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做好农保与产业扶贫基地,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降低产业扶贫的风险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及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以下简称《意见》)、《贵州省扶贫开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精神,总结规范基层创新的做法和经验,提高产业化扶贫成效,现就创新产业化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思路
(一)目的意义
1、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扶贫开发精神的需要。《纲要》指出:要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意见》要求:更加广泛、更为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组织,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鼓励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探索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条例》明确: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提供就业岗位、订单采购农产品、共建生产基地、联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投资入股、科技承包和技术推广等方式参与扶贫开发;对主要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产业扶贫项目,在建立健全扶贫对象受益联结机制后,可以协议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贫龙头企业或者专业大户组织实施。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扶贫开发特别是产业化扶贫的精神,必须要用市场经济的思路和办法来推动产业化扶贫,既要精准扶贫又要提高开发成效,必须建立健全以贫困农户为核心、以扶贫效益为关键的扶贫开发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新型产业化扶贫体系,促进市场在扶贫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2、破除产业化扶贫瓶颈提高开发成效的需要。我省自然条件差、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产业发育程度低、农业劳动力老弱短缺,产业化扶贫难度大,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项目资金直接扶持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弱,难以应对市场、自然、技术三重风险,项目实施和产业发展效果差;二是项目资金直接扶持企业和大户,缺乏规范有效的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约束,不能有效体现扶贫政策和扶贫效益;三是扶贫政策措施未能完全适应产业化扶贫的要求,扶贫资金项目成效需要进一步提高。实践证明,产业化扶贫是扶贫开发的必由之路,也是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各类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是实施产业化扶贫、带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不可替代的市场主体。进一步提高我省产业化扶贫成效,必须引入外力、激活内力,变简单“扶持到户”为重在“效益到户”,坚持“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创新“政府扶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扶贫体系,推动市场主体和贫困农户双赢。
3、规范指导基层创新产业化扶贫实践的需要。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创新产业化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和模式,采取各种形式进行试点示范,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由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不规范,一些机制和模式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及问题,如:假借贫困户名义而贫困户不受益,使用扶贫资金不承担相应的扶贫责任义务,弄虚作假套取扶贫资金等。因此,必须认真总结推广产业化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问题,强化市场主体与贫困农户利益的硬约束,积极扶持真扶贫、扶真贫、做实事、见实效的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规范相关行为和标准,严格监督管理,使政府的扶贫意志真正转化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实际扶贫行动,有效避免和杜绝“脱靶、脱轨、跑调”等现象。
(二)基本原则
1、积极稳妥,渐次推进。先在点上取得经验,经省级评审认定,成熟一批、规范一批、推广一批。
2、互利多赢,重可操作。尊重产业发展客观规律,兼顾利益联结各方特别是贫困农户的意愿和利益,以项目的真实可行及模式的可操作性为前提,不定过高的虚假指标。
3、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能实现产业覆盖到户、扶贫效益到户,在多种模式均可行的情况下,“到户模式”优先。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产业发展难度和风险程度,结合项目区实际,选择不同的联结模式,不搞“一刀切”。
(三)主要目标
1、大力推进“3578”和“3个1”计划。大力发展十大扶贫产业,每个贫困县培育3个左右主导产业,覆盖50%的乡镇,专业乡镇覆盖70%的村,专业村覆盖80%的农户;1个贫困村培育1个主导产业、引进培育1个龙头企业或建立1个专业合作社。
2、大力推进“1户1人”计划。1个农村贫困家庭至少有1名青少年接受中职以上学历教育、或1个青壮年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后转移就业、或1人挂上1家龙头企业或合作社。
(四)创新重点
1、创新扶贫精准制导机制。“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准制导”,要下大力探索创新各种依靠市场手段带动贫困农户的有效机制。产业化扶贫既要避免再走片面、机械、简单地分钱发物到户“输血式”扶贫老路,也要防止扶持企业、合作社、大户而不辐射带动贫困农户的“垒大户”行为。
2、创新扶贫效益到户机制。要遵循市场规律,以项目成功和扶贫效益到户论成败,首先保证项目成功、产业发展,才能发挥扶贫的作用。同时,更加重视带动贫困农户的数量和效果,体现扶贫到户的效益,使扶贫产业和项目效益真正惠及贫困农户。
3、创新扶贫项目实施机制。找准政府、市场、社会在大扶贫开发格局中的定位。政府主要负责顶层设计、资源整合、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协调服务、营造环境、保护贫困户权益等,让各类市场主体实施专业化、产业化扶贫。产业化扶贫项目在明确扶贫责任的前提下,可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组织实施。
4、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机制。扶贫资金主要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投入,要调整完善配套的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放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引子作用。同时,鼓励直补到户的扶贫资金与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合作,采取以资折股、入股分红、租赁使用等形式,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
5、创新扶贫项目产权经营机制。产业化扶贫项目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在明确产权归项目农户所有的基础上,结合扶贫责任履行情况,鼓励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托管、租赁、移交给有能力的市场主体经营,实现保值增值,长期发挥扶贫作用。
二、推广模式
总结提炼点上取得的经验,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农业扶贫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乡村党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农户互助合作、技术部门+乡镇政府(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政府+银行+企业+合作社+农户”六种模式,各地可结合本地及产业实际示范推广并进一步完善,同时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机制。
(一)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
主要运作方式:“龙头带动,统分结合,兜底销售,二次返利”;“直补到户,折资入股,合作自愿,入股分红,退股还本”;“良种引领,三级经营,联户养殖,统分结合,全产业链推进”;“以场带户,流转荒山,统筹种草,打工培训,订单种养”;“国土整治,公司建园,先建后补,农户分包,保护价收购”;“公司+合作社+分社+微企+农户”;“校企合一机构+雨露计划培训+回乡生产实践+订单回收学员作品”等。农户第一次收益=保护价定价收购+龙头垫资发展得到的收益,第二次收益=龙头经营利润返利;合股经营的,一次投入,滚动发展,永久分红。
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这一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完善运行机制和利益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统一计划、供种、技术、收购、加工、销售、质量、品牌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与农户劳动力、土地、附属设施等资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合股组建合作社或分户生产管理,加快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队伍,带动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等统分结合经营实体,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由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小生产到“抱团”对接大市场的转变。同时,要全面摸清市场主体的经济实力、经营能力和扶贫诚信,以协议、合同等明确扶贫“责、权、利”并加强监管,确保龙头与农户形成真实的利益共同体。
(二)农业扶贫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
主要运作方式:“流转土地,集约经营,外引内联,先建后补”;“培训示范,反租倒包,龙头兜底,互利共赢”;“超市+园区+基地+农户”等。以园区为平台,县乡政府统一流转土地并建设基础设施→招商引资龙头建示范基地→对各龙头所建基地及其设施实行先建后补。农户初期收益=土地流转费+工资,农户可持续收益=经培训掌握技能的农户反租倒包生产经营的收益。
各地要围绕产业扶贫园区建设,加强服务引导,县乡政府要抓住土地流转这个关键和难点,选准主导产业,对相关设施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见苗浇水”,放大扶贫资金的引子效应。要大力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引进更多龙头企业,提供生产计划、农资和技术服务,实行产品销售兜底,搭建进入高端市场平台,强化“三品”战略,推动园区发展成“无烟工厂”,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要引导市场主体尽早发挥具体建设运营的主体作用,同时建立健全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避免与扶贫脱节。
(三)乡村党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
主要运作方式:“村企合一,以债(资)转股,村民持股,市场运作,保本付息”;“分类施策,退保扶贫,激活内力,龙头带动”;“引智引资,整乡推进,全民培训,滚动发展”等。以村办企业为平台,争取支持和融资→将各类借(贷)款折成股份→村民自愿认股,以“三权”作为反担保,保本付息;对现有低保人员实行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动员有劳力的退保人员参与扶贫项目开发,引进和培育龙头带动;招才引智带动招商引资,干部分片包干,实施全民培训,层层示范,滚动发展,整村整乡推进。
各地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扶贫开发特别是产业化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培育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建立既符合市场规律又能实现共同富裕的产业化扶贫有效机制,破解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难题,走出“等、靠、要”误区,强化开发式扶贫,积极探索边远贫困山乡培育产业、增加收入、提升素质、整村整乡推进的成功路子。
(四)农户互助合作
主要运作方式:“建园→运营→出租(移交)”;“五统一分,联保互助,抱团出山”;“大户带小户,联户发展,合作分成”等。扶贫资金补贴农户建园(场)并管护到投产→出租或移交园(场)→有劳力的农户或流转土地的农户租赁经营进行分成;社员联保互助,有效争取贷款;大户流转土地建园→传授打工农户技术→农民带苗自建果园→以大带小合作分成→统分结合形成规模。
各地要充分发挥能人大户、返乡创业等农村带头人的作用,引导农户之间的土地、资金、劳力等资源的优势互补,优化组合,提高农民自力更生、自我发展、合作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项目建设的成功率。要加强引导、规范管理,强化指导培训,提高农民诚信意识。同时,建立必要的仲裁机制等。
(五)技术部门+乡镇(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
主要运作方式:“技术部门建设示范基地或农户以土地入股共建基地,统一规划、种草、销售,分户饲养、管理、核算”;“借母还(母)羔,利益分成,滚动发展”;“建设示范育苗中心,开展商品化育苗→扶贫资金补贴种苗→分户生产经营”等。
各地要积极发挥技术部门的专业化作用,引领产业基地结构调整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培训,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持发展投资较大、技术难度大、设施要求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要强化技术部门的自身能力、市场切入点和运行效益,实行企业化、效益化管理。
(六)政府+银行+企业+合作社+农户
主要运作方式:“政府引导产业,企业申报贷款,专家银行评估,扶贫资金贴息,农企利益联结,企业承贷承还”;“四制一放大,政银共管,风险补偿”等。建立“四台一会”,县乡建立融资、担保、管理、公示四个平台,村建信用协会;实行申请贷款、偿还利息、借款义务“三统一”,借贷户以房产、林权、工资等反担保;政府、银行、产业部门协同推进,建立风险补偿金、贷款审核把关、联保责任、共管责任等制度;贷款实行三户联保,由合作社集中使用,封闭运行,统一偿还,金融部门发放贷款,扶贫资金给予贴息。
各级特别是县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统一“政、银、企、农”认识,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明确主导产业,生产、营销、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在放大扶贫资金、推进产业规模发展的同时,提升贫困农户诚实守信的素质,有效解决企业和合作社规模发展贷款难、农户分散经营效率低的突出问题,做到“贷得出、用得好、还得上”。要规范管理办法,确保实施项目的真实性、可行性和监管的有效性,落实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扶贫责任,保障贫困农户的利益。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将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作为提高产业化扶贫效率的重要抓手,紧紧抓住扶贫项目成功率和扶贫效益到户率两个关键,协调产业发展和扶贫到户、市场主体和贫困农户利益之间的关系,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探索创新,完善配套措施,大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
(二)深入调研,完善政策
紧紧围绕精准制导、效益到户、实施方式、资金使用、产权经营五个创新重点,结合初步筛选推广的典型模式,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增活力,以创新提效率。一要尊重规律,分类指导。对生产经营难度不大、市场风险较小、群众积极性较高,贫困户自己能干、也能干好的产业,原则上实行到户模式为主;对技术难度大、市场风险高的产业,要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引导实行龙头带动。二要实行区域化发展,差别化补贴。各县可按省定标准在不突破补贴总额基础上,结合项目区实际,对同一扶贫项目区覆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插花非贫困户、示范户、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实行差别化补贴,具体补贴政策和方式,由本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报省扶贫办备案。三要鼓励有偿使用,创新滚动发展机制。县级政府可将扶贫资金折算为贫困户股份,入股各类市场带动主体,按股分红,实现长期收益;可将扶贫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在相关金融部门设立专户,封闭运行,专项用于扶持贫困农户贷款发展产业,放大扶贫资金效应。
(三)开放带动,壮大主体
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对口帮扶“民企入黔”等优势,积极引进各类市场主体并培育强大的龙头队伍参与产业化扶贫,采取社会招标、脱贫包干制等形式,明确具体扶贫责任,创办、领办、承办扶贫项目。要充分尊重贫困农户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学习掌握市场经济知识和技能,引导参与适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化扶贫模式。
(四)规范运作,分级负责
全省推广程序为:点上先取得经验→县推荐→市州核实→省认定。县级对推荐模式的真伪负责并做好日常监管,尤其要加强已推出模式的完善和监管,确保兑现对贫困户的扶持;市州加强统筹及监督;省级负责全省推广模式的认定、指导和监管。先行先试的须经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并报省备案,局地取得成功的积极试点示范,省级认定的成功模式全省推广。
(五)强化监管,防范风险
一要确保贫困户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管理权、监督权,强化受益主体监督。二要改“事前控制”为“见苗浇水”。各类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参与实施扶贫项目的,可自主建设后再申请扶贫资金补助;各级可在申报项目中择实、择优、择强,组织扶贫、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综合验收建设情况和带动贫困户实绩并经贫困农户确认后,再兑现补贴;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给予扶贫资金补贴的,可直接拨付各类市场主体并报账。三要坚持和完善公示公告制度。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对各类市场主体享受扶贫资金补贴、实施项目规模、帮扶和带动贫困农户情况等进行公示公告,接受贫困农户、专门机关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杜绝暗箱操作、优亲厚友、虚报冒领、弄虚作假等现象发生。
㈡ 茶叶专业合作社怎么带动贫困户发展经济
销路。
㈢ 农民合作社可以纳入贫困户吗
孝昌县小悟乡田堂村,山多,林多,田少,水面少,人均纯收入2300元,贫困人口占五分之一。
去年,从该村走出的成功人士田福洲、金利明、黄国堂回乡创业,成立了孝昌县原然种养专业合作社。一年来,田堂村以合作社为载体,将扶贫资金投入合作社作为村发展基金,基金收益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并通过土地入股、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等方式,走出一条以“合作社+”为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合作社+”,加出了什么?
其一,“+整体规划”,贫困户有了盼头。
合作社聘请专业团队,制定了田堂村产业发展规划、脱贫规划、综合规划。
理事长田福洲介绍,合作社计划分四期共投资1.5亿元,扩宽建设连接孝昌县城、小悟乡集镇、观音湖景区三条主公路;扩挖清理塘堰、河流、沟渠,建成蓄水、养殖、排灌、水体净化体系等。2017年前村里将新建养牛场2个、养猪场1个、养鸡场4处,新种植油茶、有机茶共500亩,花木果园350亩,全村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有望超过5800元。
其二,“+基地务工”,贫困户有奔头。
贫困户田贞坤家有7口人,3个孙子读书,只有儿子一人在外打工,家里生活艰难。
12日,田贞坤到合作社领到了12月份的工钱,“我在合作社基地栽树、浇水,爱人在合作社食堂做饭,两个人一共领到3000多元。”
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流转农田、山林4200亩,参与土地流转农户270户,户均土地租金年收入1800元;贫困户参与务工200人,人均劳务年收入近万元。
其三,“+合作入股”,贫困户有劲头。
合作社还针对有头脑、身体好的贫困户实行“私人定制”。结合贫困户的发展意愿,由合作社出资建设牛舍、鸡舍等基础设施,然后按合作社占51%、贫困户占49%的比例出资发展种养殖业,年底再按比例分红。
㈣ 我们合作社已经十几年了,带动的贫困户每年都十几家,现在我们这个企业面临很多困难,国家有扶持吗
合作社已经复发展十几年制了,应该已经享受到不少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吧
既然是企业经营困难,光靠国家输血只是扬汤止沸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还不如认真思考到底怎么经营企业,怎么解决企业自身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办法,建议换人或者换其他营生。
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带动贫困户不是这个合作社必须存在下去的理由,因为还可以有其他企业和其他方式去解决贫困问题。
㈤ 山西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增收多少亿元
山西58个贫困县的2257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2017年通过参与造林获得劳务收入7.4亿元,其中5.4万名贫困社员获得劳务收入4.7亿元,人均增收8700余元。
为了引导广大贫困群众在造林绿化中实现脱贫,山西近年来积极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并出台政策明确规定,社员稳定在20人以上的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比例要达到60%以上,贫困社员的劳务收入要占到合作社劳务收入的60%以上。山西省现有宜林荒山面积3800多万亩,其中2350万亩位于贫困地区。“十三五”期间,山西省将每年安排全省贫困县造林260万亩,全部交由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揽实施,预计每年可为贫困户增加劳务收入5亿元左右。
㈥ 脱贫产业如何更兴旺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同样,贫困地区稳定脱贫也离不开产业带动。贫困地区通常自然条件不佳、农业基础薄弱,贫困群众通常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低,现实起点低与现代农业产业的高要求存在矛盾。在贫困地区如何寻找适合的产业,如何建立更加高效的组织形式,如何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本报记者深入贫困地区,近距离观察实现产业兴旺的实践与探索。
因地制宜推进产业脱贫,产业收入占脱贫家庭收入超50%
云南有447万多贫困人口和88个贫困县,都在全国排第一位;有深度贫困县27个,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贫困发生率高达三成左右。云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率达12.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4%,自我发展能力和动力可想而知。在脱贫攻坚的战场,合作经济吸引贫困户参与脱贫,又降低了他们的市场风险,正大有可为。
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加快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云南省委、省政府酝酿出台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意见,把创新帮扶模式、发展合作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在贫困人口占全省1/4的昭通市,把产业发展和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发展合作社结合,下大力气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组织化实现标准化,以标准化支撑品牌化。
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在昭通市鲁甸县,20多万亩花椒树实现产值7亿多元。鲁甸地震的震中龙头山镇,近15%的贫困人口都与花椒产业有关。镇里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争取资金300多万元扶持加工龙头企业,解决了销售难。“小花椒”不但为灾后重建“撑了腰”,还带动贫困户共增收500多万元,户均增收1万多元。
大理纸厂村陆解三一家5口人,是2013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山嵛菜合作社后,2015年脱贫。去年以来,大理州注入产业扶贫资金60多亿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产业帮扶项目,产业收入平均占到脱贫户家庭收入的55%,带动30多万人增收,年人均增收1720元。这其中,都有合作经济的影子。
如今,每天早上8点多,会泽县驾车乡贫困户杭久芝老两口都会到合作社“上班”,一天俩人能赚200多元。和杭久芝一起干活的高菊珍,也摘了贫困户帽。她把家里40多亩靠天吃饭的山地租给合作社,再加上5万元产业扶贫贷款入股合作社分红,最近全家在商量盖新房了。
㈦ 合作社带动的贫困户发不发社员证,带动的贫困户是社员吗
发呀,带动的贫困户肯定是会员啊,
㈧ 如何加快产业发展,带动困难群众奔小康
(一)搭建信息平台,扩大协作交流。针对农村经纪人之间缺乏联系与交流而无法及时准确获取市场信息的情况,协会多次组团参与交流协作,组织部分会员先后赴各地参加全国、省级和区域性农博会、茶博会、农产会和推介会,了解市场行情。同时,利用“谷雨网”、“浙江农业信息网”、“宁波市农产品营销网”、“慈溪市农业信息网”等平台优势,在网上发布各会员单位有关信息,并组建通讯员队伍、建立手机信息平台和QQ群,发布协会会员产销情况,传递有关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和培训信息,推介新品种、新肥药等。充分利用市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易购吧、市农产品产销电子商务等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自去年以来,先后策划慈溪首届网上年货节、2014年慈溪网上杨梅节,与淘宝、京东,聚划算等电商协作,取得较好效果。
(二)创新营销模式,扩大农产品销售。协会积极极探索发展订单农业和农产品直销模式,取得成效。如会长单位浙江海通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果蔬加工为主的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以上,是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该公司在慈溪、余姚等地建立14家加盟农场(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一年收购加工消化农产品达绝顷4亿多,占对外销售总额的45%,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同时增加农民收入。理事单位宝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宁波市区开设2家农产品直销点,惠农果蔬专业合作社、海通时代果蔬专业合作社产品直接进入慈溪城区20余个社区,为广大居民提供优质、新鲜、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部门肯定。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协会在鼓励会员树立品牌意识、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产品流通建设新路子,引导会员实施农超、农批、农社对接等直销模式,探索形成“市场+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一体化经营,转变原先销售单靠客商上门收购外销、定价权掌握在收购客商的被动局面,减少流通环节成本。截至目前,协会会员已创成“益大”、“安农”等农产品品牌30余个;会员单位惠农果蔬、益大禽业等专业合作社通过与超市签订购销合同,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
(三)创建特色专业合作社,发挥联合优势。针对协会敏宏燃内部各合作社之间联系松散,入社农户自我经营而形成的“单干”局面,该协会联合理事单位海通集团和全市40多个农场主试行组建市四海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会员提供大型机械化耕作、收割、技术、维修、培训和咨询等服务,解决会员、农业大户大型机械化操作成本高、技术无保障等问题,帮助做好专业化植保服务,农机服务面积近10000亩,费用较市场价节省20%。同时,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入社农户互帮互利合作,协会先后帮助组建流通主导型、生产加工型、社会服务型、龙头带动型、地方特色型等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如协会理事单位宝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发起组建流通主导型合作桥虚社——绿升土地股份种植专业合作社,周巷镇三江口村175家农户以承包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集中土地规模315亩,实行“统一质量、统一标准、统一商标、统一销售”的运营模式,预计全年蔬菜销售收入将超过400万元,社员的包底固定回报和二次分红收入将远超普通的土地流转、出租等收益。协会理事单位慈溪高科果蔬专业合作社、慈溪紫锦葡萄专业合作社、慈溪甬佳蜜梨专业合作社、慈溪古窑浦水蜜桃专业合作社等发挥自身经营和联合优势,组织专业合作社成员抱团经营,共创市场,通过合作社年销售农产品达到1.6亿元,带动社员及周边农民共同致富。
(四)加强资金互助,缓解资金压力。针对当前农业经纪行业投入大、见效慢等特点,以及部分种养大户、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融资困难、设备设施投入相对滞后、生产经营受阻、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的状况,协会主动与担保公司、银行联系,推行农产品经纪人联户担保,试行特色贷款服务,致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如会员单位三北禽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村合作银行组建信用联合体,入社农户为联合体成员,由三北禽业合作社作为总体担保机构,信用联合体成员(即入社农户)之间实现相互担保。同时,鼓励规模较大的成员单位组建担保公司,积极为农产品经纪人、涉农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服务。如协会副会长单位益大禽业专业合作社率先参股40%组建市康宁担保公司,为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单笔担保额度30-300万元。目前,市供销社、协会、市供销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正在筹建“慈溪市供销基金互助会”,总注册资本为500万元,由市供销社及供销社参股的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起,此项工作得到了慈溪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慈溪市农村合作银行的大力支持,在500万元基础上,合作银行配比8倍,对专业合作社进行授信贷款,并实行利率优惠。为今后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资金上保障。
(五)建立培训教育平台,提高农民素质。在农民教育上,通过实践和培训,合作社成功地将合作、民主、营销和科技的思想引入农民的观念,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近几年来,在宁波市供销社、协会的支持下,致力于抓好全市农产品经纪人职业技能资格培训,提高经纪人业务综合素质和市场营销能力,协会先后组织举办农产品经纪人初级班三期,中级班一期,到目前为止,我市已有451人获得由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社颁发的农产品经纪人初级、中高级资格证书。同时协会邀请宁波市农科院、浙江万里学院,有关专家教授为会员讲授水果保鲜技术应用与大棚实行套种生产模式实践,有的会员主动与专家结对,开展了杨梅保鲜等技术协作。
( 六)加强规范化建设,促进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一方面协会着力抓好自身建设,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召开理事会议,及时通报情况,明确工作思路,组织有关成员外出学习取经,加强协会之间交流与沟通,做好会员发展工作,先后发展分会4家,建立协会工作网络体系,打下扎实基础。协会开展各项工作、活动情况及时收集归档,保持资料完整性、连续性,使协会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从而促进协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对合作社指导、引导和协调工作,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办理注册登记,建立规范章程,规范成员主体,健全组织机构,设立成员账户,完备会计资料,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保障社员的合法权益。推行合作社生产规范化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四统一”管理,即统一布局、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方式进行标准化生产,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应用水平大大提高。如周巷宝绿蔬菜合作社通过“四统一”建成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实行合作社项目规范化管理。对合作社申报农业项目实行项目化、规范化管理,要求合作社结合自身实际,围绕优势产业、特色基地、主导产品等,编制项目实施计划,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促进合作社做大做强。近年来,市供销社参股的专业合作社有6家专业合作社成功申报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宁波智慧农机项目及及精品园区项目建设8个,争取各级财政补助600万元,为专业合作社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协会还主动当好市供销社领导参谋,市供销社每年拨出50万元用于专业合作社基地建设、产销对接、市场开发、电子商务、评优创优等奖励。
至目前止,协会成员中已有2家专业合作社授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有16家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宁波市级以上示范性专业合作社,有5家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浙江省示范性专业合作社。
(七)注重品牌建设,实行品牌化经营。协会积极引导会员树立品牌意识,在创建品牌过程中,主动参与、协调关系,负责申报,做好各项服务工作。至目前,协会各会员创建慈溪市级以上农产品品牌30余个。海通集团“卡依之”、宝绿果蔬专业合作社“安农”牌成为国家级农产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