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现阶段如何选择主导产业
21世纪我国将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能否正确选择这一阶级的主导产业,将成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最有可能成为我国主导产业的将是以食品工业、汽车工业、建筑业和电子工业为核心的产业群,这些产业不仅符合选择标准,而且组成了一个技术水平由低到高的多层次立体结构,适合我国产业技术状况的特殊要求。 【关键词】 产业 主导产业 主导部门 产业结构 产业政策 根据人们目前对主导产业的认识,一般认为主导产业或主导部门是指在一国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强的技术进步能力,对经济发展起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代表了产业结构的演变方向或趋势的产业(或部门)。这类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特殊作用。如果一国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加以重点扶植、优先发展,将会极大地促进该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由于人均收入、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着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顺序,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主导产业。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只有与该国经济发展阶段相吻合,其积极效应才能得以发挥。21世纪,我国将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按照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届时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将达800~1000美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均收入从低水平转向中等水平。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幅度最大,出现各种结构偏差的可能性较大,因而各国发展速度的差异也较大。因此,正确地选择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的关键。 一、21世纪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的制约因素 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一国有限资源的配置效率,其前提条件是社会经济系统的状态是既定的。也就是说一国只能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现实地选择某个阶段的主导产业部门。我国选择21世纪的主导产业部门时应当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因素的制约: 1.需求约束。需求约束主要是我国过去几十年中长期的积累率过高形成的需求结构偏差。与其它国家相同人均收入水平时需求结构相比较,我国2008年需求结构有较大偏差,主要是居民消费中食品消费比重高出很多,非食品消费(消费性制品和消费性服务)过小。世界银行的预测认为,到2008年中国家庭消费中食品支出所占比重为44%~49%,我国在选择2008年的主导产业时不应忽视这一重要差别。 2。供给约束。我国供给方面的主要约束是能源基础原材料和基础设施严重短缺。我国目前正花大气力发展基础产业,但从可运用资源(主要是资金)与未来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来看,无论90年代怎样提高投资比例,基础产业的短缺都不可能根本缓解。到2008年,与其他国家相同发展水平人均能源占有量相比,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相当低,原材料产品供给不足问题也很突出。 3.就业约束。我国就业约束主要在于劳动力供给量大,从而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根据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到本世纪末,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比世界所有发达国家年龄人口之和还要多2000万。另外,农村劳动力迅速向非农业产业转移,进一步增大了就业压力。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在选择主导产业时不得不把安置劳动力就业问题摆到重要位置上。 4.科技、教育水平约束。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不断冲击着各国已有的产业结构,它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影响的主要方面是钢铁、汽车等传统支柱产业衰落,而电子计算机、宇航、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在这种国际环境下,我国在调整产业结构时,也应当注重新兴产业的发展,但同时还应看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还缺乏全面发展新兴产业应有的科技力量和教育水平。我国整体产业技术水平还很落后,而且发展不平衡,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我国科技发展又受到国民文化教育水平的制约。据统计,在我国目前全部就业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只占1%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现期水平。 以上情况说明,到2008年,我国不可能发生以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群及其相关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变化。当然,我国也具有开发某些高技术的能力、集中力量发展某些新兴产业,是完全可能的。但如果脱离我国实际情况,直接模仿当代的美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单纯将高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就势必造成我国工业体系中新、旧结构断层和技术断层,破坏经济的正常发展。总之,我国科技、教育水平的状况决定了我国主导产业群不可能完全高技术化,而必然是一种多层次的格局。 二、2008年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 借鉴国外主导产业选择的经验,同时充分考虑我国的各种制约因素,我国选择2008年的主导产业应主要依据以下几条标准: 1.需求潜力大。主导产业的产品应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具有较大量、长期、稳定的需求。当然首先是针对国内市场。市场需求是所选择的主导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拉动,主导产业很快就会衰落。 2.技术进步快且适用性强。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特别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所选择的主导部门应当能够集中地体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我国受科技和教育水平的制约,整个产业技术水平还很低,不能过分追求高技术。我国技术与经济发展本来就有多层次的特点,技术进步也具有不同层次的内涵,并非一定具有最高水平。所以,我国选择主导产业,必须考虑到技术发展的多层次性和协调性,选择具有启动关联作用的“适用技术 ”。 3.部门带动性强。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它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它应具有较大的前、后向联系和影响,通过这种关联产生对一系列部门的带动与推进作用,并使这些部门派生出对其它部门的进一步促进作用,从而产生经济发展中的连锁反应和加速效应。 4.就业效果好。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相对过剩,这一方面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另一方面也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我们选择的主导产业应具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这样可以既缓解就业压力,又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比较利益优势。 5.有进口替代或出口创汇能力。虽然我国主导产业应以国内市场作为主体市场,但在开放条件下,还必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重视国际贸易的作用。主导产业应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有外向发展潜力,能在国际市场上形成较强的竞争能力,从而既增加有效供给时间,又可为国家换取外汇。在选择主导产业时还应注意选择那些有一定技术基础,但产品长期大量依赖进口的产业加以重点扶植,尽快实现产品的进口替代,并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转化、创新能力,闯出一条“进口依赖——进口替代——出口创汇”的道路。 三、2008年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最有可能成为我国主导产业的将是以食品工业、汽车工业、建筑业和电子工业为核心的产业群。不仅因为这些产业最接近前面提出的选择标准,而且它们组成了一个技术水平由低到高的多层次立体结构,使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得以协调和衔接,符合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多层次的特点。具体来说: (一)食品工业 1.有巨大的需求潜力。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到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比重仍占第一位。仅国内需求就可构成一个巨大、长期、稳定的市场。目前我国食品工业已是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的大行业,但仍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2.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进步。食品工业是典型传统产业,属低等技术水平的产业。将食品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扶持,通过技术更新改造和吸收引进先进技术,不仅可以加速食品工业本身的技术进步,而且易于渗透扩散到其它传统产业,因而可以推动整个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低层次技术的提高。 3.可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食品工业的发展首先可以带动为其提供原料的农业的发展。随着食品加工深度的增加,档次的提高,对食品制造机械、食用色素、添加剂、酶制剂、营养强化剂、保鲜、贮存设备、各种食品包装材料等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可以带动轻工机械、化工、造纸、玻璃、塑料、金属制品等产业的发展。 4.可安置大量劳动力就业。食品工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安置新增劳动力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另外,食品工业要求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符合我国劳动力素质低的特点,可吸收大量文化层次低的劳动力。 5.具有优越的出口创汇条件。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主要农作物产量均高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我国农产品和经济作物种类繁多而且有许多特有、稀有物产,是许多国家无可比拟的,这就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加之我国食品生产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有许多名扬四海的传统产品,另外我国劳动力丰富,产品成本低,这些都是食品工业参于国际竞争的有利条件。 (二)汽车工业 1.需求量大,供不应求。只要限制进口整车,我国国内汽车需求大大超过供给。从长远看,无论货车还是小轿车都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着眼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和社会运转节奏加快,轿车的需求正在急剧增长,我国轿车市场已由潜在市场变为现实市场。我们再也不能依靠大量进口轿车来满足这种需求,加速发展我国自己的轿车工业势在必行。 2.技术进步快且有利于整体产业技术进步的协调与稳定。虽然目前汽车工业在西方国家已沦为“夕阳产业”,但我国整体产业技术水平还很落后,不能跨越这一阶段。而且它们属中等技术水平的产业,高新技术比较容易被它们吸收利用,它们的先进技术又较容易传递、渗透到传统产业,易被传统产业消化和接受。因此它们可以成为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过渡的中介技术,弥合高、低技术之间的断层,确保整体产业技术进步的协调与稳定。 3.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强。汽车工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在国民经济诸部门中,汽车工业属于带动面大,波及范围广的产业之一。可以带动钢铁、石油、橡胶、玻璃、电子、油漆、人造革、塑料等行业的发展。 4.可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汽车工业可提供较多的劳动就业机会。由于汽车的使用面广、流动性大,其吸收间接就业人员的容量和能力是其他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不能比拟的。 5.有能力实现“进口依赖——进口替代——出口创汇”的目标。我国汽车一直属于大宗进口商品之一,在过去30年中,中国花在进口汽车上的资金达260亿元,相当于30年投给整个汽车工业资金的4.3倍。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已具有一定的物资技术基础,具备了实现进口替代的能力。在挡住进口车的基础上,我国汽车行业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汽车出口创汇逐年递增,另外西方发达国家现已转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工业正逐步走向衰落,这为我国汽车业打进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契机。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尽可能多地占领这一市场。 (三)建筑业 1.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我国建筑业有长期不衰的稳定的市场。我国长期形成的需求结构的偏差,造成了建筑业的低收入弹性。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这一状况将根本扭转。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用房和公共设施不断增加,第三产业也将发展起来,将产生对各种楼宇的旺盛需求。再加上新型铁路、公路、机场、桥梁、码头和各种高级现代设施的建设任务,看来有可能使建筑业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部门。 2.推动产业向高级化技术发展。建筑业也属于中等层次的技术水平,它和汽车工业一样是连接高、低技术的纽带,同时对推动产业向高级化技术发展有重大作用。 3.与其它产业联系广泛。建筑业的相关产业也是极广的,我国建筑产品成本中,70%是材料消耗,建筑材料共近80大类,2000个品种,3万多个规格。它可带动建材、冶金、化工、石油、森林、机械等50多个相关部门,而室内装修、家俱陈设等也是它的“前瞻”产业。 4.具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建筑业属劳动密集型和非资本密集型产业,也就是说发展这样的部门投资少而就业量大。从而可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避开资金短缺的劣势。 5.具有打入国际市场的潜力。我国建筑业人力资源雄厚、工人工资低、吃苦耐劳,并有独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打入国际市场是一个有优势的产业。建筑业打入国际市场,不仅可以为国家赚取外汇,而且可以带动机电设备和原材料的出口,一举数得。 (四)电子工业 1.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电子工业是个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我国电子工业已有10多个大门类,主要品种有1500多种。电子技术和电子产品与技术装备,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因此社会需求面广、量大,而且符合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从需求上看,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 2.体现着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电子工业是高技术产业的代表,它是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中最活跃的新兴产业,凝结着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为所有的部门提供现代的生产手段,注入新的活力,深刻地影响现代工业的发展。 3.部门带动作用强。电子工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机械工业提供各种大型、重型加工设备和进行超微、超细、超薄加工的精密设备,而且需要有关部门提供品种繁多、型号复杂的材料。因此,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将会带动材料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很多部门的较大发展。 4.相对就业效果好。电子工业属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它的就业效果不如前三个产业,但它涉及面广,在新兴产业中是吸收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可安置大量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就业。而且许多行业对就业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并不高,就我国的科技教育水平来说,是不难达到的。 5.有实现进口替代能力和出口创汇潜力。我国电子工业进口依赖度也很大,不仅成套设备大量进口,而且国产产品的关键元器件的自我配套率低,也大量依靠进口。目前我国已采取措施,有计划地组织国产化以替代进口,通过采取有力措施,是有能力快速实现进口替代的。我国电子产品出口增长也很快而且潜力很大。虽然近几年电子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但仍有很大发展潜力。如果加以重点扶植,出口额和出口品种都将大幅度增长。
B. 什么是主导产业其形成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其较小的发展变化足以带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变化,从而引起经济高涨的产业部门。
主导产业形成的条件:
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它一般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整个经济增长率。第三,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基于主导产业的上述五个特征,政府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主导产业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二,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市场潜力大,输出前景光明。第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第四,产业关联效应强。
C. 主导产业的选择的方法有哪些
根据人们目前对主导产业的认识,一般认为主导产业或主导部门是指在一国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强的技术进步能力,对经济发展起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代表了产业结构的演变方向或趋势的产业(或部门)。这类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特殊作用。如果一国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加以重点扶植、优先发展,将会极大地促进该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由于人均收入、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着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顺序,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主导产业。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只有与该国经济发展阶段相吻合,其积极效应才能得以发挥。21世纪,我国将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按照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届时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将达800~1000美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均收入从低水平转向中等水平。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幅度最大,出现各种结构偏差的可能性较大,因而各国发展速度的差异也较大。因此,正确地选择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的关键。 一、21世纪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的制约因素 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一国有限资源的配置效率,其前提条件是社会经济系统的状态是既定的。也就是说一国只能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现实地选择某个阶段的主导产业部门。我国选择21世纪的主导产业部门时应当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因素的制约: 1.需求约束。需求约束主要是我国过去几十年中长期的积累率过高形成的需求结构偏差。与其它国家相同人均收入水平时需求结构相比较,我国2008年需求结构有较大偏差,主要是居民消费中食品消费比重高出很多,非食品消费(消费性制品和消费性服务)过小。世界银行的预测认为,到2008年中国家庭消费中食品支出所占比重为44%~49%,我国在选择2008年的主导产业时不应忽视这一重要差别。 2。供给约束。我国供给方面的主要约束是能源基础原材料和基础设施严重短缺。我国目前正花大气力发展基础产业,但从可运用资源(主要是资金)与未来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来看,无论90年代怎样提高投资比例,基础产业的短缺都不可能根本缓解。到2008年,与其他国家相同发展水平人均能源占有量相比,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相当低,原材料产品供给不足问题也很突出。 3.就业约束。我国就业约束主要在于劳动力供给量大,从而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根据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到本世纪末,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比世界所有发达国家年龄人口之和还要多2000万。另外,农村劳动力迅速向非农业产业转移,进一步增大了就业压力。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在选择主导产业时不得不把安置劳动力就业问题摆到重要位置上。 4.科技、教育水平约束。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不断冲击着各国已有的产业结构,它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影响的主要方面是钢铁、汽车等传统支柱产业衰落,而电子计算机、宇航、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在这种国际环境下,我国在调整产业结构时,也应当注重新兴产业的发展,但同时还应看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还缺乏全面发展新兴产业应有的科技力量和教育水平。我国整体产业技术水平还很落后,而且发展不平衡,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我国科技发展又受到国民文化教育水平的制约。据统计,在我国目前全部就业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只占1%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现期水平。 以上情况说明,到2008年,我国不可能发生以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群及其相关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变化。当然,我国也具有开发某些高技术的能力、集中力量发展某些新兴产业,是完全可能的。但如果脱离我国实际情况,直接模仿当代的美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单纯将高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就势必造成我国工业体系中新、旧结构断层和技术断层,破坏经济的正常发展。总之,我国科技、教育水平的状况决定了我国主导产业群不可能完全高技术化,而必然是一种多层次的格局。 二、2008年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 借鉴国外主导产业选择的经验,同时充分考虑我国的各种制约因素,我国选择2008年的主导产业应主要依据以下几条标准: 1.需求潜力大。主导产业的产品应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具有较大量、长期、稳定的需求。当然首先是针对国内市场。市场需求是所选择的主导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拉动,主导产业很快就会衰落。 2.技术进步快且适用性强。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特别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所选择的主导部门应当能够集中地体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我国受科技和教育水平的制约,整个产业技术水平还很低,不能过分追求高技术。我国技术与经济发展本来就有多层次的特点,技术进步也具有不同层次的内涵,并非一定具有最高水平。所以,我国选择主导产业,必须考虑到技术发展的多层次性和协调性,选择具有启动关联作用的“适用技术 ”。 3.部门带动性强。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它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它应具有较大的前、后向联系和影响,通过这种关联产生对一系列部门的带动与推进作用,并使这些部门派生出对其它部门的进一步促进作用,从而产生经济发展中的连锁反应和加速效应。 4.就业效果好。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相对过剩,这一方面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另一方面也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我们选择的主导产业应具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这样可以既缓解就业压力,又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比较利益优势。 5.有进口替代或出口创汇能力。虽然我国主导产业应以国内市场作为主体市场,但在开放条件下,还必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重视国际贸易的作用。主导产业应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有外向发展潜力,能在国际市场上形成较强的竞争能力,从而既增加有效供给时间,又可为国家换取外汇。在选择主导产业时还应注意选择那些有一定技术基础,但产品长期大量依赖进口的产业加以重点扶植,尽快实现产品的进口替代,并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转化、创新能力,闯出一条“进口依赖——进口替代——出口创汇”的道路。 三、2008年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最有可能成为我国主导产业的将是以食品工业、汽车工业、建筑业和电子工业为核心的产业群。不仅因为这些产业最接近前面提出的选择标准,而且它们组成了一个技术水平由低到高的多层次立体结构,使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得以协调和衔接,符合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多层次的特点。具体来说: (一)食品工业 1.有巨大的需求潜力。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到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比重仍占第一位。仅国内需求就可构成一个巨大、长期、稳定的市场。目前我国食品工业已是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的大行业,但仍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2.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进步。食品工业是典型传统产业,属低等技术水平的产业。将食品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扶持,通过技术更新改造和吸收引进先进技术,不仅可以加速食品工业本身的技术进步,而且易于渗透扩散到其它传统产业,因而可以推动整个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低层次技术的提高。 3.可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食品工业的发展首先可以带动为其提供原料的农业的发展。随着食品加工深度的增加,档次的提高,对食品制造机械、食用色素、添加剂、酶制剂、营养强化剂、保鲜、贮存设备、各种食品包装材料等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可以带动轻工机械、化工、造纸、玻璃、塑料、金属制品等产业的发展。 4.可安置大量劳动力就业。食品工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安置新增劳动力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另外,食品工业要求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符合我国劳动力素质低的特点,可吸收大量文化层次低的劳动力。 5.具有优越的出口创汇条件。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主要农作物产量均高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我国农产品和经济作物种类繁多而且有许多特有、稀有物产,是许多国家无可比拟的,这就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加之我国食品生产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有许多名扬四海的传统产品,另外我国劳动力丰富,产品成本低,这些都是食品工业参于国际竞争的有利条件。 (二)汽车工业 1.需求量大,供不应求。只要限制进口整车,我国国内汽车需求大大超过供给。从长远看,无论货车还是小轿车都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着眼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和社会运转节奏加快,轿车的需求正在急剧增长,我国轿车市场已由潜在市场变为现实市场。我们再也不能依靠大量进口轿车来满足这种需求,加速发展我国自己的轿车工业势在必行。 2.技术进步快且有利于整体产业技术进步的协调与稳定。虽然目前汽车工业在西方国家已沦为“夕阳产业”,但我国整体产业技术水平还很落后,不能跨越这一阶段。而且它们属中等技术水平的产业,高新技术比较容易被它们吸收利用,它们的先进技术又较容易传递、渗透到传统产业,易被传统产业消化和接受。因此它们可以成为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过渡的中介技术,弥合高、低技术之间的断层,确保整体产业技术进步的协调与稳定。 3.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强。汽车工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在国民经济诸部门中,汽车工业属于带动面大,波及范围广的产业之一。可以带动钢铁、石油、橡胶、玻璃、电子、油漆、人造革、塑料等行业的发展。 4.可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汽车工业可提供较多的劳动就业机会。由于汽车的使用面广、流动性大,其吸收间接就业人员的容量和能力是其他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不能比拟的。 5.有能力实现“进口依赖——进口替代——出口创汇”的目标。我国汽车一直属于大宗进口商品之一,在过去30年中,中国花在进口汽车上的资金达260亿元,相当于30年投给整个汽车工业资金的4.3倍。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已具有一定的物资技术基础,具备了实现进口替代的能力。在挡住进口车的基础上,我国汽车行业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汽车出口创汇逐年递增,另外西方发达国家现已转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工业正逐步走向衰落,这为我国汽车业打进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契机。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尽可能多地占领这一市场。 (三)建筑业 1.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我国建筑业有长期不衰的稳定的市场。我国长期形成的需求结构的偏差,造成了建筑业的低收入弹性。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这一状况将根本扭转。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用房和公共设施不断增加,第三产业也将发展起来,将产生对各种楼宇的旺盛需求。再加上新型铁路、公路、机场、桥梁、码头和各种高级现代设施的建设任务,看来有可能使建筑业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部门。 2.推动产业向高级化技术发展。建筑业也属于中等层次的技术水平,它和汽车工业一样是连接高、低技术的纽带,同时对推动产业向高级化技术发展有重大作用。 3.与其它产业联系广泛。建筑业的相关产业也是极广的,我国建筑产品成本中,70%是材料消耗,建筑材料共近80大类,2000个品种,3万多个规格。它可带动建材、冶金、化工、石油、森林、机械等50多个相关部门,而室内装修、家俱陈设等也是它的“前瞻”产业。 4.具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建筑业属劳动密集型和非资本密集型产业,也就是说发展这样的部门投资少而就业量大。从而可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避开资金短缺的劣势。 5.具有打入国际市场的潜力。我国建筑业人力资源雄厚、工人工资低、吃苦耐劳,并有独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打入国际市场是一个有优势的产业。建筑业打入国际市场,不仅可以为国家赚取外汇,而且可以带动机电设备和原材料的出口,一举数得。 (四)电子工业 1.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电子工业是个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我国电子工业已有10多个大门类,主要品种有1500多种。电子技术和电子产品与技术装备,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因此社会需求面广、量大,而且符合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从需求上看,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 2.体现着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电子工业是高技术产业的代表,它是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中最活跃的新兴产业,凝结着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为所有的部门提供现代的生产手段,注入新的活力,深刻地影响现代工业的发展。 3.部门带动作用强。电子工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机械工业提供各种大型、重型加工设备和进行超微、超细、超薄加工的精密设备,而且需要有关部门提供品种繁多、型号复杂的材料。因此,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将会带动材料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很多部门的较大发展。 4.相对就业效果好。电子工业属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它的就业效果不如前三个产业,但它涉及面广,在新兴产业中是吸收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可安置大量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就业。而且许多行业对就业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并不高,就我国的科技教育水平来说,是不难达到的。 5.有实现进口替代能力和出口创汇潜力。我国电子工业进口依赖度也很大,不仅成套设备大量进口,而且国产产品的关键元器件的自我配套率低,也大量依靠进口。目前我国已采取措施,有计划地组织国产化以替代进口,通过采取有力措施,是有能力快速实现进口替代的。我国电子产品出口增长也很快而且潜力很大。虽然近几年电子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但仍有很大发展潜力。如果加以重点扶植,出口额和出口品种都将大幅度增长。
D. 主导产业如何选择,如何发挥作用 产业经济学
基本有两个要求:
1、有基础优势
2、有发展潜力
E. 主导产业确定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主导产业确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竞争优势明显
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主导产业不仅应该具有更强的获取资源的能力,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应该具有更强的价值创造能力,从而不断将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得以发展、壮大。从主导产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其壮大是现有产业优势得以利用并不断改进、提升并转变为竞争优势的过程。主导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应该具有预期的产业优势,主导产业的壮大实质上是支柱产业和产业优势的动态发展过程:现实的支柱产业是主导产业(即未来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现实的产业优势是主导产业的优势(即预期的产业优势)得以创建、积累的条件。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察备择产业现有的产业优势及其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判断其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二)、内生增长能力强
主导产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只是其外在表现,而产业的内生增长能力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以必须选择内生能力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迈克尔・波特(2003)从生产要素的角度阐述了内生能力对产业竞争优势重要性的机理。他将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类。其中,基本生产要素大都是天然禀赋,是既定的条件,高级生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来自后天创造。当产业发展面临选择性的劣势时(如土地昂贵、天然资源缺乏等),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通过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将基本生产要素带来的劣势消化,并创造出产业的竞争优势。这种创造力主要依靠的是以创新力为主体的产业内生能力。
早在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中,就提出了创新是产业兴衰的主要动力,是产业内生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主导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为有了创新,主导产业的增长率就会大大超过国民经济总增长率。创新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来影响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首先,创新氛围可以培养劳动者对产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敏感,尤其是对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其次,不断创新可以通过完善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状态、创造或调节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等方法来改善生产要素供给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第三,创新可以不断带来新的投资领域、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进而影响需求结构;最后,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大的产业,创新可以通过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而吸引生产要素的流入,从而提高产出的数量并有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小的产业,创新通过需求的相对缩小而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出。
(三)、需求弹性大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了对各种产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市场需求是主导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之一。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必须拥有长期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容量。主导产业的产品应在国内甚至是国际市场具有较大的、长期的需求。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拉动,主导产业很快就会衰落。所以,主导产业选择必须把“需求的收入弹性最大化”作为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至少要大于1。
产业是一个诸要素相互关联的系统,产业需求结构的任何一点变动都将触发到产业系统的方方面面。其中,消费需求结构是需求结构变动的主要方面,它可以通过市场引发投资需求结构以及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变动。只有把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最高或较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才能促进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提升,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
(四)、技术先进
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获得了新的生产函数。所以,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特别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应当能够集中地体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趋势。作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应能够较快地吸纳先进技术,从而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众所周知,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技术进步的作用,这不仅表现在技术进步能够改变劳动手段、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的质量,从而影响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例,导致资源的重新配置,而且还表现在技术进步能开创出新产品、新产业、新部门,逐步替代或改造传统产品、传统产业和传统部门,最终提升整个产业的素质和区域产业结构的水平。
通过对产业革命史的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主导产业更替的动力来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每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导致新技术的产业化,并导致该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因此,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该自觉地将主导产业选择与技术进步对接起来。当然,并不是技术最先进的产业就能成为主导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必须要有扩散效应。
(五)、关联强度高
主导产业所具有的带动性是主导产业的一个重要性质,而主导产业正是通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来带动其发展的。所谓产业的关联,在本质上是社会生产中不同部门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结构及产品的需求结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结构状态。而产业的关联度则是产业之间这种技术结构和产品的需求结构的扩散程度及其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强度。
区域产业系统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复杂的大系统,不同产业由于产品生产方式和技术复杂程度不同,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也就不同,从而对区域经济的推动力和拉动力有相当大的差别。选择关联度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或推动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郑江绥
F. 产业经济学中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有哪些
主导产业的合理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准则:
(1)关联效应标准
(2)收入弹性标准
(3)生产率标准——————————————————————————————————————
详细内容:(1)关联效应标准
也称赫希曼基准,所谓产业关联效果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关程度,在产业关联链中必然存在一个与其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在投入产出关系上关联系数最高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对其前、后向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将这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有利于带动其他产业的同时发展。
(2)收入弹性标准
需求收入弹性基准是从需求角度看某产业的变化对人均收入变化的反映度 。需求收入弹性是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产品需求的增加率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之比,反映该产业的产品社会需求随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在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的情况下,以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使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是符合产业结构变化方向的。
衡量某产业的需求变化对人均收入变化的反映度,有两个指标:即某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值和规模弹性值。
(3)生产率标准
该准则是从供给角度,选择技术进步快,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为主导产业。一般地说,重化工业比轻工业技术进步要快,而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又比重工业技术进步要快。 人们只要对各产业部门的增长弹性和技术进步速度进行测定,选择该两项指标值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即可。
G.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主要基准方法
从市场条件来判定,主导产业应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市场竞争力;从产业之间的带动作用来判定,主导产业应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从技术创新与进步的角度来判定,应优先发展技术水平高、科技进步速度快,技术进步对产值、利润贡献大的产品…… 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通常是先用定性方法对主导产业进行粗选,找出可能潜在的未来的主导产业,然后用定量方法对已经经过粗选的主导产业进行定量化处理与优化选择,从而达到定性与定量的统一。
H. 主导产业选择的四个标准
1、产业要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进步空间,有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2、有很强的产业专带动效果,能够属对其他产业提供需求和供给,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3、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能够不断的推进技术创新,完成科技革命的重任;
4、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域优势。
I. 什么是主导产业选择政策
主导产业的选择、培育是实施产业政策的一大战略目标。主导产业往往被誉为经济发展的起爆剂和驱动轮,由此受到经济学家的青睐。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以主导产业作为核心,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这是人们在总结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轨迹后得出的共识。
目前,高新技术正处在取得突破的前夜,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必将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利用高新技术迎得生产力的解放,获取后发性优势,这是发展中国家跃身于发达国家行列的一次良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既有着集中力量开发高新技术的紧迫感,又面临着加速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艰巨任务。为此,我们应根据我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一般性规律,确立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顺序。通过对主导产业的正确选择、重点扶植、加速培育来匡正我国产业结构的偏差,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全面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