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主要任务
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优化结构布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培育文化企业、扩大文化消费、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为重点,加强内容引导,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出一批内容健康向上、深受群众喜爱、市场占有率高的中国原创文化产品,努力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塑造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提高文化产业活力和竞争力,促进各类文化企业协调发展。
1.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扶持、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资金扶持、项目评审、投融资、税收优惠、人才引进、奖励表彰、土地使用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媒体兼并重组,形成一批有影响、有品牌、有竞争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航母”。
2.扶持中小文化企业
通过政府采购、信贷支持、加强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群体。简化创办手续,降低准入门槛,支持个体创作者、文化工作室、民办非企业文化机构、文化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各类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培育文化产权鉴定、评估、拍卖、经纪等机构,大力发展演艺经纪、票务销售、会展策划、版权代理、创意设计等文化企业。 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文化生产的品质和效益,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快由注重数量扩张的规模增长转变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内涵提高。
1.鼓励集聚发展
建设10家左右高起点、规模化、代表国家水准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一批集聚效应明显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开展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在特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培育100个左右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和一大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
2.促进产业融合
建立健全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工业、建筑、会展、商贸、休闲等行业融合,提高国民经济的文化附加值。支持各类企业加大创意设计投入,提升纺织、轻工、包装等行业的文化内涵,推动创意设计向家具、家电、家纺、家饰生产延伸。打破文化产业门类的边界,促进不同文化行业之间的联姻融合,整合各种资源,延伸文化产业链。
3.打造文化品牌
强化品牌意识,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培育300家左右品牌文化企业。开展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影响力评价活动,激励示范基地争创一流、扩大影响、打造品牌。打造10个左右社会影响大、综合效益高的文化会展和节庆活动。完善传统工艺、技艺的认定保护机制,保护创意设计知识产权。建立健全品牌授权机制,建立文化品牌营销推广平台,扩大优秀品牌产品生产销售。
4.加强引导调控
注重引导调控,防止盲目投资、一哄而上,推动文化产业从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命名和认定的标准,严格控制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数量,强调文化内容,突出各自特色,提高发展水平。规范各类文化产业博览会的举办,防止盲目跟风、过多过滥,造成资源浪费。 鼓励东中西部地区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确立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发挥各自优势,依托大型城市和城市群建设文化产业带,支持中小城市和农村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群,形成区域、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1.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
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行业,培育科技型文化产业集群。引导中西部地区及限制开发的主体功能区,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演艺、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节庆会展等文化产业,走特色化、差异化、集聚化发展之路。结合国家各项区域性专项规划,主动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区域发展总体框架,加快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
2.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
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支持大型城市和城市群发挥技术、人才、资金密集优势,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创意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鼓励大型城市和城市群科学制定功能区域规划,形成各具特色、合理分工、重点突出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支持中小城市完善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产业亮点。鼓励资源型城市合理利用其闲置旧厂房、废弃工业设施等,发展创意设计、演艺、会展、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项目。鼓励发展农村手工艺品、民间演出和乡村文化旅游,培育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和文化产业特色村,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3.培育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
挖掘各地特色文化资源,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办法,引导特色文化产业有序聚集,发展壮大一批特色明显、集聚度高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鼓励各地积极发展依托文化遗产的旅游及相关产业,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一批民族演艺、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集群,着力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重大项目,增强特色文化产业群发展的聚集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始终坚持正确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向,加强内容引导和建设,建立以文化企业和个人为主体的文化创新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良好环境,不断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1.坚持正确创作生产方向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着力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引导广大文化产业工作者和文化企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鼓励文化创新
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创作生产更多优秀原创文化产品。采取表彰奖励、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创作生产反映时代精神、积极向上、富于感染力的作品。鼓励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提高产品研发和原创能力。重点支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时代特点的优秀原创动漫产品创作。充分利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国家有关文化艺术基金,加大对文化内容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3.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文化产品的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做好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动漫奖评选工作,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度,引导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方向。加大优秀文化产品推广力度,支持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实施国家动漫精品工程,支持和鼓励优秀动漫原创产品的播出、演出、出版和展览等活动。 把扩大文化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扩大文化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以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吸引消费者,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培育文化消费习惯
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和氛围,转变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观念,提高文化消费自觉性和积极性。鼓励实施文化消费补贴制度,引导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鼓励在商业演出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发挥文化精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带动力,激活文化消费市场。
2.改善文化消费条件
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支持建设、改造剧院等文化消费基础设施。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文化设施,鼓励机关、学校和部队的文化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加快全国文化票务网络建设。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积极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活跃文化消费市场。
3.促进文化消费升级
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加强文化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引导文化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挖掘节假日和各类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提升丰富其文化内容和形式。大力开发适宜互联网、移动终端等载体的网络文化产品,促进动漫游戏、网络音乐娱乐等数字文化内容的消费。提升城市文化消费的质量和层次,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强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扩大农村文化消费。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加强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
促进演艺、娱乐、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创意设计等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的提高,加快演艺、娱乐等行业基础设施的改造更新,鼓励研发与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数字娱乐、音响、灯光和舞台技术装备。促进院线经营、文化旅游、票务销售、艺术品经营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标准化。支持现代科技成果向传统文化产业的转移与应用,加快推进传统文化产业在内容、形式、方式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抓住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等发展机遇,提升文化产业各行业技术水平。
2.加快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新新兴文化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重点加强与新兴文化业态密切相关的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发,提升文化产品多媒体、多终端传播的制作能力。扩大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艺术品、网络演出等在线和移动生产销售。鼓励网络企业、IT企业和通信企业参与网络文化内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
3.发挥科技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
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实现文化产业重大技术突破和集成创新。部署实施若干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在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联合行动计划、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和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计划中,安排实施一批文化产业科技项目。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加强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持,促进文化企业的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
4.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认定20家左右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发展。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立各具特色的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化科技龙头企业,在演艺、文化资源数字化、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领域,建设5个左右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的文化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对服务功能突出的平台给予资助和奖励。 积极联合有关部门,实施一批带有全局性、引导性、公共性、基础性、示范性的重大工程,增强政府引导调控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内容引导示范,促进产业集聚、企业孵化和人才培养,推进产业和产品升级,提升产业总体素质,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专栏 文化产业重点工程 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推动特色文化城市和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引导各地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地、园区和文化产业群,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
文艺演出院线建设工程:打破地域界限、市场分割,降低演出流通成本,推动主要城市演出场所连锁经营,实现演艺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高科技化。
文化产业公共平台建设工程:整合集成各类资源,提供可共享共用的基础设施、技术设备、信息资源和中介服务,降低文化企业的创业和运营成本,形成集聚和规模效应。
国家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工程:选择数字文化产业中关键和共性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数字文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数字文化产业重大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加快文化企业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进程。
国产动漫振兴工程:加大对原创动漫游戏产品的扶持力度,支持重点动漫企业和动漫产业园区发展,大力发展网络动漫、手机动漫等新媒体动漫。从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文化内涵等方面引导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方向。推动中国动漫游戏城(北京)和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天津)建设。
国家动漫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动漫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动漫产业集聚区建立动漫技术设备、公共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和共享机制,为动漫企业提供高品质动漫产品制作支持,推动动漫领域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研发。
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推进工程:培育服务于文化产业的金融市场主体,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推广,建立便捷的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实施文化产业金融人才培养工程,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理论研究,建设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
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工程:继续丰富国家文化产业项目资源库,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及投融资项目的交易量,使其成为文化产业信息交流、项目合作、产品交易的综合平台,促进投资便利化。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在藏羌彝地区实施一批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扩大民族地区就业,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业全面对接,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改善提升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
1.推进银行业全面支持文化产业
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的信贷产品,巩固和深化部行合作机制,加大文化产业信贷投放。创新文化产业授信模式,打造文化产业全产业链信贷融资体系。积极开展文化产业资产托管、投资理财、支付结算等配套金融服务。鼓励银行机构积极开展文化产业消费金融业务,提升文化消费层次,扩大文化消费规模。鼓励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综合利用多种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与文化企业对接。
2.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优质文化企业利用公开发行股票上市融资,扩大文化产业直接融资规模。加强文化企业上市的培育储备和推荐机制,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发行一批”的文化企业上市梯次推进格局,培育30家上市文化企业。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吸引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引导文化企业科学利用期权、期货等多形式金融衍生品。探索文化企业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工作。
3.促进文化产业投资
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发挥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骨干投资机构的示范引导作用,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机构投资者,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积极进入新兴文化业态。
4.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配套服务
推动文化产业保险市场建设,创新文化产业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总结和推广文化产业试点险种。加强对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的指导,按照“总量控制、合理布局、依法规范、健康有序”的原则引导文化产权交易机构健康有序发展。探索完善文化类无形资产确权、评估、质押、流转体系,为文化企业提供专业化、综合性的投融资服务。探索创新文化产业担保方式,建立多层次文化企业投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以培养高素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建设文化产业人才教育培训机构,完善在职人员培训制度,鼓励高等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全面提高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1.加强培训教育
创办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推动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以学历教育形式不断壮大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支持举办高级研修班、EMBA班、在职进修班,以非学历教育形式不断提升文化产业人才质量和水平。积极探索政府、高校、院所、企业合作培养机制,建立一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和文化产业创业园、孵化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各国文化产业界的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增强广大文化产业从业者社会责任感。
2.完善人才政策
通过文化名家工程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计划,培育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经营管理能力强的文化企业家队伍,造就一批文化经管名家。鼓励各地制定文化产业战略人才指导目录,积极推动入选人才享受国家高科技人才的同等待遇,优先推荐进入国家各类人才计划。健全人才使用、流动、激励、保障机制,采取签约、项目合作、知识产权入股等多种方式集聚文化人才。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分类界定,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定。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优秀人才的政策支持,解决落户、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 根据“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服务职能,大力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与对外文化贸易促进工作的有机结合,积极推动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打造一批国际知名文化品牌,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1.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利用政府对外文化工作平台,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支持代表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文化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演艺、动漫、游戏、艺术品、工艺美术、网络文化等领域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建立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资源库,修订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联合商务部等部门发布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不断完善对外文化贸易统计工作。简化审批手续,推动出口便利化,在重点出口地区建立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2.鼓励文化企业开拓境外市场
鼓励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在境外兴办文化实体、设立分支机构,实现文化企业在境外的落地经营。加强对海外文化产业、市场的深度分析,建立国际文化市场的信息收集、编辑、研究和发布机制,协助企业了解国际市场动态,扩大海外营销网络。积极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外国际大型展会和文化活动,协助提升在国内举办的文化博览会和交易会的国际化运营能力。充分发挥驻外使领馆文化处(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驻外文化机构的作用,积极指导、协助文化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3. 加强国际文化产业交流合作
实施国际市场区域开发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对话,建立、参与政府间国际文化产业领域双边和多边对话与合作机制,参与国际文化贸易规则制定,不断增加国际话语权。鼓励文化企业同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鼓励引进适合我国市场需求的国外优秀文化产品,丰富我国文化市场,同时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我国文化产业面向国际市场的综合能力。
2. 2016贵州大方火把节哪天在哪里举行
7月29日,“中国(贵州)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2016贵州彝族火把节暨第四届凤山乡村旅专游文化节”在大属方县凤山乡水西大草原举办。
当天,彝族同胞欢聚一起,参与或观看了迎火神、火把游行、祭火神等仪式;传统射击、传统对歌等多种独具民族特色的节目,赢得观众阵阵掌声,不断将活动推向高潮。
大方县围绕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内容,抓住“中国(贵州)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大方县召开的大好机遇,通过举办彝族火把节活动,强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培育民族文化产业,深挖民间传统文化,打造大方“奢香故里·古彝圣地”民族文化品牌,促进各民族的共荣共存。同时通过举办彝族火把节活动,充分展示火把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推动大方县民族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的打造,为带动大方县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其它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3. 分析藏羌彝文化旅游带旅游开发的不利条件
藏羌彝文化旅游开发的不利条件:距离旅游市场遥远,并且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
4. 怎样申报2015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关于申报2015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通知
财办文资〔2015〕2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办公厅(室),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办公厅(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有关中央企业:
根据《财政部关于重新修订印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文资〔2012〕4号)有关要求,现就2015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申报管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点支持内容
(一)巩固文化金融扶持计划。继续加大对文化金融合作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文化担保、文化融资租赁等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引导金融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支持企业在项目实施中积极利用金融工具,对于获得银行基准利率贷款的文化产业项目给予优先考虑。
(二)继续扶持实体书店发展。将试点范围扩大至北京、河北、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云南等16个省市。每个试点省市可推荐不超过6家实体书店,中央财政将通过专项资金择优给予奖励,用于帮助其购置软硬件设备、支付房租、弥补流动资金不足等。
(三)开展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重点支持新闻出版企业开展相关国家标准的应用,采购或升级用于出版资源深度加工的相应设备及软件系统,传统出版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软件系统、内容资源关联与复合应用软件系统,版权资产管理工具与系统等,开展环保印刷设备更新和流程改造。
(四)加快推动影视产业发展。继续支持高新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电影企业“走出去”、重要电影工业园区和高科技核心基地建设、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影片、重点专业性电影网站建设等,加大对影视内容产品支持力度。
(五)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重点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创意和设计提升;支持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软件等高新技术支撑文化内容、装备、材料、工艺、系统的开发和利用;深入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推动动漫、广告等产业优化升级。
(六)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民族工艺品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开发、演艺剧目制作、特色文化资源向现代文化产品转化和特色文化品牌推广,向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国家重点支持区域倾斜。
(七)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重点对列入《2013-201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的有文化服务出口业绩的企业给予奖励;对列入目录的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的境外投资等项目给予补助。
(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支持传统媒体运用已有技术成果,开展全媒体、大数据应用、视听新媒体、音视频集成播控等平台建设;支持传统媒体发挥内容资源优势,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核心竞争力;支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拓展传播渠道与影响力。
二、申报条件
(一)申报企业。
1.申报专项资金的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一是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二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信用和纳税信用良好;三是具有一定规模实力、成长性好,其中净资产一般不低于500万元。
2.企业申请项目补助的,原则上只能申报一个项目,申请金额一般不超过企业上年末经审计净资产额的30%;企业集团最多可同时申报两个项目,合计申请金额不得超过企业集团上年末经审计合并净资产或母公司净资产的20%。企业集团下属单位,通过企业集团统一进行申报。
3.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有关精神,凡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标准的小微文化企业,其净资产规模及申请金额比例不受上述条款限制。
4.除贷款贴息及奖励类项目外,企业不得就往年已获支持项目或类似项目再行申报。
(二)其他申报单位。
1.申报专项资金的其他申报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一是具备从事文化产业相关工作的职能或资质;二是已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2.其他申报单位的申报项目应当符合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发展方向,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服务或示范作用,重点是国家或地方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所确定的重点产业项目。
三、申报要求
(一)申报材料。申报单位应按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如实提供申报材料,其中:
1.申请项目补助的,需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相关合同等复印件,其中申请境外投资项目补助及资产评估、审计、政策法律咨询等费用补助需补充提供其他文件(见附件1)。
2.申请贷款贴息的,需提供相关银行已支付利息确认单、相关银行贷款合同、利用贷款实施重点发展项目情况说明、已支付贷款利息凭证等复印件。付息凭证须与贷款合同所列的项目用途一致(见附件2)。
3. 申请债券贴息的,需提供相关部门核准发行文件、发行情况报告书及公告书、募集资金验资报告及企业书面申请文件(见附件2)。
4.申报保险费补助的,需提供保险合同、已支付保险费凭证等复印件(见附件2)。
5.申请实体书店扶持奖励的,需提供实体书店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实体书店奖励资金申请表(见附件3)。
申报专项资金的企业,还需提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经审计的最近两年企业财务报告等复印件,具体要求详见附件1-3。
(二)申报方式。纸质文件申报与在线申报同时进行,申报单位按要求完成在线申报后,还应提交纸质文件。申报单位从财政部政府网站司局频道(http://wzb.mof.gov.cn/),进入“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模块,按要求填写和提供有关资料;其中,申报出口奖励的单位登陆商务部文化贸易管理系统(http://fwmyzb.mofcom.gov.cn/),进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申报系统,按要求填报有关数据。申报项目涉及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相关合同文本、付款凭证等,应按要求上传扫描件。每个项目的电子文件应做到数据准确、资料齐全、扫描图像清晰,并与纸质文件保持一致。
(三)申报程序。中央各部门(单位)、各省级(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下同)财政厅(局)、财务关系在财政部单列的中央企业负责组织本部门、地区或单位申报工作,并于2015年4月20日前完成在线审核、项目初审,正式向财政部报送申请文件。中央各部门(单位)、财务关系在财政部单列的中央企业应向财政部提交申请文件、初审报告及申报项目资料,其中申请文件需为部发文。各省级财政厅(局)应向财政部提交申请文件、初审报告及申报项目资料。初审报告包括初审工作组织情况、申报项目情况、初审意见等内容,需加盖单位公章后作为独立文件上报财政部,不能作为申请文件附件。
四、工作要求
中央各部门(单位)、各省级财政厅(局)、财务关系在财政部单列的中央企业应高度重视2015年专项资金申报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紧紧围绕国家文化改革发展战略和规划以及本部门(地区)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做好地方重点项目与国家重点项目的衔接,对列入文化金融合作项目库、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国家动漫企业项目资源库等国家级项目库的项目重点考虑。
(二)探索将项目申报与以往年度文化产业项目监督检查工作结合起来,对在年度和日常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违规使用资金情况的申报单位,可实施负面名单制管理,在当年及今后一定年限的专项资金申报中限制或取消其申报资格。
(三)强化项目审核主体责任,注意加强与有关方面特别是地方党委宣传部门的协调配合,不断规范审核程序和标准,提高项目审核透明度,减少人为因素干扰,确保公平公正;同时切实提高申请文件质量,确保申请项目信息真实、准确,并与纸质文件和在线申报保持一致。
(四)为深化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管理,财政部委托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专员办)开展2015年专项资金申报项目前置性审核工作,请进一步加强与专员办的沟通协调,并在向财政部上报预算申请资料的同时抄报专员办。
(五)请按申报要求抓紧布置开展申报工作,以往年度曾出现个别单位逾期申报,影响申报工作整体进度的情况。为保证工作进度,2015年度逾期申报将一概不予受理。
特此通知。
附件:1.申请项目补助类企业所需资料清单
2.申请文化金融扶持计划企业所需资料清单
3.申请实体书店扶持企业所需资料清单
财政部办公厅
5. 如何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面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起抗震救灾,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奇迹,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这种精神,是引领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的精神旗帜,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地震灾害的精神纽带,是激励我们将抗震救灾斗争进行到底的伟大精神动力。
一、灾后重建,人民群众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
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四川灾区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961万。汶川特大地震,不仅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灵伤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以灾情为命令、以救灾为神圣使命,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充分显示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大爱、大义与大勇。正是这种大爱、大义、大勇,成为灾区人民战胜灾难的精神支撑,使他们逐步走出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悲痛,看到了生活下去的希望,增强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全力投入到抗灾自救中。
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奋力拼搏,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胜利,目前正在加紧进行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由于此次震灾破坏特别严重,而且还面临余震频发等诸多险情,使得灾后重建既是一场异乎寻常的艰苦恶战,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硬仗,更是一场对人民群众思想意志的再度考验。这就更加需要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继续激励灾区人民、鼓舞灾区人民、温暖灾区人民,坚定他们大灾面前压不垮、大难面前不低头的决心和信心,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高昂的斗志重建美好家园。
二、夺取胜利,四川人民需要展示“精神特质”
在抗震救灾的每一阶段,四川灾区都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得到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这为四川人民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增添了无穷力量。全川人民挺起不屈的脊梁,奋力抗震救灾,英勇战天斗地,奏响了时代最强音。面对灾后恢复重建的繁重任务,四川人民更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展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知恩图报”的精神特质,尽最大努力早日实现重建美好家园的目标。
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是我们党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饱经沧桑,正是靠着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愈挫弥坚,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胡锦涛总书记在指挥抗震救灾斗争中十分强调要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对灾区干部群众提出的殷切希望。灾后恢复重建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实现灾区恢复重建目标,最主要的力量是灾区人民自己,最根本的保证是依靠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是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的根本动力。靠自强、自立、自救的精神鼓舞,全川人民一定能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在破碎的山河之上、在残垣断壁之中重新播下幸福的种子,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重新描绘美好的画卷。目前,四川广大干部群众不抱怨、不徘徊、不观望、不伸手,正自强不息、奋起自救、重建家园:遭受重创的东汽人召开“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誓师大会,吹响了恢复生产重振雄风的号角;绵阳科技城已有九成以上的企业恢复生产,拿出了“早一天恢复生产就是支持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灾区农民大战三伏,全力抢收抢种,尽量减少灾害损失;彭州市宝山村决心用震不垮的宝山精神,再建一个“西部第一村”……凭着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四川人民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和恢复重建工作的全面胜利。
艰苦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不畏艰难险阻、崇尚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更是彰显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胡总书记振臂高呼:“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温总理话语铿锵:“昂起倔犟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这样的话语和精神,极大地激励和鼓舞着全国人民不屈不挠、共克时艰。当前,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任务特别艰巨和繁重,更需要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四川人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做到坚定、坚强、坚韧,在特大地震的废墟中挺直脊梁,在百废待兴的环境下咬紧牙关,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努力克服重建资金、人力物力、基础条件等方面的各种困难,真正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转化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示四川人民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团结互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扶危济困、团结互助、患难与共的优良传统。在抗震救灾的伟大战斗中,正是凭借这一宝贵传统,灾区人民才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离开团结互助,我们不可能取得抗震救灾的阶段性胜利;离开团结互助,我们也不可能实现重建美好新家园的目标。四川灾后恢复重建任重道远,我们要充分发扬团结互助精神,把各种社会力量更加有效地组织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更充分地调动起来,共同为灾区人民鼓劲加油、为恢复重建献策出力。要大力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同心同德抓好灾后重建。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深怀爱民之心,想灾区人民之所想,急灾区人民之所急,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无灾帮助有灾,轻灾帮助重灾,党员干部帮助普通群众,社会各界帮助灾区重建”的浓厚氛围。苍天无情人有情,大爱无疆见精神。四川人民只要团结一致、友爱互助,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感恩图报。大爱大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品格,知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的深切关怀迅即传到四川人民心中,全国人民的无穷关爱纷纷汇聚四川灾区一线,帮助灾区群众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在灾后恢复重建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又及时发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支援灾区的总动员令,18个兄弟省市对四川灾区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对口大援建。中华民族的大爱大义,亿万民众的大恩大德,灾区人民永远铭记在心。四川人民一定会把对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的无限感激之情,转化为重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战胜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以实际行动和骄人业绩回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回报全社会。
三、服务大局,宣传战线需要致力于“精神建设”
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始终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要求。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宣传思想战线牢固树立中心意识和全局观念,认真按照“抗震救灾工作每推进一步,宣传思想工作就要及时跟进一步”的要求,深入开展抗震救灾宣传,为有序有力有效推进抗震救灾斗争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思想保障。当前,四川已进入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阶段,全省人民正以崭新的姿态、昂扬的斗志重建美好家园。灾后重建,既是物质世界的建设,也是精神家园的建设。宣传思想战线肩负着精神建设的重要使命,承担着丰富灾区人民精神世界、活跃灾区人民精神生活、增强灾区人民精神力量的艰巨任务。
塑造核心价值理念。抗震救灾斗争展现的巨大爱国热情、伟大民族精神、高尚道德情操,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内涵。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次集中、完整、深度的展现。正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阶段性胜利。要顺利实现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更是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大的号召力、动员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四川宣传思想战线一定要以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主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新闻宣传工作之中,融入到社科理论的研究之中,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之中,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理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共同努力为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而不懈奋斗。
创造良好文化条件。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严重损毁,给灾区群众文化生活带来重创。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把恢复重建文化基础设施作为灾区文化重建的第一位任务抓紧抓好。建好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的综合性文化服务站,初步满足受灾群众基本文化生活需要。加紧抢修恢复和规划新建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重点文化设施,及早完善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不断丰富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要抓紧规划重建灾区文化产业体系,千方百计抢救和保护受损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遗迹,科学调整灾区文化产业布局,重新整理挖掘灾区文化资源,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精心打造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阿坝—雅安特色文化产业带和藏羌彝文化走廊,努力把一个更具稀缺性、更有现代感、更有吸引力的灾区文化产业景观展示给世界。
掀起舆论宣传高潮。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宣传思想战线紧急动员、精心组织各级新闻媒体,迅速打响抗震救灾宣传报道的攻坚战,营造了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好评。进入灾后恢复重建新阶段,四川宣传思想战线要继续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最大限度地整合新闻媒体资源,再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舆论宣传高潮。要紧紧围绕“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加快重建美好新家园”这一主题,深入开展重点宣传、特色宣传和精品宣传,深情讴歌共产党深厚的爱民情怀,立体展现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坚韧品格,纵深报道英雄模范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全景记录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时代壮举,充分反映八方支援友爱互助的精神风貌。要通过卓有成效的舆论宣传,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战胜灾难的昂扬斗志,进一步坚定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6. 旅游策划案例
1、项目名称:绵竹市综合投资咨询可行性研究报告
2、项目背景:绵竹年画作为工艺美术的一个门类,历史悠久,积极精湛,精品荟萃,享誉海内外。年画村景区核心区域1750亩,是一处以乡村旅游、年画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为主,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精品型乡村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景区。目前,年画村景区的旅游业发展初具规模,但旅游项目较为单一,配套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商业、地产业等其他相关产业发展较弱。
3、项目亮点:此策划在依托我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传统基础,保留绵竹年画的优秀基因,传承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绵竹年画产业外延,借势我省着力发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大好机遇,铭智旅游策划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打造特色的原则,创新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大力培育工艺美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快园区配套和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园区展示、销售、加工、旅游等功能,形成“前店后厂”和“体验式”的生产经营模式,打造发展特色突出、生产企业集聚、资源设施共享、销售市场集中的工艺美术及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发展地,以工艺美术及文化创意产品交易为核心吸引力的旅游景区,从而推进年画村景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