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追赶型国家的追赶进程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韩国的民主之路
朝鲜战争在1953年结束以后,成为美国在东亚的重要的同盟国的韩国,虽然采取了全面亲美的方针,但并没有很快走上由西方文明贡献给世界的民主国家体制的道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后,由美国人强行推行了西方的民主体制(保留了天皇制),而韩国却只能靠自己摸索着走向民主之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和苏联分别接管了作为战败国日本殖民地的朝鲜半岛南北。两个托管国的不同的意识形态在这个半岛三八线的南北的朝鲜人中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刚刚摆脱日本殖民奴役的朝鲜出现了民族分裂。在半岛的南北部分别成立了不同意识形态的政府,北部成立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部成立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大韩民国。在一九五0年到一九五三年,这造成民族分裂的两个国家发生了著名的朝鲜战争。这场持续三年的战争是不同意识形态造成的两个对立世界阵营的最大的一次战争,因而,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被卷入进来。中国派出了志愿军支援北部朝鲜,而美国操纵联合国派出了联合国军支持南部韩国。联合国军主要是美国军队,另外还有十五个国家参加,这些国家派出的人员不多。朝鲜战争可以说是一次局部区域发生的世界大战。一九五三年,现在成为世界著名旅游景点的板门店,交战的两个阵营达成了停战协议。1948年成立的韩国开始进入了相对和平的建设时期。
从朝鲜战争以后到比较完善的民主宪政体制的确立,韩国在走向民主的道路上摸索、奋斗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其间经历了六位总统和六个共和国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治事件。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但人民与其政府总有着这样那样的矛盾。韩国的民主道路是在人民与政府的矛盾的两股力量的冲撞中前进的。韩国的民主宪政体制的最终确立首先归功于韩国人民不屈不挠的为理想而奋斗的热情,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献身精神。而一些开明的政治领袖的顺应潮流的举措使这个国家在三十年的摸索着走向民主的道路上没有发生重大的社会动乱,使社会的转型和过渡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1948年,美国军政府把行政管理权移交给新成立的韩国政府。当时的韩国政府颁布了一部宪法,但这部宪法还不完善,政府也不能保证忠诚地执行它。朝鲜战争结束以后,在美国大力支持下的韩国开始了和平建设时期。作为韩国第一代最高领导人的李承晚总统,曾经为着韩国的民族解放奋斗了一辈子,为大韩民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开国领袖,在晚年,身居高位,贪婪权力,操纵选举,成为阻碍民主进程的专制者。而经过异族殖民统治和三年内战的韩国当时的各方面的社会问题都很严重。韩国人民对新政府的专制和无能日益不满,人民和政府的矛盾日益激化。
1960年,韩国大选,人民对这次政府变动机会寄以厚望。但李承晚明知专制政权不得民心,不甘于退出执政地位的命运,又不思改正,反而使用了一些不合法律的手段操纵选举,企图权柄不易人手。富有斗争精神的韩国人民终于对自己的政府愤怒了,这次选举成为一个导火星,燃起了韩国人民为民主而斗争的火焰。1960年2月28日,大邱的学生抗议对学校进行政治干涉而走上街头,示威游行。政府的警察竟然向人群开枪。4月初,在马山的海岸发现一具学生的尸体,经查验,确定是被警察开枪打死的。于是,发生了波及全国的社会骚乱。
作为韩国首都的汉城,游行示威最严重,学生几乎全部走上了街头。在总统府附近的政府警察与游行群众的对抗中,专制政府不但对群众开枪,发生了流血事件,而且实行了军事管制。但人民的愤怒终于迫使了功过任人评说的李承晚下台。爱国学生领导的人民抗争结束了李承晚的第一共和国,进行了韩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民主运动,这场运动的成果很快在第二共和国的宪法修正中体现出来。
李承晚下台后,1960年7月15日,韩国国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规定设立一种两院制国会的政府内阁制,尽量避免以后出现专制政权。新选出的国会两院选举尹潽善为韩国第二共和国总统。开国元勋式的专制者的素质和声望原本是巨大的,其突然下台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是严重的,新的国家领导人不足以填补李承晚12年专制统治突然下台造成的空缺,在国家治理方面没有什么经验,专制后突然放松的官僚阶层出现了大肆腐败的大好机遇。专制政权造成的社会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出现了官僚腐败的新的严重问题,第二共和国的统治合法性出现了危机。就在这时候,军人走上了政治舞台。
1961年5月16日,朴正熙少将率领韩国军人发动政变。许多部队开进汉城,闪电般的占领首都,推翻了第二共和国,接管了政权。军政权的公告中强调了根除贪污腐败的得民心的决心,保证一旦革命使命完成就立即把政府交给文官治理,并且制定了新宪法,通过全国公民投票的方式得到批准,在1963年12月颁布。接着进入第三共和国时期,已辞去军职的朴正熙在竞选中获胜,当选为总统。精明能干的朴正熙连获三个总统任期,长达十五年时间(1963、2—1979、10),使韩国的社会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经济开始以9.2℅的年率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62年的仅仅87美元猛升到1980年的1503美元,出口每年上升32.8℅,从1962年的5670万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175亿美元,韩国的建设成就逐渐引世人瞩目,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为了与北部朝鲜竞争,团结全国一切力量,1972年10元,朴正熙政府提出了宪法修正案,在全国公民投票中得到同意。新的宪法建立了一种称为维新体制的新的政治秩序,韩国进入了第四共和国时期。朴正熙的长期统治逐渐出现了问题,第四共和国的维新政治体制,体现的是新权威主义的理念,通过某种程度的开明专制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由于朴正熙的长期执政,这种政权的开明度逐渐减弱。这一时期的现代化进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社会阶层贫富差距拉大,左翼的工会运动受到严重限制,冒富阶层与政权结盟,排斥广大人民分享现代化的成果。被压抑着的对政府高压手段的不满情绪同人民希冀参与政治和经济再分配的愿望落空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导致朴正熙的身亡。
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被人暗杀,总理任代理总统,韩国进入了一个社会不稳定的时期,也进入了向更充分的民主制发展,还是回复到过去的专制制度的十字路口。就在这个关头,军方领导人全斗焕实行了军人专制。韩国人民也站起来了,发生了光州人民抗议军人专制的示威遭到军队残酷镇压,发生流血的“光州事件”。
镇压了民众示威的全斗焕在根据维新宪法的选举中被选为总统。他颁布了新的宪法,把总统任期限定为一任,为期长达七年。当上了总统以后,全斗焕的第五共和国解除了军事管制,开始恢复了一切政治活动。虽然全斗焕在实行专制统治上与朴正熙一样,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韩国经济继续高速发展,在国际收支中破天荒地第一次出现盈余,并且在他任期届满时,不留恋权柄,韩国政府第一次出现了和平移交权力。接下来的第六共和国的总统是卢泰愚,他上台后,接受了反对派的全部要求,平息了政治危机,开始修改宪法,为举行十六年来的第一次总统直接选举积极创造条件。
第五国和国的宪法保留了维新宪法的专制性质,而1987年的第六共和国宪法是韩国民主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这部宪法是第一个在执政党与参与制定的反对党达成协议下谋求社会全面和解的宪法,获得国会一致通过,并在全国的公民投票中得到公众的欢迎。这部宪法最重要的新内容是实行总统直接选举,只能一任,任期五年。为限制总统的专制可能性,这部宪法取消了总统的颁布紧急状态和解散国会的权力,确立了人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保障了多党制的原则,恢复国会审查政府的权力,实行司法独立,规定宪法的任何修正必须最终由占全体选民一半以上的多数来决定。当然,宪法首先是纸上的东西,与宪法相适应的人民思想和各种社会机制保证它的实行是更重要的,韩国以后的政治生活证明了这部宪法的有效性。
从1948年建国到1987年第六共和国宪法的确立和至今来的有效实施,韩国人民经过了长达40年的摸索,奋斗,终于确立比较充分地了民主宪政体制,在民主的追求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当然,人类社会向民主化进步的前景是永无止境的,韩国的民主之路只是到达了一个相对高的层次。韩国民主化的成功首先归功于韩国人民执著理想的不懈追求的热情和奋斗,其次也与一些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顺应民意有关。韩国的现代化之路为东方儒家文明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教训和宝贵的经验。
B. 现在的中国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我终于知道广西既沿海又延边但是为什么没有迅速发展起来了,又有东盟博览会几十个国家一起合作,我终于知道广西既沿海又延边但是为什么没有迅速发展起来了,又有东盟博览会几十个国家一起合作,又和外国交界又有海又有高铁,人家发达城市没看到吗,都是先发展首府和海边城市和外国交界的城市,我们广西政府竟然先开通桂林和柳州高铁,那里那么角落东盟世界各国进不去的知道吗?要先把海上城市这些发展起来这样才方便和外国合作,边境又有旅游和产业为什么一定要发展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旅游业能发展一个省?别闹了,海南就是典型的旅游省?他好像发展不起来吧?我们广西沿边其他国家且又有好多个海上城市,这么好的条件这么丰富的先天性条件还不快点发展边境城市和海上城市
C. 为什么中国企业在一些产业中追赶成效显著
1、扩大出口,开拓海外市场。过去20多年来,开拓国际市场始终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首要动机。近年来,我国企业充分利用各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加工贸易大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海外投资办厂,带动我们的技术、设备、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改变了我们以往主要依赖产品贸易出口的模式。我国已有不少企业在东欧、东南亚、拉美和非洲设厂生产纺织品和服装。随着对外投资的增加,特别是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立,每年形成的出口和产能转移规模更大。
2、促进产能转移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近年来,我国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当地需要的成熟技术,转移部分产能,既解决了国外市场的需要,又提升了我国和东道国产业结构,实现双赢。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按照“立足国内,发展海外,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积极参与海外石油资源的开发,初步形成了中东及北非、中亚及俄罗斯、南美三大战略区,这其中我国的技术和设备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3、加强境外资源能源开发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取得新进展。我已与30多个国家建立资源能源长期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沙特、苏丹、澳大利亚、印尼等国的大项目和中长期合作取得突破,在西欧、北非、南美、东南亚、中亚-俄罗斯等海外战略区域建立了年产百万吨以上的原油生产基地;铁、铜、铝、铬、锌等矿种均在境外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另外,我企业在境外开展森林资源合作开发、渔业合作也取得较好成效。
4、加快形成中国的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近年来通过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显现,全球竞争、销售网络正在构建。中海油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者之一,海尔、联想、华为、中兴、TCL、海信、万向等研发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端产业领域的制造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逐步形成了国际品牌,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5、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6、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目前巴基斯坦海尔家电经贸合作区及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两个合作区已经揭牌运行,泰国罗勇经贸合作区等其他合作区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7、追求互利共赢,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我企业在周边、拉美、非洲以及南太一些国家的拓展,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巩固和发展同这些地区国家的关系、寻求双方利益交汇点的重要途径。我与有关国家在重大项目上卓有成效的合作,为双边关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D. 中国现代化建设处于什么阶段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解决
中国现代话化建设处在基础设施完善阶段,形成以轻工业为发展中坚,重工业缓慢发展阶段。最迫切的问题是经济成分的变形,形成以高,新,尖产业为主导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为目标,所以问题就是,如何加快产业转变。原因是我国产业分布不均匀,农业人口比重大,经济效益第,工业生产自主知识产权不高,基本是以加工业为主题,而且还是以来料加工和自费材料加工为主,消耗资源大,效益低,第三产业是兴起之中,基本以旅游等为主,没有形成三大产业联合一体的工业体系,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成为当今中国的主要矛盾!!方法就是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科技含量,努力发展第三产业。还有,这些只是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方面的问,还有文化,政治等等,楼主需要就继续问把
E. 中国经济近40年来发展很快,不少企业也跻身世界五百强,但是,为什么中国企业对管理知识几乎没有贡献
这个中国经济40年来发展的非常的快,不知道企业有几十年世界500强,但是为什么中国企业对管理知识几乎没有贡献,嗯,你首先就是咱们国内有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就是说现在是在追赶阶段,这点的话是每一个中国人或者说了解一些经济知识和这个世界经济的话,人都是懂的对吧?毕竟是追涨阶段,现在目前来说的话,中国在大部分的领域其实是厄和这个美国相差将近5~10年之间的这个历史差距,这点也是公认的,当然也在部分领域里边是有非常大的这个进步,厄已经超过了美国,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应用以及这个部分的尖端技术,但是还有相当大的红利还没有吃。如果你关心现在经济发展的话你会发觉现在在风口的电商门都在服务下乡,尤其是拼多多,一开始就立足三四线城市发展。而管理的核心就是减少内部的损耗,提高效率,但在现阶段中国相当一部分的产业还是有野蛮发展的空间。
所以还没有出现这种大规模或者引领性的管理知识的诞生,不过相信随着经济的下行,行业竞争的加局,是会出现的。
最后,你可以了解一下大疆,这个算是行业里面的孤独求败,目前来说没有哪个公司可以挑战,不过他是立足于产业战略的跟脚,一年或两年一大更新,以全面或者颠覆性的产品淘汰自己的产品为战略,但管理上比较淡。
F. 政治经济学考试题:为什么要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
张军: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
日期:2005-11-27 作者: 来源:解放日报
——张军教授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演讲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话题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十四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我们希望中国经济增长的能力能继续保持下去,但经济是否持续增长取决于增长的方式能否实现阶段性转变。今天我想从经济学家的视角谈一下这个话题。
经济增长取决于什么?
在经济学家看来,增长应该放到更长远的视野里去理解。可以说,经济学家谈论增长,其实是谈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能力怎样,增长趋势怎样。它牵涉到人口的变动、资本的形成、教育、制度变化和开放政策等方面。
经济学家脑子里的“增长”的含义可能和政府以及我们媒体关注的经济增长的含义还是有区别的。大多数人常常把经济增长理解为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幅。在今天的各行各业里,GDP的增长都是深入人心的一件事情,我们的眼睛都关注着GDP每年增长多少。但是经济学家理解的“增长”是一个长期现象,是指一个经济在长期所能维持的增长。短期来讲,我们关注GDP今年增长多少明年增长多少,但这不能完全反映这个国家的经济中长期的发展趋势。比如,我们的GDP曾经达到过14%-15%的增长率,但这没能维持下去,最后还是回落了下来。因此,经济学家关注的增长其实相当于我们每年实现的经济增长的平均值。年度的增长可能是波动的,高于或者低于这个平均值,就是我们所谓的经济“大起大落”。从平均值来看,我们发现中国这20年来的增长不过在9%左右,要到10%以上就相当困难。当然短期内可以做到这一点,但不能持续,很快会碰到约束和瓶颈,能源、电力、运输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限制了增长的能力。这种情况在宏观上叫做“过热”。这就是说短期的增长不可能持续偏离长期增长能力。
所以,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第一个问题就涉及到怎么理解增长的含义。
在经济学家看来,增长应该放到更长远的视野里去理解。可以说,经济学家谈论增长,其实是谈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能力怎样,增长趋势怎样。它牵涉到人口的变动、资本的形成、教育、制度变化和开放政策等方面。这些都是关于增长的比较长远的考虑。
如果增长是指长远的产量增加能力的话,那么归根到底,经济增长就是取决于一个因素———生产率。什么叫生产率呢?简单地说,生产率就是产出比投入增加更快的能力。经济学家发现,前苏联在1958年以前经济增长很快,但以后怎么也上不去了。为什么?因为增长的潜能发挥殆尽了。除了生产率之外,其他投入最终都是可以减少的。比如,今天我们中国还有40%的储蓄率,20年以后,随着人口老龄化,储蓄率肯定大幅度下降。韩国1980年代以前保持35%到40%的储蓄率,今天只不过20%左右。在经济学家看来,一个经济能增长到什么程度,最终就看生产率的潜能积累了多少。通俗地讲就是,当你的投入,比如投资和消费,不能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的时候,你的经济还能不能维持一个高水平的增长?弄清楚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从投入上讲,中国目前还不存在问题。我们还有大量的农村闲置劳动力,每年还有300多万大学毕业生,在校大学生超过1000万,这些都是增长的投入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到未来10年、20年是会发生一些变化的。因此,我们要把增长理解为一个持续性的增长,或者把增长看作潜能的时候,眼光要放到长远,不能因为现在有那么多土地和那么多劳动力,每年的投资增长率都能维持在25%,而忽视未来的增长能力。这些都是变数,唯一能够推动经济未来发展的只能是生产率。中国现在高速发展的时候,经济每年都维持9%以上增长的时候,生产率的变动趋势怎么样,我们是不是走上了生产率潜能在不断积累的过程呢?不能只看到实物资本的增长。
那么,一个国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积累起生产率的潜能呢?经济学家比较强调的方面是教育,当然其他的东西也都相关,但最终是教育水平的提高或者人力资本的积累能力决定未来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很多人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因为中国拥有相当不错的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重视教育也被认为是东亚经济奇迹的一个共同因素。当然,中国与其他国家有很大区别。中国是大国,在教育潜能方面有更显著的积累能力。新加坡再怎么发展也不可能容纳一万所大学,可在中国,发展到像美国那样有几万所没有问题。将来中国和印度一定拥有别的经济不具备的规模效应,中国的规模效应将成为生产率积累非常重要的源泉。
另外一个可以积累和改善生产率潜能的因素和规模有关系。经济学家马歇尔1890年在《经济学原理》这本书里提到一个概念,叫“外部经济”。什么叫外部经济?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经济活动之间或者部门之间综合配套的能力,这个能力会使中国在包括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品方面很快地拥有竞争优势。像华为、海尔、联想这样的企业就是利用了中国的产业部门之间综合配套能力强的优势而获得竞争力的。包括将来搞飞机这样的产业在中国也一定有竞争优势。小国家搞飞机比较困难,自己生产几样零部件还可以,可是要综合配套恐怕就做不起来,需要大量外包。据说波音公司有近两万多个零部件要在全世界购买,像美国这样完全本土化造飞机都很困难,可是在中国很多产品几乎都可以做到完全本土化来做。将来飞机的全部零部件都可以在中国造的时候,中国制造的飞机因为实现了这个外部经济效应,肯定比波音的价格便宜不知多少。虽然现在这个潜能释放的阶段还没有真正到来,但是看看中国产业现在的发展趋势就可以想明白,中国经济在生产率潜能的积累能力上很可能是史无前例的。
为GDP而增长的未来风险
处于追赶阶段的经济增长通常速度都比较快,但这并不表明未来还能维持这么高的增长。除非你的效率潜能的积累在这个过程里能够跟上。否则,一旦越过了追赶阶段,经济的增长可能就会明显回落。
大家比较熟悉的是短期经济的发展问题,怎么保持今年GDP比去年的相对增幅,这是我们当前地方政府工作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会计含义的增长。为什么呢?因为GDP实际上是指这一年里面各个行业所创造的新的价值的总和,也就是我们说的增加值。但是统计所有行业的增加值在现实中是很困难的,通常情况下采取估算法。比如,28大类行业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增加值。增加值怎么算呢,基本上是用总产值乘以增加值率。比如服装这个行业,增加值可能占总产值的比重根据以往的经验大概推算出,比如40%,60%都是人家转移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所以,一旦我们过分关注GDP,我们就自然会去关注总产值。这一来,事实上就可以先确定GDP的增长率目标,然后倒算出行业的总产值必须实现多少才能保障GDP增长目标的实现,这就必须有多少投资项目下去才行。可是大家想一想,产值增加多少从长期来看是没有绝对意义的,因为当年增加的产值完全可以变成日后的库存。这就是增长目标短期化的问题。
再有,增值税在中央和地方分享以后,刺激了地方去搞制造业,因为增值税主要来自于制造业。做大制造业产值最方便可行的办法就是做投融资项目,而在现阶段做项目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招商引资,项目来了就万事大吉了。这样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短期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范式。这样一个发展的范式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和我们对GDP的核算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长远来看,这种大干快上的发展观如果愈演愈烈并且彻底制度化的话,很可能会冷落了我们对生产率潜能的积累,把注意力简单地放到资本积累上去了。
目前这个问题还不突出,因为中国现在还处在追赶阶段。追赶阶段的意思就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人均资本存量还不够大,城市化程度还不高。在这个阶段上,我们能看见我们与发达经济的差距以及在哪些方面有差距,因此,我们可以迅速赶上来,而且经济发展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比较小的。这就是所谓的落后的优势。例如,今天中国机场的数量大概是340个,美国包括私人机场加起来大概2万多个,我们数量只有不到他们的2%。仅仅机场这一项,就决定了中国在投资阶段还要有相当长时间。将来我们要修更多的机场、公路,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这都叫资本积累。说中国经济增长现在已经维持不下去了是缺乏依据的,还没到那么严重的程度,因为现在属于追赶阶段,处于追赶阶段的经济增长通常速度都比较快,增长率都比较高,从东亚经验看都是这样。但这并不表明未来还能维持这么高的增长。除非你的效率潜能的积累在这个过程里能够跟上。否则,一旦越过了追赶阶段,经济的增长可能就会明显回落,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意义。
现在我们谈论增长方式转变也不应该过多地批评投资太多,问题在于对投资效率的关注不够。我们担心的是,现在的发展模式演变成一种权力而非市场主导投资决策的体制。这样的体制以及表现出的顽固化倾向对于市场力量、金融和企业家创业活动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需要我们特别的关注。
我们的消费太少吗?
一个国家消费占GDP的比重是由人均收入的水平或者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决定经济增长的最终是生产率而不是消费率。不能简单地把消费理解为决定GDP增长的因素,而应该理解为GDP增长的结果。
在有关的讨论中,很多人认为,我们现在的增长模式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投资太多太快而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不足。这种观点强调,中国现在应该尽快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扩大提升国内消费能力上来。我认为,这一看法似是而非,理论上值得商榷。首先,一个国家消费占GDP的比重是由人均收入的水平或者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我前面已经说了,决定经济增长的最终是生产率而不是消费率。消费和积累的比重反映的只是短期内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的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消费理解为决定GDP增长的因素,而应该理解为
GDP增长的结果。经验上看,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尤其是在东亚地区,消费占GDP的比重往往比较低。很多人对消费的问题有所误解,认为消费需求比投资需求更重要。可是,大家想想,短期内要扩大消费的比重,就要压缩投资的比重,因为GDP在核算意义上等于总消费加总投资以及贸易的顺差。如果短期内提高消费比重,也就是要压缩或者减少投资的需求,才能保持平衡。否则,一味刺激消费很可能引发经济过热,出现经济失衡。还有一个统计上的问题是,买房子这一块应该计算到消费里面,现在是计算到投资里面,显得消费的比重好像比较小。即使不谈这个问题,银行发放的信贷刺激了消费,短期内带来的结果是,经济过于繁荣,出现过热苗头,因为投资需求没压下来,消费需求提高,这一来,当期的收入平衡表被破坏了。我们在2003年下半年显现出来的经济过热趋势,就与之前鼓励短期消费增加的消费信贷政策的实施有直接的关系。
有些人认为中国消费需求偏低,给出的一个理由是,全世界消费占GDP的平均比重在70%左右,美国更是高达80%-90%,而中国只有57%-58%,所以应该提高消费占GDP的比重。我说你得看中国经济处在什么阶段上。消费的能力,短期内表现为消费占GDP的比重,反映的是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而不是增长的长期条件。消费占GDP比重受经济发展的阶段影响,人均所得提高是个缓慢的过程,消费占GDP比重的提高也是个缓慢的过程。有些学者甚至讲中国是内需不足的经济,这个概念更加不对。中国怎么会内需不足?你看看中国的投资和储蓄率基本上是一样的,如果内需不足中国的物价应该是持续下跌,现在总体上平衡,物价水平基本上是不动的。消费虽然占GDP比重偏低,这个不要紧,这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只要投资需求上去,能够吸纳那么多的储蓄就可以了,总量上就会平衡。这是我们要澄清的。因此我们不能把扩大提升消费理解为转变增长方式的推动力,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逐步提升消费,这不是一个短期现象,而是个长期现象。
前景
中国人口的素质、技能、教育水平、创新能力、管理、企业家的成长以及企业应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这些都是促进效率的因素。这些因素很难用数字简单地度量出来,统计上自然也不能反映出来,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我看来,并不是从一个模式直接跳到另一个模式的问题。事实上,这个转变的过程从我们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了,只是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倾向需要引起注意并加以解决。总的来说,过去10多年的经济发展比较倾向于过快的资本积累,资本形成的速度很快。当然,我们正处在一个追赶阶段,需要通过资本积累迅速扩大产能和资本存量。
但是,这些年来资本积累的方式更多地体现了政府的意志,而市场和企业家的作用似乎还不大。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如果生产率的积累跟不上的话,将来等我们追赶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投资的增长速度下降,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下降的时候,就很难保证经济增长不下降。我这样说并不是说中国在生产率潜能积累方面几乎为零,而是说也许我们可以更好更快地积累生产率的潜能。我们的研究发现,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中平均有约35%的贡献来自生产率的积累,而不光是资本的积累。但是,中国经济在过去10多年的生产率增长的速度却下降了。
中国第一个生产率潜能的快速释放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农业的改革和乡镇企业的崛起带来了生产潜能的释放。农业的改革表现为,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离开了,劳动力的投入大大下降,农业产量反而增加了。就是说产量的增加主要靠生产率的提高。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是农业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源泉。后来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是生产率潜能释放的因素,乡镇企业的经营体制比较灵活,非常市场化,投入很少,技术很简单,资本投入更少,用最简单的技术、最简单的生产方式,产值一度占据工业的半壁江山。这些都是西方经济学家理解为中国改革真正有特色、有创新的东西。乡镇企业的发展经历了差不多10多年,到了90年代初乡镇企业的优势开始慢慢丧失,出现亏损,大量乡镇企业开始转制。南巡讲话以后,开始了更深度地开放,正好在乡镇企业对生产率促进潜能发挥得差不多的时候,大量外资进来,带来了市场、技术、管理,这些东西又导致生产率潜能新一轮的积累。过去我们不知道怎么做贸易,怎么把东西卖出去,怎么管理好企业,怎么应对市场,现在我们有多少人在学管理、读MBA。这些东西短期内看不出效应,长期来看就是在积累和改善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潜能。我们不缺资本,外资进来并不是解决中国的资本短缺问题,非常重要的是促进中国生产率潜能的积累能力。每年外资只占我们当年资本形成投资的10%左右,中国经济发展不是靠外资,但是外资带进来的东西都在影响我们生产率的变化,成为90年代那一轮的生产率潜能积累的重要源泉。所以开放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对生产率潜能积累有显著影响,这是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很重要的因素。
我认为,生产率的提高能力其实和我们的人力资源以及利用这些资源的经济体制的效率很有关系。中国人口的素质、技能、教育水平、创新能力、管理、企业家的成长以及企业应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这些都是促进效率的因素。这些因素很难用数字简单地度量出来,统计上自然也不能反映出来,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东西。现在的体制似乎越来越善于数目字管理和治理,因而往往不能很好地像资本积累那样来促进这些生产率潜能的积累。这就需要建立起防止政府过多参与经济发展的制度约束,比如让政府加大力度保护私人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发展更好的教育、加大劳动力培训、坚持更加开放的环境。
在微观层面上,我还是很乐观的。过去中国生产的家具在国际市场根本不可能卖出去,今天我们可以把家具卖到美国的市场,这不光是因为价格便宜,还因为质量提高很快,反映了效率增长的因素。现在看起来中国生产复杂的资本密集产品的能力仍需要改善,还需要大量人力资本的积累。尽管华为比思科还是差一些,但追赶速度很快。但我们毕竟只有一个华为,要看到中国生产率潜能积累的空间还是很大。不要过早地让中国企业做大,因为还处在追赶阶段,我们还需要帮人家做加工来实现资本积累,同时在这个过程里面积累你的技术、你的思想,到了一定阶段中国的企业就很容易变成在高科技领域、在世界五百强里面的公司,这一点也不奇怪。但是,有人比较担心,说中国的企业很不行,将来不会在国际上有竞争力。我没有那么悲观。只要关注效率问题,就会水到渠成的。像华为、海尔这样的企业今天还凤毛麟角,但只要能够很好地积累效率,我相信这样的企业会迅速增加。
讲演者小传
张军
1963年生。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81-1994年间在中国、英国和美国接受了高等教育。1997年以来,曾在伦敦经济学院、哈佛大学、东京都立大学、韩国庆北国立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等做访问研究员和讲座教授。对中国的工业改革、经济增长和当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有深厚的研究。曾在《经济研究》、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East Asian Review等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最近出版的著作有《中国的工业改革与经济增长:问题与解释》、《组织、制度和中国的经济改革》等。
G. 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
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的调整期,一般估计是增速可能放缓但总量怎张依旧强劲。
其次西方国家的经济影响分两方面,第一国外的进口出口,一般来说当西方日用品进口大国发生金融危机时进口需求就会减少因此使得我国出口受到削弱形成一定程度的沿海加工贸易失业,第二,西方大国的金融危机导致外国资本寻求风险较低和利率较高的国家比如中国进行投资或者投机,这个也是现在热钱泛滥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说当国际资本源源不断涌入的时候,同时我国出口受限制造成的消费不足形成国外资本不愿意投资制造业而投资资源或者股票和房地产资本市场。这个也是最近政府尽力压低房价和股价的原因,因为一旦股票房价被国外资本炒到高点,然后让国内的人接住随后迅速撤出然后期货上大量卖空将会使得整个中国经济形成雪崩型的衰退。
因此个人的结论是一方面西方大国的经济形势逼迫我们的股市和房价将上涨另一方面政府又极力压低股市和房价,所以最后的结果的话还是必须看国内外各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
H.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是在那一段时期 具体时间 当时发展什么行业的
1914到1918一战期间,棉纺织工业。
I. 怎样理解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和新的阶段特征
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腾飞举世瞩目 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 高污染 高耗能产业也逐渐暴露出很大问题。所以现在处在实体经济饱和需要残酷的淘汰掉一些低端垃圾企业。发展绿色环保 节能减排经济成为社会以及中央的首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虚拟经济模式 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城乡一体化。绝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西部大开发究竟开发什么 实际就是开发人力资源 国家为了平衡区域人口与资金的分布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对外并没有公开 城乡一体化实际与连锁经营相结合电视上经常说的传销就是这个国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