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产业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a) 产业结构思想的萌芽:
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起源于17世纪内。
b)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容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阶段。赤松要、库兹涅茨、列昂惕夫和克拉克等人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c) 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较快的发展,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霍夫曼、希金斯、罗斯托、钱纳里等人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产业结构研究和产业结构理论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依靠引进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模式,
(1) 产业结构现状研究
a) 产业关联分析:主要对投入产出法的研究和应用,是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的。
b) 产业结构机理分析:分析了产业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关注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2) 产业结构发展规律、趋势研究
a) 产业结构的演变机理和过程研究
b) 产业结构的优化研究
Ⅱ 国外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开始高度重视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采取了多种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给予扶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台专门法律法规,为新兴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制定专项战略规划,引导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3、设立管理和中介机构,强化领导和服务功能
4、实施财税金融优惠政策,扶植新兴产业成长
5、重视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推动技术研发和应用
6、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 提供充足智力支持。
Ⅲ 云南核桃那些品种
一般是根据核桃的经济性状与生物学特性,把核桃划分为泡核桃、铁核桃、夹绵核桃三个类型。云南有800多年核桃栽培历史,是核桃的起源地和核桃主产区之一。2005年全省核桃种植总面积达700万亩,年产量接近10万吨,产值20亿元左右,面积、产量和质量上均居全国之冠。在省内,核桃种植面积也领先于其它干鲜果品,是名副其实地云南第一经济林果。云南薄壳核桃个大、壳薄、仁色浅黄、出仁率及含油率高,食味香纯,营养丰富,品质优良,口感比我国北方核桃和美国核桃好,历来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是云南省的知名品牌。目前云南省已有漾濞、楚雄、大姚、南华、永平、凤庆、云龙、昌宁8个县(市)被授予“中国核桃之乡”的称号。 由于核桃对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应性广,栽培管理比较容易,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受益时间长,长期以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被群众赋予“铁杆庄稼”、“摇钱树”等美誉。但温凉地区如昆明、昭通、曲靖、文山、丽江、迪庆、怒江、大理、玉溪是云南省实生核桃的主分布区,也是云南省核桃主产区,适宜栽培核桃的土地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由于云南省本地条件和气候条件多样,温凉地区特别是滇东北、滇西北等高寒山区,也是霜害严重的地区,霜期长短不一。 一般的核桃品种对晚霜和倒春寒的抵御能力差,容易遭受霜害和冻害,晚霜和倒春寒危害成为温凉地区核桃发展的自然制约瓶颈。多年以来,云南省在核桃产业的发展中,偏重于漾濞核桃、三台核桃品种的无性系良种的研究和发展,对温凉地区的耐晚霜核桃品种研究不够,缺乏耐晚霜危害的优良品种,限制了这些地区核桃产业的发展,良种是制约温凉地区核桃发展的第二个瓶颈。 针对云南省核桃产业发展中缺乏耐晚霜危害的优良品种现状,云南省林业厅于2006年8月开展耐晚霜核桃品种优株调查、收集和保存工作,从昆明、昭通、曲靖、玉溪、文山、大理、怒江、丽江和迪庆等温凉地区的9个州、市29个市县区选出1229株耐晚霜优良乡土核桃优良单株,在此基础上又组织科技人员进行了耐晚霜核桃品种的复选和穗条收集。经过实地核实和考种,复选出137个无性系的1933个单株。从而扭转了云南省耐晚霜核桃种质资源家底不清、保存量小、流失严重的局面。今后,云南省将利用这些优良单株和优良林,为全省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Ⅳ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没有和谐矿区这一概念,但是对于矿地关系存在大量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矿业公司和矿区居民关系、社区发展等方面。
以矿业公司和矿区居民的关系来讲,如Neate(2004),Harvey和Nish(2005)发现,矿业权开发中与土地所有人和要求人之间的直接协商在不断增加,即与矿业权有关的土地权所有人依据法律规范获得相关利益的要求在上升。Trigger(2003),Lence(2005)则先后研究了矿业开发对当地人就业和培训的影响。O’Faircheal laigh(2006)分析了矿业开发商与当地人之间对矿产资源开发这一活动的影响力,发现两者影响力的对比在不断发生变化。
就矿业社区发展研究来说,如Kemp(2005),Rolfee tal(2006)特别强调了与矿业公司商业计划协调一致的社区参与的重要性。Joyce和Macfarlane(2002)研究了矿业开发过程中社会影响评估的情况。Cheneyctal(2002)则指出,在社区与矿业公司的关系中,矿业公司缺乏对社区的地位和作用的清晰认识。MCA(2004a),Guerin(2006)总结了澳大利亚矿产业的不同利益主体对可持续发展的不同动机。
可以说,国外矿地关系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矿区利益主体的行为、组织、博弈、制度演化等方面的研究上,这为我国和谐矿区建设未来研究的方向提供了借鉴。
Ⅳ 产业链整合:国内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论产业链整合>
作者: 任江波 / 刘明宇 / 芮明杰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一,揭示分工从工艺分工发展到功能性分工以后,产业链形态、产业链关联方式、整合方式、整合主体发生的变化。第二,在一个基于分工演进的报酬递增框架下,将交易费用理论和企业知识理论融合起来,综合分析了产业链整合分化的微观机理,从知识共享的视角,研究产业链的整合。第三,在对产业链、企业集群的价值创造方式深入细分的基础上,对基于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经济、模块化经济、网络效应的价值创造过程和知识共享的内容进行比较,揭示了不同类型产业链价值创造和知识整合的差异。第四,提出了产业链的知识整合、价值模块整合与产品整合的三维度模型,并在野中郁次郎SECI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动态知识价值链,构造了一个新的知
识创新模型,深化了对模块化体系中产业链知识整合机制的认识。第五,将产业链理解为一个知识体,从知识角度研究了产业链分化整合的机理,探讨了产业链整合过程中知识共享的动力机制、模块创新机制、知识创造机制,以及产业链整合的组织模式,并分析了具有创新外部性的模块化产业链的政策规制要点。
这本书应该适合你,建议你去看看
Ⅵ 近年来国外对第三产业的研究论文有哪些
友情提醒你,这个在网上找不了人帮忙,网上代 写都是些骗子,挂qq号回复的就是这类人,只能是自己去网络文库或者知网上找,实在不行去高校附近找找,那些印刷店什么的才是真的,不过收费也很贵的,自己在网上找资料才是正解,自从被骗,我就义务揭发,提醒广大网友避难上当,浪费时间金钱
就比如楼上那位,你联系他,他就会告诉你收费多少,价格先是几百上千,可以说到几十,反正都是骗,谈成了就会让你先打钱过去……
Ⅶ 国内外研究现状
总体看,国外偏重资源、环境保护、人口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题,较宏观。而国内偏重的是理论方法、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微观。有关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研究的著述相对较少。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提出以人为本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理论
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众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研究提出了诸如环境决定论、人口中心论、增长方式转变核心论等各种侧重点迥异的理论观点。如1994年开罗会议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引起学术界强烈反响。这个新的发展观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其基本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心理、交往、文化等全面发展的需要;发展途径为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尤其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逐步过渡到以人力转变积聚和集中为主要手段的发展;基本模式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科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由此形成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为全方位适度人口论、资源稀缺论、生态系统论、总体经济效益论、社会协调论等。
(二)提出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各类国际文献以及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如基多的“综合发展观”专家会议和北京的国际社会发展会议等)都在世界范围内深化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就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而社会发展就是“更好地生存”。
在20世纪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全球发生了三大影响深远的变化:一是生产力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空前扩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的物质财富,从而迅猛推进人类文明进程;二是人口爆炸性增长,20世纪人口翻了两番,超过62亿,并仍以每年7800万的速度继续激增;三是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贫富分化加剧已成为21世纪困扰人类文明进步的桎梏,表明人类社会当今生存方式不可持续,四者的恶性循环为旧工业生产方式掘下坟墓,那种“先污染后治理”,以高消耗刺激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
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紧密相联,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纳入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社会系统与地球自然系统协同进化、良性循环。1992年183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聚会,其中102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讨论并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发展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一系列文件,对国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提上了日程,并付诸实践。
(三)社会资源利用与保护发展模式
西方社会也从先前的发展模式中认识到社会发展必须是“整体的”,“综合的”,也是“协调的”。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政策,制定法规、采取措施,对国土资源进行重新的定位和开发利用。从大量的消耗资源聚集财富到降低消耗,遵守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到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新的理论和发展模式,即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总体看,从国外对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的研究成果来看,各国都从自身国情出发,提出的理论和制定的发展模式具有针对性,虽然国外少有直接针对像我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方面的相关研究,但国外发展理论的演变及其规律则为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样本和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研究常常欠缺对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的深入分析,各种发展模式忽略了各国内部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区域之间的巨大差异,从而使理论及模式的预期指导意义相对弱化。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对于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认识是在西方发展理论的输入,以及我国社会实践的双层挤压中逐渐领悟到的,并部分在国土规划等研究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一)十八大报告等为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从我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战略规划来看,国内相关的研究在沿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提出我国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同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统一,并在有些细节上有所充实、完善和发展。如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在十六大报告中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提出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概念,认为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必须使“社会更加和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直至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筑“和谐社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主要目标,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了政策的着力点将转到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这些表述为我国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区域国土规划发展模式和实践成果
从发展模式和实践成果来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一般采取“层次推进”的模式。坚持让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这种政策本身并没有问题,但传统的发展观偏重区域发展,却忽视了区域间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
我国“十一五”规划首次把东中西和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阐明了四大区域的战略布局,即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地区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东北地区振兴。这种全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调整充分体现了“全国一盘棋”、各地区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一贯思想,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同时,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边境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开发利用国土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相关研究成果。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下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际上是中国第一个关于国土空间开发的规划。樊杰等(2009)对中国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成果为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相关理论研究
从相关理论研究看,代表的研究成果有: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的《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从当前国土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土地资源、固体矿产资源、能源矿产为研究重点,设计了我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以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评价的基本框架;建立了我国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指标、城市用地集约利用指数、矿产品价格指数、矿产资源国际竞争力指数、石油安全度和国土资源管理绩效等6个综合性指标。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从国土资源规划理论与实践出发,主要针对国土资源规划体系、国土资源规划理论基础、国土资源规划编制及国土资源规划实施等专题进行阐述,重点对国土资源五年规划编制、国土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等实例进行了专题研究。李新玉等的《国土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就中国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些资源在空间布局、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参与世界经济分工协作、法制建设、技术进步等方面相应的对策。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民族语发展》、樊胜岳等的《西北地区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徐建华等的《中国西部地区迟发展效应与后发优势及创新对策研究》、王文学主持的《甘肃民族地区大开发的战略与对策研究》、《西部大开发与甘肃区域经济》,刘敏主编的《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和王永亮主编的《西北回族社会发展机制》等成果,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进行了研究。
另外,还有很多零散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都有效地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包含了大量的理论见解,丰富和完善了我国民族地区国土资源利用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对本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具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四)阿勒泰地区相关研究成果
近年来,已有一些针对阿勒泰地区土地、矿产、水、草场与畜牧、旅游5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论文、专著等。这些成果对阿勒泰地区单一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有独到的见解,为本项目研究提供了参考。
有关土地资源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有《阿勒泰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有地区申报土地整治项目所形成的部分资料,如《新疆天山北麓阿勒泰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论证材料》(2010)等。此外,阿勒泰地区也有一些游牧民定居工程方面的实际经验和资料,这些材料主要对阿勒泰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阐述。上述成果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矿产资源及矿业发展成果。阿勒泰地区此类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有《新疆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研究与探索》(2010)、《新疆阿勒泰地区矿业经济管理研究》(2012)。主要论文有:《加快新疆阿勒泰市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新疆阿勒泰地区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的可利用性》,研究报告有《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报告》等。这些成果对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概况、矿业经济发展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为本书的编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针对阿勒泰地区草场与畜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论著有:《阿勒泰草原的无奈和期盼》(2009)、《裂变的阿勒泰草原》(2009),《新疆阿勒泰牧区草地资源分类经营机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08)》(硕士论文)等。这些文献资料为阿勒泰地区草场与畜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了研究支撑与参考。
阿勒泰地区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阿勒泰地区先后编制实施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阿勒泰地区旅游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旅游资源与环境分析、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和保障措施等进行了阐述。2006年国家旅游局、新疆旅游局组织中山大学编制了《大喀纳斯旅游区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2009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阿勒泰地区旅游局完成了《阿勒泰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征求意见稿)等。
(五)总体评述
从国内对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的研究成果来看,现有的成果涉及我国某一固定区域单项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战略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专注于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方面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更少。总体考察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不足之处主要在于:
(1)大多数研究是将国土资源分种类,具体细化到每种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方式,专门研究单个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但并没有同其他相关资源统筹考虑,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与综合性。
(2)对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困境和途径等方面,特别是脱贫、基础教育、转移支付等层面,而涉及该类地区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综合性战略研究较少,系统总结研究的更少。事实上,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是自然资源丰富和潜力较大的地区,对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研究,将更有利用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缩小地区差距,缩短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同时保护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
(3)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本质是要求用社会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探索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而任何发展都需要现实的物质基础,国土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对其加以重视。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分散,系统性不强,亟待相对系统完善的成果问世,以期对这类地区的国土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促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
因此,如何把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和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借鉴切实有效的理论成果,提出发展战略、选择适合该类地区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有效保护,是开展本项目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本书研究的重要内容。
Ⅷ 国外目前第三产业研究现状
第三产业:在再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包括除第一和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行业。
国际服务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第三产业的对外贸易,它包括服务的出口和进口,涉及国际金融保险服务、通信视听服务、交通运输服务、旅游观光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广告服务、租赁服务等十余项通常项目。从世界范围看,服务贸易是最近30年才发展起来的贸易领域,但它发展的速度却是惊人的。1970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为710亿美元,而1998年已高达12901亿美元。在1970~1998年的28年间增长17.2倍,平均每年增长10.9%,高于同期世界贸易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也日益提高。
当今世界,服务贸易已发展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大大快于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浙江服务贸易的发展,除了要继续扩大远洋运输服务、涉外旅游、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外,还要努力发展咨询服务、计算机软件服务、租赁服务以及综合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项目,从而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的开放和外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