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宁波大学的人文地理中区域研究与城乡发展这个方向怎么样,导师如何,就业如何和城市规划关系大吗
毫无疑问,宁波大学的人文地理行猛学虽然名气不大,但跟浙江师范大学比起内来,还是好一些的。
至于容你说的专业方向,这要看你选什么导师,导师是做什么的,你的方向就会是什么。
宁波大学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生考试,可以选择考数学或者另一门专业课,难度适中,考取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而且公费比例非常高,读研基本花费很少,宁波的地缘优势档渗桥明显,城市规模适中,发展速度较快,喊迅是个值得选择的地方。
『贰』 宁波海曙区新高路23号什么时候拆迁
有七个方面可以帮助楼主判断这个地区是否拆迁
一 首先要注意如果需要征收房屋,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要求。
如果有其他利益性的目的和不利因素掺假是违法的,但这个方面的整体判断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 征收公告发布要求
要注意征收目的房屋征收决定做出的时候应当及时的向大家公告,公告应当附有房屋征收安置补偿方案,并且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孙咐耐是否有告知被征收人具有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等权利的内容。
三 安置补偿的制定要求
关于安置补偿方案来说,拟定的征收安置补偿方案需要进行论证并予以公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征求公众的意见(期限不得少于30日)。如果大家不认可的,政府就应当组织召开听证会,根据听证会情况修改方案。
四 征收标准规划的要求
在征收过程中,具体可以参考查看征收项目是否符合标准规划。例如说:
1.发展改革部门审查项目是否项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城乡规划部门审查项目是否符合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
3.国土资源部门审查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旧城改建、保障性安居工程需要征收的,因审查是否列入上一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这部分需要结合信息公开申请这一环节进行检验。
五 这房屋面积测量调查统计结果的要求
要注意征收方在对房屋的权属、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情况组织调查登记后,是应当向征收范围内的被征收人公布相关情况的。
六 无证房的区别对待
如果是没有经过登记的建筑不能以违法建筑一概而论。作出房屋征收则春决定前,应当对征收范围内未经登记的建筑进行调查、认定和处理。如果认定为合法建筑或者是未超过批准期限的临简轮时建筑,就应当给予补偿。
七 选择房屋评估机构条件
对于房屋评估机构的选择也要注意是被征收人协商选定的,如果协商不成可以通过多数决定、随机选定等方式来确定。
『叁』 宁波市奉化市莼湖镇袁岙村有什么发展计划,政策吗
是的……不、一切为了你自己去争取和
『肆』 宁波江北区慈城镇新城开发如何规划
中国(慈城)21世纪小城镇建设与发展论坛
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宁波市慈城古县城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主办,江北区慈城古县城保护与开发管理委员会、江北区慈城镇人民政府、慈城古县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慈城)21世纪小城镇建设与发展论坛”,将于9月16日在宁波金港大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等高层专家领导将参加本次论坛。本次论坛宗旨是依托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高层平台,通过联合国家有关部委和高级机构参与,交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经验,探索21世纪我国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新路子;全方位展示慈城发展的美好前景,探讨完善作为慈城小城镇建设的主体项目——慈城新城的总体规划,推介新城,从而让世界和中国认识慈城,了解慈城,共同建设慈城。
慈城新城位于慈江南面沿官山河两岸,东至狮子山,西到中横河,北到慈江,南至北外环线。为满足慈城中心镇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慈城区域土地、环境、现状等的综合评估和分析,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的浙江省重点项目慈城新城开发建设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已全面启动。作为宁波市“中提升”战略实施的又一重要功能区块,慈城新城以“传承历史、展示现代、引领文化”为发展思路,集文化产业、商务办公、度假休闲、娱乐旅游、商业零售、行政服务、商贸功能为一体,着力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和高品质郊区居住区,使慈城新城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的典范。
本次论坛的召开,将为我国21世纪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向,而作为中国21世纪小城镇小城镇典范的慈城新城也将在小城镇建设的领域中发挥其导向作用
『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宁波文化建设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具有鲜明宁波特色的。谢谢,急。
作为宁波来讲,就要坚定不移落实“两创”总战略,勇于担当、发挥优势,努力走在“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的前列。特别是要牢牢抓住浙江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的重大机遇,大力弘扬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的“三思三创”精神,全面实施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加快构筑现代都市、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提升生活品质“六个加快”战略,实现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努力成为发展质量好、民生服务好、城乡环境好、社会和谐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为全省发镇友展大局作出新贡献。
在建设经济强省中发挥主力作用。宁波经济总量、工业产值、财政收入均占全省20%左右,在建设经济强省中负有重要使命。未来五年将投资8000亿元,实施400个重大产业项目,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集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重点是加速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实施“4+4+4”工业转型升级工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力争形成若干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完善扶持政策,运用金融、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推动资源要素配置向实体经济倾斜,引导民营企业、民间资本脱虚向实,做大做强做优做久实体经济。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延伸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提高生活性服务业附加值,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态,把宁波打造成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国际会展之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长三角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十大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大高端科研机构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建设国内一流的创业创新基地和智慧产业基地。
在发展海洋经济中发挥引领作用。宁波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示范区,要勇挑重担、示范引领,推动海洋经济大跨越大发展。计划投入1000亿元建设国际强港,加快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高水平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梅山保税港区、大榭开发区等重大明游平台,启动宁波三门湾区域整体开发,加快象山海洋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两岸经贸合作石浦实验区建设,形成一批承载能力强、建设档次高的海洋经济发展大平台。抓好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进口商品专业市场建设,推动宁波港向国际强港转型迈进。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力争建成浙江规模最大、功能最强的海洋产业集聚区。
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宁波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比较好,已第一个进入城乡融合发展阶段。下一步要按照省党代会提出的加快形成现代化都市区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着力构筑全域都市化发展格局。计划五年投资9000亿元用于现代都市建设,建成50个重要功能区块、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施“三江六岸”拓展提升工程,下大力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新城新区开发和老城区空间整理,建设一批大型城市综合体,整治一批老小区和背街小巷,使城市形象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深化8个卫星城市建设试点,在完善基础设施、延伸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市民化等方面加大力度,使卫星城市成为都市功能的拓展区。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农房“两改”,加快城乡公路公交、供水供电、信息通讯联网对接,抓好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推动“16+3”激旅销相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
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样板作用。按照中央对宁波提出的“培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都市从整体上创新社会管理的样板”的要求,注重整体性规划,实行项目化推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今年突出抓好10个重点推广项目和10个重点建设项目,放大创新试点的示范带动效应,努力使“盆景”变为“风景”。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根本,深入推进普惠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计划五年投资925亿元建成80个重大民生项目,实施“八大民生工程”,千方百计提高平均线以下群众收入水平,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深入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深化文化惠民工程和“文明宁波”系列活动,打造百姓身边的文化家园,筑牢全市共有的精神家园。
『陆』 宁波市十大工业产业园区是那几个
市科技园区:规划面积18.9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为电子信息等都市型高新技术产汪源业基地和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力争成为全市主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浙江省技术创新基地、国家级高搏陵扰新技术产业园区。
市机电工业园区:位于镇海骆驼西南部,跨镇海、江北两区。重点发展机械、电子等一、二类产业。江北工业科技园区:位于江北洪塘镇两侧,主要发展无污染的一类工业。
海曙科技园区 主要发展一、二类工业。
鄞州的石碶镇、古林镇和集士港镇工业园区,主要发展一、二类工业。
鄞州工业产业园区:位于潘火立交桥东南面,含鄞州中心区工业园区及高新园区,主要发展一、二类工业。
市化学工业产业园区:2020年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重化工及精细基旦化工类产品。
镇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发展一、二类工业。
市纺织工业产业园区:位于北仑小港江南出口加工贸易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织造业。园区远景规划在慈溪三北至范市的濒海地带,规划面积10 平方公里。
宁波明州工业产业园区:位于鄞州区西南部和奉化北部,横跨奉化江两岸,控制性规划面积约8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一、二类工业。至2020年规划的启动区面积为27平方公里,并计划在该工业区内,从鄞州中心区沿甬临线到奉化江口镇,规划建设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中国服装产业园,力争建成全国著名的服装产业园。
江北工业产业园区:位于慈城杭州湾大通道西侧,重点发展一、二类产业。
『柒』 当前宁波货代行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中国的货运代理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据业内人士预计,中国货代业在“十一五”期间将保持每年50-60%的速度向前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中国加入WTO,货代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竞争格局。面对国外同行的蜂拥而至和国内同行的不断崛起,国内货代公司的发展面临着转型,如何提高自身信息化水平,从而规避风险、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货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货代企业,两极分化
2004年,国际货运代理审批被正式取消,改为等级制,这标志着我国货运代理行业进入市场竞争的新时期。曾经高高在上的市场准入门槛,在一夜之间被 “砍平”,因此明孙,大量的货运代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加之中国加入WTO,无疑大大刺激了国内货代行业的快速发展。
货代企业通过投机赚取差价、获取利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么目前货代行业发展现状呈现哪些特点呢?
1、发展迅速,中小型货代公司众多
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和中国入世,使得货运代理行业不再仅仅是那些有政府背景的大公司的“独食”,更多的民运资本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大量的货运代理公司的打工者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以品牌或市场资源优势为主罩御导的加盟连锁的方式、以资本为纽带的相互持股的方式、以共同商业利益为目的的协作或合作方式等等成立货代公司,由此导致大量的中小型货代公司应运而生。
在调查采访中,杭州市世晨计算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锋告诉记者:仅就浙沪地区来说,在浙江宁波,注册在案的货代公司就超过了1500家,而以合作等形式存在的、没有独立注册的货代公司数量达到了注册公司数量的3倍还要多;在上海,注册在案的货代公司达到了10000家以上,以其他形式存在、没有注册在案的货代公司同样不少于10000家的数量,而在这众多的货代公司里面,70%以上为中小型货代公司,人员在几人到几十人不等,甚至包括以挂靠合作形式的夫妻公司。
李锋说:“任何一个差错或者风险对中小公司来说都可能是致命的,目前他们所具备的简单的信息化系统,甚至只是简单的硬件和财务软件,已经制约了其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订货、订舱、报关、报验、集装箱运输、拆装箱、签发提单等等各个环节系统性和程序化还是有所欠缺。”
2、行业发展两极分化
大量货代公司的出现,使得这个行业的发展开始进入了两极分化的过程,有些成立较早、有一定实力的公司,以合作、合资等各种方式,拓展自己的业务规模,业务流程日益变得复杂,传统的手工和简单的计算机辅助管理手段已经不适合业务的发展。同时,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公司在管理结构上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情况,由总公司到分公司,再到分公司的各个业务部门,各环节之间需要一套更加清晰、完整的管理系统,对总公司、子公司和业务部门的协同办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杭州新运船务代理有限公司IT部门经理程序告诉记者,更多的中小型货代公司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面对着国内外同行的竞争压力,中小型货代公司在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信誉度等方面,正被大公司拉开距离。加之,近几年货代行业利润的下滑,使得中小型货代公司的发展面临困难,面临着转型之痛。中小货代企业必须寻求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制定相应的市场竞争策略,谋求生存发展。
程序说:“近几年以来,新运一直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软件系统,以适应公司业务规模的发展和壮大,进行适合企业发展水平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我们大公司走向国际化的必须,也是中小公司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必须。”
信息化建设,参差不齐
我国货运代理处在初级阶段,信息化建设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分割、单一的特点。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依靠信息化提高企业跨地区、跨部门甚至跨国的协同办公能力势在必行,以此提高企业的规范化和秩序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企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
1、信息化建设差异明显
李锋告诉记者,经过业内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的推激闷链广和号召,货代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呈现两极化发展的趋势,有些规模较大的货代企业,如远洋、中远、中海等都已经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而且每年仍在加大管理力度,有的大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上超过了1000万元。
而那些小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仍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甚至有的小公司还停留在简单的人工计算。总体来说,中小型的货代公司,基本上配备了计算机硬件的产品,在软件的运用上,要么采用较为简单的财务软件,要么就是使用专门的货代行业软件,但是使用的模块非常有限,主要是费用管理、业务流程操作模块等,复杂的模块不能充分应用,不能根据数据的分析做出决策,只看报表,却不能发现在业务流程中所损失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成本。其中大部分公司并没有真正理解信息化的概念,仅是为了信息化而实现信息化。
程序认为货代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差异比较大,这也与公司的规模、发展程度有关,小公司不会大规模上信息系统,只要能满足当前业务需求的信息系统就可以,但是软件系统最好有延展性,能够根据规模的变化随时调整软件的某些模块。
2、信息化建设资金是关键
国内货代公司的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李锋告诉记者,对于国内的货代企业主来说,他们在公司的运营上基本上都上一些相关的应用软件,依靠IT系统提高公司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已经形成了共识,信息化意识有所提高,关键的问题是这些货代公司老板是否舍得投入和投入资金多少的问题,即使那些大公司,在企业信息化上的投入也不会超过10%,小公司自然就更少了。
有些公司已经具备了建立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意识,但其中大部分公司并没有真正理解信息化的概念,在公司信息化的投入上更是保守和小心翼翼,对IT的投入还有不正确的认识:能压缩IT投入,就压缩IT投入,从而导致信息化重复建设的状况发生。
李锋认为,随着更多的年轻一代货代经营者的崛起,在发展思路、意识上,对老一代的经营业主形成了挑战,信息化意识也更强。新一代的货代主将更看重和依赖信息系统,即使是小货代公司的年轻负责人也认识到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因此,货代信息化建设市场将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3、信息化建设缺乏前瞻性
很多货代公司在信息化的建设上缺乏前瞻性,记者采访的一家货代公司表现得十分典型。这家货代公司目前拥有8家子公司,业务做到了世界各地。他们在2000年上了一套软件系统,随着公司的发展,到了20004年,原先的软件系统已经远远不能适合业务发展需求了,业务规模的扩大和管理上的落后制约了这家货代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于是,这家公司不得不再次更换软件系统,包括制定新的员工培训计划和对新软件系统的财力投入。该公司IT部门的经理说:“公司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软件系统却不能适应业务流程的复杂性,业务效率在降低,一方面是公司在信息化建设上预估不足,另外一点就是软件系统的延展性不强,虽然在发展中一再调整,但是最终还是需要更换新的系统。”
李锋告诉记者,这种情况不在少数,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原有的软件系统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这些公司在某一阶段IT投入时候,考虑的不是这个软件系统的扩展性和延续性如何,考虑的是尽量减少资金的投入。毕竟,在很多公司老板的意识中做一笔业务比做一个软件投入的信息化建设要重要得多,导致了信息化投入上眼光的短浅,这在民营公司中更为明显。
对于ISV而言,其能不能提供延展性好的产品和服务,关系到与货代客户的长远合作,上面提到的那家货代公司,在新的软件系统选择上,已经放弃了原先的合作伙伴,改而寻找更好的合作伙伴,这对于ISV来说无疑丧失了一个客户,其带给货代同行的影响也不可估量。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国内的众多ISV或者SI来说,货代行业的信息化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货代公司在信息化建设上的不断升级,成为ISV或者SI绝好的市场机会。李锋说:“如今,很多公司在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规模化的过程就是信息化的过程,这也正是广大ISV的机会所在。”
用户案例
杭州新运船务代理有限公司
杭州新运船务代理有限公司是新运国际物流(控股)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之一,成立于1995年,是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批准的一级国际货运代理公司。目前新运国际物流拥有8家子公司,股东包括外运集团、外资船务公司等,综合投资超过2000万人民币。杭州新运船务代理有限公司在无船承运领域和许多船运公司及国外物流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该公司的国际集装箱运输服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今,其每月的出口箱量已达到20000 TEUS左右。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国内外竞争的激烈加剧,原有的信息系统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了,所以杭州世晨计算机有限公司根据杭州新运的的具体情况,实施了新的货代软件系统,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和管理上的科学化。目前新运拥有电脑130台以上,公司在2000年开始引入杭州世晨的货代软件系统--Transocean国际货运管理软件,其间,随着业务的扩大,不断调整软件的业务模块,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由此大大降低了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风险,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前半小时完成的单子,使用了新的系统后,10分钟就可以操作完成。
程序介绍说:“通过新的货代软件系统,能够更好地提升公司的服务能力,随着新运业务的扩大和规模的扩展,与国外同行的合作机会越来越多,信息化使我们与国外同行的业务能更好地衔接,从而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同时,国外客户也相当看重一个货代企业的信息化状况,重视企业信息化,认为这样才能更好的提供服务,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程序介绍说,世晨软件的最大好处就是易学、易用、易操作,不像有些软件那么晦涩难操作,在对员工的培训上也容易很多。员工使用这套软件更容易上手,促使整个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秩序化,使得公司管理层能够及时查看各个节点的业务情况,更好地监测业务的进程。
“应该说,信息化使得公司的发展更有保障,也赢得了更多的业务和合作伙伴。”程序说。
推荐理由:
随着货代企业数量的激增和行业竞争的加大,货代公司的发展走到了一个需要转型的关口上。如何转型、如何更好的地服务客户、如何提供增值性的服务以提升竞争力等,都成为货代经营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无疑,企业信息化是实现企业转型、提升竞争力的必走之路,因此货代软件的市场需求正在不断扩大。
杭州世晨计算机有限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一直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专注于国际货运行业软件的研发工作,并已相继向行业市场推出了功能强大的Transocean货运软件产品。该软件是针对国际货运代理公司的工作方式开发的应用软件,囊括了国际货运的全套业务流程,从明细单输入、制单、配载、调度、装箱、报关、出运、跟踪到运费收支完成、财务接口的转入、电子订舱等等,均可以满足集团公司、大中型货运公司的各种不同需求。杭州世晨在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的过程中,也确立了以客户服务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力求提供给客户满意的服务和高质量的软件产品。目前,杭州世晨已拥有500余家典型的客户,包括东方国际货运公司、华隆瑞丰、杭州新运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浙江远洋国际货运公司等一系列著名企业。
杭州世晨开发的货代软件,最大优势之一就是易学、易用、易操作。李锋告诉记者,货代行业的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开发的软件产品必须容易操作和易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新的软件系统更快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同时,世晨的货代软件在模块功能的设置上,根据货代公司的常规职能增加了智能化、自动化的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这个货代软件更强化了CRM的功能,强化对客户需求和服务的跟踪,以便在竞争中求得主动,这正是目前很多货代软件所忽略的一点。
李锋说:“这个软件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能够实现流程控制。每个流程都有一个控制点,也可以根据需要对控制点进行设置,能够更好地对销售员的工作进行监测和考核,使管理层更全面地掌握业务的进展,根据反馈回的数据,系统能够提供智能化分析,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依据。”
结束语:
货运代理行业工作联系面广,环节多,是把国际贸易货运业务相当繁杂的工作相对集中地办理、协调、统筹和理顺关系,是国际贸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货代公司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流程上也更倾向于复杂性,管理上的风险不断增加,因此信息化是其必走之路。对于ISV来说,货代行业的信息化市场十分庞大,不能仅仅局限于客户当前业务的状况来开发产品,需要提供有很强延展性的软件系统,更好的走在客户需求的前面,提前化解他们可能遇到的信息化问题,促进其进步的同时,才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进步。
方案1中小型货运公司
软件系统:世晨国际货运管理系统v8.0
软件成本:15000元
操作系统:Windows 2000及以上版本
数据库:SQL SERVER 2000
客户端电脑配置要求:20台以内,市面主流标准配置即可
服务器配置要求:主流标准配置即可
推荐使用:双核处理器大于2.4GHz,内存大于1GB,磁盘2块、采用SCSI硬盘
网络连接:局域网内部通讯
系统后期维护:免费上门实施,安装、培训;每年按软件成本的10%提取服务费
方案2中大型货运公司
软件系统:世晨国际货运管理系统v8.0
软件成本:45000元
操作系统:Windows 2000及以上版本
数据库:SQL SERVER 2000
客户端电脑配置要求:50台以内,市面主流标准配置即可
服务器配置要求:使用主流的专业服务器
推荐使用:至强处理器大于2.6GHz,内存大于2GB,磁盘2块、采用SCSI具有RAID功能的硬盘
网络连接:局域网内部通信,与分支采用互联网远程通信
系统后期维护:免费上门实施,安装、培训;每年按软件成本的10%提取服务费
方案3 大型货运集团
软件系统:世晨国际货运管理系统v8.0
软件成本:8万元
操作系统:Windows 2000及以上版本
数据库:SQL SERVER 2000
客户端电脑配置要求:60台以上,市面主流标准配置即可
服务器配置要求:使用主流的专业服务器
推荐使用:至强处理器大于2.6GHz,内存大于4GB,磁盘2块、采用SCSI具有RAID功能的硬盘
网络连接:局域网内部通信,与分支采用互联网远程通信
系统后期维护:免费上门实施,安装、培训;每年按软件成本的10%提取服务费
『捌』 宁波市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果 宁波是爱心城市,对宁波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宁波市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果,对宁波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相当大的作用;
使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农业发展基础建设渗孙卖专项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双增”,是我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推进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十五”期间政府工作的重点。为确保“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顺利实现,根据《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和《宁波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的要求,特制定2001-2005年宁波市农业发展基础建设计划。
一、“九五”回顾
“九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开始从增产战略向增效战略转变,农村经济由全面实现小康跨入了向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到2000年,凯让全市农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673.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48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69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99%,19.5%和45.5%。
(一)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全市已建成大中型水库24座,小型水库374座,蓄水量达到14.3亿立方,全市累计建成标准海塘近300公里,标准化农田50万亩,河道整治3000多公里。2000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90万亩,旱涝保收农田达到17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4.6%。全市形成用材林300万亩,经济特产林176万亩,防护林9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8.9%。拥有农机总动力187万千瓦,翻耕、排灌、收获等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道路、通信、供电、供水、广播电视、生态环境等明显改善。
(二)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九五”期间,在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全市年平均调减粮棉播种面积30.7万亩,扩种了蔬菜、瓜果、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大田种植结构开始由单一的粮棉型向粮、经饲肥复合弹性结构转变。种植业比重下降,渔、牧、林业比重上升,全市渔牧林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46%上升到2000年的51%,农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构成由“八五”末的9:83:8转变为7:82:11。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三个产业的劳力配置由“八五”末的45:35:20转变为40:36:24.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初露端倪
各地按照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到2000年,全市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10个主导产业和产品基地;拥有年加工经营额百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000余家,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的农业“三资”企业276家,农民购销大户8万多户,加工经营产值达100多亿元,外贸出口值3.32亿美元;各级各类区域性专业(行业)协会、专业生产合作社800多个,对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程服务,带动农户30多万户,一些主要农产品的产业链开始形成。
(四)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九五”以来各地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一是加快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引进繁育推广了一批国内外名特优新品种,良种覆盖率有了较大的提高,提高了单产,优化了品质。二是通过实施“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及争创农产品名牌等多种形式,加快了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三是通过农函大、农广校、农职校及“绿色证书”等形式,广泛开展农业教育和农技培训,丛逗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技术素质和农民的文化素质。通过上述措施,全市农业适用技术普及率达到了65%,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50%,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但是,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发展受资源约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村生态环境较差;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城镇化进程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趋缓;农业投入不足,基础不稳;农业科技进步不快,劳动力素质低下。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生活质量不高,城乡差别扩大,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十五”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时期,也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关键性意义的重要时期。“十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WTO的加入、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出现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都将给我市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一)指导思想
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主题,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民知识化,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建立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科技支持作用明显增强、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社会化服务功能比较齐全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和生态体系。
(二)基本目标
“十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农村产业布局比较合理,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基本适应,城镇化梯度推进的框架基本形成;初步建立城郊型、外向型、辐射型、生态型的农业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框架。到2005年,农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360亿元,年均增长11.5%,其中农业总产值180亿元,年均增长4%,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农村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30%以上;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到30%以下;城镇常住人口比重达到5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
1、农业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初步建立起有效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主要海塘防风潮能力达到20-50年一遇,姚江流域防洪排涝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奉化江达到10年一遇。基本完成市区及重点县城防洪工程。初步形成节水型农业灌溉体系,到2005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0%以上,农田旱涝保收面积达到60%以上,建成标准化农田150万亩。初步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形成200万亩生态林、200万亩兼用林、200万亩经济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机总动力达到214万千瓦,农业生产主要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2、产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对资源优势、产品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较大的创汇蔬菜、竹业、海水养殖、榨菜、水果、茶叶、蔺草、远洋渔业、畜禽、花卉等主导产业和产品,初步实现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到2005年,10个主导产业和产品的总产值达到80亿元以上,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5%以上,形成以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连接农户、产加销紧密结合的产业化经营机制。
3、科技对农业的支持作用明显增强。到2005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以上,农业适用技术普及率达到80%。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明显提高,创造出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农牧业良种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的培训,每年有1万名以上农民获得各类农业技术证书,农民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万人,农村劳动力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4、外向型农业进一步发展。到2005年,全市农产品及初加工品出口额达到5亿美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8%上升到22%。
5、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围绕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到2005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信息网络、科技推广、良种繁育、供给保障、运销服务及质量监测六大服务体系。95%的镇(乡)和85%的村建立起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三、建设重点
(一)水利基础设施
1、防洪治涝工程。完成标准海塘建设,加强建成海塘的维护和管理;加快以甬江水系为主的流域治理,重点建设姚江综合整治工程、鄞东南防洪排涝工程和慈溪北排杭州湾工程;加强防洪防涝体系建设,重点完成“三江六岸”及宁海、奉化、余姚城关和鄞州中心区的防洪工程;继续抓好病险水库、水闸的加固;实施山区、半山区小流域治理。
2、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加快水资源开发,基本建成周公宅水库;开工建设白溪水库引水工程;争取开工建设沙地、溪下、葛岙、上涨等水库;做好跨流域引水工程的前期工作。
3、农田水利工程。完成平原河道整治3000公里;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新建标准农田1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5万亩;新建和改造机耕路500公里。
(二)围涂工程
以围涂造地、盐碱地改造和废荒地开发为重点,进一步开发土地资源,力争围涂面积达13.6万亩。完成慈溪四灶浦西侧围涂工程,建设镇海蟹浦围涂工程,争取宁海蛇蟠涂、象山大目涂二期围垦工程开工建设。
(三)生态工程
实施绿色工程,营造“山青、水碧、天蓝、地绿”的生态环境。着重抓好甬江、余姚江、奉化江总长度151公里的生态林带建设和六大干线全长375公里公路两侧的高标准绿化,以及奉化江口至溪口的沿线观光生态带工程。新增水土涵养林10万亩,封山育林100万亩,完成退耕还林5万亩,扶育改造用材生态兼用林50万亩,建设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建设园林式村镇100个,完成植树550万株,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47.1万亩。加强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开展象山港环境容量研究,规划建设南韭山列岛海洋渔业自然生态保护区。积极开展渔业增殖放流,加快海洋农牧化发展。积极实施生态农业,推广应用复合有机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及各种生物技术,扩大有机茶叶、有机水果和有机蔬菜面积,发展绿色食品,加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
(四)农业机械化工程
建设8-10个区域性的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站),完善农机服务网络。重点发展开掘机械、大棚作业机械、河道清淤机械、滴灌喷灌机械、水产养殖机械和茶叶修剪、采摘、加工机械。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水稻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五)渔港建设工程
续建完成象山石浦渔港,新建奉化桐照一级群众渔港,规划建设宁波海洋渔业总公司和北仑穿山一级渔港,带动二、三级群众渔港建设,逐步完善其它群众渔港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市80%以上的渔船能就近安全避风。
(六)产品基地建设
①大田经济作物:城郊平原重点建设以设施化、高科技为特征的观光、休闲农业基地。继续扩大以杭州湾南岸、三门湾北岸为重点的出口创汇蔬菜基地,出口蔬菜总量从目前的4万吨扩大到8万吨,其它平原地区根据资源特色和基础设施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②林特生产:新增笋用林和竹笋两用山7万亩、各类食用菜竹20万亩、新建5万亩有机茶基地和1万亩宁波白茶基地、发展脐橙、柑桔、蜜梨、枇杷等名优水果5万亩,高接换种和改造低产果园5万亩,发展板栗、银杏、香榧及柿子等干果基地5万亩、巩固扩大“北仑杜鹃”、“奉化五针松”、“四明山红枫”三大花种,建设江(口)--溪(口)花卉产业带,新增花卉基地5万亩。
③畜牧生产:重点发展草食动物,在沿海平原、海岛滩涂、部分山区和林区开展种草圈牧、生态养殖,扩大牛、羊、兔、鹅、鸭生产基地。到2005年,牛、羊、兔存栏达到100万头(只),家禽存栏达到2300万只,新建一个千头以上奶牛基地,全市奶牛存栏达到5000头,积极发展特色野生动物。
④渔业生产:重点发展海水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和远洋渔业基地。在巩固提高现有的六大养殖基地和四个捕捞基地的基础上,调整渔业作业结构,大力发展深水网箱、池塘标准化养殖和远洋渔业,稳步发展工厂化养殖。到2005年新增海水深水网箱200只,标准化池塘示范养殖面积1000亩。远洋渔业以宁波海洋渔业总公司和北仑成开海洋渔业公司为龙头,以南北鱿鱼钓为基础,加快金枪鱼钓发展步伐,生产基地从一海两洋向一海多洋(包括南北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拓展,远洋渔轮从目前的25艘发展到35艘,同时要继续发展杭州湾南岸万亩连片鱼塘,扩大稻田养殖。
(七)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
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培育和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覆盖面广、竞争力强的大中型农业企业。到2005年,全市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技术水平先进的重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20家;年销售收入超5千万元、利税超300万元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30家。力争主导产业的产品加工率达到40%。
(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巩固现有的规模较大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引导其上规模上档次,并向多功能发展,扩大其吸附力和辐射力。加强水产品、蔬菜、花卉等批发市场建设,根据发展海洋大市的要求,争取建设一个产品辐射全国、内外贸相结合的大型水产品交易市场。争取在西部地区或上海等大中型城市创办1-2个宁波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建成宁波名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继续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协会和农民购销员队伍。积极兴办农业要素市场。着力培育联接国际国内的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扩大农产品网上交易份额。
(九)外向型农业
选择一批围而未垦或荒芜的海涂地,进行对外招商,争取兴办1-2个外商独资的农业综合开发区。积极兴办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和农业“三资”企业,到2005年,农业“三资”企业争取达到350家,引进外资5000万美元。
(十)种子种苗工程
加快农产品优良品种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建设以市农科院和市级良种服务部门为主体、县(市)区相配套的农产品引种、繁育中心,建立杂交水稻、食草畜禽、水产苗种、优质蔬菜、名优瓜果、陆生野生动物良种等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十一)高新技术和科技示范工程
组建完成市级生物实验室、海洋生物工程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宁波中心、食品加工研究中心。在加强以市农科院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示范体系建设的同时,继续抓好10个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即镇海现代农牧科技示范区、奉化生态农业示范区、北仑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区、慈溪创汇蔬菜示范区、余姚生态旅游农业示范区、鄞县高效农业示范区、江北都市农业示范区、象山港科技兴海示范区、宁海双盘涂生态渔业示范区和象山特种动物科技示范区,成为在生态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精品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等方面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示范窗口。
(十二)农村技术教育和培训工程
继续实施“十百千万”(“十五”时期每年围绕十项先进实用技术,扶持百名创新型专业户,带动千户掌握专项技术的专业户,培训一万名“绿色证书”学员)。培训工程和农民青年创业者“1551”培养工程,(通过15个专业的职业教育,在五年内,培养1万名青年农民创业者)。重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继续改善成人教育、农广校等办学条件,充实力量,扩大办学规模,把中专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结合起来,造就一批具有现代意识、专业知识和经营头脑的“产业农民”和农业企业家。加强对农业领导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开展以知识更新、现代管理和高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到2005年,有90%以上的乡镇农技人员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在五年时间内,对全市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农办主任轮训一次。
(十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建成覆盖重点乡镇、骨干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的农经信息网;争取95%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或产品建立起专业合作组织,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建成农产品质量检测认证中心,林业花卉技术服务中心,完善农业病虫害测报体系和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体系。建设中尺度天气监测预警系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气象站台探测环境保护及综合改造工程。建设海洋渔业安全信息网络。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农业投资机制,稳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建立健全以国家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户投入为主体,工商企业和外商投资为补充的农业筹资和投入机制,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的依靠全社会力量的投入格局。各级政府要较大幅度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严格执行《农业法》的规定,加大财政预算外支农资金的筹集力度,确保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增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调整农业信贷结构,增加农业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农村信用社应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为主,方便农户贷款,要允许农户以房屋产权证和土地、山林承包权证作抵押,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政府部门要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制度。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政策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工商企业和外商对农业项目的投资。充分调动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增强农民对农业的投入意识,运用价格、税收、信贷、财政等经济杠杆,引导农民增加用于农业建设的投入。
根据“量力而行,确保重点”的原则,明确各级各方面投资职责。对于列入市“十五”计划的项目,按照产业特点,采取不同的投资方式。对于公益性、社会效益为主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政府投入为主,有条件的要逐步推向市场;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以社会投资为主,政府给予适当的扶持,具体政策另行制订。
(二)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规模”的取向,按区域资源特点,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调整结构布局,突出优势,确立重点,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以设施化、高科技为特征,以蔬菜花卉生产为主的城郊农业区域带;以集约化、高效益为特征,以名特优水产品养殖为主的沿海水产养殖区域带;以优高型、生态型为特征的,水果竹笋等经济林为主的山区、半山区林特区域带;以规模化、机械化为特征的,粮经轮作的平原粮食经济作物区域带。按照“扶强扶优”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培育、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覆盖面广、竞争力强的大中型农业龙头企业。围绕每个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培育出1-2个大型骨干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搞活流通,强化农产品营销。加快实行农业标准化,积极实施创名牌战略,加强对农产品的品牌管理,逐步实行规模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大力发展以农民自我服务为宗旨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方式,确立其作为市场经济的中介组织和市场主体的地位,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改革农业科技体制,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改革现行农技推广体制。根据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要求,把乡镇农(林、水、牧、渔)技站逐步改革成跨行政区域的专业农技推广服务组织。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兴办农科贸一体化经营的科技型企业,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经营、二次开发和技术推广。农技推广部门要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发挥组合优势,加快技术推广。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成果、专利、技术参股等形式,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经营和分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生产组织要主动与科研机构开展科研技术合作,要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自行建立科研开发中心,对其科研成果鉴定、申报及推广等给予积极支持。加强农村科技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农技人才。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结合生产实际,研究开发急需的适用技术,对在良种选育、重大适用技术研究推广中作出突出成绩的科技人员,各级政府要予以重奖。研究制订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一批农业科技人才,尤其是农业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
(四)依托区位优势,发展外向型农业
加入WTO,对我市农业生产的发展既是一次很好的机遇,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因此,一是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扶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切实改进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入农业领域,兴办农业高新技术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提高外向度,发挥外向型农业对整个农业的带动作用。二是强化农业的支持措施,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扩大创汇农产品基地建设。三是建立农产品供给、需求、市场价格变动的预测预报系统,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四是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拓展农产品出口市场,促进我市农业与国际市场接轨。
(五)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坚持按照“强化规划,优化布局,突出重点,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着力构建城市化梯度推进的农村城镇体系,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按规划实施。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农村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聚,有计划地撤并部分镇、村。中心镇、村建设用地规划,按法定程序允许作适当调整,在同一县(市)区域范围内,对按规划向城镇或中心村迁建的农村居民点和工业园区,在做好退建还耕、退宅还耕的基础上,经核准可按还耕面积等量置换到城镇或中心村规划区内,其建设用地可以不占用耕地计划指标。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投资小城镇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政府要增加小城镇建设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专项支持小城镇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文化、教育、卫生、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各项社会福利事业,推进小城镇社会保障体制建设,鼓励引导农民离土离乡。
宁波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专项规划
一、“九五”重点建设概况
(一)“九五”重点建设投资规模
“九五”期间我市重点建设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上升,年均完成投资额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我市“九五”重点建设项目共92个(其中续建项目21个,新开工项目71个),计划总投资额650亿元;“九五”实际完成投资额403.7亿元,比“八五”完成投资额86.5亿元,增长了366%,“九五”期间年平均增长26%。
重点建设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的比例,“八五”期间为12.2%(86.5/705.7亿元),“九五”期间上升到25%(403.7/1600亿元)。
“九五”重点建设项目集中于工业、能源以及港口、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分类完成投资额的比例依次为:工业和能源245亿元,占60.8%;交通邮电97.3亿元,占24.1%;农业水利28.12亿元,占7%;城市基础设施21亿元,占5.2%;社会事业9亿元,占2.23%。
随着我市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1995和1996两年实现了跳跃式发展。1995年完成投资额24.5亿元,比上年(11.57亿元)增长112%;1996年完成投资额67亿元,比上年增长173%,连续上了两个台阶。以后几年继续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
“九五”中后期,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国内“通货紧缩”、消费疲软,许多商品生产能力过剩,房地产投资连年负增长,在投资热点难以形成的条件下,我市重点建设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发挥了重大作用。确保了全市“九五”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为“十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九五”重点建设的成就
“九五”期间,我市重点建设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以港口为中心的交通集疏运网络基本形成
“九五”期间我市重点交通项目完成投资89亿元,比“八五”17.4亿元增加4倍。
港口吞吐能力新增3000万吨。2000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90万标箱。2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二期)、25万吨级原油码头、1~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等建成投用,基本形成铁矿石、煤炭、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五大中转基地。
“九五”期间还先后建成了杭甬高速公路、沿海国道主干线宁波段及连接线、通途路、机场公路二期、大榭跨海大桥、公路场站、国省道改建及萧甬铁路复线改造等项目。新增与改建公路总里程2700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150公里),以港口和市区为中心,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架、干支线贯通、辐射城乡的综合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基本实现“全市一小时交通区”,进一步拓展了港口腹地。
2、现代化的临港产业群已具雏形
“九五”期间,我市重点工业和能源项目完成投资额245亿元,比“八五”增加3.3倍。一批大的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我市初步形成了以现代化大型企业为骨干的临港产业群。其中北仑电厂二期(3×60万千瓦机组)、镇海炼化炼油扩建(800万吨)、中华纸业白纸板(35万吨)、宝新特钢不锈钢(8万吨)、镇海燃机发电(30万千瓦)五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就达201亿元。
3、重点水利设施建设增强了抗灾能力,改善了城市的供水条件
“九五”期间重点农业水利工程完成投资28亿元,比“八五”期间的6.34亿元增长3.4倍。
全市四级以上标准海塘规划总长458公里基本建成,防潮标准由原来不到20年一遇,提高到20~50年一遇(局部达到100年一遇)。以供水、防洪为主,兼顾发电、灌溉的国家大(二)型水利枢纽工程白溪水库,总库容1.68亿立方米,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八五”后期和“九五”初期相继建成平潭、梅溪、梁辉、四灶浦等4座中型水库,全市水库蓄水能力从建国初的3亿立方米,增加到13.5亿立方米,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297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达177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83%和55%。城区“三江六岸”整治工程建设全面展开。
4、大规模的市政建设?
回答者:为你执着33 - 千总 四级 6-3 20:05
中国共产党宁波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
『玖』 宁波潘火发展规划2017
麻烦把你的问题叙述清楚再提问
希望能帮到你,如果你的问题解决了,麻烦点一下采纳,谢
『拾』 宁波东部新城的规划综述
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城市,面临宏观经济和国家、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上海没拆世博会、杭州湾大桥建设等为宁波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宁波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转变地区城市角色,利用大港口,拓展流通,反哺制造业,把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提升到关系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战略高度。开发建设东部新城是实施这一城市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 东部新城位于宁波中心城三江片区东部,与三江口老城中心形成“一心二核”城市格局定位未来新的城市中心,将为宁波实现城市发展战略,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功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 东部新城区处于未来城市构架的几何中心,根据宁波城市总体规划,东部新城区将与以三江口为核心的老城区一起,形成“一城二心”的总体空间格局。 东部新城拉近港口与城市的空间距离,促进港城联动,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港口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整合城市东部地区近十年发展的资源(科技园区、大学城、旅游度假区),中心地位无可枯衫枣替代。 东部新城以国际贸易和三产服务业为重点发展产业,大力推进商贸兴市,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塌差、升级中具战略地位。 反思近二十年快速城市化发展之轨迹,在城市人文、与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遗憾和缺失,东部新城将挖掘宁波的自然与历史文化内涵,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培育和营造一个具恒久魅力的江南都市,让我们的子孙生于斯、长于斯,享受城市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的滋养和哺育。 东部新城规划编制工作始于2002年7月的东部新城区概念规划与核心区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活动,四家国内外著名设计单位参与方案征集。同年12月,召开专家论证会。根据专家意见,经吸收各方案优点,2003年3月,由澳大利亚HYDER & HASSELL设计公司主持完成的“东部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综合方案”基本完成,4月在城展馆展出,广泛征询广大市民的意见。6月-9月,市委、市政府多次听取东部新城区规划编制工作情况汇报,就规划深化、行政中心选址、重要公共设施布局及新城区启动所涉及的拆迁安置、历史遗留问题、建设体制等一系列问题作出指示。此后,邀请美国易道公司、澳大利亚HASSELL公司又进行了多轮方案修改和深化工作,并于2004年初基本确定由美国易道公司完成方案的新城区总体规划架构。至此,东部新城区总体规划和核心区城市设计框架基本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