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文化产业带动经济转型

文化产业带动经济转型

发布时间:2021-03-15 18:14:57

❶ 为什么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首先,文化产业是来自于美国,而美国属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对于他们而言,早已不再去版关心文化的缺失权及产业链的断链;而我国,还属于发展中的国家,由于时代经济的发展,带动一线城市也逐步走向经济生活,迈向小康,可恰恰是发展了经济,却忽略了文化本质,因为只有文化能推动产业,而产业带动经济,经济又惠之于民,惠之于国。有北京开始,从十二五规划发展以来,逐步面向各省市推动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打造文化根基,建设文化根本,推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形成有规模的产业园区,带动当地经济逐步提升;这是国家的工作,也是各的工作,因为这样推动了中小型的发展,推动了行业经济发展,提升了各省市税收经济,解决了就业人群。

❷ 中国怎么样将文化产业进行经济的转型升级

一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展文化产业,也要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样,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二要积极主动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围绕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依法运营的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通过改革,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三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要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推动国家数字电影制造基地建设、国产动漫振兴工程、“中华字库”工程等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发展和集约化经营。主要包括: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提升生产能力,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发展的需求;推动出版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业转变,从主要依赖区域性市场向综合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转变;发行业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网络书店等现代出版物流通系统;印刷复制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和光盘复制业;广告业要扩大规模,提高媒体广告的公信力;演艺业要发展演艺经纪商,加强演出协作网络建设;娱乐业要重点发展电子娱乐业,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新型娱乐方式,创新娱乐业态;文化会展业要发展各类综合及专业文化会展,重点支持覆盖全国并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

四要增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还比较小,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存在很大逆差,文化及相关产业创造的增加值还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约3%,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重普遍高于10%。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望采纳!

❸ 文化如何推动经济

文化能否推动经济?答:文化能够推动经济。把文化建在市场上,大力倡导先进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若果能有什么具体解析或者事例?答: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文化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实力竞争。大力发展高科技媒体及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信息技术的联姻,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三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推动文化创新,还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根本之点在于构筑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显而易见,文化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单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力,而且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一致的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二,知识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知识经济是高技术与高文化相结合的经济。当今时代,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劳务,不仅具有高技术含量,也具有高文化含量。提高商品和劳务的文化含量同提高其技术含量同样重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是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中,注重弘扬民族文化,创造出具有我国独特风格和特色的商品和服务,不仅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且可以扩大中华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吸引力。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在消费其他国家的商品和服务时,也就潜移默化地受到浓缩其中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的主体性问题同样将在商品和服务的贸易中突显出来。
文化产业是当代人类社会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形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文化产业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化产业现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扩大对外贸易的主导型产业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有的人认为,“文化投资即是就业投资,因为投资与就业之间的最佳途径就是文化。”积极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新的文化产业形态,已成为新的经济文化增长点,高科技成果对文化产业的渗透和改造越来越明显。向数字媒体转移是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为经济资源的必要步骤,实质上是为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条件,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
当今,跨国文化产业集团的影响日益增大,渗透力越来越强,跨国文化资本的全球流动和在资源配置分工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文化产业格局的变动、世界文化市场的走向、国际文化秩序和文化关系重组的重要力量。面对这种形势,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中国文化是一个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上层建筑是不断随时代的发展的需要而变动的,我们是有能力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产生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
三,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从来密不可分。文化与经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文化是整体,是物质财富、经济财富的总和,经济只是其中之一。生产力越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从这个角度说,今后的经济是文化经济。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如果中华民族在文化问题上变得自觉了,对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并且把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结合好,可以预见中华民族在未来的民办经济地位一定是举足轻重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发达的经济而没有先进的文化,并非真正的强大;如果只谈经济,不谈文化,经济的发展也难以持久。
2,文化渗透于经济的全过程。从经济活动中的人到对经济活动的处理,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产品的交换以及使用,无不渗透着文化,因为经济的全过程都是人的活动。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人主动地采取一种运动,用它来改变人和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也是在劳动当中产生的。而中央在决策过程和操作方法上也渗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在思维方式里包含了很多中华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我们不仅看到物与物、实际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更看到了中国社会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单就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级”这几个字,就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经济全球化下的文化自觉。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现代化风行世界,这既会给各国带来快速快速发展的经济和良好的效益,也有可能带来文化一体化的问题。如果抹煞了民族特性,经济肯定会萎缩。这个问题在年轻人身上表现得比较集中,一旦民族文化衰落、消亡了,民族也就名存实亡了。因此,文化自觉的问题在当代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而紧迫。
4,文化自觉之后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当人们对文化有了自觉意识之后,就会注意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透视它,体现它。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应该包括文化的各个层次。人们通常所说的企业文化是亚文化中的一支,现在企业提倡的所谓文化,基本上只来自经济本身,甚至是企业本身的需要。这个问题比较普遍。只有把民族文化传统和时代环境相结合,才是骨子里的文化
文化并不是随经济亦步亦趋地发展。文化有自己的独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对稳定性。文化除受经济的根本作用外,还受历史积淀、传统演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过去经济发达,后因多种因素落后了,其文化影响力仍可能因惯性持续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先进的文化造就发达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只能伴随着贫困的经济。
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市场经济绝不是没有主体的单纯经济运作过程,而其主体就是具有健全的经济理性和道德约束的人。经济发展离不开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定的经济土壤必然生长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代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一环,虽属第三产业,但又依托一、二产业,具有极大的经济潜力,对于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当今世界正逐步进入文化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文化与经济已经密不可分,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已成为重要的全球趋势,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大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小到企业生产管理和名牌产品的创立,既是经济活动也是非常复杂的文化活动,需要文化的力量和智慧。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都凸出相当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经济建设课题,也是社会科学文化建设课题。没有文化的协调发展,经济伦理和经济规范确立不了,经济建设就难以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建立不起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文化经济,就是知识化经济,就是文化知识作支撑的经济。发展文化经济,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升产业结构的文化层次和品位,已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重要途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必须十分注重经济增长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发挥文化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经济发展质量,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1. 地域间的文化比较是商品生成的原因。
2. 地域文化现象异地后转化为经济现象,民族特征异地后转化为商品特征。
3. 不论地域性或世界性,社会文化条件直接决定、作用于经济条件。
4. 文化条件若不应用于经济改造,文化在潜隐状态中以内因方式的交流——兼容性运作将如竭泽而渔;反之亦然。
5. 文化在组织与社会(不论是企业、国家、国际、世界)中的价值与意义是与经济相联系时才出现的;反之亦然。
6. 经济生产的无限性将阻遏文化的交流——兼容性深层次运作,对文化有病态作用;反之,文化的病态(如俗化)使市场与生产变得有限。
7. 世界市场的范围包括文化市场与经济市场。
8. 文化的交流、沟通、利用是经济进步的必由之路,文化的兼容是经济的发达之路。
9. 本体上,视时代性的历史条件不同,经济决定文化或文化决定经济,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本源上,文化决定经济——生活总是生产的前提,文化交流总是生产与市场的前因。
10. 文化与经济的协调程度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两个外在统一的标志,而且是古今中外评价、衡量社会成熟程度的唯一标准。
11. 文化与经济在同一层面上构成社会结构中的“实态”框架。
12. 在以文化关系或经济关系为标准的社会发展史中,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构成历史的一个环节。如,(地域性)自然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共产文化;(地域性)自然经济——政治经济——文化经济——共产经济。
13. 文化力与经济力的合力是政治力——政治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的辩证表现。

❹ 文化产业自身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今年,国家政策先后在文化立法、体制改革、文化“走出去”和新兴数字文化等多个领域涌现出诸多闪光点。
文化“走出去”政策持续加码
文化部正式发布了《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据悉,该行动计划是为贯彻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所制定的,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绘就了路线图。
目前,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全部国家签订政府文化协定,通过从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合作等五个方面发力,推进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商务部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公示2017~201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名单的通知》。初步认定295家企业为2017~201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108个项目为2017~201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涉及出版、影视、动漫、游戏、演艺、文化用品、艺术品等行业。
自2007年起,发布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名单可谓商务部支持文化出海的“年度常规动作”。随着今年十九大报告中对文化自信核心地位的肯定,可以看出政府层面对“文化出海”相关配套政策实施力度和强度将持续加大。而在政策红利大方向明朗的情况下,这份名单就显得有更积极的意义。
自贸试验区放宽外商投资限制
国务院印发了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第三批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总体方案。这些新晋自贸区的创新清单中,均有文化产业方面的措施,涉及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艺术品市场建设、对外文化贸易等内容。
6月份,国务院还发布了自贸区负面清单2017年版,与2016年版相比减少了10个条目、27项措施。其中,缩减的和文化产业相关的措施共4项,涉及信息技术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自贸区文化产业外商投资限制再次放宽。
纵览7个新设自贸试验区的总体方案,既有从体制机制保障到搭建平台发展对外文化和版权贸易的广度,也有就文化产业发展某一点着力展开的深度,在文化领域探索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格局。例如,河南提出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创新发展机制,推进文化传承和开发,完善服务链条,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创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的新模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则被写进了总体方案中。
积极参与游戏规则制定
由中国主导的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国际电信联盟第16研究组全体会议上顺利通过审议;经过6周全球公示以后,3月16日,正式发布成为国际标准,由此成为我国文化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技术标准。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主导的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的通过,是文化领域中国科技、中国标准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在国际电信联盟和国际“互联网+文化”的领域中发出了中国声音,为全球手机动漫产业提供了中国标准。据文化部介绍,构建文化产业国际标准群,是文化部下一步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此外,4月份,文化部发布了首个“数字文化产业”概念的政策文件——《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向社会发出国家鼓励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明确信号,到2020年,数字创意产业将成为产值规模达8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产业之一。这意味着数字文化产业已经取得了高度的政策保障,未来将着眼于从人才培养、财税金融、科技创新等多方面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

❺ 文化创新能促进经济发展吗

文化创新能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能够推动经济.把文化建在市场上,大力倡导先进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若果能有什么具体解析或者事例?答: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文化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实力竞争.大力发展高科技媒体及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信息技术的联姻,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三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推动文化创新,还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根本之点在于构筑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显而易见,文化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单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力,而且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一致的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二,知识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知识经济是高技术与高文化相结合的经济.当今时代,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劳务,不仅具有高技术含量,也具有高文化含量.提高商品和劳务的文化含量同提高其技术含量同样重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是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中,注重弘扬民族文化,创造出具有我国独特风格和特色的商品和服务,不仅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且可以扩大中华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吸引力.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在消费其他国家的商品和服务时,也就潜移默化地受到浓缩其中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的主体性问题同样将在商品和服务的贸易中突显出来.
文化产业是当代人类社会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形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文化产业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化产业现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扩大对外贸易的主导型产业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有的人认为,“文化投资即是就业投资,因为投资与就业之间的最佳途径就是文化.”积极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新的文化产业形态,已成为新的经济文化增长点,高科技成果对文化产业的渗透和改造越来越明显.向数字媒体转移是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为经济资源的必要步骤,实质上是为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条件,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
当今,跨国文化产业集团的影响日益增大,渗透力越来越强,跨国文化资本的全球流动和在资源配置分工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文化产业格局的变动、世界文化市场的走向、国际文化秩序和文化关系重组的重要力量.面对这种形势,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中国文化是一个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上层建筑是不断随时代的发展的需要而变动的,我们是有能力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产生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
三,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从来密不可分.文化与经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文化是整体,是物质财富、经济财富的总和,经济只是其中之一.生产力越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从这个角度说,今后的经济是文化经济.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如果中华民族在文化问题上变得自觉了,对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并且把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结合好,可以预见中华民族在未来的民办经济地位一定是举足轻重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发达的经济而没有先进的文化,并非真正的强大;如果只谈经济,不谈文化,经济的发展也难以持久.
2,文化渗透于经济的全过程.从经济活动中的人到对经济活动的处理,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产品的交换以及使用,无不渗透着文化,因为经济的全过程都是人的活动.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人主动地采取一种运动,用它来改变人和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也是在劳动当中产生的.而中央在决策过程和操作方法上也渗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在思维方式里包含了很多中华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我们不仅看到物与物、实际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更看到了中国社会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单就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级”这几个字,就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经济全球化下的文化自觉.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现代化风行世界,这既会给各国带来快速快速发展的经济和良好的效益,也有可能带来文化一体化的问题.如果抹煞了民族特性,经济肯定会萎缩.这个问题在年轻人身上表现得比较集中,一旦民族文化衰落、消亡了,民族也就名存实亡了.因此,文化自觉的问题在当代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而紧迫.
4,文化自觉之后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当人们对文化有了自觉意识之后,就会注意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透视它,体现它.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应该包括文化的各个层次.人们通常所说的企业文化是亚文化中的一支,现在企业提倡的所谓文化,基本上只来自经济本身,甚至是企业本身的需要.这个问题比较普遍.只有把民族文化传统和时代环境相结合,才是骨子里的文化
文化并不是随经济亦步亦趋地发展.文化有自己的独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对稳定性.文化除受经济的根本作用外,还受历史积淀、传统演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过去经济发达,后因多种因素落后了,其文化影响力仍可能因惯性持续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先进的文化造就发达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只能伴随着贫困的经济.
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市场经济绝不是没有主体的单纯经济运作过程,而其主体就是具有健全的经济理性和道德约束的人.经济发展离不开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定的经济土壤必然生长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代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一环,虽属第三产业,但又依托一、二产业,具有极大的经济潜力,对于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当今世界正逐步进入文化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文化与经济已经密不可分,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已成为重要的全球趋势,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大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小到企业生产管理和名牌产品的创立,既是经济活动也是非常复杂的文化活动,需要文化的力量和智慧.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都凸出相当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经济建设课题,也是社会科学文化建设课题.没有文化的协调发展,经济伦理和经济规范确立不了,经济建设就难以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建立不起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文化经济,就是知识化经济,就是文化知识作支撑的经济.发展文化经济,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升产业结构的文化层次和品位,已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重要途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必须十分注重经济增长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发挥文化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经济发展质量,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❻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现实意义

文化产业要成复为国制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内需的最大产业潜力在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主要由市场提供的服务型产业,具有就业吸纳能力强、社会和市场需求潜力大以及能耗低、污染小等特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❼ 中国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影响

1、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经济、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是哪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应.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掌握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促进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提高国际地位,共建和谐社会. 对文化这个慨念,在不同环境、不同对象,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就经济方面而言,在联合国世界文化与发展世界委员会的报告里,既把文化看成是一系列的活动,如文化产业,又把文化看做是一系列的态度、实践和信念等.

❽ 文化创意产业如何促进传统行业的转型和发展

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思路来进行组织:

1、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产业体系指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自然生态健康、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在现代产业体系的推动下,经济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变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发展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则为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分支之一。

2、吸纳就业。

3、坚持绿色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发展低碳经济,推动产业结构向“低碳模式”转变,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等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和生态环保型的产业和产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环境友好。

4、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5、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方法:可以参阅去年出台的《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再找出一些主旨句,到网上搜集一些材料,进行重点组织。

❾ 文化产业该如何转型

抗日剧本是提醒民众不忘历史、奋发图强的文化载体,然而近来,抗日剧却越来越变了味,“全裸女”、“手榴弹炸飞机”、“手撕鬼子”、“用鹰爪功、铁砂掌、绣花针杀鬼子”等大尺度、滑稽、离奇的情节惊现于抗战剧剧情中,抗日战场俨然成了武林大比拼。电视剧粗制滥造、娱乐苦难,其程度已经令观众忍无可忍,央视评论称“一部接一部抗日剧是比着看谁俗、争着看谁二”。难道这些投资人、制片人、导演都傻了、疯了吗?明明滑稽搞笑的场面却没有觉察?笔者认为,究其原因,这乃是文化产业转型之阵痛。正如目前国内其它很多产业一样,只要投资回报率高,投资“短、平、快”,则“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的一窝蜂通病立即生效,抗日剧目前的井喷正是此前抗日剧高收视率、高回报率的一种延续,是文化产业产能过剩的表现。对于新兴的文化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目标,并在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提出 “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经济路线。透过“抗日剧事件”,拷问政府如何在文化产业市场中发挥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笔者愚见,政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管理,避免文化市场“先天不足”,促使文化产业顺利转型升级。一是逐步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市场准入制度。摸清文化市场现状,理顺各个分支,凡是违背社会主义价值观、不符合真善美、内容不积极健康的作品,进行清理整顿;设立一定门槛,避免此类产品进入市场。二是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审查监督机制。借鉴制造业已有的经验,建立文化产业行业规范、制作流程以及产品质量审查制度,真正实现政府审查;集思广益、发挥公众监督等作用。三是鼓励文化产业适度竞争,奖优罚劣。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行业树立标杆企业和标杆产品,发现和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公司或产品,使其具有足够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❿ 怎样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都要根据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地予以推进。具体到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应该:
一是加强研究学习。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比较短,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研究自身产业发展的规律等,都做得还不够。我们国家东部、中部、西部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要根据当地实际,寻找不同的推进方式。
二是要有“文化”意识。在我们国家,文化有其特定的功能、性质和作用,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不能忘记文化的基本作用。
三是推动产业和文化的结合。在充分认识文化的作用的基础上研究文化和产业结合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是克服浮躁心态。现在有的地方盲目投资做项目、建园区、建主题公园等

阅读全文

与文化产业带动经济转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