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长三角适合发展哪些产业

长三角适合发展哪些产业

发布时间:2021-03-11 11:41:11

A. 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

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

长三角、珠三角和全国三次产业构成比较(单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年 2004年 1990年 2004年 1990年 2004年
长江三角洲 15.8 4.6 57.0 55.9 27.2 39.6
珠江三角洲 14.4 3.8 44.2 53.8 41.4 42.4
全国 27.1 15.2 41.6 52.9 31.3 31.9
(四)两个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基地,两地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60%以上。

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7430.1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4.4%,比2000年的57.9%提高了6.5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为4012.3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为34.8%;珠三角为3417.8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为29.6%。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进出口贸易额比较(单位:亿美元)

2000年 2004年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 2744.3 1473.5 1270.8 7430.1 3905.2 3524.8
长江三角洲 1235.8 671.0 564.8 4012.3 2083.0 1929.3
珠江三角洲 1508.5 802.5 706.0 3417.8 1822.2 1595.6
全国总计 4742.9 2492.0 2250.9 11545.5 5933.2 5612.3
长三角占全国比重(%) 26.1 26.9 25.1 34.8 35.1 34.4
珠三角占全国比重(%) 31.8 32.2 31.4 29.6 30.7 28.4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57.9 59.1 56.5 64.4 65.8 62.8
注:2000年珠江三角洲未包括惠州市区、惠阳市、惠东县和博罗县。

(五)两个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为25.8%,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8155.6亿元,占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8%。其中,长三角为13650.7亿元,占全国的19.4%,珠三角为4504.9亿元,占全国的6.4%。

2001-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22.8%,比全国年均增长20.9%高出1.9个百分点。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单位:亿元)

2000年 2004年 2001-2004年年平均增长率(%)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 7973.6 18155.6 22.8
长三角 5677.7 13650.7 24.5
珠三角 2295.9 4504.9 18.4
全国总计 32917.7 70477.4 20.9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24.2 25.8
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17.2 19.4
珠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7.0 6.4
(六)两个三角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超过全国的一半。

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到310.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37.9%,占全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51.1%。其中,长三角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比2000年增长87.4%,占全国的比重由27.5%上升到34.6%;珠三角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比2000年下降11.3%,占全国的比重由27.7%下降到16.5%。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比较(单位:亿美元)

2000年 2004年 2001-2003年年平均增长率(%)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 224.8 310.0 8.4
长三角 112.0 209.9 17.0
珠三角 112.8 100.1 -2.9
全国总计 407.2 606.3 10.5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55.2 51.1
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27.5 34.6
珠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27.7 16.5
注:长三角是上海、江苏和浙江合计数,珠三角是广东省合计数。

(七)地方财政实力增强,人均财政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

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达3362.0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2.7%,比2000年的12.4%提高了0.3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一般预算内收入达2426.3亿元,占全国的9.2%;珠三角一般预算内收入达935.7亿元,占全国的3.5%。

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人均财政收入达到315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财政收入比较

2000年 2004年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亿元) 1658.1 3362.0
长三角(亿元) 1059.2 2426.3
珠三角(亿元) 598.9 935.7
全国总计(亿元) 13395.2 26396.5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12.4 12.7
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7.9 9.2
珠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4.5 3.5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人均财政收入(元) 1601 3153
全国人均财政收入(元) 1057 2031
(八)两个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 倍。

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361元,是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倍。其中,长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1元,是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倍;珠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290元,是全国的1.8倍。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2000年 2004年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元) 10952 15361
长三角(元) 8809 13431
珠三角(元) 13094 17290
全国(元) 6280 9422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为全国的倍数(倍) 1.7 1.6
长三角为全国的倍数(倍) 1.4 1.4
珠三角为全国的倍数(倍) 2.1 1.8
注:珠三角仅包括以下8个城市: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

惠州市区和肇庆市区。

B. 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的优势:附近有发达的农业为工业的发展作支撑;有较多的高校,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人才;交通设施发达。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部地区,且是长江的如海口,河海相连,水上运输便利;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水源充足,适宜居住和农业发展;腹地广阔,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的劣势:距离香港这样的外贸窗口比较远;劳动力成本高;华侨的投资较少;大城市及其工业过于集中,酸雨污染更加严重。

(2)长三角适合发展哪些产业扩展阅读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已经已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发达、工业门类较多、产品竞争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医药、玩具、手表、自行车、多种日用小商品等轻工业均居全国前列。尤其是电子工业的产值占全国20%,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兴电子工业基地,成为全球电子工业品的最大出口基地之一。

珠江三角洲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盲目征地的现象,使耕地大量减少,造成了水土资源的紧张;同时也出现不重视农业的倾向,使传统农业受到明显削弱,但由于城市新型市场需求,鲜花种植等新型农业得以发展。

此外,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珠江三角洲在今后的发展中,可利用香港和澳门主权的回归这一特殊的有利条件,在工业、金融、运输、贸易、旅游等方面进一步与港澳进行分工协作,互相补充。

在改造、提高现有的家电、电子、轻纺、医药等支柱工业,发展新的支柱产业的同时,要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加大农业投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C. 长三角最具潜力的城市是哪个

众所周知,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带。这个地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可以说我国东部最发达地区,这里以上海市为中心区域,今天就不说上海了。

有着好的经济基础,优质的人文历史背景,如今的芜湖还只是一座三线城市,但未来的前景还是不错的,所以说芜湖是长三角最具潜力的城市之一。


D. 近些年,请说明长三角地区吸引哪些好处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存。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把相当数量的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利用这些地区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而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并在转移过程中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提高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也具有很好的带动作用。

E. 长三角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珠三角主要发展第二产业里的轻工业。这样对不对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近三十年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而作为中国经济的两大增长极,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对全国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主导作用。它们是中国其它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教室”,其经济发展模式、市场经济观念、经营思想和管理经验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其它地档仔区具有示范、借鉴和预警作用。因此,比较研究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兆键展历程,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长三角和珠三角概况 (一)地理概况 两个三角洲均地处东南沿海地带。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和长江入海口,濒临东海,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中南部和浙江北部的部分地区,是中国大陆最大的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长三角)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积为10.01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322万人(2006年)。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濒临南海,是指珠江和南海合力冲积而成的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是中国大陆第二大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554万人(2006年)。 (二)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优惠政策使长三角和珠三角逐渐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和最具活力的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两个三角洲经济继续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对全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2006年两地GDP总量达到61030亿元,其中长三角为39613亿元,珠三角为21417亿元。由于珠三角的经济规模发展快于长三角,长三角GDP总量现仅为珠三角的1.9倍,而在1978年这一数值为6倍,所以两个三角洲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2006年珠三角人均GDP(按常住人口算)仍高于长三角,达到48645元,比长三角(41522元行猜汪)高16.7%。1978—2006年,这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第二产业基本持平。珠三角第一产业下降幅度最大,从22.4%下降到2.4%,下降了20个百分点。长三角第三产业上升幅度最大,从18.4%上升到41.4%,上升了23个百分点。2006年长三角三次产业的分布为3.7:54.9:41.4,珠三角三次产业的分布为2.4:51.7:45.9,且两个三角洲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6年,长三角和珠三角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1326亿美元,其中长江三角洲由2000年的1236亿美元升至6257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5.5%。珠江三角洲由2000年的1590亿美元升至5069亿美元,占全国的28.9%。1978年以来,两个三角洲实际利用外资大幅上升。1980年珠三角实际利用外资仅1.01亿美元,1991年急升至19.5亿美元,在整个80年代可谓是“一枝独秀”,到2006年达130.5亿美元。长三角在利用外资上虽然比珠三角慢了半拍,但后来居上,由2000年的112亿美元升至2006年的316.4亿美元,在速度和数量上大大超过了珠三角。目前,两个三角洲地区占我国吸引外资一半以上。 二、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历程,可分别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一)长三角经济发展历程 1、1979—1992年,经济缓慢增长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的10多年,相对于同期珠三角的较快发展和较高的对外开放度而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眼光向内,以改革为主,属于内生性增长模式,其经济增长相对缓慢。 在长三角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其内部呈现出强烈的多样性。整个20世纪80年代,由于上海体制内存量巨大,加上对中央的财政负担沉重,对外开放迟缓。相反,在江浙两省涌现出大规模的乡镇企业和城乡个体私营企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随着政策环境的逐步放松,这些体制外成分迅速成长起来,掀起了长三角地区市场化、工业化的浪潮。20世纪80年代,长三角地区四分之三以上的GDP是通过国内市场(包括本地市场)实现的,国内市场对长三角地区的市场化发展起着首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在江浙两省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上海却裹足不前,所有制结构始终以国有制为主。上海经济转轨的相对滞后显著地影响了长三角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1978—1991年间,上海市的GDP年均增长7.46%,明显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9.08%),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倒数第一。同期江苏、浙江两省则分别平均增长10.93%和12.35%,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但由于上海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大,江浙的快速增长并不足以抵消上海的相对滞后,以致长三角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15%下降到1990年的13%,这段时期长三角地区的发展速度不仅远低于珠三角,而且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2、1992—2001年,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长三角跨入充满活力、引领全国经济增长的新时期。这一阶段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经济高速增长,对外开放程度大幅提高,由内向型开始转向外向型发展。 浦东的开发开放掀起了上海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推动了要素市场的高速发展和企业改革、体制转换、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使上海经济迅速摆脱长期形成的旧体制约束,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上海重新获得发展动力的同时,江浙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苏南的乡镇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了一大批产权明晰的私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浙江的民营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创新,推动浙江经济继续加速发展。由于上海的重新崛起和江浙地区的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长三角地区发展速度方面的内部差异逐渐淡化,其年均GDP增长速度也超过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13%升至2000年的16.3%。 该时期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外开放程度大幅度提高。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的决策、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及同年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南京等6个沿江港口城市,使长三角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局面。尤其是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以及昆山、吴江等地的台资工业园区的先后崛起,以及90年代后期浦东开发开放进入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的新阶段,使长三角外向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长三角进出口商品额达到1281.8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5倍;当年外商直接投资额达112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2.8倍。 3、2001年至今,经济融合和结构调整阶段 上海经济在经历了90年代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到世纪之交重新确立了其在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地位。90年代初期并不重视与上海协作的江浙两省开始调整了自己的经济发展策略,相继主动和上海接轨,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长三角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中来。这几年,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和城市布局之间的分工合作趋势日益明显,长三角经济融合前所未有地展开。上海开始放弃与江浙两地对低端制造业的争夺,改而向高端生产、服务业融合领域进军,并为长三角世界级制造基地提供服务支撑;其它城市逐渐开始充分考虑自身在长三角区域中的位置、本身的资源禀赋以及发展现状进行城市功能的定位,在承接上海制造业的转移和支持上海服务业的发展两方面与之接轨。长期以来困扰长三角的同构竞争问题开始改变。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融合不仅推动了长三角经济总量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提升,也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大幅提高。 但在制造业高度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出口产品中“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还占有很大比重。在去年我国各项政策出台,以及土地、环保成本不断上升,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与珠三角一样,长三角也面临着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压力。 (二)珠三角经济发展历程 1、1979—1984年,经济起步阶段 1979年以后,广东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而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被允许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思路。这标志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真正开始,也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阶段是政府的经济决策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摸索阶段,珠三角开展了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体制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在城市开始进行以市场调节为取向的经济改革,拉开了其改革开放和先行一步的序幕。该时期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经济开始起步,对外开放程度低,发展以内向型经济为主。 获得改革开放的政策后,珠三角的经济开始逐步发展,其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1979至1984年间珠三角经济中工业尤其是轻工业的发展速度最快,其主要动力来自于以发展国内生产的进口替代为主的珠江西岸地区。在这个阶段,珠三角贸易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水平不高,1985年分别只有16.3和7.4亿美元。1984年邓小平的第一次“南巡”,表明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点和窗口取得了初步成功。 2、1984—1992年,经济起飞阶段 1984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后,广州与其他13个沿海城市一起,获得了更大的外贸和投资自主权,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开放区格局被确定。珠三角的改革由局部改革转向全面改革,改革的重心开始由农业转向工业、由农村转向城市、由试点转向全面推广。这一阶段,珠三角在继续完善农村改革的前提下,进行了一系列的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大办乡镇企业,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对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等。该时期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经济高速起飞,对外开放程度大为提高,发展由内向型转向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1984至1992年,珠江西岸地区抓住国内市场出现家用电器进口替代消费浪潮的时机,利用在改革开放政策中获得的外汇资源,大力引进国外的生产线和零部件,建立了大规模的洗衣机、电冰箱等生产基地,使其轻工业的发展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与此同时,珠江东岸地区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优势和毗邻香港的独特地理优势,以及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有效地承接了香港制造业的转移,以出口导向型经济带动了加工工业的高速发展。这段时期,珠三角进入初期工业化阶段,工业总产值保持着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GDP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广东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外贸出口额迅速增长,利用外资大幅提高。同时,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产比重下降,二三产比重上升,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所有制结构也由1978年的公有经济一统天下演变为国有、集体和非公有经济三分天下的格局。1992年邓小平的第二次“南巡”,肯定了我国第一轮改革开放的阶段性成果。 3、1992—2001年,经济快速发展阶段 1992年党的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珠三角的改革开放继续向纵深发展,引进外资掀起高潮,基础设施和各种建设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加速,工业化进程加快。这一时期,珠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两股强大的推动力:一是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各级政府纷纷采取措施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使民营经济在90年代得到迅速的发展壮大。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起步并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珠三角尤其是东莞抓住国际IT产业转移的契机,采取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台湾IT企业投资设厂,发展外向型IT硬件制造业的配套加工,形成了分工协作、上下联动、配套完善的IT产业集群。 但珠三角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悄然兴起一股房地产过热、开发区过热之风,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同时珠三角正日益面临国内改革开放全面普及,其它区域在政策、外资、腹地、市场等方面的竞争,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弱化的巨大压力,1997年珠三角经济进入了一个增长率相对较低的调整期。其原因除了珠三角以往政策优势减弱之外,从产业结构上看,低水平的加工工业增长过快,而生产率高、附加值高的产业增长缓慢也影响了珠三角经济的增速。 4、2001年至今,经济融合和结构调整阶段 香港、澳门的回归以及我国加入WT0等事件,为珠三角经济整合和新一轮产业调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2001年初开始,广东省陆续对珠三角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城市化等进行重新规划,2003年以来,整合的呼声更是达到高潮。政府以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来构筑珠三角协作大平台,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珠三角的产业整合。珠三角各城市基本上都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兴建了各类工业园区,开始重视创业环境的营造。它们根据自身优势,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同时,珠三角逐渐开始承接香港的部分服务功能,对香港的依赖程度开始减弱,传统的“前店后厂”模式逐步形成“店厂合一”的局面。 长期以来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要素推动,是建立在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然而,随着该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土地、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加之2007年以来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加工贸易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珠三角的要素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企业运营成本大幅提高。不论是从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还是从要素成本上升的外在压力来看,珠三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升级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的发展特征和共性规律 根据两个三角洲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可概括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征和一些共性规律。

F. 长三角一体化具体指哪些内容

1 助推长江三角洲市场体系一体化

一是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标准化体系。把标准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积极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建筑业与对外贸易等多个领域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发展与发展,引导企业深人开展“寻标、对标、提标、达标”活动。加快培育标准化服务机构,支持各级各类标准化科研机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归口单位、标准化出版发行机构等。加强标准化服务能力建设与发展。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标准化服务机构建设与发展。引导有能力的社会组织提供标准化服务。

二是主动探索“基层出题、领导答题”的工作模式。改革推进上同频。

汇总基层落实过程中的种种难题,打破不同部门之间“一亩三分地”的界限,主动作为,积极推进,努力做到“帮忙不添乱、介人不陷人”。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务必加强上下联动,密切沟通联系,建立常态化改革服务机制。政策制定上配套。坚持先立后破,发挥立法对各项改革举措的先行保障与引领推动作用,把成功的工作经验、工作模式以条例的形成固定下来,甚至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施。

三是严格环境准人,共建环境治理协调新机制。制定流域统筹、区域统一的行业污染物排放绩效约束,严格行业资源环境准人,分区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机制与退出机制。在国家层面建立强有力地推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环境管理协调机构,健全跨区域与跨部门协同、多种污染物与多种环境要素协同治理机制。

建设与发展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全域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强化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建设与发展,健全长江三角洲污染防治协作长效机制。在环太湖、沿海、长江口、环淀山湖、苏南丘陵、新安江等跨界地区,健全与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对在区域环境保护中因承担生态功能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地区,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予以合理的经济补偿。

G. 长三角经济产业带的优势是什么

长珠三角洲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 董 芸
《商场现代化》 2007年第13期

[摘要] 目前,长、珠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发达区,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各项经济指标都处于全国其他各地区的前列,如何保持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促进该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经济发展目前所具有的优势角度出发,来为这两个地区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发向出谋划策。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小珠三角

长珠三角洲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两大区域,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回首她们发展的历程,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发展道路的各不相同,成长的历程也各具特点。

一、地理位置的优越程度不同,一个紧靠港澳,一个围绕上海。龙头作用各具优势

长三角地区位于华东平原,交通便捷,四季分明,物产丰富,自古就是一个富庶之地。这里河网密布,通江达海,自古至今都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这个地区也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经济区域。特别是最近,长江三角洲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沪宁、沪杭、杭甬交通沿线为城市密集带,也是产业集中带和生产力发展的主轴线,沿江、沿海地带的港口、工业和城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得到快速发展,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为轴心的经济发展带已经初步形成。
而珠江三角洲位于华南平原,这里的地表自然环境特点是地势低平,河网密集,土质肥沃,水热资源丰富。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明末清初开始大兴基塘耕作制度,并不断扩大垦殖面积,发展商品农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这里物产丰富,尤其区位优势明显:该地区紧靠港澳,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了解世界经济发展最新动态的跳板,经济发展的战略与港澳互补,在港澳经济的带动下,逐步形成自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一个最早开放,有各项政策扶持,各项政策法规较为健全,经验丰富;另一个经济基础好,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发达区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由于其紧靠港澳的区位优势,作为我国对外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国家在其发展建设过程中给予了相当大的政策扶持,包括财政和税收方面,整个广东省上交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及一个苏州市,令当时的上海、江苏等地区非常羡慕。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叶选平也非常感慨的说过:广东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主体,也是中国区域经济中最具生机活力的重要增长极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在港澳外部因素和区域内改革力量的合力驱动下,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腾飞。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凭借其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以“三来一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起步,并大量吸引境外投资,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或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而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经济发达、物产丰富的富庶之地,从“苏湖熟,天下足”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源地,从发达的农业高产地区到今天全国工业最先进的集中之地,每一步的成就都不靠国家的政策优待,凭借自己的力量,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始,以区域内城乡自我积累为支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如今长三角经济进入了一个以上海为龙头,以建立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为目标,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结构高度不断提升的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带。目前,长三角地区凭借其拥有的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政策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特别是跨国资本正大举向长三角地区转移。

三、经过20多年的发展,长珠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脊梁,是中国国民经济中最具竞争力的两大区域
从总量指标上看:(以2005年统计公报数据为例)

从人均指标上看:
长珠三角洲包括上海和隶属江苏、浙江、广东的25个地级以上城市,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经济区域。2005年末,全国人口数为130756万人,而长珠三角地区25个城市,占地面积不足2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2%;而人口仅为12183.925万,只占全国的9.32%,然而, 就在这片弹丸之地上,2005年无论从经济总量上,还是人均相对指标上看,均远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有些指标甚至达到全国水平的三分之一强!
尽管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长珠三角洲各个城市规模相对较小,无论从地理位置、人文历史,还是气候条件、生活习惯都非常相近,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所面临的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有所不同,下一步的发展战略也有所不同
首先从长三角各个城市来看,由于他们分属于上海、江苏、浙江,长期的行政管理的割裂,在产业提升过程中必然存在:
(1)各自为政导致产业缺乏合理分工。从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已基本实现了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根本性转变,正朝着工业化后期阶段迅速迈进。 但是,长三角在产业提升过程中,面临着各自为政的问题。由于长三角内16座城市分属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很大,从三省市主要出口行业的产值看,名列前几项的主要行业中就有三至四项是完全相同的。这种趋同的行业结构在以行政地域统计GDP的指挥棒下,必然导致恶性竞争,企业间的关联与协作难以开展,区域整体优势无法形成。
(2)从区域现代化的目标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目前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趋同,城市间缺乏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生产力布局重复、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非常严重,甚至于在对外招商过程中还竞相降低门槛。大都市连绵区尚不发达,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缺乏统筹协调,区域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提高。而市场分割、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是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因素。
而珠江三角洲则其所包含的九个城市均属于广东省,因此,它不存在由于行政管理割裂所存在的各自为政等弊端,但是,由于地理上的区隔,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历史上就不具有对内地的辐射性。改革开放20年,它也一直是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见长,对市场的辐射和影响主要在国外而不是国内,因此它对中国经济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出口大省这个角色上。而且,人们普遍认为珠三角没有“龙头”,也就是“龙头效应”没有在珠三角很好地发挥出来。
另外,再以城市功能和定位而言,据介绍,广东省原来明确支持以“中心城市”定位的城市只有广州和深圳,而东莞市之后又高调向媒体宣布“东莞要建成现代化中心城市”。再从产业来看,深圳有一年一度的“高交会”,东莞就来一个“电博会”,顺德、珠海、中山、惠州、深圳,各地都在搞家电制造业,产业趋同性十分明显。珠江三角洲地区缺乏一个大家公认的领头羊城市。这种战国纷争的结果,造成资源的浪费,无法形成整体力量,其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自然大打折扣了。
针对目前两大经济区所存在的问题,下一步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已制定,作为亚太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如何通过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从整体上取得经济发展的主动,保持其经济体系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因此,加强政府合作进行市场体系建设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协同调整的工作重点之一。
随着市场意识的不断强化,长三角目前已在实现错位发展。如现阶段二、三产业并举的上海市,和以制造业为主的江浙发生竞争在所难免,但上海的制造业将会慢慢向周边迁移,上海产业中的工业比重也会逐渐缩小,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都市经济过渡。在外来投资上,制造业去江浙,商业服务业去上海,中小企业去江浙,大型企业去上海。现在高科技台商纷纷向昆山、苏州、无锡等地集聚,形成完整的IT制造业群落,上海则为周边企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服务。这些具有不同功能和定位的城市群落,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和市场。

本文原文
另外,作为实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都十分注重市场建设,现已初步建立了一批与国内市场接轨的金融、技术、商品等要素市场框架,形成了一批年成交额超百亿元的商品市场。其中,上海目前已基本建立了包括批发、零售、现货和期货的多功能、高层次市场体系,成为中国现代化大市场交易数量最多、交易规模最大的城市。此外,在全国十大生产资料市场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已拥有6个,使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明显加强,从而有利于引导企业按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合理分工和安排生产。
而随着CEPA的签订,标志着珠江三角洲的近年来极力倡导的“大珠三角”经济区的规划已经得到国家和香港、澳门的大力响应,所谓“大珠三角”就是在原来的“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再加上香港和澳门。“大珠三角”中的中心和龙头是香港,由香港这个以国际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航运中心为主的国际服务业中心支撑和带动“大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的发展。这样就解决了中心城市之争以及个城市的定位。广东要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香港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为辅,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以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中心之一。澳门则仍然是以其现有的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城市。?这样,形成两大产业群体:珠江口东部城群体即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辅,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石油化工工业基地(惠州)之一;珠江口西部城市群体即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辅,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家电和五金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为基地和基础工业基地(珠海)之一。CEPA加速港珠澳大桥建设,将影响珠江西岸尤其是珠海市的城市功能。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将加速“大珠三角”世界最重要制造业中心向西岸扩展,珠海依托香港的国际服务业优势和国际化中心城市优势,发展成为粤西的制造业中心城市。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要想持续高速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进的协调发展,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只有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大力促进各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可持续、健康地发展,长珠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最具亮点的地区,因此,更好的研究、分析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寻找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对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更好地融合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去,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区域创新体系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4).3.P20~23
[2]傅昕: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的比较研究.上海综合经济2003(4)P11~13
[3]李燕:《港澳与珠三角》,中央编译出版社

H. 长江三角洲农业和工业的优势以及缺点

全国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
全国商品棉基地: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江汉平原
出口农产品基地:太湖平原
经济作物:桑蚕、油菜花、柑橘、
作物熟制:一年两到三熟 长三角的优势:1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利于发展农业;水陆空交通便利,城市集中,便于发展商业;工业基础雄厚,带动经济持续发展;经济腹地广阔,延伸到长江的中上游;海洋资源丰裕,可开发海洋运输等领域
2.长三角的人口密度大,劳动力廉价,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人才集中,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力拉动
3.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扶持也是本地发展的有利条件,另外长三角的区域合作开展的如火如荼,为长三角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长三角的弱势:1.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匮乏,铁,铜等金属资源短缺,给长三角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限制;淡水资源的相对缺乏也是发展的掣肘;洪水,台风的威胁;港口的淤积;城市的过度发展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2.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本区要彻底改掉旧的工业发展模式,也给本地发展提出新的问题

I. 长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优势

长珠三角洲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 董 芸
《商场现代化》 2007年第13期

[摘要] 目前,长、珠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发达区,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各项经济指标都处于全国其他各地区的前列,如何保持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促进该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经济发展目前所具有的优势角度出发,来为这两个地区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发向出谋划策。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小珠三角

长珠三角洲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两大区域,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回首她们发展的历程,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发展道路的各不相同,成长的历程也各具特点。

一、地理位置的优越程度不同,一个紧靠港澳,一个围绕上海。龙头作用各具优势

长三角地区位于华东平原,交通便捷,四季分明,物产丰富,自古就是一个富庶之地。这里河网密布,通江达海,自古至今都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这个地区也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经济区域。特别是最近,长江三角洲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沪宁、沪杭、杭甬交通沿线为城市密集带,也是产业集中带和生产力发展的主轴线,沿江、沿海地带的港口、工业和城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得到快速发展,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为轴心的经济发展带已经初步形成。
而珠江三角洲位于华南平原,这里的地表自然环境特点是地势低平,河网密集,土质肥沃,水热资源丰富。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明末清初开始大兴基塘耕作制度,并不断扩大垦殖面积,发展商品农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这里物产丰富,尤其区位优势明显:该地区紧靠港澳,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了解世界经济发展最新动态的跳板,经济发展的战略与港澳互补,在港澳经济的带动下,逐步形成自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一个最早开放,有各项政策扶持,各项政策法规较为健全,经验丰富;另一个经济基础好,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发达区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由于其紧靠港澳的区位优势,作为我国对外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国家在其发展建设过程中给予了相当大的政策扶持,包括财政和税收方面,整个广东省上交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及一个苏州市,令当时的上海、江苏等地区非常羡慕。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叶选平也非常感慨的说过:广东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主体,也是中国区域经济中最具生机活力的重要增长极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在港澳外部因素和区域内改革力量的合力驱动下,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腾飞。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凭借其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以“三来一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起步,并大量吸引境外投资,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或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而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经济发达、物产丰富的富庶之地,从“苏湖熟,天下足”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源地,从发达的农业高产地区到今天全国工业最先进的集中之地,每一步的成就都不靠国家的政策优待,凭借自己的力量,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始,以区域内城乡自我积累为支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如今长三角经济进入了一个以上海为龙头,以建立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为目标,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结构高度不断提升的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带。目前,长三角地区凭借其拥有的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政策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特别是跨国资本正大举向长三角地区转移。

三、经过20多年的发展,长珠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脊梁,是中国国民经济中最具竞争力的两大区域
从总量指标上看:(以2005年统计公报数据为例)

从人均指标上看:
长珠三角洲包括上海和隶属江苏、浙江、广东的25个地级以上城市,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经济区域。2005年末,全国人口数为130756万人,而长珠三角地区25个城市,占地面积不足2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2%;而人口仅为12183.925万,只占全国的9.32%,然而, 就在这片弹丸之地上,2005年无论从经济总量上,还是人均相对指标上看,均远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有些指标甚至达到全国水平的三分之一强!
尽管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长珠三角洲各个城市规模相对较小,无论从地理位置、人文历史,还是气候条件、生活习惯都非常相近,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所面临的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有所不同,下一步的发展战略也有所不同
首先从长三角各个城市来看,由于他们分属于上海、江苏、浙江,长期的行政管理的割裂,在产业提升过程中必然存在:
(1)各自为政导致产业缺乏合理分工。从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已基本实现了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根本性转变,正朝着工业化后期阶段迅速迈进。 但是,长三角在产业提升过程中,面临着各自为政的问题。由于长三角内16座城市分属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很大,从三省市主要出口行业的产值看,名列前几项的主要行业中就有三至四项是完全相同的。这种趋同的行业结构在以行政地域统计GDP的指挥棒下,必然导致恶性竞争,企业间的关联与协作难以开展,区域整体优势无法形成。
(2)从区域现代化的目标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目前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趋同,城市间缺乏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生产力布局重复、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非常严重,甚至于在对外招商过程中还竞相降低门槛。大都市连绵区尚不发达,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缺乏统筹协调,区域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提高。而市场分割、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是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因素。
而珠江三角洲则其所包含的九个城市均属于广东省,因此,它不存在由于行政管理割裂所存在的各自为政等弊端,但是,由于地理上的区隔,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历史上就不具有对内地的辐射性。改革开放20年,它也一直是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见长,对市场的辐射和影响主要在国外而不是国内,因此它对中国经济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出口大省这个角色上。而且,人们普遍认为珠三角没有“龙头”,也就是“龙头效应”没有在珠三角很好地发挥出来。
另外,再以城市功能和定位而言,据介绍,广东省原来明确支持以“中心城市”定位的城市只有广州和深圳,而东莞市之后又高调向媒体宣布“东莞要建成现代化中心城市”。再从产业来看,深圳有一年一度的“高交会”,东莞就来一个“电博会”,顺德、珠海、中山、惠州、深圳,各地都在搞家电制造业,产业趋同性十分明显。珠江三角洲地区缺乏一个大家公认的领头羊城市。这种战国纷争的结果,造成资源的浪费,无法形成整体力量,其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自然大打折扣了。
针对目前两大经济区所存在的问题,下一步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已制定,作为亚太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如何通过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从整体上取得经济发展的主动,保持其经济体系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因此,加强政府合作进行市场体系建设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协同调整的工作重点之一。
随着市场意识的不断强化,长三角目前已在实现错位发展。如现阶段二、三产业并举的上海市,和以制造业为主的江浙发生竞争在所难免,但上海的制造业将会慢慢向周边迁移,上海产业中的工业比重也会逐渐缩小,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都市经济过渡。在外来投资上,制造业去江浙,商业服务业去上海,中小企业去江浙,大型企业去上海。现在高科技台商纷纷向昆山、苏州、无锡等地集聚,形成完整的IT制造业群落,上海则为周边企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服务。这些具有不同功能和定位的城市群落,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和市场。

本文原文
另外,作为实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都十分注重市场建设,现已初步建立了一批与国内市场接轨的金融、技术、商品等要素市场框架,形成了一批年成交额超百亿元的商品市场。其中,上海目前已基本建立了包括批发、零售、现货和期货的多功能、高层次市场体系,成为中国现代化大市场交易数量最多、交易规模最大的城市。此外,在全国十大生产资料市场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已拥有6个,使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明显加强,从而有利于引导企业按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合理分工和安排生产。
而随着CEPA的签订,标志着珠江三角洲的近年来极力倡导的“大珠三角”经济区的规划已经得到国家和香港、澳门的大力响应,所谓“大珠三角”就是在原来的“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再加上香港和澳门。“大珠三角”中的中心和龙头是香港,由香港这个以国际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航运中心为主的国际服务业中心支撑和带动“大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的发展。这样就解决了中心城市之争以及个城市的定位。广东要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香港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为辅,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以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中心之一。澳门则仍然是以其现有的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城市。?这样,形成两大产业群体:珠江口东部城群体即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辅,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石油化工工业基地(惠州)之一;珠江口西部城市群体即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辅,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家电和五金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为基地和基础工业基地(珠海)之一。CEPA加速港珠澳大桥建设,将影响珠江西岸尤其是珠海市的城市功能。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将加速“大珠三角”世界最重要制造业中心向西岸扩展,珠海依托香港的国际服务业优势和国际化中心城市优势,发展成为粤西的制造业中心城市。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要想持续高速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进的协调发展,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只有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大力促进各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可持续、健康地发展,长珠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最具亮点的地区,因此,更好的研究、分析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寻找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对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更好地融合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去,具有积极意义。

J. 长江三角洲工业地区以什么工业为主

我国有四升腔大工业基地,分别为:沪宁杭工业基地.(即长三角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 中吵祥衫国北方最大的综宴亩合性工业基地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轻工业基地

阅读全文

与长三角适合发展哪些产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