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 光学薄膜 产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规划分析报告2016-2021年 这份报告 您有了吗
我在国家市场调研中心(中机院主办)帮您找到这份报告,文字太多,这里就不粘了,您自己上去看一下吧,祝您好运~~~~
② 光学膜的国内发展情况怎么样有什么发展瓶颈吗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光学膜是背光模组的核心元件,在背光模组成本中占比最高。以42寸TFT-LCD(LED)电视为例,光学膜占背光模组成本的37%,占液晶模组总成本的17%左右,是液晶模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本土企业整体实力较弱且产业配套成熟度不高。
国内发展概况:
光学膜从生产到裁切都需要做到贴近客户和快速供货,因此行业的区域布局和终端厂商的地域分布基本一致,主要为以上海、南京、苏州、昆山、宁波、青岛为聚集点的华东地区,以深圳、广州、厦门、东莞、佛山为中心带状分布的华南地区,以及北京地区。
华东地区的光学膜行业和LCD面板行业发展迅速,全球前十大的LCD背光模组厂、液晶显示器厂和笔记本电脑厂商基本都已经在此建立了生产基地。从光学膜生产、裁切到模组,华东地区汇集了LCD产业链的众多环节。
华南地区是我国LCD产业发展较早、产业规模较大的地区之一,在LCD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较知名的LCD面板生产企业有LGD、TCL、长虹、创维、兆驰等。同时,就光学膜的生产和下游裁切而言,大多都在华南地区进行了配套布局,产业链较为完整。
北京聚集了包括联想、方正、同方等IT厂商,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等产品为大尺寸液晶面板提供了庞大的终端市场。凭借优越的产业环境,北京不仅拥有京东方科技集团等一大批LCD面板顶尖企业,同时也拥有国内众多知名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
发展瓶颈:
1. 国内本土企业整体实力较弱且产业配套成熟度不高
目前,能够大量提供品质稳定、高良品率光学膜产品的本土企业不多,与国际知名公司相比,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在技术积累、资金实力、品牌知名度等方面都还处于弱势地位。
此外,由于光学膜的进入门槛较高,与本行业专业配套的PET基膜、高精密专业设备的企业较少,产业配套成熟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行业的发展。
2. 终端消费类电子产品存在降价压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消费类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频率不断提高,部分终端客户为抢占市场份额,频繁采取降价促销的竞争策略,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利润空间。
为保证适度的利润水平,终端客户不断将成本压力向上游供应商转移,受此影响,光学膜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的下行压力也不断增加。
行业发展趋势:
1. 薄型化:单张膜片的厚度尽量薄,既能降低成本,又可以适应消费电子产品轻薄化趋势;
2. 复合化:用一张薄膜的功能来代替多张薄膜;
3. 配套化:无论反射膜、扩散膜,或是增光膜,单独做一种产品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小,从厂家自身出发,配套可增加比较优势;从客户角度出发,可减少供应商数量,降低导入成本;
4. 垂直化:原材料厂商切入到下游市场,减少中间环节。
以上内容均节选自《揭秘未来100大潜力新材料(2019年版)》_新材料在线;
想了解更多关于超导材料的信息,XCLZX_HL,欢迎一起交流讨论。
③ 亚洲光学的业务概况
光电产业系指制造应用光电技术之元件及采用光电元件为关键零组件之设备及系统之所有产业。若依产品分类,光电产业可分为光电元件、光资讯、光通讯、光学元件及器材以及光电应用等五类。
(一) 产品构造及功能
(1) 光学镜片
举凡对光学材料加工,使光学特性达到聚焦、准直、滤光、反射及折射等效果之光学镜片、镜面、稜镜等产品皆称为光学元件。亚光在光学镜片产品包括透镜、镜头组、稜镜、面镜、滤光片及非球面镜片等,可用于照相机、距离计、摄影机、复印机、传真机、光学瞄准器、光碟机等产品。目前采ODM方式生产,依照客户整体产品机械结构的需求情形而设计制造,提供各样式镜片组给客户,以进行各项产品的组成。依据光电工业科技协进会资料显示,亚光镀膜技术与日本光学大厂相较,具有排名前五名之实力。目前在大陆的生产基地主要有三:东莞信泰(光学镜片、镜头等零组件加工生产)、东莞泰联(照相机及其零配件之生产加工)以及杭州尼康(单眼相机与相关零件之研发生产)。
(2) 雷射测距仪
为一般消费性雷射制品,主要功能在测量距离,以取代传统光学与三角测距为原理之旧产品,除可用于高精度量测、土木建筑量测、水利量测及电信电力之电杆电缆测量等工业用途外,还可使用在休闲娱乐如登山、航海、旅游、运动等民生用途。依测距能力可分为350M、1000M及1200M等,若以外观型态区别,则可分为单筒与双筒。随着欧美各国重视休闲娱乐人口逐渐增加,使用该产品于休闲娱乐方面之需求量亦逐年增加。为满足消费市场上各式各样之需求,该产品之发展趋势朝向操作简便化、重量轻量化及体积小型化。
(3) 瞄准器
系辅助枪枝射击并提供十字线瞄准之单筒望远镜,具有调整焦距及变倍功能,一般为军方与警方使用或是使用于休闲打猎用途。在制造技术上属传统光学产品,销售地区以美洲为主。
(4) DVD-ROM读取头
光学读取头主要零组件包括雷射二极体(LD)、光电转换晶片(PD-IC)、物镜(Objective Lens)、致动器(Actuator)以及其他光学元件(如准直透镜、分光镜与反射镜),其中在其他零组件部分还包括弹性排线(Flex-cable)、调变晶片及被动元件等。 亚光在DVD-ROM读取头主要量产产品包括Non-polarizing Beamsplitter (非偏极分光镜)、Folding Mirror(折射镜)、Dichroic Cube、Two-color Filter等读取头内之重要镀膜元件,并供应日本Sony、Sanyo等大厂及国内鸿景、嘉祥、友嘉等DVD读取头制造商。又于89年下半年起开始接受日本Pioneer(先锋)委托生产DVD-ROM读取头。
(5) 数位相机
由于掌握数位相机中镜头的关键零组件设计与生产优势,亚光自89年8月起OEM代工130万画素数位相机,89年总出货量为40万台。目前照相机产品仍以OEM/ODM为主。
(6) DWDM光学滤光片
(Interference Filter) 1995年光纤通讯架构开始两个波长以上的多工架构,在每一个波长采用2.5Gb/s的传输模组下,使用越多波长通道,通讯的频宽也就愈大,若使用16个通讯波长,那通讯频宽就可以达到40Gb/s。由于使用波长通道增多,将造成每个波长间距变窄,相对密度也提高了,因此称此种时间多工与波长多工兼备的通讯架构为「高密度波长多工通讯系统」,简称DWDM。自DWDM于1995年问世后,在短短几年之间迅速窜红,并应用于全球各主要骨干网路,目前更迅速拓展到都会区网路。
目前制作DWDM的技术大致有三种,分别为光学滤光片(采用多层镀膜技术)、光纤光栅(AWG)及阵列波导(WaveGuide)。由于光学滤光片具有体积小、插入损耗小(insertion-loss)、串音(cross-talk)低、偏振灵敏度低及波长可调等优点,因此是目前DWDM系统中的主流技术。
(二) 上下游产业关联图
光学产业依其垂直分工特性,可分为上游光学材料业、中游光学元件业、下游光学应用产品业及周边相关产业。其中,光学材料可分为玻璃与塑胶两种材质,国内光学玻璃毛胚的供应以日商的台湾保谷光学(HOYA)、台湾小原光学(OHARA)与台资的联一光学三家厂商为主,光学塑胶原料则以奇美为主要供应厂,但大多仍以进口为主。
(三) 生产特性及技术演进
(1) 镀膜生产制程
镀膜生产制程核心技术包括双平面平板玻璃抛光加工、洗净、镀膜、胶合、切割、抛光、贴波长板以及检验等。
(2) 光学元件制程
非球面模仁加工核心技术包括非球面模仁加工、非球面检测、非球面成型以及非球面模仁补偿加工等。
(3) 雷射测距仪生产制程
雷射测距仪制程核心技术包括镜片加工、镜头组立、电子SMT搭载、光机加工、本体组立、光学调整、电子调整以及对外实测等。
(四) 技术演进及未来发展
(1) 光学薄膜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1. 光学薄膜加工技术
目前加工方式仍以热蒸镀为主,故存在有热稳定性、经时变化等问题。未来光学薄膜研发趋势将朝向离子枪辅镀、高速离子溅镀以及电浆离子披覆等技术。
2. 精密光学元件
未来将朝向改善秒级稜镜的量产技术制程及配合光学薄膜之高精度光学元件之研发。
3. 光机整合技术
LCD投影机光学引擎(含ZOOM镜头)、雷射测距仪光学系统、雷射瞄准器光学系统、LCD背光板等设计开发。
(2) 光学元件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1. 非球面加工技术
非球面加工技术含现有的非球面模仁加工、非球面塑胶成型镜片。未来研发的趋势为:Hybrid镜片(球面玻璃+非球面树脂)、大外径玻璃非球面镜片(直接在非球面加工机上加工)、模造玻璃非球面镜片、D.O.E 镜片(含绕射光学元件的镜片)等。以上可充分支援光学镜头的设计与制造,降低成本、提高镜头的性能、提升附加价值及竞争力等优点。
2. 小径镜片之加工技术
小径(ψ2mm以下)镜片加工技术和传统之镜片(ψ3mm以上)完全不同;未来将朝向未来光电产品之轻、薄、短、小发展趋势。
(3)雷射测距仪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1. 雷射测距仪的技术在未来将朝远距离、高精度、小体积、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2. 光学、机械、电子技术的整合。
(4)瞄准器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1. 开发自主性的产品
2. 开发雷射瞄准器
3. 开发新的非球面产品
4. 开发绕射光学的产品 依据光电科技工业协进会(PIDA)资料显示,去年全球光电市场值为1,343亿美元,预估2003年全球光电市场值将成长至1,776亿美元。 在光学元件与器材产业方面,由于在大部分光电产品均需使用光学镜头作为介面,特别在高精密度光学元件的需求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及液晶投影机市场逐步成长,适度抵销了传统光学产品的下跌,使得光学元件与器材产业市场仍可维持稳定的成长。
(一) 光学镜片
全球电子资讯产品生产技术不断革新,各类光电产品不断增多,尤其在电子制造技术的改革下,已能将电路、零组件体积小型化,更有助于光电产品之发展。而光电元件(光学镜片)多为光电产品之介面,因此光学元件产品亦朝高精密、高研磨及镀膜技术之产品发展,如提供数位相机、液晶投影机及光纤元件等使用之产品。
(二) 雷射测距仪
全球雷射量测市场由1996年至1999年均维持在4000万美元左右的规模,并无明显成长。近年来,在半导体雷射技术精进下,成本也随之降低,雷射量测光源已渐被半导体雷射所取代,半导体雷射在量测应用的比例由1996年的7.6%,逐年稳定成长至1999年的24%。在操作日益简便、体积趋向轻巧、价格持续下滑等因素下,应用日广,未来在雷射、光感测器与光学镜头的成本持续下降,精度在提高,组装更为轻小,则有可能形成如雷射指示器一般几近人手一机的盛况。
(三) DVD-ROM读取头
由于DVD Titles数激增,造成北美市场DVD播放机2000年热卖,PC搭配DVD-ROM出货比重也明显提升,总计DVD机器2000年全年出货3,600万台,较1999年成长1倍,2001年DVD产品取代VCD产品趋势将持续,估计DVD机器出货将达7,000万台,2002年进一步成长至1.4亿台,平均年复合成长达97%。
(四) DWDM光学滤光片
根据ITIS 7月的预估,全球DWDM市场规模2000年约43.3亿美元,北美地区占70%,2001年成长至57.6亿美元,到2003年则有134.27亿美元的规模。其中亚洲地区市占率将由2000年的19%成长至2003年的43%,将是未来成长力最强的地区。
(五) 数位相机
数位相机解析度在过去不到4年的时间里,由80万画素一路提升至334万画素,其中经历了80万、100万及200万画素等主流,新产品世代交替速度相当快;反观全球出货量自1998年的326万台、1999年540万台,至2000年的780万台呈现大幅度的成长,预估2001年全球规模将成长至1,035万台,其中尤以北美地区成长38%为主要动力来源,欧洲34%次之。以画素别观察,由于300dpi的列印品质,使用200万画素的DSC时,影像品质已和传统相机差异不大,因此画素竞赛将在334万画素产品以后趋缓,各厂的产品策略将转向为产品线之争,预估200万画素产品占整体市场的比重将节节攀升,由三成提升至四成。
因2000年下半年全球PC市场需求减缓,数位相机产品虽受到冲击,惟影响较小。生产中、低阶数位相机的厂商其成长幅度约180 %左右。以目前全球个人电脑数量仍远超过数位相机数量的情况下,数位相机市场需求仍持续攀升当中。 亚光主要产品中,在光学元件方面有透镜、镜头组、稜镜、面镜、滤光片以及非球面镜片,而在光学器材产品方面则有瞄准器、雷射测距仪及显微镜等产品。
(一) 光学元件
在台湾地区相关光学镜片厂中,大根、今国、保胜、联一、先进等5家专门于玻璃镜片;大立、和光、力卓、金鼎等4家专门于塑胶镜片;亚洲、玉晶、一品、振宇、国民国际等5家,则同时具备生产塑胶与玻璃镜片的能力。
而镀膜技术是亚洲光学的特点,依据光电工业科技协进会资料显示,就算是在日本,亚光镀膜技术也能排在前5名。目前亚洲光学在台湾共有7台镀膜机,87年新购入一台直径850mm的多层膜镀膜机,主要开发之产品包括百万画素数位相机变焦镜头与液晶投影机内之各式光学元件,目前日本Hoya、Ohara为全球技术领先者。
(二) 雷射测距仪
在全球市场中,目前仅有美国BUSHNELL、奥地利SWAROSKI及亚光从事雷射测距仪之开发设计。其中Tasco及Bushnell是以近距离、低价位测距仪取胜,此类产品多用于娱乐运动与汽车防撞上。目前亚洲光学已开发出三个机种,其在体积上、功能上,已达到轻、薄、短、小的设计领先,连竞争对手都委托该公司进行ODM生产。
(三) 瞄准器
亚光瞄准器产品主要是透过位于菲律宾的子公司SCOPRO生产,集团所生产之瞄准器主要外销至美国。依据美国海关统计资料显示,88年度美国海关进口瞄准器金额约20.38亿,而该公司及POWERLINK (B.V.I)公司88年度之瞄准器营业额共6.90亿,约占美国海关进口额之33.86%,由此可见亚洲光学为在世界瞄准器产品之业界地位。另外在台湾积极研发新的产品型态,如将测距功能加入瞄准器,开发出新式雷射瞄准器,及以LED标示目标物提高准头等。
(四) 显微镜
显微镜厂商仅有亚洲、国民、华堂、太阳、太极等5家,产品几乎全数外销。87~88年度亚洲光学显微镜营业额占我国显微镜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49.80%及53.90%。
(五) DVD-ROM读取头
主要生产厂商有Sony、Pioneer、Sanyo、Sharp、Hitachi及松下等,青一色为日系厂商天下,主要是囿于关键零组件如LD、PD-IC、物镜等皆需仰赖进口限制,加上DVD读取头生产过程极度仰赖人工组装与检测,不易全线自动化,国内生产长期而言将不具竞争力。因此若无国外大厂技术移转,并前往大陆设置生产线,难以凭藉本身之力短期内在国内大量生产。
(六) DWDM光学滤光片
国内上市柜公司跨入DWDM薄膜制程领域主要以鸿海、精碟、铼德及亚光等厂商为代表,其中精碟由于跨入时程较早具有技术领先以及与下游客户关系良好等优势,鸿海的「凤凰计画」则为台湾厂商跨足光通讯领域规模最大型且完整之计画,未来最具有整合台湾光通讯零组件产业能力,亚光以光学零组件起家,在精密研磨及镀镆以及下游组装最具有竞争,DWDM模组在未来2~3年内仍无法达到完成全自动化组装,大量人工仍是重要的生产要件,预期亚洲光学在未来台湾光通讯产业也将会占有一席之地。
(七) 数位相机
全球生产DSC的地区只有日本及台湾,其中日本更是技术规格与生产的领导地区,台湾则主要以中、低阶数位相机为主。目前国内已宣称进入此一产业的厂商有十馀家,分别为PC产业的英保达、华宇、金宝、明碁,家电产业的声宝、东友,扫描器产业的全友、鸿友、力捷、致伸,传统相机业的硅峰、普立尔、明腾、大洋、亚光以及新加入者如智积、华晶等。
传统相机厂因具有自制镜头与光学技术的优势,故短期内是较具有成本优势,扫描器厂因具有自有品牌与通路管理经验,在不以品牌为导向的PC Camera市场中,较有发展空间。目前国内厂商已有200万画素产品商品化能力的有致伸、普立尔、力捷、华晶、硅峰等,惟主力产品仍在百万画素以下。
四、产品价格趋势
88年瞄准器成品与显微镜零组件等产品平均售价双双上扬,主要是因为高阶产品比重持续提升所致,惟瞄准器成品于去年跌破1,000元低价,则是受市场衰退所致;至于显微镜零组件方面,则持续扩充高阶产品。
五、成本结构及原料供需
就以往产品成本结构可知,直接原料为主要生产成本,占各产品生产成本至少六成以上,而占营收比重达七成的光学元件,其主要生产原料为镜片材料,包括光学玻璃与光学塑胶。其中光学玻璃主要成份为二氧化硅(SiO2),原料来源不易有短缺情形,且原料供应商产能扩充容易,而光学塑胶材料成本更低、供应来源更多,因此镜片材料有逐年走低趋势,目前镜片材料主要向台湾小原光学采购。
基于国际分工之生产策略考量,部份光学镜片半成品由ASIA(B.V.I.)购入,以降低生产成本,故其对ASIA(B.V.I.)之进货金额随该公司之产能负荷及生产成本考量而有所变化;87年因扫瞄器市场需求热络,该公司扫瞄器用镜片订单增加,基于整体订单及产能规划因素,乃增加向ASIA(B.V.I.)公司购入光学镜片半成品,故其向ASIA(B.V.I.)购入之光学镜片半成品金额大幅增加。至88年受扫瞄器市场回弱影响,扫瞄器用光学镜片成品订单减少,部分技术层次高之光学镜片,如数位照相机、LCD投影机用镜片,所需之半成品乃由公司自行生产。
六、客户结构分析
亚光透过Asia(B.V.I.)及Powerlink(B.V.I.)转投资的大陆东莞信泰及菲律宾Scopro生产光学镜片、雷射测距仪及瞄准器之零组件加工、组装等业务,其所需的重要光学零组件均由亚洲光学所供应,因此销售至Asia(B.V.I.)及Powerlink(B.V.I.)合计占亚光营收比重约40%,其馀直接间接销货客户皆为全球知名厂商,尤其以日本厂商为主要客户。外销比例亦由86年50.8%提高到88年80.3%,其中欧洲占48.5%、亚洲占18.4%、美洲占13.4%。
(一) 光学镜片:
亚光每月光学镜片产出约有40%销予客户,主要包括液晶投影机厂商如中强光电、明碁、HITACHI、鸿友,扫描器厂商如旭丽、全友,以及相机厂商如台湾佳能、RICOH等。
(二) 雷射测距仪:
客户有NIKON、BUSHNELL等,目前产品已研发到第四代,可探测距离长达600码,产品已获美国FDA给予A级许可,每月ODM订单达1万台,但受限产能,出货量约为6~7千台。
(三) 照相机:
亚光照相机每月出货数量约为40万台,其中传统相机出货量为30万台,客户包括RICOH、NIKON、KODAK及OLYMPUS等,产品从最简单的35mm、APS至高阶的单眼相机、自动对焦相机等皆有。数位相机目前则专门出给HP,以130万画素为主。
(四) 雷射读取头:
与日商PIONEER合作,目前月出货量达40万套,以DVD-ROM使用、16倍速产品为主,预计今年年8月会发展32倍速的产品。
(五) 瞄准器:
主要替美商TASCO代工,月出货量约为24万支,然由于去年美国枪枝使用法桉通过管制瞄准器的使用,影响到瞄准器的销售。
④ 以色列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形象
以色列国,是一个位于西亚黎凡特地区的国家,地处地中海东南沿岸,北靠黎巴嫩、东临叙利亚和约旦、西南则为埃及。1948年以色列宣布成立,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自由民主制国家。以色列工业化程度较高,总体经济实力较强,是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商业自由程度、新闻自由程度和整体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
以色列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科技的发展贡献相当大。自建国以来,以色列一直致力于科学和工程学的研究,以色列的科学家在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光学、工程学以及其他技术产业上的贡献都相当杰出。以色列的研发产业中最知名的是军事科技产业,在农业、物理学和医学上的研发也十分知名。——基本常识篇。
⑤ 光学行业以后的发展前景如何呢麻烦详细介绍下!
前提无抄量,道理曲折:袭
1,新能源方面:太阳能发热,这个用的很普遍了,太阳能发电,新兴科技,瓶颈是转换效率。
2,信息方面:光纤通信,目前光信通信还停留在主干线上,问题是怎么直接光纤入户而不是光电调制在入户,以提高传输宽度和速度。
光学计算机的研究,运用量子计算,建立一套完整的光学计算机的算法,已经光学元件的集成。目前停留在理论基础。
变目前的电子通信技术,或者说是长波电磁波技术为光传输技术,以实现光通信的移动技术。
光纤技术,制造更适合光信息传播的高效率光纤。
3,成像技术:ccd等一系列光学接受装置,用了进行信号分析。全系技术,实现真正的3维立体照相。
4,探测技术,光学制导,光学测量,可用于很多物理量的测量,微粒结构,长度测量,浓度,折射率。
5,高能光学,激光炮,激光武器。
等等。。。。。
总的来说,光学可以用于很多方面,医学,成像,切割手术。军事,导弹,武器。民用:照明,光纤。能源:光伏。科学:光与其他物质作用,慢光学,光子,量子光学计算机。。。。
面太宽了,介绍不完,我尽力了,还有补充的,欢迎!
⑥ 现在学什么专业好
您好!让我列举一些比较热门和有潜力的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很多人学,在这个你必须要掌握芯片技术,不然竞争太大
电子信息工程:就业渠道很广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同上
通信工程:很有潜力,关键是这个是垄断性行业,你有没有熟人帮你进单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就业潜力好,关键是你有没有掌握技术和创新精神
生物工程:国外很好,国内不如国外,这个中国技术还不够
生物技术:同上
建筑学:只要房价在上涨,你就会有就业
土木工程:同上
测控技术与仪器:潜力真的很大,很多公司都需要
其实,什么热门冷门的,这个不能作为选择标准的。因为专业的冷热都是以报考人数来决定的,因为高考考生没有几个能知道实际情况的,所以大家只能是人云亦云,盲目投报。这样的参考,能靠得住吗?!
我觉得,选择专业要从分两种情况:
第一,你能不能上重点大学(前80的学校)。如果你能,那好,报自己看着顺眼的专业,然后找这些专业比较牛的大学,报考了就OK。因为好大学的专业没有几个差的,再倒霉还可以读研,前途无限。这时学校比专业重要。
第二,你重点大学上不了,那么就不能由着性子来了。这时候,专业最重要而非学校。因为学校其实并不能为你增添多少光彩了,你要考虑自己以后的就业了。推荐给你的是建筑、矿业、机械、汽车电子、测控仪表、计算机、电气、自动化、电子、通信。这些专业选择的顺序是,你考的越差,就应该越往后边选;考的越好,就越可以选前边的。当然,这些专业本身是没有优劣之分的,我之所以将电子啊通信啊放在前边,是因为这几个就业容易,发展空间大,未来待遇好,当然它们比较难学。
第三,注意,生物工程、医药、环境、金融、国贸、食品等专业是大学生们都知道的垃圾专业,当你报考这些专业的时候,想好了!尤其是生物工程啊、食品啊、农业类啊,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不但没人要,有时候分数还挺高,害人不浅!
⑦ 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成绩
开发区主要以发展机械、有色金属加工、纺织服装、光学仪器等产业为主。2012年,开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上饶县、信州区及有关市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做热、做强、做优、做品牌”的要求,破难题、保增长、上水平,全区经济及社会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25%;工业增加值106亿元,同比增长19.5%;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同比增长43.7;税金总额17亿元,同比增长37%;园区实际开发面积11.8平方公里。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跻身全省园区前无位。
据官网显示, 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江西省十强工业园区(开发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台资企业转移承接基地,正致力于建设国家级经济功能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国家光学产业基地。 同时开发区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已形成以晶科能源为龙头的光伏,以凤凰光学为核心的光学和以圣达威电工为代表的机械电子三大主导产业(“两光一机电”) 。
(图册资料来源 ) “十二五”期间,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将紧紧围绕“合力共建、争先进位、决战千亿”的总体目标,以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在开发区的现场办公会议纪要精神为重点,围绕重点项目做大主导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
开发区以建设经济繁荣、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新区为目标,总体规划由具有丰富园区规划经验的新加坡国际裕廊国际顾问有限公司编制完成。据官网显示, 园区总体规划分为近期建设规划和远期发展规划。近期规划建设将依托老城区的人流、商业和主要交通,做大做强现有的工业区,规划面积为27.6平方公里,划分为物流园、凤凰工业区、旭日工业区、三江工业区、合口工业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区六大区域。园区远期规划采用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结构形式,具体表现为“两轴、三片、三心、三带”:
“两轴”是指东北、西南方向园区中心发展主轴和南北方向发展次轴;
“三片”是指整个工业园区被主次轴分隔为产业片区、物流园区、居住片区三大片区;
“三心”是指位于园区中心地块的主中心、产业片区的次中心和位于科技城的次中心;
“三带”是指由信江和城市主干道自南向北分隔成的三带区域,即信江南边的高科技产业和低密度居住带、园区主轴与信江之间的居住用地和中心区的居住休闲带和二、三类工业用地和生态林地集中区的现代工业带。
(图册资料来源 ) 1、抓项目。坚持“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原则,围绕产业定位,强推一批,围绕晶科能源、大自然木业等大项目强力推进征地拆迁、地块平整等工程,满足项目续建和扩张的需要,有力地促进项目做大做强。
2、建平台。通过成功转换运营模式、做实自身融资平台等手段,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征拆难点攻关,科学调配征迁区域,统筹安排征迁力量,实施依法征拆,打开了征迁局面。
3、促集约。针对地根趋紧的现实,一手抓项目报批,积极争取用地指标;一手抓土地收储,推进土地集约利用。
4、优服务。区管委会行使市级职能部门审批权限,设有工商、税务、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办事机构齐全完备,做到“开发区事一站式办结”。
5、重生态。开发区秉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加快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了污水处理厂、电镀集控区、西郊公园等一批生态环保类项目,加大 “一大四小”实施力度,在核心区主干道、重点企业规划布局了绿色通道、绿地景观等。
⑧ 新能源的开发与运用这个专业现阶段就业情况及发展前景如何
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是什么?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其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而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则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中国为什么要节能减排1 中国为什么需要节能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投资推动和高增长。近三十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年均为9.5%;在大部分时期,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于40%;现在接近50%。中国经济中的主导一直是重工业。在1985年,重工业比重占国内工业总产值的55%。1990年降到50%,2000年回升到60%,2005年高达69%。在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引起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推动下,重工业,尤其是高耗能产业在近几年经历了最快速的发展。
为何中国需要这么多高耗能产业?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的一个主要特征即城市化进程。根据目前中等收入国家城市化的要求来估算,如果中国要在2020年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大约3亿人口将迁移进城市居住和工作。首先,根据1990-2004年的统计数据估算,城镇居民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千克标准煤)大约是农村居民的2.8倍;其次,推动城市化进程要求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需要大量的水泥和钢铁,这些都是高耗能产业。
城市化进程所需的水泥和钢铁只能在国内生产。2006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钢材消费量达到3.88亿吨,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达到12.4亿吨,大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为中国生产这么多的钢材和水泥。因此,只要中国快速成为中等收入国家的愿望不变,重工化和高耗能产业,也就是能源消费的高增长不可避免。
中国还需要充足的就业作机会来支持城市化进程,这就需要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廉价产品要求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资源成本。在劳动力大量过剩的情况下,低劳动力成本不是问题。事实上,尽管几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劳动力成本仍然相对低廉。低能源价格是由政府用低资源税、能源补贴,以及控制能源价格上涨等手段来实现。这不仅影响到能源行业的效率,还影响整体能源效率。
近期中国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将能源需求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在这一基数上,即使能保持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能源需求的绝对增量也将是巨大的。2006年能源消耗达到24.6亿吨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总消耗的15%)。如果将能源需求降低到5%,年增加量也需要1.23亿吨标准煤。事实上,如果GDP增长为9%,以目前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很难将能源需求降低到5%。因此,2007年4月1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将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目标控制目标为27亿吨标准煤左右。这是一个过于保守,而且从一开始就已经是落后了的总量控制目标。因为即使所有的都做对了,仍然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调整经济结构和耗能方式来达到总量控制。
能源需求总量的问题是相对于能源储量和人口而言的。应当说中国能源资源储量并不少,但人口众多导致了中国人均能源占有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69%、7.05%和58.6%。以储量最丰的煤炭为例,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2001年中国煤炭的经济可开发剩余可采储量有1145亿吨。2002年用煤12亿吨,煤炭够挖100年;如果没有长足的储量增加,2006年再计算经济可采储量就只够用50年,这个数字实际上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它是按现在的年消费量(24.6亿吨)来计算的。如果现在把资源的承受能力夸大了,将来是一定要吃亏的。
中国人均能源消耗也处于很低水平,2005年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4、美国的1/7。人均能耗低导致对高能源需求的预期。只要中国人均能耗达到美国的25%,其能源总需求就会超过美国。只要人均石油消费达到目前的世界平均水平,其石油消费总量将达到6.4亿吨,如果保持现在1.8亿吨的石油产量水平,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将达72%,超过目前美国的石油进口依存(63%)。
能源需求总量的问题也是相对于国际市场而言的。对于一个缺乏能源的小国家,能源需求增长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满足而不引起注意,对市场不会有实质性影响。相对于中国的能源需求总量来说,国际原材料市场和能源市场可能不够大,因而中国的能源需求变动足以引起国际市场的明显发应。例如,近期各大投资银行的预测报告都认为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是国际铁矿石价格上扬的主要因素,这与先前中国购买导致世界石油价格飙升的逻辑一是样的。虽然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至少中国的消费总量是国际市场十分关注的问题。不同于其它产品,能源需求弹性小,能源资源大买家常常没有价格的话语权,而过多依靠国际市场就等于把自己的能源安全置于他人之手。中国本身长久可靠的能源安全只能立足于国内储备,因为只有国内能源才在价格和数量上最终可控。中国的能源储量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硬约束。
按目前能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模式(高投入和高消耗),实现到2020年GDP翻两番、能源只翻一番的政府发展目标可能性不大。国内生产总值继续高速增长,城市化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快速,高能源需求增长的状况可能延续到2020年。如果动态地来看待能源问题,无论是已知的还是猜测的能源来源,以及期望的技术进步,都不足以消除人们对中国能否有供给充裕、价格合理的能源和环境来支持向中等收入国家过渡的担忧。因此,中国的国情决定必须节能。部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以及水力发电、地热能等的利用技术已经得到了应用。
国际能源署(IEA)对2000~2030年国际电力的需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将最快。IEA的研究认为,在未来30年内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比其他任何燃料的发电都要增长得快,年增长速度近6%,在2000~2030年间其总发电量将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将提供世界总电力的4.4%,其中生物质能将占其中的80%。
目前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总体上偏低,一方面是与不同国家的重视程度与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本偏高有关,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据IEA的预测研究,在未来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将大幅度下降,从而增加它的竞争力。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成本与多种因素有关,因而成本预测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这些预测结果表明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成本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国家经贸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十五”规划,并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重点发展太阳能光热利用、风力发电、生物质能高效利用和地热能的利用。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中国在风力发电、海洋能潮汐发电以及太阳能利用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新能源(或称可再生能源更贴切)主要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生物质能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后,国内外许多专家都表示这种能源方式不能大力发展,它不但会抢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更将会导致社会不健康发展;地热能的开发和空调的使用具有同样特性,如大规模开发必将导致区域地面表层土壤环境遭到破坏,必将引起再一次生态环境变化;而风能和太阳能对于地球来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健康能源,他们必将成为今后替代能源主流。
太阳能发电具有布置简便以及维护方便等特点,应用面较广,现在全球装机总容量已经开始追赶传统风力发电,在德国甚至接近全国发电总量的5%-8%,随之而来的问题令我们意想不到,太阳能发电的时间局限性导致了对电网的冲击,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能源界的一大困惑。
风力发电在19世纪末就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一直是新能源领域的独孤求败,由于它造价相对低廉,成了各个国家争相发展的新能源首选,然而,随着大型风电场的不断增多,占用的土地也日益扩大,产生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了我们又一困惑。
早在2001年,MUCE就为了开拓稳定的海岛通信电源而开展一项研究,经过六年多研究和实践,终于将一种成熟的新型应用方式MUCE风光互补系统向社会推广,这种系统采用了中国自主研制的新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H型)和太阳能发电进行10:3地结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电力输出。在建筑上、野外、通信基站、路灯、海岛均进行了实际应用,获得了大量可靠的使用数据。这一系统的研究成果将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新能源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新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H型)突破了传统的水平轴风力发电机启动风速高、噪音大、抗风能力差、受风向影响等缺点,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设计理论,采用了新型结构和材料,达到微风启动、无噪音、抗12级以上台风、不受风向影响等性能,可大量用于别墅、多层及高层建筑、路灯等中小型应用场合。以它为主建立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具有电力输出稳定、经济性高、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也解决了太阳能发展中对电网冲击等影响。
随着能源危机日益临近,新能源已经成为今后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之一。其中太阳能已经逐渐走入我们寻常的生活,风力发电偶尔可以看到或听到,可是它们作为新能源如何在实际中去应用?新能源的发展究竟会是怎样的格局?这些问题将是我们在今后很长时间里需要探索的。 新能源专业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经济、能源化学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油气工程、核安全工程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专业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具体你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http://www.gaokao.com/e/20111117/4ec4c235b6d01.shtml
如果您对其他的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类专业感兴趣的话 也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http://www.gaokao.com/e/20111123/4ecc8358db813.shtml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解读之新能源类来源:新浪博客 文章作者:吕迎春 2011-11-17 16:13:41
[标签:专业解读]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解读
新能源类
专业名称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经济、能源化学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油气工程、核安全工程。
代表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做饭取暖需要热能,点灯照明需要电能,万物生长需要太阳能……我们生长在这个地球上,需要各种各样的能源,没有能源,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
那么地球上的能源有哪些可用,它们又来自何方呢?
地球上的能源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地球和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如潮汐能;第二类来自地球的内部,如地热能和原子核能;第三类来自地球以外,主要是太阳能以及由它产生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水能、风能、海洋热能等等。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能量的需求不可遏止地猛增。地球上的能源消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世纪消耗的全部能源几乎等于前19个世纪所消耗的能源的一半。而且,由于大量利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燃料,已经使人类居住的环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造成酸雨和气候变暖。科学家们都认为,全球气温升高将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为此,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
就我国而言,一方面,发展新能源产业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将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引领中国经济走向低碳化。目前,中国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加大水电、核电、太阳能和风能设施建设的同时,计划在2020年前使新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5%,规划到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
虽然我国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然而推动新能源行业前进的人才供给却显得捉襟见肘。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核心技术的缺失,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据估算,到2020年在风电领域的从业人员就将会有几十万,其中包括几万名专业人员。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在未来10年内,国家每年平均要开工建设5-8台以上的核电机组,预计每年对核电人才的需求有数千人,而全国每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总量不超过500人。对于快速发展的太阳能产业而言,人才供应同样面临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加大新能源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主要课程
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材料基础、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流体力学、能源环境化学、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能源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光伏科学与工程、风力发电原理、生物质能工程、核能利用基础、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场等。
就业前景
根据联合国与国际能源组织预计,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目前国内的新能源市场,至少还有一块价值几千亿元的“处女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缺口很大,而且与其他职位明显不同的是,新能源专业人才对于专业背景的看重会比经验更重要。毕业生可在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新能源科学教育与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
报考提示
1.该专业对考生的物理、化学成绩有一定要求。
2.它是一个实验性较强的专业。大学四年里,有很多时光需要你在实验室里度过,因而,较强的动手能力,仔细、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是必不可少的。
⑨ 光学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光伏产业不错,这是未来的趋势,
LED产业也不错,同样是未来发展趋势,
这是所内谓朝阳容产业,发展速度快,规模大,肯定机会当然多一些。
其它光学的话都是成熟产业,不太可能有飞跃式发展,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
看你自己个人爱好和专研程度了,
不过不管什么行业,肯努力,有能力的人都能得到发展。
没本事的人始终都是在底层混饭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