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量子卫星墨子号是谁发明的
量子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是潘建伟院士。
量子卫星工程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总负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负责科学目标的提出和科学应用系统的研制;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卫星系统,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联合中科大研制有效载荷分系统;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等单位参加共同研制。
中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
(1)墨子文化产业扩展阅读:
量子卫星墨子号的未来应用:
量子卫星发射后,天地一体化量子科学实验系统将投入正式运行,而“京沪干线”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工程预计2016年下半年交付。
得益于量子保密通信绝对安全性,量子通信不仅应用于百姓日常通信,也可用于水、电、煤气等能源供给和民生网络基础设施的通信保障,还可应用于国防、金融、商业等领域,势必对产业界和科技界产生巨大变革。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❷ 新中国成立70周来,我国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生态文明
从我们自身角度考虑,希望以下内容可以帮到你: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跃升,当前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并取得积极进展。
发展规模日益壮大。201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30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相当于1952年的970.6倍,占全球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在500余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彩色电视机、空调产量超过2亿台,冰箱7876万台、洗衣机7150万台,超过全球产量50%以上;汽车产量超过2780万量,占全球的30%,新能源汽车产量127万辆,占全球的50%以上。2018年我国共有12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其中,以制造业为主营业务的企业50多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体系化的产业链和全球化的供应链,建成了一批规模化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是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建国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50年代开始建设“156个工业项目”,60年代开始“三线建设布局”,快速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进以消费品为主体的轻工业发展,加工制造业快速崛起;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高端制造业加快发展,我国制造业由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逐步向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型升级;
进入新时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组织形式,聚焦破除制约制造业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重点补齐发展短板,着力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取得长足进步,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❸ 如何理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导致出现了在法律政策滞后跟不上社会的飞速变革这样的特殊情况,法律之间出现的差隙与不统一,在实际执法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是导致我国出现现在这样的社会矛盾的首个原因。
再加上市场经济的运作需求,我国在社会管理方式上与社会发展出现了不相适应的现象。如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名存实亡,基层工作在群众基础上失去了本应该发挥的作用,这一现象大大加剧了社会矛盾。
(3)墨子文化产业扩展阅读: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从曾经“落后的社会生产”发展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解决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新阶段、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❹ 关于潍坊文化的知识
潍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区域文化特色鲜明。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居住,历史上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区域、齐文化的腹地、两汉经学的重镇、南北朝佛教文化的东方中心、明清海岱间的文学重镇。
为海岱区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构成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发展高度重视,大力实施“四个城市”特别是“文化名市”建设,潍坊文化实现了新繁荣新发展。
潍坊文物古迹、人文景观众多,后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存遍布全市,十笏园、齐长城、云门山、范公亭、山旺化石、恐龙化石、沂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中外驰名。
(4)墨子文化产业扩展阅读
潍坊民俗风情:
1、扑灰年画:起源于明初。它的制作式打好腹稿以后,艺人用柳木炭条起线稿,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复印,一稿可扑数张,因有这一招,便又“扑灰”之名。
2、高密剪纸:明代洪武年间大批移民,带来外地剪纸,主客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高密剪纸的风格。一是块与线形成黑白灰色调,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并富有韵律感。二是纸条挺拔,浑厚粗犷,富有浓重的金石意味。三是以精巧的构思见长。
❺ 列举几项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成果
(一)重要的古文化遗址
1、南召猿人 :发现于河南南阳南召县的古猿人化石,证明在大约五六十万年以前,河南就有人类居住。
2、许昌人 :距今约1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于2007年在河南许昌被发现。它的发现,通过与其它遗址配合,为中国人不是起源于非洲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3、贾湖遗址: 距今约9000年左右,位于河南舞阳,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类似文字的契刻符号等几项世界最早的文明成果,轰动世界,被认为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个门槛”。
4、裴李岗文化 :距今约8000年左右,因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村而得名,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5、太昊陵: 距今约7000年,位于河南周口淮阳县,是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的陵墓,位居中华十八大名陵之首,始建于春秋,扩建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历代帝王51次御祭。淮阳古称“宛丘”,是伏羲定都和长眠之地,也是神农氏定都之地,被认为是中华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和龙图腾的发源地,是华夏族和东夷族共同的圣地。
6、仰韶文化 :距今约5000年至7000年,因发现于河南三门峡仰韶村而得名。这是同时期影响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古文化,仰韶村的考古发掘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端。
7、黄帝故里: 河南新郑是国内史学家公认的位居五帝之首的轩辕黄帝出生、创业和定都之地。中国人从春秋起开始在新郑轩辕丘祭拜人文始祖黄帝,一直延续至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也因全世界华人的广泛认同而成为中华第一大典,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8、二里头文化: 距今约4000年,因发现于洛阳偃师二里头而得名,被学界认为是夏朝的都城。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
9、郑州商城: 位于今天郑州市区,是商朝早期比较重要的都城。这是郑州成为古都的原因之一。
10、安阳殷墟: 因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和甲骨文而轰动世界,堪称20世纪人类10大考古发现之首,殷墟也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甲骨文是一种常用字在5000字左右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世界上四种最古老的文字中唯一流传下来的文字。“十一五”期间,我们国家要在安阳建设世界上唯一的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
11、白马寺: 位于洛阳,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
12、龙门石窟: 位于洛阳,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它既是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龙门石窟产物。尤其是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它那“东方的微笑”将神性与人性、阳刚与阴柔很好地结合起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龙门石窟也因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3、少林寺: 位于登封,是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佛教传入中国后,少林僧人将它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融合,创立了禅宗。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它迅速地传向全国各地及周边的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等地,对中国历史以及日本的花道、茶道、柔道、武士道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林武术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僧人在交流中汲取天下武术之大成,总结出了少林拳、少林棍、易筋经、铁布衫等700多种武术绝技,并对其它武术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仅从少林拳派生出的拳术就有四五十种。少林的积极入世使它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在南北朝、隋朝、唐朝、北宋和明等朝代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少少林寺林也因承担社会责任而成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武术也因此广播四方并在实战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少林的与时俱进、开放和积极入世,使它一直保持着很强的生命力,在历经磨难后的今天,禅宗和少林武术依然生机无限。今天的少林僧人又将互联网、营销学等现代文化融入少林文化,使少林迅速走向世界。少林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典范,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14、中岳庙:位于嵩山,是五岳名山中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共有古建筑514间。中岳庙始建于秦,后来,汉武帝、武则天和唐玄宗等帝王仿照皇宫对其进行扩建。现存的中岳庙为乾隆皇帝仿照北京故宫所建,因酷似故宫,故有“深山故宫”之称。五岳名山为道教所封,而中岳庙是五岳名山中最大的道教建筑,所以中岳庙被认为是嵩山地位的象征。
15、嵩阳书院: 位于登封嵩山,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范仲淹、程颐、程颢、司马光等大儒曾在这里讲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有一部分就是在这里写的。这里在洛阳附近,二程在这一带将儒释道三者相融合,初步创立了以后影响中国800年的理学。
16、应天书院:位于商丘(北宋时称应天府)睢阳区,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学子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说的就是应天书院。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曾求学于此,在商丘落户,并担任应天书院掌学主教。
17、登封观星台: 位于登封,建于元代,距今约有800年的历史,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学遗址。大天文学家郭守敬在这里取得了领先西方301年的天文学成就,由此制定的“授时历”被中国、朝鲜和日本沿用了360多年。今天,我们国家正以此为依托,在这里建设“中国天文博物院”,以集中展示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18、红旗渠: 位于河南安阳,是闻名于世的“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迹”。为了修建这条渠,10万人在崇山峻岭中的悬崖峭壁上辛辛苦苦地整整干了10年。他们没有钱、没有粮食、没有技术、又不受政策支持,却靠着顽强的毅力削平了1250座山头,修建了上百座引桥,凿通了上百座隧道,最终将生命的河水引入到了干涸的土地。红旗渠的总渠长超过4000公里,其土石方可以从哈尔滨到广州修一条宽2米高3米的石墙!红旗渠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杰作。
(二)定都在河南的朝代
1、伏羲氏: 伏羲位居三皇之首,定都和长眠于河南周口的淮阳。
2、神农氏 : 神农氏是另一位重要的古代帝王,他也定都在淮阳。
3、轩辕氏 : 轩辕氏即黄帝,位居五帝之首,他出生、创业和定都于新郑。
4、夏 :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曾多次迁都,主要国都有三个:洛阳偃师二里头,阳城(今郑州登封,也在洛阳附近),阳翟(今许昌禹州)。
5、商 : 商朝曾多次迁都,比较重要的有三个:洛阳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和朝歌(在鹤壁淇县)。
6、西周: 西周的国都有两个,一个是镐京(在今陕西),另一个是洛阳。
7、东周 : 东周定都洛邑(今洛阳),持续时间达数百年。
8、西汉: 西汉的主要国都是长安(今西安),但早期也曾短期定都洛阳。
9、东汉: 东汉定都洛阳。东汉末年董卓把汉献帝挟持到长安几年。
10、曹魏: 曹魏早期定都许昌,后来曹丕定都洛阳。
11、西晋: 西晋定都洛阳。西晋末年皇帝被挟持到长安几年。
12、北魏: 北魏早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来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3、隋 : 隋文帝定都长安,隋炀帝迁都洛阳。
14、唐: 唐的主要国都是长安,洛阳为东都。晚唐时朱温把唐朝皇帝挟持到洛阳几年。
15、武周: 武则天篡夺李唐王位,建立武周,定都洛阳,称洛阳为神都洛阳。
15、后梁: 后梁定都开封,后迁洛阳。
16、后唐: 后唐定都洛阳。
17、后晋: 后晋定都开封,曾短期都洛阳。
18、后汉: 后汉定都开封。
19、后周: 后周定都开封。
20、北宋: 北宋定都开封。
21、金 : 金曾定都北京,晚期迁都开封20年,直到灭亡。
(三)河南与“中国”的得名
河南不仅被称为“中原”和“中州”,在历史上还曾被称为“中国”和“中土”。今天的“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但历史上最早的“中国”却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一带,这是史学界的共识。
“中国”一词,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3000多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在洛阳附近)用土圭测度日影(今登封嵩山有周公测影台遗址),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并在附近营建了成周洛邑。洛阳也因此被历代文人认为“居天下之中”。
大量的文献也可以证明“中国”一词源于河南。“中国”一词,曾见于.《诗经·民劳》中:“中国,京师也”,而当时的“京师”正是东周国都洛邑(今洛阳)。另见于《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也见于《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另由出土文物来看,“中国”一词,最早见于1965年陕西省宝鸡县所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其文曰:“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 文王,肆文王受兹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ㄨ民。”可以看出,这里的“中国”,即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区,即成周,也即今洛阳一带。 《史记•刘敬传》说:“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雒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因雒邑成周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土”或“土中”,这应该也是后来河南地区被称“中州”和“中原”的原因。
事实上,中国一词,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今天河南一带)。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
由于河南不仅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而且数千年都是这片广阔土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以“中国”一词渐渐成了正统国家的代称。历史上无论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失掉中原的汉族政权,都自称“中国”而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编辑本段]八、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历时近20年才完成的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原文化大典》共55卷,两米多厚。限于篇幅,下面仅从中原文化的简易读本-----《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一书中选取部分内容,简要介绍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一)神龙文化
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河南是龙的故乡。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就是因此而来。从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河南发现的龙文物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最为正宗。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等等。这些龙文化的遗存从夏、商、周到汉唐、明清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源头,在形态上可以说都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形象的祖先。从中原大地产生并完善的龙形象,目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汉字文化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甲骨文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汉文字学巨著;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这里。
(三)姓氏文化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中华姓氏大典》中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占姓氏总数的38%,其所包含的人口则占到了今天汉族总人口的84.9%以上;在当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占57%;在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与部分源头在河南,无论是李、王、张、刘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还是林、陈、郑、黄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来,河南以“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为主题举办姓氏文化节,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与响应,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寻根到河南、朝觐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热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
(四)农耕文化
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五)商业文化
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学界、史学界的共识。自古以来,中原地区就有比较自觉的商业意识,产生了中华商业文化的许多第一。商代的王亥“肇牵车牛远服贾”,也就是第一个用牛车拉着货物到远地去做生意,被奉为商业鼻祖。第一个儒商孔老夫子的高足子贡,是河南浚县人,不仅能做官,而且善于经商致富。第一个热心公益事业而被后人称为商圣的范蠡,是南阳人,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之后,悄然引退,把才能用于经商。第一个爱国商人是新郑人弦高,在经商途中遇到了秦师入侵,以自己的十五头牛为代价智退秦军。此外,中原还产生了中国商业的许多第一。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职业商人诞生于西周时期的洛阳,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保护商人利益的法规《质誓》诞生于春秋时期的新郑,以“城门之征”为代表的最早的关税征收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商丘,第一个有战略思路的产业商人为东周时洛阳人白圭,第一个商业理论家是今商丘人计然,最早的商家诉讼条例发生在春秋时的郑国即今郑州,第一个重商理论的倡导者为西汉洛阳人桑弘羊,唐代洛阳城内的管理市场的“三市之长”是最早的“市长”。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时的汴京(今开封),当时人口达到150多万,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一盛况的真实写照,而欧洲最古老、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伦敦当时只有5万人。清代巩义的康百万家族,更是写下了“富过十二代、历经400年而不败”的商业神话。由此可见,中原商业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六)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河南淮阳一带演八卦,后来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在河南安阳羑里城监狱里写成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易经》。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教化人伦。诸子百家大多是河南人,而且活动区域主要在河南。道家的老子和庄子都是河南人,他们分别在河南写成了影响深远的《道德经》和《庄子》。孔子是儒学的开山人物,虽然出生在山东,但太极八卦祖籍河南商丘,而且孔子讲学、游说的主要活动地域在中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商鞅和申不害,都是河南人。此外,墨家的墨子、纵横家的苏秦和张仪、兵家的吴起以及杂家的吕不韦,也都是河南人。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原,以河南为中心向全国传播,并迅速成为有重要影响的思想流派,最终与儒家和道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内核。东汉王充在洛阳写成的《论衡》是一部唯物主义哲学巨著。南北朝时河南人范缜的《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少林僧人将儒、释、道三者相融合,创立了影响深远的禅宗。洛阳人程颢、程颐开创的宋代理学,又把儒学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峰,成为宋元明清以来居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总的来看,中原思想文化传达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学,不仅隐含着“日新”的变革进取精神,而且也体现了友好共处、向往和平的精神境界。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态和性格,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七)科技文化
中原科技文化比较发达,具有内容的广博性、发明创造的实用性、历史发展的传承性等特点。如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其冶铸技术和工艺不仅达到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水平,就连现代人也叹为观止。三门峡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铜柄铁剑,为目前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被誉为“华夏第一剑”。郑州发现的汉代冶铁高炉,为世界上最早的椭圆形高炉。东汉河南人杜诗发明的“水排”鼓风技术,较欧洲早1000余年。陶器、瓷器最早也出现在河南。“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驰名中外,钧瓷色彩缤纷,汝瓷古朴典雅,不仅都代表了历史上瓷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常言道,“家有财产万千,不如钧瓷一件”,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被誉为“科圣”的东汉太史令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西方早1700年;创立的“浑天说”,比同时代的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宇宙理论”先进得多。唐代河南人僧一行,不仅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时器,而且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恒星自行”的观点,他与同行们进行了世界上首次子午线实测活动,因此而成为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里程碑。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在中原孕育而发明的。
(八)中医文化
中原医学文化以整体的治疗思想,多角度观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疗技术,和谐的用药手段而著称于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国粹。黄帝被后人公认为中医药的创始人,战国时期编著的《黄帝内经》至今仍是中医学工作者必读的指导性医学著作。东汉南阳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中医经典专著,被誉为“中国医方之祖”。洛阳龙门石窟的“药方洞”,保留有北齐时期完整的中医药方118个,治疗的病种达37个。这些药方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北宋都城开封设有“尚医局”、“御药院”、“药密库”、“太医局”、“翰林医宫院”等机构,设置之全在当时首屈一指。在“医宫院”放置的制作精细的“针灸铜人”,成为世界针灸医学发祥地的象征。可以说,中医药文化起源并发达于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中医药巨著诞生于中原。
(九)诗文文化
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尚书》,是经过东周洛阳的史官整理成书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属于今河南省境内的作品有100多篇,占总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鲁迅说过,在秦代可称之为作家的,仅河南上蔡的李斯一人。汉魏时期,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洛阳贾谊开骚体赋之先河,张衡《二京赋》则为汉大赋之极品,贾谊、晁错将西汉政论推向巅峰。汉魏时期的“建安七子”中的阮瑀、应玚都是河南人。左思的《三都赋》名动天下,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宋词的故乡在开封,“梁园文学”的主阵地在商丘,都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东晋以后,河南大族南迁,以谢灵运的山水诗、江淹的抒情赋为代表的中原文人作品,推动了江南文学的繁荣。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中,河南有其二。“诗圣”杜甫是河南巩义人,他以沉郁顿挫的笔锋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其诗歌被赞为“诗史”;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诗人白居易是河南新郑人,他创作的《长恨歌》、《琵琶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篇。“文起八代之衰”的孟州人韩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达到了中国散文的高峰。岑参、刘禹锡、李贺、李商隐等河南人,也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跻身于著名诗人之列。
(十)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又称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鲜明特色。中原武术文化技冠天下,德播神州。“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形象地少林功夫表明了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传奇,帮助戚继光抗倭立功的光辉业绩,使少林寺遐迩闻名,成为中华武术的荟萃之所、流播之处、发扬光大之地,使“少林”成为中国武术的品牌,也成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品牌。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创立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刚柔并济为特征,以强身健体、修心养性为主旨,已推广到五大洲,成为上亿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❻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但在当代由于多种原因处于尴尬境地。
一贯以智慧深刻全面著称的中国文化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没有顺利跟上世界潮流,仅仅是靠孔子学院和《孙子兵法》等特色东西并不足以融入作为主流文化的西方文明,其中的阴谋论更不是精华而是糟粕!中国输出的传统文化的东西没能把真正的精华表达出来,比如老子、墨子的反战,孟子、荀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这才是既有文明基因又符合现代社会的理念。
中国文化想得到发扬光大,就必须首先在内涵上彻底和现代文明接轨,尤其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其次,在传播方式上,要和当今网络时代的技术和心理特征合拍,官气十足的宣传越来越失去市场。
❼ 中原地区的墨子古镇在那
墨子故里,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因境内泉水腾涌而得名,城市位于山东省南部,面积1485平方公里,总人口170万,为中国76个四线城市之一。地处黄淮冲积平原之上,遥望龙山,荆河穿城而过与美丽的微山湖相连,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京台高速公路、岚曹高速公路、104国道、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滕州还是中国文化旅游名城,境内著名景点有古滕八景、微山湖红荷湿地、微山湖古镇、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龙泉塔、毛遂墓、滕国故城、薛国故城等。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历史上以“儒墨”并称,影响极大。然而,同这位古代世界的伟大思想家、科学家的姓名一样,他的出生地也仍是一个谜。
一说宋国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附载墨子事迹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这篇二十四字的传记颇为简略,只说他是宋大夫。后世学者据此推测他是宋国人,出生地也当在宋国。此说一直流行到清代。
一说楚国人。清毕沉注《墨子》时,根据《吕氏春秋》高诱注墨子为鲁人,以及墨子与鲁阳文君有关系,主张鲁应作楚鲁阳,墨子的故里当在鲁阳。 上述两说曾遭到梁启超的批驳。他在《墨子学案》中,根据《墨子。公输》“归而过宋”语,力证他不是宋国人。又《墨子。贵义》说:“墨子南游于楚。” 如果墨子是楚国鲁阳人,那么不应该说“南游于楚”,而应该说“游郢”。 此后方授楚《墨学源流》、张纯一《墨子鲁人说》都对墨子宋人说、楚鲁阳人说,作了进一步批评。
一说印度人。本世纪二十年代胡怀琛撰《墨翟为印度人辨》、《墨子学辨》等论著,从哲学、科学、文学、文字、风俗、器物,姓名、肤色、弟子等八个方面进行论证,大胆地提出“墨子出于印度”、“墨翟为印度人”的看法,引起当时学术界的关注和争鸣。
一说鲁国人。晚清学者孙诒让作《墨子间诂》,并附作《墨子传略》,始提出墨子为鲁人。主要根据是,《贵义》“墨子自鲁即齐”、《墨子。鲁问》“以迎墨子于鲁”、《吕氏春秋。爱类》“公输般为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等语,证明墨子为鲁国人。近年来,张知寒连续发表《墨子原为滕州人》、《墨子里籍新探》等数篇论文,进一步明确指出,墨子的出生地应为古代邾国的“滥邑”(在今山东滕州境内),滥邑后来归属鲁国,故可以说墨子是鲁国人。其主要理由有:墨子是宋国贵族公子目夷之后,史载滕州东南有目夷亭;墨子学说继承了邾娄文化的传统;邾娄号称“百工之乡”,而墨子的科技成就正是从工匠的实践中总结而成;墨子的生活习俗,从所穿的衣服鞋履来看,都是邾娄族所制。此外,滕州境内尚有与目夷相关的文物古迹,目夷、墨翟应是同音之转。
墨子故里究竟在何处,仍是一个疑问。
墨子故里 - 河南墨子故里
河南省墨子学会
“墨学与和谐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墨子故里河南省鲁山县举行
2008年11月21~23日,由河南省墨子学会、河南省中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中共鲁山县委宣传部承办的“墨学与和谐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墨子故里鲁山县举行。会议收到论文50余篇。来自日本、越南等国家和中国
“墨学与和谐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
的北京、上海、吉林、山东、福建、江苏、安徽、湖北、河南等地区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龚立群,原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河南省墨子学会名誉会长葛纪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河南省中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河南省墨子学会会长赵保佑,中共河南省委外宣办副主任张保栓,平顶山市政协主席、河南省墨子学会顾问裴建中,中共平顶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阎红心,中共鲁山县委副书记杨红旗,中共鲁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向泉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
赵保佑副院长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张锐院长在开幕式上致辞。张院长在致辞中谈到,本次会议是墨子思想文化研究领域又一次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墨子是中原文化孕育出来的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世界级的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创建的过程中,墨子思想与其他先秦诸子的思想既互相分立,又互相补充,共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成为中华文化及其哲学的渊源和主流传统之一,并培育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和精神特质,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墨子思想在海外的传播,墨子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时代呼唤墨子及其墨家思想,时代需要墨子及其墨家思想。相信这次研讨会一定会将墨子思想的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一定会将墨子的思想学说进一步发扬光大。河南省墨子学会、河南省墨子研究中心和河南省中原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也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哲学与中原文化所副所长、河南省墨子学会秘书长高秀昌在开幕式上宣读了中华孔子学会和武汉大学朱传�教授的贺信。
高秀昌研究员主持了学术报告会,中国人民大学孙中原教授、原人民出版社编审金春峰教授、日本崎玉工业大学冈本光生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斌峰教授和我院萧鲁阳研究员作了大会发言。孙中原教授认为“和”与“兼”是墨家和谐世界论的基本范畴;“和”是对立和谐,“兼”是整体兼
赵保佑副院长主持开幕式
容,二者是墨家和谐世界论的主要观点。我院萧鲁阳研究员认为墨家和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墨家思想的整个体系,就是和谐体系。
高秀昌副所长主持学术报告会
在大会分组讨论中,赵保佑副院长阐释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兼爱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道德基础,是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和消费活动的伦理原则。我院高秀昌研究员就《墨家的“兼爱”精神: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程有为研究员就《试论墨子的社会和谐思想》、葛景春研究员就《墨子对儒家思想的反思》、安继民副研究员就《论墨家的义利观》、祁雪瑞副研究员就《墨子法哲学思想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齐建英就《墨子思想中的“利”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袁永飞就《试论墨子“兼爱”与启蒙“博爱”在中国现代思想的碰撞历程》分别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赵保佑副院长在闭幕式上致闭幕词。他在致辞中首先对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为本次会议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还对今后的墨学工作提出了希望: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继续深入研究墨家思
“墨学与和谐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
想,挖掘其现代价值,为我们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形势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持;希望我们能在不久的将来再次相聚,进一步研究探讨墨家思想,推进墨学研究。高秀昌研究员对这次大会进行了学术总结,认为这次会议在六个方面取得了进展:一是对墨子和谐思想的新探索,二是对墨子兼爱思想的新探索,三是对墨子逻辑思想的新探索,四是对儒墨思想的新论辩,五是对墨子政治与法律思想的新分析,六是对墨子故里在鲁山的新考证。
我院科研处副处长毛兵、王宏源,办公室副主任李英平,哲学与中原文化所副研究员宋艳琴做了大量筹备、组织工作,为会议的胜利召开作出了积极贡献。
墨子故里揭幕
28日上午,“墨子故里”碑揭幕仪式在河南省鲁山县尧山镇二郎庙村举行。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耀出席仪式,并和鲁山县领导一道为“墨子故里”碑揭幕。
墨子名翟,公元前480年生于楚鲁阳尧山二郎庙村,公元前389年逝于尧山东麓今熊背乡黑隐洞,享年91岁。墨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创立的墨家学说是包含多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思想体系,对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等都有精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墨子故里”碑系汉白玉雕刻,重达11吨多,碑身高3米、宽1.2米,正面为“墨子故里”4个大字,背面系鲁山县人民政府立的碑文。碑座高1米,宽1.6米,周围刻有墨子著名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贵义”等政治主张。碑帽系龙凤图案。
墨子电影拍摄基地
由鲁山县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和河南大象影视公司联合拍摄的大型系列数字电影《墨子》,于2008年6月23日在墨子故里河南省鲁山县尧山镇龙潭峡景区开镜。
大型数字电影《墨子》拍摄基地
电影《墨子》剧照
故事讲述的是战国时期因朝中奸臣篡位,宋太子及公主等人被公子特惨杀,原宋宫太保鲁直救下公主幼女鲁阳燕后,和自己的爱徒墨翟(墨子)以及公输般(鲁班)等人隐居深山。十几年后,公子特闻知此事后派人追至深山,对鲁阳燕和鲁直惨下毒手。公输般决定杀掉公子特。墨翟不愿世代结仇,从中极力相劝……该片由著名导演贾钢执导,男一号墨子由曾在《铁道游击队》中饰演王强的演员张立饰演,女一号鲁阳燕由董晴饰演。
墨子故里 - 山东墨子故里
墨子故里山东滕州说法
墨子鲁国人。晚清学者孙诒让作《墨子间诂》,并附作《墨 子传略》始提出墨子为鲁国人。主要根据是,《贵义》“墨子自鲁即齐”、《墨子・鲁问》“以迎墨子于鲁”、《吕氏春秋。爱类》“公输般为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等语,证明墨子为鲁国人。近年来,张知寒连续发表《墨子原为滕州人》、《墨子里籍新探》等数篇论文,进一步明确指出,墨子的出生地应为古代邾国的 “滥邑”(在今山东滕州境内),滥邑后来归属鲁国,故可以说墨子是鲁国人。
滕州墨子纪念馆
墨子纪念馆由东、西、北三部分组成,东院为展厅,主要有序厅,以墨子塑像和伟人评墨子为主;综合走进墨子纪念馆(20张)厅,展示墨子的思想与墨学研究成果,以及历届墨学国际研讨会盛况;科技厅,展示墨子光学、力学、时空观、声纳原理等,部分可演示;圣迹堂,主要绘有《墨子圣迹图》;军事厅,重点展示墨子军事思想及防御措施,其亮点是城防、连弩弓演示等。西院建有目夷亭和名人题词碑廊。北部为图书资料楼,收藏国内外墨学研究图书资料。是游客了解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学习墨学知识,掌握古滕文化的最佳场所。
墨子纪念馆坚持保护性开发利用墨子文化资源,积极组织协调专家学者对墨子文化进行研究发掘,利用实物场景再现研究成果,在科技厅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墨子时空观的博大,可以亲身体验墨子关于声音直线传播的实验。在小孔成像室游客可以体验墨子小孔成像原理的奥妙,在军事厅游客可以体验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场景等。搞好墨子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使旅游与人文和谐融为一体,对于传承墨学文化,弘扬墨子精神,繁荣历史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建筑有展室:墨子圣迹堂、墨堂、科技堂、汇文堂。东院,有墨子讲学石雕胸像、《墨子》石刻、名人题词碑刻,此外还有角楼、回廊、目夷亭等景观。整个建筑皆平脊挑角,方吻扣檐,宝顶高耸,碧瓦粉墙,黑色大理石台基,庄重古朴;门阔窗高,嵌以蓝宝石玻璃,恢宏壮观;厅连廊通,道曲径环,名花异草,绿树成荫,是现代化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园林建筑群体,体现了学术研讨、图书资料收藏、参观游览三大功能,既是旅游观光的人文景观,也是滕州市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墨子圣迹堂里,展出的是高2.5米、长85米的巨幅壁画,表现了墨子光辉的一生。墨堂里,“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二十个大字,概括了他的思想主张。义利堂,介绍了他在物理、数学、光学、军事上的成就。图书楼则是国际上唯一的墨学研究资料中心。
滕州 国际墨子文化节及祭墨大典
2011年4月18日,山东省滕州市政府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为期3天的第四届中国(滕州)
祭墨大典
国际墨子文化节定于5月18日开幕,期间将举办辛卯年祭墨大典、“百工拜鲁班”暨鲁班纪念馆开馆仪式等重要活动,弘扬“兼爱包容,诚实守信”的文化精神。
滕州是古代思想家墨子和“工匠祖师”鲁班的故里。近年来,滕州市修复重建了墨子纪念馆、墨砚馆、鲁班纪念馆等一大批人文景观。从2008年至今,滕州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3届墨子文化节,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滕州市委、市政府对鲁班和墨子文化的研究高度重视,不遗余力地做了大量的工作,继墨子纪念馆之后又建了鲁班纪念馆、墨子文化产业园,为青少年提供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更为重要的是,把“爱心做人,创新做事”的传统文化精髓,熔炼成了“兼爱包容,诚实守信,敢为人先,开放创新”的新时期“滕州精神”,形成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密切结合的地域主题文化。
滕州市建立了墨子鲁班两大门户网站,使中国墨子网、中国鲁班网成为公布墨子鲁班研究信息,宣传滕州文化研究的重要窗口。成功注册“墨子故里”中文域名。出版发行《班墨传奇》图书和光盘,充分利用传统手段宣传墨学。拍摄了《千年墨学中断之谜》、《传说中的鲁班》两部电视专题片,全方位地诠释了两位圣人博大的精神内涵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墨子、鲁班、伏羲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科技界人士,建筑业专家学者,客商代表等1500余人共襄盛举。
墨子电影墨攻拍摄基地
墨攻电影名称 《墨攻》
❽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详细资料,越详细越好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文学思想的发源——泛文学时代(春秋战国)
1、代表人物:孔子(儒)、老子(道)、墨子(墨)、韩非子(法)
2、主要特点:多元性、原创性、综合性,哲学与文学并重。
二、从广义向狭义文学的过渡——经学时代(两汉)
独尚儒家,罢拙其它,以儒家经典为唯一范本,只对经典进行阐释,皇帝掌握阐释权,不作发展,为统治者服务。董仲舒倡议,汉武帝施行。
三、中国文学思想的独立和成型——文学的审美自觉时代(魏晋南北朝)
1、代表人物:曹丕、陆机、刘勰、钟嵘等。
2、主要特点:玄学创立。去经学之繁琐,重抽象之思辩。
四、中国文学思想的繁盛——文化和文学的高峰(隋唐宋)
1、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杜甫、苏轼、程颢、程颐、朱熹等。
2、主要特点:诗词散文的鼎盛,宋理学创立。
五、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转折——文体大变革(元、明、清前中期)
1、代表人物:关汉卿、袁宏道、金圣叹、王阳明、曹雪芹等。
2、主要特点:转折点,文体大变,叙事、戏剧、白话的兴起,从上层文学到大众文学。明心学创立。四大名著诞生。
六、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新潮——思想转型(晚清至五四)
1、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鲁讯、胡适等。
2、主要特点:新文化的启蒙。
七、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端——新文化运动(五四至1949)
1、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
2、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现代文化的开端。
八、中国现代文学的的一统——毛泽东思想(1949-1978)
1、代表人物:毛泽东。
2、主要特点: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列主义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中,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不但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也指导建国初期的国家建设。
九、中国现代文学的复兴——自由、实用文学时代(1978- )
1、代表人物:邓小平
2、主要特点:中国文化在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复兴。指导思想是:小平同志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使之更符中国现在的国情,发展才是硬道理。
4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重要演讲,介绍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仍是中国的首要任务。我们将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13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的一句千年传世格言。中华民族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发愤图强、坚忍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在建设国家中焕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中国人民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使命。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行为,都会得到中国人民真诚的欢迎和拥护。一切有损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举动,都会遭到中国人民强烈的反对和抗争。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主张“协和万邦”。中国人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今天,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真诚愿意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真诚愿意兼收并蓄、博采各种文明之长,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一)我国文化产业低水平供求关系与非对称结构性矛盾
我国的文化市场已有"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迅速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结构性变化频繁。但是现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的状况之中。
从绝对值来看,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需要与文化产业部门的供给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出入。
从需求方面说,2000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49美元,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0%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8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是4998元,其中被列入统计的,与文化相关的旅游、娱乐和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服务、通讯等项消费总计949元,占到可支配收入约19%。按照我国目前大约有4亿城镇人口计算,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有379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53元,人均消费支出中通讯和文教娱乐类支出280元,总计达到2520亿元。这样算下来,我国与文化相关的消费需求应该在6000至6500亿之间(6314亿元)。
从供给方面看,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汇总,我们的文化产业各行业近年来(1998或1999年)进入统计的产值大约是6000多亿(1998年6240亿),其中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812.9亿元(1998年),国内旅游收入2831.92亿,图书报刊355亿元,邮电通讯是1235.1亿元(1998年),音像制品12.7亿。(广告业等尚未计入。
以上两个大致相符的数字不过是分别从供需两个方面描绘了我国文化市场的规模,却还无法得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可以令人满意的结论。略做分析就可以看出,文化市场的现状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供需平衡,更何况,由于还存在着各种体制性问题,所以它还只是一个存在结构性矛盾的、非对称性的平衡。
根据国际上的研究,在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时,消费支出中吃穿用类比重大大下降,住房类基本不变,而文化精神消费类支出开始大大上升;第三产业应该占到GDP总量的40%左右,其中文化类产品的产值所占比例也大大增加。我国目前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但是第三产业的比例(33.2%)低于这个标准达6个百分点,其总量大约是5000亿人民币。尽管我们可以去除由于消费习惯和体制因素而出现的误差,并去除可能用于非文化类消费的支出(如医疗等),余量也应该有3000至4000亿人民币。
对于这3000至4000亿人民币的市场空缺应该做如何理解?
一种解释是,我国居民文化消费能力被大大压抑了,因此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成长。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说,根据我国文化产业部门各种散见的数字,我国的电影业、电视业存在大量的经营不善和亏损,许多作品出版后无人问津,库存积压严重;而一些作品却不明原因地骤然获利。有统计表明,电影的生产近年来在走下坡路。1992年我国共生产了170部故事片,为近10年来之最,此后1995年是146部,1996年是110部,1997年是88部,1998年只剩下82部。我们本应不断增加的观众都上哪里去了呢?近年来,火爆一时的传统文化娱乐业如歌厅舞厅等经济效益迅速下滑,成为亏损行业。这些现象说明,我国文化产业部门所提供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着的文化消费需要。
还可以做另一种解释,即我国居民事实上已经实现的文化消费有相当一个部分没有被列入统计。目前音像界有一个被公认的市场容量计算方法,即根据居民的消费类视听技术设备的拥有量估算音像制品的市场容量。根据这种方法,我国居民目前大概拥有:电视3.5亿台、CD机1000多万台、VCD机3000多万台、LD影碟机500多万台、多媒体电脑1500多万台,等等。如果按照每个硬件每年均需要10件(套)新的音像制品统计,据信每年音像产品的总销售额应有超过1000亿元的规模,但根据有关部门1996年的统计,我国的音像制品只有不足20亿元的正版收入,占总量的2-3%;根据1999年的统计,正版收入约有50亿元 ,即使由于政府加大"扫黄打非"的力度,正版率有所提高,据信实际市场规模也应该在1500亿至2000亿左右。这方面的事实说明,有相当大部分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正在流失。我们的文化市场供需之间存在巨大的结构性缺口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文化市场巨大的供求差别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和经济安全问题的隐忧。目前我国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已经达到9万亿元左右,银行存款约7万亿元,随着我国在住房、养老、医疗和教育等方面各项改革措施的逐步推出,人们对文化、教育和娱乐的消费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无法填补的真空。加入WTO后,国外文化产业集团将可能以技术与内容的多重优势大举进入,迅速占领我国的文化市场,文化市场"有限开放"的政策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可能会在不长的时间里遭遇严峻挑战。
近年来,人们频繁地看到这样的数字: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将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约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超过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更加发达,其视听产品出口额已经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40%以上的份额。根据媒体的报道,我国政府已经开始考虑允许一些国际知名传媒集团进入我国媒体市场。这是一个重大的信号,说明文化产业国际化的进程可能出人意料地加速,我国文化市场已经暴露在国际文化资本的强大压力之下,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积累的经济和文化之果已经成为国际文化资本垂涎的目标。
(二)我国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
面对巨量的市场需求,以及国际传媒文化集团大兵压境,我国的文化产业在总体上缺乏竞争力,难以满足人们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这一点足令我们忧虑。我国的传统文化产业诞生于计划体制之下,长期以来既被行政体制分割又被各种政策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总体格局,表现出经营单位众多,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极度分散和不讲经济效益的突出特点。在文化市场迅速成型的今天,这些特点全部转化为弱点。
从人员规模看,仅以文化部所属文化产业机构为例。截至1999年,我国文化部下属的企事业机构共33.07万个,这里包括了艺术演出团体、影剧院、图书馆、群艺馆和文物保护单位,从业人员共166.15万人;当年国内演出场次是42.3万场;国内观众达4.69亿人次。文化娱乐业有机构17.47万个,90.3万人;文化市场其他经营机构9.7万个,23万人 。这些单位的特点是大多机构较小,如文化部下属每单位平均才有5人左右。
从经营规模看,音像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国音像制品的生产、复制单位近600家,每年生产正版音像制品(盒带、VCD、CD和DVD)两万种约2亿件(盘),平均每家企业年生产34万件,月生产不足3万;而销售单位约有7万个,每年全部正版音像制品销售2亿件,平均每个销售点一年不过卖3000来件,日平均竟不足10件。图书批发零售业是另一个例子。1999年文化部所属图书批发零售机构有13056个,2.3万人,营业收入只有5.45亿元,人均2万3千元左右,每天营业额为60来元。
资源分散和集约化程度低的问题在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中表现得极充分。我国新闻出版体制与传统工业经济管理体制有共同特点:新闻出版单位必须是以一定级别的行政机构为"上级单位",并且建立在其财政拨款的基础上。这些新闻出版单位一旦形成就被固化,既不能淘汰也不能重组;新的需求一般产生于新的行政机构,通过新的拨款来建立,同样先天不足。长此以往,新闻出版机构就随着行政机构的膨胀而膨胀起来。这些新闻出版机构大都规模狭小、重复建设、效益低下,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近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各有关方面一直在尝试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实验,但是基本状况并没有根本性改变。
据1999年的统计,我国报纸有2038种、期刊8178种、出版社500余家,电台电视台3000余座。这是一笔经数十年积累形成的巨大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的今天,如果我们自己不迅速对其加以整合、优化,转变其经营模式,增强其竞争实力,必然成为国际性传媒巨头的猎取对象。
(三)我国文化产业的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之间正在形成尖锐矛盾。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快车道"。 1998年,我国政府职能部门不再直接办刊办报,退出出版经营领域,切断了新闻出版单位与各个政府机构的传统依附关系;2000余家报纸和8000余家刊物被"逼"上产业化运行的轨道。1999年,开始了传媒集团和多传媒文化产业集团的组建;2000年,"传媒概念"走红股市,开始尝试传媒集团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后浪推前浪,从分行业的、局部的改革,逐步进入整体性改革的阶段。
但是,资源配置机制混乱,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困扰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的基础是市场,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公开、公正和公平的竞争,反对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垄断;我国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是按"条块"(地方和行业一纵一横)分割的方式设立的,目前尽管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实行"专业归口管理",但是,离真正的市场竞争还有相当的距离。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利用与行政机构的传统联系,利用企业特殊的社会公益性质和意识形态功能,垄断资源,操纵市场,谋取暴利;而另一些文化企业在做大以后,要做跨行业跨地区的资产重组甚至兼并,却往往遇到阻力。在加入WTO的形势下,在国际性"传媒汇流"趋势的影响下,一些广电、报刊、出版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成立了集团公司,实现了"强强联合"和"资产重组"甚至在当地从事了一些跨行业、跨媒体经营。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我们也注意到,"媒体汇流"在西方是一种市场趋势,在中国则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如何将结构调整与体制转型结合起来,仍然是个问题。
这样,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与深层次改革问题相遇了: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具有一般的行业属性,又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其中的核心产业门类如传媒产业,既具有大众传媒的特点,又是党和国家的宣传渠道。如何基于这些特点做出制度性的安排,既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康发展,又保证先进文化的主导作用,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需要我们以创新的精神大胆开拓。
但是,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是一个更为根本性的问题,也是我党和国家确保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领导权的基础。应该看到,在加入WTO和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冲击下,传统传媒制度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的实现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从以国家行政机制为中介的非自主方式,转向以市场为中介的自主选择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发挥传统政治优势的新办法。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研究调控文化市场发展的新体制、引导精神产品流通的新机制,以及活跃文化生产的新组织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文化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出现了全球性的"传媒汇流"和"放松管制"之后,由于文化内容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甚至是西方发达国家也在重新考虑如何以新的产业政策、新的制度性安排对待文化内容产业的问题。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确保民族文化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对全球化的共同战略主题,将会出现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我们的政策制订人员需要做的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
(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性要求与文化原创能力不足之间形成战略矛盾,资源潜力不能转化为产业实力
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是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是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世界上使用华语的人口为世界之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除在中国境内,还在东南亚、北美及欧洲的华人区具有广泛的影响。这应该说是中国的文化企业进行市场开拓的最有利条件,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往中的最大消极因素。在经济学的垄断竞争理论中,保持产品差异被认为是维持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力量的关键。文化产品的差异首先是来自价值观及表达手段的独特性的;文化差异也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和在赶超发达国家时可以依赖的比较优势。
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中国的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举世公认。几千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文明发展,幅员辽阔的国土上还留存着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还有各种类型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景观;图书馆、博物馆里保藏着数以百万计的艺术珍品、典籍和文物;中国人的言谈举止、风情习俗、节日庆典中保留着大量有形无形的文化符号;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不间断的研究和播传。凡此种种,都为中国文化产品乃至其他可以负载文化符号的耐用消费品的设计、生产、创新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
但是仅仅满足于此显然落后于时代。当今世界,文化已经具有原生形态、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新兴文化产业得益于资本市场和信息技术两驾马车拉动,才有了前所未见的高速度,才将大批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和财富。我国正是在上述两个方面都显得被动和迟钝。
比如,文化旅游是将民族文化资源潜力化为产业实力的重要方式,旅游业在我国文化产业各门类中还是产业化程度最高的部门,但是,在该领域将文化遗产转化为产业的成功案例至今还极为鲜见。从多年前全国各地灾难性的"人造景观热",到近年来有关部门关于文化遗产所有权和管理权能否分离,市场机制如何引入问题上的多次争论,许多问题还没有进行彻底讨论,并转化为合理的政策法规。事实已经证明,凭空建造的主题公园永远不会有信誉,而文物的粗放利用则无异于破坏,正确的道路显然应该在这二者之间。但是,在如何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做到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推动了文化旅游,我们还未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方针,因此而贻误了诸多发展的机遇。
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新兴产业基础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文化内容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各国为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大规模地将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化形态。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动"世界的记忆"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以便永久性地保存,以及最大限度地使公众公平地享有。1999年,在芬兰倡议下,欧盟国家开始启动一项多国框架性合作项目,名为"内容创作启动计划",文化遗产数字化被确定为基础性内容。我国的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因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启动(1996年)可以说动手并不晚,但直至目前,还没有形成国家发展战略,还没有将其上升为国家文化产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深层危机。
向数字媒体转移是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为经济资源的必要步骤,实质上是为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条件,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国际性信息技术集团和文化传媒集团早已开始着手整合世界各国的数字文化资源,为开发新的世界市场做好准备;中国文化资源关系到对中国文化产品市场的占有,这块市场也为他们觑觎已久。1999年,美国大片《木兰》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的文化资源已经经国际传媒资本之手转化为文化产品,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界的强大竞争对手;2000年五一节,我国经历了第一个"假日经济"高峰,敦煌洞窟壁画在大量游人参观的压力下"不堪重负",美国的基金会开始与我商谈"数字化虚拟洞窟"计划;同年,日本信息技术企业加速了与我国故宫博物院关于建立数字化多媒体网上故宫博物院的谈判进程。这两件事说明,发达国家已经借助经济与技术双重优势,开始谋求对我国文化资源的新一轮开发,这一动向值得我们关注。
(五)WTO规制与现行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支持系统之间的矛盾
WTO是一种法律体系和政策系统。WTO所形成的诸多协定、协议广泛涉及到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有关文化产业的规章条例主要包括在WTO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规则,即《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之中。因此其基本原则也就自然地成为各成员政府制定和执行国内文化贸易政策的文本基础,这就必然地要给这个国家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产业政策支持系统带来制度、法律和政策性影响。
我国自80年代以来开始进行文化体制改革,90年代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至今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由一系列行政法规和规章构筑起来的文化产业政策系统,以及由这个系统建立起来的文化管理机制,包括:《文化娱乐场所管理条例》、《演出市场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基本上涵盖了现行文化产业领域。
然而问题是,现有的文化产业政策文本系统,基本上都是在两种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定和形成的,并不是为加入WTO、或根据WTO原则而制定的游戏规则,因此,很大程度上带有计划体制的痕迹,这就出现了现存政策的目的性与WTO对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我国不同领域里的现行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政策主要是由政府的不同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的,因此,行业和部门的利益保护色彩比较浓重。这样一来,在整个政策的价值规定、功能及政府对社会文化资源的权威性分配中,应有的公共性、公正性和公平性就比较差。而所有这些都是与WTO贸易自由化原则、透明度原则、市场准入原则等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和内在的规则冲突。
我国政府正在逐步加大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修订颁布已经在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规制对接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然而,由于这些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体制和制度上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如行政垄断、市场准入、投资主体多元化、文化企业产权关系改革等,因此,旧有的矛盾不仅没有消除,还进一步激起了新的冲突。同时,由于原有的文化政策系统并未因机构的改革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合并而失去政策效能,还出现了新机构执行旧政策,"新瓶装陈酒"的现象。在有的地方和领域,文化行政权力在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的名义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这种权力的高度集中,使得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不仅没有失去原有的制度基础,反而获得了新的支持。
我国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已经提出"大文化管理"的思路,但是由于缺乏政策系统的创新支持,预期的改革效果并未出现,于是政府也就难以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战略转变。对中国来说,顺利进入WTO的关键是实现制度创新和政策系统创新的有机联动,倘若在制度和政策的层面上不能实现整体性创新,我国文化产业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也就可能并不是那么乐观的。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而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因此,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体制性的。任何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基点都是两个,即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更何况我国的文化产业是生存和成长于一个更为特殊的环境中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今天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认识,以及依此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将影响着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还会进一步影响我国整个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共识,但是一个真正合理的产业政策的制定过程才开始.
❾ 关干《墨子酥》作文600字
墨子酥,安徽安庆市闻名的一种汉族传统糕点,起源于清末,因成品色泽乌黑,油润细腻,香甜浓郁,形如古墨而得名。主要原料是上等黑芝麻、小磨麻油、精细白糖等多种原料。”柏兆记“墨子酥,百年老店“柏兆记”始建于1904年,其创始人柏绍清从一根扁担开始,一炉饼、一壶浆,沐清风、踏明月,朴实诚毅。作为安庆特产的“柏兆记清真墨子酥”是我清真百年老店的传统优质产品之一;该产品采用优质纯黑芝麻、绵白糖、小磨麻油等多种原料,由名师操作,配料严谨,质量考究,该产品营养丰富、乌须黑发,香浓味甜,滋肺润嗓,止咳平喘。
❿ 枣庄三路四区指什么
根据《发展规划》,到202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左右,同时将构建起“一线带动整体发展,三核引领彰显文化特色,四区重塑文化实体,多点联动形成合力”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线”是指以京杭大运河为主线,深入挖掘滕州市、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等大运河流经区域的历史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生态文化资源,以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带动市中区、山亭区、枣庄高新区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等文化要素汇聚,推动枣庄由“地理空间”迈向“文化空间”。
“三核”分别是以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园为核心,做大做强资产规模,抓住大运河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机遇,以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契机,整合全市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力争实现台儿庄古城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上市效益最大化;以滕州“一塔六馆”为核心,打造墨子文化城;以冠世榴园为核心,推进冠世榴园旅游景区提升工作。
“四区”分别是市中区文化产业创新孵化区、薛城区红色文化展示体验区、山亭区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枣庄高新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区。
“多点联动”则是指按照枣庄文化资源密集程度和未来发展定位,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各展优势,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基地、文化创意集市、特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景区、特色文化村镇,形成功能分明的城乡文化产业发展联动格局。
《发展规划》同时对枣庄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进行了明确,包括文化旅游、影视演艺、出版传媒、创意设计、会展服务业、文化制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