不能丢掉我们对电影的热爱之情,需要真情投入,需要一种崇高的责任感。现在一提责任感,许多影视人都呲之以鼻,好像这是过了时的话题。如今时兴的说法是按着艺术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这话没错。我所说的责任感是创作者内心深处的东西,真正的责任感是诞生优秀作品的基础,特别是导演,一个导演连一点责任感都没有,很难想象他能拍出有人生况味、有深度的作品。我在拍戏的时候,就要求大家心中都要有一种责任感,一个盲人过马路,你去扶他一把,你就崇高,你去嘲笑他,你就浅薄,而我们摄制组要的就是这种崇高,把这种崇高作为拍好戏的目标,我相信会有好结果。我觉得,创新和审美品格,都是在剧中人物身上体现的,千万不要从概念出发。谁都知道人有千面,人各成章的道理,做文章也是文无定法,可为什么偏偏在创作电影作品的时候,一涉及现实题材的主人公便概念了呢?这当然有各方面的原因,就创作者来说,是一个想象力的问题,究其根本,是能不能真正的深入生活,在生活里发现令你眼睛一亮的东西。这也是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艺术家的责任,就是揭示真理,说真话。
电影是20世纪受大众喜爱的一门艺术,中国电影至今也快百年了,历史己经证明,电影自身的发展在一个世纪中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有人认真地研究和考查了中国电影,说从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叙事电影将可能形成六种电影形态,即影院电影、电视电影、网络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电影剧。我们很快就会进入一个不用胶片的数字电影时代,21世纪的中国电影在制作上将完成一个由拍电影到书写电影的转换过程,用计算机绘图技术可以设计出与演员一样的数字演员,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完善,数字演员的表情和姿态将会和真人一模一样,日本已经有人写文章,说应当考虑被拍摄对象从摄影机前面消失的问题了。到那个时候,电影美术师和摄影师的概念,电影剧作和电影导演的概念就难以确定了,那样的电影很难说是拍出来的,因为它不是拍电影的概念。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状态的电影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我们电影导演应该有这方面的准备。
就我个人来讲是非常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电影时代的到来,那种电影很难定义为电影,那是另一种东西,肯定不是电影。电影就应当是人拍出来的,而不是科技出来的,任何科技都应当是电影的辅助手段而不应当成为目的,数字人毕竟是科学而不是真的人,它的情感体验是数字化了的,模拟得再逼真它也是虚拟的世界,就像电脑游戏机。如果作为电影的一个品种出现是可以的,如果完全替代电影则是不可以的。叙事电影是人的情感体验,情感这东西科技怎么能替代?就像人不可以克隆一样。为此,不论电影变化多少媒介方式和艺术形式,我相信用真人扮演的电影是不会消失的,会长久地活跃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
未来是预测,重要的还是现在。中国电影若要继续发展前进,就必须按着电影的自身规律办事,认真地遵循市场规则,让市场和历史检验我们的作品,只要创作者能够不断地积累知识,吸收和参照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精心制作自己的电影作品,努力提高自己的电影文化水准,才能与人类文化和文明进程同步。

㈨ 中国的文化产业(比如电影产业)以及体育产业(比如中超)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投资如此火热

电影市场必然是高增长的,预计17年底中国电影票房就能超过美国,至少1000亿票房前不会有太多停滞,甚至有些行业里的人认为中国电影行业的顶端能够到300亿美元,也就是接近2000亿人民币。

时至今日,影响球迷去球场看球的不是热情,而是座位不够,中超多数球队的场均上座率均在80%上下,之所以没有到100%是因为各地政府都有安全等方面的要求,都会有大量预留位置,包括但不限于:客场球迷和主场球迷的隔离看台、疏散区的看台和一些过大的球场干脆直接限制最高人数,中超至少有一半的主场都是场场一票难求。


作者:王亚晖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㈩ 如何看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态势

增强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目前渠道方面,推出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电视报刊、电视剧场以及手机电视,扩大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的必然要求。现在国际文化市场上主要讲述的还是西方的故事,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基本扭转文化贸易逆差较大的被动局面,可以把文化产业分为渠道和内容两个方面——从渠道的角度来讲,主要有四条:一是出版物的发行;四是剧场连锁。从内容生产来讲,有电影生产、图书和报刊出版、舞台艺术表演,就必须坚持“渠道优先、内容强势”。
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是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此外,文化和旅游、制造业的结合也将成为一大趋势,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形象。只有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完善扶持政策,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鼓励和支持各地根据自身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和集聚区,形成具有强大带动效应的区域文化产业孵化器和发展极,给予重点支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名牌引领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
未来的骨干企业,是战略投资者、电视互联网,剧场连锁下一步也要重点发展,如出版物的发行,让自主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发动机,打造实力雄厚、多种业态,包括图书和报刊。争取在未来几年使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有快速的发展。
在产业融合方面,广电的两张网,提高文化产业活力与竞争力。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又可以带动制造业的升级与发展。
文化“走出去”,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即有线电视网络和无线移动网,下一步要建区域性的中心,强化分工配套,使各地园区成为吸纳投资的主要土壤和产业扩张的主要增长点。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总之,文化产业要想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行业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广电的网络也将变小网为大网,促进文化产业的内部分工与协作,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的必然趋势。为此,随着技术改造和规模化发展,将成为整合文化资源的重要平台,要实现全国的互联互通,建立中国出版物发行的高速公路;二是广电网络,包括有线和无线;三是电影院线;将文化创意与制造业相结合,把文化的内涵或者文化的元素植入到产品中去,积极鼓励和支持原创,展示自己的文化,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增强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广电节目生产,还有音乐等等、集聚化发展,理应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内容生产方面,要综合性和专门化并举。
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状况,走出受制于人的困境,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未来将会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型文化企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骨干企业培育、配套设施建设,会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基础上,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著名文化品牌和知名文化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和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手机电影、手机报刊,既是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创新,如新型陶瓷产品等建筑装修材料,势必将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与附加值。例如,文化品牌的塑造,知名品牌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新兴业态培育和运行机制创新、增强产业集聚效应的战略举措,还要加快电影院线的建设、手机图书等新业态。所以,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对原创性强,突出主导产业,加强企业集聚,既要做好宏观布局,更会加强调控引导,才能真正从“中国制作”走向“中国创作”、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综合文化企业集团,希望能够培育出市值过千亿的文化企业“巨无霸”,也是应对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文化激烈竞争,加快民族文化产业振兴的迫切需要。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技术先进、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良好的文化企业,出现电视图书馆、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比如,随着文化资源的开发,深度旅游必将会在中国出现,是拉动对外文化贸易;二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步伐不断加快;三是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四是文化与旅游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明显;五是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从自发转向自觉。
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框架结构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呈现五大趋势:一是文化资源进入大调整、大整合的时期。
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会从自发走向自觉,体现在国家层面加紧制定全国性文化产业规划

阅读全文

与从中国电影看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