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产业和城市如何互动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以城市化研究为主题,以产业集聚为切入点,在吸收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及竞争力经济学等各种经济学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钻石理论、因子分析法、竞争力排序、产业关联分析、区位、商等实证分析方法对城市化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研究,这些实证研究视角独特,特点突出。
本书共分八章,包括:绪论、城市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实证分析、制度变迁与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机制——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作用机理、中心城市与产业集聚、小城镇成长与非农产业集聚,另外附录中对相关个案进行了分析。
本书可供经济研究人员、分析人员、管理人员等经济工作者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贰』 城市定位与产业发展关系
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种资源,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与理念。定位是建立品牌的灵魂,城市品牌存在的价值是它在市场上的定位和不可替代的个性。因为定位的实质就是将城市放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给它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由此而形成这个城市鲜明的品牌个性。大多数未能从战略定位的角度来考虑城市的全盘发展,只是基于市容美化、地产规划和招商引资等单一因素考虑,一窝蜂地搞城市绿化和所谓形象工程。
如:2006’首届黄龙溪国际古镇风情节。由【雨浓国际】策划与执行这一次的国际古镇风情借被称为龙溪“第一次品牌革命”,形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学习的“黄龙溪模式”。其成功原因就是抓住了黄龙溪“蜀汉第一古镇”为城市制定系统、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雨浓国际】历时三年,将一个曾每年仅30万游的小镇经过抓重点,突特色一跃在仅仅一个春节使旅游游客数量高达到80万次。其在风情节期间游客数量达到50万人次以上。这还不包括周末等其它小节日的游客数量。黄龙溪迎来了久违“旅游年”,景区内的经营户一个黄金周的收入比以往全年还要多。
其成功原因就在于【雨浓国际】经过科学,专业的策划实力为黄龙溪制定系统,长期的发展规划保证城市品牌推广既吻合时代发展方向,又能根据实际情况做针对性的推广。
『叁』 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贡献是不是最明显的
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1)产业结构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而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二者几乎同步进行,即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每上升1%,城市化水平也提高1%。如果第一产业比重低,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比较高,则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反之亦反。
长期以来,西部由于受到观念、制度、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十分缓慢。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直接导致了不合理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滞留于农村,影响了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是西部城市化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
(2)经济增长
从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步伐。由于经济发展使经济收入增加,人们的需求也随之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高层次的需求会随之产生,但不同层次的需求收入弹性是不同的。在众多商品中,农作物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人们对该类产品的实际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相对减少;相反,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收入增长导致对它们的需求更快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会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动也必然带动投入结构(资本与劳动的投入)和产出结构相应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导致资本与人口在空间的高度集聚,并因此加快城市化步伐。
(3)资金状况
城市化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结构转换与升级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问题是区域的工业化过程,这个过程导致对资金的强烈需求。一方面,工业化特别是农村工业化需要足够的资金积累用于发展制造业及相关的资金密集、周转时间长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城市化要为农村人口的转移提供足够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要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中心就需要建设现代化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些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
(4)区位因素
世界上的各种资源不是均衡分布的,因此城市总是在那些地理、气候、图纸、矿藏条件和原有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产生和发展;并不断吸引人口与资本向其中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好的城市聚集,从而体现出不同的效益差别来。所以,滨海的良港、河流的两岸、铁路的沿线,不仅城市数量多,而且规模大、发展快、效益好;相反,“穷乡”则往往处于“僻壤”。地理位置沿海、沿江的城市或临近已有大城市的地区总是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又因为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造成了资源供给的地区价格差异,从而影响城市的分布和工业布局。自然资源匮乏或长期难以利用的地区,其城市化水平总是落后于资源丰富、或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 (5)基础设施状况
随着经济发展,各种资源要素,包括人力资本、医疗卫生状况、通讯交通设施等在特定区位形成了大量集聚,这些因素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发挥着积极的决定作用。根据集聚经济理论,城市经济具有规模递增的特点,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可以提供较好的基础设施、较完善的生产、金融、信息、技术、医疗卫生等服务以及较集中、有规模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因而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城市吸引力,所以又会进一步推进城市化的发展。 交通状况的改善有助于增加地区的可通达性,缩短城市与农村的空间距离感,从而推进城市化进程。西部资金匮乏,技术落后,且地形复杂,进行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极大,使西部交通建设十分落后。2001年全国铁路总里程为58,655公也与东部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交通通讯条件的落后,进一步阻断了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联系,加大了西部地区推进城市化的难度。
(6)政策支持
客观上说,中国东西部地区城市的非均衡发展,既是历史过程的沉淀和延续,又是政策战略导向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国家在东部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各种基础设施;给予东部企业种种优惠;在沿海地区设立特区、开放城市、保税区等,极大地推动了东部地区城市化的进程。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深圳从80年代初的小渔村迅速成长为国际性的现代化都市。而西部地区,国家没有采取这一系列措施,长期以来作为东部地区资源的提供地、产品的销售市场,城市化进程自然缓慢。
(7)外向化程度
区域的开放程度也是影响城市化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区域的开放度越高,则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越迅速,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从而有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进口替代内向度高,城市的开放性小,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滞缓,城镇的动力机制较弱,因而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较低。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替代阶段,工业吸收劳动力的速度一般只有2.5%—3%,与人口增长差不多;而出口导向则外响度高,城市的开放性大,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频繁而量大,城镇的动力机制较强,因而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较高。发展中国家在此阶段,工业吸收劳动力的速度普遍达到5%—6%,几乎是进口替代阶段的两倍。韩国和台湾就是以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来加速工业化,并推动城市化。
(8)科教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和成果的普遍推广和应用,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增长;同时深刻的改变产业结构、劳动组织结构和物质空间结构,影响城市化进程。科技的推广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会大大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城乡文明的融合;同时深刻改变就业结构、劳动组织结构和物质空间结构,推进城市化进程。而西部在科技进步和教育水平上长期落后于东部地区。2000年西部文盲率和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高于东部,而具有初中教育程度、高中及中专教育程度、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则远远低于东部,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教水平的落后进一步影响了西部经济的活力加深了城乡文明的隔阂,加大了西部推进城市化的困难。
(9)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城市化获得了新的动力。实际上,不论是在发达的西欧工业国还是新兴的亚洲工业国,在城市化早期阶段,农村及农业的发展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因各国国情的差异而有不同的体现。就亚洲国家来看,则体现在一是无论农业的发深度开发还是农村地区工业化的加快,都提高了农村地区对人口容纳能力;二是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了托达罗所谓的农村与城市之间预期收入的差距,同样起到了缓解人口向城市迁移压力的作用;三是农业及农村的发展扩大的城市工业及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及需求。四是建立在农村发展基础上的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合理的城镇体系的形成,从而促进城镇化的持续发展。
(10)人口密度
根据一般经验,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相应的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密度较高,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村人口不能依赖土地生存,或者说有限的土地不能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料,他们有更强的压力和动力从事工业生产和服务业,工业和服务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能提供较多的就业,而且城市发达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给城市居民提供了较高的收入,收入差距吸引更多的农业劳动者进入城市;城市优越的生活居住条件,也对乡村居民产生和大的吸引力。这促使乡村人口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远高于西部地区,相应的,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远大于西部地区。
『肆』 特色小镇对城市的产业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解决当前我国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问题,推动我国城镇发展方式转变,践行新型城镇化道路。
1、从专业化需求出发,增强城市创业创新能力。
特色小镇在发展中,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很好地解决了政府不专业的问题。
2、降低开发尺度,实现小镇、人口和环境的有机融合。
我国传统以新城新区为主的城市空间扩张模式,使城市居民缺乏归属感和体验感。
3、创新运营模式,提高城市、产业与人口的紧密度。
特色小镇注重发挥当地企业、居民、村(社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小镇的规划建设,使各类市场主体和当地居民成为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主体,实现小镇发展主体多元化。
4、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经济发展规律表明,成本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发展成本越低,则竞争力越强。随着经济增长乏力的延续,在城市空间快速扩张以后,一些地方对维护城市运营的投入压力在增加。
『伍』 第一二三产业如何影响城市化发展怎么去想这个问题
第一产业,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其范围各国不尽相同。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第二产业,是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中对产业划分中的一个产业部门,指以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产业部门。第三产业指的是服务业,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很大,城市化就免不了要工业化,增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削减第一产业,第二和第三产业则就近于城市的地理位置等,比较复杂,我就不多说了,毕竟这里是星际吧。城市化开局,单兵营双开,VF跑四辆火车,接隐形女妖骚扰,三基地放下去爆坦克,出渡鸦等
『陆』 城市定位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种资源,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与理念。定位是建立品牌的灵魂,城市品牌存在的价值是它在市场上的定位和不可替代的个性。因为定位的实质就是将城市放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给它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由此而形成这个城市鲜明的品牌个性。目前国内的城市之所以缺乏个性、雷同,大多数未能从战略定位的角度来考虑城市的全盘发展,只是基于市容美化、地产规划和招商引资等单一因素考虑,一窝蜂地搞城市绿化和所谓形象工程。在市场调研基础上确定未来城市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的形象,首先要考虑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其他相同性质的城市相比,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另外,要考虑社会公众对定位的认同;其次,要根据投资者甚至国际社会的认同来确定自己的发展定位,以使未来品牌形象能够体现城市规划和投资硬环境建设对投资者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城市形象的国际化取决于国际社会对你定位的认可,而不是主观的硬性宣传。 一个城市城市品牌只有传承它所固有的特色,汲取其历史和文化的营养不断塑造和美化自己,才会具有真正的魅力。城市定位就是从功能和文化两个方面融合起来,形成其特色和个性,这样形成的定位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最终在市场上会转化为对目标受众的承诺。
雨浓智慧 编辑
『柒』 城市定位与产业发展
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种资源,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与理念。定位是建立品牌的灵魂,城市品牌存在的价值是它在市场上的定位和不可替代的个性。因为定位的实质就是将城市放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给它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由此而形成这个城市鲜明的品牌个性。大多数未能从战略定位的角度来考虑城市的全盘发展,只是基于市容美化、地产规划和招商引资等单一因素考虑,一窝蜂地搞城市绿化和所谓形象工程。
如:2006’首届黄龙溪国际古镇风情节。由【雨浓国际】策划与执行这一次的国际古镇风情借被称为龙溪“第一次品牌革命”,形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学习的“黄龙溪模式”。其成功原因就是抓住了黄龙溪“蜀汉第一古镇”为城市制定系统、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雨浓国际】历时三年,将一个曾每年仅30万游的小镇经过抓重点,突特色一跃在仅仅一个春节使旅游游客数量高达到80万次。其在风情节期间游客数量达到50万人次以上。这还不包括周末等其它小节日的游客数量。黄龙溪迎来了久违“旅游年”,景区内的经营户一个黄金周的收入比以往全年还要多。
其成功原因就在于【雨浓国际】经过科学,专业的策划实力为黄龙溪制定系统,长期的发展规划保证城市品牌推广既吻合时代发展方向,又能根据实际情况做针对性的推广。
『捌』 “会议产业”对“城市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城市发展会议产业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有:
首先,发展会议产业与国家高度重视旅游业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目前,国务院把旅游业推到了“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高度,号召各界大力发展旅游业,推动旅游业向高端方向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旅游业高端市场核心组成部分的商务旅游(会议、展览旅游又是商务旅游的主要组成部分),必然成了业界关注的重点。
其次,能够满足会议产业链各方的实际需求:
1、会议组织者。各类会议组织者希望各个城市都能够高度重视会议产业,能为他们在该城市举办国际、国内会议提供必要的协调、扶持。
2、会议中心、会议酒店及各类会议服务机构。政府部门加强会议接待场所、各类会议服务机构的管理、协调等,有利于其相互间展开良性竞争,进而促进区域会议产业健康发展。
其三,除了具有较高的利润额之外,会议产业具有很强的经济拉动性。会议产业与旅游业、展览业一样,同样具有很强的经济拉动作用。虽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会议对区域经济的拉动系数有所不同,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会议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一般可以达到1:5以上。
『玖』 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的关系
所谓来产业规划,是指综合运用各源种理论分析工具,从当地实际状况出发,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及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对当地产业发展的定位、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链、空间布局、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实施方案等做出一年以上的科学计划。城市规划"是规范城市发展建设,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
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常常包括城市片区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的复杂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
『拾』 城市发展历程与产业发展形态有什么关系
加快城市化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力发展文专化产业亦是属文化界和经济界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然而,长期以来,两者往往被当作各自单行独立的过程,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发展之间密切的内在互动联系没有得到理论界应有的重视。从文化产业发展一端来说,文化产业化进程更多地被看作是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与结果,或者被看成是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产物。而城市的发展更多地只是被赋予经济的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被当作工商产业扩张的容器。这种二元分离的理论研究与现实发展倾向,有可能导致以下一些有害的结果:一是城市的文化产业功能被忽视,在城市规模扩张过程中,不能为文化产业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二是文化产业的经济社会功能被减缩,文化产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促动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因此,有必要重新调整理论和发展视角,把文化产业和城市纳入一个统一的发展框架中加以考察,了解它们的相关互动作用与相得益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