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实现文化与城市建设,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宏观意义上的城市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城市区域的总和。中观意义上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的总和。微观意义上的城市文化,指城市的文学艺术、广播电视以及各种社会性、群众性的娱乐性活动的总和。
我院认为,城市文化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这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没有现代素质的市民,现代化城市由谁来规划?由谁来建设?由谁来巩固和发展?一个充满小农意识和市井习气、封闭保守的城市,是无法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
市才能现代化。
二是建筑具有个性的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广告等等,都不能凌乱无章、残缺不全、千人一面。要讲究城市的整体和谐和审美情趣,有文化个性和艺术感。形象文化就像一个人的脸,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像巴黎、伦敦、莫斯科、法兰克福、威尼斯等世界一些文化名城,都具有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在形象文化中,标志性的文化、体育设施必不可少,往往一两个标志性文化设施就能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如悉尼,一个著名的海上歌剧院,就大大提高了它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
三是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特别是中国城市)成为文化名城的一种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像世界文化名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欧洲文艺复兴中心,曾经产生过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一大批世界名人,它是一个完全靠历史文化资源而名扬世界的城市。又如比萨、威尼斯也是如此。在国内,像曲阜,也是完全靠历史文化资源而蜚声国内外的。
四是形成若干个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艺术团体。教育是文化的基础,科技是文化的精华,艺术团体是文化的结晶。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将这三者作为衡量一个城市文化水平高低的关键性指标。特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些由移民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国家,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像美国的波士顿,之所以能成为文化名城,靠的就是这三者。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美国培养了不少总统,还有数不清的专家学者,其中不少人获得诺贝尔奖。波士顿的交响乐团、芭蕾舞团不仅在美国,甚至在世界都是一流的。
五是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美国文化名城洛杉矶,靠“迪斯尼乐园”和“好莱坞城”,形成了惊人的影视及音像制品业和文化旅游业。现在,法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许多城市,都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也已将文化产业列入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重点。
六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所谓群众文化,既指城市市民之间自娱自乐的文化形式,比如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等,也指一些节庆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文化名城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节庆文化活动,对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养成群众的文化意识,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㈡ 城市与文化的关系
不止有一百本书在研究城市与文化的关系了。这个题目好大啊。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城市的兴起(有很多学说在研究,光城市的起源就有好几种理论,东西方城市的兴起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人群的聚集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反过来要求城市改变形态,以适应人类社会和的发展。
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英文原意是”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best city;best life),就包含了这层意思,人类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都会因为城市而变得更美好。
比如我们现在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到的文化创意产业,就与城市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产业升级,城市转型,带来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的改变。
㈢ 城市发展历程与产业发展形态有什么关系
加快城市化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力发展文专化产业亦是属文化界和经济界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然而,长期以来,两者往往被当作各自单行独立的过程,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发展之间密切的内在互动联系没有得到理论界应有的重视。从文化产业发展一端来说,文化产业化进程更多地被看作是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与结果,或者被看成是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产物。而城市的发展更多地只是被赋予经济的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被当作工商产业扩张的容器。这种二元分离的理论研究与现实发展倾向,有可能导致以下一些有害的结果:一是城市的文化产业功能被忽视,在城市规模扩张过程中,不能为文化产业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二是文化产业的经济社会功能被减缩,文化产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促动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因此,有必要重新调整理论和发展视角,把文化产业和城市纳入一个统一的发展框架中加以考察,了解它们的相关互动作用与相得益彰影响。
㈣ 城市文化产业包括哪些什么是城市文化产业
城市文化产业包括哪些?什么是城市文化产业?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旅游规划设计专家指出,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外显,是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质、社会秩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继生产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之后迎来的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城市品牌化的过程。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是集"产业研究、项目策划、工程咨询、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六位一体的专业规划设计院,强调对"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房地产业、新城新区开发"四大领域进行系统整合,提供从项目前期咨询策划到施工图设计及后期顾问的"全程服务"。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于2005年由林峰博士创立。目前,汇聚了旅游规划师、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房地产策划师、营销策划师、游憩策划师、工程咨询师、投资分析师、游乐设计师、市政工程师等二十余种不同专业的人才180余人。在城市文化产业方面有深入的了解,是一家很有实力的旅游规划设计公司。
㈤ 如何认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认识阶段(1979-1992年)
该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国有企业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文化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与文化发展现有机制的严重矛盾造成国家财政统包的艺术团体、出版业、影视业面临着自身生存、发展的重大危机。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1979年,广东东方宾馆诞生了大陆第一家音乐茶座,这标志着我国文化娱乐市场发展的开始。这一时期,由于缺乏法律支持,政府对个体和私营文化经营活动的管理相当混乱。直到1987年,文化部、公关部、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出了《关于改进营业性舞会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明确了举办营业性舞会的合法性质,政府从法律上确认了文化市场的合法地位。
2.初步发展阶段(1993-2002年)
着一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文化的经济属性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且逐步深化。1993年,文化部颁布了 《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管理办法》,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的申报和审批、场地和设施、经验与管理、奖励和处罚做出了规定,这是对娱乐业经济属性的充分肯定。1996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同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了广州日报社进行报业集团改革试点,广州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面世。这标志着文化产业的价值属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随后,广播影视业、图书出版业等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革逐步进行,部分建立起企业化运营机制。
3.全面推动阶段(2002年至今)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3]68随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特别是在经营机制、投融资机制、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的产业化改革全面展开。在投资机制上,资本开始进入传媒,广电系统的上市公司有湖南电广传媒、北京歌华有线、中央电视台中视传媒、陕西广电网络、上海东方明珠等5家。在管理体制上,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深化了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1.对文化产业的理论认识逐步形成共识,文化产业政策有了基本框架
经过对文化的产业属性的理论探讨,人们对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逐步取得共识。文化产业也真正落实到了具体实践中。
2.文化产业发展的势头好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音像、娱乐、报刊、影视、演出等行业的文化进程推进很快,有些行业或文化门类已经完全市场化产业化了。第二,国内多家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以各种方式投资文化产业。第三,是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并逐渐成为了大中城市的支柱型产业。
3.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
在1993年,原国家体改委对媒体管理体制进行了创新,成立了有公司投资创办的《中国改革报》,打破了以往仅靠政府办机关报的先例。1998年,湖南广电集团成立,打破了行业界限,涉及到多种媒体经营。
4.文化产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 入世之后,我国将在3至5年内逐步取消包括广告领域的限制,允许外资参与改造、改建中国影院等。
㈥ 如何做好城市文化产业规划
在对现代城市文化产业制定战略发展规划时,往往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分析框架,从而对城市定位、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锚定,进而制定相应的战略措施。在城市文化产业规划分析中,前瞻产业研究院建议使用“十字锚定法”,通过4个维度的分析,以明确城市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构建纵向时间维度(历史、现状与未来)和横向宽广视野(环境、背景与参照)维度的坐标体系。其次,通过纵向轴城市的资源与基础、未来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与横向轴消费需求和市场情况、竞争与标杆案例分析,4个方面的分析交汇锚定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定位和方向。
通过对城市的梳理,分析和了解其资源、基础、优势、潜力和局限等方面,寻找未来的发展空间。
㈦ 社会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社会成员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在长期的社会时间中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传统习俗、价值追求与生活方式等,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品味和性格,是城市的灵魂。
文化部门作为世界发展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一个部门,是城市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城市发展里程中,历史已经证明:城市要想保持增长和发展的趋势,其关键在于城市文化的发展和保持。因此,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创新源泉。
具体说来,城市文化对城市建设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行论证:
(1)优秀的城市文化有助于城市综合竞争的增强。
通过城市的文化建设,提升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和物质环境面貌,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进而优化社会成员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选择,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自豪感、优越感。这些都将转化为城市的凝聚力、感召力,最终实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推动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2)优秀的城市文化是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城市社会成员,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文化理念。比如,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开放与诚信、创新与环保的文化追求,直接决定了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劣。
(3)城市文化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城市,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的文化理念直接决定其社会成员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绿地碧水被吞噬等,究其原因,虽然有城市管理机制反面的缺失,也有技术方面的问题,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化理念问题。一个人人都具有环保和绿化意识的城市,一定会有健康的生态环境。
(4)城市文化建设有助于居民素质的提高。
维护城市的和谐与稳定,需要通过城市文化建设,将优秀文化培育成强势文化,使全体成员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可以减少各类危害社会的行为和犯罪,打造平安、健康的城市形象,为建设高品位城市奠定基础。
必须看到,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是统一体,不可分割的。积极培育和发展良好、健康的城市文化,将有效推动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城市的建设;另一方面,城市的建设发展,又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和蓬勃动力。
当文化有了产业的支撑,它才能充分体现自身的功能;当产业吸收了文化的内涵,它才能创新与发展。原文作者所属博客:冬天走了
㈧ 中外城市文化产业的差距
中外城市文化产业的几点比较
上述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文化产业已经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城市相比较,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第一,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相比较,作为联系城市文化产业和城市居民文化消费桥梁与纽带的中国城市文化市场,发育还不够完善。历史表明,西方城市市场(包括文化市场)的发展,乃是一个哈耶克所说的“扩展的自然秩序”的过程。按照哈耶克的观点,没有人能从某种基本原则出发精心设计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扩展的市场自然秩序是在长期的竞争和交换过程中形成的,而且只有在市场秩序的出现过程中才能说明市场秩序。扩展的市场秩序之所以能够产生高效率,其重要原因即在于它包含着一套让人们去自由选择的制度,它既是人们自主创新的产物,同时又为人们的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有了这种扩展的自然秩序,不仅大大小小的比尔·盖茨们能够爱财且取之有道,而且成千上万的平民百姓都可以寻找到自己的谋利之径。另一方面,扩展的市场自然秩序的形成,必然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市场(包括文化市场)的发展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经过几百年的自然演化过程(扩展的秩序),一个包括文化市场在内的城市市场已经在西方发育成熟。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中,不仅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十分发达,而且文化要素市场如文化资金市场、文化艺术设施市场、文化艺术人才和劳务市场、文化中介市场、文化产权市场、版权市场等也已十分发达。与此相比较,中国城市文化市场的孕育和发展还只有20余年的历史。正因如此,虽然如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文化市场发展十分迅猛,但中国目前的城市文化市场必然是不成熟、不完善的,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相比必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文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要素市场(如文化中介市场、文化资金市场、文化产权市场)虽然已在中国部分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开始逐渐地孕育和生长,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显得十分滞后。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文化市场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中国城市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虽然,一般来说,市场的发育具有阶段性,商品市场的发育和成熟要优先于要素市场,只有在商品市场初步形成之后,要素市场才能发展起来。但实际上,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城市文化市场应当包括文化要素市场。比如,如果没有允许资金横向流动的资金市场,城市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就难以实现;如果没有文化产权市场,那么城市文化企业之间真正的产权交易、兼并和联合就无从进行。因此,从现状看,对中国城市文化市场的开发和培育,尤其是对文化资金市场、文化艺术设施市场、文化艺术人才和劳务市场、文化中介市场、文化产权市场、版权市场等要素市场的开发和培育,已变得刻不容缓。
第二,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相比较,中国城市的文化经济体制还存在着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在西方,经过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已经建立了一整套有利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体制。如英国广播公司(BBC)本身既是业务部门,又是管理机构,它的理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由12位社会上有名望的、有代表性的人士组成。理事会有权决定广播电视的方针,任命管理日常事务的总经理。1996年BBC实施了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机构调整,以期解决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问题。在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ederal Commission,FCC)由7名成员组成,其任务是“以适当收费向国民提供恰当的设施,使其能够迅速而有效地利用国内外有线和无线通信及广播业务”。它不仅具有监督权,还有规则制定权和裁决权,如频带确定、频道分配、许可证授予以及广播时间、电力、呼号分配等等。不仅如此,西方发达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完善的文化经济政策。如前所述,法国规定,所有的企业都要交18.6%的增值税,而文化企业仅交7%的增值税。在意大利,经济企业(除食品部门之外)增值税率均为19%,而文化企业的增值税率仅有9%。英国对书报刊实行零增值税,将其作为与食品和儿童用品并列的不多的免征增值税的商品之一。在法国,征缴电视台营业总额5%和电影录像出版版权转让费2%的税收,用于专项补贴电影生产。在意大利,虽然对于电视采取免税政策,但规定收费电视台要拨出10%的收入用于电影拍摄,同时规定收费电视台投拍电影的金额不能低于影片费用的20%。
西方发达国家正是依靠不断的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一整套税收政策、法律法规、优惠政策等,有力地促进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仍然存在着一些较大的问题。如,目前社会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城市文化产业支持和配合政策;还没有建立与产业政策配套的保障体系;有关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市场退出的规则尚未形成;文化税收政策也不够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往往由于受执法职权的限制,而不能及时有效地查处、制止已经发现的违法经营活动等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从计划体制沿袭下来的诸如政企不分、政出多头、各自为政等中国城市文化体制上的深层次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毋庸置疑,这些都将成为中国城市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
第三,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相比较,中国城市文化产业的规模显得十分弱小。正如前面所述,在西方的一些城市,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并且出现了一些全球性的文化企业集团。如当今世界全球性商业传媒企业由9大传媒巨头把持,俗称“第一板块”(first tier),其中最大的传媒集团时代华纳1年的销售额为排名第50位传媒公司的50倍。更重要的是,9大传媒巨头拥有全球性的分销网络,比如,9大传媒巨头所控制的5家音乐公司占有世界音乐市场80%的份额,主导好莱坞票房收入的所有制片商都与这些传媒巨头有关。与之相比,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市全市1998年文化产业的销售额仅为100多亿元人民币,不仅与时代华纳、迪斯尼、新闻集团、贝塔斯曼等巨型文化产业集团不可同日而语,甚至还不如好莱坞一部大片的票房收入(如《泰坦尼克号》的全球票房收入是20亿美元)。再如,中西城市广告业、图书印刷业等规模上的差距也非常明显。1998年美国广告投入高达793亿美元,而1998年中国广告的营业额是537.84亿元人民币;德国的贝塔斯曼出版集团的资本总额为500多亿美元,而中国当今最大的出版集团——世纪出版集团的注册资金则仅为1亿人民币;早在80年代美国的城市印刷业营业额已经超过500亿美元,而1995年中国城市印刷业的总销售额仅为43.66亿人民币。中国和欧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由此可见一斑。
第四,与一些发达国家城市相比较,中国城市文化产业提供的文化产品还不能完全地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比如,在韩国,20世纪80年代每个城市居民看演出1.5场,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5%的人口集中在汉城,加上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海外游客,1995年到1998年稳定在每年人均看演出2.6场。其主要的对策之一就是根据不同观众对流行音乐、西洋古典音乐、传统戏剧、马戏魔术、韩国民间音乐、韩国宫廷音乐舞蹈等的不同爱好,调整档期、院线、票价和宣传手法。比如韩国人喜爱的传统舞蹈《四物游戏》,就是根据20世纪90年代观众的兴趣,演化出不同的种类,有专门招待外国游客观看的古典型舞蹈,有适应青年人的现代型舞蹈,也有适应中老年人观看的且歌且舞型节目,至今久演不衰。在欧美城市,广播电视业、报刊业、图书业等的一个重大发展趋势,就是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兴趣和需要,确定一种特定的对象,瞄准更加细分的受众。正如Eric Zom所说,“由于目标缩小,广告资本的投入会有效地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正在靠近所有广播节目人不言自明的目标:创立一个电台。目标如此明确,以至于听众再也不需要被迫等待他希望听到的歌曲。”在中国城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民在阶层、职业和收入上的差距逐渐拉开,文化趣味上的差异也日渐明显,但是城市文化产业的市场细分还不能与之同步。据调查,北京市观众有31.8%表示基本同意、9.2%表示同意在北京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存在严重的节目内容和形式彼此重复和雷同的问题;30.1%和8.5%分别基本同意和同意北京电视台在节目编排上重点不够突出;31.8%和14.8%分别基本同意和同意北京电视台的几个频道之间缺乏必要的分工,频道特色不鲜明。另据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越是收入在中等以上的家庭,越是对目前休闲娱乐生活的质量表示强烈的不满意,认为家庭休闲活动的质量大大落后于物质消费、情感生活和性生活的质量,观看演出和参加文化娱乐的机会也非常少,特别是消费比较前卫的都市白领群体,更觉得适合它们的演出太少。因此,如何适应都市不同市民的文化趣味,推出新的文化消费样式,以吸引不同的文化消费群体,无疑是中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以回避的重大问题。
㈨ 如何开发中国城市文化产业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虽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定位不强,与城市资源特点联系不够密切;缺乏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等等。
针对这些可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对策一:加强文化传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及群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聚集区建设初具规模,但特色还不明显。未来发展需要加强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对策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打造优势品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受经济、科技等条件的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好相对较弱。加之我国文化创产业发展中,来自国外的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本土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了威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我国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发展,避免出现由跨国公司引领、控制甚至垄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局面。
对策三: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还相对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今后应调整人才教育结构,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
对策四:重视政策法规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是以市场为基础作用的,但政府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制定,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的外部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