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时期牦牛产业发展的要求有哪些
(1)加大制种供种力度,建立牦牛良繁生产体系
牦牛繁育体系是有效地开展牦牛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的一种组织体系。它既有技术性工作,又有周密的组织工作;既有纯种繁殖,又有杂种优势利用。建立符合我国牦牛业生产实际的良繁体系,培育和推广利用牦牛优良品种,提高牦牛良种化程度。同时,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模的需要,使牦牛业区域生产及不同区域牦牛生产方式相适应,发挥区域优势,确保牦牛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2)提高牦牛个体生产性能及生产效率
根据我国牦牛存栏头数多,但个体产出率低的状况,要保持饲养头数不减或略增的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个体的生产效率。由常规选育逐步进入分子水平,朝着改变牦牛基因型方向发展,结合生物新技术,加快选育进程来满足现代牦牛业快速发展需求。
(3)积极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牦牛遗传资源
牦牛可为人类提供用途广泛的畜产品,在积极开发利用的同时,加强牦牛品种资源保护工作。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方法,开展基因和重要遗传材料的保存,对生产性能优良,品质好、增产潜力大的牦牛品种,开展有计划的选育和杂交利用工作。各地牦牛业发展应与各地的生活习惯、消费结构相适应,各个牦牛品种都有其独特的优缺点,切不可为了综合各地方品种的优良特性,而进行整体改良或改造,从而丧失了特有的地方资源。
② 探讨四大印石文化产业的发展
闫增锋
印石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丰富深厚的文化属性,在中国石文化中独树一帜。印石以其特有的色、纹、韵、刚、柔、形,表情达意,深受国人的喜爱。在种类繁多的印石品种中,最为人们所熟知和最受篆刻家和印石爱好者喜爱的当属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这四大中国名石,也称为四大印石。
1.四大印石产地现状
1.1寿山石
寿山石是我国传统的印章石之一,石材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达百数种之多。寿山石以其色彩绚烂的“天姿国色”打动人心。
目前寿山石资源比较匮乏,现有矿洞都已经停产,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少,价格也逐年攀升。从2000年到现在,价格增长了近4倍,从业人员几十万,并有十几人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具有资格证书的雕刻师数以千计,在各大拍卖活动中也屡有寿山石作品拍得不菲的价格。
1.2青田石
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色彩丰富,花纹奇特。以叶蜡石为主,显蜡状,油脂、玻璃光泽,有不透明、微透明至半透明的,质地坚密细致,是中国篆刻用石最早的石种。据专家统计,青田石共分为10大类108种,以“封门”为上品,微透明而淡青略带黄者称封门青,是所有印石中最宜受刀之石,广为篆刻家所青睐。目前,青田县已建有中国石雕城和石雕工艺品市场等两大上规模、上档次的专业性石雕市场。这两大市场坚持“以石会友、以人为本”的石文化经营理念,吸引了四方宾客光临惠顾,并逐渐成为全国较大的石雕集散地和中国石文化的观赏重地。
2009年中国珠宝玉石首饰鉴
中宝协印石专业委员会是在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领导下的分支机构,旨在弘扬和推动中国印石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建议中宝协印石专业委员会很好地借鉴中宝协玉石分会的经验,充分利用北京·中国国际珠宝展和上海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等平台,组织类似“中国印石精品鉴赏会”和“中国印石作品‘神艺奖’”等展评活动。打造一个印石展评与宣传推广的品牌。首个专业的印石作品评比活动,可以“弘扬印石文化、品鉴高雅艺术”为主题,采用“协会引导、企业支持、专业评审、公众参与”原则,汇聚国内一流的印石雕刻作品,通过评比,推陈出新,挖掘出优秀的篆刻人才和印石精品佳作,大力宣传和推广“中国印石”文化的独特魅力。将“神艺奖”努力打造成印石产业最具影响力的高端奖项,把更多更好的印石作品展现给广大印石爱好者和收藏家。
3.4全方位促进印石文化的传播
印石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财富,还是物质财富。中国是一个石文化的大国,和玉文化一样,印石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推广印石文化,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印石文化的渊源,欣赏其独特的魅力。中国人一向注重自己的名字,如果每个人都能拥有一方自己的印章,从中了解和接近印石文化艺术,那将是对印石文化一种巨大的推动。这需要当地政府、行业协会、文化传播机构及业内外媒体的共同努力。同时,在全国知名的博物馆如首都博物馆中,增设专门的印石馆,这既是对外展示印石文化的窗口,也是一个提供科普知识,提升印石文化传播渠道的重要手段。
弘扬中华印石文化,是一项传承中华文明,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相信,在当地政府、行业协会、印石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四大印石文化产业一定能开创出一个新的篇章。
③ 青海那个地区有大型的牦牛养殖基地
青海蓝狐有限公司
④ 如何开发利用牦牛遗传资源
(1)牦牛遗传资源特点
牦牛对高寒草地的生态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能在空气稀薄、牧草生长期短、寒冷的恶劣条件下生活自如,繁衍后代,把人类无法直接利用的自然资源转化成人类需要的畜产品。除培育品种大通牦牛外,其他牦牛品种均为原始地方品种,生产性能较低,且无系统的生产性能记录资料。牦牛不与人争地、争粮、争夺自然资源和生存空间,牦牛业是典型的节粮型畜牧业。由于长期的自然选择,牦牛在暖季具有很强的生长和育肥能力,是发展季节性畜牧业的最佳畜种。牦牛不需补饲任何添加剂和饲料,完全在未施过化肥和农药的天然牧场上放牧育肥,其产品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我国的牦牛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牦牛业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经济、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总之,牦牛的这些特点是其赖以存在且成为青藏高原特有品种的基础,也是其得到人们有力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前提。
(2)牦牛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
牦牛是一个“多功能型”的品种,具有深度开发价值,不仅为人类提供用途广泛的畜牧产品,如肉、乳、毛、绒等;它的皮、骨、血、内脏、鞭、骨髓等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而且还是牧民的交通工具,它可驮、可驾、可骑、可犁;牦牛粪晒干后,还是牧民生火做饭取暖的燃料;牦牛也是一种景观动物。所以说,牦牛全身是宝,是多功能、高价值的畜种资源,如何合理和高效开发利用牦牛遗传资源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1)合理的产品结构 牦牛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要有合理的产品系列。合理的产品结构包括:①肉产品系列,牦牛生长于高原雪域,食天然牧草,洁净的环境和天然的牧草造就了纯净、自然、无污染的优良肉质,是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其肉质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性,对预防人体脑、心血管疾病大有裨益。牦牛肉产品系列应包括分割肉系列、内脏产品系列、熟肉产品系列等。②乳产品系列,牦牛乳含脂率高,脂肪颗粒小,是营养丰富的具有保健功能的产品。乳产品系列包括鲜乳系列产品、冻乳系列产品及奶粉系列产品等。③毛绒产品系列,牦牛还是唯一能够产毛绒的牛种,牦牛绒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雪绒”深受消费者喜爱,十分畅销。④生物制品系列,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系列牦牛生物制品,如牦牛血胶囊。⑤白牦牛文化产品系列,包括出土物铜牦牛的复制及其他有关牦牛的文化产品。⑥其他产品,牦牛全身是宝,根据市场需求可开发独特的产品,如牦牛皮是一种高档的皮革原料,牦牛鞭可以制成高档的保健酒。
2)合理的生产体系 是牦牛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技术保障。草原过牧、近交等因素一直是牦牛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合理的生产体系包含两方面:狭义的牦牛生产体系,即包括育种群、繁殖群、生产利用群,各群体的任务和目标都不同,但必须相互协调;广义的牦牛生产体系,即是建立牦牛生产与草原建设、人类发展和谐的一个大的体系。在牦牛生产体系中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落实和完善草地有偿承包责任制,二是搞好“人草畜”三配套建设,三是推行家庭牧场建设。其中草地有偿承包经营责任制和“三配套”建设是牦牛业产业化的保证,而家庭牧场的建设则是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家庭牧场包括“五推、四化、三配套”模式,即推广高产、优质草地培育技术,畜种改良及畜群结构优化技术,冷季保畜保膘技术,暖季快速肥育、促乳技术,家畜主要疫病及寄生虫病的规范化防治技术;实行规模化养殖,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实现住房、畜牧业基础设施、打草贮草基地的配套建设。
3)整合其他产业,发挥综合优势 牦牛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如牦牛的来源传说,藏族人民对于牦牛的崇拜和图腾,以及有关牦牛的诗词、民间谚语、绘画作品等,丰富的牦牛文化为牦牛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了极大的文化内涵,牦牛肉、骨、内脏等在藏医药中具有保健、提高免疫力等功能,可以开发出一系列的保健食品,提升牦牛遗传资源的开发价值。牦牛遗传资源对于旅游业就显得特别重要,牦牛作为高原独特的景观牛种,与自然风光结合在一起,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慕名考察、观赏者甚多,已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和活动,也可以围绕牦牛开发许多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景点,牦牛遗传资源将为今后的旅游业带来勃勃生机。有些地区已经把牦牛资源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品牌,为发展当地区域经济服务。
⑤ 我国牦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牦牛生产性能低
由于粗放的掠夺式经营管理和良种体系不健全、畜群结构不合理、以自然交配为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着牦牛群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致使部分地区牦牛表现出体格变小、体重下降、繁殖率低、抗病力弱、死亡率高等“退化”征候。就我国牦牛业生产水平而言,现代高产牦牛良种比例小,良种化程度低,生产性能差。
(2)科学饲养管理水平低
由于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牦牛饲养区新技术推广缓慢。饲养管理技术滞后,适应杂交牛生长发育快特点的饲喂管理技术没有得到深入系统地研究与开发。繁育技术、饲养管理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疫病防治技术等缺乏综合配套,更缺乏系统性、规模化的生产实用技术。
(3)牦牛产品转化率低
牦牛是乳、肉、毛、绒、役兼用型牛种,其皮、毛、绒、骨、血、内脏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但牧民商品意识淡薄,对牦牛产品开发程度低。同时,操作性强的成果不多,技术类成果中试规模小,成熟度低。
(4)科学技术转化力低
国家对牦牛科学研究重视不够,投资力度小。实用技术开发和推广经费来源单一、数量少,企业和生产经营者个人投入几乎没有。就目前的情况看,牦牛相关研究如牦牛新品种培育、繁育技术、杂交改良技术、规模化饲养技术明显滞后。牦牛业研究中缺少高新技术,没有起到科技先行之目的,影响了牦牛产业化的发展。
⑥ 牦牛的驯养与起源如何
牦牛的驯养时间与普通牛种的驯养时间是基本一致的,距今1万年左右。家牦牛是人类狩猎野牦牛,逐步发展到驯养野牦牛而来的。如果说原始野牦牛是野牦牛的祖先,而野牦牛就是家牦牛的始祖。根据农业历史学家任乃强教授的考证和大量历史文物资料研究,牦牛与人类进化、民族形成有关系。牦牛的驯养为家畜与古羌人民族形成的时间应当是一致的。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至于荒服,西戎(泛指我国西部、北部一带游牧民族)、析枝、氐羌”、“织布昆仑,西戎搜渠”(今青海黄南地区黄河弯曲处)。我国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晚期,距今约为1万年至4000年左右。我国考古学家在牦牛产区的青藏高原,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人类社会文化遗址,也证实了这一点。古羌族和汉族的形成时期基本是一致的。
我国古羌人是我国西部游牧民族部落的泛称。传说五帝时期的夏禹,就是古羌人的一支系。据《说文解字》,“羌、西戎牧羊人也”。羌人在长期生活和生产斗争中,不仅驯养了野羊,而且在漫长的岁月里,还要和成群结队的凶猛好斗的野牦牛做斗争,以猎取食物。他们用陷阱、投石、弓箭等办法,捕获野牦牛,有时也捕获到一些野牦牛犊,并把他们豢养起来,加以人工驯化。经过多少年代的反复与曲折、失败与成功,最终把野牦牛驯养成今天的家牦牛。古羌人驯养野牦牛为家牦牛的历史是艰苦而漫长的。牦牛驯养的成功,是古羌人经过若干年代的长期生产斗争,为获得较经常而稳定的食物来源创造了条件,也为古羌人带来了进一步的兴旺和发展。
我国现存的野牦牛资源,是我国牦牛育种的宝贵遗传基因库。有计划地开发利用野牦牛资源,为牦牛育种提供种质资源。利用杂种优势,导入野牦牛血液与家牦牛杂交,可提纯复壮家牦牛,提高家牦牛生产性能。
⑦ 促进牦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及措施有哪些
(1)建立品种改良及高效繁殖技术体系
加速牦牛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应用牦牛育种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产肉、产奶、产毛等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牦牛新品种(品系)。预测牦牛杂种优势,确定不同区域适宜的良种牦牛杂交组合,改变长期以来牦牛自选、自育、自繁的封闭式繁育模式。推广本品种选育技术,大通牦牛、麦洼牦牛等优良品种进行本品种选育,以选育生产优质种公牛,向全国牦牛产区供应优良种公牛,改良当地家牦牛。推广牦牛复壮新技术,包括采用野牦牛冻精或含1/2野牦牛基因种牛,人工授精或本交改良复壮家牦牛。推广经济杂交实用技术,“一代乳用、二代肉用”的终端杂交法,在条件较好的牧区或半农牧区,可采用人工授精大量生产杂种牛,以建立山区肉牛产业。在牧区逐步推广犏牛半舍饲产奶、牦牛放牧产肉(包括全哺乳产犊牛肉)的生产新模式。
(2)建立科学饲养与管理技术体系
应用现代饲养技术,如暖棚技术、放牧+补饲等,建立饲草季节均衡生产供应模式,有效改变传统牦牛生产方式存在的“夏活、秋肥、冬瘦、春乏”的问题。推广高产、优质草地培育技术,缓解草畜矛盾,恢复草原生态。结合围栏建设、草场灌溉及施肥技术,提高产草能力。采用低投入低成本较粗放的草地放牧形式繁殖架子牛,集约化、高强度舍饲育肥,生产优质牦牛肉的配套技术。同时,推广糖蜜尿素舔砖,改善牦牛的营养状况。
(3)建立畜产品深加工技术体系
牦牛的产品,以肉、乳、毛、皮、绒、粪便等的利用最为普遍,产区的加工产品多为初加工或未加工的原料,多自产自销,产值和商品率低。牦牛生产以天然放牧为主,牦牛提供的原料产品,是真正的绿色产品,具有独特的生物学价值。牦牛技术发展将具有十分突出的环保绿色特征,这也预示着对牦牛产品进行深加工将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再加上牦牛生产中投入人力少,饲料成本低,产品生产成本优势(即价位优势)使牦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明显的竞争力。其畜产品深加工技术主要包括牦牛血液及脏器综合利用技术,牦牛肉、乳深加工技术,牦牛乳清、乳清蛋白及干酪素生产技术,牦牛绒现场初分梳技术等。同时依靠牦牛的生物学特性,应用现代生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手段从牦牛脂、骨、胸腺、心脏、大脑、垂体、肺、肝、肾、胆、脾、血、牛鞭等器官、组织提取、分离、纯化牦牛血SOD、胸腺肽、胰肽酶、氨基酸等生化制品,成为牦牛产业的一大特色及优势品牌。
(4)建立疫病监测及防治技术体系
根据牦牛生产中疾病发生种类及特点,对牛的传染性疾病、内外寄生虫病及口蹄疫进行重点防治。加强牦牛疫病检测和检疫防疫体系的建设,防止疫病的“入侵”,严格兽药管理,保持牛群健康。加强屠宰检疫,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5)建立牦牛生产标准技术体系
根据牦牛生产实际情况,制定牦牛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畜产品加工等技术标准,力争把牦牛标准体系推向整个牦牛产区,使牦牛产业标准化发展。
(6)建立新型产业开发技术体系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高寒草地以旅游休闲、探险、考察为中心内容的第三产业将蓬勃发展,牦牛作为高原独特的景观牛种,与自然风光结合在一起,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已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这就需要牦牛生产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形成高效、安全、生态、绿色的牦牛生产体系,推动牦牛产业由数量型畜牧业向效益型观光型畜牧业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