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会计师事务所加强行业管理、促进行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应该怎么写谢谢!不错的提高悬赏
宗庆后:关于规范管理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建议 2012-03-01 18:58:37 来源: 网易财经 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
) 网易财经3月1日讯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今 天提出了自己关于进一步规范管理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提案,具体全文如下: 2010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管理办法》以及进一步落实该办法的通知,要求各省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会计师事务所收费办法和收费标准,规范会计师事务所收费行为、遏制低价恶性竞争、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 一、目前地方会计师事务所规范管理存在的问题 截至目前,基本各省均根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通知制定了地方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标准以及相应的管理办法。但部分省份制定的收费标准明显过高,超出了被审计单位的承受范围,使得被审计单位不堪重负。同时相应的管理办法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省外会计事务所开展异地业务,设立了区域壁垒,形成了地方保护主义。 例如,近期辽宁省出台的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标准(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相关条文规定,企业年度报表审计按照资产总额、营业收入总额二者之和的平均数乘以相应的费率作为收费标准,同时规定以基准价上下浮动20%作为收费标准上下限。以一家相同企业为例进行调查测算,若按照新标准下限计算收费与去年同期收费相比较,结果上涨了至少10倍。另外,辽宁省通过印发《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验资报告统一使用防伪标识管理办法》,规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全省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验资报告时均须粘贴统一规定的防伪标识;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社会公众应使用粘贴有防伪标识的审计、验资报告。”经调查,这项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外省会计师事务所在申请准入备案时,往往处处受到阻挠和刁难,使得很多外省会计师事务所知难而退,从而最终放弃开展异地审计服务业务。 二、相关建议 综上所述,建议进一步规范地方会计事务所的收费标准与管理办法,一方面促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保障被审计单位尤其是广大制造业企业的利益。具体建议如下: 1、提高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标准应结合企业发展形势 由于历史原因,以前会计事务所行业服务收费标准相对较低,容易导致恶性竞争,为促进该行业健康发展,逐步适度提高服务收费标准可以理解,但收费标准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适度调整,尤其应考虑当前实体企业举步维艰的形势,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与物价水平的变化,在必要时才对各收费项目基准价和浮动幅度进行调整。另外,会计事务所服务收费标准调整应该有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不能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不仅损害了被审计单位尤其是广大制造业企业的利益,也最终损害了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发展。 2、做大做强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总体上存在着规模较小、执行水平不高、人才难以引进、风险抵御能力差和审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一方面是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无序发展,另一方面是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却以高收费蚕食着国内审计市场。因此,政府应引导鼓励中小事务所改组形成大型事务所,大型事务所一方面抗风险能力强,另一方面也更加注重长期发展、提升自身声誉、增强收费能力。只有扩大事务所的规模,才能应对市场发展对审计服务质量和审计服务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国内事务所的规模、强强联合、走集团化发展道路,也便于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
2. 国务院促进什么行业的发展改革意见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推进展览业市场化进程。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倡导低碳、环保、绿色理念,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展览业转型升级,努力推动我国从展览业大国向展览业强国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深化改革。全面深化展览业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展览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功能定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稳步有序放开展览业市场准入,提升行业管理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
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全国展馆展会布局和区域展览业发展,科学界定展览场馆和展览会的公益性和竞争性,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营造协同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环境。
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展览业发展规律,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建立公开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现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鼓励和支持展览业市场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基础扎实、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展览业体系。
——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完善法规政策,理顺管理体制,下放行政审批权限,逐步消除影响市场公平竞争和行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平等参与、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规范和减少政府办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举办展会,市场化、专业化展会数量显著增长,展馆投资建设及管理运营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
——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遵循国际通行的展览业市场规则,发挥我国产业基础好、市场需求大等比较优势,逐步提升国际招商招展的规模和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大幅提升境外组展办展能力。在国际展览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展会。
3. 安康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养老产业发展的意见
养老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要提高对安康发展生态养老产业重要性和战略性的认识,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及早研究谋划,让安康的养老产业发展有更快更好的成长。
就安康而言,养老事业作为政府必抓在手的大事之一,基础养老的一系列工作当然需要无条件或创造条件抓好,尽到国家福利的责任。但从大趋势上讲,放开视野,放弃包打天下的意愿,更多地引导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资本的力量,投身和关注养老业的发展,可能是有更大意义的。换句话说,我们当更多地思虑面对“十三五”的到来,把养老产业作为安康的新兴产业之一,甚至是重头戏,给予浓墨重彩,给予更大关怀,则是现实选题。
况且,安康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地处的地理几何中心位置,特别是南北适度的气候环境,都具备了作了区域性甚至面向全省全国的养老产业基地建设的独特条件。随着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多层次、主流性发展,我们既有的自然资源,完全有先决条件承接新兴养老业的落地与可持续发展。我们多年城镇化发展,整合了经济社会和自然资源,对于这些资源的再利用再发挥,本身也是现实可行的,且具有不可复制性,加之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这块金字招牌,更将为我们的养老产业加分不少。
4. 加快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建议
中国的煤层气产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煤炭生产和煤层气开发缺乏统一协调发展的模式,缺乏统一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标准和规范,秩序混乱,整装的大型煤层气田存在分散性、盲目性开发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了促进中国煤层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煤层气产业发展状况调研
煤层气产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截至2009年底,煤层气地面年产量不足10×108m3,抽放利用率很低,制约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因素包括地质理论、技术方法、体制机制等多方面问题,政府应组织多部门进行调研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二、出台“先采气、后采煤”的资源开发政策细则
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6〕47号)》,出台“先采气、后采煤”的资源开发政策细则,建议先采气后采煤规定标准定于6m3/t,煤炭生产区在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以采煤为主,兼顾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以确保煤炭安全生产,而在煤炭规划区对吨煤含气量大于6m3的原生煤含气区必须先地面采气后井下采煤;构造煤发育区及低含气区采用煤矿井下抽采的方式开发利用煤层气。
就资源利用角度讲,中国煤层含气量小于6m3/t 的煤炭资源量为3.95×1012t,占煤炭总资源量的71%;大于6m3/t的煤炭资源量为1.62×1012t,占煤炭总资源量的29%(表10-1)。因此采用含气量大于6m3/t为标准实行先采气后采煤,不影响当前煤炭产量,又可有效利用资源、遏制瓦斯灾害、保护环境。
表10-1 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含气量的煤炭资源量与煤层气资源量对比表
三、进一步加强煤层气勘探开发科技攻关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项目和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都将煤层气科技攻关列为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煤层气地质条件复杂,目前仅在中高煤阶1000m以浅地区取得煤层气勘探开发突破,煤层气勘探开发在构造煤发育区、深煤层、低煤阶区以及关键技术装备等领域尚需加强科技攻关。建议国家对煤层气精细地质研究、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及煤层气关键钻完井技术试验等制约煤层气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进一步加强科技攻关力度,实现煤层气产业低成本高效开发。
四、制定统一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国家标准和规范
应制定统一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国家标准和规范,整顿矿业秩序,规范勘探开发程序。整装的大型煤层气田,必须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进行集成开发、综合利用,避免破坏性、分散性、盲目性开发。
五、倡导煤炭生产企业与煤层气生产企业加强合作
煤炭企业和煤层气生产企业加强合作,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煤层气和煤炭两个行业之间的良性运作,互利共赢。形成煤层气与煤炭综合开采模式,可有效解决矿权重叠问题,保障采煤安全,加快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步伐。
5. 最近,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的内容是什么
2014年12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63号印发《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该《意见》分充分认识发展应急产业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重点方向、主要任务、政策措施、组织协调6部分。
重点方向是: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处置救援,应急服务。
主要任务是:加快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企业发展,推广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4〕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应急产业是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近年来,我国应急产业快速兴起并不断发展,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产业体系不健全、市场需求培育不足、关键技术装备发展缓慢等问题。发展应急产业一举数得。为加快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1]
一、充分认识发展应急产业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应急产业是提高公共安全基础水平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复杂,突发事件易发频发,防控难度不断加大。发展应急产业能为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物质保障、技术支撑和专业服务,提升基础设施和生产经营单位本质安全水平,提升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全社会抵御风险能力,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应急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公众安全意识提高,社会各方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应急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加快发展应急产业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催生新的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增强经济活力,扩大社会就业。
(三)发展应急产业是提升应急技术装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突发事件处置现场情况复杂,对应急技术装备的适应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更加苛刻。我国应急产业起步晚,一些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部分关键技术产品依赖进口。加快发展应急产业将带动相关行业领域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我国应急技术装备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1]
二、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强政策引导,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加快突破关键技术,不断提升应急产业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增强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产业支撑能力,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作出贡献。
(五)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政府宏观引导和政策激励,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用改革的办法调动市场主体发展应急产业的积极性。
创新驱动,需求牵引。着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共性技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尽快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促进科技成果产品化、产业化;培育市场需求,推进应急产品在重点领域应用,形成对应急产业发展的有力拉动。
统筹推进,协同发展。健全应急产业发展机制,加快形成适应我国公共安全需要的应急产品体系,推行应急救援、综合应急服务等市场化新型应急服务业态,不断提高应急产业对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保障能力。
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把社会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研发应急产品,储备生产能力,完善应急服务,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六)发展目标。到2020年,应急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应急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自主研发的重大应急装备投入使用;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发展一批应急特色明显的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为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撑,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1]
三、重点方向
(七)监测预警。围绕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重点发展监测预警类应急产品。在自然灾害方面,发展地震、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病虫草鼠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监测预警设备;在事故灾难方面,发展矿山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交通安全、海洋环境污染、重污染天气、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等监测预警装备;在公共卫生方面,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生活用水安全等应急检测装备,流行病监测、诊断试剂和装备;在社会安全方面,发展城市安全、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监测预警产品。同时,发展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系统、应急广播系统及设备等。
(八)预防防护。围绕提高个体和重要设施保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重点发展预防防护类应急产品。在个体防护方面,发展应急救援人员防护、矿山和危险化学品安全避险、特殊工种保护、家用应急防护等产品;在设备设施防护方面,发展社会公共安全防范、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重要生态环境安全保护等设备。
(九)处置救援。围绕提高突发事件处置的高效性和专业性,重点发展处置救援类应急产品。在现场保障方面,发展突发事件现场信息快速获取、应急通信、应急指挥、应急电源、应急后勤保障等产品;在生命救护方面,发展生命搜索与营救、医疗应急救治、卫生应急保障等产品;在抢险救援方面,发展消防、建(构)筑物废墟救援、矿难救援、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工程抢险、海上溢油应急、道路应急抢通、航空应急救援、水上应急救援、核事故处置、特种设备事故救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疫情疫病检疫处理、反恐防爆处置等产品。
(十)应急服务。围绕提高突发事件防范处置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创新应急服务业态。在事前预防方面,发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消防安全、安防工程、应急管理市场咨询等应急服务;在社会化救援方面,发展紧急医疗救援、交通救援、应急物流、工程抢险、安全生产、航空救援、海洋生态损害应急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应急服务;在其他应急服务方面,发展灾害保险、北斗导航应急服务等。[1]
四、主要任务
(十一)加快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对应急产业相关科技工作进行支持,推动应急产业领域科研平台体系建设,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应急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在应急产业重点方向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充分利用军工技术优势发展应急产业,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商业模式,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促进应急产业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十二)优化产业结构。坚持需求牵引,采用目录、清单等形式明确应急产品和服务发展方向,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应急产品和服务。适应突发事件应对需要,推进应急产品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特色化发展,引导企业提供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加快发展应急服务业,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提供应急服务,支持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应急服务机构发展,推动应急服务专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
(十三)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规律,加强规划布局、指导和服务,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应急产业集聚区,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依托国家储备和优势企业现有能力和资源,形成一批应急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基地。根据区域突发事件特点和产业发展情况,建设一批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区域性应急产业链,引领国家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应急产品生产制造和应急服务发展。
(十四)支持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品牌经营等方式进入应急产业领域,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应急产业优势企业带头作用,培育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利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支持应急产业领域中小微企业,促进特色明显、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加速发展,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十五)推广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加强全民公共安全和风险意识宣传教育,推动消费观念转变,激发单位、家庭、个人在逃生、避险、防护、自救互救等方面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完善矿山、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场所、高层建筑、学校、公共场所、应急避难场所、交通基础设施等应急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完善各类应急救援基地和队伍的装备配备标准,推动应急设施设备装备与建设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健全应急产品实物储备、社会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管理制度,建设应急产品和生产能力储备综合信息平台,带动应急产品应用。加强应急仓储、中转、配送设施建设,提高应急产品物流效率。利用风险补偿机制,支持重大应急创新产品首次应用。推动应急服务业与现代保险服务业相结合,将保险纳入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加快推行巨灾保险。
(十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应急先进技术和先进服务理念,提升企业竞争力。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引进更多应急产业创新成果在我国实现产业化。支持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鼓励企业以高端应急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国外先进应急技术装备进口。引导外资投向应急产业有关领域,国家支持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同等适用于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组织开展展览、双边或国际论坛及贸易投资促进活动,充分利用相关平台交流推介应急产品和服务。[1]
五、政策措施
(十七)完善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规范和促进作用,加快制(修)订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推动应急产业升级改造。鼓励和支持国内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升自主技术标准的国际话语权。
(十八)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对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的应急产品和服务,在有关投资、科研等计划中给予支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应急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带动全社会加大对应急产业投入力度。落实和完善适用于应急产业的税收政策。建立健全应急救援补偿制度,对征用单位和个人的应急物资、装备等及时予以补偿。
(十九)完善投融资政策。鼓励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及创业与私募股权投资投向应急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应急产业企业采取发行股票、债券等多种方式,在海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引导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资质好、管理规范的应急产业企业的担保力度。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应急产业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应急产业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的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科研团队,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批领军人物。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设应急产业相关专业。依托有关培训机构、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应急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利用各类引才引智计划,完善相关配套服务,鼓励海外专业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
(二十一)优化发展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应急产业发展。建立应急产业运行监测分析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加强应急产品质量监管,依法查处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应急产品的违法行为。依托现有的国家和社会检测资源,提升应急产品检测能力。完善事关人身生命安全的应急产品认证制度。鼓励发展应急产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和信用评价。对应急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予以支持
6.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明确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加快医药产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医药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医药产业竞争力,努力把医药产业打造成为全省支柱产业。
(二)加快壮大医药产业规模,提高发展质量,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医药骨干企业和品牌。预计到2011年全省医药产业现价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其中医药工业产值650亿元,中药农业及医药服务业产值350亿元。
到2012年全省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努力把吉林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医药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及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中国长白山北药基地。
7. 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东莞市认真贯彻落实省部委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会议精神,对今年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和部署,结合实际提出了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建议。东莞市继续以SQ产业和制造业为主导,多种产业并行共存的发展模式。其中文化产业是今年发展的重点,以加快相关企业转型和其他产业的横向拓展为先机,着重攻克东莞SQ服务行业转型为文化输出产业的屏障,制造良好氛围,巩固原有服务产业,加速转型发展SQ文化产业,让劳动力、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资金来东莞安家落户,所以我们要抓住机遇求发展;高举发展经济大旗和第服务为民大旗,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早日实现东莞文化输出大市,解决中国这发面多靠进口、走私、偷拍等的空白,真正实现东莞SQ专业化、产业化大市。
8.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适应什么结构变化的趋势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是: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现
资源优化配置。第二,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
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第三,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
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
路,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第四,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
局,优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努力扩大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
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一要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第一产业由薄弱转为
稳固;二要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加强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
进第二产业由大变强;三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更快更好地发
展。2008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工作是:
第一,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
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快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加快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下一代互联
网等重大成果的推广应用,继续组织实施新型显示器、宽带通信与网络、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注意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集
聚、引领和辐射作用。
第二,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要继续依托重点建设工程,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联合制造等方式,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围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设备等关键领域,推进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元器件自主研发和国产化。
第三,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比重。引导和推动钢铁、水泥、造纸、装备制造业等领域企业的兼并重组。
第四,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加强分类指导和有效监管,进一步创新、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
机制,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
业结构。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会计、知识产权、技术、设计、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
业,加快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对国家鼓励类服务业实行与工业用电、用水、用热基本同
价。组织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城市服务业发展试点。编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示范工程专项规划,用好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
第五,加强地质工作,提高资源勘查开发水平。围绕"找新区、上专项、挖老点、走出去",切实加强国内外矿产资源勘查。扩大地质工作服务领域,重点做好汛期
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防治机构建设和经费保障方面要取得重要进展。加强地勘行业管理,稳妥推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加快建实建强中央和地方公益性
地质调查队伍。
第六,积极发展现代化能源原材料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以大型高效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煤电,在生态保护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加
强电网建设,优化电网结构,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加快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调整改造中小煤矿,坚决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浪费破坏资源的小煤矿。根据能
源、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着力调整原材料工业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
型,继续实施交通发展长远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大力建设现代化水上安全监管体系。加快发展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建设客运专线、运煤通道、区域通
道和西部地区铁路。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推进农村公路建养管运一体化发展。整合港口资源,加快煤、油矿箱专业化码头建设,完善功能。大力发展以长江黄
金水道为重点的内河航运。扩充大型机场,完善中型机场,增加小型机场,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完备、协调发展的机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