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城镇化对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能起到什么好的作用
城镇化是每个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过程,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完整意义上的城镇化的科学含义包含两个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内容:一个层次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另一个层次是转入城镇的那部分人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的城镇化.
一、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
1,可以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虽然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历史上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要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城镇化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一规律也同样适用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可以带动经济资源重组整合,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在城镇的集聚,从而能够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促进二三产业发展.这样,就可以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可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市场和持久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若需求不足,经济便会陷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境地.城市是消费的聚集区,城镇化可以创造巨大的消费需求.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但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有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200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倍到3倍,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将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这部分人员蕴藏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就会大大提高市场的有效需求.同时城镇化发展了,农民收入来源增多了,农民就可以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费水平,把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因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开拓城乡市场,扩大消费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3、可以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水平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目前我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1亿以上, 不把这部份劳动力转移出来,就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城镇特别是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就可以通过城镇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例如城镇的基础建设、工业生产、商品的运输和交易及社区服务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城镇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据有关专家推算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GDP提高0.15个百分点,就业提高0.33个百分点.因此,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吸纳农村富佘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4、有利于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是直接相关联的,并将直接推动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在城镇化进程中,改变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和社会福利制度,将形成城乡居民在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范围及水平上的公平,城乡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渐统一.
同时,我们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完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积极构建农村服务体系,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使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一体化将逐步得以实现.我们还将通过打破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和城乡分割的市场机制,逐步实现城乡产业规划布局一体化和城乡市场的统一.这样,就会出现城乡交流日益频繁、城乡经济日益融合、城乡社会日益渗透的趋势,使得城乡一体化逐渐变为现实.
二、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82%提高至2011年底的51.2%.到2011年底,我国的城镇人口达到6.9亿人,全国设市城市已经达到657个. 在城镇的布局上,已经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并且城镇密集地区逐步形成.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化率,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城镇化率在30%以下为初期发展阶段,30%-70%为中期加速阶段,70%以上为后期成熟发展阶段.按照这一标准,中国目前进入了城镇化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
2、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要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分类指导.
我国大城市和小城市、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经济发达程度不均,这就决定着我们要因地制宜,不能走单一的城镇化道路.在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上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就业潜力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适宜大城市发展的区域就要发展大城市,适宜中小城市发展的区域就要发展中小城市,并在在中部沿海和东西部采取不同的区域城镇化模式.在区域发展上,要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因此,在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强城镇之间的网络化联系,有序推进城镇群内部的城镇之间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在中部地区要把县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中小城市,同时提高小城镇发展动力,完善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西部地区要重点发展工贸、旅游和边贸小城镇,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提高为周边农村地区服务的水平.
(2) 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首先要改革二元户籍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和户口登记制度,逐步实行户籍制度的城乡一体化管理,还要深化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改革,推动农民实现身份、心理、社会认知生活环境转变.二要建立公平的就业政策.要取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体系.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要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法定假日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试点农民工养老、工伤、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城市教育、住房、医疗等资源向农民工开放,降低农民进城成本,促进农民由就业型向居住型转变.四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长期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3)要加大产业支撑力度,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就不可能有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因此我们要把推进城镇化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引进关键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吸纳社会资源,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要紧密结合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城镇的功能和性质,确立城镇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使工业和第三产业成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加快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有效地支撑和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4)要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规划对城镇化起着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决定着城镇化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因此我们要在城镇化过程中把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各自的特色,把构筑科学合理、城乡统筹的发展空间形态作为规划的目标 .一方面,城镇规划要用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合理安排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规划,要坚持统一原则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改进规划手段和方法使其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把规划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
(5)要推动城镇化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加强城镇管理,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我们要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创业环境.
(六) 要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有机协调的,二者是城市与乡村在 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等要素上的交融、偕同发展的过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两者协调起来,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首先,要消除农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户的二元体制性障碍,让进城农民工在住房、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市民享受同等的待遇.其次,要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农民和城镇居民同等享受财政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另外,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还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高端高效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总之,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② 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在我国城镇化复较慢的地区制,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生产或外出打工,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农民在餐饮、娱乐、旅游、医疗保健、体育等方面的消费很少甚至没有,第三产业在农村地区无法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农民收入低下→消费动力不足→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民无法从第三产业中受益→农民增收缓慢”的不良循环。许多国外学者通过实证和理论验证,产业结构遵循着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逐步向第三产业的方向递进,即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从各国城镇化进程发展结果来看,城镇化偏重于发展第三产业,而非发展工业。
还有一个。。。看下吧。。http://www.macrochina.com.cn/zhzt/000053/003/20010429003739.shtml
③ 生态城镇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1、产品高端化模式
坚持走高科技、高含量、高生态、高产出的高端、高效农业道路,最终形成产品高端化模式;
2、产业集群化模式
坚持走特色化、专业化、体系化的产业发展道路,最终形成产业集约化模式;
3、管理工业化模式
坚持走科学的、合理的、规范的龙头企业为主、专业合作社为辅、村民参与的管理道路,最终形成管理工业化模式;
4、实施生态化模式
坚持走节约的、可持续的、绿色的、生态的环境保护道路,最终形成实施生态化的模式。
5、创意人文化模式
坚持走“文化”、“科技”、“产业”三者之间融合的创意道路,最终形成创意人文化模式。
④ 第一二三产业如何影响城市化发展怎么去想这个问题
第一产业,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其范围各国不尽相同。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第二产业,是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中对产业划分中的一个产业部门,指以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产业部门。第三产业指的是服务业,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很大,城市化就免不了要工业化,增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削减第一产业,第二和第三产业则就近于城市的地理位置等,比较复杂,我就不多说了,毕竟这里是星际吧。城市化开局,单兵营双开,VF跑四辆火车,接隐形女妖骚扰,三基地放下去爆坦克,出渡鸦等
⑤ 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贡献是不是最明显的
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1)产业结构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而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二者几乎同步进行,即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每上升1%,城市化水平也提高1%。如果第一产业比重低,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比较高,则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反之亦反。
长期以来,西部由于受到观念、制度、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十分缓慢。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直接导致了不合理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滞留于农村,影响了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是西部城市化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
(2)经济增长
从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步伐。由于经济发展使经济收入增加,人们的需求也随之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高层次的需求会随之产生,但不同层次的需求收入弹性是不同的。在众多商品中,农作物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人们对该类产品的实际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相对减少;相反,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收入增长导致对它们的需求更快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会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动也必然带动投入结构(资本与劳动的投入)和产出结构相应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导致资本与人口在空间的高度集聚,并因此加快城市化步伐。
(3)资金状况
城市化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结构转换与升级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问题是区域的工业化过程,这个过程导致对资金的强烈需求。一方面,工业化特别是农村工业化需要足够的资金积累用于发展制造业及相关的资金密集、周转时间长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城市化要为农村人口的转移提供足够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要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中心就需要建设现代化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些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
(4)区位因素
世界上的各种资源不是均衡分布的,因此城市总是在那些地理、气候、图纸、矿藏条件和原有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产生和发展;并不断吸引人口与资本向其中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好的城市聚集,从而体现出不同的效益差别来。所以,滨海的良港、河流的两岸、铁路的沿线,不仅城市数量多,而且规模大、发展快、效益好;相反,“穷乡”则往往处于“僻壤”。地理位置沿海、沿江的城市或临近已有大城市的地区总是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又因为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造成了资源供给的地区价格差异,从而影响城市的分布和工业布局。自然资源匮乏或长期难以利用的地区,其城市化水平总是落后于资源丰富、或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 (5)基础设施状况
随着经济发展,各种资源要素,包括人力资本、医疗卫生状况、通讯交通设施等在特定区位形成了大量集聚,这些因素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发挥着积极的决定作用。根据集聚经济理论,城市经济具有规模递增的特点,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可以提供较好的基础设施、较完善的生产、金融、信息、技术、医疗卫生等服务以及较集中、有规模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因而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城市吸引力,所以又会进一步推进城市化的发展。 交通状况的改善有助于增加地区的可通达性,缩短城市与农村的空间距离感,从而推进城市化进程。西部资金匮乏,技术落后,且地形复杂,进行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极大,使西部交通建设十分落后。2001年全国铁路总里程为58,655公也与东部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交通通讯条件的落后,进一步阻断了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联系,加大了西部地区推进城市化的难度。
(6)政策支持
客观上说,中国东西部地区城市的非均衡发展,既是历史过程的沉淀和延续,又是政策战略导向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国家在东部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各种基础设施;给予东部企业种种优惠;在沿海地区设立特区、开放城市、保税区等,极大地推动了东部地区城市化的进程。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深圳从80年代初的小渔村迅速成长为国际性的现代化都市。而西部地区,国家没有采取这一系列措施,长期以来作为东部地区资源的提供地、产品的销售市场,城市化进程自然缓慢。
(7)外向化程度
区域的开放程度也是影响城市化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区域的开放度越高,则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越迅速,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从而有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进口替代内向度高,城市的开放性小,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滞缓,城镇的动力机制较弱,因而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较低。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替代阶段,工业吸收劳动力的速度一般只有2.5%—3%,与人口增长差不多;而出口导向则外响度高,城市的开放性大,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频繁而量大,城镇的动力机制较强,因而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较高。发展中国家在此阶段,工业吸收劳动力的速度普遍达到5%—6%,几乎是进口替代阶段的两倍。韩国和台湾就是以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来加速工业化,并推动城市化。
(8)科教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和成果的普遍推广和应用,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增长;同时深刻的改变产业结构、劳动组织结构和物质空间结构,影响城市化进程。科技的推广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会大大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城乡文明的融合;同时深刻改变就业结构、劳动组织结构和物质空间结构,推进城市化进程。而西部在科技进步和教育水平上长期落后于东部地区。2000年西部文盲率和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高于东部,而具有初中教育程度、高中及中专教育程度、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则远远低于东部,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教水平的落后进一步影响了西部经济的活力加深了城乡文明的隔阂,加大了西部推进城市化的困难。
(9)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城市化获得了新的动力。实际上,不论是在发达的西欧工业国还是新兴的亚洲工业国,在城市化早期阶段,农村及农业的发展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因各国国情的差异而有不同的体现。就亚洲国家来看,则体现在一是无论农业的发深度开发还是农村地区工业化的加快,都提高了农村地区对人口容纳能力;二是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了托达罗所谓的农村与城市之间预期收入的差距,同样起到了缓解人口向城市迁移压力的作用;三是农业及农村的发展扩大的城市工业及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及需求。四是建立在农村发展基础上的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合理的城镇体系的形成,从而促进城镇化的持续发展。
(10)人口密度
根据一般经验,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相应的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密度较高,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村人口不能依赖土地生存,或者说有限的土地不能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料,他们有更强的压力和动力从事工业生产和服务业,工业和服务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能提供较多的就业,而且城市发达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给城市居民提供了较高的收入,收入差距吸引更多的农业劳动者进入城市;城市优越的生活居住条件,也对乡村居民产生和大的吸引力。这促使乡村人口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远高于西部地区,相应的,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远大于西部地区。
⑥ 城镇化发展对什么产业最有利
主要会对以下产业或者说行业有比较大的利好!
一、汽车,特别是适合农村的微型汽车会是特此的利好;
二、建材,水泥、钢材等;
三、家电,适合农村的各种家电都可以顺利进入农户;
四、连锁企业,城镇化后农村人口比较集中,连锁的企业可以在农村开更多的商店;
五、银行,对银行绝对是利好,很多小的商业银行可以转移城市主战场,到竞争不是很激烈的农村去生存。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行业,就不一一列出了!
⑦ 城镇化主要会带动那些产业
城镇化主要是原来周边的农村土地被收国有,而国家利用土地进行的一系列土地资源开发、综合环境整治、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工作,有助于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
金融业,房地产行业,电子通信行业,基础性商业,服务性行业,餐饮娱乐行业等等。。。。。。
可以做餐饮行业或者别的投资小风险小的行业,希望能帮助你。
⑧ 城镇化发展将对国内哪些行业和板块产生影响
,在中小城市拥有丰富且廉价土地的上市公司
。例如武汉地区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福星股份(000926)。城镇化提升速度最快的中西部省份,包括河南、湖南、安徽、陕西、重庆、广西、内蒙等省市,目前这些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于东部地区。还有,顺发恒业等上市公司其次
,建工机械
,相关公司如宁波建工(601789)、华菱星马(600375)、冀东装备(000856)、达刚路机(300103)、太原重工(600169)、中泰桥梁(002659)等。
再者
,建筑建材
,城镇化拉动了对建材的整体需求,重点关注水泥与管道。例如同力水泥、秦岭水泥、冀东装备(水泥机械)、金叶珠宝(000587)(装饰材料)、金洲管道(002443)等。
第四
,电气设备
,小城镇化发展可以扩大电力设备的需求,如正泰电器(601877)、汇川技术(300124)等等。
第五
,在中小城镇布局商业网络的商业股
,例如,重庆地区唯一的商业类上市企业重庆百货(600729),网点规模扩张迅速,受益于西部地区城镇化。另外,合肥百货(000417),银座股份(600858)等区域百货龙头也将受益。
第六
,汽车
,汽车的使用使小城镇星罗棋布的特点和效益得以彰显,利于对空间的优化布局。如潍柴动力(000338)、上汽集团(600104)。
第七,医疗医药等配套行业,
从经济发展内涵来讲,未来城镇化建设依然要围绕社会民生问题展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必定出现医疗、养老、就业等问题,由此可见医疗、环保、低端产业链升级、文化教育等行业个股是可以值得长期关注的。
中央工作会议,对城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
这八个字,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智能股票最多了,也最容易见到业绩,三年前的大华借助的就是城市的安防,首先地上的,智能建筑(达实智能 ),节能(太阳能,地热能),智慧交通(易华录 ,银江股份 ,等),安防(大华等),地下管廊(蓝英装备 )
绿色,就是那些园林股了,又有大前途
⑨ 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什么关系
新型城镇化,需要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倾斜。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新市民的能力,鼓励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产业向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辐射,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集中,逐步形成集聚规模经济优势,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加快发展以及扩大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⑩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重点发展那些产业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按照上面的解释,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有房地产、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行业绝对是最先要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