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21-03-12 07:38:38

❶ 临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从第五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传来喜讯,由山东新波浪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制作的动画短片《乐乐狂想曲》、漫画《乐乐外传》双获本届动漫节“美猴奖”,这也是山东省在本届动漫节惟一一名获得两个单项奖的个人。
据了解,这两个奖项的获得,可以说是临沂市文化产业尤其动漫产业发展的一个“破题”之举。2006年3月,临沂市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建设文化强市重大战略决策。2007年12月,在临沂市文化产业发展和红色文化建设座谈会上,临沂市论证组建六个文化产业集团,并涉及到了临沂市动漫生产制作基地等问题。
对于临沂而言,最难得的“东风”是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发展动漫产业的10项措施。2007年4月初,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文化厅等13部门《关于推动我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十大扶持政策,力求到2010年将动漫产业建成我省文化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该《意见》指出,加大对动漫产业的投入支持力度。动漫企业自主开发(含二次开发)的动漫原创产品经认定后,对主要完成人,视其贡献大小,在产品投产后实现的税后利润中,前3年可提取10%-15%,后3年可提取5%-7%。
临沂是文化大市,历史悠久,各种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闻名全国,为动漫作品取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有着巨大的潜在的动漫消费市场。为此,临沂市紧紧抓住这些发展动漫产业的机遇和条件,启动了该市第一批动画项目———《小智星诸葛亮》、《小孝星系列》,这批项目代表着该市的动漫发展水平,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外形象宣传具有重要意义。其成功运作将对提升临沂市科技实力、显示该市动漫制作水平产生标志意义;对发展临沂文化产业、弘扬传统文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对宣传城市形象、吸引外资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❷ 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常州市的文化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资料啊~~~急!!!!

一是经济发展优势。2004年常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00亿元,按可比价格比2003年增长15.5%,人均GDP超过3500美元,财政总收实现175.54亿元,比上年增长28.98%。2004年,常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分配收入达到128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80元。以上两项收入指标均居全省第三位。在实现经济条件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常州市经济增长势头继续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保持领先的地位,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有效地刺激了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这为常州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人文资源优势。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地处太湖流域,其区域文化属吴文化范畴,是我国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常州先民就在此劳动生息繁衍,与太湖流域其它地区的先民一起创造了光辉灿烂,自成序列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在几千年的沧桑变迁中,常州这片热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风流人杰,从隋唐开科取士至清末的1300多年中,常州地区先后有进士1546名,其中状元9名。从先秦到现代,常州地区在历史上有名的杰出专家学者达57名,仅次于苏州、杭州、北京,名列全国第四,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盛赞常州“天下名仕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在几千年的变迁中常州历史上还形成了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各类学派,如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画派、常州词派及孟河医派,这些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为发展常州的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优势。
三是地缘人缘优势。常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东临上海、西倚南京、北靠长江、南濒太湖,城内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沪宁铁路、沪宁高速、长江、运河均贯串而过。商贸活跃,与海外交往频繁,对外文化交流比较广泛,文化吸纳和辐射空间广阔。常州人具有勤耕苦读的传统,文化素质相对而言较高。常州人聪明勤劳,善于生产经营,具有优良的工商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增强,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加上民间资本比较雄厚,社会力量对兴办文化产业的热情比较高,涌现出一批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企业,这些都为常州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四是文化品牌优势。常州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的品牌基础。梳蓖、竹刻、乱针锈、木雕、剪纸、石刻等一大批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工艺精湛,品牌优势明显,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门类在省内外也小有名气。这些传统文化名品,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常州的地方戏锡剧、滑稽戏等近几年来也好戏连台,为创建文化名牌,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从总体上来讲,常州的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和培育阶段,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和发达省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是产业意识比较薄弱。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思想一直在文化行业中占主导地位,一些文化部门过分强调文化的事业属性,忽视文化的产业属性,“等、靠、要”思想严重,理论研究滞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的性质、地位、特点、规律缺乏分析,思路、对策模糊,许多文化企业得不到有效指导。
二是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相对于经济体制等其他领域的改革,文化体制较为缓慢。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现象严重,许多文化企业直接由文化主管部门兴办,管办合一,方式陈旧,文化企业活力不强。在宏观管理上,政出多门,标准不一。在文化政策上,绝大多数是事业性的,产业扶持政策较少,而且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三是文化产业对经济总量贡献份额较小。国外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份额已达15%?触20%,上海的比例是2%,北京、广州的比例已经达到5%,而我市的文化产业规模小、基础差、资本投资不足,文化经营收对GDP的贡献份额不足1%。像中华恐龙园这样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为数不多。
四是人才与科技制约明显。常州现有的文化人才整体呈现稀缺状态,特别是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和科技人才,专业的文化经纪人更是稀缺。创作人才也存在着青黄不接的问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科技研发力量严重不足,文化企业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强,从而导致产品质量档次,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些均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五是文化市场仍不够规范。目前,还没有形成公平的、规范的、竞争性的统一市场。市场对人才、资金、技术、信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没有起到基础性作用,文化资源闲置、浪费现象较严重;地方保护主义、利益分割、行业壁垒严重、市场垄断不同程度存在;文化中介组织不健全,缺乏行业自律规范;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仍一定程度地存在着。
六是投资文化产业的氛围尚未形成。虽然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但由于文化经济政策尚不明朗,许多有实力的企业对投资文化产业仍然在徘徊、观望,社会资本尚未大规模向文化教育产业集聚,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文化产业集团更是屈指可数。

❸ 珠海市文化产业现状

目前,珠海市文化产业的产业基础已经初具规模,而且正在发展中;从此次在珠海举办的2005年文化产业论坛来看,珠海的文化产业也具备了良好的大环境。接下来就看珠海能否带头将珠三角地区发展成一个文化产业群。
就珠海目前在珠三角地区所处的态势来看,要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产业,珠海就必须通过整体创新,加大市场拓展,增强成本控制能力,加强文化产业之间的联动努力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加快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多我优”的强势型文化产业链

文化产业需要创新意识(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后皇甫晓涛)
我国现在不仅缺乏客观的产业资本载体,更为缺乏的是文化资本主体的创造性。我国文化产业缺乏创新意识,比如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只注重故事情节,而很少对文化符号的外延的扩展。现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我们不仅只追求知识经济的文化技术,还要吸取欧洲创意文化观念,转变传统文化产业。
有些地区的居民存在着这么一种观念:文化产业发展是富裕地区的专利,在不发达地区搞文化产业过于奢侈。但实际是,文化产业是时代大势所趋,不是局部环节,不是早为晚为的事情。对于欠发达地区,文化市场开拓和文化产业装备可以从基础设施开始进入资本市场,或者转变成为文化符号,以符号运营进入资本市场。

盗版是对版权的毁灭性打击(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沈仁干)
在中国,版权在促进文学、艺术、文化与教育事业方面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但作为无形产业权的版权可转为现实生产力,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则尚未得到普遍的认同和受到应有的重视。
我国当前版权市场潜力巨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受教育程度提高了,但文化产品与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公众的需求。
我国版权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国家已于2001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其相关条例,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版权法律制度,提高了保护水平,强化了执法手段。同时,我国于2001年成为WTO的成员,《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也在我国生效。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广大公众的版权意识仍然淡薄。从政府官员到企业的管理人员,其版权产业的观念以及对版权产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都有待进一步增强与提高。为侵犯版权者提供保护的部门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
外国版权产品于服务大量流入,特别是盗版制品的走私入境。在目前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盗版问题显得特别突出,这对版权是毁灭性的打击,严重阻碍了我国版权产业发展。

媒体品牌战略创造产业价值(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范以锦)
范以锦曾经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媒体多品牌战略形象地称为“龙生龙,凤生凤”的滚动发展模式,在昨天论坛上的主题演讲中,范以锦将媒体的品牌战略与文化产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指出创新的媒体品牌战略为文化产业创造价值。
范以锦指出,从报刊媒体背后可以看出产业升级、技术革命进步的影子,同样,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创新,只有把握改革创新的潮流才能最终领跑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报刊媒体要作为其中的产业支柱发挥重要的作用。
要是报刊媒体的品牌战略能更多地创造产业价值,应该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从单一的新闻竞争转到塑造媒体品牌的竞争上来;二是从单一媒体品牌的竞争转到媒体多品牌的竞争上来。与珠三角的产品一样,珠海本地的报刊媒体品牌的树立、品牌的识别都没有问题,现在就是要看其在品牌战略发展中如何走得更好,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其文化产业价值。

珠海适合发展“活动经济”(北大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陈少峰)
珠海适合发展“活动经济”
珠海市是以休闲娱乐活动为主要特点的城市,其定位恰好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主流的新趋势:活动经济。活动经济应该成为珠海今后文化产业的核心。
活动经济是之人为组织的,能带来经济上的规模消费收益的各种交流、展览、演出、体育、观光和娱乐体验活动。活动经济的主要收入是运输公司、旅游、餐饮和区域性的规模消费。最大的收益者是区域。
应发展数字娱乐设备产业
现在的趋势是“娱乐无边界”,人们希望随时随地可以娱乐。珠海必须对原有文化产业进一步梳理,进行新的产业布局。珠海可以发展数字产业,来提升制造业。
具体来说,我建议珠海大力发展手机内容产业和数字娱乐设备产业。
应发展中小型、密集型会展活动
珠海过去工业发展规模不大,正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留下了一个空间。
我建议珠海应大力发展中小型、密集型会展活动;发展特色主题活动和特色休闲活动。
从珠海现有的环境,加上港珠澳大桥投建等大项目带来的巨大的区位优势,珠海的文化产业发展在珠三角具有独特的竞争魅力。

❹ 文化产业的当今现状

浅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摘要: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对其进行大力扶持、深入开掘,逐 渐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战略选择。基于对文化产业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我国近 年来无论从政策制定还是资金投入,对此都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但是,应当 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有众多难题亟待厘清和破解;尤 其是如何从学科建设方面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夯实理论基础,尚需深入探 讨。 关键词: 关键词:中国 文化产业 发展现状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随着经 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作为 21 世纪两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的文化产业,已成为世 界经济增长的一大新亮点。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却始终未能走在世 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前列。对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 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 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提升国家文化 软实力。建议中将文化产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该如何审时度势,紧抓历 史机遇,做强文化产业,使文化成为引领我国新一轮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 力量,已是我国当前的紧迫任务和重要课题。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000 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随着文化体 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从小到大,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整体规模和实力快 速提升。2010 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 11052 亿元,比 2004 年增长 了 221.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1.94%上升到 2010 年的 2.75%。2010 年全 国共出版图书 32.8 万种,总印张 604.7 亿印张;全国新闻出版、印刷和发行复 制业总产出为 12698 亿元,实现增加值 3503.4 亿元。2010 年全年制作广播节目 681 万小时、 电视节目 274 万小时, 生产电视剧 14685 集, 国产动画产量超过 22.05 万分钟,电影产量 526 部;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总收入达到 2302 亿元,电影综合 效益达到 157.21 亿元。2010 年我国艺术品成交总金额达 1694 亿元,成为世界 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之一。互联网和移动网游市场规模达到 349 亿元。同时, 涌现出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 成为文化产业领 域的领军力量;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资产、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 文化要素市场逐步完善。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繁荣社会主 义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创造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 发展,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 策文件,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统一部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更是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 柱性产业” 。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文化产业的盈利模式逐步 得到认可,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热情高涨,为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 融资环境。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宝库。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 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 基础。 同时,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 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产业在调结 构、促增长方面的作用尚待进一步发挥。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走势分析 (一)文化产业生长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增长 27 年,预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今后将进一步加快。 按 照 GDP 年均 8.5%的增长率计算, 十一五” GDP 总量将超过 26 万亿元,人均 GDP “ 末 近 1.9 万元,折算美元将超过 2000 美元;2015 年将达到 3000 美元,提前实现小康; 到 2020 年将达到 5000 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准。文化消费将成为拉动消费 结构升级的主力军。近两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由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 出现了以住房和汽车消费为代表的消费升级,在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 居民消费已由以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下一轮消费 升级的带动性项目将是教育、医疗、旅游、电信、信息和家庭娱乐等等。 “十一 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加强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约居民消费 支出的因素将进一步减少,消费升级的速度将更快,从而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巨 大的市场空间。 (二)体制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和总结,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经验开始向方针政 策转化。200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陆续下发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 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 、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 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将深化改革与调整结构结合起来, 将履行入世承诺放开准入和加强规范结合起来,将完善管理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 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发展的目标、 原则和方式方法,宏观思路更加清晰,方法举措更 加配套,为进一步的改革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使文化产业发展逐步进入到有 序推动的阶段。 “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启动,已有大约 2/3 以上的省、市、自治 区和直辖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以“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有关国家机关 和地方行业管理部门,在机构设置、 力量调配等方面,也在着重加强宏观管理能力 的建设。监管方式不断改进,审批事项和程序得以简化,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对文化国有资产监管的有关问题也进行了有效探索。 试点地区政府部门的职能转 变和改革思路的探索,将对其他地区产生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文化产业的区域特色将逐步显现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颇具特 色的文化资源,这为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缩小地区差距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 家发展思路上看,已将区域协调发展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并将发 展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着力点。 通过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产业促进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布局的优化,已成为国家超越传统产业更替的重要战略选择, 将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东部地区人均收入超过 1000 美元,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已经 开始进入 3000—5000 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些地区文化消费活跃,消费层 次不断提高,不少省市力求通过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并力求走 出去。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大部分在 500—1000 美元之间,文化消费刚刚起步, 这些地区注重利用丰富的区域性文化资源,借助现代传播手段,面向全国市场,打 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开发特色文化产业。 (四)“三网”融合将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产业是社会文化与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传播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传 播媒介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进步,宽带和移动通讯 技术的结合已经实现,广电和电信统一的技术平台和商业平台正在出现,相应的 技术标准即将出台,商业模式趋于成熟,新媒体产业凭借多媒体的综合优势快速 成长。比如,2005 年盛大公司上市以后,“家庭互动娱乐平台”战略浮出水面,内 容领域涉及电影、音乐、游戏、在线广告和电子商务等多方面,昭示着广电业和 电信业共同的发展方向。 传播形态正在酝酿着革命性变革。传播的时空局限被打破,媒体信息几乎无 处不在;传受双方主客易位,受众变被动接收为主动选择,变单纯接收为双方甚至 多方互动交流,播出内容的安排也将变供给主导为需求主导。这些变化将促使传 播内容向分众化、个性化、专业化发展,最大限度地刺激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为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牵引。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 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已被国家“十一五”规 划确定为重要发展目标,大的政策已经明确,广电和电信分业经营格局的打破也 将为时不远。这种发展和改革,将促进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和链条发生历史性重 组,在促进文化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入。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提高文化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需要。纵观当今发达国 家发展历程,经济国际化程度愈高,其文化产值所占比重也越高。根据需求结构 变动的经济发展规律,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将发 生重大变化,信息、教育、娱乐、旅游、体育等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必须构建结构合理、 门类齐全、 科技含量高、 富有创意、 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结构。按照结构优、布 局佳、效益好、可持续的要求,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 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 数字出版、 移动多媒体、 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 二是坚持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养文化产业领域 战略投资者,发挥其对产业的整合和示范带动作用,使文化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三是着力打造文化知名品牌。加大 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 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打 造蕴涵中国文化元素的自有品牌,提升文化品牌价值。四是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 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文化产业要积极借鉴其他领域发展成果,进行技术研发 和创新,开发新型文化消费终端,提升文化产业的装备制造水平;另一方面,要 在工业产品以及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中融入文化元素,通过开 发产品文化内涵、加强工业设计、提高产品艺术品位等举措,提升产品和服务的 附加值,延长文化产业链条。 (二)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 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文化产业格局。一方面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通过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 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直营、控股、 参股等多种形式,牢牢把握决定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 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文化领域的非公 有制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从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 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 支持,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提供有利 的政策条件,依法加强服务和监管,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 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 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专、精、特、尖的中小文化企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注 入新鲜血液,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打造富有 活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三)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现代科技创新,尤其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文化艺术 的新形态,拓展了文化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是推 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 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抓住一批具有全局性、 战略性的重大科技课题,加强科技创新攻关,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等的研 制和自主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装备水平和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要大力推动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 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善于利用科技手段强化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提升艺术魅 力和感染力,实现式样和载体的极大丰富,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 传播体系和创新体系,努力掌握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三是要健全以企 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产学研战略联 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 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形成良好的文化科技创新体制 机制,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四)扩大文化消费 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扩大 文化消费尤其是国内文化消费需求,是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一是 要着力培育文化消费习惯。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 求,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增加学校文化艺术课程安排,培养青少年的文化消费 习惯和艺术欣赏水平。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 所,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 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有条件 的地方要对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 培育文化消费潜在市场。二是要积极开拓文化消费市场。文化市场是扩大文化消 费、满足文化需求的重要平台。要立足扩大内需,积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文化 消费渠道和平台,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扩大文化服务消 费。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 消费增长点。要大力推动文化走出去,加快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 拓展国际市场。扩大文化消费信贷,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优化消费环境。三是积 极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依 托文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文化资 源,开展旅游活动,实现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的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 进作用。 回顾过去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 我们国家的发展理念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两位一体, 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到后来的三大文明“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现在又到了四位一体的阶段,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我认为把文化摆到“四位一体”的位置已经 很合适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及文化产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已经讲 得很清楚了,关键是要把这些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09 年 9 月 (2) 《文化产业概论》 胡惠林 2005 年版 (3) 《中国文化产业年鉴 2010》 2011 年 中国经济出版社

阅读全文

与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