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20-11-25 01:01:07

Ⅰ 信息产业是如何形成的

最早提出与信息产业相类似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斯顿大学弗里兹•马克卢普(. Machlup)教授。他在1962年出版的《美国的知识和分配》一书,首次提出了完整的知识产业(Knowledge Instry)的概念,分析了知识生产和分配的经济特征及经济规律,阐明了知识产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尽管马克卢普没有明确使用信息产业一词,并且在所界定的范围上与现行的信息产业有所出入,但不可否认它基本上反映了信息产业的主要特征。
随后,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博士马克•波拉特(M. U. Porat),在马克卢普对信息产业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题为《信息经济:定义与测算》(The Information Economy)的9卷本内部报告,把知识产业引申为信息产业,并首创了四分法,为信息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方法。他把社会经济划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四大类,并将信息产业划分为所谓的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
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在他们于1997年联合制定的《北美产业分类体系》(简称NAICS)中,首次将信息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规定下来。该体系规定,信息产业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部门应该包括以下单位:生产与发布信息和文化产品的单位;提供方法和手段,传输与发布这些产品的单位;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的单位。具体包括出版业、电影和音像业、广播电视和电讯业、信息和数据处理服务业等四种行业。

Ⅱ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标准规范研究报告

研究单位:全国地质资料馆、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子课题负责人:单昌昊

子课题研究人员:丁 锋 马飞飞 王正平 刘向东 李景朝

张立海 单昌昊 周 舟 贾文珏 颜世强

报告编写人:颜世强 马飞飞

第一章 地质资料信息制度标准规范现状

一、地质资料信息制度标准规范总体框架

地质资料信息制度标准规范总体框架,纵向上由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两个层次组成,法律法规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各级规范性文件,标准包括不同级别的工作标准、规范,横向上由地质专业制度标准、信息化制度标准、地质资料馆藏服务制度标准组成,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

本章重点介绍制度标准规范现状,从地质资料服务、地质专业、地质信息化三个方面,分法律、标准两类详细说明。

(一)地质资料管理及服务工作制度标准规范现状

1.地质资料管理和地质科技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及有关规范性文件

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地质行业地质科技档案工作条例、地质矿产部岩矿心管理规定、原本地质档案验收办法(试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细则等11项。

2.地质资料档案管理技术标准规范

主要有: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地质勘查钻探岩矿心管理通则、档案馆建筑设计要点、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档案工作基本术语、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要求、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地质勘查钻探岩矿心管理通则、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油气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制作汇交细则、油气成果地质资料计算机著录细则、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试行)、石油地质原本档案立卷归档办法(试行)、地质矿产部测绘档案立卷归档办法(试行)、地质矿产部基本建设档案立卷归档办法、海洋地质原本档案立卷归档办法(试行)、探矿工程档案立卷归档办法、设备档案立卷归档办法、地质矿产部实验测试档案立卷归档办法(试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原本档案立卷归档办法(试行)、全国汇交地质报告质量验收试行规定、矿产和地下水勘探报告审批办法(试行)、原本地质档案验收办法(试行)、地质矿产部地质学院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办法(试行)、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暂行条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钻孔技术档案说明、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要求等29项。

3.地质资料保密相关规定

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国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规定、印刷复印等行业复制国家秘密载体暂行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保密文件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

4.地调局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文件

主要有: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资料接收保管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资料管理办法等两项。

(二)地质专业及资料信息化工作制度标准规范现状

1.跨行业通用标准及其相关标准

(1)国土资源数据描述标准

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

(2)国土资源应用系统与网络建设标准

国土资源应用软件设计开发规范、国土资源应用软件质量要求与测试、国土资源网络系统建设规范。

(3)通用标准的相关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续表

续表

2.地质矿产行业信息化标准

(1)数据描述标准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万)DZ/T0179、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GB9649-88

(2)数据库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续表

续表

3.地质调查通用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4.区域地质调查通用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5.城市区域地质调查标准

城市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DZ/T0094-1994。

6.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与监测标准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1000000)DZ/T0147-2009。

7.海洋矿产勘查标准

大洋金属结核矿产勘查规程GB/T17229-1998。

8.海洋地质其他标准1∶50万海区磁力异常平面图编图规范DZ/T0234-2006、1∶50万海区地貌图编图规范DZ/T0235-2006、1∶50万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1∶50万海区自由空间重力异常编图规范DZ/T0237-2006

9.陆地油气金属非金属矿产调查勘查通用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10.陆地油气金属非金属矿产调查标准

战略性远景调查规范(1∶5万)DD2004-04、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自然重砂数据库建设标准。

11.陆地油气金属非金属矿产勘查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12.水文工程环境灾害地质调查勘查通用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13.水文地质调查与监测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14.工程地质调查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15.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标准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DD2004-02、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规范(1∶50000)DD2008-03。

16.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防治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17.地球物理勘查与方法通用标准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GB/T14499-1993、地球物理勘查图图示、图例和代码及色标DZ/T0069-1993、岩矿石物性测定技术规程DD2006-03

18.重力勘查与方法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19.磁勘查与方法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20.电勘查与方法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21.地震勘查与方法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22.放射性勘查与方法标准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23.应用地球物理勘查与方法标准

固体矿产预查普查中物化探遥感工作要求DD2003-03。

24.地球化学勘查与方法通用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25.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标准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范(含采样、钻孔、岩石、坑道)DZ/T0248-2006。

26.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技术标准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包括不同比例尺、各阶段的要求)DZ/T0145-1994。

27.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技术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28.气体地球化学测量技术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29.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30.应用地球化学勘查与方法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31.遥感地质调查与方法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32.应用遥感地质调查与方法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33.钻探坑探技术方法通用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34.钻探技术方法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35.坑探技术方法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36.地质测量通用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37.地质图底图编绘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38.地质专业测量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39.地质实验测试通用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40.岩矿石样品分析方法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41.土壤样品分析方法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42.水样品分析方法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43.同位素方法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44.物化性能测量标准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45.地质实验测试标准物质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三)各试点省集群化建设备用标准规范

1.上海和湖北集群化试点采用标准

结合上海地区地质资料的特点,既按照全国地质资料馆有关地质资料信息化的要求执行,又要制定适合上海的地方具体信息化的要求标准。主要有:《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SZ1999001-2000》、《地质资料档案着录细则DA/T23-2000》、《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SZ1999002-2001》、《归档文件整理规则156.5DA/T22-2000》、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工程地质勘察项目汇交格式、地质资料信息化技术要求、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入库数字化要求、上海城市三维地质信息系统各专业属性表格设计。

湖北省参照上海市有关规范标准执行。

2.湖南省集群化试点采用标准

主要有:D2004-04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DD2005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DZ/T0001-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127-94固体矿产矿点(床)地质数据文件格式、DZ/T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DZ/T0078—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9-199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研究规定、DZ/T0216-2002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GB/T193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687-92固体矿产普查总则、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4498-93工程地质术语、GB958-89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13923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2260-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9649-88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GB/T7408-2005/ISO8610∶2000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GB/T17798-2007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等。

3.青海省集群化试点采用标准

主要有:GB2260-9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958-89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648-88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GB/T13989-9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编号、GBT17694-1999地理信息技术基本术语、DZ/T0001-91区域地质信息总则(1∶50000)、DZ/T0197-1997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DDB9702GIS图层描述数据内容标准、DZ9701资源评价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细则、DZ/T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DZ地质资料著录文件格式、地质矿产勘查标准汇编(1999)、全国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06年9月修订)、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7月)等。

二、地质资料信息工作制度标准规范存在问题

推进“两化”需要标准先行,尽管已基本形成了地质资料服务、地质专业、国土资源信息及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体系,但从国家“两化”的总体需求来看,已经形成的这些标准还远不能满足“两化”工作的要求。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是推进“两化”的关键,在“两化”建设的过程中,标准是关键,应用是核心。目前的标准化工作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实现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共享关键技术的标准显得薄弱与研发滞后

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方面的标准制订相对滞后,当前已经完成的标准主要集中在专业的代码标准,支持空间数据网络共享的标准仅有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标准,然而由于地质资料数据的特殊性,在图例、图示方面,该标准尚不能满足地质数据转换的需求,为此这一方面的标准化工作任重道远。“九五”和“十五”期间,国家在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的标准、政策、运行模式方面开展了全面和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国家制订实施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奠定了基础。但大部分标准、政策还停留在“研究”和“建议”的水平。研究提出支持我国资源环境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同时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标准、管理运行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各级空间信息共享建设和应用的迫切需要。为实现信息的广泛共享,还应大力加强地质资料信息的分类编码标准、数据访问协议、数据分发标准、科学语言描述规范等标准的制定。

(二)标准体系不健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方面的标准或规范严重缺乏

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经历以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发展过程,带动了经济全球化,建立健全了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海量的地球空间信息提供利用,通过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政策导向和各种机制,使空间信息技术逐步实现了产业化,并因此获得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利益。标准化建设是实现空间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没有一体化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标准,就无法建立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三)已形成的标准多属某个具体工作项目的技术约定,单个标准之间的协调性差,制约了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开展

目前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标准或技术约定的制定大部分都是根据具体的工作项目或是某一特定的地质任务而形成的,各标准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使今后海量、多源数据的综合一体化管理和综合应用受到限制。而应用GIS对地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环境、土地等多源地质资料信息进行管理与综合分析,来解决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评价、灾害预测与防治等问题越来越普遍。而且随着GIS技术应用的深入,对多学科的地学空间信息进行集成管理、综合分析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与此相适应,其标准化也必然具有综合的性质。要满足这样的标准化需求,孤立的单个标准是无能为力的,需要多个标准的相互协调,才能在整体上达到效益最佳,从而实现多源地质资料信息的综合应用,为政府决策、公司、企业等提供方便、快捷的综合地学信息。

(四)地质资料服务相关标准落实,影响了集群化服务水平的提高

目前地质资料共享、保密、服务等信息服务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导致地质资料服务分级分类五花八门,服务收费千差万别。其中,涉密地质资料是影响社会化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涉密标准不统一,地质资料数据相关服务机构在互联网上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只能限于地质资料的目录检索、一些元数据的发布、岩石地层数据库的查询,以及小比例尺地质图的发布。一些重要的基础地质数据库,如1∶20万、1∶5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重力数据库、区域化探数据库等都因为涉密而无法通过网络提供服务。

(五)标准的宣传贯彻严重滞后

目前所完成的标准,只有有限的几个公布实施。从标准的实施情况来看,明显缺乏标准的宣传力度,主要体现在对标准的理解程度不一致或错误,导致采集的数据有缺陷,为数据集成和应用带来困难。同时支持这些标准规范实施的软件工具严重缺乏。目前的标准投资,只有研制标准的资金,没有支持标准规范实施的软件工具开发经费和宣传贯彻经费,直接的后果就是标准无法应用或很难应用。

第二章 地质资料信息标准规范建设主要目标及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中“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为目的,以执行《国土资源部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国土资厅发〔2010〕113号)为纲领,按照部推进“两化”总体部署,结合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实际,针对“两化”试点和推广工作中标准规范应用现状及问题,研究建立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两化”标准体系框架,健全完善相关技术指南,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试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为全国推进“两化”工作奠定基础。

二、目标

根据“两化”建设的总体目标,遵循国土资源标准化指南,建立与“两化”建设相适应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标准化体系,从基础标准、业务技术标准和行政管理标准三个层面,构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标准模型,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科学、实用的国家地质资料信息接收、保管、质量评价与验收、存储与分类、交换与共享、产品开发、数据结构、元数据、数据编码、图示表达、数据整合、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等标准体系。

三、主要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的实现,“两化”标准规范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土资源标准化指南和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实际,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科学、实用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标准体系,开展信息共享、数据集群、产品研发等推进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需要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构建标准化管理机制,为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标准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第三章 标准规范建设建议

一、工作原则

1.科学性

科学性是研制标准体系时应遵从的基本原则,也是标准体系可以很快应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贯彻执行的根本保障。

2.完整性

将描述地质资料信息所需的标准规范分门别类地纳入相应的类别中,并使这些类别协调一致,相互配套,构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以完整地描述地质资料信息的主要特征。

3.系统性

系统性是标准规范体系中各标准规范之间内部联系和区别的体现,做到合理安排,层次合理、分明。

4.先进性

一方面,标准规范体系应充分体现国际标准的发展方向,与国际标准的发展趋势接轨,同时做到与国家标准相协调;另一方面,标准规范体系应能就地质资料信息采集、生产、应用等方面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描述。

5.预见性

在研制标准规范体系时,既要考虑到目前的信息技术水平,也要对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所预见,使标准规范体系能适应领域内各项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

6.可扩充性

考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标准规范体系提出的更新、扩展和延伸的要求,以及水利行业不同流域、流区机构的用户对《标准》的不同应用需求,要根据信息技术、专业领域的发展和相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不断完善而进行充实和更新。

二、工作重点

(一)构建标准体系参考模型

标准体系参考模型是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叫标准体系参考模型,用于约束和协调标准的制定和组织。它表现为一种标准分类方法,用来对标准进行粗线条的分类,通过它可以把大量的已制定的无序的标准映射为有序子体系,划清各部分的界线,并能发现标准制定的空白领域,提出需要加强的方面。

(二)研制标准体系框架

标准体系表就是一定范围内的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一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它是标准体系的一种直观表现形式,其组成单元是标准。主要分为:

1.基础标准

基础标准是以地质工作为对象,并且在地质资料信息工作中广泛运用的标准。包括:

(1)名词术语标准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专业领域的名词术语,是表达地质资料工作事物和概念的。赋予地质资料专业领域事物和概念以规范的名词术语,为地质资料的研究与交流提供了共同语言,也为制定其他有关标准奠定了基础。

(2)地质报告标准

地质报告的质量决定着地质资料的质量和效益。制定地质报告标准,不仅是地质工作和地质管理工作的任务,也同地质资料工作密切相关。地质报告标准包括:制图标准、地质报告格式、地质报告编写内容和深度标准、地质报告编号标准、地质报告完整性标准等。

(3)专业符号标准

专业符号标准包括地质资料检索语言中分类号的构成、地质资料档案编号、地质资料馆代号等标准。标准化的地质资料专业符号,对实现地质资料现代化管理有重要意义。

(4)案卷规格和质量标准

案卷是地质资料管理的基本单位,对地质资料工作影响很大,其标准包括:组卷方法标准,保管单位编目的项目、格式和方法标准,案卷内在质量标准,卷和标准等。

(5)库房、设备标准

储存和保护好地质资料需要有一定的库房和设备条件,它们的质量直接关系地质资料的保护与安全,因此,必须制定库房、设备标准。包括:库房建筑设计标准,地质资料柜架的质地、规格标准,地质资料保护设备技术性能标准等。

(6)种类、计量单位标准

地质资料的种类是揭示地质资料内容、性质的标志,也是协调、指导地质资料工作合理、健康发展的依据。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地质资料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必须提出其种类划分的依据标准和基本种类标准。为了配合地质资料管理,还应针对地质资料的特点,规定其计量单位标准。

2.业务技术标准

业务技术标准是以地质资料工作的程序、手册、职责、要求为对象制定的标准,以及某些与地质资料业务技术工作相关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标准。

(1)业务建设标准

业务建设标准是针对地质资料实体管理工作制定的各项标准。包括:归档标准、接收标准、整理标准、鉴定标准、保管标准、统计标准等。

(2)著录标引标准

著录标引是地质资料信息储存与检索的主要手段,其标准包括著录规则、标引规则等。

(3)开发、利用标准

开发、利用标准是规范地质资料服务的标准,包括地质资料利用范围、阅览室工作规范、有偿服务与计价标准、利用效益计算标准、地质资料信息交流的规范、地质资料编研成品质量标准等。

(4)现代化管理标准

现代化管理标准,主要是指应用现代技术装备管理地质资料的有关标准,如数据库建设标准、新型地质资料材料质量标准、电子计算机使用与管理标准以及电子检索系统功能的评价标准等。

(5)共享服务标准

共享服务标准是推进地质资料网下、网上共享、交流的统一标准,包括唯一标识、共享服务协议、产品分级方案、共享接口规范等。

3.地质档案行政管理标准

行政管理标准是针对地质资料部门和地质资料工作者制定的标准。如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机制、地质资料产业化发展支持政策、地质资料业务职责和机构设置标准、地质资料室职能标准、地质资料馆工作规范、各种地质资料工作者的岗位责任制等。

(三)研制相关技术指南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是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地质资料信息进行集群化开发,形成能满足不同用户需要的系列产品,并提供产业化服务的工作。因地质资料信息类型不同,对其进行集群化开发的技术方法也不同,因此应针对每一类地质资料信息的特点,分别编制适用于该类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开发的技术指南。主要包括:

1)原始地质资料清理技术指南

2)实物地质资料清理技术指南

3)重要成果、原始、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技术指南

4)重要钻孔数据库建设技术指南

5)国家和省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指南

6)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建设技术指南

7)油气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系统建设技术指南

8)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建设技术指南

9)地质资料电子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技术指南

10)重要成矿区带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技术指南

11)典型矿床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技术指南

每一技术指南应包括以下内容:工作步骤;数据整理格式要求;所采用软件系统或平台。

第四章 主要结论

当前我国建立了收、管、用等方面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标准规范,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但还不能适应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需要,尤其是在数据融合、数据库建设、网络共享服务、产品加工、产业化发展等标准规范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需要加强标准体系研究,构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标准体系模型和体系框架,研发地质资料清理、地质资料数字化、共享服务、产品开发、产业化发展、数据中心建设、数据库整合等关键技术标准,为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提供支撑。

Ⅲ 智慧城市在中国市场有多大的空间,发展前景如何

前瞻产来业研究院发布自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数字城市管理、城市安防、智能交通、绿色建筑、医疗信息化、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智慧物流等九大智慧城市细分领域发展前景广阔。
特别是地理信息领域,伴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日益成熟以及下游行业应用的深入,地理信息产业在环保监测、智能交通、智能城市管理等诸多领域或将迎来爆发增长需求。同时,地理信息产业也会带动政务信息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政务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产生深刻影响。
近年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保持了高速发展态势,产业规模由2007年的42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7.47%。据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初步统计,2012年底,全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达2000亿元,增长率超过30%。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2013年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600亿元,到“十二五”末将会超过4000亿元。“十三五”期间,地理信息技数逐渐成熟,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需求拉动,产业必将做强、做大,年均增长率将保持20%以上,2020年产值将超过1万亿。

Ⅳ 中国冶金地质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中国冶金地质队伍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系统勘查单位共有68个(含三级单位),年末职工人数11688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145人。其中地质勘查业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5492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61人,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提高了1.7个百分点。在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中,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技术人员和辅助工种近1700人。地质勘查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地学专业人数为2447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08人;地质勘查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51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9人;地质勘查业中级技术人员1197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40人。2006年职工人均年收入为21431元,比2005年增加了2624元,提高了14%;离退休职工为17529人,年人均离退休费14678元,比2005年减少了157人,年人均离退休费增加了1218元,提高了9%。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直属的8个局院共有9个地质勘查院,加上总局控股的1个矿业公司,共具有甲级勘查资质29个,乙级30个,丙级27个。另外,各局所属的矿业公司、地质队也具有勘查资质。

二、中国冶金地质经济发展状况

(一)经济发展状况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2006年末总资产211962.28万元,其中生产性设备67586.00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20494.13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净值13420.08万元。生产性资产占总资产的31.89%,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占生产性资产的30.32%,专用仪器设备的平均成新率65.48%。与2005年末对应指标比较见表1。

从表1看,2006年与2005年相比,生产性固定资产增加1723.29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增加741.47万元,仅占新增资产(9684.86万元)的7.66%;2006年末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平均成新率较上年降低2.54个百分点。

表1 资产负债对比表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2006年度实现总收入93858.28万元,总支出82529.02万元。与2005年度相应指标对比见表2。

表2 收入支出构成及对比表

从表2看,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出台,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增加,特别是中央专项拨款,较上年同期增加了4594万元,增长比率为69.85%。同时随着地质勘查行业的回暖,其延伸产业的收入增长较快,工程勘察施工收入增加额较大(2390.75万元),矿业权转让的收入增幅较大(190.56%)。

(二)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共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资源补偿费、中央财政补助、危机矿山等国家各类地质勘查项目67个(其中矿产勘查项目55个),完成国家各类勘查经费近1.5亿元。其中承担公益性地质工作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项目1个,下设8个工作项目,总费用800万元。2006年共实施钻探245330米,坑探13126米,浅井3297米,槽探143368立方米。

2006年,度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所属局院共取得地方财政地质项目资金1208万元。

(三)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从事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包括大中型矿山生产勘探、深部找矿等社会地质勘查、地灾评估与治理等诸多领域。尤其是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评价、治理施工方面成效显著。

(四)勘查工作区域及勘查成果

国内矿产勘查项目主要分布在阿勒泰铁金成矿带、冈底斯铜矿成矿带、天山铁铜多金属矿成矿带、大兴安岭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冀东铁矿成矿带、胶东金矿成矿带、吕梁铜矿成矿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闽中金多金属矿成矿带、南岭成矿带、桂西南锰矿成矿带、三江金铅锌多金属成矿带等我国重要的成矿区带上。国外项目主要分布在蒙古、马来西亚、加蓬、秘鲁等国。勘查的矿种主要为:铁、锰、铜、铅锌、金、煤等。

通过2006年的矿产勘查工作,共探获333+334类资源量铁矿7170万吨,锰矿5367万吨,铜70万吨,铅锌76万吨,金57吨,银885吨,煤矿15000万吨,新发现矿产地31处。一批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果。

(五)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2006年度,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业开发取得新进展。新疆托库孜巴依金矿投产试车,中南局、山东局、二局参股矿山获得了较好收益。

(六)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况

2006年度,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实现工程勘察施工收入11424.59万元。本年投入固定资产1753.09万元,本年新签合同金额21071.78万元,新开在建工程986个。

(七)其他产业基本情况

2006年度,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其他产业收入6387.43万元,主要为商贸服务、物业开发收入。

三、中国冶金地质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

回顾中国冶金地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艰辛历程,尤其是总结“十五”后三年以来,推动中国冶金地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实践,不仅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的必胜信念,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增强了我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驾驭中国冶金地质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本领,在取得丰硕物质成果的同时,我们也积累了宝贵的改革发展经验,这就是:

(1)坚持把更新思想观念、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取向;

(2)坚持把推进事企分离和产权制度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措施;

(3)坚持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市场竞争主体,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4)坚持把加强管理,认真履行出资人职责,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制度保障;

(5)坚持把改善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维护职工切身利益,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上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是中国冶金地质3万余名职工共同努力、大胆探索智慧的结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必将对中国冶金地质未来改革与发展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冶金地质“十一五”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设想

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突破“资源短缺、技术滞后、事企交织、管理粗放”等发展瓶颈,必须紧紧抓住深化改革这个“牛鼻子”,为实现经济协调持续超常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源泉。

(一)深化改革的三项工程

1.推进事企分离

完善事企分离体制,既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打造市场竞争主体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事企体制平稳转换,保持队伍稳定的客观要求,更是一项事关中国冶金地质发展全局十分艰巨的改革任务。在总结“十五”地质队层面上推进事企分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总局和局院在事企分离上的基本职责,完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该稳定的稳定好,该发展的发展好”。总局作为集团化发展的管理中心、决策中心和资本运营中心,承担国家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任务,履行出资人职责,管理、协调控股公司和局院级区域性集团公司的发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局院一方面要充分用好事业单位的政策,另一方面要在事企两种体制分开的基础上,按“大企业、小事业”的格局推进分离。

2.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变革单一产权关系,激活存量资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核心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十一五”期间,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一是在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进一步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条件相对成熟的黑旋风锯业公司要推进资本经营,加快上市步伐,力争用2~3年的时间成为社会公众公司,完成二次创业;二是在工勘等充分市场竞争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和企业,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三是市场竞争尚不充分的地矿业领域,要抢抓机遇,加快矿权流转,具备条件的矿权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总局、局院投入为主,地质技术人员以技术、资金投入为辅,收益风险共担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引进社会资本,走联合勘查开发的路子;四是基地管理的小厂点,要彻底放开搞活,可实行职工持股经营或在自愿的前提下,按法律法规规定程序,在置换职工身份的同时,出售给职工。

产权制度改革,是政策性极强、牵动面极广的改革工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有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和制度,认真履行程序,自觉接受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要坚持有利于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打造市场竞争主体的原则,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运行模式;要以市场手段优化配置资源、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改革的落脚点,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科技工作者和技术工人各层面职工自觉投身改革的积极性。

3.打造市场竞争主体

事企分离目的在于为打造市场竞争主体铺平道路,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市场竞争主体的活力。要在发挥优势、找准定位的前提下,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策略,在总局和局院两个层面上分别构建重点企业和区域性集团公司。总局重点培育专业性强、技术领先、人员精干、制度先进为特征的重点企业,使之逐步成为产业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拥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实力雄厚的产业核心企业。局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市场,重点构建市场地域性鲜明的骨干企业,并以优势产业为基础,通过产业调整归并、资源整合优化,打造竞争优势明显、管理扁平高效、品牌效应优良的区域性集团公司。市场主体是适应市场的产物,打造市场竞争主体,要以产权关联为纽带,以做优、做大、做强为目标,符合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经得起市场的严酷考验,做到循序渐进,扶优扶强,优胜劣汰。

三大改革工程,核心在产权制度改革,前提是事企分离体制建立,目的是打造有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这项艰巨的工程,要正确处理事业体制和企业体制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总局构建专业化重点企业与局院发展区域性多元化集团公司或区域性专业公司之间的关系,确保改革任务整体协调、有序高效地推进。

(二)加快发展的三大任务

1.突出加强矿产地质勘查

地质勘查作为中国冶金地质第一主业中的重中之重,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建设提高资源保障力的神圣使命。高起点,大手笔,充分发挥中国冶金地质的整体优势,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最大限度地占有矿产资源,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强化中国冶金地质的经济基础,实现资本积累和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是“十一五”地质工作的中心任务。一要进一步调整地质工作布局,突出加强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成矿区带和重点矿种的地质勘查工作。针对经济建设紧缺的铁、锰、铜、铝土矿、铅锌、镍、钨、锡、金等大宗支柱性矿产,重点在大兴安岭、阿尔泰、东西天山、雅鲁藏布江、中蒙边境、长江中下游等重要成矿区带,开展大、中比例尺的矿产勘查和区带物化探工作,广泛获取有效找矿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展区域评价、成矿预测、选区选点,择优开展勘查工作,力争取得地质找矿新突破。同时根据地质找矿战略西移的实际,适时建立西部地质工作协调机构。二要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地勘投入产出回报机制和风险投资主体。高风险、大投入是地勘工作的产业属性。加快矿产资源快速评价步伐,获得有价值的矿权,必须加大地质勘查投资力度,一方面,总局和各局院要适时培育好地矿风险投资主体,充分发挥有限的地勘事业费的作用,按市场方式,投向有望矿区,形成投入、回报、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联合勘查,引入实力雄厚的中外公司的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既可化解地勘投资风险,也可加快勘查步伐,实现矿权增值,走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的路子。三要突出加强列入国家计划的资源枯竭矿山地质工作,全面推进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以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为切入点,积极承揽矿山生产勘探,以技术进步为先导,探边摸底及寻找新的原料基地,在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的同时,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四要针对地质找矿难度加大的客观实际,提高地质科技创新水平,总局拟在适当时候,组建矿产资源勘查研究院,增强地勘业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矿产资源勘查研究院的核心任务是为总局地质找矿战略决策提供依据,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为市场主体在重点成矿区带,实现找矿突破提供有偿技术智力支持。五要围绕国家重点建设领域、重大建设项目和地质灾害多发区、生态脆弱区,开展包括环境地质评价、地质灾害治理、水文地质评价、工程地质评价等,不断拓展地勘业的经营领域和产业链。六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越南、缅甸、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睦邻友好国家为重点,以铁、锰、铬、铜、金等矿种为主,以融资或合资组建公司的方式,开展周边国家重点成矿区带的调查与评价,选择合适矿区进行勘查开发。

2.规模发展地质技术服务业

发展以工勘、地理信息为主体的地质技术服务业,是中国冶金地质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优势服务功能的要求,也是稳定队伍、发展主业的客观要求。工勘重点是打造中基发展、山东正元建设、中南勘基、中冶地勘、山西冶金岩土等资质较高、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专业公司,在做大规模的同时,做强做实,形成一批在国内业界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形象;切实加强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的核心技术研究,全方位引进、吸收并消化再创新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注重加强地下空间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密切关注国家城市建设、地质灾害治理、水工环工程建设及特殊工程领域的有关市场和技术服务,以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技术、装备最大限度地拓展市场,不断壮大规模和提高效益;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有条件的施工企业,要由生产组织型逐步转向经营管理咨询型,最大限度地发挥经营效能,深入研究工艺、工序体现在价值链上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方式,以实现做规模、提效益的目的。地理信息业要重点打造山东正元、武汉科岛、河北天元等,以“3S”技术,努力培育各自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矿产资源勘查、通信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找准服务领域,将技术服务做精做优;要构建研发和应用两级平台,以世界先进技术水平为目标,加大应用软件和技术开发的力度,通过合作、提炼和创新,使地理信息产业的技术和服务跃居国内领先地位。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以产权为纽带、利益为杠杆,联合打造高端技术研发支持平台,下决心改造和提升现有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坚决扭转高端技术低端操作的被动局面。

3.重点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

超硬材料生产和机械装备制造既是支撑中国冶金地质经济发展的两大主业之一,也是颇具比较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一是着力加强黑旋风投资公司平台的功能与建设,推进制造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延伸产业发展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在完善黑旋风科技园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及时展开二期建设,增强制造业的市场扩张能力和产业吸附能力。三是黑旋风锯业公司,要继续向亚洲最大、国际一流企业战略目标迈进,进一步完善市场拓展战略,调整市场布局,规范市场运作,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扩大激光锯片、框架锯、超大型锯片和复合锯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提升市场竞争力;四是机械公司要以世界先进机械制造业为目标,选择高附加值的产品,建立完善CAD系统、机械加工系统和销售系统,加快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五是中印合资晶日公司要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继续实施产品结构调整,按“精干单晶,壮大工具,稳定材料”的发展思路,实现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和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继续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力度,使金刚石合成和金刚石工具制造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和产品结构、企业发展战略。六是黑旋风、晶日两企业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机制,规范策划行为,加速成为中国冶金地质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品牌知名的工业企业。

中国冶金地质初具规模的地质技术服务和超硬材料生产及机械装备制造,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要求的产物。这些产业的形成,深深根植于我们的专业技术优势;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牢牢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我们要站在宏观经济整体的高度,以国际化视野,研究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和经营策略;要从各局院、各重点企业的具体实际出发,正确处理产业发展间的关系,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主业突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进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闲置地物、地产的利用和开发,使之成为中国冶金地质经济跨越式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政策问题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规定,尽快落实国有地勘单位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社会保障政策;加快落实有关住房改革所需经费,解决职工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过多等问题;继续实行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地方政府在已增加属地化地勘单位执行地方政策投入的基础上,正在抓紧落实《决定》精神,加大措施落实上述规定。按《决定》要求,作为中央管理的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应比照上述规定执行,目前,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门正在制定落实《决定》的相关配套政策。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希望能与属地化地勘单位一样执行国务院的上述规定,也希望国土资源部予以关注、反映和支持。

(二)地质勘查能力建设问题

一是地质找矿难度加大,必须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和装备,现有的技术和装备远不能满足地质勘查工作的需求。急需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引进新技术、新方法,以提高地质勘查效果,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决定》明确指出了要加强地勘单位地质勘查能力建设,希望国家继续加大对中央管理地勘单位的资金投入,改善装备水平,增强地质勘查能力。

二是由于地勘单位成立时间长,多年来国家投入不足,在职工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欠账过多,部分基地仍处偏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急需改善。为此,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在2003年12月13日向国资委、财政部报送的《关于执行国办发〔2003〕76号文等有关情况汇报》材料中,提出了对远离城镇、职工生活和工作相当困难、严重影响稳定和发展的14个野外地质队基地实施搬迁改造。对此,《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也专门提出要求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加快步伐。

三是产业集团化运作、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有限的资源分散在非常雷同的产业,小而散,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缺乏长期发展战略和市场战略。风险防范和管理方面还比较薄弱,资产负债率高位运行,半数以上的单位负债率超过60%,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地勘单位资本金问题

资本金不足是地勘单位的共性问题,地勘单位转企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必然结果,在国家多年没有对地勘单位进行资本投入的情况下,改制很难实现。建议考虑采取政策优惠方式,予以解决地勘单位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一是将地勘单位转让矿业权的收入全额转增资本金;二是对地勘单位经营收入实行减免税政策,将减免税金全额转作资本金;三是国家投入资金形成的矿业权,免交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将免交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全额转增资本金;四是允许地勘单位占用的划拨土地无偿变性并进行商业开发。运用多种方式为地勘查单位积累资本金,创造条件实现改制。

(四)中央和地方地勘单位待遇差距继续加大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针对地勘单位出台了多项地方性补贴,同处一地的中央地勘单位一直未能享受,中央和地方同样性质单位职工待遇差距逐年拉大,离退休职工屡有上访。2006年国家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体现了国家对地质勘查单位的重视和关怀,但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但没有考虑原有差距,反而对地质勘查单位在职职工增资费用只安排70%,其余30%由单位自行解决,这更拉大了与地方地勘单位之间的差距,加剧了分配不公平程度,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五)地勘单位矿业权的权益没有保障的问题

管理矿业权的政府部门经常政企不分。政府审批权限过大,造成一级市场活跃,二级市场不发育。各级政府热衷于用行政权力运作矿权并出资设立项目控制矿业权。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矿业权市场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比例还很大,远没有形成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格局。由于多级审批、层层设障,加上勘查登记操作不规范,造成地勘单位勘查成本加大,矿业权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勘查登记和办理矿权延续等环节受隶属关系的影响,矿权管理部门对中央地勘单位和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分别对待,使中央地勘单位遭到不公平的待遇,中央地勘单位的地质勘查工作受此制约并逐渐被边缘化。建议尽快修订矿产资源法和相关的配套法规,明确国有地勘单位作为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载体;政府部门从矿业权市场中退出,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矿权交易平台;确保勘查单位通过市场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获取风险勘查的最大利益。

(六)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我们虽然抓住了市场机遇,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制定了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使长期以来积累的先进生产力得到一定释放。但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中国冶金地质深层次的改革和发展矛盾更加突出和尖锐。在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工作方法等方面,目前还没有跳出地勘单位的圈子,仍然是以事业的理念管理企业,以行政的手段配置生产要素;经济总量规模不大,经营资产存量少,底子薄,负担重,且发展不平衡;职工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匮乏,产业科技带头人短缺等是长期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已改制的企业,改制不彻底,治理不规范,企业责权利不清晰,活力不强,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也是造成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方面。这些将通过持之不懈地推进改革逐步深化。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目前虽然还存在很多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制约着我们的发展,但作为中央管理的主要从事固体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事业单位,深感自身责任重大。我们将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全社会对地质勘查工作需要并积极寻找国家急需矿物资源,争取矿产勘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找矿突破,在推进地勘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勘体制改革以及在拓宽地质勘查工作领域并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将逐步增强自身能力建设,努力营造各种条件和环境并克服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总局地质处)

Ⅳ 为什么要发展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定义 什么是智慧城市?我们看到对智慧城市的认识还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智慧城市经常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甚至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信息化概念发生混杂。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也经常各有侧重,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人的参与,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则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创新。总之,智慧不仅仅是智能。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智能城市的另外一个说法,或者说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内涵。综合这一理念的发展源流以及对世界范围内区域信息化实践的总结,《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一文从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层面的创新对智慧城市进行了解析,强调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的方法论应用。 智慧城市的本质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体现形式,是Cyber-City、Digital-City、U-City的延续,是创新2.0时代的城市形态,也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但就更深层次而言,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理念反应了当代世界体系的一个根本矛盾,就是一个新的、更小的、更平坦的世界与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落后管理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有待于用新的科学理念和高新技术去解决。 此外,智慧城市建设将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改变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方式,也必将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社交等一切行为方式和运行模式。 因此,本质上,智慧城市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也是城市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新形态。智慧化技术的应用必须与人的行为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社会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乃至制度法律的变革和创新相结合。 发展前景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权利,城市被无可避免地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发挥着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紧缺、住房不足、失业、疾病等方面的挑战。在新环境下,如何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命题。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可行道路,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 中国为什么要建智慧城市 其实“智慧的地球”本来是IBM在美国经济萧条时期提出来的,本来目的是想让奥巴马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以提升自身的收入,但现在看来,中国政府倒是更加重视这一观点并将之付诸实践。接下来的最大赢家很有可能是IBM。至于中国为何要建智慧城市,我认为:一方面是中国目前的发展主要以城镇化为重心,城镇化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嗜待解决,而智慧城市很有可能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将使城市生活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安居乐业,政府对城市的管理更加具有效力(能够掌控全局,处于维稳考虑);最后,智慧城市建设是需要不断的创新的,而中国目前正在提倡创新,由此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扩大就业,改善环境、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 面临的挑战 虽然,不断发展的城市成为拉动中国GDP增长的火车头。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截至2008年底,中国城镇人口已突破6亿,城镇化率达到45.7%,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型城市逼近120个。在人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安全问题、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医疗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业压力等城市问题进一步凸显。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认为,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四大挑战:首先是信息技术挑战。其次是能力亟待提升的挑战。第三,认识、习惯、制度需要适应智慧城市的应用。第四,法律环境需要调整。

Ⅵ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发展的当下,GIS都有哪些应用

近年来,我国复地理信息产业保持制了高速发展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地理信息技术与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当前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融合发展效应显著,进入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2019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6476亿元,占我国GDP比重0.65%;总产值较上年增长8.7%;增速放缓,增长率较上年下降6.3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Ⅶ 测绘管理

“十五”期间,自治区测绘管理,在组织建设、依法行政建设、基础测绘建设、推进测绘科技进步,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获有新的业绩。

一、测绘管理组织建设

(一)测绘管理机构

2000年12月,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新政办 〔2000〕 153 号),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局改为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管理的事业局。局机关内设5个职能处(室)、3个工作部门和6个直属事业单位。

(1)内设机构有:办公室、计划财务处、行业管理处(政策法规处)、国土测绘技术监督处、人事教育处、机关党委、监察室、老干部工作处。

(2)直属事业单位有:新疆第一测绘院、新疆第二测绘院、自治区测绘技术中心、自治区测绘档案资料馆(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自治区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自治区测绘局机关后勤服务中心。

2005年11月,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调整自治区测绘局机构编制的批复》(新机编字 〔2005〕 70 号),将测绘局由事业机构调整为行政机构,局机关内设办公室、计划财务处、行业管理处(政策法规处)、国土测绘技术监督处、人事教育处和机关党委、监察室、老干部工作处、增设地图管理处(加挂自治区测绘执法办公室牌子)。

(二)主要职责

(1)贯彻国家有关测绘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拟订全区地方性测绘法规草案。制定测绘行业管理政策,并依法监督实施;制定全区测绘事业发展规划,组织并管理基础测绘、行政区域界线测绘、地籍测绘和其他全区性或重大测绘项目、重大测绘科技项目。

(2)按规定负责测绘资质的核准和发证工作,依法审核对外提供测绘成果、外国组织和个人来疆测绘,组织对外测绘合作交流;依法查处全区性或重大的测绘违法案件,负责有关行政复议。

(3)管理自治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组织指导全区基础地理信息社会化服务;管理国家测绘基准和测量控制系统;根据授权审核、发布自治区重要的地理信息数据,指导监督各类测绘成果的管理和全区测量标志的保护。

(4)制定基础测绘、地籍测绘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监督实施管理确认测绘成果。

(5)依法管理地图编制工作,审查向社会出版和展示的地图,管理并审核地名在地图上的表示。

(6)依法监督实施测绘技术标准,指导监督测绘产品质量管理工作。

(7)组织并指导全区测绘技术人员培训及测绘专业技术职称工作;指导测绘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测绘行业技术工人技术等级考核。

(8)监督管理自治区测绘事业费和专项资金。

(9)承办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国土资源厅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测绘管理体制改革

2002年,测绘行政管理职能开始向地(州、市)、县(市)延伸。截至2005年底,全区14个地(州、市)国土资源局落实了测绘行政管理职能。其中,4 个地(州)和石河子市单独成立了测绘行政管理机构,3 个地(州、市)设立了测绘行政管理内设机构;全区90个县(市)中,53个县(市)落实了测绘行政管理职能。

(四)测绘管理队伍

2005年末,自治区测绘局机关依照公务员管理在册的工作人员35人。其中,在职研究生学历1人,大学学历16人,大专学历18人;另有工勤人员 2 人。直属事业单位在册职工 542 人。地(州、市)、县(市)两级测绘管理人员67人。

二、测绘行政管理

(一)测绘法制建设

2004年7月2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 办法》,并于2004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0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管理办法》列入了自治区人民政府行将制定的立法调研和论证;此外,自治区测绘局依据国家自治的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测绘资质审查认证管理、地图行政审核管理和测绘成果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测绘地方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二)测绘市场管理

“十五”期间,自治区测绘局开展了整顿和规范测绘市场经济秩序、地图市场秩序、测绘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验、房产测绘质量专项检查、测绘成果保密检查、测绘基准清理整顿等工作,同时加大了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测绘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测绘市场进一步规范。

“十五”期间,全区共依法受理地图行政审核近 2000 幅(件);累计抽检各类测绘产品619 批次;严格测量标志拆迁审批,共审批拆迁A级GPS点1个、一等水准点1个、二等水准点3个、二等三角点1个、四等三角点5个;完善了建立相对独立坐标系统的审批程序,共审批建立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申请4个。

2003年,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开展了测绘基准的清理工作,掌握了多年来测绘基准采用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进一步密切了与有关部门的工作合作关系。其中,协同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相继制定了加强自治区测绘市场管理、加强自治区测绘项目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加强广告经营活动中使用地图图形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协同自治区物价局制定了测绘工程价格、房产测绘价格、绘图产品检验价格等管理规定;协同自治区党委外宣办、新闻出版局、旅游局、乌洽会大会办公室等单位相继制定了加强自治区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旅游市场经营活动和乌洽会上编制、印刷、展示、使用地图管理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和相关厅、局建立了有效的协作机制。

三、测绘行业管理

“十五”期间,全区测绘行业队伍不断壮大,测绘持证单位从2001年的120多个增加到2005年末的233 个;测绘从业人员8009人,跨近20个行业,见表6-1及图6-1。

表6-1 自治区测绘行业从业人数一览表

图6-1“十五”期间自治区测绘资质等级构成图

全区测绘管理,既注重了资质管理,又注重了测绘市场规范化管理,严格测绘市场准入审查。相继制定了《自治区实施 〈测绘资质管理规定〉 细则》、《自治区测绘质量保证体系考核规定》、《自治区测绘成果资料档案与测绘仪器资料档案管理考核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测绘资质的申请受理、初审、审核、批准、发证等环节及测绘单位资质等级升降、业务范围调整等方面作了规范化的严格规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测绘资质审查认证制度。同时将取得测绘资质的单位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测绘单位的市场行为。

四、测绘行政执法情况

“十五”期间,测绘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测绘执法机构健全,测绘行政执法行为不断规范。5年内,相继制定和完善了《测绘行政执法责任制》、《测绘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制》、《测绘行政执法公示制》和《测绘执法评议考核制》,测绘行政执法工作从立案到结案,基本做到执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准确、行政处罚适当,努力做到文明执法。

“十五”期间,共查处各类地图违法案件23 起,没收各类违法地图2.5万张,查处非法测绘案件2起、擅自发布重要地理信息案件1起和破坏测量标志案件4起。

五、基础测绘和测绘科技工作

(一)基础测绘工作

“十五”期间,自治区1∶1万比例尺地形图基础测绘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基础测绘列入自治区19 个重点发展领域,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基础测绘的投入,其中,国家投入资金约4800 万元,完成基础航空摄影面积约48 万平方千米;自治区投入资金4900 余万元,测制1∶1万比例尺地形图近5000 幅,面积约12 万平方千米。“十五”期间基础测绘资金投入及工作量完成情况见表6-2及图6-2。此外,为伊犁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塔里木河干流、博斯腾湖、艾比湖综合治理、天山北坡经济带开发建设、重点区域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规划、土地管理、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提供了及时、可靠的基础测绘保障服务。

表6-2“十五”期间自治区投入测绘工作的资金和完成的工作量

(二)测绘科技进步

“十五”期间,自治区测绘科技水平不断取得进步和提高。其中:通过实施国家基础测绘设施建设新疆单位工程,建成了新疆最大规模的数字化测绘生产基地;全区测绘行业全面实现了从传统测绘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转型;以空间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测绘生产工艺,在测绘系统得到普及;运用遥感影像处理技术为自治区多条待建公路的选线提供了测绘保障,节约国家建设资金上亿元;利用高分辨率立体卫星影像技术,编制完成了库尔勒市城市影像图、喀纳斯景区遥感影像图;采用现代制图技术,编制出版了汉、维吾尔文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集》;编制完成了大幅面盲文语音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和新疆县市挂图工程。

图6-2“十五”期间自治区基础测绘资金投入对比图

“十五”期间,推进测绘科技进步,有一批测绘科技成果获得国家、自治区奖励。其中主要有:

(1)汉文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集》,获得中国测绘学会2005年度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参与国家1∶5 万地名数据库建设的新疆地名数据采集与建库项目,并获得中国测绘学会2005年度优秀测绘工程金奖;

(3)新疆第二测绘院承担的奎屯市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项目、新疆时代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承担的西气东输管线测量项目、新疆水利水电勘测院承担的新疆供水南干渠测量项目,均获得中国测绘学会优秀测绘工程铜奖;

(4)全国1∶25万数据库更新工程的新疆分项目,获得了中国测绘学会2004年度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5)中国西部县(市)挂图工程的新疆县(市)挂图,获得国家测绘局优秀成果奖;

(6)2004年,《新疆国土资源环境遥感综合调查项目》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六、社会化测绘服务工作

(一)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测绘成果

“十五”期间,累计向自治区全社会各行业提供基本比例尺地形图4.7万多幅,数字地图8800多幅,各类成果点8447个,数据1380千兆;向自治区领导、各行业提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集》6000余本,地图册1.2万余册,《新疆概况》多媒体演示光盘点400多张和各种挂图4600多幅。

与此同时,还向自治区有关部门无偿提供1∶5万比例尺、1∶50万比例尺、1∶25 万比例尺数据服务于自治区重大工程项目。提供2002年版全疆1∶25万地理信息数据库、2002年版全疆1∶100万地理信息数据库、2000国家重力网等一批基础测绘成果。

(二)测绘成果保密管理情况

“十五”期间,自治区测绘成果保密工作进一步强化,组织机构不断健全,管理工作逐年规范。

(1)会同自治区保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保密局、国土资源局,成立了自治区测绘成果保密领导小组。监督、指导和支持各地州(市),从组织、制度建设上落实了测绘成果保密管理工作,全区形成了以自治区、地州(市)、县(市)三级测绘成果保密工作的组织机构;使测绘成果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

(2)制定了《自治区各级测绘主管部门权限内基础测绘成果资料提供使用审批办法》,规范了测绘成果审批工作程序。

(三)测绘成果资料馆藏情况

“十五”期间,随着自治区测绘事业发展,馆藏测绘成果日益增多,目前,馆藏各类各种图件主要有:

(1)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包括纸图和数据)有:1∶100 万16幅、1∶50万48幅、1∶25 万153 幅、1∶10 万1192 幅、1∶5 万2836幅、1∶1万6897幅(20世纪70~90年代)。

(2)1∶1万基础测绘更新图幅共计5800余幅(含数据)。

(3)航片及扫描数据4万余片、底片16 万余片(1969~1990年)。

(4)覆盖全疆和局部区域不同分辨率的影像数据约600景。

七、其他

(一)新疆测绘学会工作

“十五”期间,新疆测绘学会坚持实事求是,依靠广大会员单位支持,通过开展为自治区经济建设服务、为测绘科技服务等活动,增强了学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1.学术活动

举办了《“数字新疆”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研讨会》、《地理信息系统西部行乌鲁木齐报告会》;举办了《虚拟地理环境及其应用》、《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设计》、《干旱区、半干旱区环境监测中的遥感与GPS技术》、《地理信息商务在中国西部的机遇和挑战》、《地理信息服务与西部开发》、《地图与符号》等专题学术报告会;组织了《现代GIS发展策略与建设的报告》、《X-Function测量新境界》、《徕卡测量机器人在大坝变形观测工程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

2.获奖情况

“十五”期间,选送中国测绘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测绘项目分别获测绘科技进步奖1 个,获优秀测绘工程项目银奖2 个,获优秀测绘工程项目铜奖3个。

3.出版刊物

共编辑出版《新疆测绘》20 期,累计刊登学术论文192 篇、测绘管理类文章27篇、政策法规类11 篇、简讯报导类32 篇、其他类26篇。

4.测绘优秀工程评选

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会同自治区科协联合举办了自治区“测绘行业优秀测绘工程(项目)”评选活动。

(二)科技信息工作

“十五”期间,测绘科技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加强和密切了与国内同行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1)先后参加了2000 年在西安市、2002 年在兰州市、2004年在西宁市召开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西北地区测绘科技信息交流大会暨科技论坛”,组织测绘科技工作者参加了在云南省景洪市举行的2003年全国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研讨交流会暨中国测绘学会科技信息网分会成立大会。

(2)参与了《中国地理信息产业机构指南》、《中国测绘学会科技信息网分会工作手册》的编撰工作;参与了《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章程》修改草案的修订工作和《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西北分网章程》的修订工作。

(三)测绘宣传和政务信息工作

“十五”期间,坚持每年开展测绘法宣传日、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各地测绘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出动宣传车、设立宣传咨询点,在媒体上刊登宣传文章、讲话,发放宣传册、宣传画、地图等,向社会公众大力宣传测绘工作性质、任务,以及社会化服务功能,借以提高工作的社会地位。同时,以查处各类违法案件为契机,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解剖典型案例,向社会普及测绘法律法规知识,借以提高民众学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

(四)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情况

“十五”期间,接待社会群众来信来电来访,反映房产测绘、测绘资质申请、测绘成果购买、非法测绘行为线索等情况,共接待来访人数达200余人次。

(五)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5年以来,按照自治区文明委和区直机关工委文明委的部署,坚持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一齐抓。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总体部署和测绘局的中心工作,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文明创建活动的主线,以公民道德建设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上新台阶。2001年12月自治区测绘局机关被自治区文明委评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2005年底自治区测绘局机关及驻乌鲁木齐各事业单位均获得自治区级“文明单位”称号。

(六)政务信息化建设

“十五”期间,起始于2003 年,每年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公众网发布测绘成果目录,每半年更新一次,目录信息包括:测绘基准、航天航摄、数据范围、地形范围、专题图种类以及其他类型的成果目录。同时,还公布了测绘法律法规、测绘管理规范性文件、测绘行政许可事项的办理程序等内容,较好地向社会提供了测绘社会化服务。

(七)获国家和省部级表彰情况

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党委宣传部、科学技术协会授予新疆第二测绘院2002年“自治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自治区科技兴新领导小组授予自治区测绘局2003 年“自治区科技兴新先进单位(厅局)”荣誉称号;

人事部、国家测绘局授予新疆第一测绘院2003 年“全国测绘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测绘局计划财务处2005 年“先进财会工作集体”荣誉称号;

国家测绘局授予新疆第二测绘院“‘十五’测绘科技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国家测绘局授予自治区测绘局、阿克苏地区国土资源局、库尔勒市国土资源局“全国测绘系统‘四五’普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自治区测绘局宋春玉获“2001~2005 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新疆第一测绘院彭建国、新疆测绘档案资料馆(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李自典2004 年“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新疆第一测绘院李少军2005 年“自治区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十五”期间,有20 多人分别获自治区、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局授予的“国土资源系统‘十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国家测绘局授予的“测绘奖章”、“自治区语言文字先进个人”、“‘十五’测绘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01~2005 年度中国测绘学会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测绘系统‘四五’普法工作先进个人”、“自治区科技兴新贡献奖先进个人”、“自治区先进财会工作个人”等荣誉称号。

Ⅷ 地理信息行业未来10年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高科技产业,前景不错,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地理信息产业是高速增长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地理信息产业迅猛发展,不仅在国家信息化、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而且在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人民群众对地理信息的需求日益旺盛,地理信息产业显现了巨大发展潜力和无限广阔的前景。
近年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需求广、发展快、效益好、贡献大,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作用明显,在国家经济活动中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5年至2008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提供总量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为例,2005年至2008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总提供量分别约为4TB、5TB、7TB、32TB。
地理信息已经广泛应用于网络位置搜索、车载导航、移动目标监控、数码相机、便携式移动导航、智能交通、智能通信、游戏等诸多方面。据Internet
Guide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2006年,网络网络地图搜索服务的用户到达率为32.5%。据艾瑞咨询集团调查显示,2008年有近8000万用户通过互联网使用地图。地理信息已经成为互联网、手机、汽车等多方面用户社会大众进行位置查询、交通出行、导航定位的重要信息,已经走进社会大众衣、食、住、行、玩等日常生活。

阅读全文

与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