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11 15:47:19

1. 甘肃什么产业可以脱贫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甘肃从贫困地区实际出发,改变过去依靠传统农业的单一状况,坚持市场导向,发展多种富民产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让分散经营的贫困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致富。

“2017年,我们要力争在贫困地区新增蔬菜40万亩、新增水果27万亩、新增马铃薯22万亩,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达到2980万亩左右。”康国玺说。

大数据

据统计,2016年,甘肃省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681个,占全省的93%;全省6220个贫困村中有6159个村组建立了合作社,占贫困村总数的99%;有46万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占到贫困户总数的69%。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9709个,带动农户301万户。全省探索形成了“各级政府+金融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贫困户”等帮扶模式,实现了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与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互利共赢机制。

“合作社低价提供辣椒种苗,蔬菜站派技术人员到家里进行指导,4个月的成长期后,合作社的回收价格会高于成本价,可以说是稳赚不赔‘零风险’。”陇南徽县的一位椒农美滋滋地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

据了解,近年来徽县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思路,先后列支6393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发展特色产业,建成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853个。依托产业扶贫,徽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5632元增加到2016年底的7804元,增幅38.6%;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4.2万人下降到2016年年底的1.73万人,下降58%。

2. 甘肃省对农业深加工,特色农业有什么优惠政策

1.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移民扶贫,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4.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5.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3. 2020年甘肃农业产业电价多少钱

2020年,甘肃农业产业,电价是在一度电六毛钱。

4. 甘肃省的《关于搞好第二轮土地承 包工作,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有吗

没有,我给你下载了甘政发(2009)130号文件,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9〕130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中共甘肃省委实施〈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对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作了全面部署,提出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下简称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和《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意见》(省委发〔2009〕1号),对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

近年来,我省各地在示范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服务和管理滞后,流转纠纷调处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健康发展。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土地流转的供需规模在全省农村逐步增大,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越来越多,规模经营的主体日益多元化,土地流转利益关系趋于复杂,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培育土地流转主体,做好管理和服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有关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

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是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具体工作由省、市州、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负责,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形成县市区有服务中心、乡镇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的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为土地流转提供周到服务和规范管理。

县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主要职能是开展跨乡域土地流转信息服务、政策法规咨询、纠纷调解仲裁,指导和管理乡镇、村两级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主要职能是开展土地流转信息搜集发布、价格评估、法律政策咨询、合同签订鉴证、合同登记备案、纠纷调处等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

村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点,由村干部兼任土地流转信息联络员。负责土地流转供求信息的搜集、上报等服务工作。

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站要有固定服务场所,配备专职人员和必要的设备,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积极培育土地流转主体

推进土地流转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全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的关键是调动土地流转供需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注重培育和健全权利平等、共同参与的土地供需市场主体。

各地要结合实际,为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引导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和扩大土地流转需求市场,提高土地流转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权益保障等措施,为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防止土地撂荒和粗放经营。通过政策宣传、典型示范、权益保障等方法,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三、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

全面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要按照《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47号)的规定,使用省农牧厅统一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文本,指导土地流转双方签订合同,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维护农村土地流转双方合法权益。

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鉴证制度。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要把指导合同签订同法律政策宣传、土地流转咨询、土地流转价格评估等多项服务结合起来,指导土地流转双方依法签订合同。对土地流转当事人提出的鉴证申请,要及时办理;对土地流转双方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约定,要及时帮助予以纠正。

建立健全流转土地登记备案制度。村服务点对原承包方以转包、出租或其它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应及时造册登记,并上报县市区、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备案。以转让或互换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的,要经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审核后,报县市区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站要建立土地流转登记册,专人负责土地流转信息登记、公开及流转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和管理工作。

加强流转土地用途监管。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土地受让方土地用途的监督检查,确保流转土地的农业用途不改变。对违反规定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查处。

依法做好调解仲裁服务工作。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法》有关规定,市州、县市区两级要根据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实际需要,建立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设立仲裁庭,依法开展土地流转纠纷调解和仲裁。要建立和完善民间协商、乡村调解、依法仲裁、司法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要引导土地流转双方在流转土地时签订规范的合同,出现矛盾纠纷时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机构解决,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着力强化业务培训和政策宣传

各级农业部门要选配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有事业心的工作人员从事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各县政府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分层次、分类别对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人员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培养一批全面熟悉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骨干队伍,增强基层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开展。

加大对土地流转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全面宣传中央和省上关于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让农户认识到流转的是土地使用权,并不会丧失土地承包权,增强维护自身权益的主动性,调动农户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增加收入的积极性。使土地受让主体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既维护自身的权益,又要确保土地流转农户的利益。要广泛宣传实践中涌现出的好做法、好典型,形成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认识、理解和参与土地流转的良好氛围。

五、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乡一级土地流转市场软硬件建设和业务培训的补助。具体办法由省农牧厅会同省财政厅制定。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的土地规模经营,对土地流转规模较大、期限较长的规模经营主体,按不同类别在农业产业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等项目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增强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土地流转工作。对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要通过项目扶持和科技、劳务培训等多种方式予以支持,为进入二、三产业的农民转岗就业创造条件。

六、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促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的客观要求。这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事关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城乡统筹发展大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市州、县市区、乡镇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推进土地流转,要把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放在首位,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分类指导、积极稳妥”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也不得妨碍自主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尤其要注意纠正和查处违背农民意愿强迫流转、压低农户流转土地价格等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市州、县市区、乡镇要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切实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相关政策,研究制定配套措施。要紧密结合各地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积极探索、试验、示范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方式。市州、县市区两级政府都要建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协调小组。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同推进。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全面掌握土地流转工作动态,注重研究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协调、管理、指导和服务,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省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八月二十日

5. 甘肃省农牧厅的甘肃农业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地处黄河上游,在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位于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之间,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地形呈狭长状,东西跨度1655公里,南北最宽处530公里。土地资源大体是三分山、三分草、两分沙、一分林、一分田。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省总人口2557.5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633.87万人,占总人口的63.88%。甘肃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54个少数民族,主要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全省辖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1528个乡镇。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达958.3万吨,肉类产量87万吨,禽蛋产量11万吨,奶类产量44万吨,人工种草留床面积2212万亩,天然草原围栏面积953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8.4万亩,水产品产量1.23万吨。农机总动力达到1950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34%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3425元。 全省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面积270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马铃薯播种面积1100万亩,产量1200万吨,玉米面积1300万亩,产量430万吨,苹果面积430万亩,产量200万吨,蔬菜580万亩,中药材250万亩。
从总体上看,甘肃自然条件比较严酷,基础落后,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比较多,但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较大。
一是土地辽阔,但可利用面积比较少。全省耕地面积5227.78万亩,其中旱地70%以上,水地不到三分之一,是典型的山地型高原地区。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现有天然草场2.69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9.4%,其中高寒草甸类草场6413万亩,占全省草场面积的24%;草原类草场8593万亩,占32%;荒漠草场9410万亩,占35%。全省可利用草场总面积2.41亿亩。
二是气候类型差异较大,日照比较充足。甘肃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总体上是气候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无霜期一般为48-228天。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三是水资源贫乏,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15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年均降水量只有302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从东南到西北递减,年蒸发量1000—3000毫米。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灾情也比较严重。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干旱是甘肃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出现频率高,给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按出现时间划分,影响甘肃省的干旱有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和秋旱。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也较重,大风日数每年有3~69天,沙尘暴日数为1~37天,大风和沙尘暴主要危害河西和陇中、陇东北部。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各地每年均有发生。
四是生物资源丰富。甘肃自然条件多样,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谷子、糜子、荞麦、高粱等30种;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棉花、甜菜、中药材、水果、蔬菜、瓜类、烟叶等。全省共有各类畜禽品种65个,天祝白牦牛、靖远滩羊、河西白绒山羊、山丹马等品种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甘肃高山细毛羊、早胜肉牛、藏羊、牦牛等地方品种是甘肃畜牧业生产的主导品种。省内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五是农业生产地域差别较大。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洋芋、中药材、小杂粮、羊羔肉及肉牛生产基地;陇南地区是我省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甘南及河西牧区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牛羊肉生产基地和细毛羊基地。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农牧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农民持续增收这一中心任务,坚持按照“抓重点、强基础、保安全、促发展”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全省农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宽,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全省各地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开辟新途径,拓展新领域,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特别是从2008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启动实施了促农增收“六大行动”,使农民收入步入“快车道”。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1980元增加到2010年的3425元,年均增长11.6%,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升。2010年,全省农牧渔业增加值达到599亿元;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958万吨,连续7年增产,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4.7%,较2005提高了5.4个百分点;肉蛋奶总产量139.9万吨,水产品产量1.23万吨,蔬菜总产量1145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22%、12%、32%,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均衡供应能力显著增强。
(三)特色产业规模优势显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省级整合资金加大了对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马铃薯、草食畜、水果、蔬菜、中药材、制种业等重点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规模优势逐步形成。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显著增强。
(四)农业适用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牛、羊、猪、鸡等畜禽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73%、77%、85%和95%;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高效农田节水等一批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集成推广,促进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比2005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年度推广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年增产粮食150万吨以上。设施农业得到较快发展。草食畜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畜禽规模化养殖占全省总饲养量的40%;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基本建立,应急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畜、水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100%,蔬菜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动植物良种工程、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农村能源、退牧还草及游牧民定居工程等一大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项目的实施,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农业综合执法试点逐步扩大,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兽医、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稳步推进。
“十二五”时期,我省将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全省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粮食总产达到并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人均占有量突破400公斤,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迈上6000元台阶;农业增加值跨越1000亿元,年均增长6%,进一步把甘肃建成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

6. 甘肃如何构建十大生态产业体系

在中部地区,围绕兰州新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先进制造、数据信息等重点产业,大力发展马铃薯、高原夏菜、草食畜牧等特色农业,加快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清洁化改造,强化黄河流域甘肃段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

在陇东南地区,强化生态环境监测和科学技术支撑,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防治、流域综合治理和防灾减灾;在河西地区,加快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坚持节约优先、以水定产,大力发展节水型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以核能循环利用为主的军民融合等特色优势产业。

(6)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展阅读

围绕落实省委的《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省政府制定出台了《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共确定了265个、总投资8200多亿元的绿色生态产业重点项目。随后,又逐个制定印发了十大生态产业专项行动计划,谋划设立了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母子基金;

梳理形成了系统完善的十大生态产业政策汇编,从而搭建起了一个“1+1+10+X”的政策框架体系,明确了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作战图和施工图,以此作为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奋斗目标。

7. 甘肃省农业的优势产业有哪些

我所知道的就是甘肃的大麦比较牛X,无论从品质还是数量在国内都比较有影响力。 加上大势不好价格下跌,产品积压非常严重。

阅读全文

与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