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化产业有哪些分类和概述,什么是文化产业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发展形态和文化现象,文化产业在世界上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并对其展开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世界文化发展浪潮中,文化产业的概念不断嬗变,内涵日渐丰富,专家学者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但至今尚未形成一个权威、标准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的称谓。准确把握文化产业的概念和分类,对于中西方文化产业理论发展的嬗变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进而能够促进国内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推动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概念;分类
“文化产业”概念源起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Theodor Ado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在1947年对“大众文化”的争议和批判。自从他们把“文化产业”纳入研究范畴以来,文化产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便得到了学术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文化产业的变迁和发展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在我国学术界,文化产业同样是内涵丰富、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
一、文化产业概念区分
目前给“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界定一个准确的定义还是比较困难的。如果从最为广泛的人类学意义上来说,“文化”是一个“独特人群或社会团体的‘生活全貌’”,由此可以引申出所有的产业都是文化产业,因为所有的产业都与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有关。然而事实上,倘若我们将文化定义为“社会秩序得以传播、再造、体验及探索的一个必要(虽然并非唯一)的表意系统(signifing system)”的话,“文化产业”这一术语的表述和使用就会更加精准和严谨。简言之,文化产业通常指的是与社会意义的生产(proction of social meaning)最直接相关的机构(主要指营利性的文化企业机构,但有时也包含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和国家组织及非营利组织)[1]。因此,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大都应该包括广播电视、书报刊出版、广告以及表演艺术等。而所有这些文化活动的首要目标都是与受众沟通并创作文本,最终多以文化产品的实体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从广义上讲,所有的文化制品都是文本,但由于它们可以任人解读,必然会造成认识上的偏差,有些概念甚至还时常混杂在一起。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相对应的概念,长期以来,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在很多场合和领域混合使用,人们没能准确认识到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伴随着快速发展的高新科技和不断进步的现代生产方式,文化产业日益融入大众日常生活视野并风生水起逐渐成为一种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体两翼。
一般来说,文化事业是由政府主导,具有公益性质,通过提供无差别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而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则由市场主导,是经营性的,主要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推动文化企业发展壮大,调动更多非公益性资源和民营资本激活文化市场,以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2]从资本来源上看,文化事业的生产资本由国家或社会统一集中提供;而企业商品生产的资本来源则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多元化,广泛吸收民营经济进入文化产业经营领域。从管理体制看,文化事业通常实行公益性管理体制,文化产业实行经营性企业管理体制。从调控方式上看,对企业单位,国家主要通过税收政策、法律制度和价格杠杆进行间接调控并进行合理引导;而对文化事业,则偏重以国家直接调控为主。
文化事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公益性。绝大部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美术馆等都是国家投资兴建和拨付日常经费进行管理的,理所应当归社会全体公民所有。二是社会共享性。公益性文化事业为社会公有并且共享。三是社会公用性。主要是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方面的多方面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
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方面,文化事业起着重要的文化服务引导作用,文化事业导向和滋养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产品的市场化,可以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激发社会开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加快文化消费步伐,满足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事业的建设具有基础性的补充作用,两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都是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形式。[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行十多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明确了新的文化建设理念,明确区分了文化事业由政府主导,文化产业由市场主导。文化产业既有商品消费的经济属性,又有精神享受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产业既可以成为一个国家实实在在的强大经济实体,又能体现国家软实力,是一个具有无限生机的经济增长点,能够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4]在全面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两手抓、两加强”,要尊重两大规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处理好两对关系——文化发展之“魂”与文化传播之“体”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并不意味着只注重市场规律而不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不能随意夸大或简单理解发展文化产业就是文化产业化或文化市场化。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始终要引导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绝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影响和谐稳定及国家安全来获取经济效益。[5]
(二)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
在国家层面,我国对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这两个概念的使用有着明确的区分,并没有不加区别地对待。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以及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涉及有关文化产业内容时,普遍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创意”二字,文化产业并不是创意产业,创意只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所有的文化产业都只是围绕着创意来展开活动的。
英国最早提出“创意产业”这个概念。20世纪末,英国政府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英国振兴经济的聚焦点,专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将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高度,首次明确提出了“创意工业”(creative instries)的概念,主要指那些充分运用个人的天分、技艺、智慧,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通过循环开发进而创造就业机会和潜在财富的艺术思维活动[6]。“创意经济之父”约翰·霍金斯①根据“有想法的人,特别是有自己想法的人,在很多情况下比操纵机器的人更有力量”的基本判断,对创意产业做出较为宽泛的定义,他认为构成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艺术设计、专利申请、商标营销和版权保护。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下,依靠人的灵感和创新,借助现代科技提升传统文化要素的内涵和品质的,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加工和移植,创意活动融注了最大的个性特质。
创意产业区别于文化产业的最大特征主要在于它高度集纳了创意元素、文化因子和科技力量,三者相互作用并深度融合,形成了高智慧、高文化的新型产业集群。[7]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中,知识产权、文化产品及服务被认为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在国内,北京最早认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标准,侧重从文化产业价值链的角度重新定义创意产业——以创新为根本要素和途径,突显文化内核和创意价值,主要体现了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的行业集群特征。[8]而相对于文化产业,具有信息密集性和高知识性特征的创意产业是高智慧和创意的结晶,始终处于价值链的高端。任何一种创意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下,利用人文积淀,通过重塑传统产业结构来完成创意点燃和价值实现。如当今的3D电影、3D打印和高清数字电视等高科技文化产品都是通过数字新技术完成的。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创意,创意是一种新科技理念。由于创意产业处于文化产业价值链条的高端环节,因此它的创新思维凝结在文化产品及服务当中,通过价值传导进而实现它的附加值增加,完成跨行业、跨领域的重组与合作,进而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深度发展。
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关联极为密切。文化中有创意,创意中有文化。无论是在学术研究领域还是在政府制定实施决策方面,对“创意产业”一直存有较大分歧,特别是一谈到文化必然提及文化产业,这一对平行的概念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也有显著差异。有时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有明确的区分,有时二者之间又可以互换使用。[9]在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形势下,虽然强调创意产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知识创新、产业升级和效益倍增等方面有巨大的增量空间,但由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所限,且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侧重点等方面有所不同,与我国倡导的自主创新也不完全一致。因此,目前看来,盲目照搬英国等国的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既不符合我国国情,也不利于政府的统一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加强两者研究,有助于明晰各自归属的产业边界,廓清文化产业与创意之间认识上的误区。
二、文化产业的分类
文化产业包含的内容和门类非常丰富,是一个多系统多组织构成的有机整体,长期以来没有一个规范科学的分类标准,现在的分类标准是在各种产业分类标准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因为对文化产业进行分类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加之文化产业概念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世界各国地域、经济、文化背景、产业政策等各不相同,所以与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相对应的文化产业分类标准和体系也不尽相同。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发展目标制定本国的文化产业分类体系,以应对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目前在国际上各种产业分类标准中,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费希尔在其1935年出版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提出的三大产业分类法最广为人知。根据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顺序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即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部门,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之外的其他相关产业。除此之外,一些国际组织根据组织内部的产业划分原则也制定了自己的产业分类标准。从世界范围看,文化产业从组织结构上基本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信息咨询、文化旅游等)。
当文化产业的内涵较为明确时,其外延描述就会更清晰。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基本上全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客观进程和可喜成就,特别是新的四层次划分较为合理,对文化产业链条进行了新的提炼和梳理,更符合文化生产规律[13],更好地适应了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这既回应了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热切关注,同时也澄清了以往在文化产业认识上的不确定认识,为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文化产业统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和行业导向,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人们对文化的认识逐步深入、文化与其他领域的加速融合,文化产业的涵盖范围也在不断发展变化,逐步完善文化产业的科学划分体系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文化产业内涵进行科学界定和系统划分,能够正确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恰如其分地定位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坐标,以便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进行有效的区别管理,推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既要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同时也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门类。
❷ 挖掘人民日报的“宝贵财富”
众所周知,《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我国政治走向的风向标,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各种重大事件的汇总。《人民日报》中的文章可谓集全国专业政治写作之大成,不但热点追踪非常及时,其观点亦非常鲜明,完全可作为广大考生热点备考的指南针!而申论考查的是考生是否具备机关工作能力,在考生纠结如何才能在文中体现这种能力之时,是否忘记了《人民日报》这一“法宝”?带领大家进一步挖掘《人民日报》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一、选对文章
并不是每一篇评论员文章都可以作为热点积累,适合热点积累的文章叫“新闻时评”。在对人民日报近期发表的新闻时评精读和细思中,时评类文章不仅在热点的选择、整体的构思和语言的表述上,与申论写作方法一脉相承,还能对考生起到启迪和引领的作用。
二、学习开头
新闻时评的写作,多数都是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话题引入,进而展开分析、评论,让人有触景生情、渐入佳境的感觉。在《让文化味浸入旅游市场》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泰山为话题,从“泰山旅游不愁客源,躺着就能赚钱”这一看以理所当然的现象出发,引出当前“交通提速了,游客离开得更快了”这一矛盾,最后提升到“只有找准泰山文化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契合点,才能走出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产业之路……”,这一文章从热点的选取到引出立意,可谓切入合理,恰到好处。
三、学习文笔
概括是申论的基础,更是申论考试中最常见的题型。例如在《人民日报》文化建设类的新闻时评中,面对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或影响,作者多采取分类概括手法,对多个性质不同的问题或影响,以高度概括性和简明扼要的语言予以表述,让人一目了然。如在《用心于正才有媒体文明》一文中,对于部分媒体伦理失范这一社会问题,作者是这样高度概括的:当前媒体的伦理失范虽然少数,但也值得警惕。从纸馅包子到“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罔顾新闻真实性,这是“信息虚假化”;从“前任张太声明”到标题使用脏字,迎合猎奇心理感觉刺激,这是“取向低俗化”;从消息让位软文到新闻被广告绑架,这是“商业过度化”;从各种恶搞戏说到专抓明星绯闻,这是“娱乐泛滥化”。把八个社会热点用“四个化”高度概括,使用了“从……到……,这是……”的排比修辞方法,短短的200字,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失范”的乱象、原因和带来的危害,形成了:“负面事件+(导致事件的)原因+(事件带来的)后果”的逻辑结构。
经常阅读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既可以达到积累热点、了解世情的目的,也可以从中学到如何由案例切入立意,更可以从中学到把散乱的、相关的热点说清楚的技巧,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好老师、好课程、好服务。
❸ 2020国考申论备考:挖掘人民日报的“宝贵财富”是什么
众所周知,《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我国政治走向的风向标,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各种重大事件的汇总。《人民日报》中的文章可谓集全国专业政治写作之大成,不但热点追踪非常及时,其观点亦非常鲜明,完全可作为广大考生热点备考的指南针!而申论考查的是考生是否具备机关工作能力,在考生纠结如何才能在文中体现这种能力之时,是否忘记了《人民日报》这一“法宝”?带领大家进一步挖掘《人民日报》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一、选对文章
并不是每一篇评论员文章都可以作为热点积累,适合热点积累的文章叫“新闻时评”。在对人民日报近期发表的新闻时评精读和细思中,时评类文章不仅在热点的选择、整体的构思和语言的表述上,与申论写作方法一脉相承,还能对考生起到启迪和引领的作用。
二、学习开头
新闻时评的写作,多数都是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话题引入,进而展开分析、评论,让人有触景生情、渐入佳境的感觉。在《让文化味浸入旅游市场》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泰山为话题,从“泰山旅游不愁客源,躺着就能赚钱”这一看以理所当然的现象出发,引出当前“交通提速了,游客离开得更快了”这一矛盾,最后提升到“只有找准泰山文化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契合点,才能走出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产业之路……”,这一文章从热点的选取到引出立意,可谓切入合理,恰到好处。
三、学习文笔
概括是申论的基础,更是申论考试中最常见的题型。例如在《人民日报》文化建设类的新闻时评中,面对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或影响,作者多采取分类概括手法,对多个性质不同的问题或影响,以高度概括性和简明扼要的语言予以表述,让人一目了然。如在《用心于正才有媒体文明》一文中,对于部分媒体伦理失范这一社会问题,作者是这样高度概括的:当前媒体的伦理失范虽然少数,但也值得警惕。从纸馅包子到“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罔顾新闻真实性,这是“信息虚假化”;从“前任张太声明”到标题使用脏字,迎合猎奇心理感觉刺激,这是“取向低俗化”;从消息让位软文到新闻被广告绑架,这是“商业过度化”;从各种恶搞戏说到专抓明星绯闻,这是“娱乐泛滥化”。把八个社会热点用“四个化”高度概括,使用了“从……到……,这是……”的排比修辞方法,短短的200字,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失范”的乱象、原因和带来的危害,形成了:“负面事件+(导致事件的)原因+(事件带来的)后果”的逻辑结构。
经常阅读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既可以达到积累热点、了解世情的目的,也可以从中学到如何由案例切入立意,更可以从中学到把散乱的、相关的热点说清楚的技巧,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有疑问的可以点击下方电话免费咨询,或者是点击下方进入官网找客服人员帮助大家解答!
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❺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文汇报 ,解放日报有什么区别
这些针对的方向不同: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部级单位,可以说是中国最权威、政治性最强的报纸;
光明日报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的报纸,也算党的机关报,比人民日报级别低,是副部级,不过也是很权威的,曾经以发表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而家喻户晓;
解放日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机关报,属于军事类最高等级的报纸,是军事领域的最高权威媒体; 《文汇报》由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领导,上海出版,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主流、高端、权威、亲和,是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型综合性日报。
(5)人民日报文化产业扩展阅读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于2000年10月9日,是以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为主报组建的一个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媒体集团。
集团媒体种类丰富、结构合理、人才荟萃、影响广泛,目前拥有十一报五刊一个网络版一家出版社和一家文艺院团,现有在编职工1700多人。
集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集团党委是集团的领导和决策机构,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集团行政领导由社长、副社长组成。集团行政事务由社长负总责。新闻采编实行总编、主编负责制。
集团着力构建新闻业务与经营业务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组织结构,注重强化集团的主体地位,突出主报《解放日报》的主导作用,同时激发各系列报刊和经营单位的活力。集团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集团是决策领导主体、人事分配主体、财务监管主体、资产管理主体和投资发展主体。
集团对系列报刊实行“六统一、四独立”的管理原则,即在报刊的宣传导向、发展规划、报纸定位、资产管理、干部任免、财务监管六个方面,由集团统一管理;同时对各系列报刊实行独立建制、独立编制、独立采编、独立核算。
集团对经营管理实行“经营与管理分开”和“统一管理、分类经营”的原则。集团下属各经营单位,凡能独立核算的,都从母体中剥离出来,实行独立核算和公司化经营。
集团注重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相继实施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和全员聘任两项重大改革,以此激活人才选优机制和劳动用工制度,优化和提高干部队伍和员工队伍的素质。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制定实施了五年发展规划,提出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致力于改革创新,努力做强做大集团事业,走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将集团发展成为导向正确、结构合理、人才充足、适应市场需求、国内名列前茅、国际上有影响的新闻传媒集团。
❻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书籍
文化产业管理、中国古代史、西方文化专题、经济法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经纪概论、商务谈判、广告实务、法律实务、财务管理、项目管理、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文化艺术管理、文化政策与法规、形象设计与推广的相关书籍! 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xhrvip 徐浩然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远东控股集团首席品牌官、高级副总裁、国家金话筒金奖获得者 个人品牌探路者——国际品牌联盟中国个人品牌委员会秘书长、品牌中国总评榜“金谱奖”品牌专家、全球华商百位品牌人物。近年来获全国主持人金话筒金奖、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中国最具影响力财经主持人、年度中国最佳新闻评论主持人、中国传媒新锐人物、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个人荣誉。 资深传媒人——曾在央视、云南卫视、广东卫视、江苏卫视任实习记者、助理记者、记者、主持人、主播、主任记者、总主持人、高级编辑等职,节目获中国新闻名专栏、中国十佳电视新闻栏目、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等五十余个国家和省级奖项。近年来担任了学习型中国、品牌中国节等数百场大型财经活动主持人。《新华商》杂志总策划、《广州日报》时事评论员,君风传媒《中国冠军企业案例书系》主编。 终身学习者——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兼职教授、硕导,MBA导师。著编有《个人品牌》、《文化产业管理》、《中国电视频道竞争力评价研究》、《浩然茶座》、《第一目击》、《第二见证》、《两思访谈录》等十部书籍,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现代传播》等发表约60篇学术论文。 参考资料: http://blog.sina.com.cn/xhrvip
❼ 2020国考申论备考:挖掘人民日报的“宝贵财富”
2020国考申论备考:挖掘人民日报的“宝贵财富”
众所周知,《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我国政治走向的风向标,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各种重大事件的汇总。《人民日报》中的文章可谓集全国专业政治写作之大成,不但热点追踪非常及时,其观点亦非常鲜明,完全可作为广大考生热点备考的指南针!而申论考查的是考生是否具备机关工作能力,在考生纠结如何才能在文中体现这种能力之时,是否忘记了《人民日报》这一“法宝”?带领大家进一步挖掘《人民日报》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一、选对文章
并不是每一篇评论员文章都可以作为热点积累,适合热点积累的文章叫“新闻时评”。在对人民日报近期发表的新闻时评精读和细思中,时评类文章不仅在热点的选择、整体的构思和语言的表述上,与申论写作方法一脉相承,还能对考生起到启迪和引领的作用。
二、学习开头
新闻时评的写作,多数都是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话题引入,进而展开分析、评论,让人有触景生情、渐入佳境的感觉。在《让文化味浸入旅游市场》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泰山为话题,从“泰山旅游不愁客源,躺着就能赚钱”这一看以理所当然的现象出发,引出当前“交通提速了,游客离开得更快了”这一矛盾,最后提升到“只有找准泰山文化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契合点,才能走出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产业之路……”,这一文章从热点的选取到引出立意,可谓切入合理,恰到好处。
三、学习文笔
概括是申论的基础,更是申论考试中最常见的题型。例如在《人民日报》文化建设类的新闻时评中,面对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或影响,作者多采取分类概括手法,对多个性质不同的问题或影响,以高度概括性和简明扼要的语言予以表述,让人一目了然。如在《用心于正才有媒体文明》一文中,对于部分媒体伦理失范这一社会问题,作者是这样高度概括的:当前媒体的伦理失范虽然少数,但也值得警惕。从纸馅包子到“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罔顾新闻真实性,这是“信息虚假化”;从“前任张太声明”到标题使用脏字,迎合猎奇心理感觉刺激,这是“取向低俗化”;从消息让位软文到新闻被广告绑架,这是“商业过度化”;从各种恶搞戏说到专抓明星绯闻,这是“娱乐泛滥化”。把八个社会热点用“四个化”高度概括,使用了“从……到……,这是……”的排比修辞方法,短短的200字,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失范”的乱象、原因和带来的危害,形成了:“负面事件+(导致事件的)原因+(事件带来的)后果”的逻辑结构。
经常阅读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既可以达到积累热点、了解世情的目的,也可以从中学到如何由案例切入立意,更可以从中学到把散乱的、相关的热点说清楚的技巧,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❽ 人民日报社市场信息中心
人民日报社市场信息中心撤消了已经于2005年9月1日撤消了,现公告如下:
2005年09月16日
根据人民日报社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和相关工作安排,人民日报社市场信息中心于2005年8月31日起停止一切营业活动。自9月1日起,凡继续以人民日报社市场信息中心名义开展的活动,均属违法。
特此公告。
人民日报社市场报
2005年9月5日
《市场报》 (2005年09月16日 第一版)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53/15722/1390429.html
❾ 为什么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赵启正主张: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对外输出文化
中国网 | 时间: 2006-03-09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中国的文化产品贸易远远不像商品贸易是出超,而是严重入超。多年来,我们的图书版权贸易一直在10:1左右的逆差水平上徘徊”。“两会”期间,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政协委员赵启正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是政治、经济、文化三强的国家,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特别加强文化的振兴,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我们是世界第一的电视机输出国,却不是一个能够输出电视内容的国家
赵启正委员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为全世界的文明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还曾经有四大发明,对推动人类进步起了巨大作用。但这都是祖先的贡献和祖先的光荣,四大发明之后几百年来我们没有更重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我国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对世界文化贡献作用开始加强,但必须冷静地看到,如今中国对外的文化影响远不如外界对中国的文化影响。
他介绍说,我国的文化产品贸易远远不像商品贸易是“出超”,而是严重“入超”。以图书为例,多年来我们的版权贸易一直在10:1左右的逆差水平上徘徊,其中90%又是出口到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如果单看对西方的贸易,这种逆差大约在100:1,也就是说,我们买人家100个版权,人家只买我们1个。2004年从美国引进版权4000多种,我们只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000多种,输出16种;从日本引进近700种,输出22种,这种逆差是显然的。
赵启正委员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决不是一个图书贸易机构或政府部门的问题,是我们整个文化软实力不够,还有一个汉字不流行的问题。他说,“外文的小说为什么能翻译到中国,特别是英语?这是由于英语的流通,中国学英语的人有多少?大学生2000多万,如果算上从小学开始学的,就是上亿的人,而外国学习中文的人很少,美国中学生学中文的不到3万,不足中国的千分之一” 。
“我们现在输入了很多外国文化,也因此同时输入了外国的某些价值观。中国输出了大量的电视机,却没有输出电视机里的表演——输出的电影很少,音乐很少,电视剧很少……我们是世界第一的电视机输出国,却不是一个能够输出电视机内容的国家。”
对此,赵启正委员表示,一个强国必然是政治、经济、文化三强的国家,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持,单靠经济的发展是不行的,因此,作为政协委员,我希望尽快地制定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对外输出文化是这一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通过这个战略使世界了解中国,认同中国,支持中国的主张,所以,中国要对世界文化做出新的贡献,不能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
向世界介绍中国最大的难题就是文化差异
在担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时,赵启正委员所做的大量工作就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在他看来,向世界说明中国是中国外宣的内容,要说明的是中国的社会进步,中国的政策,中国人民的生活现状,以及中国的明天,回答外国人对中国的不解之处。向世界说明中国是建立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所必需的,向世界说明中国的目的是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有一个好的舆论环境,就是使中国有一个好的“国缘”。
他指出,在国际舆论环境中,由于误解,由于利益矛盾,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就会有误解、歪曲和攻击,相比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地位是低的,在这种情况下,向世界说明中国就更有纠正偏差的作用。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去掉他们头脑中有偏差的地方。我们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渠道和办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应该考虑到我们想要告诉别人的,和他们不知道的,他们想要知道的。
“现在显然中国人对外国了解得多,外国人对中国了解得少,是很不对称的。一个中国孩子可以说出美国电影的名字,美国球星的名字,一个大学生能说出很多美国政治家的名字,但反过来情况就不同了。这对中国是不利的,人家不了解你,对中国有误解,造谣的人就有机可乘”,赵启正委员表示,改革开放之前外国人对中国所知甚少,改革开放后迅速改善,但由于起点低,所以需要很长的时间扭转这一状况。何况中国作者不能贴近或者说不太了解外国人的思想方法,文化差异很大。所以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难点在于如何克服文化上的价值观差异障碍,是意识形态的问题。
如今,被海外媒体称为“中国内阁发言人”的赵启正委员,受聘担任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他说,我作了将近8年的新闻工作,对于我们新闻人才的优势和劣势有很多体验,一个重要的感触是新闻人才的培养和实际需求之间还不够紧密,因此我愿意在新闻教育的教学方案上、课程设置上、以及和社会的沟通上应该做些工作,使学生德才兼备,更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徐雅平)
王永安简介 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主任、教授,京华传媒网顾问。
1964年7月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新闻系,同年8月被分配到人民日报,长期从事编辑、记者、评论员和部门领导及新闻教育管理工作;有新闻学、法制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论著,被司法部聘为全国法制报刊评审员。
1998年以来从事网络传媒的教学和IT研究,在中国高等院校中,依托人民网,首先设立电子传媒专业;2000年在考察美国硅谷有关网站和多媒体教学中,提出把东方文化溶进西方科技的办网构想得到了尝试,受到加州大学海乌尔分校多媒体研究生院的重视,指导设计的北美琴社网站被“国际网站管理人与设计师协会”评为“2001-2002年度国际网站金奖”。
文化输出己成必然趋势
中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产品,
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是炎黄子孙的也是全人类的。当中国进入一个新阶段,朝气蓬勃前进时,我们有责任、有需要、有本钱做好文化输出工作。
输出,其实是让外界了解中国、迷恋中国、信任中国,形成文化经济的全球互动。申奥申博成功、加入WTO,增加了我们对文化输出的深刻认识。文化输出有物质产品;有意识形态、伦理道德诸方面的精神产品,这些均是人类文明的见证。我们的产品、以及人文方面的东西怎么对外宣传,打开市场,产生良好的国际效应和可观的经济效应己不仅是认识问题,而是每时每刻碰到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国外重视中国市场,比如最近欧洲为了打开中国的旅游市场,他们也展开竞争。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这个形势。黎园女土利用自身的优势,主动张罗大家来谈此类重大课题,很及时,我全力支持!
输出必须借助传媒
谈到输出,自然要涉及传播和传播手段。中国人很讲究传播,老祖宗有精辟论述。
(一)“传授”这个词,韩愈《师说》解释为传道授业解惑。特别这个“解惑”,犹如三寸不烂之舌功。我们和西方打交道就要善于解惑。我比较欣赏这个观点。
(二)“传布”,这是《礼记》里所说的: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这第二句的意思是祖先的恩德知道了不说,不仁义啊!
(三)传递、传达,讲传播手段。
比如,在发现兵马俑的过程中就存在一个传播问题。(编者注:在发现兵马俑的过程中,王老师策划用内参破弗传,结果引起中央重视,使世界八大奇迹公布后轰动中外。)
对此事写得比较准确的是新华社记者杨兆麟2000年6月在《侨报》发表的内幕文章。我顺便说说。引子就是知而弗传。1974年农民打井时从井下挖到了兵马俑,不知何宝,拉到当地县文化馆后,管理人员慧眼识真金,又担心陕西博物馆知道了肯定会上调,干脆对外密而不宣,也这是“知而弗传”。刚好我有个同学探亲,知道了这情况,他觉得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被众人知晓?他回京后急匆匆找我。当时正在批林批孔,我在报社评论部工作,知道中央的宣传精神(但更深的内幕不清楚)。我说这武土俑对研究秦始皇、研究秦末汉初的文化非常有帮助。我让同学立马写出来报中央。他第二天就写好了,在稿子中点了当地的本位主义。为了能登内参引起上边重视,我在导语部分又特别加了这个发现有什么重要意义的话。姚文元先审阅,改了两个字同意发内参。内参上去后,江青有批示,李先念副总理借江青很重视的话题批给国家文物局。那时谁都知道江青一句话的份量。国务院秘书长问情况,国家文物局不知道,就问省文物局,省里也不知道,一问县文化馆才知道了。国家很快组织力量挖掘,同年公布于世,引起轰动。“知而弗传”,有时会误国误民,古人称不仁义是有道理的。
传播与输出互动
当代新闻传媒业发展很快,手段更科技化,运作更市场化,理念不断潮流化。近代有新闻学,现代又引进了传播学。就传播与输出互动而言,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有交往就有传播,有传播就有输入或输出的效应。关键是怎么使用。其实输出不是那么神秘的,只要和它多打交道,就能多体会。
第二、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决定了在输出和输入问题上的不排斥性。比如北京的饮食,不仅有陕西凉皮、河涧驴肉烧饼,还有四川的麻辣烫、杭州的小笼包,显示了北京的包容性、开放性。凡排斥他方之长的地方、领域、行业,以老大自居,坐井观天,肯定缺乏朝气。
第三、一个国家越开放,经济越发展,则越需要输入。越是这样越觉得自己不适应了。因为已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而不是计划经济了。体制不一样,看问题角度就不一样。输入,最大的条件是:越开放就越发展,就越需要吸收新的东西。要资金、要创意、要产品,最后干脆直接请洋人参与管理。越需要往外走越需要输入东西。盛唐为何盛,其中在文化教育中,包容了儒、释、道思想,让文人开阔了眼界,在创作中大胆吸收外来的佛学经典,讲理论,讲意境,讲主观能动,所以才能产生大量千古名篇。
第四、锁国导致落后,这个大家都知道。近现代发生的洋务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运动、学习苏俄运动等等,都在探索输入的强国妙方。我们可以对这些思潮评头论足,但不容否认的是这些思潮开启了国人的思想。
第五、文革中解放全人类、世界一片红的理念,输出的是无政府主义、造反有理“主义”,造成了红卫兵输出、革命输出的恶果。
第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强调输入多于输出,是因为长期以来闭关锁国的需要。经过多年发展,现在要把文化输出工作摆到议事日程上。
文化产业大有作为
在国外,很多人对中国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处在一个有限的理解状态中。看完中国的武打片,就以为中国人是不是都是留着长辫?还有些发达国家的人也会问:中国有电视机吗?甚至还有国外朋友来我家里表演他们的手提电脑。因为他们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你怎么宣传他们都可能相信!这个文化和文化的输出,要谈的点不少。
第一,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广义文化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随历史发展,越久就越具有民族性,形成民族的传统。
第二,文化形态记录了社会文明的进程,是人民聪明才智的佐证。
第三,为什么要强调文化输出?A、西方对中国的了解是有限的。B、我们的国际声音是微弱的。C、我们优秀的文化不被认为是主流。D、我们不善于沟通,习惯于僵硬的交往;不善于宣传,宣传中套假话、空话,令人望而生厌。
有人才、有创意、有目标
我们现在具体做的工作有哪些呢?
第一、传统文化的推介。
第二、重要在于工作:推陈出新,创意改革,市场运作(我举一例,今年春节,雕石之乡的河北曲阳县洪昌雕塑石材有限公司经理董孟书,送来一件月亮女神石雕,栩栩如生。我出了个主意,让石雕象照片一样,进入社区家庭,可给自己家人雕塑,基座可写生平、豪言壮浯,做生意的可写广告词,肯定市场火热)。
第三、提高整个民族的鉴赏力。就象历代传播唐诗那样:一选二品三述。要会选,盛唐选精品,晚唐选综合;开展评论 ;记述要事。搞输出工作最需要人才,善创意 ,会公关,会说话。要有规划 。这次对话先沟通,务点虚。话题太多,留给大家。下次要谈,针对网民所提,干脆务点实。谢谢。
任何一种交易或交流,应当具备一定的公正的大环境,另外还需要彼此了解对方的文化观念和习惯,这种交流才能体现出平等。
据4月23日《无锡日报》报道,宜兴紫砂在美国受到热捧,美国人对中国文化所表现出的热情,以至于让应邀前往该国讲课的一对陶艺夫妇深深惊叹。
这对一般中国人来说恐怕已不算什么抢眼的新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来为世界所公认,以至于她对世界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璀璨的中国文化浩如烟海、包罗万象,足以让世界为之倾心,足以让中国在世界文化舞台上风光无限。不过,这则新闻所透露的信息,让我产生了与文化输出相关的更多联想。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热情好客,乐善好施,有喜爱之物与别人同享,却常常不图回报。还记得,我们曾毫无保留地向日本食客详细介绍过满汉全席的配方和制作过程;我们曾免费向外国游客传授过泥人的手捏工艺;我们曾毫无防备地带领洋专家参观景泰蓝制作的全部过程。可是我们一连串友好的姿态换来的是什么回报呢?肯德基、麦当劳漂洋过海来到我们身边已有二十年,除了赚走大把的银子,有谁告知我们他们的配方和制作工艺?国人有没有看过免费的好莱坞大片?出于好奇,曾有国人用手指触摸一下某大国的隐形战斗机机翼,却被该国士兵厉声喝止。我们当然没有理由责备别人不够交情,倒是这些洋人提醒了我们,文化是有经济价值的,更代表着一种高贵和尊严,吝啬何尝不是维护尊严的妙方?任何一种交易或交流,应当具备一定的公正的大环境,另外还需要彼此了解对方的文化观念和习惯,这种交流才能体现出平等。比如我们中国人常常喜欢免费奉送以示友好,而人家则习惯有偿转让按规则办事,在这种观念差异面前,我们的慷慨和好意有时也可能会被理解为阿谀与软弱。在这种交流过程中,是我们自己在无意中丢失了应有的利益和尊严。
一种文化的产生,一般都不是短时间内的心智,在大多数情形下也不是少数人的一时创造就能形成永久的积淀,而是倾注了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探索,倾注了无数人的心血乃至生命。比如中国的青铜器、四大发明、瓷器、景泰蓝、苏绣、湘绣、紫砂等等文化的诞生,谁能估量出人们曾经为这些精美的东西做出过多大的牺牲?而在当代世界高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国人用数千年心血创造的传统文化,别人可以在超短的时间内克隆,并且常常出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局面。
一种文化的产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一件普通产品的出现,它所蕴藏的文化信息往往是多元的,比如青铜器,它至少能传递出这个国家的矿藏、冶炼技术、科技程度、艺术品位、情趣爱好、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等等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属于这个国家或民族所独有,轻易输出则会给自己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甚至严重的后果。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首先被西方人用于航海;中国人发明的炸药,又首先被西方人制成坚船利炮“回馈”中国。类似的文化悲剧性输出还可举出不少例子。文化输出的意义,首先在于她应该能够展示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提高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其次在于她应该能够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另外还在于她应该能够促进各国文化互融,并且在这互融的过程当中,也使我们能够接受到别国的先进的文明和文化,从而促进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新的创造。对比这三条原则,我们的文化输出,很有点文化孵坊的味道,但有时换来的却是“铁公鸡”,甚或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