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十二五期间如何优化商业银行信贷结构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中国政府采取了投资拉动政策,商业银行也加大了信贷投放,信贷资产规模急剧增加,存量资产和新增资产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尽管股改以来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趋于优化,但是仍存在房地产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部分风险较高行业的贷款规模偏大等问题,未来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应从以下六方面着手:科学配置信贷资源;通过信贷增量优化带动存量优化;创新中间业务,带动传统业务发展;依托产业价值链,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关注金融生态变化,明确信贷优先投放区域;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把握贷款行业投向。
⑵ 商业银行按照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要求进行重点贷款,是遵守了公司信贷
商业银行按照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要求进行重点贷款,是遵守了公司信贷(合法合规)原则。
⑶ 你认为如何才能有效的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尽快实现我区联社经营效益的大幅度提升
加强贷款营销力度 全面提高经营效益 ***信用社由于前些年在经营管理决策上的失误,导致历史包袱重,业务经营经营举步维艰,近年来,该社在联社党委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下,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进作风,主动出击,积极响应联社党委“紧紧围绕效益转,一门心思多赚钱”的号召,围绕全面提高经营效益这一中心,切实加大贷款营销力度,强化信贷管理,防范风险,实现了各项业务经营快速发展。截止2007年5月末,各项贷款余额达万元,同比增加680万元;不良贷款绝对额比年初下降33万元;实现各项利息收入123万元,同比增加60 万元,收支品迭后实现账面盈余47.8万元,同比增加55万元,创有史以来最好成绩。 一、认识明确—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切实增强发展意识 “发展才是硬道理”,全社员工一致认为,只有切实增强发展意识,全面提高业务经营效益,才是解决该社一切历史问题的关键,才是走出困境,敢超兄弟信用社最为有力的措施。同时,“集体增效益,个人增收入”,也只有信用社发展了,经营效益提高了,蛋糕做大了,信用社员工的收入才能相应的增加。 二、执行有力—积极响应、贯彻落实联社党委号召 今年一开年,联社党委就提出了以“经营效益翻番”为首的“三大奋斗目标”,为全县信用社加大贷款营销力度,提高业务经营效益吹响了号角。信用社积极响应联社党委的号召,牢固树立“没有效益就不能生存,没有效益就不能发展”的效益观念,全社员工个个奋勇当先,创新营销方式,争抢优质客户,全面占领了蓬南农村金融市场。 三、作风深入—主动加强客户联系 该社要求全体职工彻底改变“官商”作风,打掉“衙门”习气,牢固树立“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作风,主动加强与客户的联系,真正与客户建立起互惠、互利、共赢的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走出去”就是深入了解和掌握客户所需,积极开拓视野,努力发现、培养和选择优质的贷款项目和黄金客户。“请进来”就是经常性的商请客户为该社提供各种项目融资信息、客户资信信息以及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一批优质的固定客户群体,如该社重点培育*********他们与信用社建立伙伴关系后,每月都会主动向该社汇报生产、经营情况,并且按季主动将贷款利息汇入该社。 四、措施可行—找准工作切入点和营销对象 (一)更新营销理念,找准工作切入点 针对该社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低,经营效益徘徊不前的实际,在综合分析成因之后,该社把“加强贷款营销,竭力盘活不良贷款”作为改变蓬南信用社经营状况的工作切入点。坚持按照“立足农村,支持三农;立足社区,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和贯彻落实“跳跃式”和“错位式”发展战略的要求,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积极开展贷款营销,走近客户,贴近客户,了解客户,努力发展优质客户群。 (二)因地制宜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形成新型的营销格局 一是找准着力点,加大支农力度,扶持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如******村发展花卉种植和大棚蔬菜种植,该社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后,认为很有发展潜力,于去年8月积极向该村种植户投放16万元种植贷款,今年开始初见成效。二是确定支撑点,增加对个体工商户、涉农企业的信贷投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如该社贷款33万元支持的裕龙淀粉厂,现已初具规模,并逐年壮大。三是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该社充分利用点多面广,贴近农民的比较优势,积极发放房地产抵押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助学贷款等低风险消费信贷业务,使之成为促进该社发展新的利润增长点。 五、服务到位—赢得客户青睐 该社始终坚持以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来赢得客户,拓展市场,在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上狠下功夫。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快”的要求,做一流服务,争一流速度,创一流业绩,践行服务承诺,构建快速通道,实现服务提速。并跟客户提出以下的服务承诺:1、谢绝客户宴请;2、无论申请借款金额大小一视同仁,3、凡属申请8万元以下的贷款,承诺24小时内投放给客户,属申请8万元以上的贷款,承诺48小时内投放给客户;4、为降低客户资金成本,承诺给客户签订最高限额贷款合同,随用随贷随还。 六、考核逗硬—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 为了充分调动职工参与信贷营销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提高信用社经营效益,该社建立了以效益为中心,激励机制为动力的考核办法,推行了贷款营销目标考核制度,将岗位目标工资的60%作为考核工资,逐月下达目标任务,按月考核,次月兑现,取得了很好成效。自2009年1月起,该社累计发放各项贷款5590万元,实现净投放1362万元。 七、强化管理—切实防范经营风险 一是严格按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做好小额农贷的评级、授信、颁证、发放和管理工作。二是在大额贷款发放上,严格执行“三查”制度,严禁违规放贷。三是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力度,向贷款存量要效益。
希望采纳
⑷ 人行哪些措施可以促进银行投放贷款
不可以。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证货币币值的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如果对政府发放贷款,政府除了财政税收外,是没有其他收入的,政府不能通过增加税收来归还银行贷款,只能用政府权力压制银行用超发货币来对冲贷款,这会引起货币贬值,造成通货膨胀。为了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所以,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能向政府、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条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但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
⑸ 如何加大放贷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措施
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截至7月末,我行各项贷款余额44.46亿元(含贴现7.77亿元),比年初增加4.41亿元,增长11.02%,市场份额保持在全市金融机构前三位。
——一般贷款投放创新高。截至7月末,我行累计发放一般贷款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5亿元;一般贷款余额36.7亿元,比年初增加5亿元,完成央行合意贷款增量全年计划指标额度的99%,较计划进度多投放1.02亿元。
——加大票据融资力度。截至7月末,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3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7亿元,累计贴现3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4亿元;承兑汇票余额31.8亿元,比年初增加13.8亿元,票据业务保持全市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第一;同时,为支持区域内实体经济,严格执行央行信贷调控政策,我行不断加大票据的转出力度,腾出信贷规模,累计转贴现卖出22.3亿元。
——调整信贷期限结构,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主动调整短期、中长期贷款比例,增加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满足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需求。截至7月末,我行短期贷款余额25.55亿元,占比57.47%,比年初增加6.38亿元,中长期贷款11.14亿元,占比25.06%,比年初减少1.43亿元。
——积极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围绕“两化互动”和“五个自贡建设”,力促地方经济发展。不断加大对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富顺晨光工业园区、荣县郝家坝工业园区、沿滩工业园区、自流井工业集中区、贡井工业集中区、大安工业集中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和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截至7月末,累计向省、市重点项目授信6.22亿元,涉及机械、化工、商贸、城市基础设施、园区基础设施、卫生、教育、旅游等18个项目,向园区企业累计发放贷款近25亿元。
——着力支持中小企业和“三农”发展。截至7月末,我行新增90户小微型企业贷款客户,小微企业授信户数(含个人经营性贷款)1621户,较年初增加278户,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含贴现)246844.36万元,占全部贷款的55.52%,较年初增加63841.26万元,增长34.89%,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23.87个百分点,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含贴现)增速不低于全部各项贷款增速。截至7月末,涉农贷款余额110770.5万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24.91%。其中: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11570万元,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余额95015.5万元,涉农不良贷款余额220.5万元,不良率0.2%。近年来我行涉农贷款逐年递增,执行力强,效果良好。
⑹ 如何配合政府引进特色产业,提供信贷支持
一是积极配合政府做好项目对接工作。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督促银行机构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政府重点支持项目名录,排列出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和对象,并做好项目前期考察,合理安排全年信贷投放计划,及时反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向上级银行争取信贷规模、项目选择和审批程序上的优惠政策。
二是高度重视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铁岭银监分局在已经出台《支持小企业发展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将进一步督促银行机构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的综合效益型、技术成长型、经营特色型的优质小企业,并对小企业实行单独管理,贷款利率在风险定价的基础上合理浮动。
三是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铁岭银监分局将积极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指导意见》,结合辖区实际,认真做好促进、指导、支持、推动工作。同时,设立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银行机构市场准入绿色通道。积极协调、支持银行机构在县域内增设分支机构,特别是鼓励县域内网点空白的金融机构入驻。
⑺ 针对2017中央1号文件,金融业信贷工作应该如何有效结合开展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内容
一、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1.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要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巩固主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促进园艺作物增值增效。饲料作物要扩大种植面积,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加快北方农牧交错带结构调整,形成以养带种、牧林农复合、草果菜结合的种植结构。继续开展粮改饲、粮改豆补贴试点。
2.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稳定生猪生产,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加快品种改良,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全面振兴奶业,重点支持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引导扩大生鲜乳消费,严格执行复原乳标识制度,培育国产优质品牌。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内陆水域养殖规模,推动水产养殖减量增效。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时限和区域,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科学有序开发滩涂资源。支持集约化海水健康养殖,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加强区域协同保护,合理控制近海捕捞。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建立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规范各类渔业用海活动,支持渔民减船转产。
3.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
4.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科学合理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功能区和保护区内地块全部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精准化管理。抓紧研究制定功能区和保护区建设标准,完善激励机制和支持政策,层层落实建设管护主体责任。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5.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强化品牌保护。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切实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有关规定。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强化风险分级管理和属地责任,加大抽检监测力度。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鼓励生产经营主体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抓紧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6.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总结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经验,扶持培育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供销、邮政、农机等系统发挥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作用,促进传统农资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鼓励地方探索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研究建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引导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7.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科学制定产业园规划,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鼓励地方统筹使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相关项目资金,集中建设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吸引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运营产业园,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鼓励农户和返乡下乡人员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入园创业就业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分享收益。
8.创造良好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统筹利用国际市场,优化国内农产品供给结构,健全公平竞争的农产品进口市场环境。健全农产品贸易反补贴、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法律法规,依法对进口农产品开展贸易救济调查。鼓励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大海外推介力度。加强农业对外合作,推动农业走出去。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加工、仓储物流设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推进农产品认证结果互认工作。深入开展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实施专项打击行动。
二、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9.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建立健全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推动规模化大型沼气健康发展。以县为单位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探索建立可持续运营管理机制。鼓励各地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力度,健全秸秆多元化利用补贴机制。继续开展地膜清洁生产试点示范。推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
10.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加快完善国家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加大大中型灌排骨干工程节水改造与建设力度,同步完善田间节水设施,建设现代化灌区。大力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集中建成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稳步推进牧区高效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建设,严格限制生态脆弱地区抽取地下水灌溉人工草场。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技术产品标准体系。加快开发种类齐全、系列配套、性能可靠的节水灌溉技术和产品,大力普及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推广力度。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快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全面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考核。实施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
11.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续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范围。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支持力度。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合理设定补助标准。支持地方重点开展设施农业土壤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围。加快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进度。上一轮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期满后,将符合条件的退耕还生态林分别纳入中央和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推进北方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12.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加快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启动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落到实处。继续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完善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补助政策。加快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与修复治理。加大野生动植物和珍稀种质资源保护力度,推进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治理,继续开展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
三、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13.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14.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鼓励地方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聚集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质量安全等功能服务。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开展整省推进示范。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快构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
15.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大食品加工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加工设备。鼓励食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围绕“原字号”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马铃薯主食产品。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应用。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加强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研究,挖掘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健全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注册备案制度。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
16.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17.加强农业科技研发。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新要求,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进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实施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力度,加快适宜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选育。加强中低产田改良、经济作物、草食畜牧业、海洋牧场、智慧农业、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等科技研发。加快研发适宜丘陵山区、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的农机装备,提升农机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支持地方开展特色优势产业技术研发。
18.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鼓励地方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深入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重点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和节本降耗、循环利用技术模式。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和农业装备智能化。发展智慧气象,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一批“星创天地”。加强农村科普公共服务建设。
19.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通过“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深入推进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完善符合农业科技创新规律的基础研究支持方式,建立差别化农业科技评价制度。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20.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科学制定园区规划,突出科技创新、研发应用、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支持园区产学研合作建立各类研发机构、测试检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交易机构等科研和服务平台。支持园区企业和科研机构结合区域实际,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和监测评价机制。
2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五、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
22.持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保护优化粮食产能。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质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晒场、烘干、机具库棚、有机肥积造等配套设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允许通过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指标在省域内调剂,按规定或合同约定取得指标调剂收益。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抓紧修复水毁灾损农业设施和水利工程,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平原地区农村机井油改电。
23.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选择适宜模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和改厕。开展城乡垃圾乱排乱放集中排查整治行动。实施农村新能源行动,推进光伏发电,逐步扩大农村电力、燃气和清洁型煤供给。加快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大力推进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建筑设计下乡,开展田园建筑示范。深入开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工作,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完善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提高补助标准,集中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重点对象。开展农村地区枯井、河塘、饮用水、自建房、客运和校车等方面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推进光纤到村建设,加快实现4G网络农村全覆盖。推进建制村直接通邮。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创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实施重点文化惠民项目,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在农村地区深入开展送地方戏活动。支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24.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完善农村低保对象认定办法,科学合理确定农村低保标准。扎实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做好农村低保兜底工作。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筹资和保障机制。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25.扎实推进脱贫攻坚。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确保2017年再脱贫1000万人以上。深入推进重大扶贫工程,强化脱贫攻坚支撑保障体系,统筹安排使用扶贫资源,注重提高脱贫质量,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强扶贫资金监督管理,在所有贫困县开展涉农资金整合。严格执行脱贫攻坚考核监督和督查巡查等制度,全面落实责任。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做法,不搞层层加码,严禁弄虚作假,务求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六、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26.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形成合理比价关系。坚定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防止出现卖粮难。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过腹转化、加工转化,多渠道拓展消费需求,加快消化玉米等库存。调整完善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改进补贴方式。调整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科学确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国家储备规模,优化中央储备粮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改革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政策性职能作用,严格政策性粮食监督管理,严防跑冒滴漏,确保储存安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科学储粮。
27.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重点补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农民收入、绿色生态。深入推进农业“三项补贴”制度改革。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调整产粮大省奖励资金使用范围,盘活粮食风险基金。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粮棉油糖和饲草料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机具的补贴力度。深入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健全林业补贴政策,扩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实施范围。
28.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着力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提升支农效能。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建立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进省级信贷担保机构向市县延伸,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尽快建立担保机构,实现实质性运营。拓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农林水利、农垦等项目建设运营。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设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投资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符合有关法律和规定的前提下,探索以市场化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农业农村建设。研究制定引导和规范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具体意见。对各级财政支持的各类小型项目,优先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作为建设管护主体,强化农民参与和全程监督。
29.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县域网点,适当下放县域分支机构业务审批权限。对涉农业务较多的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差别化考核办法。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县域,加大服务“三农”力度,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严格落实监管主体和责任。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鼓励发展农业互助保险。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创新信贷投放方式。完善农业发展银行风险补偿机制和资本金补充制度,加大对粮食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的信贷支持力度。深化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对达标县域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加快完善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运作机制,研究给予相关优惠政策。抓紧研究制定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方案。优化村镇银行设立模式,提高县市覆盖面。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深入推进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业务。加快农村各类资源资产权属认定,推动部门确权信息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共享。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开发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地方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鼓励地方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扩大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探索建立农产品收入保险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兼并重组。在健全风险阻断机制前提下,完善财政与金融支农协作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扩大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发展保证保险贷款产品。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管理市场风险,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
⑻ 宁夏17条金融扶贫措施向全国推广吗
宁夏17条金融扶贫措施向全国推广
5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638.4亿元助力脱贫富民
近日,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向全国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推广宁夏金融扶贫的17条措施。
其次,“谁讲信用就支持谁”,破解贫困户贷款难。贫困户往往“一个扁担挑全家”,很难从银行获贷。自治区金融局推动各银行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已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全覆盖,从而把资金引向贫困户。农行宁夏分行利用大数据,对海原县的各类合作社进行信用评级,其中,为千针绣等5家合作社的500名“绣女”放贷近千万元,促成上海牡丹缘非遗文化有限公司与海原县达成助困协议。红羊乡安堡村村民赵霞凭合作社证明,从农行贷款5万元搞起了刺绣。
黄河农村商业银行建立宁夏首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系统,评定信用村257个,信用户35.3万户。彭阳县冯庄乡小寺村贫困户高仓,今年被彭阳农村商业银行评为信用户后,没有抵押物,凭信用从农商行贷款5万元发展养殖业,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⑼ 投资担保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和小额贷款相比,哪个潜力更大,金融行业未来开放程度如何
当前小额贷款的问题是单笔贷款贷前和贷后管理成本高,目前担保行业与小额贷款结合而生的网络P2P贷款解决了这个问题,但目前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尚没有形成比较大的气候,拍拍贷、人人贷、平安陆金所、证大E贷都是这种模式,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降低融资成本,吸引有实力的人和商家来借款,涉及信用审核的标准问题,鉴于国内无成熟的信用体系,信用审批成本较高导致投资人希望用高利息覆盖高风险,发展缓慢。
⑽ 有多少银行贷款引入制造业
2017年上半年末,中行、工行、农行、建行等国有四大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均超万亿,中行制造业贷款余额为1.71万亿,排名第一,工行则为1.47万亿,位居其后。
交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将近6000亿,排名第五,其后就是几家主要股份行,包括民生、中信、兴业、浦发、招行,制造业贷款余额介于2500亿至4000亿之间。
第三梯队则是光大银行、平安银行以及主要上市城商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均在2500亿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