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文化产业
最近有很多有关文化产业的疑问,我再次解答一遍,所谓“文化产业”他是广泛的,只是概回念的定义答,而不是最终内容,你可以将其区分理解,1、文化:当然文化就包含很多定义,我们的国学、当今社会中中小企业都在做文化发展公司,包含了演艺文化、音乐文化、历史文化、动漫影视文化、书画艺术文化、建筑文化等等;那么何为产业?2、产业定义:所谓产业则是将一个单一的项目组建成一个链条式发展规律,从而产生链条式生产、加工、制造、宣传等系列综合体,就像是食物链,产业是一个聚集体,例如一个服装文化公司如何产业化发展,首先他的定义项目是服装文化,服装文化包含了许多(包括古代人物服装、皇室家族服装、民族服装以及各个时代服装文化)那如何产业化发展,则需将与服装文化有关的企业形成链条式的链接,进行服装公司、面料、生产厂家、加工、以及宣传附加产值业统一聚集结合形成产业化应有规模。当一个单一项目体形成产业化发展,而此项目又为文化项目,那则称为文化产业,若项目中包含了创新概念以及创新思路运作,则项目为:文化创意产业;这是当今市政规划中着力打造推广的热门行业,也是各省市政府以及企业都在做的规划工作。
B. 什么是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与文化研究联姻是个全新的命题,新是新在文化产品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进入研究领域,促使书斋式的文化研究面向市场,这对传统的研究格局是一大冲击。
什么是文化产业? 简而言之,是以文化产品作为商品进行资产增殖。应该说,从有商品以来,就有经营文化产品的商人,但是君子耻言利的传统使得文化研究者与商业行为自古就有一道鸿沟。现代经济的发展驱使文化人纷纷下海,但多是科技人员,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改行的,仍然埋首书斋,日复一日的笔耕如故,对文化产业很少关注。
90年代以来,新的酝酿就在萌动,在展望21世纪的时候,有两种看似相互背反的观念在知识界中引起反响: 一种是要高扬“文化中国”的理想,这是中国文化建设最崇高的追求,对新世纪又寄予这样的厚望;另一种是强调“知识致富”,认为21世纪最能盈利的是文化行业,人文社会科学也不例外。毫无疑问,从传统观念看来前者重视义,后者看重利,这两者难得兼容。然而这最能赚钱的与最崇高的理念都以文化为支柱,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开放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全方位开放势态的形成,文化产业汹涌而来并与文化研究联袂,已经势不可挡。曾儿何时,精神产品能不能商品化的争论,言犹在耳,那文化产业已经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载入新一代的史册,这预示在文化观念、研究课题和研究体制上都面临必要的调整。正是如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一成立,就以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为课题,拉开序幕。
这是对策,是权宜之计,还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大计? 从文化学科的发展来说,有没有与文化产业联手的内在趋势? 是这一问题能不能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纳入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
不论是八十年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中国的传播,还是九十年代“知识经济”席卷全球的旋风,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已是人所共知的常理。那在知识系统中与科学技术并立的另一大类,人文社会科学呢? 能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却未必得到人们的认同,虽然介于科技与人文之间的经营管理一向受到重视,但是哲学、文学、史学等创造制度和文明而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学科却受到冷落,以至在“智力资本”的概念中几乎没有人文知识的地位,充其量也就是作为科技人员文化修养的一部分。伴随人文价值观的失落,人文知识分子走向边缘化,因此在科学技术成果中要求突出人文精神的呼声日益见高,其中尤以人文知识分子的反响最为强烈。对此,愤世嫉俗的,孤芳自赏的,无可奈何的都不乏其人,然而任何情绪化的感叹都无助于理性的思考,重要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更新观念,尤其是科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亟需从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来把握文化研究的潮流,及时调整规划和人才机制,才是人文社会科学改革之道。
从现代科学的走向来看,自然科学的发展愈来愈离开人们的生活经验,17世纪牛顿从苹果掉在地上发现万有引力,18世纪瓦特从水壶盖被蒸汽掀起发明蒸汽机,这都是从生活经验的启示中引发的科学创造。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愈来愈加远离日常生活,原子能、基因与太空探测,靠人的肉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却愈来愈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这在中国表现最为明显。哲学工作者中出现诗人哲学家、散文哲学家,读者给哲学研究者冠以这样的称号,反映了哲学平民化的要求。
突破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向消费、流通领域深入,愈来愈重视对策性和操作性的研究。历史学也失去代圣人立言的神圣光环,从治国理政的高阁,下移到平民百姓的书桌。各类社会生活丛书的出版,将芸芸众生的穿衣吃饭,婚丧嫁娶,休闲娱乐,推上大雅之堂,这对专事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王朝兴亡盛衰,那种大事变、大业绩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论自然科学的远离生活经验和社会科学向生活经验的靠拢,这两极背反的发展趋势,都同样表现了人类对大自然和对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分别从不同的方位体现对人类力量的进一步开发。因此一切有助于表现人类思维、情绪和情感的艺术形式也必将获得充分的发展,包括目前尚不能为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某些前卫性的文学艺术,在21世纪的中国也必将拥有一席之地。
随着民众生活的提高,精神需求日益丰富,文化产品成为人人可以享受的消费,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素质,因此人人可感知的生活经验应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是21世纪文化产业崛起的社会文化基础,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然而遗憾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现状,却远远不能适应已经发展的形势。以史学读物来说,已出版的有关社会生活著作,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描述,在时间上多局限在古代,与现实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近代中国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的研究,甚为稀缺,理论研究更为滞后,许多缺门无人问津,最近出版的一套休闲专著,全部译自外文,有的如《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等选题,在国内闻所未闻。
经典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论述, 有许多精辟的见解。马克思视“生活”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并进而指出:“现代历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进步,都是当历史学家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深处时才取得的。”马克思对论述社会生活的历史著作给予这样高的评价,是因为他一贯强调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化,归根结底表现为生活方式的改变。人是生活方式的主体,人的解放离不开生活方式的变革,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对社会生活的研究是史学著作走向深化的表现。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在中国学术界却姗姗来迟,首先是领导者和组织者,没有及时跟上这日益变化的学术趋势。试看当今的社会科学规划中又有多少与生活方式、社会风尚有关的课题? 社科基金又有多少资助这类项目? 课题的选择又有多少与民众的需求接轨? 就如社会风尚史的研究自古以来佳作迭出,建国后史学界却没有一部专著问世,研究这类问题的往往被视为旁门左道。缺少研究的积累,而又急功近利的出版,又怎能不使此类成果沦为粗糙肤浅、简单重复。
为什么学科需要的、民众热衷的在这边受到冷落? 按照既往的习惯,规划的制定和资金的投入都以政治和经济为重点,为政治服务是社会主义学术倡导的方向,但不能因此眼睛只向上看而不向下看! 这种只为上层参考服务而不为读者服务几乎成为学术组织者的思维定势。文化产业浪潮的到来,预示文化研究成果必定要走出“资治通鉴”的老路,回归百姓的案头,这是文化研究发展的战略,而不是策略,怎样化被动为主动,是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了。
C. 文化产业包括哪些
文化产业囊括了很多子行业,文化产业的触角延伸至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就我国专来说
随着十七属届六中全会支持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相关政策出台,我国的文化产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文化产业相关人才也将获得广阔的发挥平台。我国的文化产业最主要的包括有图书出版业,新闻传媒产业,广播影视业,动漫产业,网络文化产业,表演艺术业,广告产业,休闲产业(体育赛事,休闲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等)以及会展产业等。
仅供参考
D. 文化产业包括哪些
1.文化产业的概念
关于文化产业,截至目前世界各国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只包括可以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四个特征(即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的产品(如书籍报刊等印刷品和电子出版物有声制品、视听制品等)及其相关服务,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艺术的生产与服务。日本政府则规定,凡是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都属于文化产业,包括传统的演出业、展览业、新闻出版业,以及他们称之为内容产业的休闲娱乐业、广播影视业、体育业、旅游业等。美国则根本没有文化产业的提法,他们一般只说版权产业,主要是从文化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界定的。
2003年9月,我国文化部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概念表述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产业分类仍分为提供文化服务的活动和从事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活动两个大类。
2.文化产业的范畴及分类
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编制说明中特别指出,为反映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可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三个层次。
文化产业核心层: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
文化产业外围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
相关文化产业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显然,上述分类方法并不是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类,而是按照“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从文化事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类的。
基于产业链构建原理,我们可将文化产业分为内容产业(上游产业,即内容的创意、设计与制作)、通道产业(中游产业,即文化传播与销售服务)、制造产业(下游产业,即文化产品及设备的生产制造)三大类。这一分类方法基本体现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和价值取向,即内容产业(上游产业)附加值最高、竞争力最强,而制造产业(下游产业)附加值最低、竞争力最弱。
E. 文化产业产生于什么时候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F. 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与意义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有这样几方面意义和作用。
一是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运作得法的话,效益还相当显著。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影视剧的发行、放映和贴片广告;再比如杂技、魔术、话剧、歌舞等的商业演出;还有图书的出版发行(这方面比如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参展第59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当天就签订了10项原创图书的版权输出合同,金额达到100万美元);还有动漫作品的发行上映和品牌运作(这方面比如三辰集团在制作发行《蓝猫淘气3000问》的基础上,弘扬“蓝猫”品牌,开展衍生品生产,每年盈利数千万元),等等。文化产业属于无烟工业,同样也可以吸纳就业、提供税源,随着人们收入不断增长、物质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烈,文化产业所蕴含的商机,也越来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广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进行规模化、批量化生产,对各种文化服务项目进行细分和充分挖掘,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能够更好地营造文化氛围,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电视机、手机、计算机日益进入家庭,相关的服务项目开发与生产也日益跟进,就使得更大范围的群众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权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提升,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扬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越能够得到弘扬,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都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和平。从中,文化也得到弘扬、创新、发展。要更好地实现这些,单靠发展文化事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日益广泛地进入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人们的生活中。例如,美国通过把多部“大片”输入到中国,我们就了解到好莱坞电影的运作,了解到美国人那种前瞻未来、探索创新的文化特点,日本的《聪明的一休》、《樱桃小丸子》等动画片在中国的放映,也是我们了解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风情。新时期,各国、各地区对通过文化产品输出来弘扬本国文化的认识越来越坚定。在中美关于恢复中国世贸组织缔约国地位的谈判中,美国就要求中国承诺,允许每年以分账形式进口20部电影,此外还要求中国对外国服务提供者从事图书、报纸和杂志的批发、零售业务等逐步开放市场。据2006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统计,国内票房前十名中,美国片和国产片数量各为五个,就在前不久,美国还向世贸组织投诉中国限制其音像光盘等文化制品进口,这几年韩剧和韩国的歌星、演员也纷纷抢滩中国大陆。这都反映出各国注重拓展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他们的文化产品输出过程中,也就有效地弘扬了他们本国的文化。我国也不例外,今年4月份,河北省在首都国际机场举办的“文化国门•河北华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动期间,外国公众对中国尤其是河北的剪纸、芦苇工艺画等民俗艺术品就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收藏、购买的意愿强烈,这也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所在,我国近年来大量原创图书版权的输出、民俗艺术品的出口等,也都发挥了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
我所感受到的,发展文化产业主要有以上几方面意义和作用。肯定还不乏更多种的、更深入的积极意义。明确了其意义和作用,我们各有关方面的行动,就加快跟上吧。
要求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我们要抓住机遇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附加价值高、发展潜力大的“绿色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的拉动性和“溢出效应”,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特别是上个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催生了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促进了全球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卫星电视、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新技术、新媒体更是直接拉动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08年至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文化产业逆势上扬。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400亿元,比2008年增长10%。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拓宽了文化产业的领域,丰富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种类,文化产业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从质量到数量均处于弱势地位。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既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也让我们看到当前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性。我们必须下更大力气,付出更多努力,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审视、去培育,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乘势而上,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着力点。
第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要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影视制作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出版业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出版物发行业要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形成若干大型发行集团,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要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
第三,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要对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建设若干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第四,不断加大文化领域各类人才培养力度。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突破人才瓶颈,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要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思想政治坚定、组织领导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创造条件、完善措施,继续推动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
G. 文化产业的定义及其特点
文化产业”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 1947 年)一书中率先使用的概念。他们特别强调:“文化产业必须和大众文化严格区分开来。文化产业把旧的面熟悉的东西熔铸成一种新的特质。
在其各个分支中,那些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那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费特性的产品,或多或少地是按计划生产的。某些分支具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至少说是彼此互通,它们被置于一个几乎没有差别的系统之中。正是通过技术手段以及经济的和管理的集中化,这一切才有可能实现”。
应该说,文化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使审美的商品属性昭然若揭,并使审美生产与消费呈现出规模化的效应。
(7)形成文化产业扩展阅读
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内容包括:
1、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
2、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
3、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H. 中国文化产业兴起的原因及发展进程中的特点有哪些
目前我国对于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全局性分析相当缺乏,为数不多的研究都基于某个特定城市的个案(如北京、上海、深圳),采取定性的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因。
中国国土面积广大,与国外城市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差异明显。国外已有理论提出的人才、技术、宽容程度、政策和基础设施,这5因素是否都是影响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如果是,它们的重要程度如何排序? 如果不是,现阶段究竟是哪些因素起最主要的作用? 本文试图在充分考虑31个省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相互作用下,通过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判断空间集聚和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程度,并对我国省域尺度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研究,从而进一步回答以上问题。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有哪些
进入21世纪,作为朝阳行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仍然以年均8.7%的增幅高速成长,成为保持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早的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2010年,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年增长速度达14% ,英国则为12%。而日本每年出口到美国的动漫产品收入已经超过过50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对美国钢铁出口收入的4倍。
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样迅猛。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1351亿元,与GDP的比值为3.63%。作为新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受到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据统计,国家已命名的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园区广泛分布于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伴随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引人注目的崛起,它吸引了学术界高度的关注。究竟什么因素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这一问题上,国内外学者掀起一股研究热潮。2002年,美国区域经济学家Florida(佛罗里达)吸取前人研究基础,通过对美国人口过百万的124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分析,提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受三个关键因素的影响:人才( Talent) 、技术( Technology)和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Tolerance),而人才因素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最为重要。该研究结论被命名为“3T”理论 ,并被国内外学术界广泛接受和运用于后续研究中。
而另外一些学者在对欧洲、南美洲、亚洲多个城市开展深入的案例研究基础后,指出政府的政策、城市便利的基础和配套设施,这2个因素亦是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一部分的学者认为政策支持或者政府功能在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力度越来越强,他指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政府政策指导创意经济发展,由政府予以政策性引导和调整,为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而另一部分的学者研究则强调,文化创意产业需要配套设施和辅助机构的支持,如密集的交通和通讯网络、教育和培训、金融机构、专门商业服务、零售业、观众、研究机构等,其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积极推动。
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特征描述
我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遵循一定的空间分布模式。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大体呈现从东、中、西依次梯度下降的趋势。东部和部分中部省份发展水平较高,西部、西北部地区相对落后,整体上趋于集聚化发展。2009年,以广州市、深圳市为核心的珠三角、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
同时,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空间上已初步形成六大特色鲜明的区域:
第一,以文艺演出、广播、影视、古玩艺术品交易等为优势行业的首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区;
第二,以工业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策划等为优势行业,以上海为龙头城市,带动杭州、苏州、南京的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
第三,以广告、影视、印刷、动漫等行业为特色产业,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
第四,以影视、旅游、服装等行业为特色,以昆明、丽江和三亚为代表的滇海文化创意产业区;
第五,以网络动漫游戏等产业为优势,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代表的川陕文化创意产业区;
第六,以电视广播、新闻出版为优势产业,以湖南长沙为代表的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人才、技术、宽容、政策以及基础设施5个因素产出系数分别约为0.198、0.262、0.218、0.009、0.148,这首先表明这5个因素对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都有正向影响。而技术、宽容、人才是影响我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3位的关键性原因。
影响因素之技术
技术的产出系数为0.262,排名第一,素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关键因。
这表明当前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技术的推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升、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吸引大量的FDI、并快速融入全球生产网络,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对中国的转移快捷而频繁。技术的进步,正极大程度改变传统的产业组织模式、经济运行模式和人们思维模式,对创意产业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纵观时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影视传媒、动漫、网络游戏、工业设计等产业,它们无不与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息息相关。
技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技术促使文化创意产业组织模式的变革。数字化技术正以令人观止的速度渗透到创意产业的各个子行业,使传统的动漫、电影、广播、工业设计、绘图等产业纷纷迈向数字化新阶段。同时,数字化技术又在不断创造新的创意产业,如网络游戏、MP3 数字音乐产业等以创意为内容的数字产品层出不穷。
第二,技术加大了创意产品的个性化。文化创意产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差异化和个性化,而信息技术的推进能为创意产品的差异性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尤其是那些涉及三维造型、图像和影像等多媒体文件的创意产业都需要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个性化制作、设计和复制传播,从而能更高效地服务于差异化群体。
第三,技术进步大大降低了创意产品的生产成本。网上制作、出版、传播的影视剧、电子图书产品正成为传统的音像制品、纸质图书报刊的替代。技术不仅革新了出版、音像等创意产品的制作工艺,提高了产品的传播效率,还将制作和销售融为一体,而且直接降低了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经营成本。由此可见,技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是显而易见的。
影响因素之宽容
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产出系数0.218,在现阶段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推动排名第二。
创意产业易于集聚在开放度高、容忍度高、进入障碍低、文化多样化、非稳定大、人口集中、公共服务完善的区域。
首先,区域中文化越多元,对各类新事物、新信息、新想法的接纳程度越高,创意涌现的速度越快。其次,区域越开放,外来人才进入的门槛越低,越能促进人才流动和竞争;最后,区域越包容,人们之间的关系越松散、自由、灵活、无拘无束,从而强化创意阶层的自我身份认同,使其超越种族、性别、年龄、性导向和阶级地位,发掘和激发创意力。
今天,改革开放的推进,加强了我国区域之间、各区域与国外地区的交流,使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省份形成了更加宽松的社会文化氛围。思想开放、兼容并蓄、容忍异见、机会平等的宽容环境能吸引、留住并培养大量的创意人才,鼓励他们自由思想、自由试验、自由创业,从而对促进我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影响因素之人才
人才产出系数为0.198,人才作为创意承载的主体,是除技术、宽容以外,影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排名不是第一,而是第三。这一结论与国外相关研究有所差别。如美国区域经济学家Florida认为,人才是影响美国创意产业发展第一位的因素。造成此研究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真正规模化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在很多区域,创意人才短缺的情况普遍存在,创意阶层正处于培育和积累过程之中,因此创意人才效应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例如,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北京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型产业。可是,即使在创意人才供给相对丰沛的北京,也并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化的创意阶层。北京的创意人才在很多领域呈现短缺状态,数量、质量远远不及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都市。从发达国家实践和理论研究来看,创意阶层的真正崛起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原动力。因为,人脑才是创意产生的真正源泉,如果没有文化创意产业的专门人才,机器、设备、网络等都只能是一堆冰冷的躯壳,只有人脑才能把它们合理地利用起来,并把文化、社会、经济以及科技有机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且创造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内容产品和服务。
影响因素之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产出系数将近0.148,在5个影响因素中,该产出系数排在技术、宽容、人才三个影响因素之后,但影响并不是很显著,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创意人才的缺乏影响了基础设施作用的发挥。因为,缺乏创意的核心——创意人才,再好的基础设施也只是缺乏灵魂的冰冷的空间外壳。这也进一步表明,在当前的中国,即使各级政府都在全方位投入巨资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如果缺乏创意人才,没有区域软环境大幅度改善,并不能有效推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影响因素之政策
政策的产出系数为0.009,对我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力微乎其微。这说明,区域单一依靠政府行政力量投资兴建创意园区、提供创意产业优惠政策,无法有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这也一定程度解释了,中国有29个省域政府明确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园四处开花,但大部分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依然发展乏力的现象。
I. 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意义
一是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运作得法的话,效益还相当显著。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影视剧的发行、放映和贴片广告;再比如杂技、魔术、话剧、歌舞等的商业演出;还有图书的出版发行(这方面比如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参展第59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当天就签订了10项原创图书的版权输出合同,金额达到100万美元);还有动漫作品的发行上映和品牌运作(这方面比如三辰集团在制作发行《蓝猫淘气3000问》的基础上,弘扬“蓝猫”品牌,开展衍生品生产,每年盈利数千万元),等等。文化产业属于无烟工业,同样也可以吸纳就业、提供税源,随着人们收入不断增长、物质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烈,文化产业所蕴含的商机,也越来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广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进行规模化、批量化生产,对各种文化服务项目进行细分和充分挖掘,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能够更好地营造文化氛围,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电视机、手机、计算机日益进入家庭,相关的服务项目开发与生产也日益跟进,就使得更大范围的群众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权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提升,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扬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越能够得到弘扬,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都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和平。从中,文化也得到弘扬、创新、发展。要更好地实现这些,单靠发展文化事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日益广泛地进入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人们的生活中。例如,美国通过把多部“大片”输入到中国,我们就了解到好莱坞电影的运作,了解到美国人那种前瞻未来、探索创新的文化特点,日本的《聪明的一休》、《樱桃小丸子》等动画片在中国的放映,也是我们了解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风情。新时期,各国、各地区对通过文化产品输出来弘扬本国文化的认识越来越坚定。在中美关于恢复中国世贸组织缔约国地位的谈判中,美国就要求中国承诺,允许每年以分账形式进口20部电影,此外还要求中国对外国服务提供者从事图书、报纸和杂志的批发、零售业务等逐步开放市场。据2006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统计,国内票房前十名中,美国片和国产片数量各为五个,就在前不久,美国还向世贸组织投诉中国限制其音像光盘等文化制品进口,这几年韩剧和韩国的歌星、演员也纷纷抢滩中国大陆。这都反映出各国注重拓展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他们的文化产品输出过程中,也就有效地弘扬了他们本国的文化。我国也不例外,今年4月份,河北省在首都国际机场举办的“文化国门•河北华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动期间,外国公众对中国尤其是河北的剪纸、芦苇工艺画等民俗艺术品就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收藏、购买的意愿强烈,这也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所在,我国近年来大量原创图书版权的输出、民俗艺术品的出口等,也都发挥了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
我所感受到的,发展文化产业主要有以上几方面意义和作用。肯定还不乏更多种的、更深入的积极意义。明确了其意义和作用,我们各有关方面的行动,就加快跟上吧。
要求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我们要抓住机遇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附加价值高、发展潜力大的“绿色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的拉动性和“溢出效应”,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特别是上个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催生了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促进了全球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卫星电视、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新技术、新媒体更是直接拉动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08年至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文化产业逆势上扬。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400亿元,比2008年增长10%。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拓宽了文化产业的领域,丰富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种类,文化产业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从质量到数量均处于弱势地位。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既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也让我们看到当前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性。我们必须下更大力气,付出更多努力,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审视、去培育,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乘势而上,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着力点。
第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要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影视制作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出版业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出版物发行业要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形成若干大型发行集团,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要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
第三,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要对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建设若干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第四,不断加大文化领域各类人才培养力度。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突破人才瓶颈,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要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思想政治坚定、组织领导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创造条件、完善措施,继续推动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
J. 文化产业,定义是什么
通俗讲:就是以创意为核心,科技为载体,工业化生产标准,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产业,就是文化产业。
具体来说: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