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甘肃生态产业发展规划

甘肃生态产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1-03-16 15:17:19

Ⅰ 甘肃地勘单位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

乔志钢

(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一〇六队,甘肃兰州,730046)

主导产业是指对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起至关重要作用,能为单位提供主要经济利益来源的各种生产事业。甘肃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国家已累计发现的171种矿产中,甘肃占据2/3,是我国矿产资源的“聚宝盆”。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地勘单位的优势是拥有一批专业性的地质找矿人员和一批适用技术,以及几十年来在各自的勘查登记区取得的地质成果。甘肃地勘单位应抓住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处于矿产资源丰富地区这一比较优势,积极寻找国家经济建设以及西部大开发急需的矿产资源,满足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促进甘肃地勘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搞好矿业开发和矿权运作

1.矿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矿业大国。矿业提供了全球能量供应的90%,制造业原材料的70%;提供了中国能量的93%,制造业原材料的80%。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源泉,是一个社会取得繁荣、一个国家得以富强的先决条件之一,与人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息息相关。矿产资源又是一种性质独特、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它的储量有限,采后消失不能再生,具有有限性和非再生性。因此,合理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是我国目前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2.让矿业开发成为甘肃地勘单位的主导产业

甘肃地勘单位在地质找矿中,要充分利用《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赋予的探矿权人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这一优势,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产业政策积极投入,组织单位剩余劳动力,从事矿业开发,在远景较好的成矿带进行采矿生产,多方位筹集资金,建立集采矿、选矿和冶炼于一体的矿业生产流程。从过去单一的地质找矿,向矿业开发转轨。这样,既可以分流剩余的劳动力,又可以在地勘单位整体“转企”之前,创建以开发矿业为主导的产业。以开发促找矿,以找矿促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找到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并逐步向科学化、规模化发展,最后形成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矿业集团。通过矿业开发完成原始积累,发展地勘经济,使地勘单位向企业化过渡,投身于西部大开发和繁荣地方经济的建设中。

3.通过探矿权有偿转让,发展地勘经济

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3条明确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为了体现国家享有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我国每年投入大量国拨地勘费用于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对于国家出资勘查的,受委托的地质勘查单位为探矿权人,以明确国家和勘查单位的权利义务关系,有利于加快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进程。地勘单位作为探矿权人,在完成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后,按照《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的规定,经依法批准可以将探矿权转让他人。

甘肃地勘单位通过几十年的工作,拥有大量的探矿权。这些探矿权对于开发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一笔潜在的财富。目前,探矿权转让市场尚不完善,应在国土资源厅的指导下成立“矿权交易中心”,为探矿权的供需双方提供公平、公正、公开、合法的交易场所。因为只有把探矿权融入市场,才能发挥它的潜在价值。通过探矿权的有偿转让,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使从事矿业生产的企业有了资源保障,同时使地勘单位在探矿权转让中获利。这样,既满足了市场对探矿权的需求,又实现了地质成果的价值,使地勘经济得以发展。

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一〇六队,于1999年9月与甘肃省成县小厂坝铅锌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甘肃省成县小厂坝铅锌矿床探矿权转让合同”,在15年的合同期内,为一〇六队补偿铅锌原矿15万吨;于2000年3月同甘肃省白银公司签订了“李家沟铅锌矿矿业权重叠及补偿合同”,在15年的合同期内,为一〇六队补偿铅锌原矿45万吨。两个探矿权转让合同价值人民币1.5亿元。这在我国尚属首例。两个探矿权的成功转让,维护了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使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一〇六队的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地勘单位在探矿权的运作上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从而使探矿权有偿转让成为西部地勘单位新的经济增长点。

4.以矿业权参股,试走股份经营之路

通过大量的地质工作,地勘单位找到了不少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很多矿点尚未进入开发阶段,有的矿点虽然已经进入了开发阶段,由于缺乏资金,开发的速度极为缓慢。为了能使这些埋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早日发挥经济效益,地勘单位应积极将探矿权融入市场,通过矿业权参股的形式,与开发商走联合开发之路。这样,既加快了矿产资源的开发速度,又规避了投资风险。通过股份经营,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单位和职工参股,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通过矿产资源的联合开发,为地勘单位整体股份制奠定基础,为未来的企业化经营积累经验。

二、立足于地质勘查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质勘查工作的需求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地质勘查工作的需求大幅度增长。而当前的地质勘查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矿产品进出口从顺差转为逆差,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矿业,近20年来开发量成倍增长,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矿产勘查新增加储量的增长速度,导致大多数矿产资源出现危机。一些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矿山企业因资源枯竭而面临闭坑。即使是近年来取得重大勘查成果的石油、天然气、金、银、铜等矿产资源,与国民经济需求的差距也在加大。

2.做好地质成果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工作

地质成果资料是指通过地质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各种阶段性或最终的矿产储量和地质资料,是一种信息产品。有效的地质勘查成果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是地质勘查成果的使用价值。地质成果中的各种地质资料对于国民经济各部门来讲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而探明的矿产储量则是一种潜在的使用价值。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甘肃地勘单位在各自的勘查登记区做了大量的投入,进行了各种手段的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许多地质成果。有的地质成果资料已上报省储量委员会,有的已移交矿山开采单位,有的仍留在地勘单位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这些地质成果资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对矿产资源能否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认识的深化以及地质成矿理论的不断提高,甘肃地勘单位应充分利用这笔宝贵遗产,组织有经验的专业地质人员对已取得的地质成果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找矿经验,提高成矿理论的认识。这些地质成果资料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特别是为服务经济建设具有广阔的前景,是地勘单位的潜在财富,同时为发现和寻找新矿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为下一阶段的地质找矿提供依据。

3.地质工作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勘单位对地质工作中的设备配置、工作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投入与更新。野外项目组配置了笔记本电脑,方便地质资料的整理和汇总;配置了生产和生活用车,实现了地质工作中以车代步;改造了室内办公条件,购置台式计算机及成图软件,提高了制图的准确性。这些地质工作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了地质工程技术人员的办公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新时期地质工作,仅仅对硬件设施的改善是不够的。近年来,地质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严重不足,40岁以下的中青年出现断档。地质人员的找矿积极性、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对地质工作的热情、事业心与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些思想意识上的衰落,构成地质工作软件设施的欠缺。如何提高思想意识,使地质工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笔者认为应积极培养和引进一批有奉献精神、热爱地质事业的适用人才,完善现行的分配制度,制定地质工作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地质技术人员的找矿积极性。应站在地质工作者的立场上了解地质工作现状,设身处地为地质工作着想,而不应该从自己的观点出发看问题,避免激励过分与激励不足。做好地质项目的验收工作,加强地质工作的质量监督,激励与监督相结合,为寻找和发现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产地创造条件,为发展地勘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基础。

4.争取国家地质调查项目

国家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管理。甘肃地勘单位应在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同时,抓好队伍的自身建设,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培养一批人员精干并相对稳定、装备精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地质勘查与综合研究相结合,能担当重大战略任务,善于攻坚打硬仗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通过投标的形式,争取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调查项目,取得国土资源调查经费,以参与地质调查项目的竞争拓宽地质市场。通过竞争的地质调查项目,扩大地质找矿的领域。

5.扩大商业性地质项目的服务领域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地质成果的需求不断增大。老矿山资源的枯竭,新矿点地质找矿的投入,这些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对地质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多。地勘单位应认真领悟需求等于市场的内涵,积极扩大商业性地质项目的服务领域,在利用商业性地质工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商业性地质项目的创收能力,培养一支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的队伍,使之不断发展和壮大。

社会发展为地勘单位提供广泛的地质市场。随着我国人口增加,社会经济活动增多,地下水资源紧缺以及土地沙漠化、耕地盐碱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了因洪涝灾害死亡的人数,年均经济损失高达270多亿元,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4。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即将开工的“兰渝”铁路等基础建设工程,为甘肃地勘单位提供了广阔的工程地质市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成为地勘单位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地勘单位应抓住这个市场机遇,组织专业地质人员,通过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提升单位资质认证,扩大业务领域,提高市场份额。

随着地质找矿阶段性地发展,岩心钻探业务量逐渐增多,大有东山再起之势。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抢占岩心钻探市场,发挥地勘单位在岩心钻探施工中的优势作用。对岩心钻探市场的发展空间进行准确预测,做好市场调查,把握市场动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化施工,在抢占市场的同时,注意掌握投资的时机和投资的规模,规避和降低投资风险。使那些曾经为地质找矿作出贡献,响彻在大山深处的岩心钻机进入地质市场经济发展的舞台。

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1.适应市场竞争,转变经营理念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加速资金周转。在地勘单位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大多数时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走过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勘行业也加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任何经营问题,在最后的分析中,既是由人引起,又必须由人来解决。所以,在合适的时机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是企业成长的一把钥匙。用人之长,人人是人才;用人之短,人人不可用。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监督和激励相结合的现代管理制度,引用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竞争的管理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财务管理中要以成本为中心做好事前预测,完善事中控制和做好事后分析,注重单位在一定期间现金流量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努力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支出,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2.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

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明天的经济就是今天的文化,文化和经济是一架车上的两个轮子,离开文化谈经济,离开经济谈文化,都是荒唐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战略之一,其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符合地勘单位发展的企业文化予以贯彻。

加强单位内部相互间的能力传递与知识共享,开展互动式培训和业务交流。此外,建立与完善内部知识管理系统,并予以适时的更新。打造学习型组织,注重职工能力提升和知识完善。结合地勘单位不同的发展时期制定综合性考核指标,完善并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激励机制。将业绩导向和过程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做好绩效管理的规划、发展、评估、激励与支持。

切实做好企业文化从上到下的推广与执行工作,加强单位内部的沟通与交流。地勘单位的战略目标应结合企业化进程做适时的调整,包括人员能力结构的提升,企业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变革,做到与时俱进,遵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优胜劣汰的用人原则。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企业文化的制定、执行、创新与变革,决定着企业是否能有所成就,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基业长青,决定着企业是否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从优秀走向卓越。

甘肃地勘单位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艰苦的历程,只有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同时,甘肃地勘单位主导产业的发展受所在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的限制与制约,影响地勘单位主导产业发展的因素也很多。以上仅是个人对甘肃地勘单位主导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路。

作者简介

乔志钢,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一〇六队。

Ⅱ 如何在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 调研报告

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加大农业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努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农业环保和农村能源工作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已建成由2个国家站、33个省级站、300多个地级站和1700多个县级站组成的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体系;建成由1个国家级、41个省级、343个地市级、2675个县级和9976个乡级机构组成的全国农村能源管理推广体系,成为农业环境监测与管理、污染防治和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坚实力量。 二是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取得新突破。启动全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建设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示范区和开展禁止生产区划分试点工作。 三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再上新台阶。在全国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农业面源污染动态变化;在太湖、巢湖、洱海和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建设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 四是农田残膜污染防治迈出新步伐。在甘肃、新疆等10个省区180个县实施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新增残膜加工能力8.1万吨,新增回收地膜面积3400多万亩,初步构建了地膜回收加工体系。 五是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得到新提升。先后两批建设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0余个,带动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500多个,建成生态农业示范点2000多处,连续多年实施了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 通过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创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减量、清洁田园推进、农业节水、生态模式与技术集成推广、农产品品质提升和生态自觉提升等八大专项行动,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抓生态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区、农业“两区”建设规划和农牧结合、循环利用要求,在种养业空间和及产业内部实行生态化布局,形成产业循环。 二是抓治污攻坚。以环保的硬约束为底线,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全面完成禁养区养殖场关停搬迁,完成年出栏生猪30万头以上的畜牧主产县(市、区)死亡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厂建设,并建立完善长效运行机制;2015年底,全面完成年存栏50头以上畜禽养殖场(户)污染治理和生态化提升,并进行达标验收。 三是抓肥药控减。到2017年,全省氮肥使用量比2013年减少6%;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13年减少9%;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90%以上。 四是抓循环利用。加大畜禽养殖排泄物、农作物秸秆、食用菌种植废弃物,以及沼液、沼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推广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及无害化处置。壮大“三品一标”农产品总量和规模,到2017年,全省主要农产品“三品”认证面积比例达到50%以上。 五是抓示范引领。在湖州、衢州两市和16个县(市、区),打造全境域推进、全领域覆盖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构筑县域大循环;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成110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形成园区中循环;培育1000个以上示范主体,形成一批生态农业主体小循环样板;通过畜牧养殖场整治提升,建设1万个以上生态牧场。 六是抓机制建设。按照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统筹、具体实践与机制建设相并进的要求,不断创新探索符合浙江实际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推进机制、监管机制、评价机制、连接机制和保障机制,努力建立健全法律约束、政策支撑、市场化运行有效衔接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

Ⅲ 甘肃如何构建十大生态产业体系

在中部地区,围绕兰州新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先进制造、数据信息等重点产业,大力发展马铃薯、高原夏菜、草食畜牧等特色农业,加快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清洁化改造,强化黄河流域甘肃段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

在陇东南地区,强化生态环境监测和科学技术支撑,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防治、流域综合治理和防灾减灾;在河西地区,加快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坚持节约优先、以水定产,大力发展节水型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以核能循环利用为主的军民融合等特色优势产业。

(3)甘肃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扩展阅读

围绕落实省委的《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省政府制定出台了《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共确定了265个、总投资8200多亿元的绿色生态产业重点项目。随后,又逐个制定印发了十大生态产业专项行动计划,谋划设立了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母子基金;

梳理形成了系统完善的十大生态产业政策汇编,从而搭建起了一个“1+1+10+X”的政策框架体系,明确了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作战图和施工图,以此作为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奋斗目标。

Ⅳ 甘肃省对壮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有哪些政策

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支持省内外社会资本在我省组建各类创业投资企业,做大直接融资平台,引导创业投资更多投向初创期企业。培育聚集天使投资人,引导社会各类资金积极参与天使投资,支持发展企业化天使投资机构。落实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国有股转持豁免政策,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支持创业创新的作用。用好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等投入创业创新领域,建立健全支持创业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长效运行机制。探索建立创业投资与政府专项资金对接机制,利用项目对接服务,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已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支持的创业创新企业。围绕国家实施新兴产业“双创”三年行动计划,争取建立一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

Ⅳ 甘肃省经济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甘肃的经济结构虽然说随全国产业结构的演变适时进行了调整,各产业在国内生产总产值中的构成也渐趋向合理,顺应了从低级到高级演替的变动规律,但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生产性基本功能仍在不断强化,从而导致能源和资源消耗迅速上升,明显加剧环境污染负荷和资源的需求压力,超过了本来就十分薄弱的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此外,过快的人口增长和较低的人员素质,也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和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导致社会消费需求量低,对社会再生产提供的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对策与建议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进入二十一世纪,人口社会经济的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稳步推进甘肃人口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努力控制快速增长的人口。
2、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增加教育与科技投入经费,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生产力,以推动可持续经济发展。
4、加强生态建设,把生态可持续和改善环境作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以退耕还林、还牧为中心,积极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治涝、治碱,防治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发展可持续农业,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生态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能力。
5、发挥各地优势,改善结构布局,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6、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后续动力。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经济增长会产生长期效应。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了,经济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甘肃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从根本上改善基础设施落后状况,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增长。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甘肃大开发的基础,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投入,超前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搞好各项建设。

一是从省情出发,突出铁路建设,加快公路、民航建设,拓宽管道运输渠道,优化运输结构,协调发展铁路、公路和空运的综合运输体系,并大力提高交通运输的技术装备水平。

二是加强城市交通建设的总体规划,增大政府投入,改善城市交通设施落后的状况,提高城市交通现代化水平,逐步建成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布局、结构合理的道路系统和比较完备的交通及现代化交通管理设备。

Ⅵ 甘肃生态环境保护应该从哪几方面考虑

甘肃的生态环境保护应该从三方面考虑,一是防风治沙,二是保护水源,三是改善生态多样性。

Ⅶ 生态产业的发展

中国生态工业发展对策
1加强生态工业方面的基础研究
国际上生态工业的研究是在清洁生产研究之后,作为其升华和补充,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迅速发展起来。中国起步更晚,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基础研究,根据国际研究趋势,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研究可减轻工业对环境影响的具体技术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废物零排放系统、物质替代、非物质化和功能经济。
(2)研究对整个工业生态过程进行分析、监测和评价的方法,包括物流平衡分析、产品或过程的生命周期分析与评价、工业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
(3)研究可促进生态工业实现的制度,包括如何在市场规则、财务制度、法律法规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使生态工业的思想可以贯穿整个生产和生活过程 。
2加强生态工业园的规划与建设
生态工业园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原理,把一定地域空间内的不同工业企业问,以及工业企业、居民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转移、能量转换统筹起来,建立产业系统内的“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次利用的地域综合体,从而达到物质能源充分利用,向系统外零排放的目的。
丹麦的卡伦堡镇是生态工业园的典型,燃煤发电厂向炼油厂、制药厂以及居民供应余热,炼油厂把用过的冷却水提供给发电厂做预热用水,炼油厂把液化气送到发电厂和生产石膏的工厂。而生产石膏的工厂的原料来自发电厂净化空气的脱硫设备产生的硫酸钙。这个系统已成为一个包括发电厂、炼油厂、生物技术制品厂、塑料板厂、硫酸厂、水泥厂、种植业、养殖业和园艺业,以及卡伦堡镇的供热系统在内的复合系统。各个系统单元(企业)之间通过利用彼此的余热、净化后的废水、废气,以及硫酸钙等副产品作为原材料等。一方面实现了整个镇的废弃物的最小化;另一方面,各个系统均从相互作用中降低了成本,获得了直接的经济效益。现阶段世界上有几十个生态工业园项目在规划或建设,其中多数在美国,此外法国、日本、加拿大等也较多:亚洲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等,正在开展生态工业园的项目。中国还没有建立生态工业园,因此应加强研究与开发建设。
3推行产业生态管理
产业生态管理的方法可以分为五类:一类是面向产品环境管理的方法,即生命周期评价;第二类是面向绿色产品开发的方法,即产品生态设计;第三类是面向区域的规划方法,即生态工业园的规划;第四类是面向生态产业开发的方法,即生态产业孵化;第五类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管理。
现代生态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中国生态农业颇具特色,成绩显著,国际影响大。但毕竟发展仅20余年时间,生态农业的示范区的面积也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7% 。因此,要使中国生态农业上一个新台阶,需要加强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1加强生态农业规划
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应先行,这是首要环节并具龙头地位。但中国生态农业示范中,规划设计方面仍感不足,应加强规划研究。生态农业规划包括农业生产潜力、生态过程、生态格局分析,生态农业系统敏感性和决策分析。它的第一目标是持续发展,第二目标是资源的高效利用、社会的发达昌盛、系统关系的和谐稳定。
2研究、开发与推广克服农业发展阻碍因素、全面发展农业的新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资源环境保护与开发技术(如水土保持治理技术,防沙治沙技术,盐碱地治理技术等),配方施肥技术,以农作系统改革、天敌繁殖捕放和生物农药研制与应用等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良种选育与繁殖技术等。
3深化生态农业理论研究
把生态农业的经验升华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下阶段的生态农业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研究方法论,生态农业模式的总结与设计,生态农业价值评估体系以及生态农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等。
中国生态第三产业发展对策
1树立发展消费观
发展消费观不仅包括物质、精神消费,而且包括生态消费。生态环境同样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要使人类的消费持续发展下去,必须维持和增殖生态资本,这是财富创造过程,也是物质与精神消费得以持续的基础。当前兴起的生态旅游热表明了生态消费的发展趋势。但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好自身周围的环境,从而达到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目的。
2推行功能经济
所谓功能经济就是鼓励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服务功能而不是产品本身,鼓励企业以对社会的服务功能而不是以产品或利润作为经营目标。功能经济认为生产的目的应该是产品的服务功能,而不是产品的数量达到最大。在功能经济条件下,产品仍由生产者所有,生产者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将产品加工,因此实现了由产品的再利用代替物质的循环。功能经济的基本原理是增加财富,但并不是扩大生产,其目标是最充分、最长时间地利用产品的使用价值,同时消耗最少的物质资源和能量。为此,作为企业,在产品的设计上要为环境而设计,要进行可拆卸的产品设计。这样当某个部件坏了后。就只需更换该部件,而不是整件产品的报废。同时可通过某些设备的使用权(如小轿车)来达到充分利用、减少消耗和排污的目的。

阅读全文

与甘肃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