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台湾产业发展

台湾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25 04:37:38

A. 台湾工业发展的特点

台湾经济奇迹的基础其实农业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国民政府「以农业扶植工业」的政策

先是在农业方面做了一些重大改革措施

自民国38年实施三七五减租、40年公地放领、42年实施耕者有其田等措施後,开始展开一连串的工业培植计划,一面开辟交通,开发电力,一面鼓励民间企业以发展纺织工业为重点,亦即食、衣二项民生建设列为首要之务,自民国40年美国经济援助之後,42年开始第一期四年经济建设计画,政府订立了奖励投资条例,技术合作条例,加工出口区管理条例等,引进技术、资金、 再结合土地和劳力,於是我们的工业开始起飞

民国46年第二次四年经济建设计画

民国50年第三次四年经济建设计画

直到民国54年第四次四年经济建设计画,美国宣布中止美援

另一方面从就业人口结构来看

光复初期,农业部门就业人数占总就业的60%以上。

40年代初期,就业人数中农业所占比率仍高达56.7%,服务业占27.0%,而工业仅占16.3%。至49年,农业所占比率下降为50.2%,工业上升为20.5%,服务业提高为29.3%。

50年代农业部门对劳力的吸收渐臻饱和,农业就业人数增幅已较前减缓,乃大力发展劳力密集工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至59年,就业人数中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的比率下降为36.7%,工业及服务业分别上升为27.9%及35.4%。

从人力的结构更可以明显看出农业与工商业的兴衰对比

另外找到一篇文章也很值得参考

其中提到了「进口替代」政策

或许这正是您所要的答案

踩著农业向上发展的工业

瞭解了国家从战後,透过各种制度与机构,以当时农业经济的两大中心,稻作及蔗作为主轴,剥夺农家生产剩馀的手段。前面也稍微提到,这些剥削农家而来的成果,使政府掌握粮食并藉著压低米价而压低工资,以及赚取外汇进口工业原料,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关键,所以说农业部门的发展成果,经政府制度性的剥夺後,被转移到工业部门,是促成今日台湾的工业化的基础所在。接下来,我们仔细看看:被剥取的农业剩馀是如何被转移到工业、促成工业发展;而工业发展过程中美援又扮演了什麼角色?

1背景--外汇危机

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台湾一下子增加了近两百万的人口,使得原本混乱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通货膨胀、粮食不足、外汇短缺等等。50年代起,经过改革币制,通货膨胀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经过农地改革的农业,也迅速从战後复原,生产力并有所提升,粮食压力减轻。然而,外汇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缺少外汇,政府既无法进口工业生产的设备及原料,进行工业复原与生产;也无法进口民生必须品,供给岛内遽增的人口,对执政当局而言,缺少外汇,无法进口军事设备等防御资料,更对政权产生最大的威胁。

2进入「进口替代」发展时期

A「进口替代」

50年代起,美援陆续来到台湾,虽然美援背後,主要是为防堵共产世界的军事意图,而美国也必须协助受援国的经济发展,使受援国能够自立地应付军备支出,避免超额的军事负担,也拖垮美国自己。所以,除了表面上平均一年一亿美元援助,美援势力,更在台湾的经济政策上扮演引导决策的角色,使台湾得以发展工业化,并以自身的经济成果支付军事费用。五0年代起,台湾一方面在外汇短缺的背景,一方面为配合美援要求,而展开『进口替代』的经济策略:主要重点是,以大量米糖及其他农产或加工品出口,赚取外汇;以及,为减少外汇需求,采取关税保护、限制进口,并扶持国内生产民生必需品为主的轻工业发展。1953年,国民政府实施第一期的四年计画,发展『进口替代』,就是第一期经建计画的中心内容。紧接著,1957年实施的第二期四年经建计画,主要也延续『进口替代』策略,所以说两期的经建计画期间,或整个50年代通常被称做『进口替代时期』。

进口替代策略,的确有效地为政府解决外汇问题,并扶植了国内的制造民生必需品为主的轻工业,从50年代台湾经济的进口结构的变化,即扩大生产资料与工业原料的进口,减少消费品出口,特别是消费品的进口比例减少很大,从1952年占进口总额的的20%,下降到1959年的7%。

以发展内销市场的进口替代工业,之所以有显著成效,自然少不了各种具保护性质的国家政策来推动,贸易与汇兑政策尤其重要。例如制订外汇配额优先次序;采用不利出口的复式汇率与进出口连环制;此外为抑制进口而采用的进口数配额、高关税;以及为节约进口原料外汇以及为防止过剩投资而限制设立新厂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50年代轻工业的发展主力是农产品加工和棉纺业,另外,当时的重化学工业虽然只占整体工业生产的25%左右,但是生产率有相当程度地提升,其中的石油、煤制品更渐渐地崭露头角。

B进口替代时期的公民营事业发展

(1)糖业、电力与肥料--五0年代公营事业的三大巨头

公营事业是国民政府从殖民政府接收而来,五0年代作为发展工业中的战略基础并主导成长的产业部门是糖业、电力、肥料。其中,糖业是赚外汇的主力,占出口总额的49%,重要性可以想见。再者,电力事业做为能源部门,是供发展的基础关键,所以成为政府投资的最大重点,五0年代投注了最大比例的美援资金在上面,例如1954年,电力投资占了69.1%的美援资金,1952到1964年并完成了15个电力开发项目,主要供给肥料工业,其次钢、铝、纺织和水泥等等。最後看看肥料工业,肥料对农业,尤其粮食生产的重大影响,前面也有详细说明,五0年代肥料年产约20万顿,供应30%的岛内需求,也发挥了进口替代的功能,1960利用美援增设新厂,就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1964年,自给率攀升到79%。

综合五0年代的公营事业发展特色,一方面就是支撑工业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则是相当依赖美援资金。公营企业的资金来源65%是依赖美援,事实上,如果电力没有美援是不可能进行开发,没有电力,肥料工业也不可能开发,少了肥料,农业会受影响,另外,各种轻重工业也不可能顺利开展,由此可见,美援对进口替代时期的作用有多重大。

(2)民营事业的四大主角--食品、纺织、水泥、造纸

工业化初期,食品与纺织是发挥进口替代作用的主导部门,是台湾也是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台湾的特点是,食品工业有他的历史基础,纺织业是战後从大陆迁来的,若说到纺织业迁台後随即迅速窜起,本书另外有详细说明。

至於水泥与造纸,是拜台湾的自然资源之赐。当然无论哪一种产业,都少不了政府政策的保护。

C美援协助下的剩馀转移

纵使初期主要是军事意图,但美援对战後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当大,几乎可以说,少了美援,不知台湾是否可以创造所谓的『经济奇迹』!当然必须强调的是,美援绝对不是美国爱做慈善事业---一切都是了美国自身的军事以及经济利益著想!

从使国民政府初步稳定政权的农地改革来说,在改革办法的拟定与政策的实行工作等技术协助,美援在台重要执行机构之一的农复会都会派专家参与、指导,并且在经费方面补助国民政府,例如补助改革计画需要雇用人员的人事经费,最多高达3万3千多人,可以说,少了美援或农复会,台湾很难在短期间内完成农地改革。

而农地改革的完成,使地主阶级解体,对国民政府而言,不仅消解本土的反对势力,更容易就个别农家进行剩馀的剥削;对农民而言,改革後,农民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相当程度地激励他们的生产意愿,提高农业生产力。说到生产力的提升,美援透过农复会提供技术,如品种改良、栽培技术革新以及农药与农机具的购买补助等等,对提高生产力相当重要。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是,美援初期不但提供进口肥料,更著重对化学肥料工业的投入与建设,以促进农业发达生产,并且为了协助在美军占领下的日本解决粮食以及外汇不足,要求政府签订中日贸易协定,采取以货换货,即台湾的稻米输出日本,并交换肥料进口,为了让台湾有更多的米可以输出日本,农复会除了协助稻米增产,美国又以美援农产品来减少台湾的稻米消费,而农民遭剥削徵收的稻米出口後,换回的肥料又让政府得以进行,再剥自己一层皮的肥料换谷制。从直接提供肥料、要求中日易货到投资肥料工业生产的过程来看,没有美援的支持,国民政府也无法顺利进行肥料换谷制。

再说到农业技术改良、机械化以及肥料使用,既帮助生产力提升,还造就多馀农业劳动力,为工业发展初期,『进口替代』时的轻工业提供劳动力;而农业生产发达,农家所得提高、生活改善的结果,又能够提供消费市场给正值发展的轻工业;加上农业生产提高和政府制度性地收夺米糖,用以出口赚外汇,进口工业生产资料;政府掌握粮食又以低量价政策压低工资水准。

总之,美援透过农复会在经济发展策略中扮演『桥头堡』角色,首先通过农地改革消除地主势力和散地权,改变农村结构,巩固农村秩序;然後引进农业技术,并使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与资源转移至工业部门,因应工业发展需求。

工业成功、农业成仁

总之,进口替代策略的成功关键,是50年代在美援协助下,经政府对农业蓬勃发展的剩馀进行制度性剥削,并移转而扶植了工业发展,在进口替代期间,政府高喊的口号就是『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只是,农养工的成绩斐然,还被称为『经济奇迹』,而後半句『以工业发展农业』,无人闻问,可以说是完全失败了。

B. 台湾 的“5 2”产业发展计划

台湾从来就没有所谓秩序井然的五年计划或五年规划~
所以也不知匿名题主哪听来的52计画~
台湾现在听到"52"这个数字,大都只会连想到台湾的棒球巨炮锋哥的背号.

C. 20世界90年代开始,台湾重点发展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是()A.农业和农产品加工B.出口加工工业C

20世纪台湾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60年代前,台湾经济以农产品加工工业和纺织工业为主,60~70年代,吸引外资,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80年代后,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台湾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故选:C.

D.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什么被称为台湾的蛙谷

您所提问的问题,答案应该是「新竹科学园区」。

「新竹科学园区」位于新竹市,有台湾科技摇篮、台湾矽谷、之称。

E. 台湾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其主导产业为①技术密集型产业、②劳动密集型产业、③原料密集型产业,请按先后

台湾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60年代前以原料密集型产业为主,60~70年代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80年代后,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发展迅速,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故选:D.

F. 台湾的IT产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1971年爆发第一次能源危机,之前做的红红火火的台湾加工出口区,让毫无任何天然资源的台湾台湾面临着成本节节升高的窘境。。。
台湾当局意识到产业面临着必须升级,才能保持高度的经济成长动力,着手开始规划~~

于是在台湾当局的主导之下1980年新竹成立科学园区落成,专门提供“体积小”“高附加价值”的电子产品的厂商作为研究生产中心

选址新竹是因为在日本殖民时代,台湾第一个科研中心“联合工业研究所”,就是设在新竹地区,再加上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都在新竹“复校”,在台湾清华和交大和台湾大学是读理工科学子们的第一志愿校,而毕业的校友多半留学美国,学习校尖端的科技,人才供给丰沛。。。

再加上台湾当局提供非常大的优惠政策,就这样吸引4成学有专长的“海归”和6成的外国高科技公司的入驻。。。

当然,入驻的海归所创立的公司,只要公司赚钱,除了丰厚的奖金之外,另外还可以获得“股票”的奖赏(当时台湾股市欣欣向荣,一张股票就等于一年工资的N倍),科技新贵一词由此而生

就这样,前仆后继的台湾理科工程师们投入24小时待命的IT产业中,终于把新竹科学园区做成台湾矽谷~~~

G. 90年代后,台湾重点发展产业是什么

以电子、资讯产业为主的工业是台湾经济结构的主体,并不存在产业的空洞化.

H. 台湾文化产业概况

台湾把文化产业称为文化创意产业。台湾有关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现实:经过亚洲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社会经济面临全面转型,为了适应电子制造业向大陆转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观点,期待以文化创意来提升整个台湾的制造业,推进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

在台湾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社区总体营造”计划非常值得关注。可以说,正是这个计划奠定了台湾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所谓“社区总体营造”计划,即通过社区自主提案,实施文化设施基础调查,了解社区文化历史脉络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然后进行整体规划发展和设计,并由政府给予相应的资助和指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获得了生长空间,形成了自下而上、民间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主脉。与此相关的另一特点是,利用文化创意的理念,对传统的历史文化遗存项目进行保护和开发,使其成为文化消费和文化产品加工的基地,比如在考察中所见的彰化县董坐石砚艺术馆、台北县木雕工艺坊和台北市龙山华夏文化区,其基本模式都是利用本土化特色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虽然它们中的个别有官方补贴,但主导者一般都以民间为主。以台北市龙山华夏文化区为例,该区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这是一个利用历史古建,通过对台湾街区场景的再造而开发的集艺术、旅游、休闲和餐饮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消费场所,它以怀旧的主题,实现了产业化的升级改造。由此可见,无论是园区还是基地,其内容建设都离不开创新性的创意设计,否则就是空壳。另外,还需具有“复制的真实”,而非虚假的真实,要想取得这样的效果,更不能忽略细节的营造。这些,正是目前肇庆端砚文化产业需要关注和思考之处。

宽容尊重,展示多彩文化。台湾社会开放,为各种文化形态留存和生长提供了沃土,文化现象丰富多彩,经过整合包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台湾本土文化观光产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台湾当局对台湾少数民族划定相对独立的的居住区,鼓励保留并协助挖掘、发扬台湾少数民族特有的饮食、服饰、语言、耕作方式、建筑风格、歌舞形式,甚至开辟了台湾少数民族电视台。同时,给予相当优惠的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台湾少数民族居住区面向游客开放,形成了十多个异彩纷呈的台湾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区,既避免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中流失湮灭,也有效地解决了台湾少数民族的就业收入;二是近现代历史文化,台湾当局将荷兰殖民时期、清朝统治时期、日治时期、蒋氏治理时期等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历史遗迹、名人故居、领事场馆、陵园纪念堂稍加修复,原样保存,配以解说系统和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面向居民和社会开放,形成了点多量广的历史文化观光旅游点,让历史记录真实地保存与再现,也极大地增强了台湾人文景观的吸引力;三是宗教文化,台湾宗教信仰自由,尤其是佛教十分盛行。各财团法人、家族兴建和信徒捐建的寺庙遍布全岛,有“庙比人多”之称。这些寺庙建筑风格各异,造筑精美,投资巨大,且都有较好的地方人文景观和宗教文化支撑,免费向游客开放,使之成为台湾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成为探视台湾本土文化艺术的重要窗口。

台湾的文化产业发展有不少成功之处,但缺陷也很明显,主要是有的文化部门过度的商业化色彩对文化本身有侵蚀;有的文化产业整体规划不到位;私人占有的文化遗址缺乏合理的社会机制推动发展等。

I. 台湾服装产业发展背景是什么有哪些消费特点和贸易特色

台湾的服装纺织业可以说是我们大陆地区的缩影。

J. 台湾不同历史时期发展什么工业

清朝时期:设立台湾省之后,清朝政府开始在台湾发展近代工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具备一定规模,使得台湾变成当时中国比较进步的省份
日本殖民时期:日本占领台湾后,为了配合整个日本的发展需要,决定日本本土发展工业,台湾发展农业,尤其是糖业和橡胶等。工业发展较为落后。
1945-1960年代,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为了巩固政权,便因地制宜,在鼓励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以便积累资本。
1960-1980年代,台湾由农业完成了工业改变。从加工贸易变成了工业出口地区。
1980-,此后的台湾,工业基础雄厚,开始发展高科技精密产业,产业的升级使得台湾成为亚洲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阅读全文

与台湾产业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