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制定美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应注重哪些
一、组织领导
为确保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成立区农委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任任组长,分管主任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副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产业化科,负责联系对接美好乡村建设日常事务。
二、工作思路
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为根本要求,强化规划引领,抓好村级产业发展,注重生态优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村美”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三、目标任务
从2014年开始,每年重点培育建设24个左右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重点村,抓点示范,整合资源,综合治理。到2016年,全区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重点村达到40%以上,2020年达到80%以上。
四、实施内容
1、编制规划方案。以镇街为单位,编制《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结合规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每年筛选确定编写若干个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2、编制项目。以镇街为单位,对已被列为年度实施的产业发展重点村,编制示范村产业建设项目书。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整合涉农资金支持美好乡村建设的意见》,将所有能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向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倾斜。同时,建立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项目库,做到有的放矢,符合条件的项目及时申报,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美好乡村建设。
3、抓好生态经济建设。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八项农业生态经济工程(即自然生态保护工程、生物种子工程、畜牧业、渔业、农村环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绿色(有机)食品经济工程)。同时着力培育“一村一品”经济和主导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结合城乡一体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率和农村土地节约集约使用水平,推进农村节能工作,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节能新技术。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协同推进农村路网、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饮水安全等工程建设,以及建设农村环保设施,建立农村卫生保洁常态化管理机制,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连线成片整治;协同开展村庄绿化,村居绿化率达到40%以上。协同抓好农村饮用水安全配套、污水处理、道路硬化等工程的实施,打造具有特色的美好乡村风景。
5、抓好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型美好乡村为核心,推进生产经营产业化、农业技术集成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基础设施配套化、农业服务社会化。积极引导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由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利用方式由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6、抓好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继续实施“451”工程,围绕全区乡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聚落与建筑文化、乡村人文活动、民俗文化、乡村产品与工艺、乡村景观意境等,着力打造江南田园和山乡独有的“青山、绿水、梯田、人家”的乡村景观意境。加强统一规划,明确特色定位,加快形成以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建成一批“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为主题的特色农庄。
7、抓好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统筹培训机构、项目资金、师资力量,开展新型农民培训,让受训农民不仅仅只是种、养技术的提高,尤其是将年富力强的农村劳动力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之成为美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和领路人。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工作要求,健全工作机制,常抓不懈。
2、强化督查指导。坚持“半月一走访”、“一月一调度”、一季度召开一次协调会或观摩会(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及时整改;交流经验,推广典型);做到半年小结,年终总结,谋划安排下步工作。
3.严格考核奖惩。将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工作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重要内容,年初安排工作目标任务,年底实行百分制考核,评先评优,实行奖励或优先安排项目资金,全力推进全区美好乡村建设。
B. 求一份完整的农村村级产业发展规划书
如果要提供给你规划书的话,我可以写,但15分的报酬好象寒酸了点。反过来我倒想到你那里去实现这个规划书!不知你那里是否适合我?联系看,好吗?
C. 如何做好农村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你可以参考 前瞻产业研究院 发布的
《2015-2020年 中国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回划分析报告》
《2015-2020年 中国新型农答村社区与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与创新发展分析报告》
《中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http://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a8b706924470477d.html
D. 如何不断完善村级发展规划,为联系村办实事
村2015-2017年发展规划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一、地理位置
**村位于**乡西南部,东靠**村,南与前进古城村相邻,西与三锅镇黄水村接壤,北界大桥村。该村位于105省道沿线,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
二、地质地貌
**村属典型的山地,山高坡陡,高山多。
三、气候
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四、土地资源
全村幅员面积2.4平方公里。
五、生态环境状况
**村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人口构成。
**村由袁家河社、上沟社、雪旦山社、左家湾社组成。行政区域面积:2.4平方公里,总户数:112户,总人口:349 人 ,有建卡贫困户19户78人。年末实有耕地面积: 1183 亩,年末林地面积:9051 亩,茶园面积:411 亩。
二、贫困状况
目前,**村共有建卡贫困户19户78人,占全村人口22.3%,享受低保32人。通过调查,全村主要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至今全村道路需硬化达5.7公里;有89户村民住的还是旧房,占全村总户数79.4%,没有互联网覆盖。
2、没有产业支撑。全村主要靠务农和外出务工为主,种养殖业均没有规模,没有支柱型产业,农户增收困难。
3、群众综合素质低。劳动技能差,缺乏技术和长远发展的创业眼光和自立精神,长期以传统的种养业为生,在一定程度上有“等、靠、要”思想。
第三节 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
一、有利条件
1、**村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纳入了**县综合治贫贫困村项目,有政策和项目支撑。
2、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县地税局挂联帮扶**村,为**村实施扶贫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外部条件。
3、**乡在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吸取了很多教训,干部和当地群众发展意愿强烈,脱贫致富干劲十足。
二、制约因素
**村地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生产生活方式、信息、交通等都制约着全村的经济发展。
1、劳动力紧缺。由于务农收入较低,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绝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造成劳动力紧缺。
2、土地贫瘠,产出降低。**村山高坡陡,石多土少,耕地全部是旱地,大于30度的坡耕地比例大,土壤蓄水保水困难,水土流失严重,养分流失,地力下降,耕种方式较为粗放,土地产出率较低。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一是饮水难。**村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大,全村高山社每逢旱季,人畜饮水和生产生活用水方面就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主要靠水泵多级提水,使用、维护成本巨大,不能满足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的需求。二是行路难。虽然已有3个社通砂土路,但路窄坡陡弯急,且雨季经常垮方,路况极差。三是看病难。村级卫生室设施简陋,设备和医务人员缺乏,大病只能到县城医院。四是住房难。部分农户仍居住在老式土墙房中,住房还比较简陋。
4、群众综合素质低。多数村民劳动技能差,没有一技之长,外出务工更多是靠体力吃饭,回乡创业意识缺乏,致富带动作风发挥不充分。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发展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发展种养殖业投资失败,只有靠政府救济。
第二章 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主导、农户主体、社会参与、形成合力的工作思路。强化产业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种养结合,逐步构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基本门路。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改善精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持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全面促进村域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在政府主导的同时,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参与**村整村推进发展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2、精准扶持、户户受益原则。准确掌握精准扶贫对象,按照缺啥补啥实行一户一规划,做到户户受益。
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原则。要充分发挥**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扬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精神,引导干部群众抢抓发展机遇,主动对接各方帮扶,积极参与发展。
4、扶贫扶智、统筹推进原则。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加大智力扶持力度,掌握新的致富技术,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5、真帮实扶、量力而出原则。各帮扶单位和结对帮扶干部,要做到因人制宜、因户制宜、量力而行,出实招、真帮扶、见实效。
6、保护生态、持续发展原则。扶贫开发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的良性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