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科学发展观是新形势下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要求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来发展。淄博作为一个正处于加速转型时期的老工业城市,要把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为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机遇,摒弃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层次,扎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始终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始终把节能降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牢牢抓住不放。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针对我市传统的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的现状,牢固树立新资源观,把我市现有产业链中大量的中间型、原料型产品作为下一步加快发展的新资源,通过拉长产业链、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业已形成的庞大的存量资产,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优化产业布局、优化所有制结构等措施,注入优质增量,提高技术含量,搞好资本运作和品牌运营加以盘活,形成有效积累,夯实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突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讲,产业特色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要强化规划引导,坚持比较优势原则,立足各区县发展基础和潜在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着力构建特色明显、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区县域经济发展格局。把握好工业化进程,突出抓好“三个一批”,培植一批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大力繁荣发展服务业,有规划、有重点地推动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目前,我市各区县拥有国家批准的经济园区12个,要引导区县搞好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大力培育园区的差异性优势,把园区建成有特色、有实力、有后劲的区域经济发展高地。继续抓好经济强乡镇、强村居和强企业建设,努力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培植更多的区县域经济强势增长点。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发展区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必须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抓好以“水、电、路、医、学、气”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民行路难、饮水安全和农村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尽快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扩大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探索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失地农民保障等制度。以“一池三改”(即建设户用沼气池,改厕、改厨、改圈)为重点,推动农村生态建设。三是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作为组群式发展的城市,淄博以城带乡的作用明显,我们要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编制和实施村镇发展建设规划。在城市近郊、重要经济带沿线,选择部分有产业依托、区位和特色优势明显的乡镇,整建制推进城镇化,使其成为繁荣农村、服务农业、聚集农民的重要载体,切实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切实改善农村面貌。
四、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发展是增强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紧紧抓住发达国家和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资本转移的机遇,优化招商载体、改进招商方式,切实搞好项目策划包装,更加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与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结合起来,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环保产业以及基础设施领域的项目。加强区县域中小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围绕园区产业集群培育及优势产业链拉长和配套,通过资产并购、股权并购、增资扩股、上市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专业化招商。加强利用外资项目的管理和服务,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主动适应外经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大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把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在技改贴息、研发资金资助以及政策性贷款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着力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引进产业链条长和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加工贸易项目,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五、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的公共项目、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把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落实鼓励就业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努力营造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覆盖范围,全面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发展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使解决特殊困难家庭基本生活问题制度化、长效化。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村卫生保健水平,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快以区县文化中心为重点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平安县区”建设,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六、大力优化区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实现区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最根本的是通过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区县域经济自身发展活力。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理清事权,扩大区县经济决策权、事务统筹权和社会管理权,增强区县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继续加大对高青、沂源两个相对欠发达县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深化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区县域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和政绩考评制度,形成推进区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激励机制。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要创造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积极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担保基金,完善中小企业资金支持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注重把市场驱动和政府推动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破解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坚持依法行政,严厉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努力营造让各类市场主体放心、满意的创业环境。
B. 关于如何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我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兴盛于当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县级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而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承上启下的纽带,是区域链、创业链、再生链、产业链的纽带。发展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一、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反思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县域经济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但实际上,很多地方存在重城轻乡的问题,财政资金绝大多数投向城区建设。城市发展突飞猛进,但农村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 2、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较低。一般而言,多数地方县域现代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水平较低,目前粗放经营,产品低端现象较为普遍。3、农业产业化进度缓慢。目前技术、人才、资金都向大城市集中,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不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还不规范,在提高科技兴农中的作用还极其有限。农村市场建设落后,难以支撑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 4、支农资金投入比例偏小。支农资金与城市建设投入相比,比例偏小,还很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城乡统筹发展的步子应再大一些。这个题不破,就不可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符合县情的科学发展思路和措施,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1、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科技兴农、基地扶农、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2、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3、要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4、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通过抓好项目建设,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5、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公平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三、结合县情,切实推进我县经济社会爬坡上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我认为应该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坚定信念,保证科学发展的思想不动摇。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在全面推进小康建设中担当重要任务。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县域经济。去年,我县生产总值达到119.1亿元,增长12.3%,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8亿元,县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的战略目标是利用五年左右时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坚定信念,就是时刻要以这个战略目标为重心,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培育高效特色产业,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澧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强化学习,保证学以致用的态度不松懈。加强学习,一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把握理论体系,增强党性意识,提高党性修养。其次要认真学习领会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不仅要能干好工作,还要能对省市县的发展战略说出一二三来,并且深刻地领会到位。第三要注意完善知识结构,要根据履行岗位职责的要求,广泛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同时,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从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提出新见解,并运用到工作中去。要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在完成工作的业绩上,体现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上。3、埋头苦干,保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含糊。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应该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准备。只有通过扎根基层,埋头苦干,脚踏实地,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把握县情,才能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献力献策。 4、务实创新,保证经济转型的方向不转向。坚持“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推动我县经济形态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社会形态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2009年,我县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1.4:33:35.6,一、二、三产业是三分天下,各占其一,这种经济结构的弊端是单一产业拉动整个经济发展困难较大。因此,需要突破产业结构发展,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工业做大做强,突出支柱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C. 论文 家庭暴力的参考文献
孙鳌,陈雪梅,.政府外部性的政治经济学.学术论坛,2006,(3)
王群胜,.浅析家庭暴力的原因及对策.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05,(9)
郝春艳,.浅谈家庭暴力.理论界,2005,(S1).
郭玲霞.对家庭暴力的法律思考.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9).
张亚林.论家庭暴力.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5).
女性弱者遇到家庭暴力该怎么办?.法制与经济,2005,(10).
河北省社科规划项目课题组,.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河北学刊,2006,(1)
江珊,.家庭暴力缘何阴影不散.兵团工运,2006,(1)
丁海霞,.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及预防.解放军健康,2006,(3).
袁冶,.路在何方——韩流冲击下的国产家庭伦理剧.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3)
刘晓梅,.英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实践及其启示.法学杂志,2006,(3).
马兰花.家庭暴力犯罪类型探析.攀登,2005,(5).
吴俊,郭志民.家庭伦理传统的嬗变与当代价值——第4届海峡两岸伦理学研讨会综述.伦理学研究,2005,(1).
黄伟林,.透视人情人性残缺 重建家庭伦理语言——论东西的“后家庭伦理悲喜剧三部曲”.当代文坛,2006,(2).
林少菊.家庭伦理语境下的犯罪原因研究.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刘艳臣,.关于香港家庭伦理电视剧的一些见解.青年文学家,2005,(8)
林少菊.家庭伦理与家庭暴力犯罪的成因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5).
王群胜,.浅析家庭暴力的原因及对策.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05,(9).
女性弱者遇到家庭暴力该怎么办?.法制与经济,2005,(10).
张亚林.论家庭暴力.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5).
江珊,.家庭暴力缘何阴影不散.兵团工运,2006,(1).
焦少林.家庭暴力的主体与特征.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家庭暴力,住手!.家庭与家教,2005,(3)
丁海霞,.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及预防.解放军健康,2006,(3).
丁海霞.家庭暴力, 一杯难咽的苦酒.价格与市场,2005,(4).
王海宁.孕期对家庭暴力说不.家庭医学.新健康,2005,(7) 按照这些到网上就可以找到他们的内容了。
D. 河北省石家庄有哪些特色产业
石家庄重点发展制药、皮革、纺织、装饰材料等10大特色产业集群,正定板材、高内邑建陶、井陉钙镁、赵县淀粉容、栾城医药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相当大的影响。政府提出的“一特三化”的发展思路,突出县域产业特色,大力发展龙型经济....加快石家庄市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纺织业,小商品批发等占有主导位置。
E. 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我县工业经济新作为
一、要充分认识新常态给我县工业经济带来的挑战
一是增速的挑战。近年来,我县工业经济增长虽然取得长足的发展——三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接近翻一番。全县工业经济增长趋于常态,仍处于合理区间,但我县工业总量与合肥市、其它县区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差距拉大。庐江工业短腿局面依然没有改变,庐江工业发展的压力增大。
二是内生性增长动力的挑战。由于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时期。我县工业也是如此,我县工业企业主要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力强、科技含量高类型的企业很少,过去的增长主要是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和廉价劳动力、自然资源支撑,保持着一定的高速增长优势。现在面临着原有动力减弱的挑战,主导产业矿业由于受市场的影响,矿石产量增加,价格降低,整个矿业经济增幅缓慢。其它产业,由于受用工、融资等要素成本增加的影响,增长动力难以为继。
三是工业投资乏力的挑战。工业发展离不开投入,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近年来,我县工业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增速却呈逐年下降趋势,且投入的质量不高。从近年企业项目看,近年总投资在20亿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仅有1个,即安徽铜冠矿业有限公司,目前还处于项目工程建设中,10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仅有7个,其中矿业项目占4个,实质性开工建设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大项目很少,庐江面临着工业投资乏力的挑战。
二、要在新常态下彰显新作为
新常态是新挑战,也是转型发展新动力和新机遇,既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也要科学制定战略战术,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一是在新常态下要大有作为。庐江历史人文,资源禀赋,闻名遐迩。区划调整以后,我县区位优势更加明显。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各类优势越来越突出,庐江大有作为。庐江工业总量小,有很大发展空间。庐江工业仅占全市工业总量的2.2%左右。县经济开发区的工业引擎潜力还未充分发挥,龙桥工业园还处于规划、基础设施配套的起始阶段,园区发展空间很大。庐江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庐江矿产等资源十分丰富,矿业经济是我县及今后一段时期工业的主导产业,但矿业深加工产业链一直没有形成,资源优势不能形成产业优势,更没有形成经济优势,因此我县工业发展潜力很大。我们要科学分析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新变化,分析其原因,谋求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新机遇,不能顺势而下,而应积极应对。
二是在新常态下要敢于作为。坚持“工业立县”战略不动摇,做到“立思想、立政策、立机制、立项目、立园区”真立真行,敢于作为,敢于先行。要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寻求重大项目突破。突出“产业第一”导向,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区位资源优势,以产业链合作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努力使我县成为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力争形成矿业及其深加工千亿元产业集群,磁性材料及电子、机械制造及汽配两个百亿元产业集群,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建材、轻纺业三大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以二产发展带动三产发展,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三是在新常态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适应新常态发展新要求,自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自觉走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之路。庐江是省会合肥南部副中心,又有合肥空间发展战略规划“1331”庐南产业新城。建设美好庐江,要以高度警醒的生态自觉,统筹划定好产城发展边界,站在全市、全县长远发展的大局,规划好庐南产业新城的产业定位、发展方向,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能盲目追求产值投资最大化,对沿海、大城市产业转移的项目要实行严格的环保审批,大力发展和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牵动性强企业,大力加快淘汰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实现我县工业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朝着环境友好型工业方向迈进。
四是在新常态下为企服务要亲力亲为。经信委作为工业企业服务部门,服务企业是我们主要职责,工作不能错位,要按照工业立县的总要求: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坚持服务工业经济三项制度,创新服务方式,坚持问题导向,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对“企业家恳谈会”活动中梳理的解决中和未解决问题跟踪督查,加强调度,限期解决。对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向企业详细说明原因,要引导企业规范管理,开拓市场,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实实在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F. 产业集群地区分布和空间分布有什么区别
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特征
按照波特教授的理解,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内,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有机整体。其竞争力是群内企业通过竞争与合作机制,在市场竞争中为集群整体带来持续性竞争优势。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因此,各区域经济竞争力演变为各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通过对顺德家电、温州火机、嵊州领带、诸暨大唐袜子、绍兴纺织集群等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进行研究,发现其有以下共同特征:
主导产业定位清晰,产业链式较长。这些集群是众多相互关联企业围绕某一特定领域集聚发展的,主导产业定位清晰,因此,集群的发展方向始终是产业链纵向与横向的拓展。企业会进行有效地分工,生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从而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当集群区域规模进一步扩大,打开了区域内的市场需求空间,集群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也相应增加,产业链也随之扩张。
产业链各节点竞争充分,企业能持续不断的创新。这些集群产业链节点多,每个节点有数十甚至数百个企业经营,例如浙江绍兴全县有5.66万家纺织单位分布在不同节点。这样有利于企业专而精,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技术创新。因为所处的环境都一样,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比众多本地同行的产品成本更低,质量更好,花色品种更有特色,就需要动更多的脑筋,就要有更好的创意。而一个好的创意又很难长期独享。通过人员的流动,用户之间的串连,好的创意很快就会被当地的同行学会。企业要想求得长期的领先,就需要不断地创新。于是,整个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创新压力不断升高。
产业集群内生产性服务的社会化协作程度高。服务业逐步从生产企业内部转移到企业外部,从而派生出一批服务型企业,包括包装、运输、仓储、物流、信息、培训、咨询、贸易、设计开发、中介服务、金融保险等不同领域的企业,企业生态群不断得到完善,增强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园区总体规划。产业集群发展离不开园区建设这个载体,园区科学规划包括产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交通、水电、信息等基础环境优良;产业发展、法规、金融、财政、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公共政策配套;园区企业共享低成本的公共资源,增强产业链发展的合力和张力。
有很强品牌影响力。例如绍兴纺织业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其影响力已经由国内扩展到全球,由业内扩展到整个社会。随着品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高,绍兴的纺织业集群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徐州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徐州市已经崛起多个特色县域产业集群,集群经济优势日益显现,有力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集群经济在县市工业经济中占据主导的地位,成为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徐州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县域产业集群有16个,集群企业数1000多家,涉及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塑编、轻工等行业;2007年实现的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徐州县域有代表性集群状况如表1所列。
总的来看,目前徐州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呈现以下特点:
主导产业定位清晰,但产业链式较短。徐州市产业集群仍基本处于“自下而上”的初期发育阶段,即使规模较大邳州市官湖镇的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也仅限于对木材进行简单的加工和生产,产业链式短且不完整,群内缺乏细致的专业化分工,还没有形成网络化分工优势,“产业链的企业化倾向”比较严重,即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的生产全过程都是在一个企业集团内完成的,企业习惯“单打独斗”和“小而全”的经营方式,造成分工协作意识较差,上下游企业关联度较低,导致在集群缺乏凝聚力,聚集程度不高,布局分散,这些现象不利于产业集群整体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
产业链各节点竞争不充分,企业创新能力弱。如邳州宿羊山镇大蒜集群区域内,同种产品是由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生产,竞争不充分而使其创新动力不足。也很难出现为其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企业。使得全市产业集聚大多尚未形成创新机制,模仿多于创新,产品长期停留在低档次、老品种、粗加工阶段,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的末端,附加值低。
产业集群内生产性服务的社会化协作程度低。如贾汪家具集群在园区内缺乏培训、咨询、贸易、设计开发、信息、中介服务、金融保险等不同领域的配套企业,降低企业效率。专业市场建设滞后,中介服务社会化程度不高,集群的自律组织机制难以形成或发挥作用。
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产业集聚发展紧密联系的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特别是公共技术服务和公共信息服务业建设相对滞后;部分集群园区建设缺乏明确的功能定位和统一规划,集群产品研发体系、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教育和培训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电子商务和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不完整,区域配套功能不完备,处于无序状态,不同产业犬牙交错,特色不明显。
品牌影响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现有产业集群在品牌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集群自身品牌知名度、影响力较低,集群内企业品牌意识不强,除官湖镇的木工板是国家级名牌外,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较少,集群缺乏强有力品牌支持。另外,集群内大多企业的规模小,科研创新力量薄弱,人才支撑不够有力,科技服务企业缺乏,使得徐州市产业集聚大多尚未形成创新机制,模仿多于创新,产品长期停留在低档次、老品种、粗加工阶段。
提升徐州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策略
(一)科学规划以促进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规划的过程也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有利于系统地分析集群发展的条件、前景,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措施。目前徐州县域集群正处在大发展的前期,有些正在形成集群的雏形,若规划到位,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规划内容包括:
主导产业规划。根据徐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按照各地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结合小城镇建设、江苏省振兴苏北和重点发展徐连经济产业带及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选择最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重点培育一、二个特色主导产业,科学编制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形成集群主导产业,把培植壮大集群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以及有产业关联效应、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产业集群,把引进的外来技术和品种与集群的优势条件相融合,融入到集群的文化建设之中,使引进的项目本土化,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区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
G. 如何打造产业链条完整,配套体系较完善的新兴产业集群
一、构建产业体系,加强集群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的构成不是独立的,而是产业链条健全、专业协作机制完善、竞争力强劲的产业集群,既有主导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多层次联合发展,又有三次产业的相互促进。加强产业集聚发展,一是实现县域内各产业的关联、组合发展。主导产业生产技术先进,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其他产业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特色,结合主导产业的导向,积极做好专业分工和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的产业集群。二是实现各产业园区协调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集群发展的基本环节,产业集聚区、专业产业园区是集群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商务中心区是集群发展的战略重点,各产业园区的协调均衡发展能够加强三次产业的联系,形成互促、互动、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实现各产业园区低碳环保发展。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以“建设生态宜居郏县”奋斗目标为工作要求和标准,形成优化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共识。
二、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质量效益
近年来,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投资增速连年保持在20%以上,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由于多年的快速增长,投资总额已接近GDP总额,投资增幅的上行空间变窄,持续增长压力日显。因此,必须推进投资结构的调整,提高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一是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高新产业体系,把新兴高新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工业产业集聚平台为载体,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以服务业产业集聚平台为载体,引导社会投资向第三产业倾斜,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研究与开发、电子商务、法律、资询、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消费性服务业。以农业产业集聚平台为载体,加快土地流转,延伸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链条,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二是推进各集聚区内项目建设进度,紧抓建成项目的投产达产。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开工条件,争取尽早动工建设,对久拖不动的项目启动退出机制。坚持实行企业全程跟踪服务制度,解决问题,积极支持,促进项目尽早投产、达产,尽早将投资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社会效益。
三、注重科技发展,强化创新驱动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变化,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和区域之间竞争发展的关键。产业层次和竞争力的提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以科技创新破解经济发展的要素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一是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建设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培育扶持力度,落实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示范机制。积极申报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二是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结合集聚区内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依托龙头企业,重点对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进行联合开发,探索建立科技租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面向社会搞好技术服务。三是加强专业人才培育。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合理配置教育培训资源,研究和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健全培养、引进、激励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体系和政策体系,努力建设一支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四、紧扣产城互动,发展惠及群众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因此,产业集聚发展应与现代城镇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产兴城、依城促产。推动产城互动融合发展需要突出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平台与城市建设有机对接。按照产城一体发展思路,统筹各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和城市建设,强化功能集合构建。推进产业园区内金融、邮政、卫生医疗、生活服务区等功能设施项目的建设;推进城镇与产业集聚园区发展规划和设施建设的无缝衔接和功能共享,提升产业集聚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二是以产业集聚发展带动人民增收。产业集聚的直接效应是人口集聚,产业的发展决定了劳动力的流向。要及时引导和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创业并且注重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H. 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一)坚持绿色发展
部分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快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亮点。相对于大城市,县域具有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贯穿生态绿色、集约发展的理念,促进工业生态化转型成为这部分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突出特色发展
就具有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明显的县域而言,其经济发展应该依托本地优势资源,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以低污染、高就业、高附加值、产业集群化、本地资源优化作为这部分县域产业选择发展的标准,优先发展农业、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产业、本地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特色经济。
(三)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
随着大城市空间载体不断饱和与生产要素成本上涨,大城市周边区县因区位和生产成本优势,成为分担大城市功能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这部分县域的发展需要通过与大城市主城区进行统一规划,功能上统筹分配,实现“产”与“城”融合,形成合理分布、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
I. 如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一)坚持绿色发展
部分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快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亮点。2013年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行榜第一名的昆山市地区生产总值高达2920亿元。相对于大城市,县域具有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贯穿生态绿色、集约发展的理念,促进工业生态化转型成为这部分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突出特色发展
就具有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明显的县域而言,其经济发展应该依托本地优势资源,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以低污染、高就业、高附加值、产业集群化、本地资源优化作为这部分县域产业选择发展的标准,优先发展农业、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产业、本地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特色经济。
(三)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
随着大城市空间载体不断饱和与生产要素成本上涨,大城市周边区县因区位和生产成本优势,成为分担大城市功能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这部分县域的发展需要通过与大城市主城区进行统一规划,功能上统筹分配,实现“产”与“城”融合,形成合理分布、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