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推进统计数据领导干部一票否决制度的具体落实
统计数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统计数据质量从使用的要求上看,取决于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准确性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体现,是统计数据使用者的首要要求。及时性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的时间价值上的体现,是对统计数据形成和提供的高速度、快节奏、强效率的要求。完整性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内容含量上的体现,就是要求统计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在内容上应该包括使用者所需的所有项目,不能残缺不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经济领域呈现经济利益多元化、经济格局多样化、经济统计现化化的趋势,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越来越大。县(市、区)统计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发挥统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确保统计数据可信可靠。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统计环境强化统计生态
统计生态是指统计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政治、体制、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在相互联系和动态演化中形成的有机整体。在恶劣的统计生态环境下,不可能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也不可能树立统计的公信力。我们需要一个共建、共有、共保、共享的统计生态链,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第一要完善《统计法》。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加大执法力度,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我们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统计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统计机构必须是依照法律独立设置的,并且统计机构在行政上应保持其独立的地位。要健全统计法制建设,依法统计,尤其要严格执法。强有力的法律实施机制将使得违法成本极高,从而真正杜绝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阻挠统计执法检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三是要加大普法力度,广泛宣传《统计法》,增强社会各界的统计法制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依法统计,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性。大力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与人大、政协、监察局、法制、司法等部门联合开展执法大检查,对违法案件进行处罚和曝光,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员的统计法律意识,统计数据质量得到较大提高。
第二进一步完善各级统计部门机关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奖优罚劣,精神和物质鼓励相结合;强力推进学习型统计局建设,深入开展“三个代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教活动”和机关作风建设,在统计系统上下形成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比学习、比作风、比进步的良好风尚;加强领导班子决策能力建设,按照“三强五好”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狠抓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忠诚统计、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五是抓办公条件的改善,为干部职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配备电脑,使办公条件大为改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第三进一步理顺统计管理体制,增强统计系统凝聚力。更好地体现整体性特点,发挥统计整体功能。为此,必须坚持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一致的原则,一方面在统计机构和制度上,提高独立性和抗干扰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约束机制,减少各方面的干预。这是科学管理的工作要求决定的,这样有利于贯彻责权利的统一。
第四进一步增强县(市)级统计局的力量。按照统计工作的流程对各级各类统计机构设置合理的内部机构进行系统优化。把统计局建设成为符合未来形势发展要求的,灵敏、快速、高效、精干的调查机构,提高效率,并使之适合网络时代的特点。各县(市)可按照普查制度规定成立适应普查任务要求的普查机构,专司各项普查工作。
第五切实树立统计大系统的观念.
各级统计部门的领导要多为基层着想,为基层办实事、解难事。在开展普查时,要贯彻受益者出钱的原则,按照受益大小分担经费,使基层统计局的领导从为上级要经费的尴尬局面中解脱出来。上级统计部门要切实为基层统计干部在待遇上排忧解难。一是争取提高统计人员待遇上的有关政策,二是对经济贫困县(市)统计部门实行经济扶贫,增加经济投入,解决统计人员经济待遇差的问题,确保统计干部队伍稳定。
第六改革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现行的考核评价体系很大程度是以统计数据为主要考核依据。考核是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也是领导政绩的体现。考核作为指挥棒,具有很强的引导性。近年来,各级各类的工作考核,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互相攀比,二是数据失真,三是围绕考核想尽“办法”拿名次。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会造成“聪明人”得益、老实人吃亏,从而挫伤大部人的积极性。因此,要逐步淡化考核工作或建立一种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考核体系,以引导各级领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使统计数据不受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干扰,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改善统计方法 提高统计质量
提供高质量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是统计事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亦是新时期和新形势对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1、树立新的统计数据质量观理念。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在不同时期对统计数据质量有不同的标准,明确新时期统计数据质量的涵义和概念,树立全新的统计数据质量理念,是指导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数据质量评估判断标准的思维须从狭义转向广义,要从过去的只重视搜集生产转为生产和营销并重的观念。要从过去单纯注重提高数据准确性和及时性,扩展到提高数据的时效性、科学性多维的质量内涵,要从过去工作重点是收集上报搞准统计数据的工作思维中解脱出来,既要抓数据的准确性,
又要做好解读统计数据,
开发统计分析研究成果。逐渐把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作为评价数据质量的标准。以新理念来确立新思路,制定新措施,开拓新局面。2、改革统计制度及方法。当前统计制度存在着调查方法单一、对全面报表的依赖仍然过多、指标体系不尽合理、任务繁重以及完成任务的条件脱节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快统计制度及调查方法的改革。首先,必须明确应收集哪些资料,官方统计机构的职能除了将这些数据收集、整理及出版外,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或将数据分析工作交给社会研究机构,这些都必须以一定的制度形式予以规定。其次,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统计指标体系,并且保证经确定的统计指标体系的全国统一和相对稳定,对指标的含义、统计口径、计算方法都必须做出说明和界定范围,同一指标不能有两种口径和随意变更,这些也都必须以制度形式予以规定。一方面,这样可以保证数据在时间上的可比性,使它能更好地反映现象发展的数量特征;另一方面,有利于使用者根据指标的说明和按研究的需要对数据进行调整和分析,增强数据的适用性。此外应建立从实际出发的科学适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适当减少全面统计报表,推广抽样调查,注重效益、节省成本,提高时效,减少被调查者的负担。3、建立完整规范的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和统计数据质量监控评估中心。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可在政府统计部门内建立权威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中心,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生产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最近国家统计部门建立了自我检查和评估制度,对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价格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的统计指标数据质量实行定期评估,它对于减少统计数据的误差,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实际上,统计数据的监控与评估可以采用自我评估、监督评估与定性评估、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法。4、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工作,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统计基础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石,要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就必须加强基层统计组织的建设。一是狠抓基层统计机构的设立,统计人员的配备工作;二是加强对基层统计基础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三是抓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工作,针对部分乡镇统计力量薄弱,工作条件差,有些部门统计、行业统计工作削弱、人员精减、统计人员兼数职、统计台帐、原始记录不全的状况,必须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强化统计基础工作;软硬并举,统计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争取领导重视,充实统计信息化的硬件设施;统计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使乡镇单位实现了联网直报。
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解决经费问题和改善基层统计组织的工作条件,提高先进统计设施在基层统计部门中的普及率和应用率。可以考虑建立部分数据的有偿使用机制,帮助筹措更多的资金来更好地收集数据,以维持统计基层部门工作的正常进行
?帮助统计机构建立激励机制,以奖励那些对数据的搜集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另一方面,要着手培养和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采取定期培训或考核的
办法不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们熟练掌握统计新知识、新方法,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并做到培训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行业职业道德的优秀典型,弘扬务实求真、忠于职守的精神。
B. 如何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期统计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统计在科学决策、促进发展、反映民情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和完善部门统计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4〕60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依法统计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川府发〔2015〕22号)和《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攀府发〔2014〕32号)精神,结合东区实际,现就加强新形势下统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一、营造统计发展宏观环境
(一)提高统计重要认识。统计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用于科学决策、推进优化管理的监测和计量成果的重要体系,各部门(单位)要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主动应对“新常态”下统计调查的发展变化,将进一步加强统计监测与经济运行态势研判放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上予以重视。
(二)强化统计法制建设。要准确把握统计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基本内涵和要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基本特点,各行业部门(含园管会)和街道(镇)、社区(村)要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序开展统计法制宣传和动员,夯实依法治统的基础和各个环节,完善企业和个人依法独立上报统计数据的信用体系和制度,推进统计执法和行业、区域统计管理的常态化、标准化。
(三)推进统计改革发展。区统计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统计体制改革创新的调研,致力于构建领域完整、指标健全、标准统一、数据共享的统计体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各类数据资源,促进统计数据更好地展现当前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的发展现状,更好地发挥统计数据咨询、监测和预警功能,主动为国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服务。
二、全面推进统计能力建设
(四)加强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基本单位名录库遵循“要有数,先入库”的基本规则,是法人、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最主要载体,其产生、发展、变化、消亡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度量。各部门(含园管会)、街道(镇)要按照“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统计原则划分责任,全面、准确掌握本行业、本区域经济活动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变化状态,在区统计局的统一安排组织下,及时在线更新基本单位名录库,推动政府名录资源集约共享,科学制定产业梯队发展规划和措施,为区委、区政府准确评价行业、区域发展满意度奠定基础。
(五)推进数据统筹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加大统计信息化建设力度,把统计信息化建设纳入区政府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区统计局要在确保统计信息网络、系统安全保护等基础上,加强各类基础数据管理和资源整合,引入空间地理信息技术,积极开展县(区)域经济社会综合管理系统建设试点,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统计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完善政府综合统计数据共享平台。各部门(含园管会)、街道(镇)应紧密配合,提出明确的需求和改进措施,广泛利用大数据技术、信息化手段,加载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切实为增强区委、区政府决策能力服务。
(六)培育组建专业化调查队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区委、区政府以及各行业管理部门需要掌握了解的各类发展变化情况日益增多。区统计局要深入研究并强化统计专业调查队伍建设,紧密联系东区发展现状和各部门调查需求,逐步整合全区各类调查资源和力量,组建一支统一的、专业化的调查队伍,承担全区各类调查任务。区统计局要培育、鼓励发展第三方统计力量,以劳务外包等方式促进基层统计人员的淘汰选拔,按照降低成本、增强能力的方式逐步推进专业调查队伍的建立完善,参与完成全区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承担各类专项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任务。
三、夯实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七)强化部门统计工作。各部门(含园管会)要结合东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认真贯彻国办发〔2014〕60号文件精神,在建立健全部门统计制度、完善部门统计指标体系、创新部门统计方法、规范部门统计程序、做好行业企业统计管理指导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划分标准以及部门职责,设置好部门统计机构,明确统计工作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配备专(兼)职统计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二是紧密配合区统计局,深入梳理部门数据渠道和职责体系,积极整合调查和数据资源,明确提出部门数据需求和数据供给的范围与内容,为数据和资源共享做好准备。
(八)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各街道(镇)、社区(村)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区统计规范化建设要求,全面推进标准化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统计制度建设、业务管理、条件保障和绩效考核建设。重点做好完善机构和人员配备,要按照乡镇、街道人口规模3万人以下、3万—5万人、5万—10万人、10万人以上,分别配备不少于2名、3名、4名、5名统计人员的标准,配备统计人员。各街道(镇)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统计经费的补充、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密切配合区统计局做好专业调查队伍的选聘、竞争,进一步提高资源的优化整合水平。
(九)加强企业统计基础建设。区统计局要紧密配合各行业管理部门做好行业联网直报“四上”企业的统计管理和指导工作,要确保直报“四上”企业建立内部统计机构,确定统计负责人,配备相应的统计人员。企业统计从业人员应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定期参加统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并向区统计局、行业管理部门统计股和街道(镇)统计站报备。各行业管理部门统计股、各街道(镇)统计站要根据区统计局要求指导企业开展统计工作,监督、督促企业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和统计上报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等管理制度,有效推进企业统计规范化,降低统计风险。
四、着力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十)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职能。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发挥区统计局法定数据统筹整合权力,做好各类统计信息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深入剖析,强化实用性分析和应用,充分反映经济运行态势,着力把握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动向,为区委、区政府和区级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十一)充分发挥统计预警监测功能。建立和完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警监测制度,根据经济形势及社会发展变化,适时调整统计预警监测重点,加强经济运行预警监测。定期召开经济运行监测会议,各行业管理部门积极配合,提供相关基础性数据,做好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跟踪监测,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及时作出预警。
(十二)加强统计数据应用管理职能。严格执行国家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对涉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统计数据,依法由区统计局统一对外发布。各部门依法取得的各类统计数据,在发布前应报送区统计局审核备案。区统计局要充分利用政府公开网络平台,加强统计公共信息的公开发布以及指标数据解读,做好各部门统计信息数据共享开发延伸工作。
五、加强统计工作组织保障
(十三)完善统计基础制度建设。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及时修正《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建立统计数据责任约谈制度,建立科学、完备、规范、合理的制度保障体系,指导全区统计工作,规范统计人员行为,强化统计管理和监督,切实维护统计工作的规范性、专业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保障统计工作依法、有序开展。
(十四)加强统计组织领导建设。统计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区级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统计组织领导能力建设和班子能力建设,配备懂经济、熟悉统计、有责任心、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干部从事统计领导工作。要认真解决统计工作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确保统计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十五)加强统计专业队伍建设。区级相关部门应根据国家、省统计局相关文件及人员配备要求,按照全区经济总量、统计调查单位总数和统计工作业务量等因素的变化,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区统计局专业队伍建设,采取招考、引进等方式,在核定编制内选拔优秀统计专业人才(会计师、统计师等统计急需中级职称以上),新增编制由区统计局按程序向区机构编制部门报批。要高度关注统计专业执法队伍建设,并妥善解决统计执法工作条件。
(十六)强化统计队伍稳定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相关规定,结合东区实际,明确区统计局主要负责人的调动应征得市统计局的同意。区级各部门和街道(镇)统计分管领导的调动应征询区政府统计工作分管领导的同意,并经区委组织部门审定、备案。区级各部门和街道(镇)统计人员的调动,应征得区统计局的同意并报区人事管理部门备案。各级统计人员变动必须办理交接手续,确保统计档案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十七)强化统计培训交流机制。区级各部门、各街道(镇)要将统计知识和统计法律法规列入干部教育学习内容,提高领导干部统计意识。要关心培养统计干部,拓宽统计干部使用渠道,把德才兼备、综合素质优、业务能力强的统计干部推荐到经济建设第一线锻炼。区统计局要紧密联系省、市统计局,加强统计专业人才队伍素质管理和培训教育,强化统计从业资格认证,重视统计文化建设,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我区统计专业人才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
(十八)强化统计经费保障机制。区财政局要将统计常规工作、重大国情国力普查和大型调查等统计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结合物价水平和经济发展等因素适时提高标准。区统计局应将社区(村)统计工作经费和人员补贴列入基层综合统计工作经费和名录库建设专项经费,确定劳务费支出方式并确保按时拨付到位。经费保障要与日益增长的统计需求和统计任务相匹配,新增统计任务所需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据实足额拨付。
(十九)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区目标督查办公室要按照省、市目标督查意见和要求,将部门(含园管会)、街道(镇)统计工作纳入本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由区统计局按照区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相关规定,具体负责实施。区统计局要对部门、街道(镇)、社区(村)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区目标督查办公室并予以通报和督促整改。
C. 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统计分类标准和体系是什么
分类标准是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004年,为规范文化产业的统计范围,建立科学可行的文化产业统计,我国研究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并作为国家统计标准颁布实施。这也是文化产业分类标准首次亮相。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并发展迅猛,日益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理应把这些新业态及时纳入统计范围。2017年6月30日,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正式颁布。同年8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文要求从2017年统计年报和2018年定期统计报表起统一使用新标准。“作为派生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客观上需要根据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进行修订。”殷国俊说。
D. 我国为何要修订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统计标准
分类标准是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004年,为规范文化产业的统计范围,建立科学可行的文化产业统计,我国研究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并作为国家统计标准颁布实施。这也是文化产业分类标准首次亮相。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并发展迅猛,日益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理应把这些新业态及时纳入统计范围。2017年6月30日,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正式颁布。同年8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文要求从2017年统计年报和2018年定期统计报表起统一使用新标准。“作为派生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客观上需要根据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进行修订。”殷国俊说。来源:人民网
E. 文化产业统计主要关注哪些经济指标
既然你做“文化产业统计”,我想一定是统计系统下发有这方面的文件,那其中一定有统计口径和统计范围的说明,“关注哪些经济指标”就在这里面找。我想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从业人员数,相关单位个数,营业收入,创造产值,拥有资产等等。
F. 如何做好文化产业统计
建立高效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工作机制。文化产业的主体是与文化相关的各级主管部门和单位,应充分利用宣传部门的牵头作用,提高认识,让各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配合,顺利、准确、及时报送相关数据,对部门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建立工作责任机制,充分整合资源,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机制,重视和积极支持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为文化产业统计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三经普为契机充实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名录。单位名录是文化产业统计的基础,抓住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有利时机,对普查采集到的全部法人单位、个体经营户和产业活动单位的文化活动属性进行甄别,对其中确认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以及其他法人单位所属的具有文化活动属性的产业活动单位进行认定标识,生成文化及相关产业调查单位库,把文化及相关产业调查单位库建设工作做好做实。同时,建立文化产业统计质量控制和评估办法,规范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加强统计过程管理,切实保证数据质量。
加强文化产业统计队伍建设。要求各县(市)区充实文化产业统计人员,确定专职或固定兼职工作人员,并选择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强的同志负责此项工作。通过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等方式,加大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熟练掌握报表及统计基本知识,夯实源头数据质量。
做好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改革工作。一是对于部分包涵但未纳入文化产业统计范畴的单位,实行重点调查或者抽样调查,按比例纳入统计。如家电零售,几乎很少有零售单位是专门卖彩电、音像的,往往都是日用家电、文化家电在一起销售,而且其所卖的文化家电占整个家用视听设备的比重也较大,对于这部分文化产业,应该采用重点调查的方法,从整个销售额中把归属于文化产业的部分统计出来,纳入统计范围,或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部分文化产品品牌的销售情况进行检测,然后按比例推算总体,将这部分产值纳入统计。二是对于纳入但不完全属于文化产业的单位,剥离非文化产业部分,余额参与统计。例如,软件行业,该行业单位往往多元化发展,单一做多媒体软件或动漫软件的单位少之又少,那么对于这部分单位,应该通过产品细分,将不属于文化产业的部分剥离出去,只保留属于文化产业的部分。三是文化产业统计采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进行。依托文化产业单位基本名录库,对于规模以上、重点文化服务业企业和限额以上的企业悉数采用全面调查;规下、限下和服务业企业采用抽样调查;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个体经营户均采用重点调查进行。
G. 统计工作如何落实 十八届三中全会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创业、创优为目标,加强统计改革和建设的步伐,以搞准统计数据为中心,夯实基础,提高效益、强化B民务、创新发展
一、加强数据质量的控制,做到统计数据真实可靠。
加强数据质量评估,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继续实行统计数据质量下管一级数据评估制度,各镇、街的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出口供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全局性敏感指标,必须经区统计局核准后方可公布。各级统计人员要强化质量意识,层层建立统计数据质量监督控制机制,对统计数据认真审核、评估,对于出现的异常现象,要主动向
上级统计部门做好指标异常分析。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审核基层报表,及时指出和纠正错误,切实把好数据质量关。
规范基层统计工作,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全区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企事业单位,要注重加强统计基础建设,认真健全统计工作制度。规范统计工作流程,严格执行和遵守各种报表上报时间,加强对统计工作的规范管理。从今年起,将对各镇、街及部门统计年报进行评比,予以通报。年内,市、区两级统计部门要统一又个全市企事业单位开展一次专项检查,树立一批典型单位和示范企业。
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保证统计数据的完整。随着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将给统计工作带来许多新问题和新课题。统计工作必须尽快适应变化的形势,正确分析和判断经济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统计指标,保证统计数据的科学完整和及时有效从而对各级领导的决策咨询起导向性的作用。
现代农业统计要构建与我区都市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统计制度和方法。以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进行相关调查,对于新兴农业的品种,价格体系进行规范。支柱产业统计强化又如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环保产业、服装靴业等我区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统计监测,提出有针对性的统计分析,客观反映对我区经济拉动效能。劳动社会保障按季度进行综合统计汇总制度,及时反映失业、就业和岗位变化情况。商贸统计要逐步建立适应新型业态和经营方式发展要求的调查指标体系,加强汽车、电子、生产资料、新型建材等市场的跟踪统计。投资统计要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全面掌握投资项目情况,尤其要做好全区基础建设及重点项目的跟踪统计真实反映基建、房地产、技术改造和农村投资的发展状况。外经统计要加强对外招商引资的跟踪监测,对外商投资办企业要及时建立卡片,探索电子统计台帐的运行模式,汇同相关部门共同制定科学有效的统计方式。服务业统计重点关注现代物流、路港、金融保险、旅游、信息咨询等产业的发展情况、就业状况、逐步完善统计体系。文教科技统计要逐步拓宽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体育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型产业统计,协调指导有关主管部了习做好统节十调查分析和综合汇总。
二、加强统计制度管理方法改革,保证统计数据及时完整。
正确处理好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的关系。部门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部分,政府综合统计离不开部门统计;特别是在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中,部门统计的作用更加重要。但应当明确,部门统计是在政府统计的综合管理下,独立负责地开展统计工作。部门统计涉及全区GDP等经济,总量的数据,要与区统计局及时沟通。各主管部门在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本行业相关统计资料的同时,必须及时抄送同级统计部门存档备案,对外发布的信息必须经过区统计局的认可,以保证统计数字一致性,避免数出多门,这是部门统计的职责和义务。
为配合税收体制改革,做好在地统计。今年市统计局对各区(市)县主要经济指标按属地进行汇总。因此,各级统计部门要给予高度重视,协调运行。要充仍拥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把本地区单位数搞全、搞准,以此推算各行业、各所有制数据,为开展属地统计奠定基础。今年重点要放在私营企业的劳动保障的在地统计,此项指标将直接影响到各镇街增加值测算和地区再就业工作,望各镇街等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
满足地方各级领导的需要,调整相关的统计报表内容及行业统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成份和经济结构日趋多元化,为了不断满足各级党政领导宏观决策的需要,逐步完善国内生产总值表的内容已迫在眉睫,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运行,国内生产总值新的报表形式将在全区全面铺开.国内生产总值报表的分组将改为国有、集体、外商投资、个体私营等,目前国内生产总值表的汇总程序已编制完毕.改制企业仍按原报表渠道上报。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采取限额以上企业全面报表和取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抽样调查推算相结合的方法,使这项指标计算更动口科学合理。
各工业小区在今后经济发展中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工业小区的统计工作势在必行,各级政府要引起足够重视.工业小区如营城子小区、辛寨子小区、大连软件国、环保产业园等小区的统计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其负责统计资料的采集整理加工汇总上报,同时做好重点企业的统计工作.
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统计内容。将召开驻区内金融机构业务交流会,将金融机构统计内容进年亏充实和修改,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三、强化统计分析精品意识,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用先进的统计理念整合包装统计产品。扩大宣传力和影响力。实施“提速工程”,在遵循3K&制度的前提下,提前《统计公报》、《统计快报》、《统计月报》的发布时间。季度性的统计分析和定期《统计简报》、不定期的《统计专报》要在第一时间内送达到各级领导的手中。要花大气力丰富统计资料的内容,如《统计年鉴》、各种普查资料等。提升资料的水平和质量,打造一批统计精品,扩大统计信息宣传水平。
深入基层,加强调研。区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和“大大连”建设的主战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作为各级统计部门,要改变过去只对报表汇总数据进行分析的工作模式。跳出统计看统计,走出机关,深入基层,深入园区,深入市场,对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敏感问题进行调研,向各级领导提供有力度、有深度、有广度的分析材料。真正发挥统计的参谋作用。学习兄弟县市区及外地的先进经验,加以创新、唯我所用,提升整体统计服务水平。区统计局今年将对全区有影响、有分量的统计分析报告进行奖励。
对热点问题进行跟踪监测。加强对宏观形势的分析,紧跟形势变化对主要指标进行监测,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区发展建设纲要“十五”计划,本届政府目标,实行责任分解,每年创亏一次监测分析报告。继续加强市政府对区政府,区政府对各镇街经济指标的考核汇总和审核工作,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提供指标完成情况,进一步发挥统计依法监督的职能作用。加强对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的监测,如: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大项目建设跟踪、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兄弟县市区及全国大中型城市经济运行情况等内容的分析和相关数据的采集,及时向有关领导反馈,发挥统计工作的特殊作用,树立统计部门的形象。
全面改进咨询方法,定期发布统计数据。改变过去有时被动式提供咨询的方法,对各级领导关注的指标,及早采集到位,通过网络或电子邮件等形式,定期向领导传输,将印刷材料和人工送达的时间剔除,避免出现由于提供数据不及时而影响决策工作的现象。为了维护统计数据的权威性,杜绝数出多门的现象,更好地为各级领导决策当好参谋。今年,区统计局将在《》报、政府网和统计信息网定期向社会发布统计数据,开辟统计专栏,进行统计分析,提出科学建议,全方位提供统计咨询服务。
四、加强统计法制建设,进一步优化全区统计工作环境。
抓住有力契机,将统计普法和法制宣传教育推向高潮。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颁布实施ZO周年,全区上下将利用报纸、板报等方式开展进行纪念宣传活动,在《报》和《统计快报》上开辟专栏,进行广泛地《统计法》宣传活动,各镇、街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统计法》宣传工作。区统计局将举办统计法规专题讲座。抓住典型案例进行重点宣传,开展《统计法》知识竞赛活动。市局还将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举办乡(镇)以上政府主管统计领导、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领导于部法制培训班。
做好统计“四五”普法培训工作,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今年将对镇、街有关统计人员进行“四五”普法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宣传统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同时继续加大统计执法力度,采取日常检查与集中重点检查才目结合的方式,将年报与月报所做记录做为违法案件查处的重要依据。对于屡次迟报、拒报统计报表的单位将给予严肃查处。对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要进行重点检查,对抽样调查样本单位的统计基础工作要加大检查指导力度。各单位要对2002年的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做好迎接各级统计执法检查的准备。
各级统计部门要运用法律手段,建立起正常的统计秩序。坚持“三不”,即统计数据不被计划牵着鼻子走、不相互攀比、不受外界干扰,客观公正地搞准统计数据。要依法规范统计数据对外的发布,任何部门、个人不得擅自向外提供或调整由其他主管部门负责汇总的统计数据,确保全区主要统计数据的一致性。各项统计调查及增设的统计项目必须严格依法统计。今后创亏业的部门统计不经区统计局批准备案,擅自下发报表,进行统于十凋查,基层单位有权拒绝上报,以进一步强化依法统计意识,规范统计调查内容,避免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量。
五、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用科技带动统计工作的发展。
统计部门是专门的信息部门,掌握着丰富的大量的信息资源,只有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科学的管理,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强调统计的信息化建设是建立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的客观需要。
我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成“四网一库”。即区统计局局域网、统计信息工作网、统计信息公众网、党政领导咨询决策查询网和历史资料数据库。
加大数据库的建设力度。建设统计数据工作平台,力争将所有年度和进度数据,历次普查数据分类整理入库,再对丰富的统计数据进行深度加工,为建成可以任意加载分类资料的先进的查询系统打下基础。
加快局域网的建设,拓展其功能的延伸。不断加强局域功能的开发。正式启动OA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此平台上,实现磁介质、纸介质的无纸化办公。进而捆绑党的领导干部咨询决策查询网,上联区级党政领导,横联综合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实现信息互联互能、资源共享。
启动统计工作信息内网和统计信息公众网。建成和启动上链省、市统计局,下接镇、街统计部门,横联有关部委办局的全区统计工作信息系统。实现全天候网上直报、超级汇总。进而推广重点房地产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亿元市场等行业的网上直报。统计信息公众网将搭建区政府网的平台上,网站信息力争丰富,重点在政务公开、统计信息、分析报告、数据查询等方面下功夫,创出品牌,最大限度为广大公众服务,同时成为宣传和鼓舞全区人民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区的窗口。
实现“四网二库”建设,需要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需要上下齐动。各镇、街、有关区直部门要在5月底前,将联网电脑和专用电话准备好。区统计局将于6月底前完成与镇、街和有关区直部门的联网工作。有条件的镇、街要推广到村、社区居民委的联网工作,要建立统计数据分库或备份。区统计局将予以软件支持和技术上的指导。
要加大力度抓紧实施统计信息建设“十五”规划,全面启动OA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统计系统办公自动化网,实现与市局、区委区政府和镇、街网上传输工作,进一步加强软件技术培训。全区21个农村经济调查点微机培训已经开始,现已有17个调查点能独立操作计算机,处理住户调查程序。培训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要建立我区农村信息网页,并组织各镇、村统计人员完善农村经济统计数据库工作,将历史资料全部入库,实现资源共享。房地产企业、限额以下商业企业部分资料也将逐步完成网上传输。
六、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做好普查工作。
认真组织好投入产出调查。投入产出调查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统计局、计委、经贸委、财政部组织实施的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通过调查可以掌握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之间的联系,以及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和进口结构等各种重要比例关系,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各有关部门和被调查单位要充分重视和协调配合。调查和报表工作,真正把此项调查任务抓实抓好。
全面完成第三产业普查。第二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是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这项工作对我区健全服务业统计制度、搞全搞准服务业统计数据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各镇、街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充分做好普查前的准备工作。尽快成立机构,选配人员、落实经费精,心制订本单位的普查方案,搞好相关人员的培训Q和试点工作。开
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为普查的顺利实施良好的工作环境。
加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调查。规模以上是指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200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13499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27.4%。随着政府招商引资的力测口大和我区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成为全区工业生产的主力军,代表我区工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也将进一步增加。目前,国家、省、市统计部门已由公布全部工业企业统计指标,改由规模以上企业取代,特别是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后,搞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对于推算全区和各镇、街工业经济总量、计算工业增加值等指标至关重要。各镇、街要严格按照区政府的要求,认真做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工作。
七、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为统计事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树立“三创”精神,造就一支过硬的统计人员队伍。要以区统计局做起,在全区统计系统开展树立创新、创业、创优的“三创”精神实践活动。冲破计划经济体制和“贫穷文化”理念,强化统计人员的发展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自觉地投入到我区现代化建设中去。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有责任感的统计队伍,生产出优质高效的统计信息产品,满足各级领导和社会对统计服务的需求。今年,我们将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引进一定数量的学历高、业务能力强的统计人员,充实到机关和各部门中去;二是抓好专业技术培训。年末持证上岗人员达到98%以上;三是利用各种方式,加强统计新知识、统计综合分析、统计法规、专业技能的培训;四是制定全区统计工作考核办法。年终通报、表彰;五是依据《统计法》加强对统计人员的管理,建立人才库。对未经批准调动和随意更换统计人员的单位,依法进行追究,以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开展学习型机关建设。区统计局要率先垂范,根据区政府及市局有关精神,从领导班子做起,团结全局干部一道,争创一流班子、一流团队、一流业绩。开展比学习进步、比创新负责、比团结实干、比亲密协作、比业绩实效的“五次’活动,树立严谨求实、热情H民务、信息智能,依法行政的统计工作者的新形象。鼓励干部利口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外语学习。45周岁以下的统计人员全部掌握并较熟练应用计算机操作技能。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坚持德才兼备、竞争择优、营造留住人、培养人、激励人的良好氛围,全面实行分析报告认可和课题开发奖励制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
H. 如何做好文化产业统计
建立高效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工作机制。文化产业的主体是与文化相关的各级主管部门和单位,应充分利用宣传部门的牵头作用,提高认识,让各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配合,顺利、准确、及时报送相关数据,对部门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建立工作责任机制,充分整合资源,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机制,重视和积极支持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为文化产业统计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三经普为契机充实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名录。单位名录是文化产业统计的基础,抓住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有利时机,对普查采集到的全部法人单位、个体经营户和产业活动单位的文化活动属性进行甄别,对其中确认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以及其他法人单位所属的具有文化活动属性的产业活动单位进行认定标识,生成文化及相关产业调查单位库,把文化及相关产业调查单位库建设工作做好做实。同时,建立文化产业统计质量控制和评估办法,规范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加强统计过程管理,切实保证数据质量。
I. 2016年统计怎样围绕经济社会会发展搞好服务
一是全面提升统计服务水平。着力突破传统统计服务模式,在创新服务决策、服务发展等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开创了服务领导有新提升、服务公众有新突破、服务企业有新成效的良好局面。统计监测预警范围扩大。针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加强对工业、投资、能源、房地产、贸易等重点领域敏感指标的监测预警,实现对经济动向的跟踪监测和快速反映。深入研究《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完成5大类30项53个定量指标和一个评判指标的搜集测算、结果分析及图示制表工作,科学地描述、评价和引导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扎实做好省“八项工程”、“民生六大体系”、“节能双控动态跟踪零距离”系列活动、文化发展绩效考核、科技人才、幸福都市、二十强街镇和百强村等监测统计。全力做好288个重大投资项目和青奥配套项目的统计监测和住宿、餐饮、旅游等热点消费统计监测。统计分析质量不断提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成立统计分析小组,进一步完善以横向比较、专项调研、区县分析为内容的菜单式统计服务机制,加大对企业的调研密度,定期召开部门座谈会、数据联席会和经济形势分析会,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统计分析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增强。全局共撰写统计分析等各类统计产品300余篇,有20多篇统计分析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批示。主动拓展部门合作。主动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先后开展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农业现代化、季度旅游收入评估、重大项目专项督察、会展业和文化产业统计等工作,联合发布南京人口发展报告、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等。
二是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统计基层基础是统计工作的“基石”,是现代化服务型统计的根本。全面开展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按照“起步好、标准高”的要求,精心组织开展了县区、镇街(开发区)和联网直报企业三个规范化达标创建工作和农村统计工作整体推进工作。我市11个区已全部通过达标验收,68个镇街(开发区)、2733个联网直报企业、3个市级重点部门通过达标验收。全面实施“1+9”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坚持制度规范、全程管理、统计检查三位一体,建立完善了工业、能源、投资、贸易等专业统计数据质量考核办法,建立完善了专业联动、上下协调、部门协作的一体化核算组织模式,切实推动方法制度透明化、计算过程规范化、核算结果公开化。认真开展统计执法检查工作。切实加强“四条红线”执行情况的执法检查工作,扎实开展以单位名录、数据质量和相关工作落实状况检查为主要内容的“三查”工作。采取市、区、镇街三级联动的方式,开展全市统计系统行政执法大检查工作。有序开展统计督查和统计监审工作,对11个督查地区、397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其中立案查处32起。
三是深化拓展四大工程建设。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先后建立了“四大工程”建设技术联络员制度、企业一套表工作分级职责制度、市局内部各职能部门企业一套表业务分工制度,明晰和规范了市、区、镇街统计机构及各专业在一套表制度联网直报下统计调查工作方法和工作标准,保障了一套表工作的顺利实施。规范“四上”企业申报流程。结合省局要求和全市实际,从任务内容、业务目标、职责分工、工作流程、措施保障等方面,制定了“113” 工作体系(即编制1个审批操作指南,出台1个审批暂行办法,落实督促检查、跟踪准“四上单位”变动情况、加强教育培训等3项措施),进一步规范了 “四上”企业审批流程,我市标准以上的一套表调查单位已达11077家。全力推进统计“四大工程”南京配套项目建设。突出服务业、金融业、文化产业、目标考核、跟踪监测等业务需要,建成统计“四大工程”南京配套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实现了统计设计、采集处理、整合加工、分析服务的全流程覆盖。
四是不断提升统计业务能力。全面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创新建立了党委宣传部门统筹协调、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牵头、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共同参与、具有南京特色的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机制,创新制订了《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统计制度》;初步建立了包含文化产业基本单位、文化产业发展考核、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决策等方面内容的文化产业统计信息平台;开展了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名录库单位核查工作,核查单位23432家,国家最终认定14738家,比国家下发核实单位12878家净增加1860家,增长14.4%。全面破解园区统计综合改革难题。制定和下发了《南京市强区县(园区)统计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和《南京市强区县(园区)统计综合改革统计数据调整办法》,通过“出思路、出培训、出技能”等系列活动,分专业实施了名录单位界定、历史数据调整等工作,并顺利实现了全市及各专业的开发区在地统计工作。全面推进服务业统计调查新机制。研究制订适合我市服务业发展要求的1+4+3服务业统计调查新机制(即一个通知:《关于认真组织做好服务业企业20xx年统计年报和20xx年定期统计报表工作的通知》,四个制度:规模以下服务业、部门服务业、年收入200万元以上行政事业单位(社团)和运输邮电业四个报表制度,三个办法:部门服务业、区县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控制办法和服务业统计工作考核评比实施办法),有力促进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推进落实和数据质量的提高。全面完成2053家重点服务业企业清查核查工作和1820家规下服务业企业及3251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社团)的调查模底工作,全市服务业调查单位数达7082家。工业(能源)、投资、贸外、服务业、社科、人口、农村、法规、综合、核算、普查等处室在推进统计改革、提升业务水平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办公室、信息处、人教、监察、党委等处室在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机制等方面也取得不少新成绩、好经验,共同推进了全市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