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文化创意产业被认为是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世界各国政府都对这一产业的发展给予了特别关注和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效益日渐明显。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测,到2015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将达18000亿元,占GDP的比重将超过5%,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在一些基础较好的城市,如深圳、北京和上海,文化产业更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势头强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文化产业园区超过2500家,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多达500家之上,其中国家已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就已超过350个,分布于全国各地。
但是在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快速发展的背后,一些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如园区太多、资源分散;建设模式雷同,房地产色彩浓厚;园区定位不明确,产业结构雷同;园区之间相互分离而自成体系,缺少必要的分工与合作;园区耗费巨资建成后,租金高,企业入驻率低,难以吸引创意阶层,文化气息淡薄等。
前瞻产业研究院创意产业园建设行业研究小组表示,尽管目前创意产业暴露出了各种问题,但从整个国际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创意产业仍有广阔前景。因此政府目前暂停审批创意产业园,可以看作是一个调整改善过程,未来即将继续加大创意园区的开发和建设,但与此同时政府管理将从严,向着适合社会产业需求的方向引导。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称,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
此外,一些地方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把发展创意产业园区提到了重要位置,如深圳市的“十二五”规划中要求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培育和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和文化产品。在积极的产业政策推动下,创意产业园区也将迎来美好的发展前景。
㈡ 如何看待当今的文化艺术产业
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最好的应该叫做文化娱乐产业。以迪斯尼产业为例,能够屹立不倒还是因为它的普及性和大众化。国内大部分叫做文化产业园的项目实质上发展的是与文化有关的娱乐,否则就会失去大众市场。
㈢ 文化发展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中国文化来企业报告自2014》发布。
报告称,文化产业领域的业态、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都在发生变化,将呈现八大趋势:市场化趋势快速增强;数字化技术主导的大平台发展趋势显现;传统媒体和 传统文化产业将继续遭遇较大幅度的冲击;企业并购增多,未来5年都是文化企业并购的高峰期;企业两级分化加速,由于4G大平台带来的巨大收入,若干网络巨 头企业将成为巨无霸文化传媒企业;企业创业和企业上市将互相激励;传统企业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资本市场(上市企业)出现两级分化。报告还发布了 2013~2014年“中国文化企业排行榜与推荐榜”,以2013年营业收入为依据评出腾讯、网络、央视、万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入选“中国文化企业 10强”。
《中国文化企业报告》主编、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在以数字文化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主流趋势下,2014年4G网络将带动文化科技进一步创新。预计今后的数字文化产业领域还将突出视频化、语音技术和娱乐产业之间的互动和产业链的关联性。
㈣ 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是什么
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熙国 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请问,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是什么? ――上海吴中路 谈亮 答: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文化。一般认为,广义文化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的一切成果的总和,既包括物质文明成果,也包括精神文明成果。但这是就文化的载体或存在形态而言的。如果就文化的内容来说,文化的本质是思想,而并非其载体。不可否认,人类的思想会实现对象化,对象化在器物中便成为器物文化,对象化在人们的行为中便体现为行为文化,对象化在制度中就体现为制度文化。但是,必须看到,器物、行为、制度等只是文化的载体,它们本身不是文化,载体中的思想内容才是真正的文化。要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需要明确,其中的文化核心是指思想意义上的文化,而不是器物、行为和制度意义上的文化。 就思想层面的文化来说,当今我国文化发展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不完全适应,二是文化发展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这两个不适应具体表现为以下8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文化建设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够;二是文化建设在引领社会思潮和社会风尚构建思想道德方面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舆论引导能力需要不断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四是文化产品需要更加丰富,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五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还存在不平衡;六是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文化体制需要改革;七是文化“走出去”的能力还较为薄弱,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需要加强;八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应当看到,上面的“两个不适应”是一种动态不平衡,只有存在不适应、不平衡才会形成文化发展的更大张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上述矛盾和问题构成了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的基本依据,基于对上述矛盾和问题的认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新趋势可以初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今时代文化在个人和民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标志。用什么证明我们是人?用什么证明我们是中国人?没有别的,只能是我们的文化。文化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也是人与人的区别所在。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人所特有的“仁、义、礼、智”等社会属性。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南宋哲学家朱熹承袭了孟子的说法,朱熹说:“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人类学家怀特也指出:“对人类的真正研究将被证明不是关于人的研究,而是关于文化的研究。”人和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是一种文化动物,是一种创造文化的动物。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心态追求等精神深层面的内容(也就是文化)对象化在自己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因此,无论是在活动的过程中,还是在活动的结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人类创造的思想和文化。 第二,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和相互影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日趋紧迫。 我国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内容在内的一个有机整体的建设。离开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我们的建设都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看到,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 经济和政治决定一个社会的文化,但文化对经济和政治又具有反作用。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首先决定着文化的形态;然后,一定形态的文化才会影响和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首先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它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及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和攻坚时期,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我们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个民族如果只是关注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昌盛,同时一个有思想和文化的民族,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综合竞争力,才是真正有美好未来的民族。在当今时代,谁占领了文化制高点,谁就掌握了未来。我们必须既要立足脚下,又要仰望天空,为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要把握时代主题,认清时代任务,紧跟时代潮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三,当代文化的发展呈多元化趋势,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新媒体和新传播方式迅猛发展,倡导主流价值的难度不断增加,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与此相应,文化的发展则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要想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就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的本质是思想,而思想总是同一定的价值取向联系在一起的。不管是哪一个共同体生产出来的文化,从根本上说,都是维护其共同体利益的。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确立文化主体意识,形成我们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丧失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主,总是跟着别人后面跑,那是十分危险的,其文化安全也不可能有保障。同时,一种文化只有真正强大起来了,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自觉和自信。 在世界思想交锋交融更加频繁的背景下,在诸如微博等新媒体和新传播方式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以自身文化的强大来实现和维护文化安全。而文化自强并不容易。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和合理内容,对于今天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但在与其他世界文化强国相比较时,不能总是依靠老祖宗来实现我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而要依靠我们能够给世界贡献出什么样的文化。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建设和发展当代的文化。
㈤ 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纵观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趋势:一是数字化内容产业引领新世纪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内容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在世界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成为一个高速增长的产业,并引领着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这种内容文化产业以创意为动力,将各种文化资源与最新数字技术相结合,建立了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产生了新的产业群落,创造出惊人的经济社会价值,在IT革命的背景之下,数字内容产业以逐渐成为21世纪经济舞台上的主角。二是以经营娱乐元素为主的产业形态成为文化产业中最活跃的力量。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应该是娱乐业,如电影、演艺、游戏、旅游等。进入新世纪,文化产业中的电脑动画和游戏软件等数字娱乐内容市场高速增长。全球电脑游戏行业已成为与电影、电视、音乐等并驾齐驱的最为重要的娱乐业之一。据专家预测,中国娱乐产业潜在的消费能力将达到5500亿元。由此可见,文化娱乐业已成为最具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 三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高新科技迅猛发展,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区乃至跨国运营的文化传播集团成为文化产业的主体。文化产业内容与其他行业之间正在进行着不断的整合。国际上大型文化跨国公司的发展基本模式主要是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和其他行业在文化产业上建立分支三种。这些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产业的主体。四是文化产业的风险性特征更加突出。因为对文化产业来说,经济价值依赖于文化价值,文化新产品的开发需要直觉和创意,这种直觉性知识是非常冒险的,从这种意义上讲,文化产业需要在充满风险、变化莫测的市场中应对各种风险。五是长期以来,世界文化产品市场基本由美国所有或以美国为依托的超级跨国企业控制着,全球文化产业的集中化趋势,使得民族国家出现传统文化边缘化的风险。近年来,随着美国化为代表的一极与世界文化多样化之间的矛盾的加剧,文化安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的文化入侵更是极为敏感,对国内许多文化产业均实行保护补贴。文化市场准入、知识产权和国际文化贸易规则是当前的焦点问题。如何平衡文化产业中的全球化和地方性的关系,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㈥ 艺术行业的发展前景
是一个不错的行业吧!
㈦ 目前中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们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次全会进一步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明确了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第一次将文化产业列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以推动,为我们制定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宏伟目标。
1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做出了精辟的论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文化产业相对于一般产业所独有的特点和优势,使其成为最符合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的产业之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文化产业以创意为动力、以内容为核心,其发展主要依靠精神成果、智力和科技投入,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是典型的绿色产业、低碳产业,具有很好的可持续发展特性。同时,文化产业属于高附加值、高回报产业,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转化为出版物、影视作品、动漫游戏、舞台演出等系列衍生品,只要消费者认可,就能在经济收益上产生叠加效应,实现一次投入、多次转化、持续回报。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当前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显,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日益加深,普通的物质产品融入特色的文化元素,其内在价值就会得到显著提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出现一个重大变化,即商品的文化价值、符号价值逐渐超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成为主导价值,人们购买一件商品不仅要得到它的使用价值,而且要得到艺术、文化价值,得到精神享受。文化产业中创意设计等领域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结合尤为密切,对传统产业文化内涵和内在品质的提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产业涉及近百个行业,跨度很大,这些行业对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的要求各不相同,差异也很大,因而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适合各种类型的企业、人群和资本的进入,既可以发展拥有高新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也可以接纳个体式的工作室或家庭式的生产作坊,既可以吸纳掌握高新科技的高端人才,也能满足具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的就业要求。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吸纳劳动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提升综合国力的紧迫需要
按照世界银行的评估准则,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指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整体水平。当今世界向多极化格局发展,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迎接的挑战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文化上的。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划分的12类服务项目中,有4类与文化产业相关。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传播优势,将大量精神文化产品、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等输入我国,并力图占领我们的文化市场。以美国为例,从电影、运动服装、饮食等传统的文化载体,到电脑软件、网络、卫星传送等高科技的文化载体,他们的文化标志无处不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无不感到美国文化的存在,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文化渗透主要是通过文化产业这个渠道来实现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提高综合国力必不可少的发展因素,因此要保持中国文化主权的独立,抵御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特别是消除腐朽文化的侵蚀,就必须大力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文化市场进一步开放,外国的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会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碰撞更加激烈,我们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在看到中国文化巨大优势的同时,还需适应时代潮流,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搭建我们的文化“防火墙”,让社会主义价值观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担负着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独立和安全的历史使命。
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来看,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与我国国际地位不相适应,与我国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丰厚文化资源不相适应。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生产全世界75%的电视节目、60%的广告节目,发展中国家75%以上的文化产品来自美国,而美国市场上的外来文化产品只占1%—2%,这种强大的文化实力是美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必须加快文化发展步伐,使我国尽快从文化资源大国转变为文化发展强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和渠道,我们要把中国丰富的、独特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符合国际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动中国文化产品顺利、持续地进入国际主流市场,让境外受众在消费过程中加深对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的崛起,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㈧ 文化产业的当今现状
浅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摘要: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对其进行大力扶持、深入开掘,逐 渐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战略选择。基于对文化产业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我国近 年来无论从政策制定还是资金投入,对此都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但是,应当 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有众多难题亟待厘清和破解;尤 其是如何从学科建设方面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夯实理论基础,尚需深入探 讨。 关键词: 关键词:中国 文化产业 发展现状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随着经 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作为 21 世纪两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的文化产业,已成为世 界经济增长的一大新亮点。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却始终未能走在世 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前列。对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 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 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提升国家文化 软实力。建议中将文化产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该如何审时度势,紧抓历 史机遇,做强文化产业,使文化成为引领我国新一轮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 力量,已是我国当前的紧迫任务和重要课题。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000 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随着文化体 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从小到大,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整体规模和实力快 速提升。2010 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 11052 亿元,比 2004 年增长 了 221.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1.94%上升到 2010 年的 2.75%。2010 年全 国共出版图书 32.8 万种,总印张 604.7 亿印张;全国新闻出版、印刷和发行复 制业总产出为 12698 亿元,实现增加值 3503.4 亿元。2010 年全年制作广播节目 681 万小时、 电视节目 274 万小时, 生产电视剧 14685 集, 国产动画产量超过 22.05 万分钟,电影产量 526 部;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总收入达到 2302 亿元,电影综合 效益达到 157.21 亿元。2010 年我国艺术品成交总金额达 1694 亿元,成为世界 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之一。互联网和移动网游市场规模达到 349 亿元。同时, 涌现出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 成为文化产业领 域的领军力量;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资产、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 文化要素市场逐步完善。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繁荣社会主 义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创造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 发展,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 策文件,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统一部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更是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 柱性产业” 。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文化产业的盈利模式逐步 得到认可,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热情高涨,为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 融资环境。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宝库。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 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 基础。 同时,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 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产业在调结 构、促增长方面的作用尚待进一步发挥。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走势分析 (一)文化产业生长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增长 27 年,预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今后将进一步加快。 按 照 GDP 年均 8.5%的增长率计算, 十一五” GDP 总量将超过 26 万亿元,人均 GDP “ 末 近 1.9 万元,折算美元将超过 2000 美元;2015 年将达到 3000 美元,提前实现小康; 到 2020 年将达到 5000 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准。文化消费将成为拉动消费 结构升级的主力军。近两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由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 出现了以住房和汽车消费为代表的消费升级,在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 居民消费已由以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下一轮消费 升级的带动性项目将是教育、医疗、旅游、电信、信息和家庭娱乐等等。 “十一 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加强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约居民消费 支出的因素将进一步减少,消费升级的速度将更快,从而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巨 大的市场空间。 (二)体制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和总结,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经验开始向方针政 策转化。200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陆续下发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 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 、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 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将深化改革与调整结构结合起来, 将履行入世承诺放开准入和加强规范结合起来,将完善管理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 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发展的目标、 原则和方式方法,宏观思路更加清晰,方法举措更 加配套,为进一步的改革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使文化产业发展逐步进入到有 序推动的阶段。 “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启动,已有大约 2/3 以上的省、市、自治 区和直辖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以“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有关国家机关 和地方行业管理部门,在机构设置、 力量调配等方面,也在着重加强宏观管理能力 的建设。监管方式不断改进,审批事项和程序得以简化,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对文化国有资产监管的有关问题也进行了有效探索。 试点地区政府部门的职能转 变和改革思路的探索,将对其他地区产生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文化产业的区域特色将逐步显现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颇具特 色的文化资源,这为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缩小地区差距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 家发展思路上看,已将区域协调发展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并将发 展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着力点。 通过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产业促进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布局的优化,已成为国家超越传统产业更替的重要战略选择, 将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东部地区人均收入超过 1000 美元,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已经 开始进入 3000—5000 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些地区文化消费活跃,消费层 次不断提高,不少省市力求通过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并力求走 出去。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大部分在 500—1000 美元之间,文化消费刚刚起步, 这些地区注重利用丰富的区域性文化资源,借助现代传播手段,面向全国市场,打 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开发特色文化产业。 (四)“三网”融合将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产业是社会文化与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传播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传 播媒介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进步,宽带和移动通讯 技术的结合已经实现,广电和电信统一的技术平台和商业平台正在出现,相应的 技术标准即将出台,商业模式趋于成熟,新媒体产业凭借多媒体的综合优势快速 成长。比如,2005 年盛大公司上市以后,“家庭互动娱乐平台”战略浮出水面,内 容领域涉及电影、音乐、游戏、在线广告和电子商务等多方面,昭示着广电业和 电信业共同的发展方向。 传播形态正在酝酿着革命性变革。传播的时空局限被打破,媒体信息几乎无 处不在;传受双方主客易位,受众变被动接收为主动选择,变单纯接收为双方甚至 多方互动交流,播出内容的安排也将变供给主导为需求主导。这些变化将促使传 播内容向分众化、个性化、专业化发展,最大限度地刺激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为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牵引。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 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已被国家“十一五”规 划确定为重要发展目标,大的政策已经明确,广电和电信分业经营格局的打破也 将为时不远。这种发展和改革,将促进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和链条发生历史性重 组,在促进文化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入。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提高文化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需要。纵观当今发达国 家发展历程,经济国际化程度愈高,其文化产值所占比重也越高。根据需求结构 变动的经济发展规律,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将发 生重大变化,信息、教育、娱乐、旅游、体育等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必须构建结构合理、 门类齐全、 科技含量高、 富有创意、 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结构。按照结构优、布 局佳、效益好、可持续的要求,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 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 数字出版、 移动多媒体、 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 二是坚持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养文化产业领域 战略投资者,发挥其对产业的整合和示范带动作用,使文化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三是着力打造文化知名品牌。加大 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 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打 造蕴涵中国文化元素的自有品牌,提升文化品牌价值。四是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 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文化产业要积极借鉴其他领域发展成果,进行技术研发 和创新,开发新型文化消费终端,提升文化产业的装备制造水平;另一方面,要 在工业产品以及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中融入文化元素,通过开 发产品文化内涵、加强工业设计、提高产品艺术品位等举措,提升产品和服务的 附加值,延长文化产业链条。 (二)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 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文化产业格局。一方面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通过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 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直营、控股、 参股等多种形式,牢牢把握决定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 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文化领域的非公 有制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从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 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 支持,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提供有利 的政策条件,依法加强服务和监管,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 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 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专、精、特、尖的中小文化企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注 入新鲜血液,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打造富有 活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三)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现代科技创新,尤其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文化艺术 的新形态,拓展了文化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是推 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 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抓住一批具有全局性、 战略性的重大科技课题,加强科技创新攻关,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等的研 制和自主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装备水平和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要大力推动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 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善于利用科技手段强化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提升艺术魅 力和感染力,实现式样和载体的极大丰富,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 传播体系和创新体系,努力掌握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三是要健全以企 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产学研战略联 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 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形成良好的文化科技创新体制 机制,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四)扩大文化消费 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扩大 文化消费尤其是国内文化消费需求,是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一是 要着力培育文化消费习惯。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 求,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增加学校文化艺术课程安排,培养青少年的文化消费 习惯和艺术欣赏水平。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 所,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 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有条件 的地方要对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 培育文化消费潜在市场。二是要积极开拓文化消费市场。文化市场是扩大文化消 费、满足文化需求的重要平台。要立足扩大内需,积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文化 消费渠道和平台,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扩大文化服务消 费。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 消费增长点。要大力推动文化走出去,加快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 拓展国际市场。扩大文化消费信贷,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优化消费环境。三是积 极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依 托文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文化资 源,开展旅游活动,实现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的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 进作用。 回顾过去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 我们国家的发展理念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两位一体, 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到后来的三大文明“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现在又到了四位一体的阶段,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我认为把文化摆到“四位一体”的位置已经 很合适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及文化产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已经讲 得很清楚了,关键是要把这些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09 年 9 月 (2) 《文化产业概论》 胡惠林 2005 年版 (3) 《中国文化产业年鉴 2010》 2011 年 中国经济出版社
㈨ 现代艺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现代艺术的瓦解起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腊、西亚)的西方艺术到19世纪后期,出现了转变的苗头,这个苗头进入20世纪后,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这就是西方的现代艺术。
可以把西方现代艺术看成是一座大厦。由各种不同类型的视觉风格组合而成,建造这所大厦的原理,是科学和理性。这是西方数百年来的思想文化核心,也是我们这里比较缺乏的东西,西方人凭借这些在技术和社会管理方面取得飞速进步;但也带来局限,是抑制生命的部分活力,比如男女相悦离不开自然的吸引力,如果只从职位、收入、门第角度考虑和计算,理性态度是有了,但感情会受影响。所以,在涉及人类情感和性灵的地方,不能只听科学的。
现代艺术的创作,与科学思想密不可分,结构主义与立体派,工业技术思想与未来派、风格派,机械制造形式与达达派的机械图纸绘画,弗洛伊德的释梦学说与超现实主义,还有以理性手法表达非理性的抽象表现主义,等等,都是科学和艺术联手的结果,人们把艺术创作看成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造物过程,这样,艺术家出图纸,工厂按照图纸生产艺术品,就成了合情合理的艺术创作程序,1960年后的美国就是这个样子。那时,许多艺术家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业与材料试验,发明新的合成材料,使用机械装置成为作品的动力系统,声光电磁成为新的艺术资源,下面几项艺术活动能说明当时的情况:
(1)光效应艺术(OPArt),这是一种基于光学知识的心理试验艺术,创作者通过精确校正的色彩和几何形制造出有动感的光色效果,代表艺术家是布里奇特·里列(Bridgei Riley)和瓦萨雷里(Vasa-relev)。
(2)极少艺术(nIlnlnlallsn1),突出特征是以工业方式生产艺术品,追求数学的精确性,代表人物是贾德(Donald Judd),作品通常是相同单元的重复。
(3)“动态雕塑”(Kinetic Art),有许多代表人物,如瑞士人廷古莱(Jean Tit-ian),制作了变体绘画机器,为首届巴黎双年展制作了一台“有香味有声音的变体汽车”;莱里(Len Iye)制作了有微妙平衡的活动雕塑,等等。
(4)灯光雕塑(Lighi Ari)是雕塑的另一发展方向,其形式类似霓虹灯广告。代表人物是青年艺术家弗莱温(Dan Fla-vin)。
(5)1966年纽约军械库举办《艺术和工程》试验展览,展出许多高科技手段设计的艺术品,并由此带动艺术家和科技工作者的紧密合作。随后成立的’艺术和技术试验”组织,有3000人参加。
还有更多的类似活动,频繁地出现在世界各地,形成风潮。如纽约现代美术馆有“机械”展,惠特尼美术馆有“光”展,伦敦有机械“动力”艺术展,洛杉矾有“工业”展,等等。科技力量由介人艺术发展到支配艺术,西方现代艺术在借助科学力量创造新成果的同时,也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下面这些艺术家是1960年代艺术与工业结合的代表:
(1)色面抽象画家纽曼(Barnetr-man),以近乎不断重复的方式,制作单一色块。
(2)金属雕刻家大卫·史密斯(David SITiith,1906~65),早年在军事坦克工厂做焊接工人,后来就发展出一种钢雕刻,这种雕刻提供给观众的是它的没有实际功能的机械性品质。
(3)行动艺术与色百抽象结合的画家弗兰肯塔拉(Ftankenthaler,1928-)对抽象表现主义资源的再利用,把艺术变成某种物理信息的表达.(4)黑条画家吏泰拉(Frank:tLixlla,1936-),使用铜和铝探讨不同形状的画布造里,以矩形和棱形为多,创作大、规模的色快分割作品。
二、现代艺术的性质有学者把西方美术的历史概括为三个阶段,即:前现代一现代…后现代。这个分期法中,一切艺术都是围绕着“现代”来确定其时段的,“现代”成了划分历史的坐标,这个分期法狠简单,也容易记,我们不妨惜来一用。
旅美日本文学理论家洒井直木(NaOki SakiIJi)在一篇谈日本后现代文化的文章中说:"前现代一现代一后现代的序列暗示了一种时间顺序,我们必须记住、这个秩序从来都是同现代世界的地缘政治构造结合在一起的,现在众所周知的是。这种秩序基本上是十九世纪的历史框架,人们通过这个框架来理解民族、文化、传统和种族在这个系统里的位置."历史阶段的划分不是纯然时间性的,而是和空间纠葛在一起的。这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里,不同地域可能分别处在不同的文明阶段;比如同处19世纪,中国是封建帝制国家,而西方早已进入资本主义,因此,有人说凡是当代出现的艺术都是当代艺术:是不对的,现在我们国家展览会中出现的许多美术作品就不具有当代艺术的特征,甚至不具有现代艺术的特征,这正是东西方地域差别的结果。
无论是“前现代”还是“后现代”,都是与“现代”进行比较后才可能产生的看法,弄清什么是“现代”,是进行这种比较的前提。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体察“现代艺术”发生转变的原因。
一种是风格和形式的角度,这是一种数量的概念。从理论上说,我们可以计算出西方现代主义阶段创造的视觉形式和风格的数量,这个数量很多,以倍数超出已往任何时代,也是中国已有美术形式和风格的总和也无法比拟的数量。
另一种是价值的角度,所谓价值,是断什么好,什么不好的标准,价值是质的概念,关系重大。不同价值观导致不同的评价结果,比如,用明清文人的价值观看今天的中国画,就会认为今不如昔。
从数量角度看现代艺术,我们会发现西方艺术家们在短短半个多世纪里,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索精神,实践了艺术形式(架上艺术)变革的各种可能性,乃至没给后人留下多少有待探索的空间。革命已经成功,同志无须努力,后来的艺术家只好另辟踝径。
从价值角度看现代艺术,我们会发现它基本上属于精英文化范畴,能坚守高雅艺术的节操,不屑于与凡俗为伍,这种观念就其本性来说,是历史上贵族文化的衍生物,但社会变化了,精神贵族们失去了世袭领地,也只好去尘世中摸爬滚打。
具体说,现代艺术的价值观表现在下列凡个方面:
(1)追求纯粹。现代艺术追求视觉产品的纯粹性,在创作中只考虑形式要素,忽略其他因素,如历史、宗教,文学等内容的介人,因而促成抽象艺术的发展。一般说,追求纯粹是精英化和专家化的思想,有局限性,等于画地为牢。
(2)提倡原创,这是把体育竞技的标准用到艺术上,把艺术创作看成是艺术史上的破纪录竞争,但体育是优胜劣汰,艺术可不是这样,艺术的发展不是进步,是改变。比如不能因为有了毕加索就说伦勃朗差。
(3)引形式至上,重视形式不是现代艺术特有的习性,古典艺术也非常讲究形式感,但古典艺术的形式服从内容表现,或者说,形式隐藏在形象的后边,而现代艺术是为形式而形式,赋予形式以独立价值和功能。
(4)叫自我中心。现代艺术家多闭门造车,表现自我,不考虑观众,还经常通过怪异行为和奇装异服而显示与众不同,因而作品也十分个人化,不容易理解,也因此帮助美术批评家获得了解释此类作品的特权。
(5)整体单调。这是指在现代艺术流行时期,一切非现代的作品,如传统写实手法的、有民族地域特征的、非发达国家的作品,均被排斥,弄得全球艺术家都要使用“跨国界语言”,因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全球性艺术语言贫乏症。
从以上几个方面看,我们就能理解,有反对它的力量出现,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三、后现代艺术的出现反对现代艺术的力量是在1960年代未出现的。
就在科技强权席卷一切,精英化,纯粹化的艺术山穷水尽的时候,新的艺术活动出现了,这些活动与当时的潮流是那么不同,竟然使西方艺术峰回路转,另开局面。下面就是当时新出现的几项艺术活动:
(1)大地艺术(LandArt或Earth Art),可以看成是室内装置作品向户外发展的结果,最早的样式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和英国的斯通亨治圆形石柱,而美洲的广阔土地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以沙漠、高山和草原为原始材料,修整出或附加上巨大的几何形式,是大地艺术的早期特色。最有名的作品是罗怕特·斯迈森(Robert Smithson)的《螺旋形防波堤》,这个堤坝宽15英尺,观众可以沿着堤坝走几圈,除此而外没有任何实用功能。
(2)装置艺术(InstallatiOn),是一种由非艺木材料构成。可在室内短暂陈列的立体展品,其中极少部分也会被博物馆收藏,它是一种布置展品的方法而非艺术特色或风格,所以它可以为许多艺术流派服务。最初的装置由弃置传统雕塑材料而来,其主要定义是:“(1)它们是装配起来的,而不是画。描、塑或雕出来的;(2)它们的全部或部分组成要素,是预先形成的天然或人造材料、物体或碎片,而不打算用艺术材料”。早期装置艺术的代表是德国的达达艺术家施威特(Kllrt schw-Itter),他在1920年代用各种材料将自己的住宅堆满。
(3)身体艺术(BodV art),是创作者将自己的身体作为艺术表达的材料,并结合绘画、摄影、录像或其他现场记录手段。形成的一种非戏剧化的表演艺术,“非戏剧化”是指无虚构、表演和做作成分。如勒瓦(Barry Le Va)的作品就是在相隔十几米的两堵墙之间跑来跑去,直到累倒为止。另一位维托·阿康西(Vito Acconci)曾经是个诗人,心理上有受虐倾向,比如他努力去咬自己身体上能咬到的部位,不咬出痕迹不罢休,还在公开场合手淫,并且架上扩音器将声音传播出去,迫使公众成为“窥淫”者,试图以此冲破社会禁忌,还有一位是克里斯·怕登(Chris Burden),这个人更是受虐狂,代表作《5天囚禁》是连续5天将自己关在一个铁箱子里;另一名作《枪击》是让他的朋友在匕英尺外向他的左臂开枪,这种惊世骇俗手法,使他立刻获得了世界声誉。
(4)概念艺术(ConceptuaI Art),来源于1920年代早期的达达艺术,认为艺术没什么神圣和持久的价值,它的本质是思想或者概念,物理形态的具体作品并不重要,所以也叫思想艺术(Ideaart),后物体艺术(Post Object art)或无物体艺术(De-materialized art),用来记录思想的文字材料,或者对一个事件的照相实录,是概念艺术的常见形态。概念主义艺术家探询艺术与思想或者艺术与知识的关系,这种探询的终点是文字的、数学的或美学与哲学的,从道理上说,这种作品实际上不是用来观赏的,传统的展出形式不适用。但既要展示内在思想又要避免外在形式,仍是长久的难题,那些被看成是观念艺术的作品,多是在美术馆和其他公众场合展出一些临时性的装置,例如随便堆放一些木头、砖块或其他杂物,有一个例子是在美术馆中展出一个巨大的鸟笼,里边有些活的鸟和其他物品,另有一个概念艺术团体则是一些从事随笔写作的人。代表人物有约瑟夫·库苏斯(Joseph Kosuth)、迈尔·波施纳(MeI Bochner)和汉纳·道波温(Hanne DarbOven)等人。
(5)过程艺术(Process art),认为艺术的制作过程比事先的构思重要,体验时间流逝胜于观看静止和持久的物体,力图表达瞬间即逝的短暂存在,此种艺术多使用易于体现时间变化的软性材料,最初的来源是波洛克和德库宁在创作中随意滴溅颜料的偶然性,创作过程多是作者对展出材料的任意改变。代表人物是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他的一件作品是在展厅里堆放一些没有任何价值的混杂材料。他每天去改变这些材料的放置状态,到展览结束时就将这些东西收起来扔掉。
有了上面一些活动,此后的西方艺术就出现两种相反的发展趋势,一种是纯艺术,就是让艺术保持独立品性,以区别其池事物。在纯艺术里,什么是绘画,什么是雕塑,有着明确的质的界定,另一种趋势则是混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尤其是混淆艺术与生活的区别。前一种艺术的所谓“纯”,恰好是后一种艺术所竭力排斥的东西。而排斥的理由则是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启发创造性,人为地划分艺术范围是对刨造力的束缚,只有当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时,艺术的创造力才能在最广泛的程度上得以体现。
新的艺术思想传播迅速,到川的年前后,美国的艺术杂志中就不再是满篇塑胶钢和几何型了,天然材料,行动的过程,环境和观众的介人,语义解析,摄影实录,逐渐成为艺术传媒的主要报道内容。至此,现人艺术的观念、方法和形式有了重大改变,人们说的后现代艺术,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下过,艺术吏的更迭不是军事交接。下会形成截然两端的局面,所谓新与旧,尾声与开场,往往同时存在,只是论述者为了叙述方便,习惯将纠缠在一起的事实分开来说,囚此,我们常会看到学者们对许多所谓流派运动的开端有众多说法,本文论述后现代艺术,因为要刻意寻找时间推移的秩序,就无法同时兼顾空间的划分,这是要请读者注意的。
促成西方现代艺术在1960年代未转变形态的原因很多,通常认为与下列社会背景有关:
(1)美国在越战的失败,导致反对战争的情绪增长,再加上冷成格局下的国际环境,陵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和现实生活不抱有大多希望,并进一步开始蔑视已有的人类生活准贝1。在文化领域出现反主流和否定永恒价值的倾向。
(2)工业发展的副咋用。工业的进步曾给人类社会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但副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环境污染,能源紧缺,有毒废料,核武器危险,陵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叉带来了新的问题,人们开始清醒地看待工业进步的利弊得失,对科学方法产生了怀疑。
(3)社会问题突出,丰富的物质生活解决不了精神的问题,战后“垮掉的一代”出现。1968年,欧洲和美国都出现了学生运动热潮。
(4)新思想的出现。欧洲j午多哲学家们对当代文化提出了新看法,从而对艺术界产生影响,这些哲学家包括罗兰巴特、福科、德里达、拉康,利奥塔等人,他们对已有的社会抖学理论提出吠疑,关任多种文化形态,引导人们怀疑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和终极判断,在艺术领域则是重新肯定具象的价值,从而导致对追求形而上的现代艺术的脱离。
除了上述外在因素,过分理性儿和科技化是促使艺术方向发生转变的内在原因。需知人类的精神世界和自然生态一样,既变化万端又相互平衡,如果其中某仲囚幸过分发展,就会有相反的力量来克服它。如果科学对艺术干预大多,就会有反科学的力量出现。
四、后现代艺术的价值观1980年代以后,以美国为中心,后现代艺术已经风起云涌,成为新的世界性的艺术潮流。综合地看这些艺术现象,可以明显感知新的价值现在成长,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求纯粹,当代艺术不局限于视觉形式,语言文字、音乐戏剧、大众传媒。数码影降、声光电化,只要能传达特定信息,就无所不用,绘画超越平面限制,雕塑结台风景和建筑,展出场地也不局限在画廊扣博物馆,在当代西方,所谓视觉艺术已经与其他门类艺术难分准解。
(2)善侍传统。人类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弃之如蔑很可惜,当代艺术家不反对传统,而是利用过去以更新自我。在时间和环境改变后,旧符号可能产生新意义,分冰的“天书”,蔡国强的“草船惜箭”。都是这样。
(3)非个人化,在艺术之上,除了19世纪后期到J)世纪中期这段时间,“个人表现”都不是创炸的主要目标,后现代艺术强调社会功能,使艺术走出象牙塔,贴近大众生活,艺术家以天下任为己任,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再是特立浊行的另类人物。
(4)多种标准,“多元”是当代艺术的核心观念,虽然国际上仍有主流艺术趋势的存在,但却不再用统一的标准判断优劣,比如承认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的艺术的价值,女性艺术、土著艺术,非发达国家艺术受到重视,等等。但也因此出现繁杂混乱的局面,难以系统化。
综合以上的论述,也许我们可以对后现代艺术有个粗浅的认识:它起源于对现代艺术的反叛,发展出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新方法,观念的更迭,技术的转换,以及它所代表的公众意识、多元价值观和自由创造精神,体现了西方当代文化中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地域,文化和体制的不同,中国美术界还不能在短时期内以整体面貌融入这一全球范围的艺术运动,但这并不妨碍新艺术因素的增长,也不妨碍我们从常识的角度去获得西方当代艺术的知识。
五、杜尚的启发在涉及西方后现代艺术的话题时,不能不提到法国画家杜尚(MarceI Du-champ)调池被人们描述成西方后现代艺术之父,理解他的艺术和生活,对理解西方后现代艺术的诸多奇妙现象大有帮助,但理解杜尚是个难题)因为他的作品与生活都与常人相去太远;难以合理解释。
虽然杜尚的艺术实践止于1930年代。而且在1968年去世,但他旱期的短暂艺术活动却在后来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力。1913年他完成了第一件现成品艺术《自行车轮》表达对传统作品中注重结构的轻视。并暗示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观念而非制作技巧。《巧克力研磨机八号》差不多是杜尚最后一件架上作品,是对学院派油画的嘲弄。1915年后杜尚定居纽约, 1917年完成《泉》是一只小便器;另一件作品是L.II.O.O.Q,(1919),是给印刷品《蒙娜丽莎》添上小胡子。杜尚最重要的作品是《大玻璃》又名《新娘被她的汉子剥得精光》,该作品从1915年开始制作,至1923年仍未完成。192O年后,杜尚对光学和电影的兴趣与日俱增,川年代后他又将兴趣转到国际象棋上。
杜尚最重要的贡献是“现成品”艺术。虽然从世俗的角度看,把现成的工业产品或是其他物品摆到美术展览会上是荒诞不经的,但事实上这却改变了人类对艺术乃至对世界的整个看法,人们开始质疑传统价值观念和艺术创作模式的必要性,至少。在西方后现代艺术中,“现成品”的影响无处不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人们以启发:
(1)形式与美都不重要。自古以来,艺术家以创造美的形式为天职,并赋予此类工作以崇高的地位和价值。但杜尚认为美并不存在,艺术和创造艺术的人也没什么特别崇高的地方,他告诉人们,普通物品与艺术品没什么区别,果艺术是美的;那普通物品也是美的,如果普通物品不美,那艺术也好不到哪儿去,所谓艺术的审美价值只不过是人们的成见而已。他把那个“小便池”送进展览会,对打破这个成见起了很大作用。
(2)环境和时间比作品更重要,变现成品为艺术品的决定因素是环境和时间。与作品本身无关。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东西乃至行为都可以是艺术;也可以反过来说,当条件改变时,任何东西乃至行为都可以不是艺术,按中国话说,就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由于环境和时间永远在流动扣变化中,所以文艺复兴的经典“蒙娜丽莎”到了20世纪,就可以被画上小胡于,成为笑料;囱行车轮和凳子放进美术馆里,就等于结构主义的雕塑。
(3)引艺术回到自发和天然的状态,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是自发和天然的,无须专门训练,更没有艺术家和非艺术家之别。但后来就有了分工,艺术成了一项专门的工作,也因此有了专门的关于艺术的标准。显然,这种分工和标准是以往制度的产物。有碍于健全的人性发展。如果在社会条件改变的情况下,仍然把这些已有的标准当成至高无上的法则要人们遵守,就太不合理,“现成品艺术”就是完全不把已有的艺术标准乃至文化尺度放在眼里,以一种看似搞笑而实际上相当深刻的思想,嘲笑了人类在文化领域的拘谨和匠气,从而呼唤一个新的富有自由创造精神的时代的到来。
(4)叫取消技术的限制,人们久已习惯将艺术创作看成是一种专门的技术操作这程,所以才有美术学院和专业画家,“现成品”艺术却与作者的个人技术无关,它只需要一种选择的眼光,而选择是一种思考过程,与物质产品的制作技术毫无关系。杜尚在这里告诉人们,艺术的价值在于思想。有思想,任何物质产品都可以成为艺术品。这种将艺术等同于思想的做法,客观上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学科,暗含了艺术与艺术史即将终结的理论判断。
美国画家德库宁(De Koonig)说:“杜尚一个人发起了一场运动一一这是一个真正的现代运动,其中暗示了一切:每个艺术家都可以从他那里得到灵感”,以似乎是随手拈出的“现成品”,轻松地扭转了西方艺术发展的方向,是杜尚留给后人的先驱者形象。杜尚之后,反对一切既定的艺术模式和评判标准,以毫无挂碍的自由精神为艺术创作目标,成了西方艺术界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