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发展绿色低碳环保经济
我国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并提出了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等具体部署。本文作者对绿色经济概念进行梳理和辨析,并提出了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环境政策。本版将于近期陆续刊登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观点文章,以飨读者。
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危机的重要对策,这一点已经获得了世界各国的认同。我国政府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并提出了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等具体部署。目前,人们对于发展绿色经济已经发表了大量的论述,这对于我们建立对绿色经济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为了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下一步需要做更加深入的工作,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对绿色经济概念进行梳理和辨析,建立一个比较清晰的绿色经济概念体系;二是从主要阐述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意义,转换到提出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安排。这些工作是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过程,有利于把绿色经济变成现实的成果。
明晰绿色经济概念
绿色经济是指那些同时产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类活动。绿色经济具有两项外延:一是对原有经济系统进行“绿化”或生态化改造;二是发展对环境影响小或有利于改善环境的产业。
绿色经济就是生态经济,它包含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绿色经济,就是发展循环经济等这些具体的经济运行方式,我国过去出台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等政策措施仍然是有用和有效的。
绿色经济的两种含义
现在,人们在大量使用绿色经济这个概念,并把它看做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如果不作特别解释,这样理解有时会使人感到不易把握。如果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那么相对应的原来老的经济形态是指什么(是黑色经济或褐色经济吗)?绿色经济究竟是指在原来老经济形态之外新出现的经济活动,还是指原来老经济形态换成了一种新的面貌?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实际上,人们在使用绿色经济概念时,都是按各自的理解去使用的,也就是说人们虽然都在使用同一个词,内心里却在指向不同的内容。如果这些问题不澄清,就无法把握绿色经济的外延,也就无法制定针对性政策。
直截了当地看,绿色是环保的代名词,经济是指人类进行的盈利活动,那么绿色经济就是与环保有关的人类盈利活动。从这个性质上引申,我们可以看到绿色经济具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指经济要环保,即要求经济活动不损害环境或有利于保护环境。在这里,绿色是对经济活动的外在限定,它要求经济活动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或不付出过大的环境代价。在这个意义上,绿色经济并非单指某些产业活动,而是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要求,它实际上是指要把原有经济体系的面貌由非环保型转到环保型,因此,此时绿色经济又可称为环保型经济或环境友好型经济。举例说,钢铁、化工、建材、造纸等产业,在粗放型发展方式下是高排放的因而是非绿色经济的,而在清洁技术、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的生产方式下,就是环保型的,就属于绿色经济。应该注意,这时候绿色经济强调的重点是环保,即为了环保的目的,哪怕放弃一部分经济效益也是必要的,以保证经济是绿色的。
第二种含义是指从环保要经济,即从环境保护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美国耶鲁大学丹尼尔·埃斯蒂教授和安德鲁·温斯顿教授在《从绿到金——聪明企业如何利用环保战略构建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为什么通用电气、索尼、丰田、沃尔玛这些世界最大、最强硬、最追逐利润的企业现在都在谈环境保护?(因为)聪明的企业会通过对环保挑战的战略管理取得竞争优势”。他们认为:“以全新视角观察事物,会带来实际收益。过去40年间,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了灵活管理绿色浪潮带来的压力所能获得的潜在效益。未来的企业将既创造业务利润,又创造一个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我们可以把这个意义上的绿色经济称为“从绿掘金”,也就是说,环境保护可以成为经济利润的一个来源,成为一个经济增长点。举例说,环境污染治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开发、绿色食品研发等,都可以带来新的利润,使这一部分活动改变环保只赔钱不赚钱的形象。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绿色经济强调的重点是经济,即通过政策调节和定向开发使环境保护也有利可图。
以上两种含义分别强调了绿色和经济两个方面,他们的共同要求是追求同时产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二者合起来,可以形成一个绿色经济的定义:绿色经济是指那些同时产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类活动。
绿色经济的两项外延
按照绿色经济是能同时产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类活动的定义,可以看到,绿色经济的外延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对原有经济系统进行绿化或生态化改造。它包括开发新的生产工艺、减少或替代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高效和循环利用原材料、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对污染物进行净化治理等。这些活动都能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并通过节约资源而获得经济效益,对传统产业都是适用的。实际上,现代工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所以尽管产业是传统产业,但属性上已属于绿色经济。我国政府部署的“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等”就属于这个范围。
二是发展对环境影响小或有利于改善环境的产业。它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有机食品、可再生能源、服务业、高新科技、植树造林等,称为绿色产业,其特点就是天生对环境友好,不必投入过多资源进行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这些产业并不都是新兴产业,有些是属于传统产业的,而且有些产业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例如我国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中有些做法充分运用了资源循环利用的原理,充满了生态文明的智慧。目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倡导的绿色投资主要是要求各国把资金投入到这些既能增加就业、拉动消费又减少排放的经济活动中去,包括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生态系统或环境基础设施、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商业(如有机农业)、废物及化学品管理、绿色城市、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等,可以看到与上述绿色产业也是基本一致的。我国政府部署的“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属于这个范围。
明确了绿色经济的外延,就找到了政策的着力点。为了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我们需要在两个方向上制定政策:一是促进经济体系绿色化的政策;二是鼓励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
建立绿色经济概念体系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等都是当前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很有必要,这样可以使人们在不同的层面和语境下使用,避免概念之间互相干扰而扰乱认识。
绿色经济的适用性
根据绿色经济是指那些同时产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类活动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个关于绿色经济的图示:
从中看到,第Ⅰ象限是绿色经济的境界,是最理想的状况;第Ⅱ象限是有经济无环保的状况,这是经济发展早期阶段容易出现的情况;第Ⅲ象限是既无发展也无环保的情况,反映了有些地方破坏了环境结果经济也无法发展的“双输”局面;第Ⅳ象限是限制开发、保存原始环境的特殊情况。
在以上图景中,第Ⅰ象限(绿色经济)是最值得追求的境界,但不等于说是唯一值得追求的境界。第Ⅱ象限(先污染后治理)虽不如人意,但在付出一定环境代价的同时获得经济发展,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人们往往要在经历了这个阶段后才能到达绿色经济的境界。第Ⅳ象限(限制开发保存原始环境)对于特殊的生态系统是完全必要的(例如自然保护区),在这里环境是唯一的,并不必强调绿色经济的意义。所以发展绿色经济要放在特定的背景下去理解,发展绿色经济也是有前提的,有时候即使不是绿色经济也要去发展,而有时候即使是绿色经济也不能发展。不应不分条件地总是把绿色经济置于很高的位置,它毕竟是一种经济活动,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经济利益。
与其他相关经济概念的关系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等都是当前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很有必要,这样可以使人们在不同的层面和语境下使用,避免概念之间互相干扰而扰乱认识。
中科院原副院长孙鸿烈院士对这些概念做了一个结构性定位:绿色经济是最大的概念,它包含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其中循环经济主要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低碳经济主要是针对能源结构和温室气体减排而言的,生态经济主要是指向生态系统(例如草原、森林、海洋、湿地等)的恢复、利用和发展的(例如发展生态农业等)。
这种划分有其合理性,大致上使每个概念各归其位,清晰有序。但其中对生态经济的理解可能偏窄。笔者理解生态经济中的生态并非生态系统中的那个生态,而是指环境或绿色,就像生态文明中的生态是泛指自然(环境)一样,所以生态经济应该等同于绿色经济,而不是从属于绿色经济。这样,绿色经济与生态经济是同一的,绿色经济就是生态经济,它包含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那么,孙鸿烈院士所提到的针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利用和发展的那类经济活动,如果不用生态经济来概称的话,用什么来指代比较好呢?这里建议用生物经济来概称。这样,上述几个概念就形成了以下关系: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分清了这些概念的层次,也可体现各概念适合使用的特殊场合。发展绿色经济,就是发展循环经济等这些具体的经济运行方式,从而说明我国过去出台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等政策措施仍然是有用和有效的,并非因为现在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概念而不再适用。
绿色经济发展环境政策
环境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经济更绿化,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环保更赚钱,这两者相互配合,可相得益彰,获得共赢。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环境政策,是针对绿色经济的两项外延,从促进传统经济绿化和鼓励绿色产业成长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这些政策包括规划、环评、监管、减排和考核等。
由于绿色经济具有绿色和经济的双重特性,所以,积极促进绿色经济发展需要从环保和经济两个方面制定政策。一般来说,环境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经济更绿化,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环保更赚钱,这两者相互配合,可相得益彰,获得共赢。
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环境政策,也是针对上述绿色经济的两项外延,从促进传统经济绿化和鼓励绿色产业成长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这些政策并非完全是新生的,而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已经使用的一些手段,例如规划、环评、监管、减排、考核等。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要根据环境容量、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把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制定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根据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在一些特殊的地区,要实行环境优先。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的要求,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经济政策、建设项目等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容量不足和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控制计划的地区,严格限制有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的新建和扩建。
第二,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和执法。依法关闭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对排放污染造成重大损失的企业和个人依法追究责任。围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城市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和推动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等重点任务,严格执法。
第三,强化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实行环境保护问责制。把环境保护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阶段,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强化环境保护的把关和引导作用。从环境保护方面提出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建议。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决策,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论证,必要时实行环保“一票否决”。把环境保护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主要标准和重要手段。改革干部考核和任用制度,使那些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开展环境保护方面成绩突出的干部得到重用。
第四,把环保要求纳入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广泛推行清洁生产,鼓励节能降耗,防范和应对污染事故,构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现代生产体系。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流通方式,积极治理铁路、水运等运输污染,保障危险化学品运输和储存安全,限制高污染产品贸易,完善资源再生回收利用,建立清洁、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绿色采购和生产者责任延伸等制度,推行垃圾分类和消费品回收,建立绿色、节约的消费体系。
第五,制定和实施环境经济政策,创设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出台绿色信贷、污染责任保险、绿色投资等环境经济政策,把产品消费后的处置责任前移到生产者,从而激励生产者按照环境友好的理念进行产品设计,优化生产过程。通过制定引导性的财政和价格政策,引导企业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之路。通过调整水、电、煤等资源价格促进企业采取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工艺。完善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省(市)、生态示范区、环境友好型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使那些在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融合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的地区获得荣誉和实惠。
从总体上说,绿色经济属于经济范畴,所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应主要从经济领域来制定,其中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最为重要。
Ⅱ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意义有哪些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化石能源资源的消耗,导致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除了应对气候变化等外部压力外,至少还有5个方面的内在要求。
一是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二是碳排放总量突出。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实际上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的大量“内涵能源”。我们靠高碳路径生产廉价产品出口,却背上了碳排放总量大的“黑锅”。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
三是“锁定效应”的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作出选择,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至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简称“锁定效应”。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技术的严重依赖,其程度也随各国的能源消费政策而异。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
因此,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认清形势,及早筹划,把握好碳预算,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四是生产的边际成本不断提高。碳减排客观上存在着边际成本与减排难度随减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1980—1999年的19年间,我国能源强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间,能源强度年均降低率为3.9%。两者之差,隐含着边际成本日趋提高的事实。另外,单纯节能减排也有一定的范围所限。因此,必须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着眼,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把宝贵的资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来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方面。
五是碳排放空间不大。发达国家历史上人均千余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挤压了发展中国家当今的排放空间。我们完全有理由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率先减排。2006年,我国的人均用电量为2060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经合组织国家的1/4左右,不到美国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占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这表明,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强度偏高,而能源用量还将继续增长,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应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
对发达工业化国家而言,当发展阶段到了能源消费相对成熟、高能耗工业逐渐移出时,碳排放强度才会逐渐下降,故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起点是从后工业化社会开始,主要任务是减排温室气体、实现能源安全、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与经济增长点。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能源需求正在急剧增长,发展低碳经济的起点和任务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我国不仅要节能减排,还要加快发展,必须在加快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出一条发展低碳经济的新路。
在战略取向方面,我国的低碳发展宜采取既基于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制定清晰的阶段目标和可行的优先行动计划。一是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相关指标整合到各项规划与政策中去,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探求不同地区的低碳发展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的增长率。二是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把低碳发展作为建设“两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点内容,纳入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中。三是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契机,充分利用碳减排、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减少潜在的“碳锁定”影响,逐步向低碳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是积极参与国际上关于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的同时,最终主要还是要靠自己。五是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和低碳规则的制定,为我国争取合理的发展空间。通过承诺符合国情与实际能力的自愿减排行动,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Ⅲ 实现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国家从哪些方面努力
可以预见的是,低碳经济将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主流,低碳技术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必然会成为各国争夺话语权的重要砝码.目前,世界上仅有两个碳技术国际协作渠道: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多国基金机制.但这两个渠道都缺乏国家层面的交易机制,资金和技术转让大多集中在私人部门,而公约下无偿的技术和资金转让还并未出现.《哥本哈根协议》虽然有相关条款规定发达国家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惩罚机制,该条款并不能视为强制性的.因此,我国企业应充分利用现存机制,努力申请低碳项目.政府应积极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减排协作制度建设,大规模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实现国外引进和国内自主创新相结合,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努力促进国内低碳经济的发展.
强化全民环保意识,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近年来,发达国家采取了更为隐蔽的绿色贸易壁垒来实现对本国弱势产业的保护.目前我国出口产品生产与国际接轨仍存在一定差距,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了我国产品出口空间的扩大,降低了出口增长的速度,给出口企业造成了很大压力.因此,政府和企业都要转变传统观念,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企业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主体更应该树立绿色观念,这一方面迎合了目前的绿色商品市场需求,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也较大程度的缓解了中国面临的环境资源压力,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国家要继续完善环境立法,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可持续生产和贸易的顺利实施.借鉴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在立法思想、立法原则以及立法内容上体现可持续贸易的内涵,真正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Ⅳ 低碳经济的低碳产业
到 2020 年,我国单位的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据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潜在的节能市场规模达8000亿元。
目前我国产业链的价值分布是向资源型企业倾斜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改变这一分布。
首先是缩短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低碳化”;其次是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
同时,要推进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入,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碳交易市场从资本的层面入手,通过划分环境容量,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定义,延伸出碳资产这一新型的资本类型,而碳市场的存在则为碳资产的定价和流通创造了条件。
碳交易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它本质上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总之,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必将是未来各国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我们必须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大踏步向低碳经济迈进。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现阶段,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也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重要机遇。中国政府将以全面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等多重路径,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我国加快实施低碳经济模式,从国内角度看可以降低国内资源过度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从国际角度看,在经济复苏进程中,围绕碳排放交易标准和体系的博弈是主要经济大国关注的焦点之一。为获得一定相对优势及避免未来出口贸易受阻,低碳经济必将愈加受到政府重视。
尤其是新能源产业,太阳能开发利用蓬勃发展,风电装机容量持续攀升,核电项目建设力度空前。随着核电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相继建立,碳交易国内市场逐步启动。
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为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转型契机。我国将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在发展和低碳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中国可望在2010-2050年期间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10倍而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只增加50%。 无氟变频空调低碳产业链
有中国制造业巨头海尔率先发起全球低碳行动,主导组建了全球首条“无氟变频空调低碳产业链”。这一全球性产业链,以“双百方针”(即定频空调100%一级能效、变频空调100%无氟)为指导,彻底颠覆了传统供需模式,代之以用户需求为起点、即需即供的模块化新模式,将全面加速普及无氟变频空调,为全球用户提供舒适空气最佳解决方案。
对此,2010年作为中国可对企业减碳状况进行“测量、报告、核证”资质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做出高度评价。陈伟副主任表示:海尔空调的这一举动不仅是助力全人类、全球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一次伟大创举,标志着中国企业成功向低碳经济进军的开始,更将为国内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经济藻及能源藻产业
藻类的养殖是对二氧化碳最快的消耗,比如说生产天然虾青素而养殖的雨生红球藻(一种单细胞的经济藻),每100ml的藻液要消耗18g左右的二氧化碳,藻类是一种浮游植物,在其生长繁殖的过程中除了少量的氮、磷、钾外绝大部分需要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转化为藻类的细胞壁、以及脂类和多糖类,因此大力发展经济藻以及产油的能源藻是消耗二氧化碳“变废为宝”的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煤、石油是碳氢化合物经过千万年的演变而来,养殖藻类就是缩短这个变油的进程。
在太阳能的作用下充分利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变成生物柴油,好处是消耗了二氧化碳,变成了储藏的我们急需要的能量,关键是其效能远远大于普通植物对二氧化碳的消耗量以及对太阳能的利用。荒山滩头均可养殖经济藻和能源藻类,而且可以立体养殖。因此值得大力发展。
创意设计产业
工业设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绿色智力产业,具有与生俱来的低碳经济优势。“工业设计”一直被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作为核心战略予以普及与推广。工业设计被称为“创造之神”、“富国之源”。
工业设计创意产业与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6+1”产业利润高端(品牌、研发、销售)分享产业净利润90%。创意设计、核心技术、销售渠道、品牌位于产业利润的金字塔顶,研发设计的缺失导致中国战略缺失。产品设计产品研发一直为中国的薄弱环节,提升中国综合国力之软实力必需确立研发设计战略。 中国设计创意产业中,工业设计是最具潜力领域之一,同时最需迫切发展的也是工业设计。工业设计改变中国经济“全球制造工厂”角色,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工业设计公司凭借智力创造附加值,处于产业链上产品设计研发领域,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设计附加值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高产品的利润空间。但当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时,企业只有靠加大产品工业设计含量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引入工业设计,延展工业设计产业链,构建产品完整生命周期产业链,促进整个产业集群的产业升级。
中国在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之后已将工业设计列为政策资金等重点支持的高技术服务业,中国鼓励工业企业将可外包的设计业务发包给工业设计企业,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加大对工业设计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设计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对工业设计企业开展业务。杭州良宇工业设计公司之工业设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理念切合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大趋势。世界经济转型期工业设计公司肩负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转变“世界工厂”角色、实现经济结构升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担。
工业设计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综合品牌价值的关键手段。对低利润的制造业来说,工业设计不仅可以为企业提升品牌美誉度,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应变能力,工业设计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品牌维系其消费者忠诚度的工具。当技术同质化时代来临,工业设计将开始代表着企业的质量水平技术水平,成为制造企业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工具,制造企业市场策略的重要延伸。良宇工业设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工业设计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筹码,工业设计已经成为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低碳,有助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低碳还有利于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民生问题。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同时也符合我国接与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们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Ⅳ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当前,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国别合作与博弈的焦点。发达国家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为契机,形成新的执政理念,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便在未来的产业竞争和新技术革命方面抢占制高点。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要不要发展以提高碳生产力为标志的低碳经济,专家态度趋于一致。本文也就此谈一些粗浅认识,供大家讨论。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如果还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GDP;如果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空气变脏了,水变黑了,就与发展的本意背离了,就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了。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发展 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此,我国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如可以在规划、项目批准、战略环评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应加强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及公众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探索建立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推动低碳转型。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气候变化国家规划,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二,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我国一些地方特别是有些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情很高,应该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与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
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应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和市场环境。应研究提出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路线图,促进生产和消费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通过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标杆,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第四,提高认识,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
低碳发展不但是政府主管部门或企业关注的事情,还需要各利益相关方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由于气候变化涉及面广、影响大,因此,应对气候变化首先需要各政府部门的参与,同时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加强研究、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同时,应加强相关的舆论宣传。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应通过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创新、消费方式的改变和优化、政策法规的完善等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Ⅵ 低碳产业的注意问题
绿色环保一直是产业发展的方向,这个方向并不是因为低碳概念的兴起而刚刚产生,任何一个新概念的提出都意味着新商机的诞生。然而,不能不引起注意的是,概念到现实总是需要一个实现的过程,如今在面对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是指通过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的技术标准,用以限制不符合能耗、环保标准的产品进口,这对国际贸易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技术壁垒。WTO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前言中规定“不能阻止任何成员方按其认为合适的水平采取诸如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以及保护环境所必须的措施”。因此,发达国家采取的严格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是无可争辩的。我国也频频遭遇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围堵。有专家指出,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了汇率之后影响外贸的第二大因素。
随着世界范围内低碳概念的提出,不符合绿色低碳理念的产品必然要遭到淘汰。而我国的产品出口仍大量依赖产品的初级加工,客观上,对我国外贸出口构成了一定影响。但是,绿色贸易壁垒有别于关税壁垒,是把双刃剑。虽然绿色贸易壁垒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与科技存在巨大反差的背景下施行的,具有隐蔽性、歧视性的特点,并将对以加工制造为主的中国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将推动企业加强产业升级改造,推动企业科技研发上的投入,实际上这也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趋势。
“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以加工制造为主体的我国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我国中小企业应当未雨绸缪,加强科技研发能力,提升产品国际竞争水平,以赢得未来经济发展的先机。 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地方盲目追求招商引资带来的税收,却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我们一边在享受着外商投资企业加速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得不去面对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对中国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
如今,中国内地再次吹响了产业转移的号角,不能不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要谨防产业转移成为污染转移的借口。地方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不因为眼前经济利益、个人政绩考虑,而忽视了对污染的把控,破坏当地环境。此举不但不会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相反会因环境破坏,制约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如果产业转移仅仅是把高污染高排放企业,从发达地区转移至落后地区,此举虽然从短期来看解决了地方招商引资问题和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淘汰落后高耗能企业的安置问题,但其实只是把高碳从左手交到了右手,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发展低碳、淘汰过剩产能有可能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一部分企业关停并转将会增加就业压力,并由此可能造成一定的经济动荡。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低碳策略,且不可一拥而上、一蹴而就。
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可能还会相对增加,但是这种增加还是一种合理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还会有所增加。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还不能脱离高碳发展的模式,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的核心,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力量,加强自主研发能力,使得产品更加符合“低碳时代”要求。 低碳经济不单纯指某个行业的低碳发展,更是产业上下游的低碳协调发展,如果把下游的耗能转移到上游,还能算是发展低碳吗?北京国际汽车展上,各大厂商都迎合着潮流打出了低碳、环保的电动汽车牌,仿佛谁若是没有两个电动汽车产品便就会被市场淘汰一样。各大媒体也将焦点对准了电动汽车,一时间,仿佛不买电动汽车便构成了低碳经济的绊脚石,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众所周知,电动汽车的最大特点是能源替代。诚然石油的消耗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电动汽车就真的能降低碳排放吗?
中国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燃煤,超过50%的煤炭消费用于火力发电,而同时,火力发电量占到总发电量的70%以上。加之目前我国煤炭发电平均效率只有35%,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电动汽车,无异于增加电力消耗,同时也就意味着增加碳排放量。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电力资源将更为紧张。而在风能、核能发电尚在发展阶段的我国而言,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势必将增加能源供需紧张形势,相反不利于低碳产业的发展布局。
对于政府来说,在不遗余力地支持电动汽车发展、支持相关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同时,更需要解决源头问题。以电动汽车为例,用煤炭替换石油的作为并不可取,电动汽车成为低碳经济时代先锋的前提是解决电力资源问题,否则,前景并不乐观。 自然碳捕获:海水、绿色植被都是蓄碳池体系的组成部分,现今地球的海水里充满了远古时代的碳,其总量大约有35万亿吨。而经过数千万年的时间,地球上的原始森林也吸进了数万亿吨的二氧化碳。被植物所捕获到的大多数二氧化碳经过数十亿年的时间,都演变成更加固定的地质形态,包括石灰石、页岩,也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碳氢化合物。直到大约500年前,这种自然碳捕获的过程都进行得十分顺利。碳的循环在当时达到了一定的平衡:腐烂的植物或者火焰每排放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森林或海洋就会重新吸收一个同样的分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百万分之二百七十。然而,从公元1500年开始,这种平衡被逐渐打乱。由于农业的发展和对木材的需要耗尽了森林,地球吸进碳的能力逐步下降。更为重要的是,对能源需求贪得无厌的工业革命引发了碳氢化合物燃烧量的骤增,从而扭转了数亿年来碳储存的平衡。从18世纪末以来,人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从微不足道的每年1亿吨上升到每年63亿吨,大约比生物圈所能吸收的量多了一倍。由于每年进入大气层中的碳量比被捕获的碳量多出32亿吨左右,所以大气层中碳的聚集量开始上升,增加到了百万分之三百八十以上。
在这种背景下,人类开始了人为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尝试。
碳捕集与封存(简称CCS)是指将大型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等排放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它包括二氧化碳捕集、运输以及封存三个环节,可以使单位发电碳排放减少85%至90%。对于中国来说,解决煤炭污染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煤炭资源丰富,也是煤炭使用大国。但众所周知,煤炭造成的污染破坏也是很严重的。如果不解决煤炭产生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同时,随着世界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关注,中国因此承受的国际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因此,中国应及早自行开发碳捕捉及封存技术。如果不及早自行开发清洁煤炭技术,中国今后还将被迫去购买美国或别国的相关技术,处境会相当被动。碳捕捉及封存技术是将煤电厂释放的二氧化碳捕获,经过压缩,然后埋入岩层或海底,达到减少80-90%碳排放的目的。应用碳捕捉及封存技术将使煤电成本增加21-91%。如果能将捕获的二氧化碳加以利用,比如注入油田以增加石油的产量,成本就可能降低。第一家应用碳捕捉及封存技术的试验性煤电厂在德国建成。运行情况还不清楚。 如何处置多出来的二氧化碳,一个“异想天开”的解决方案出台了:把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捕捉并集中起来,深埋于海底或地下,彻底解决因温室气体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威胁。
[1]、地质封存:
向即将耗竭的油气储层和不可开采的甲烷煤层注入二氧化碳是一种“增值”的埋存方式,试验研究表明,注入2倍体积的二氧化碳,可以驱替一倍体积的甲烷气体,世界上有70个油田通过注入二氧化碳来提高石油回采率,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碳埋存技术。
[2]、深海封存:
深海封存是指把二氧化碳注入深海中以进行长时间的存储,大部分二氧化碳在深海中将与大气隔离若干世纪,深海封存在全世界还未被真正采用,也未开展试点示范,仍处于研究阶段。二氧化碳封存面临的科学疑问是,将巨量的二氧化碳储存到地下或深海,是否有可能逃逸出去?令人乐观的是二氧化碳并不需要被永久封存,封存的时间只要保证自然界中碳循环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降到工业化之前的水平即可,从目前来看,人类的科技发展应该可以做到。 中国在碳捕获与封存方面积极与澳大利亚、英国等技术发达国家合作,积极发展碳捕获与储存的试点项目。2008年7月,中国华能集团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工业研究组织(CSIRO)正式宣布在北京成立的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建成投产。这项由华能控股的西安热工研究院设计完成的华能北京热电厂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坐落于北京郊区,是中国首个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预计其年回收二氧化碳能力可达为3000吨。前面提到的高碑店热电厂位于北京市东郊高碑店,是由北京国际电力开发投资公司与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共同出资建设。
2009年3月,神华集团表示其正在研究利用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减少煤制油项目的二氧化碳排放,正在进行示范项目的研究、开发和评估工作。这一为神华集团位于鄂尔多斯100万吨直接煤制油示范项目配套的工程,将大大减少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实现煤的清洁利用。研究表明,利用现代煤直接液化工艺,每生产一吨成品油,大概需要排放约3吨左右的二氧化碳,其中大部分纯度很高,捕集的成本相对较低。
建筑节能:建筑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能源消耗处于全球前列,而建筑能耗更是占社会总能耗的25%。在“十一五”规划目标中,建筑行业要完成节能达1.01亿吨标准煤,建筑节能总面积达 21.46亿平方米。相较于政府的节能目标,目前来看,其达成难度在加大。截至2008年底,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仅下降了8.5%,政府未来进一步完善节能政策仍具有较大的紧迫性。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技术是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新的发展趋势,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循环再利用,而不是简单地封存。与CCS相比,可以将二氧化碳资源化,能产生经济效益,更具有现实操作性。
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彭斯震2010年7月22日在《CCS在中国:现状、挑战和机遇》报告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中国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发展,CCS技术建立在高能耗和高成本的基础上,该技术在中国的大范围推广与应用是不可取的,中国当前应当更加重视拓展二氧化碳资源性利用技术的研发。他强调:“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用CCUS(碳捕集再利用与封存)代替CCS(碳捕集与封存)。对中国来说,我们也更青睐CCUS。”第三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上,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成为热门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倪维斗在博览会上说“中国CCUS目前有很大潜力,应尽快启动”。
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有合成高纯一氧化碳、烟丝膨化、化肥生产、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饮料添加剂、食品保鲜和储存、焊接保护气、灭火器、粉煤输送、合成可降解塑料、改善盐碱水质、培养海藻、油田驱油等。其中合成可降解塑料和油田驱油技术产业化应用前景广阔。 二氧化碳降解塑料属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类,可在自然环境中完全降解,可用于一次性包装材料、餐具、保鲜材料、一次性医用材料、地膜等方面。二氧化碳降解塑料作为环保产品和高科技产品,正成为当今世界瞩目的研究开发热点。利用此技术生产的降解塑料,不仅将工业废气二氧化碳制成了对环境友好的可降解塑料,而且避免了传统塑料产品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它的发展,不但扩大了塑料的功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是一个补充。因此,二氧化碳降解塑料的生产和应用,无论从环境保护,或是从资源再生利用角度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现状
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等国的企业在二氧化碳基聚合物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发工作。
美国
2010年8月上旬,美国Novomer公司获得美国能源部(DOE)1840万美元的资助,将加快该公司二氧化碳制塑料生产线实现商业化。Novomer公司的技术使用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生产聚丙烯碳酸酯(PPC)树脂。PPC树脂可用于涂料、表面活性剂、软包装和硬包装以及纤维等,并且可实现生物降解。
Novomer公司已经在其合作伙伴伊士曼柯达(Eastman Kodak)公司的生产装置中进行二氧化碳制塑料的小规模生产。据称,使用二氧化碳生产应用于涂料和胶粘剂的低分子量热固性多元醇可望于2011年实现商业化,高分子量热塑性聚合物可望于2012年实现商品化。
中国
中国企业在二氧化碳制塑料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江苏中科金龙化工股份公司早于2007年就形成了2.2万吨/年的二氧化碳树脂生产能力(一条2000吨/年和一条20000吨/年的生产线),该项目采用中科院广州化学所技术。中科金龙已经开发了二氧化碳树脂在涂料、保温材料、薄膜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中科金龙公司计划在2015年前实现10万吨/年的二氧化碳树脂产能。
日本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开发出一种新技术,使二氧化碳能转变为用于合成塑料和药物的碳资源,从而变“害”为宝。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因此在工业领域仅用于生产尿素和聚碳酸酯等。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岩泽伸治等人发现,碳化合物经过处理后可以与二氧化碳结合,形成新的碳物质。相关论文已经刊登在新一期《美国化学学会会刊》上。
德国
拜耳材料科学公司和两家合作伙伴已获得德国政府的资助,将共同开发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聚氨酯生产方法。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将在未来三年里为该项目投入450多万欧元,研究目的是采用二氧化碳废产物生产出聚醚多元醇聚碳酸酯(PPP)。
德国最大电力公司RWE Power International公司和位于德国亚琛的亚琛工业大学也将参与由总部位于德国Leverkusen的拜耳材料科学发起的这一项目。此外,将在Leverkusen兴建一座采用上述新工艺的试验工厂。
该工艺中使用的二氧化碳将来自于RWE Power公司在德国Niederaussem的工厂,该厂的一座煤创新中心内设有一套二氧化碳洗涤装置。由此工艺生产出的PPP材料可用在建筑隔热和轻型汽车零部件中。
产业化遭遇的三大难题
作为化学方法固定二氧化碳的方向之一,二氧化碳制塑料对实现碳捕集、封存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二氧化碳制塑料可以在很多领域替代传统塑料,从而减少了生产传统塑料过程中的碳排放;另一方面,生产一吨树脂消耗0.4-0.5吨左右的二氧化碳,也体现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经济价值。二氧化碳制塑料与强化采油(CO2-EOR)类似,在减少CO2排放的同时,可为企业带来收益。
业内人士表示,尽管目前我国在二氧化碳制塑料这一领域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二氧化碳降解塑料产业进展迟缓,相关技术的利用,只有中海油等“高端玩家”才“玩得起”。
一是成本压力太大。目前我国开发成功的二氧化碳降解塑料技术主要有4种,在这4种技术中,实现了产业化的有3种。由于这些项目规模小,目前只能小批量生产,产量低、价格贵。此外,项目所需主要原料之一环氧丙烷和环氧氯丙烷价格也很高,再加上不菲的新产品推广费用,导致二氧化碳降解塑料的最终成本高达18000元/吨以上。在石油基塑料价格随石油价格走低的情况下,二氧化碳降解塑料企业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二是投资风险大。“就单位产品投资额而言,二氧化碳降解塑料项目的投资额比煤制油还高,一个1万吨/年二氧化碳降解塑料项目,往往需要1.4亿元以上的资金投入,单从经济效益考虑,项目的投资风险是很大的。”广州天成生物降解材料有限公司项目部经理陆斌说。中海石油化学股份公司和内蒙古蒙西高新集团负责人也坦承,如果不计算节能减排和环保效益,二氧化碳降解塑料项目根本不赚钱甚至会赔钱。
三是需求小、销售难。据介绍,二氧化碳降解塑料的价格始终高于石油基塑料1.5~2倍。加之其热稳定性、阻隔性、加工性与石油基塑料存在一定差距,限制了其只能在食品包装、医疗卫生等有特殊要求的极少数领域使用,无法在需求巨大的薄膜、农地膜等领域推广应用。不仅如此,即便在有限的食品包装、医疗卫生领域,也面临聚乳酸、聚乙烯醇、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降解塑料的冲击与竞争,使得二氧化碳降解塑料的消费市场十分狭小,产品销售困难。
二氧化碳合成全降解塑料技术是世界关注的重要热点之一。目前市场上的塑料制品大多以石油为原料制成,成本高,且使用后不易降解,污染环境。运用该技术后,可将二氧化碳废气回收代替石油,直接生产全降解塑料制品。该技术一方面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节约石油资源;另一方面合成的塑料可完全生物降解,能从根本上解决“白色污染”危害,是一种典型的循环经济技术模式。 二氧化碳驱油,是一种把二氧化碳注入油层中以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技术。在二氧化碳与地层原油初次接触时并不能形成混相,但在合适的压力、温度和原油组分的条件下,二氧化碳可以形成混相前缘。超临界流体将从原油中萃取出较重的碳氢化合物,并不断使驱替前缘的气体浓缩。于是,二氧化碳和原油就变成混相的液体,形成单一液相,从而可以有效地将地层原油驱替到生产井。应用混相驱油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一个关键性参数是气体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MMP),MMP是确定气驱最佳工作压力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因为混相驱油比非混相驱油能采出更多的原油,所以希望在等于或略高于MMP下进行气驱。如果压力远高于MMP,就容易造成地层破裂,无法保障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其结果是不仅不能大幅度提高原油产量,还会降低经济效益。二氧化碳驱油一般可提高原油采收率7%~15%,延长油井生产寿命15~20年。
研究现状
美国是应用二氧化碳驱油研究试验最早、最广泛的国家。从1970年开始,美国就在得克萨斯州把二氧化碳注入油田作为提高石油采收率(EOR)的一种技术手段,至2006年已有70多个类似的项目,每年注入二氧化碳总量达2000万~3000万吨,其中大约有300万吨二氧化碳来源于煤气化厂和化肥厂的尾气,大部分从天然的二氧化碳气藏采集。至今还在使用。CO2-EOR混相驱油提高采收率范围在4%~12%之间,纯净CO2注入储层,占储层中流体体积的10%~45%。与CO2-EOR混相驱油项目相比,CO2-EOR非混相驱油项目较少。非混相驱油需要380m3CO2驱替1桶原油(760kg/b)。可最大提高采收率20%。
我国的大庆油田和江苏油田都曾开展过驱油相关研究。1984年,大庆油田在萨南东部过渡带进行二氧化碳驱油的矿场试验研究,该项目首先与国外公司合作,1993年6月结束,1994年大庆继续开展试验,直到1995年底结束。驱油试验当时可能主要考虑到增加石油产量,缺少对二氧化碳在地下运移、富集的监测研究。
2006年,在中国石油集团领导的支持下,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吉林油田发起组织,联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等单位,向科技部申请了《温室气体的资源化利用和地下埋存》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并得到了批准。项目组立足于中国陆相油藏储层特点和原油性质,发展完善了二氧化碳混相驱油、埋存评价等关键理论与方法,以减排利用火山岩天然气藏开发过程中副产的二氧化碳为目标,初步形成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的配套技术,并在吉林大情字井现场试验中得到成功应用,奠定了我国利用二氧化碳驱油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资源化利用的产业模式基础。
应用前景
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和封存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上实现双赢的有效办法,实现温室气体的资源化利用并提高油气采收率前景可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和现场应用已经证明,向油层中注入二氧化碳混相驱或非混相驱能够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据2010年《油气杂志》报道,美国利用二氧化碳驱技术已经采出了大约15亿桶原油,根据美国能源部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NETL)的评价结果,美国利用二氧化碳驱的增油潜力达340亿桶。
根据1998年《中国陆上已开发油田提高采收率第二次潜力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的结果,仅在参与评价的79.9亿吨常规稀油油田储量中,适合二氧化碳驱的原油储量约为12.3亿吨。另外我国现已探明的63.2亿吨低渗透油藏储量,尚有50%左右未动用。开发这些储量,二氧化碳驱油比水驱油具有明显的优势。
此外,二氧化碳在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提高煤层气和天然气采收率领域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具体到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二氧化碳减排必须走高效利用之路,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和埋存技术必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Ⅶ 低碳产业的低碳化
全球低碳化掀起的第四次浪潮正在加速来临。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世界文明先后经历了三次浪潮,每次浪潮都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第一次浪潮是农业文明,实现人类农耕文明的兴起,带动农业的辉煌发展;第二次浪潮是工业文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带来工业化的飞速发展;第三次浪潮是信息化,引领信息化改革,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继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将迎来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
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CO2排放过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这比经济危机更为可怕。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低碳化是一条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出发,努力构建低碳化发展新体系,着重在七个方面实现“低碳化”。 能源低碳化就是要发展对环境、气候影响较小的低碳替代能源。低碳能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清洁能源,如核电、天然气等;一类是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核能作为新型能源,具有高效、无污染等特点,是一种清洁优质的能源。天然气是低碳能源,燃烧后无废渣、废水产生,具有使用安全、热值高、洁净等优势。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能源资源,对环境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远低于化石能源,甚至可以实现零排放。特别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完全没有碳排放。利用生物质能源中的秸秆燃料发电,农作物可以重新吸收碳排放,具有“碳中和”效应。
开发利用可再生新能源是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开发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潜力。要集中力量,大力发展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低碳化。 当今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费比30年前翻了一倍,其排放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占到全社会排放总量的30%。面对不断恶化的气候和环境,交通运输领域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交通低碳化是必然趋势。中国在实行交通低碳化中,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电气轨道交通现已成为发展交通的新亮点。
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交通低碳化的重要途径。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乙醇燃料汽车、生物柴油汽车、天然气汽车、二甲醚汽车等类型。努力发展电气轨道交通是交通低碳化的又一重要途径。电气轨道交通是以电气为动力,以轨道为走行线路的客运交通工具,已成为理想的低碳运输方式。城市电气轨道交通分为城市电气铁道、地下铁道、单轨、导向轨、轻轨、有轨电车等多种形式。 世界各国建筑能耗中排放的CO2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0%—40%。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建设大国,十分重视推广太阳能建筑和节能建筑,积极推进建筑低碳化进程。
太阳能建筑主要是利用太阳能代替常规能源,通过太阳能热水器和光伏阳光屋顶等途径,为建筑物和居民提供采暖、热水、空调、照明、通风、动力等一系列功能。太阳能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利用太阳能实现“零能耗”,建筑物所需的全部能源供应均来自太阳能,常规能源消耗为零。绿色设计理念对太阳能建筑来说尤为重要,建筑应该从设计开始就将太阳能系统考虑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太阳能外露部件与建筑立面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太阳能与建筑材料一体化。
建筑节能是在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自然通风采光的设计、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的使用、智能控制等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动。建筑节能要在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等等。 中国一直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实施农业低碳化中主要强调植树造林、节水农业、有机农业等方面。
植树造林是农业低碳化最简易、最有效的途径。据科学测定,一亩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67公斤,放出氧气49公斤,可供65人一天的需要。要大力植树造林,重视培育林地,特别是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在吸碳排污、改善生态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
节水农业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也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通过水资源时空调节、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灌溉水,以及提高植物自身水分利用效率等诸多方面,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益。
有机农业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农产品生产为主要目的,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发展中的碳含量。通过使用粪肥、堆肥或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保墒条件,提高土壤生产力;利用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特别是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量。有机农业已成为新型农业的发展方向。 工业低碳化是建立低碳化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业低碳化主要是发展节能工业,重视绿色制造,鼓励循环经济。
节能工业包括工业结构节能、工业技术节能和工业管理节能三个方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工业结构朝着节能降碳的方向发展。着力加强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主攻技术节能,研发节能材料,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快速有效地实现工业节能减排目标。
绿色制造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从而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工业低碳化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循环经济,一要在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在各个生产企业和环节之间进行循环、多级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做到污染“零排放”。二要进行“废料”的再利用。充分利用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废料,把它作为下一个生产环节的或另一部门的原料,以实现物质的循环使用和再利用。三要使产品与服务非物质化。产品与服务的非物质化是指用同样的物质或更少的物质获得更多的产品与服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必须走低碳化道路,着力发展绿色服务、低碳物流和智能信息化。
绿色服务,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无污、无害、无毒的、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服务。绿色服务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的身心健康,从服务流程的服务设计、服务耗材、服务产品、服务营销、服务消费等各个环节着手节约资源和能源、防污、降排和减污,以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有机统一。
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碳排放的大户。低碳物流要实现物流业与低碳经济的互动支持,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施行标准化等实现节能减排,先进的物流方式可以支持低碳经济下的生产方式,低碳经济需要现代物流的支撑。
智能信息化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有效的服务低碳化途径。通过服务智能信息化,可以降低服务过程中对有形资源的依赖,将部分有形服务产品,采用智能信息化手段转变为软件等形式,进一步减少服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低碳化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生活消费方式,实行消费的低碳化。消费低碳化要从绿色消费、绿色包装、回收再利用三个方面进行消费引导。
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要通过绿色消费引导,使消费者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接受消费低碳化,支持循环消费,倡导节约消费,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包装是能够循环再生再利用或者能够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的适度的包装。绿色包装要求包装材料和包装产品在整个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对人类和环境不产生危害,主要包括:适度包装,在不影响性能的情况下所用材料最少;易于回收和再循环;包装废弃物的处理不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
消费环节必须注重回收利用。在消费过程中应当选用可回收、可再利用、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包括可降解塑料、再生纸以及采用循环使用零部件的机器等。对消费使用过可回收利用的产品,如汽车、家用电器等,要修旧利废,重复使用和再生利用。
Ⅷ 研究走进低碳生活的历史背景和目的意义.
随着人类无止境的开发地球能源,人类所面临的资源枯竭危机不断加深,加上地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已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其生态系统是不可能再造的。早在17世纪初,人类就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新能源探索上不断做出努力,特别是太阳能利用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前期各国都是在探索中进行的直到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把环境与发展纳入统一的框架,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其它象德国等欧共体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计划。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还从政策上采取措施,鼓励开发利用洁净能源。如丹麦政府对安装风力机的用户给予100%的安装费用补贴。这一时期,各国加强了太阳能研究工作的计划性,不少国家制定了近期和远期太阳能发展计划,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国际间合作也十分活跃,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积极参与太阳能开发利用工作。开发利用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主题和共同行动,成为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自“六五”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把研究开发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进一步明确了太阳能重点发展项目,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和市场大国。
太阳能利用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以及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房、太阳能空调等利用方式。
光伏发电
目前光伏发电居世界各国前列的是日本、德国和美国。中国光伏发电产业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90年代中期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太阳电池及组件产量逐年稳步增加。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光明工程”先导项目和“送电到乡”工程等国家项目及世界光伏市场的有力拉动下,我国光伏发电产业迅猛发展。到2007年年底,全国光伏系统的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从事太阳能电池生产的企业达到50余家,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达到290万千瓦,太阳能电池年产量达到1188MW,超过日本和欧洲,并已初步建立起从原材料生产到光伏系统建设等多个环节组成的完整产业链,特别是多晶硅材料生产取得了重大进展,突破了年产千吨大关,冲破了太阳能电池原材料生产的瓶颈制约,为我国光伏发电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太阳能热水器
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太阳热水器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化体系。从原材料加工、热水器产品制造到营销服务、综合配套协调发展。无论从产值还是保有量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和应用大国。2007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产量的增长速度约为30%,年产量达2340万m2,总保有量约为10800万m2。2007年,太阳能热水器市场销售额约为320亿元人民币,产值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有20多家。太阳能热水器的出口额增长约为28%,6500万美元左右,产品出口欧洲、美洲、非洲、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际新能源利用政策:
目前从能源供应安全和清洁利用的角度出发,世界各国正把太阳能的商业化开发和利用作为重要的发展趋势。欧盟、日本和美国把2030年以后能源供应安全的重点放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方面。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将占世界电力供应的10%以上,2050年达到20%以上。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使太阳能在整个能源供应中将占有一席之地。
(一)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可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
2009年1月,奥巴马宣布了“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以发展新能源作为投资重点,计划投入1500亿美元,用3年时间使美国新能源产量增加1倍,到2012年将新能源发电占总能源发电的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将这一比例增至25%。2009年2月,美国正式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7870亿美元,主要用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风能和太阳能等)。
2009年6月,美国完成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用立法的方式提出了建立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权(碳排放权)限额—交易体系的基本设计。
(二)欧盟将低碳经济视为“新的工业革命”
2007年3月,欧盟委员会提出的一揽子能源计划,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
2008年12月,欧盟通过的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储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和燃料质量指令等6项内容。
2009年3月,欧盟宣布,在2013年前出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保持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2007年10月7日,欧盟委员会建议欧盟在未来10年内增加500亿欧元发展低碳技术,根据这项立法建议,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年资金投入将从目前的30亿欧元增加到80亿欧元。欧盟委员会还联合企业界和研究人员制定了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路线图”,计划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储存等六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大力发展低碳技术。
(三)英国将低碳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英国低碳经济及相关产业每年能创造超过1000亿英镑的产值,为88万人创造就业机会。
其实,“低碳经济”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也就是说,早在2003年,英国就在《能源白皮书》中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提出了将于2050年建立低碳社会的目标。2005年,英国建立了3500万英镑小型示范基金。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在这一法案中,英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将削减26%-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的排量降低60%的长期目标。
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上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
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蓝图,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低碳领域(30%来源于风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10%来自核能)。二是推广新的节能生活方式。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拨款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预计将有700万家庭因此受益。在交通方面,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三是向全球推广低碳经济的新模式。
中国新能源政策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倡导低碳消费也已成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着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和实施,为太阳能利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的保障;京都议定书的签定,环保政策的出台和对国际的承诺,给太阳能利用产业带来机遇;西部大开发,为太阳能利用产业提供巨大的国内市场;中国能源战略的调整,使得政府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所有这些都为中国太阳能利用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机会。
中国太阳能利用
中国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利用前景广阔。目前,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和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我国比较成熟太阳能产品有两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河太阳能热水系统。而另一项我国掌握核心技术的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已经成熟,且据专家预测,太阳能热发电有望超过光伏发电,成为替代煤电的主要能源方式。
据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协会专家表示,由于光热发电的技术、原料均是自主研发,拥有完全知识产权,国家将大力扶持推广,未来太阳能光热发电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规模有望超过光伏的水平。
事实上,太阳能光热发电比光伏发电的规模前景更大、潜力也更大,尤其适合在沙漠地区,比如欧洲的撒哈拉沙漠、北非沙漠的整个高温热发电项目是供欧洲总用电量的50%以上。目前,内蒙古、戈壁滩整个高温热发电项目预计将达到60%以上,超过整个光伏发电。
光热发电的另一大优势就是低成本,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美国能源部制定出的目标,是将太阳能光热发电成本由目前的平均14美分/千瓦时下降到2015年的8美分~10美分/千瓦时。预计我国光热发电的上网电价2015年可到1.4元/千瓦时~1.6元/千瓦时,2020年可以到0.6元/千瓦时~0.8元/千瓦时。
随着人类无止境的开发地球能源,人类所面临的资源枯竭危机不断加深,加上地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已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其生态系统是不可能再造的。早在17世纪初,人类就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新能源探索上不断做出努力,特别是太阳能利用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前期各国都是在探索中进行的直到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把环境与发展纳入统一的框架,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其它象德国等欧共体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计划。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还从政策上采取措施,鼓励开发利用洁净能源。如丹麦政府对安装风力机的用户给予100%的安装费用补贴。这一时期,各国加强了太阳能研究工作的计划性,不少国家制定了近期和远期太阳能发展计划,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国际间合作也十分活跃,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积极参与太阳能开发利用工作。开发利用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主题和共同行动,成为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自“六五”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把研究开发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进一步明确了太阳能重点发展项目,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和市场大国。
太阳能利用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以及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房、太阳能空调等利用方式。
光伏发电
目前光伏发电居世界各国前列的是日本、德国和美国。中国光伏发电产业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90年代中期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太阳电池及组件产量逐年稳步增加。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光明工程”先导项目和“送电到乡”工程等国家项目及世界光伏市场的有力拉动下,我国光伏发电产业迅猛发展。到2007年年底,全国光伏系统的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从事太阳能电池生产的企业达到50余家,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达到290万千瓦,太阳能电池年产量达到1188MW,超过日本和欧洲,并已初步建立起从原材料生产到光伏系统建设等多个环节组成的完整产业链,特别是多晶硅材料生产取得了重大进展,突破了年产千吨大关,冲破了太阳能电池原材料生产的瓶颈制约,为我国光伏发电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太阳能热水器
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太阳热水器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化体系。从原材料加工、热水器产品制造到营销服务、综合配套协调发展。无论从产值还是保有量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和应用大国。2007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产量的增长速度约为30%,年产量达2340万m2,总保有量约为10800万m2。2007年,太阳能热水器市场销售额约为320亿元人民币,产值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有20多家。太阳能热水器的出口额增长约为28%,6500万美元左右,产品出口欧洲、美洲、非洲、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际新能源利用政策:
目前从能源供应安全和清洁利用的角度出发,世界各国正把太阳能的商业化开发和利用作为重要的发展趋势。欧盟、日本和美国把2030年以后能源供应安全的重点放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方面。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将占世界电力供应的10%以上,2050年达到20%以上。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使太阳能在整个能源供应中将占有一席之地。
(一)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可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
2009年1月,奥巴马宣布了“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以发展新能源作为投资重点,计划投入1500亿美元,用3年时间使美国新能源产量增加1倍,到2012年将新能源发电占总能源发电的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将这一比例增至25%。2009年2月,美国正式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7870亿美元,主要用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风能和太阳能等)。
2009年6月,美国完成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用立法的方式提出了建立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权(碳排放权)限额—交易体系的基本设计。
(二)欧盟将低碳经济视为“新的工业革命”
2007年3月,欧盟委员会提出的一揽子能源计划,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
2008年12月,欧盟通过的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储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和燃料质量指令等6项内容。
2009年3月,欧盟宣布,在2013年前出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保持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2007年10月7日,欧盟委员会建议欧盟在未来10年内增加500亿欧元发展低碳技术,根据这项立法建议,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年资金投入将从目前的30亿欧元增加到80亿欧元。欧盟委员会还联合企业界和研究人员制定了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路线图”,计划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储存等六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大力发展低碳技术。
(三)英国将低碳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英国低碳经济及相关产业每年能创造超过1000亿英镑的产值,为88万人创造就业机会。
其实,“低碳经济”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也就是说,早在2003年,英国就在《能源白皮书》中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提出了将于2050年建立低碳社会的目标。2005年,英国建立了3500万英镑小型示范基金。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在这一法案中,英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将削减26%-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的排量降低60%的长期目标。
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上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
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蓝图,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低碳领域(30%来源于风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10%来自核能)。二是推广新的节能生活方式。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拨款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预计将有700万家庭因此受益。在交通方面,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三是向全球推广低碳经济的新模式。
中国新能源政策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倡导低碳消费也已成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着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和实施,为太阳能利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的保障;京都议定书的签定,环保政策的出台和对国际的承诺,给太阳能利用产业带来机遇;西部大开发,为太阳能利用产业提供巨大的国内市场;中国能源战略的调整,使得政府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所有这些都为中国太阳能利用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机会。
中国太阳能利用
中国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利用前景广阔。目前,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和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我国比较成熟太阳能产品有两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河太阳能热水系统。而另一项我国掌握核心技术的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已经成熟,且据专家预测,太阳能热发电有望超过光伏发电,成为替代煤电的主要能源方式。
据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协会专家表示,由于光热发电的技术、原料均是自主研发,拥有完全知识产权,国家将大力扶持推广,未来太阳能光热发电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规模有望超过光伏的水平。
事实上,太阳能光热发电比光伏发电的规模前景更大、潜力也更大,尤其适合在沙漠地区,比如欧洲的撒哈拉沙漠、北非沙漠的整个高温热发电项目是供欧洲总用电量的50%以上。目前,内蒙古、戈壁滩整个高温热发电项目预计将达到60%以上,超过整个光伏发电。
光热发电的另一大优势就是低成本,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美国能源部制定出的目标,是将太阳能光热发电成本由目前的平均14美分/千瓦时下降到2015年的8美分~10美分/千瓦时。预计我国光热发电的上网电价2015年可到1.4元/千瓦时~1.6元/千瓦时,2020年可以到0.6元/千瓦时~0.8元/千瓦时。
皇明太阳能利用上的辉煌
中国太阳能产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作为新兴产业,很长时间里发展缓慢。皇明第一个实践科普创市场,完成了“科普万里行”,开创了市场化推广模式,使太阳能产品的大规模推广成为可能。皇明用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60到100年才能完成的太阳能工业化之路,为全球的能源替代寻求解决方案,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标杆。
在太阳能热水器方面除了推广面积以外,皇明还针对不同情况开创出新的产品。皇明用名车概念,打造热水器机组,开创太阳能3G中央热水机组时代。颠覆了传统太阳能管道冷水多的难题,实现了打开就有热水; 颠覆了传统太阳能靠天吃饭的难题,实现了热水全天候;颠覆了传统太阳能需加热整个大水箱的难题,室内机的水有基础水温且容量小,实现了快速加热;太阳能利用最大化:太阳能温控补水,长期自动化运行,保障冬天水温最低50度,基本不用电;超越了电燃热水器:超智能化运行,比电燃热水器更智能、更舒适、更省心。满足了高端人群继房子车子之后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引领时尚热水生活潮流,开创全新洗浴文明时代。
在太阳能光热应用领域,皇明掌控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太阳能集热器的推广量和应用面积世界第一;在太阳能中高温热发电领域,从技术到生产,皇明都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光热发电所需的核心部件,如定日镜、菲涅尔式镀膜钢管、槽式镀膜钢管、槽式聚光器均可自行生产,目前国际仅有2家企业能够生产槽式发电真空管,皇明是国内唯一一家可以批量生产高温发电真空管的企业,也是全球第三家完全掌控高温发电真空管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太阳能光伏应用领域,皇明是国内唯一同时具有太阳能电池组件、灯具灯杆制造、控制器生产线和产品检测的企业,提供道路照明解决方案、园林景区亮化解决方案、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解决方案等多种解决方式;在节能建筑领域,皇明温屏节能玻璃比普通门窗节能75%,太阳谷建筑100%都是低碳节能建筑,建成了世界太阳能地标性建筑——日月坛?微排大厦,整体节能88%。此外,在太阳能前沿技术应用方面,皇明对太阳能空调、太阳能采暖、海水淡化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不断有新的科研成果推出。
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城市不仅是政府、专家的事,积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低碳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注意节电、节油、节气、垃圾回收以及绿色出行,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个节能细节做起。很多低碳生活方式,大家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一种支持。
我们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或许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人们应看到,这“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有责任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众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因此,倡导低碳经济、改善生活方式,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可以随手做到的就是:少上网,去上课时电脑别待机,出去的时候关掉一切电源。多用电邮,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尽量少使用和不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因为制造他们所使用的石油也是一次性的;出门尽量步行,低碳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同时,主动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必然要有负责任的公民。我们不仅要倡导低碳生活,更应该主动践行低碳生活。
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共同地球,选择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青年大学生知识广博、充满朝气、思想认识趋于理性、践行低碳热情高涨,有着‘承前启后’的社会责任,是‘低碳发展’的生力军和先锋力量,是最好的的践行者、宣传者。节约每一滴水,让我们拥有更蔚蓝的海洋!节约每一度电,让更多的角落洒满光明!倡导节能低碳环保,需要你我齐心协力。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积极加入到节能低碳低碳的行列之中,将节能低碳低碳的环保意识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以心系家国的使命感,积极行动起来,为绿色节约型华园的构建做出表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Ⅸ 如何有效地利用资金发展低碳产业
许多国家一般将全面应用于行政手段、财政政策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并通过之间的度合作,更好地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但在许多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大部分依靠财政政策的手段仍然是发达国家。根据政策,实现对不同国家的影响,发达国家低碳税政策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促进低碳经济和财政政策的发展;二是抑制高碳生产、消费行为的财政政策。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及环境容量不容乐观。因此,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体系,从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现状分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一)低碳意识有待加强。大多数的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通过其垄断地位,一些国有垄断企业的美德,获得超额利润,削弱作用能量受限的环境成本,内部动机和外部压力对企业节能减排的不足,各级政府部门生产和生活行为,企业和个人缺乏强有力的刚性约束。没有市场化运作,没有相应的财政约束和激励手段,低碳技术的发展缺乏资金,缺乏环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二)产业结构需调整。根据2008次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国家统计局显示,中国的[ 1 ] 2008,第一产业增加值314兆元,同比增长515%;全市工业增加值141亿6183万元,同比增长913%;第三产业增加值121亿487万元,增长91.5%。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113%,上升12个百分点;该国的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816%,上升11个百分点;全国的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011%,下降13个百分点()。鉴于此,中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的比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第二产业重污染较大,能耗低,污染少,第三产业的发展比例低滞后,低碳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应调整后,国家出台相应的财政政策支持相关行业的节能减排。(一)设立专项资金,增加财政补贴。一些技术或设备在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如有毒废物的收集和储存设施,大型垃圾回收设施,因此,需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发展低碳经济的建立,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补贴。国家要加大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把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国家预算的特殊课题,建立发展低碳经济专项资金。dev
Ⅹ 推动建立什么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推动建立科学化的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才能更好的做到环保,让整体的企业能够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