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浙江金华有哪些工业园区
特色工业园区有:(医药工业园区,汽摩配工业园区)、加工工业一园回园区(东园区答)、加工工业二园区(西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他的有(属于金华管辖的)如义乌:义东工业园区,后宅工业园区,北苑工业园区,等
⑵ 金义都市新区的规划建设
一、重大意义
根据省政府批复的浙中城市群规划,金华—义乌都市区(以下简称金义都市区)是网络型的浙中城市群的核心区域,由金华、义乌城区和金东—义西南战略发展区为主体共同构成。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将金东—义西南战略发展区作为聚合浙中城市群的黄金主轴和金义都市区的新型现代城区进行规划建设,并将其定名为“金义都市新区”。规划建设金义都市新区,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浙中城市群建设、加快形成全省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的要求,顺应了全市干部群众“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殷切期盼。
1.规划建设金义都市新区,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的实际行动。根据《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对“三大城市群”、“四大都市区”的定位要求,浙中城市群是我省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参与全球竞争的三大主体城市群之一,金义都市区是浙江省第四大都市区、带动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我省区域经济格局中,杭、甬、温三极强化趋势非常明显,金衢丽内陆地区与环杭州湾经济区、温台沿海经济区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要把金义都市区打造成为继杭、甬、温之后全省第四极,带动整个浙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必然需要一个具备强大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规划建设金义都市新区,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通过聚合浙中城市群主轴线、培育金义都市区核心城区,全力打造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加快形成全省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为全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2.规划建设金义都市新区,是推进赶超崛起的重要举措。近几年,金华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速增长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在全省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要实现赶超崛起,需要有超常规的思维和战略举措,找准突破口,促进高端要素大集聚。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抓住战略重点求突破,认真实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东阳文化产业全域化,加快永康现代五金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各县(市、区)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园区)、产业集聚区建设,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要实施好这些战略举措,必须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规划建设金义都市新区,有利于抢抓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土资源部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等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义乌的活力、金华的潜力和各县(市)的实力,合力建设一个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功能的都市新区,支撑周边产业发展,引领浙中城市群融合发展、赶超发展,从而加速实现浙中崛起目标。
3.规划建设金义都市新区,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有益探索。城市群是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的主体形态。这些年,国家把城市群发展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形成了以长三角为代表的大型城市群、以长株潭为代表的中型城市群发展范例。浙中城市群规划区域主要在金华大市范围内,属于小型城市群。金华市所辖各城市规模不大、布局集中,发展各具特色、各有优势,组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很好,但由于“群珠无线、核心不强”,主体城市能级不高、龙头带动力不强,区域合作的利益平衡机制不能有效突破行政区划分割障碍,一体化发展进程比较缓慢。规划建设金义都市新区,有利于集聚优势资源,打造城市群黄金主轴,提升主体城市能级,探索城市群共建共赢的合作开发机制,对全省乃至全国推进新型城市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基础条件
规划建设金义都市新区,是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站在全局和战略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为之振奋、充满期待,广大企业和投资商跃跃欲试、参与开发建设的热情高涨。更让人充满信心和决心的是,规划建设金义都市新区具备一系列良好的现实基础与条件。
1.规划有依据,提升优化条件具备。根据省政府批复的《浙中城市群规划(2008~2020年)》,金东—义西南战略发展区是浙中城市群核心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浙中城市群的产业升级示范区,远景规划面积为80~120平方公里。这个战略发展区与我们提出的金义都市新区在区位上、空间上是一致的。省政府讨论研究时,认为城市群规划的一大亮点就是有这个战略发展区。根据浙中城市群规划实施方案,下一步将制定金东—义西南战略发展区的规划。所以,规划建设金义都市新区是有规划依据的。只需要在原来战略发展区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即可按照更新的观念、更高的定位、更强的功能、更实的举措扎实推进。
2.区位有优势,辐射带动能力较强。从全国范围看,金义都市新区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和海西协作区交汇地,是长三角向内地辐射的重要节点,既便于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又可辐射带动周边内陆地区的发展。从全省范围看,金义都市新区位于浙江省版图的中心点,在地理位置上可以称之为 “浙江之心”。从金华局部看,金义都市新区位于浙中城市群“工”字形城市布局的中间地段,与金华市区和义乌两个城市中心的距离在20~30公里,与市内其他城市的直线距离大多在50公里左右。金义都市新区处在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发展腹地很大,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3.发展有空间,低丘缓坡资源丰富。金义都市新区地处低丘缓坡地带,占用耕地面积较少,非常适合大规模的工业和城市开发建设,属国家鼓励开发利用的区域。尤其是2011年被列为国土资源部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有5万多亩建设用地指标。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稀缺资源。
4.交通有支撑,路网框架密集发达。金华是浙江乃至长三角的主要交通枢纽。在金义都市新区范围内,规划建设高速公路3条,杭金衢、金甬以及规划中的临金高速在此交汇,浙赣铁路、建设中的杭长客运专线以及规划中的杭金衢城际铁路穿越其中,03省道、金义快速通道、金义南线、金义中线及规划中的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横贯新区。新区到义乌机场20分钟,赴杭州萧山国际机场1个多小时。
5.供水有保障,优质水资源充足。金华市区的水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具备日供30万吨自来水的能力,另有备用自来水厂可日供水15万吨,且自来水供水管网已延伸至金东经济开发区。2012年市区实际日供水量22万吨左右,全省最优质的自来水可确保金义都市新区的用水需求。同时,市区拥有九峰水库、安地水库等备用水源,远期规划日供水能力60万吨,可以跨行政区域输送到缺水的义乌。
6.经济有活力,产业基础较好。金义主轴是我市城镇密集、产业基础好、人口集中、城市化率高的区域,现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产业集聚区、3个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和6个省级中心镇。2011年金华市区、义乌两地GDP总额为1191.03亿元,占金华大市的48.65%;财政收入167.51亿元,占金华大市的51.02%;各项存款余额2722.38亿元,占金华大市的43.1%;常住人口231.13万,占金华大市的43.1%。截至2012年,金东—义西南区块已集聚人口34万。十一五期间金东区块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6亿元左右,基本形成了20平方公里的节点城市雏形。
7.文化有底蕴,创业创新氛围浓。从文化积淀看,该区块位于双尖山南面航慈溪流域,拥有佛堂、孝顺等千年古镇,文化深厚,人杰地灵,著名诗人艾青、一代文宗宋濂、史学家吴晗、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等均成长于此,拥有山头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以及艾青故居、吴晗故居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当地群众创业创新氛围浓厚,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比较足,将有利于提升新区的内涵和品位,有利于新区聚人气、活商机。
三、总体思路
规划建设金义都市新区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围绕“百姓富裕、浙中崛起”总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赶超发展”总基调,紧紧抓住“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战略主线,大力实施“群城聚市”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率管理,全力打造高新产业集聚、金融商务繁荣、科教文卫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的最具国际化、最具现代化、最具活力、最宜人居住的都市新区。
1.发展目标:一年打基础、三年求突破、五年见实效、十年立新城。初步考虑分为四个阶段:2012年为启动期,重点抓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有序开展征地拆迁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和新兴产业的发展;2013~2014年为拓展期,重点拉开新区基础设施框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功能培育,在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优质科教文卫设施建设、金融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2015~2016年为完善期,重点完善城市功能,基本建成高端制造业和高新产业基地,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优化;2017~2021年为提升期,重点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品牌和集聚辐射功能大幅提升。未来与金华市区、义乌共同形成浙中城市群核心区,成为浙江省第四大都市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长三角经济圈南翼的中心城市。
2.总体定位:把金义都市新区建设成为赶超发展的新引擎、新型城市化的新探索、现代服务经济的新高地、保障周边发展的新支撑、绿色低碳经济的新典范;成为浙中城市群的“掌上明珠”、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龙头,长三角南翼最具国际化、最具现代化、最具活力、最宜人居住的都市新区。
3.功能定位:按照“聚合发展、创新推动、核心引领、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理念,全力打造高新产业集聚、金融商务繁荣、科教文卫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的都市新区。高新产业集聚就是要以高端化、高新化、高产化为方向,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为龙头,以低碳排放和循环经济为特色,集聚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浙江中西部高新产业集聚区。金融商务繁荣就是要以智能化、集群化、品牌化为方向,以大型城市综合体为依托,集聚各大金融机构和国内外著名商业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商务办公、现代物流,打造成为浙江中西部金融商务中心。科教文卫发达就是要以国际化、人本化、优质化为方向,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医院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汇聚优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资源,打造浙江中西部科教文卫服务中心。生态环境优美就是要以生态化、精品化、舒适化为方向,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生态资源为依托,高标准规划、高品位建设,促进城市开放空间和自然环境深度融合,打造生态和谐、宜人居住的“城在林中、田在城中”的现代“田园新城”。
4.空间布局:按照“产业集群优势化、用地配比科学化、配套设施合理化、城市设计智能化”的要求,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加快形成高新产业区、金融商务区、行政服务区、科教研发区、商贸旅游区、生态居住区等合理的空间布局。高新产业区重点布局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项目,形成高新产业集聚区。金融商务区重点布局企业总部、商会总部、金融机构、商务办公、高档酒店等,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行政服务区重点布局中央公园、行政办公、市民广场、会议中心等标志性建筑,精心打造“城市客厅”。科教研发区重点布局传媒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科技研发中心、高等级医院、文化创意中心等设施,形成科教文卫高地。商贸旅游区重点布局大型超市、主题游乐公园、世界名品城、特色商业街区、交通换乘中心等,形成商贸旅游集散中心。生态居住区重点布局特色住宅区和配套的文化、体育、健身场所,打造山水相融、自然与人文共荣的人居天堂。
四、各项工作
规划建设金义都市新区,已成为全市人民和广大党员的共同意志。当前不是要不要做的事情,而是怎么做的事情。我们既要有“等不得”的满腔热情,又要有“急不得”的冷静头脑,扎实有序地推进金义都市新区规划建设。
1.深化思想认识,确立开发建设新理念。理念新则思路新,思路新则行动明。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识大势、立大志、谋大局、干大事、敢担当、有作为,合力推进金义都市新区规划建设。要增强忧患意识,清醒认识金华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薄弱环节,以时不我待、赶超发展的使命感,全力推进金义都市新区建设。要增强全局意识,坚决破除狭隘的地方本位主义观念,摒弃“被边缘化”、“被竞争”、“被占有”等消极模糊认识,不断形成共识、协调步伐、合力推进。要增强政治意识,努力做到顾大局、守纪律,积极自觉地贯彻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要增强创新意识、勇于突破旧的框框和习惯思维,以全新的理念、超常规的思路和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金义都市新区规划建设。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开发建设新体制。在领导体制方面,市委决定成立金义都市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长担任第一副组长,其他市级领导担任副组长,各县(市、区)委书记及市政府主要部门领导为成员,负责新区开发建设重大问题的协调和决策。在管理体制方面,市委决定成立金义都市新区管委会,由金华市及义乌市、金东区有关负责同志担任管委会主任、副主任,并将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管委会、金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整并合署,具体负责新区开发建设各项工作。在投资体制方面,将成立金义都市新区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新区的融资、投资,以及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及配套项目的开发建设。在评价体制方面,将成立重大项目评估委员会,由人大、政协以及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对新区重大项目准入、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资金使用绩效进行评价,为新区管委会决策提供依据,监督和保证新区工程建设廉洁高效。
3.坚持政府主导,创新开发建设新机制。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创新政府“股份制”合作开发机制,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县(市、区)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等作用,合作开发、共享成果。初步考虑按照协商比例出资或出要素共同成立股份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新区的开发建设,产生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等按投资比例计入各县(市、区)。同时,适当划出若干分园区或地块,作为“飞地”吸引其他地市和大企业参与开发建设,规划和招商门槛由管委会确定,所得收益按协商比例分成。工作中,要做到“四统一”:一是统一规划,金义都市新区实行整体规划、分区块分阶段实施,由新区管委会组织统一编制新区发展战略规划、概念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产业、交通、环保等各类专项规划,分区块落实开发建设主体,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二是统一政策,新区实行统一的招商、税费、用地、投融资、审批、引才等方面的政策,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政策;三是统一配套,由新区管委会统一布局区内的水、电、路、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和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四是统一管理,新区规划范围内的乡镇或部分行政村实行托管,由新区管委会统一行使经济管理职能和相应的人权、事权、财权。
4.抓紧规划编制,描绘开发建设新蓝图。金义都市新区的规划必须体现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要求,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中科院正在进行新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要邀请国内外一流的规划设计团队对未来金义都市新区的城市形态、空间构架、生态环境等作出进一步规划布局,借助规划大师的智慧,努力把新区规划建设成为集功能性、艺术性、景观性于一体的现代新城。力争7月份初步完成金义都市新区总体规划,10月底前完成浙中城市群综合交通、轨道交通、生态绿道及旅游一体化等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形态,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布局奠定基础。在形成规划过程中,要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和吸纳各方面的好意见好建议。
5.搞好项目工作,探索开发建设新路径。根据浙中城市群规划实施方案,要以同城化、网络化、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以项目为支撑,制定出台《金华市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浙中城市群建设行动计划》。初步设想:2012~2020年将制订3个“三年行动计划”,分3个阶段进行推进。每个“三年行动计划”都要有明确的工作重点、具体的项目和载体,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2012年,重点抓好2012~2014年行动计划落实。同样,金义都市新区也要根据目标要求,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方案,并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资金、土地、项目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政策倾斜,确保新区开发建设工作顺利启动、加快推进。
6.强化舆论引导,营造开发建设新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大力宣传新区开发建设的重大意义、现实基础、有利条件和美好前景,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新区开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开展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陈规,善于推进改革创新,勇于打破行政壁垒,合心合力推进新区开发建设。只有全市上下同心协力,才能干大事、干成事,才能加快推进金义都市新区开发建设,才能真正推进赶超发展、加速浙中崛起。
⑶ 浙江聚集商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浙江聚集商贸有限公司是2016-06-21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人民西路1107-1109号。
浙江聚集商贸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30702MA28DYA21L,企业法人肖美云,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浙江聚集商贸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皮带、家具、服装、饰品、箱包、麻将桌、工艺品(除文物)、文化办公用品(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除外)、环保设备、训练健身器材销售及网上销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无需审批的货物与技术进出口。
通过爱企查查看浙江聚集商贸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⑷ 金华地处浙江中部内陆怎样与浙江发展海洋经济
金华将以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龙头,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优化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以省级产业集聚区为主平台,提升特色产业合作层次;以区域统筹发展为目标,深化山海协作工程;以服务企业为核心,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等五大措施发展海洋经济。
一、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龙头,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今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义乌市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我们要整合市场资源发挥义乌市场的独特作用,建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大力发展进口和转口贸易,争取设立保税物流中心,打造义博会、文博会、森博会等国家级会展平台,建设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示范区、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优化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我们将加强与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在交通、能源、信息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十二五”时期,我市规划涉海肿大项目各、计划投资722亿元,其中交通、能源和物流类项目33个、投资546亿元。发挥交通区位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优势,加快形成以8条高速公路、8条铁路和义务机场、兰溪港为主干的综合运输网络,提高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能力。大力发展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龙头的市场贸易型物流,以永武缙产业带为主题的工业物流,以能源、建材、粮油为基础的纽带转运型物流。加强与宁波-舟山港的合作,拓展金华、义乌等“内陆港”服务功能,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打造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
三、以省级产业集聚区为主平台,提升特色产业合作层次。金华新兴产业聚集区将着力发展游艇等专业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发电设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将重点推进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全市12个个开发区将立足特色产业基地,结合这种信息产业园、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永康五金产业总部中心建设,加强陆海产业合作,打造陆海协调发展示范区。
四、以区域统筹发展为目标,深化山海协作工程。积极适应浙江海洋战略布局,主动接受沿海地区辐射和带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商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突出特色产业合作和劳动力转移合作,深化山海协作,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工作。依托中心镇和特色村,优先发展休闲产业,加强“浙中凉都”避暑度假游、义乌小商品城购物游、横店影视体验游、武义温泉休闲游与海岛风情游等旅游目的地的对接,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做大做强生态农业,加快建设绿色产业供应基地。
五、以服务企业为核心,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支持全市民营企业抓住机遇,以创业创新、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昂扬锐气,积极产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探索“低丘工业、缓坡村镇、保护开发、集约利用”的新模式,积极争取开发国家级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保障陆海科技发展用地。依托浙中地区拥有的浙江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浙江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校,以及62所哦中专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学校,加强涉海创新人才的培养培训,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强化海陆联动的人才支撑。
⑸ 浙江省规划中的省级产业集聚区都有哪些
如下列举14个,分别为: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版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权区、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 、金华产业集聚区、衢州产业集聚区、舟山海洋产业集聚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宁波梅山物流产业集聚区......
⑹ 郑州市上街区产业集聚园区都有哪些企业
据了解,近几年,上街区强力推进装备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确定金华路以西、洛宁路以东、漓江路以南、雾云路以北,总体规划6.3平方公里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园区。“我们现在投产建设的大型破碎机械设备项目,已成为全国大中型破碎设备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年实现产值2亿多元。”上街区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黎明西芝重工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昨日,记者在黎明西芝重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组装多功能、可移动的大型破磨设备。
据了解,近几年,上街区强力推进装备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确定金华路以西、洛宁路以东、漓江路以南、雾云路以北,总体规划6.3平方公里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园区。为推动园区跨越发展,区委、区政府出台多项优惠政策,精细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入驻,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型工业园区,目前已有49家企业建成投产,在建企业5家,今年1~2月份已实现产值17亿元,并荣获“河南省节约集约用地示范产业集聚区”、“河南省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郑州市先进产业集聚区”等荣誉称号,被河南省“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列为重点产业集聚区,已成为上街区经济发展活力的“发动机”。
⑺ 金华产业集聚区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金华市位于省境中部偏西,是浙中经济重镇。
⑻ 浙中城市群的城市群规划
根据浙中城市群规划(2008—2020),包括金华市域的9个县(市、区),以及衢州市的龙游县、丽水市的缙云县,将共同组建浙中城市群。从现在起,群内各县(市、区)将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协调用力。
全球范围内,区域竞争早已从城市单体向城市群之间的竞争过渡,我国长三角、粤港澳珠三角等城市群建设正风生水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浙中城市群加速“浮出水面”。
浙中城市群将形成“一主一次”发展轴,即金义线是未来城市群最重要的发展轴线,并形成联结兰溪—金华—武义—永康—磐安—东阳—义乌—浦江的发展次轴线。
金华义乌间将发展快速交通,将主轴线上的县市域中心城市和重要城镇串联起来。整个城市群,将围绕“一主、两副”,即金华、义乌主中心城市,永康、东阳副中心城市,形成五级中心体系,即主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
一个城市群,一个大家庭,各县(市、区)原有行政区划将进一步服从于共同发展的需要。而在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公共设施的共建共享、生态环境的共建共保等重大问题上,城市群将作为一个整体协调用力。
全新的探索已提上议事日程。浙中城市群将推出各地区必须遵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行区域共同制度,实现全方位合作共赢。其中,产业合作将大胆探索联合招商、异地开发、利税共享等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一系列“蝶变”后,浙中城市群将成为浙江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平台,更快、更好地带动浙江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从而提升浙江在全国的整体竞争力。 空间发展框架:构建网络型城市群,形成“一个核心区域、两条发展带、三个城镇集群、两个支撑网络”的空间发展框架。
一个核心区域:由金华、义乌城市和金东-义西南战略发展区为主体共同构成,是承载网络型城市群核心功能的城市区域。将为提高金华-义乌都市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提升城市群的整体功能,加快要素集聚,培育新型产业提供强大的空间平台和服务基地;为带动浙江中西部地区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奠定良好基础。
两条发展带:一条为金义主轴线,作为网络型城市群核心功能的载体,主要通过培育金东-义西南战略区,促进主轴线产业发展,建立、完善合作机制,加强主轴线的交通联系等措施实现其核心集聚效应。另一条为联结兰溪——金华——武义——永康——磐安——东阳——义乌——浦江的发展带,是网络型城市群内部要素集聚的主要空间。两条发展带通过快速交通体系及基础设施综合廊道,串联现有重要的县市域中心城市和重要城镇,以及未来的重要开发节点,形成有重点的串珠状发展空间,促进浙中城市群融合发展。
三个城镇集群:分别为西北城镇集群,由金华、义乌、兰溪、浦江四城市和游埠等中心镇共同组成;南部城镇集群,由永康、武义二城市和古山等中心镇共同组成,向北可延伸辐射至磐安;东部城镇集群,由东阳城市和横店等中心镇组成。三个城镇集群将成为产业集群培育的主要空间载体。
两个支撑网络:一是生态环境保护网络,由“一心、两带、三片、放射廊道”构成,以建设全省生态屏障和生态城市为目标,形成以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休闲、界定城镇发展形态为主的生态绿地网络;二是基础设施网络,由交通、能源、通讯等功能组成,形成城市群内部同城化的设施载体,强化城市群与周边城市的联系。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为“一主两副五级”。
“一主”即以金华、义乌为城市群主中心城市,共同引领城市群发展;
“两副”指永康、东阳两个副中心城市;
“五级”指主中心、副中心,县市域中心(兰溪、浦江、武义、磐安),以及11个重点镇、54个一般镇的五级城镇。
产业空间布局:金东—义西南产业升级示范区、金兰综合制造业区、义乌商贸产业区、永武五金产业区。
金东—义西南产业升级示范区:以金东——义西南发展战略区为主体,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与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战略型产业基地。
金兰综合制造业区:以金华主城区为核心,以金华、兰溪的各类开发区和功能区为依托,形成长三角重要的综合制造业集聚区。
义乌商贸产业区:以义乌主城区为核心,整合义乌及东阳、浦江周边的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小商品总部办公、研发设计、制造、物流、贸易营销、旅游购物等各个环节相互支撑的商贸产业区。
永武五金产业区:以永康主城为主体,以永康、武义、磐安周边的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为依托,形成特色突出的五金、汽摩配产业区。
生态空间格局:一心、两带、三片、放射廊道
一心:以金华盆地中部的丘陵山地为主体构成城市群生态支持体系的核心,为城市群的“绿肺”。
两带:以东阳江-义乌江-金华江-兰江为主轴的生态带,以宣平港-武义江-永康江为主轴的生态带,保障水安全格局。
三片:以城市群东部、东北部大盘山、会稽山为主体;以北部、西北部龙门山及干里岗山脉为主体;以南部仙霞岭山脉为主体,构建城市群区域生态屏障,起到重要的生物栖息、水土保持以及区域防灾功能。
放射廊道:从绿心串联外围生态空间的放射状生态隔离廊道,以加强各自然“斑块”之间、“斑块”和“种源”之间的生态联系,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综合交通网络:
轨道交通:形成大区域、省域和城市群内部多层次网络,大区域层次新建杭长客运专线,实现与北京、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间4-6小时到达,与上海、南京等长三角中心城市及周边南昌、长沙等省会城市2-3小时到达;省域层次在现有和在建的沪昆、金温、金千、杭长铁路基础上,规划新建沪杭金衢、金台、金甬铁路3个通道,与杭、宁、温等主要城市1-2小时到达;城市群内部建设轨道等公共交通网,实现城市群主要城镇及景区间30-40分钟到达的同城化目标。
高速公路:形成“三横、二纵、一环”的网络体系,在现有5条高速公路基础上新建临金高速公路。三横:沪昆、甬金、台金高速;两纵:长深、诸永高速;一环:金华—武义—永康—东阳—义乌—金华高速环线。
城际快速道路:城市群内部构建17条城际机动车快速通道,其中金义主轴线设置4条快速路。规划金华义乌间设置1条03省道、2条城际快速路和1条一级公路;永康-义乌(东阳)规划设置2条省道及1条城际快速路,其中一条延伸至武义;其余主要城镇间按交通需求设置1~3条快速道路。
空港交通:近期使用义乌机场,远期在义乌与金华之间预留4D级浙中机场。
水运交通:形成“三干二支四港一库”总体布局。其中“三干”航道为兰江、衢江、金华江航道;“二支”航道为义乌江、武义江航道;“一库”航道为东阳横锦水库航道。
物流中心:重点建设四大物流中心,即:义乌国际物流中心、金华金三角国际物流中心、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物流中心、兰溪市嘉宝物流中心。同时,根据需要和建设条件,在沪昆、甬金、长深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重要的产业集群发展区域,适时规划布局建设若干规模较小的物流活动集聚场所。
市政设施网络:建设高速信息流通骨架网。建设500kV电网、高压输气管网为主体的高效能源保障网。以水资源跨行政区共享为重点,按规划分区域实施联合供水的一体化给水保障网络。
落实近期行动计划:坚持规划引领,深化完善城市群综合交通及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生态绿道及旅游一体化规划、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金东-义西南战略发展区规划等专项规划,以近期建设项目为主体,构建城市群七大行动计划,推动规划落到实处。
七大行动计划为:金义轴线增强计划、城际交通连接计划、区域重大建设项目库计划、区域旅游、文化、商贸交流计划、区域空间信息平台计划、区域水资源配置计划。
⑼ 浙江省有哪些在建的大型工业园区
浙江大型工业园区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文/金 谷 戴以村 董 波
工业园区将服务、土地、劳力等资源聚集在一起,以其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外资引进的集聚区和推进城市化的城市新区,是当前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大型工业园区的建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必将成为区域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有效载体,促使民营企业升级、集聚外来资金的新平台。
一、当前杭州湾等地区大型工业园区的布局及建设状况
(一)环杭州湾地区:
"环杭州湾区域"包括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区域人口占浙江全省的50.65%,国土面积占全省的44.7%,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最迅速、最有活力的区域之一。2000年该区域的GDP就占全省的72.4%,人均GDP达到浙江省平均水平的1.42倍,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2002年,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百强县中,环杭州湾区域中有13个县(市)位列其中。现在,环杭州湾区域正逐渐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环杭州湾地区三大产业群已初步显现:高新技术产业以杭州为中心,沿钱塘江两岸向绍兴、宁波、嘉兴、湖州辐射,集聚了全省70%以上的微电子企业,使杭州湾地区的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占全省80%以上,软件产业规模占全省90%以上,成为国内继北京、上海等地之后的新兴IT产业基地;化工产业以园区为基础,在环杭州湾地区也已成规模,上海、浙江的化工企业正开始从过去的沿路、沿河发展逐渐转向杭州湾方向集聚;纺织化纤产业群集聚效应显著,在全国同行业销售收入前30名企业中,集聚于杭州湾区域的就有8家,使这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化纤产业带之一。
据浙江省计委对全省工业园区的调查显示,目前环杭州湾沿岸地区已有各类工业园区608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8个,省级工业园区104个。10平方公里以上大型工业园区有42个,现已开发227平方公里,累计投资1476.58亿元。其中规划发展20平方公里以上、当地作为重中之重发展的工业园区的地区分布为:
杭州地区有杭州经济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东工业区、临平工业区,四个区块共已开发58.2平方公里。该区域以电子通讯、新材料、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累计入园企业3035家、投资155亿元,2002年工业总产值676亿元,出口创汇13.69亿美元。
嘉兴地区有嘉兴经济开发区、嘉善经济开发区、乍浦经济开发区、平湖经济开发区,四个区块共已开发53平方公里。该区域以光机电、汽车配件、五金机械、电子信息、木业家具等产业为主,累计入园企业1500家、投资70亿元,2002年工业总产值190亿元,出口创汇5.6亿美元。
湖州地区有湖州经济开发区、东部工业区,两个区块共已开发23.4平方公里。该区域以新材料、生物医药、高新电子、纺织服装产业为主,累计入园企业1129家、投资139亿元,2002年工业总产值113亿元,出口创汇7亿美元。
宁波地区有宁波经济开发区、镇海石化工业区、宁波市科技园区、明州工业区、姚北工业区、慈溪杭州湾新区,六个区块共已开发34.2平方公里。该区域以电子、石化、能源、家电、塑料加工等为主,累计入园企业8370家、投资689亿元,2002年工业总产值430亿元,出口创汇21亿美元。
绍兴地区有袍江工业区、滨海工业区、上虞工业区(包括上虞经济开发区、上虞精细化工园区),三个区块共已开发46平方公里。该区域以纺织化纤、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累计入园企业624家、投资173亿元,2002年工业总产值239亿元,出口创汇2.2亿美元。
(二)温、台沿海:
我省东南沿海的温州、台州两市,民营经济发达,产业基础雄厚,块状经济特色明显。温州市的塑料制品、包装印刷、合成革、锁具、眼镜、打火机等行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都达到50%以上。以组团和轴线分布的温州沿海产业带,集聚了该市约85%的GDP、90%的工业总产值。"中国鞋都"、"中国电器城"、"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中国制笔之都"、"中国合成革之都"、"中国印刷城"、"中国拉链之乡"、"中国眼镜之都"等一批国字号生产基地群已经初步形成,正成为我国同类产品出口基地。台州的医化、服装机械、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汽摩配件、水泵、阀门、鞋帽等八大产业也颇具特色优势。
现温州市已建和在建的各类工业园区有200余个,用地45平方公里。台州市现有工业园区5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个,省特色工业园区20个。
已有相当规模,并作为重中之重发展的工业园区,温州地区有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工业区、乐清电子电器工业园区,三个区块共已开发16平方公里。累计入园企业1093家、投资106亿元,2002年工业总产值173亿元,出口创汇5.422亿美元。
台州地区有台州经济开发区、滨海工业新城、浙江化学原料药基地、温岭工业城、黄岩经济开发区等,五个区块共已开发20.3平方公里。累计入园企业524家、投资82.7亿元,2002年工业总产值92亿元。
(三)浙中腹地:
位处浙中腹地的金华,现已初步形成化工医药、汽摩配、轻工、小商品、五金工具、建材、食品加工六大特色产业群。该地专业市场发达,全市拥有各类商品市场461个,2002年市场成交额达到502亿元,义乌小商品市场、永康科技五金城、金华商城等一大批专业市场成为金华市企业对外的窗口,企业产品的发散地,为大型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了便捷的物流通道。该市将作为重中之重发展的工业园区有金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义乌市小商品工业区、永康五金科技工业园区,三个区块共已开发18平方公里,累计入园企业1394家、投资99亿元,2002年工业总产值202亿元。
二、未来发展大型工业园区需要认真把握的几个方面
(一)园区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因势利导,适时发展一批重点工业园区
发展工业园区是提升我省块状特色经济的客观要求,我省园区在扩大对外开放、接受国际高档次产业转移、接轨上海和引导我省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作用和地位还不够突出。一是从园区设施和发展空间看,苏州工业园区高水平建设,发展空间大、后劲足。而我省工业园区规模普遍较小,目前还没有一个园区能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比。如杭州下沙工业园区目前发展势头强劲,规模扩张速度较快,但受到周围海宁、乔司农场等行政区域限制,发展空间不足。又如义乌义西南现有的"一区五园"分布于街道、乡镇,限于园区空间规模,入园企业所需用地无法一次性到位,许多企业被迫同时在多个工业园区征地设立,制约了入园企业水平的快速提升、规模的充分成长;二是从园区主要工业项目看,上海浦东开发区、曹泾化工区、苏州工业园区等都有一批国际一流的项目落户,而我省入园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外商投资缺少大项目、大公司;三是从园区作用看,对我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还比较弱,集聚、辐射功能还不够强,园区的增长极作用和旗帜效应还不够明显。
建议园区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根据新背景、新基础、新时期、新要求,因时顺势,发展若干个重点工业园区,经过5-10年的建设,有1-2个工业园区与苏州工业园区同期不相上下,成为承接外资、提升产业的高档次平台。能够积聚更大、更先进的项目,促进产业更快地发展升级。
(二)园区产业布局要进一步优化,立足错位发展,形成自身特色优势
从目前我省上规模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情况看,产业发展目标与方向不够明确、档次不够高、结构雷同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是对如何集聚省内外、国内外高水平企业,快速提升入园企业,缺乏有效措施,尽管集聚、提升产业是建设园区的初衷,但许多入园企业仅是简单地平行迁移。二是产业定位不够明确,产业发展规划滞后。许多园区没有从经济全球化、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出发,从更大视野和范围来审视自身发展的产业定位与布局,未能按照产业链的内在要求,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更大的范围经济,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三是园区产业特色不够明显,虽然各园区在发展思路上都是各有侧重,但受行政区划限制和自身利益驱动,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是只要企业入园都欢迎,且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造成各园区产业雷同,竞争过度。如绍兴市的袍江、绍兴县的滨海、上虞市的精细化工园区都把化工作为主要产业之一,杭州的下沙、江东、临平工业园区也都有化工、汽车产业区块,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建议今后园区发展必须立足集聚、提升产业特色优势,以培育大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链为目标,按照经济全球化,长三角一体化的要求,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导向,强化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园区产业布局,错位发展。
(三)园区配套基础设施要大力改善,特别要形成网络、提高共享性
近年来,我省加强了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多数园区实现了五通一平、六通一平,但相对于当前园区规模的快速扩张和扩大开放,接轨大上海的新要求,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一定的滞后。一是园区基础建设跟不上园区发展要求,特别是一些新兴的大型园区,如杭州江东开发区、绍兴滨海园区等,相对园区扩张和入园企业的要求,建设速度滞后。二是园区内基础设施与外部缺乏统筹安排、主动对接,导致园区内、外基础设施未能有效成网。个别园区的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虽初具规模,但未与整个区域的大框架形成网络,使得设施使用率不高,又制约园区快速发展。如由于杭州湾的交通网络还不够发达,削弱了该地区的区位优势,影响园区的招商引资。
应围绕建设重点工业园区,搞好道路网、水运网、供水网、能源网等基础设施规划,抓紧启动关键工程,适当超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四)园区建设应立足基础,超前规划,滚动开发
当前各地建设园区的积极性很高,但缺乏统筹规划。一是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不够,布局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的快速扩张,未将园区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功能区块来规划建设,使园区未能充分依托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撑,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园区的规划布局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还不够协调,影响园区规划建设。从其发展目标和开发计划看,存在脱离实际、盲目求快的倾向。部分工业园区对产业基础、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研究等还不够深入,但提出的开发速度却过高,有的甚至提出了每年新开发10平方公里的目标,如照此实施,势必导致为完成"指标"而开发,影响园区水平,甚至出现"开而不发"。园区建设也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发速度应根据实际发展需要而定,能保持每年实实在在新开发3-5平方公里,也已相当不容易。
政府对园区建设要加强引导,重点工业园区的发展既要站得高、看得远,依托中心城市,立足发展基础,进行超前规划,也要实事求是,根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保证质量、加快建设,促进园区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产业处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
⑽ 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具体在哪里
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范围包括规划控制区、重点规划区和“十二五”开发建设区等三个层次。包括婺城片区、金东片区和兰溪片区。这是一个更大空间、更高层次意义上的产业“金三角”布局,承载着金华未来的希望。 更多新兴产业资讯,请参考“新兴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