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机遇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机遇

发布时间:2021-03-15 09:34:29

㈠ 中国高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高科技发展为我国提供了技术跨越的机遇。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优势。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我国能集中全国之力,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实现某些领域的技术跨越,并由此带来经济发展的跨越。从综合情况分析,我国在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等领域具有技术跨越的可能性。

2、高科技发展为我国提供了缩小科技差距的机遇。

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将使全球的科技水平大大提高,并产生关联、辐射的现象。通过积极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我国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客观存在的科技差距,提高创新能力,为新世纪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3、高科技发展为我国提供了加快高新科技产业化的机遇。

在全球竞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背景下,我国能深入探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操作步骤,积极创造各方面的条件,加强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不断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4、高科技发展为我国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机遇。

在高科技国际竞争白热化以及知识产权约束的刺激下,我国必须努力提高创造科技知识和应用科技知识的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研究开发;否则,将在未来的国际竞争较量中处于劣势地位。

5、高科技发展为我国加快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机遇。

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产业的重要影响,使我国能尽可能利用高科技的推动作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加快西部大开发,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扶贫攻坚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的步伐。

二、挑战:

1、高科技发展使我国面临发展速度的挑战。

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明显存在的科技差距,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压力,而且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我国与发达国家并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就意味着,我国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并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否则科技差距有可能拉大,进而导致发展差距拉大。

2、高科技发展使我国面临科技创新的挑战。

高科技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前提、为源泉。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环境、能力皆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最终体现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发明创造很少,且缺乏国际竞争力。

3、高科技发展使我国面临科技安全的挑战。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客观存在的科技差距,加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使我们不得不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用市场换技术,进而可能产生技术依赖性,使我国科技安全受到威胁。从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专利申请情况看,高科技领域的专利大部分由国外所申请。

4、高科技发展使我国面临教育的挑战。

高科技迅猛发展对我国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国在某些技术领域可以实现跨越,但在教育方面却是无法跨越的,需要扎扎实实地加强素质教育、创造教育基础。尤其是必须适应高科技的时代要求,在教育中增加现代科技的含量。

5、高科技发展使我国面临科技投入的挑战。

高科技具有高投入、高附加值的特点,只有高投入,才能有高回报。我国受国力所限,长期以来科技投入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从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例看,我国仅为发达国家的1/3~1/4,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机遇扩展阅读:

中国高科技发展趋势:

1、高科技的突飞猛进将大大深化人类的科学认识。

高科技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将产生系统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效应,使人类的科学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人类对物质结构、生命起源及进化、地球起源及演化、宇宙起源及演化等重大基本问题的科学认识,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2、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将有力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按照OECD关于知识经济的概念,知识经济所涉及的知识是人类迄今创造的所有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行为科学知识。不论是从知识的生产、分配来看,还是从知识的使用来看,高科技及其产业都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撑,有助于确立知识经济在21世纪作为主导经济形态的地位。

3、高科技的加速发展将产生科学技术的连锁反应。

高科技的重大突破将大大推进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同时也为科学技术的自身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使科学技术的所有学科领域都面临创新的机遇。高科技的重大突破也势必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法学等都提出迫切的需求,从而激发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创新。

4、高科技的急剧发展将对人类社会生产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高科技作为现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生产的深刻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方兴未艾的纳米技术,是在0.1~100纳米空间尺度内操纵原子和分子构造具有特定功能产品的高科技,其在社会生产中的用途之多令人难以置信。科学家认为:纳米技术所带来的技术革命,将远远超过电子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㈡ 电子信息工程的中国信息产业

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走势:
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构建,为中国加快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十一五”期间,广西将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社会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企业基础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发挥信息化对工业的倍增和催化作用。中国将把南宁、桂林、北海建设成为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发挥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引导广西电子信息产业良性快速发展,引领传统工业走上“高速路”,随着广州、上海、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㈢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是什么

一、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以1998年信息产业部成立为标志,信息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全球信息产业剧烈动荡、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始终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过去的五年,是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年。

信息产业一直保持2-3倍于GDP的速度发展。2002年,全国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5726亿元,占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2.3%提高到5.7%,通信业增加值达到2746亿元,占GDP比重为2.7%,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980亿元,占GDP比重为3% 。

电信业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实现了向世界第一大电话网的跨越。电话用户总数跃居世界第一位,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电话用户总数达到4.2亿户,是1997年的5.3倍,固定电话用户2.18亿户, 移动电话用户达2.12亿户。电话普及率由1997年的8.11%提高到33.74%。

覆盖全国、连通世界的现代通信网基本形成。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2.84亿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2.71亿户,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776万路端,光缆总长度达225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47.3万公里。与我国开通电信业务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00多个,实现移动电话漫游的达到120个。

电信业在发展中加大改革力度。经过改革重组,电信领域实现由垄断经营向竞争开放转变。基础电信领域已经有6家骨干企业,增值电信领域已经有4400多家经营者。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电信业稳步实施对外开放。

电信管理体制实现由政企合一向政企分开、依法管理的转变。

产业规模取得新的突破。2002年销售收入 1.4万亿元,比2001年增长20%,五年平均增长25.2%。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三,国内各工业部门首位。

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新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全行业吸收外资超过700亿美元。2002年出口925亿美元,居我国外贸出口第一位,对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达46%。彩电出口1800万台,为1997年的5倍。通信类产品进入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结构调整取得新的突破。投资类、消费类、基础类三大类产品结构的比重进一步趋于合理。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大公司战略成效显著。产业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初步形成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带。

技术创新取得新的突破。软件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2002年营业收入1100亿元,经认定的软件企业有6000多家,软件产业基地11家,中文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集成电路产量由97年的13亿块提高到85亿块,技术上已具备0.18微米芯片设计开发、规模生产能力。

二、下一步发展思路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并明确提出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信息产业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应争取在国民经济全局中有更大作为。

(一)2003年宏观发展目标

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632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9%,其中在电信业中,电信业务收入4510亿元,发展固定电话用户33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200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9.4%、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20.1%。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领域,销售收入1.64万亿元,增长19%,出口总额1000亿美元,增长8%。

(二)发展机遇

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路子,并强调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这将促进信息产业跨入新的发展阶段。

存在的主要问题。电信领域:电信网间互联不畅问题突出,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电信立法滞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领域:结构性矛盾突出,核心技术与国外的差距明显 ,国际竞争压力日益增大。

(三)政府将在以下方面加强工作。

1. 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加大监管力度,实现通信业有效益的快速增长。

加强对行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需要的关系,注重投资建设的综合效益,防止过度投资;处理好发展新技术与业务更替的关系,使新业务渐进发展,平滑过渡;积极调控和引导市场,防范投资风险;加强规划指导、整顿建设市场、引导企业联合建设,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加强对业务发展的政策引导。引导企业调整发展思路,将发展着力点转变到提高效益与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积极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统一;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企业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形成运营、制造、信息服务等多方合作、利益共享的新型产业链;引导和推动运营企业开发国际市场。

发挥技术标准对通信发展的指导和支撑作用。加强通信技术标准工作,保证通信网的完整性、统一性、先进性;积极开展与下一代电信网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标准的研究工作;按照"积极跟进、先行试验、培育市场、支持发展"的原则,继续做好第三代移动通信相关技术试验的组织工作。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确保网间通信安全畅通。要从8个方面采取措施:技术方面,建设网间通信质量监控系统;管理方面,建立网间通信质量联席会议;经济方面,调整网间结算标准,理顺结算关系;标准方面,建立网间通信质量标准考核体系;舆论方面,建立网间通信质量通报制度;教育方面,进行基本行规教育;政策方面,出台"硬措施";法律方面,对恶性互联互通事件追究刑事责任。

建立电信普遍服务机制。一是要保证目前的普遍服务水平不下降。另一方面 是要不断提高农村边远地区的通信服务水平。

加快制定《电信法》。信息产业部对《电信法》的起草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已经把这项工作作为了今年工作的重点。成立了起草领导小组、起草工作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在《电信法》的立法工作上,要立足国情,借鉴国外。目前我们也在对国外的电信法进行研究,但是也要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

2.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加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调整和发展力度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努力扩大内需和出口。在保证大宗出口产品扩大的同时,抓好软件与集成电路的出口;在保持传统出口市场份额的同时,继续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在努力扩大产品出口的同时,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扩大境外加工贸易,带动国内产品出口。

加快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立足国内产业比较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引资力度。

加快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全面落实18号文件规定的投融资、税收、政府采购等政策。继续加强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工程中心建设。加大对国内软件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产品和龙头企业。提高集成电路加工制造能力、市场占有率和设计水平。

加大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监管和行业调控力度。加强价格协调、知识产权保护和质量监督,打击假冒伪劣、制止恶性竞争。加强指导和协调,支持企业主动应诉反倾销调查,妥善解决专利纠纷。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产业损害预警系统。

以推广应用为重点,积极务实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积极推动政府上网扩大范围,建立高效的政府部门业务系统,提高工作效率。着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应用信息化建设进行生产管理流程再造,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推进社会信息化,加强信息资源开放和利用,丰富网上应用,开放公用数据库,推进社区信息化。(完)

㈣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中,中国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工业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当中,中国面临了很多机遇与挑战,在于外国的贸易战当中

㈤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针

1、集中统一管理
联邦德国军事电子技术的科研和电子设备的生产,其总的管理原则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联邦德国的军事装备是在国防部装备部的统一领导下,由联邦德国国防技术与采办总署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军事电子技术的科研、电子设备的生产及采购均由该署的通信技术与电子部统一组织、协调管理,包括制订具体科研、生产和采购计划,并对总承包商的研制和生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各军种装备部门密切配合联邦德国国防技术与采办总署工作,它们无权单独组织军用电子设备的研制与采购。
2、依靠民间企业发展军用电子设备。寓军于民
联邦德国没有独立的军事电子信息产业电子工业体系。军用电子设备的科研和生产几乎全部由民用企业和科研机构承担。利用民间企业和科研机构从事军事电子方面的科研和生产工作,避免了军内建立庞大的科研和生产体系,减轻了国防部管理工作的负担,并节省了财政开支。此外这种寓军于民的科研和生产体系有利于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的互相转移和交流,有利于发挥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同时也便于平战结合,一旦必要时可迅速动员私营企业生产更多的军用设备。
3、重视国际合作和德国内合作
联邦德国在发展军事电子信息产业电子设备方面十分重视国际合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与法国合作研制的拉塔克雷达,与美国合作研制LN3惯性导航设备,与加拿大合作研制CL-289无人侦察机。通过国际合作发展军用电子设备不仅节约本国的研制费用,而且还能吸取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加速本国军用电子技术的发展。同时,联邦德国也重视同国内厂商的合作,一些重要产品都是由几家大企业合作研制和生产的。例如军级自动化通信干线网就是由电气公司、西门子公司、标准电气洛伦茨公司、特.卡德公司等合作研制的。通过国内各厂商的合作,可以发挥各家特长,提高产品质量。 一、整合市场和企业资源,建立关键领域的研发协作体系。
中国国内企业应抓住中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数字电视和互联网建设的时机,依托国内市场建立自主标准体系,推动企业加大对核心元器件和软件、信息安全系统的开发力度,争取在关键技术和重大标准方面实现突破。
二、推动融合发展,打造大产业链条。
中国应抓住技术进步和国际产业调整的新机遇,形成一批上千亿的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单纯靠规模扩张已经难以为继,如:中国国的彩电行业,再扩大规模难度已经很大,今后应该转向速度与效益并重,推动产业向创新型和效益型的转变。
三、整合区域资源,高起点推动东中西部互动发展。
应该依托中西部资源优势和信息化应用状况,以软件、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等高技术、低污染行业为切入点。同时利用周边国家资源,发展加工贸易,推动中国的国家出台扶持政策。
四、促进生态流程整合,建立产业生态设计、评估和管理体系。
建立产业生态参数数据库,研究产业生态评估模型,开展重点产品生态参数课题研究。
五、建立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产业基地。
中国发改委与中国开发银行和深圳市签订合作备忘录,2009年的5年投入800亿元,重点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中国2009年今后还将在条件成熟地区大力发展中国国家级产业基地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一、技术和资金密集,创新和风险并存
二、固定成本高,可变成本低
三、研制开发投资高,生产制造成本相对低
四、用户成本锁定
五、对标准的高度依赖

㈥ 如何发展东莞市的电子信息产业

(一)努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经济发展逐步实现了由基础差、底子薄、规模小到“经济大国”的跨越式发展,但是从技术水平、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分析,我国仍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因此目前我国经济迫切需要进行结构调整。为有效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整体素质,东莞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推动信息化建设。

(二)把握发展机遇,持续做大电子信息产业。随着我国产品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不断进步,以新型显示、新一代无线通信等为代表的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兴起,东莞市需要及时把握机遇,扩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发展。

(六)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加大创新研发力度。科技创新是经济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突破点,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七)找准产业定位,进一步确立产业优势。作为珠三角地区信息产业的核心城市之一的东莞,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优越的产业基础环境、丰富的周边产业资源、以及完善产业服务体系,更具备进一步提升其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良好基础。在这些优势下,需找准产业定位,确立产业优势。

㈦ 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要求 简明扼要 几百字左右

由于人类活动始终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许多政治、经济、社会现象都与地理位置有关。因此,在政府事务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大量地理空间信息。特别是管理和服务对象与地理分布密切相关的那些政府部门,如国土部门、建设部门、水利部门、农业部门、交通部门、铁道部门、国防部门等。
电子政务的兴起给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地理空间信息产业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GIS在政府部门应用广泛,电子政务是GIS融入主流信息技术非常好的切入点。空间信息产业界要抓住难得的机遇,努力提升技术水平、产品功能和工程质量,为电子政务建设服务。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该文件指出我国电子政务的核心内容包括“一网、四库、十二金”,即“一网”是指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四库”是指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4个基础数据库,“十二金”是指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管理系统、金税、金关、金财、金融监管(含金卡)、金审、金盾、金保、金农、金水、金质12个业务系统。其中与地理空间信息有关的是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金盾、金农和金水。GIS与GPS结合,在警力布置、警车导航等方面已经得到广泛应用;GIS与遥感、GPS结合,在农作物长势监测、估产等方面得到了应用,特别是在新疆建设兵团等国家大型农产品基地;GIS与遥感结合,在防汛抗旱、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等得到了应用,特别是陆续启动数字长江、数字黄河、数字海河等“数字流域”工程建设。
由国土资源部申报的“金土工程”一期建设项目建议书于2005年5月31日得到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金土工程”一期建设内容包括在国土资源部、31个省(市、区)和32个城市建立相关土地基础数据库和耕地保护业务管理应用系统以及重要矿产的矿产资源基础数据库和管理应用系统等,对国土领域的地理空间信息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此外,建设部提出建立以“数字城市”为目标的适合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体系;铁道部提出建设“数字铁路”,对沿线地理空间信息也有很大的需求。
在电子政务的4个发展阶段中,每个阶段都用到地理空间信息。例如,用电子地图表达某个政府部门的办公地点,或一个城市工商局/所网点分布情况,或SARS等突发事件的确切地理位置;为老百姓提供出行交通线路、某个或一类地址查询等各种基于位置的服务(LBS),为老百姓生活提供方便;在城市规划引入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图在网上公布,公众针对城市规划图提出意见,与公务员进行在线交流;针对某个建设项目,来自多个政府部门的公务员围绕含该项目地址的各种电子图件(规划图、土地利用图、环境状况图、道路交通图等)在网上协同审批。
在IEE、G2G、G2B、G2C四种模式中,每个模式也需要空间信息的支持。电子政务一般都是从政府部门内部信息化开始的,如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等。今后,G2G、G2B、G2C电子政务是建设重点,即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一体化政府,强化行政管理,更好地为更广大的企业和普通老百姓服务,基于地理空间信息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其中重要内容。
从深度和广度来说,电子政务的应用会越来越深、越来越广。例如,从电子公文这种简单的应用发展到协同政务这种复杂的应用,从省部级行政部门扩展到市县级行政部门。一方面,这种趋势要求GIS性能更高、功能更强;另一方面,地理空间信息产业的市场规模会更大,商业机会更多。
以GIS、GPS、遥感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已经在电子政务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在服务国务院宏观决策方面,国务院秘书局先后建成了“国务院综合国情GIS”、“国务院防汛气象信息系统”、“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空间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国务院电子地图系统”、“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示范工程”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信息系统”等;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方面,空间信息技术在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青藏铁路工程等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归纳起来,GIS融入电子政务有如下几种方式:
(1)独立应用。GIS是个独立的专业应用系统,它们与其他电子政务系统是分离的。由于专业性太强,往往限制在具体业务部门。
(2)松耦合。这种类型利用GIS的空间可视化优点和一定的空间分析功能,使政府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加形象、直观。虽然从软件角度来说只有一个,但是地理空间信息平台与其他电子政务模块是分离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分开存储。例如,用电子地图展示某个区域宏观经济空间布局、城市某个地方的环境污染程度等。
(3)紧耦合。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存储在一起,GIS与其他电子政务模块关联比较紧密。系统不只是具有距离量算、土方计算等通用的空间分析功能,而是与专业数学模型结合起来提供非常专业的空间分析功能。例如,系统能够根据模型计算拆迁过程中涉及多少栋建筑、多少居民、需要赔偿多少钱、要准备多少量推土机或货车、能够在多少天内完成等等。
(4)无缝集成。即GIS不再是一个功能模块,而是完全融入电子政务系统。这种方式改变了以图层为基础的数据组织方式,地理空间信息直接嵌入到电子政务系统当中。
尽管空间信息技术已经在许多政府部门得到应用,但由于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转变、空间信息技术还不完善、电子政务还不深入等原因,在电子政务建设工程中地理空间信息产业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下面以GIS为例来阐述中国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1)我国地理空间信息产业本身还比较弱
据中国GIS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02-2003年统计数据,全国GIS软件年销售额约为2亿元人民币,其中ESRI的产品约占国内GIS软件销售总额的30%,再加上国外其它GIS软件在国内的销售额约超过一亿多人民币,国产GIS达不到一半的市场份额。据统计,全国从事GIS业务的企业有1500多家,但是大型GIS企业少,中小型GIS企业居多。GIS企业的资本规模也偏小,国内GIS企业注册资金最大的为数千万元,大多数公司注册资金在50-200万元。GIS企业的人员规模也比较小。100-200人以上规模的GIS公司才占1/4左右,大部分GIS公司的员工数目在50人以下。国内GIS企业“小、散、弱”的特点要求必须走“抱团”发展的道路,各自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从而建立完善的GIS产业链。
目前,不少GIS企业都在依托一定的科研背景开发自己的平台产品,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GIS平台产品多,市场很难做大,投资-收益比就大,企业资金实力就不强,市场推广难度肯定大,并影响产品技术研发投入,削弱GIS平台的功能升级,容易使其变成“大而无当”的东西。实际上,国内就那么两三家左右达到ESRI产品的高度就够了,其他公司围绕GIS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并逐渐形成一套工程方法体系。
国内GIS企业同质化、跟风现象严重。例如近年来我国出现的“电子政务”热,许多公司纷纷提供所谓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在原先产品基础上包装“电子政务”概念。同一个需求可以找到一大堆GIS公司,这些公司的产品大体差不多,使客户很难选择。因此,GIS企业要“分工协作、各得其所”,形成产业集群,共同做大电子政务市场。
(2)地理空间信息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有人往往想当然地认为,技术发展了,开发的产品多了,产业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这种“唯技术和产品论”是片面的。技术研究的确很重要,产品开发也很重要,但这些还不够,还需要良好的产业服务体系。
俗话说:信息化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数据是应用的基础,没有数据,应用系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础地理数据获取途径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关政府部门公布这些数据会减少大量的重复采集工作,也可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权威性;对高分辨率空间数据过于保密,促使国内GIS厂商去购买国外的产品,因为国外1米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已经商业化;由于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缺乏数据共享体系,也没有一套部门利益协调方案,导致数据重复采集。除了IT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数据产业同样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国内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数据产业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目前,我国GIS工程管理水平已有了可喜的提升,但我国不少GIS企业,特别是中小型GIS企业仍然缺少高水平的GIS工程设计与管理人才,项目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工程验收与维护等都还没有具体的规范可供参照,造成GIS项目失败率高居不下。咨询公司可以帮助GIS用户理清需求,选择合理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包括产品选型;也可以通过发布行业发展报告等形式,帮助GIS厂商把握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指导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和业务调整。此外,还可以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产业分析报告、帮助制定产业政策,以及其他咨询服务。
我国大部分用户单位对空间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缺乏了解,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项目立项比较盲目,“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屡见不鲜;缺少“最佳实践”之类的参考系统和建设经验。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单位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GIS开发商也容易存在投机心理。由于没有第三方的工程监理机构作为纽带,用户与厂商的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独立的第三方GIS工程监理体系。
(3)应用不深入、利用率低。
在国内,大多GIS应用集中在水利、交通、建设、国土、环境等明显带有空间特征的领域。在财政、税务、金融、工商等这类领域,应用还很少。在解决当前政府面临的许多难题中,还没有充分发挥地理空间信息的作用。例如,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支持问题,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市政设施资源等。目前许多政府GIS还停留在地理可视化、空间查询、简单空间分析等层面,专业分析功能通常比较欠缺,无法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由于GIS平台本身的空间分析功能还比较弱,与专业数学模型缺乏结合。只能告诉用户“哪里有什么、什么东西在哪里”等浅层次的现象,无法说明“为什么会这样、以后会怎么样、如何利用GIS进行优化等”。 因此,要提高政府GIS的模型集成能力,方便用户在政府GIS中定制或输入专业数学模型。同时,还要对GIS应用进行创新,更好地服务于电子政务。
由于缺乏数据,数据陈旧,许多政府GIS闲置率很高。有的系统甚至就是试运行时候热闹一阵子或领导视察时候供参观一下,之后就无人问津了。即便是有数据,但如果质量差,“垃圾进、垃圾出”,处理结果不可信,同样是白费。要不断采集、获取地理空间数据,并做好整理、入库工作。要建立一套持久是数据维护、更新机制,保持数据新鲜度。要协调各方利益,制定合理的地理空间数据政策。
(4)在人才储备、界面设计、领导意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国内GIS存在专业设置较为单一,主要是培养技术和应用人才,缺乏针对不同目标和社会需求的GIS人才培养方式。与国外GIS教育相比,国内跨学科GIS教育和GIS辅修教育较少,导致跨学科GIS人才匮乏。要使空间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很好地发挥作用,必须培养一批既懂电子政务、又懂空间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开展公共管理专业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交叉培养,建议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设电子政务课程或开设政府地理信息系统方向,在公共管理专业开设“空间信息技术及应用”之类的课程,。
目前,GIS用户界面复杂、术语多,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和普通公务员等非专业人员操作起来难度较大。GIS使用往往局限于特定部门,信息开放度不够,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不到位。为此,一定要简化GIS的使用。GIS用户界面应做得“傻瓜化”,操作手册语句要通俗化。要开发各种简便的无线终端设备,实现地理空间信息“落地”。
此外,领导缺乏“空间意识”,重视程度不够。不少领导长期接触的是公文等非空间信息,没有地学知识背景,习惯于模糊思维(如“大概在什么地方”等)。他们没有认识到许多经济、社会现象都与地理因素(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有关,没有意识到“空间思维”能够发现和认识很多问题。因此,要在公务员中宣传、普及空间信息技术知识,让他们知道空间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到哪些方面。要让领导,特别是地方领导,认识到通过GIS能够精确把握本地区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情况。这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领导树立“空间意识”,讲国内外其他地方GIS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成功案例。实际上,GIS在区域规划、招商引资、城市减灾、市政管理等方面都已经有成功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在政府部门应用的不断深入,电子政务正在不断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对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地理空间信息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个过程中,地理空间信息产业界一定要适应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逐渐弥补自身的一些不足,利用地理空间信息为政府各项工作服务、为企事业单位和普通老百姓服务。
快给分吧?

㈧ 中国发展电子商务中有哪些机遇与挑战

机遇
1 广大民众对网络及高新技术的热情,网民的数量大幅度地增加。中国发展电子商务的信息基础设施现已初具规模。
2 政府对发展电子商务的热心,鼓励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3 大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希望加入电子商务的行列,使中国发展电子商务不会碰到大企业和传统行业的对抗。
4 中国已经有一些网站较成功地进行了电子商务,例如阿里巴巴网站、上海的“企业上网”(7135.com)等等。
5 有许多国外已经成功的电子商务服务方式可供借鉴、尝试等。

挑战
1 基础设施的滞后,即金融网络化、企业信息化等各方面的薄弱,缺乏庞大的消费群和全国系统的货物配送体系,以及合适的网上支付手段,是公认的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三大障碍。
2 观念的差异,中国“眼见为实”的传统消费观念及不完善的售后服务,限制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中国互联网是一个极其幼稚的阶段,1000多万网民里有70%是30岁以下的人,是购买力较小的大学生、中学生、信息产业的年轻人,他们大部分都只不过上网看新闻和收发电子邮件,而没有用网站实行电子商务,里面的现金流量非常少。
3 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市场营销人才。此外,一般国民的网络素质、企业管理者的网络素质及政府官员的网络素质都还较低。
4 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完整的、适合电子商务的企业内部网和企业数据库。
5 国际融资大环境恶化。

阅读全文

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机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