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讲述几个国家发展的纪录片有哪些
《大国崛起》(英文:The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是2006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该电视片在2006年11月13日—24日(CCTV-2)黄金时间21:30首播,每集大约45分钟。本片播出后,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本片的一套八册同名系列图书,内容有了大规模扩充,并于2007年5月1日黄金时间20:55起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再次播出
Ⅱ 哪位有国家广电总局在2010年末发布的《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原文啊急等!!!!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国办《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广播影视工作实际,现就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纪录片以影视手段记录和表现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历史及现状,以其特有的直观真实感、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国产纪录片是形象展示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纪录片产业是重要的文化产业。大力推进纪录片产业发展,对于展现祖国发展变化,传承民族优良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对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纪录片产业日益受到重视,创作生产日趋活跃,产量质量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纪录片产业整体水平不高,产业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总体规模偏小,产品种类、样式偏少,优秀作品不多;体制机制不活,面向市场的策划、制作、营销能力有待提高;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走出去都亟需加强。必须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纪录片产业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我国纪录片产业现状和问题,积极借鉴国际纪录片产业先进经验和做法,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尽快提升我国纪录片产业的整体水平、发展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争取在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走出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点和规律,认真按照中央关于振兴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影视产业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面向群众、面向市场,以发展为主题,以繁荣创作、提高质量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着力建设产业体系较为完善,整体技术水平先进,市场主导作用明显,国有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努力多出优秀作品,逐步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的转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纪录片产业发展之路。
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正确导向,准确把握纪录片的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充分发挥纪录片的审美娱乐和认知教育双重功能,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必须坚持面向市场,在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解放生产力,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必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建立健全产业政策法规,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以科学有效的管理保障纪录片产业健康发展。
二、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大力繁荣创作生产。
繁荣创作是纪录片产业发展的中心任务。要在保持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加突出提高质量,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努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积极引导创作生产记录社会历史发展重要进程,展示当代中国精神风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优美自然风光,传播科学思想文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纪录片,积极鼓励各种题材类型、各种表现手法、各种艺术风格纪录片的创作生产。中央和省级国有影视机构每年要有规划、有重点地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纪录片精品。积极扶持重大革命和历史、重大理论文献纪录片的创作生产,积极扶持现实、农村、科教、少数民族等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生产。各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要加大对重点国产纪录片创作生产的扶持力度,对优秀国产纪录片给予奖励。参照国产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的做法,实行优秀国产纪录片推荐制度。加强和改进有关国产纪录片的政府评奖,强化政府评奖对纪录片创作生产的正面引导作用。加强理论研究和文艺批评,努力营造良好创作环境。
(二)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扩大纪录片的电视播出,对播出纪录片的专业频道、栏目予以政策支持和鼓励,支持和鼓励地方电视台上星频道和地面频道开设纪录片栏目,增加纪录片播放。扩大国产电影纪录片放映规模,采取措施将优秀国产电影纪录片推向主流院线和主要影院,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建立数字电影纪录片专门放映场所,在高校建立数字放映院线播放优秀国产电影纪录片,在广播影视网络媒体推出国产纪录片展播展映平台。支持国产纪录片在IP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播出。按照专业化、国际化的要求,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办好纪录片相关节展,扩大规模,打造品牌,活跃交易,增进效益,使之成为国产纪录片展示、交流和营销的重要平台。
(三)积极推进改革创新。
以国有广播影视机构为主体,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着力培育实力雄厚、资源充足、创作力量强、制作水平高的国有纪录片市场主体。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积极稳妥推进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的精神,重点培育一批电视纪录片制作经营主体,发展专业化的电视纪录片生产。合并重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建设国家级纪录片生产制作基地,充分发挥其在纪录片产业领域的龙头骨干作用。在坚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鼓励国有纪录片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积极支持民营和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纪录片生产经营。外商不得投资设立和经营纪录片生产企业,中外合作摄制纪录片需按程序报批。认真贯彻中宣部等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拓展适合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融资方式和配套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建立纪录片风险投资机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运用数字、网络、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不断增加纪录片制作的高科技含量,努力提高纪录片质量。
(四)加快走出去。
切实把国产纪录片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重要方面,紧紧围绕贯彻中央关于提高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战略。认真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优惠政策,加大对国产纪录片出口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优秀国产纪录片打入国际市场,创建中国纪录片品牌形象。加强国产纪录片海外营销机构和网络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纪录片机构以独资、合资或合作方式,在海外兴办纪录片发行、中介实体,建立国产纪录片海外市场运营、调查研究、信息服务机制,及时掌握和发布国内外纪录片市场动向和交易信息。积极推进我国纪录片上星频道在境外落地,积极组织优秀国产纪录片机构参加境外高水平影视节展。将引进与出口结合起来,坚持以进带出,更好地促进国产纪录片出口。探索中外纪录片行业交流合作有效机制,积极鼓励中外机构合拍纪录片。
(五)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健全相关人才培养、发现、使用和激励机制,重点培养纪录片策划创作人才、摄制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特别要培养既懂创作生产又懂市场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纪录片人才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纪录片人才专业培训和国际交流。切实加强对青年纪录片创作与经营人才的引导扶持,坚持走正道、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着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强、思想端正、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纪录片产业骨干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管理
各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纪录片的管理,坚持以管理保导向保安全、促改革促发展,严格依法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切实加强纪录片制作经营管理,凡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机构可制作电视纪录片,凡持有《摄制电影许可证》的机构可制作电影纪录片。规范电视纪录片产品准入管理,报经国务院批准,实行电视纪录片发行许可制度,未获得《电视纪录片发行许可证》的电视纪录片不得发行播出。加强电影纪录片发行播映管理,未获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电影纪录片不得在影院放映和电视播出机构播出。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重大理论文献纪录片剧本立项及完成片管理另按有关规定执行。
切实加强电视纪录片播出调控和引进管理。引进电视纪录片须按有关规定经审查批准获得《电视纪录片发行许可证》后方可发行播出,播出机构引进纪录片与其国产纪录片生产、播出、出口业绩挂钩。对引进境外纪录片实行总量控制,现阶段各级电视播出机构每天播出国产纪录片与引进纪录片比例不低于7:3,以后随着产量质量的不断提高,逐步加大国产纪录片的播出比例和播出时间。
切实加强个人拍摄纪实性视频作品管理。各级电视机构播出个人拍摄纪实性视频作品,必须事先对其内容进行审查,凡违反相关规定、格调不高、内容存在问题者一律不得播出。个人拍摄纪实性视频作品进入影院及其他公共场所传播或参加各类评奖、展播活动,应事先取得相关许可,或持有已在国内电视机构公开播放的证明。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切实加强纪录片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盗版盗播,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纪录片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切实加强信息网络传播纪录片的管理。信息网络视听节目传播机构传播纪录片,必须遵守《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关于加强影视播放机构和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播放DV片的管理通知》等有关规定。信息网络视听节目传播机构播放纪录片,必须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后方可播出。
加强境外机构在我国境内拍摄纪录片的管理。境外机构到我国境内拍摄纪录片,需按有关规定,报经相关外事部门批准后,向国家广电总局备案并接受国家广电总局和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监管。在港澳台新闻机构工作的外籍人员和在港澳台外国新闻机构工作的港澳台人员到国内拍摄纪录片,参照对境外机构的有关规定办理。
Ⅲ 世界纪录片发展有哪几个重要阶段
请历史考究狂退让,我只能发点简史,细节请自行查阅补脑
世界纪录片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如下几个时期:
原始时期
草创时期
影响社会的发展时期
变革历史记录时期
关注人类自身时期
Ⅳ 中外纪录片的发展史
找一下这本书吧
纪录之门:纪录片创作理念与技能
作 者: 谭天,陈强 编著
出 版 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1 字 数: 版 次: 1 页 数: 255 印刷时间: 开 本: 印 次: 纸 张: I S B N : 9787810798846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艺术 >> 影视艺术 >> 影视制作
定价:¥26.00 当当价:¥21.70 折扣:83折 节省:¥4.30 钻石vip价:¥20.70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次记录世界的全面接触、一本记录片的实用新教材、也是一本记录片创作入门手册,全书首先从什么是纪录片这一基本命题出发,阐释了纪录片的本质属性、主要类型,介绍了中外纪录片发展史及各个时期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以期读者能对纪录片形成初步的认识。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全新的经录片创作教材,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全面性和前瞻性的特点。本书首先从什么是纪录片这一基本命题出发,阐释了纪录片的本质属性、主要类型,介绍了中外纪录片发展史及各个时期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以期读者能对纪录片形成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书立足于创作实践,根据纪录片创作流程依次对纪录片的筹拍、拍摄、叙事、编辑等环节作了详尽的讲解,旨在提升初学者的创作理念和基本技能。当然,为开阔视野、把握脉动,本书还就当代纪录片发展趋势和纪录片运营等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本书既可以作为新闻和艺术院校本科教材,也可以作为纪录片创作者、爱好者的入门手册,还可以作为研究者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谭天,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教授、高级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学研究委员会理事,广东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委员会主任委员。曾在湛江电视台工作15年,创作纪录片数十部,其中《海风吹来我的歌》、《越过大洋去握手》等,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广东卫视及海外华语电视频道播出。2004年调入暨南大学,先后主讲纪录片创作、电视专题节目研究等课程,发表论文70多篇,著有《电视策划学》等书。
Ⅳ 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思考
我不知道你具体写了些什么
就缩小论述的重点,就是找一个切入口如表现手法、文化手法......
以不同时期表现手法来看待其中的变化,
有点绕吧
比方简单说
现在美国电影流行翻拍,不同时期就出现不同的表现手法
估计以后还会变
论文也类似于此
Ⅵ 国内纪录片的发展情况怎么样
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 底层平民生存状态的艺术呈现——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 摘要: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体现文化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 表现手段,由于其制作手段和取材的陈旧,使得很多及其具有历史文 献价值的纪录片并没有被观众接受。文献纪录片如果想走近电视主流 群体,就必须在受众观赏的融合性上多下功夫,探讨出更加贴切现在 社会的表达手段。 关键词:文献纪录片;受众观赏;表达手段 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标识逐渐成为一种影像语言性的文化产 品,这其中包括对自然生态、地域文化、社会事件、民族特色等 多方面的纪录,而文献纪录片则是这其中最严谨最能反应历史性 的一种纪录片,也因其对文献史料要求的真实性谨慎性,使得大 部分文献纪录片的叙述方式看起来死板而教条,在观众的接受过 程中,这种死板教条的印象有时甚至让降低了观众对于文献纪录 片的兴趣,从而降低了史料价值的珍贵性。 一 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从电影纪录片过渡到电视纪录片,又 逐渐分离出的一种纪录片类型,文献纪录片不仅传承了纪录的作 用,更重要的是展现了珍贵文献的价值性,所以传统意义上的文 献纪录片都是现有影像资料、文本资料、当事人口述等方式对事 件进行全方位的纪录、演绎和剖析,从而达到纪录历史、反应历 史、还原历史的目的。 所有纪录片都具有文献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纪录片都是文 献纪录片——文献纪录片必须有文献,即影像、图片、档案等资 料,而不是泛泛的文献价值。文献纪录片是在大量占有文献资料 的基础上制作完成的,文献价值是其最基本的价值。法国《电影 辞典》这样定义纪录片:“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 基础制作的影片。”这种广义的文献纪录片概念赋予了所有纪录 影像以文献价值。 中国承袭了苏联的纪录片观念,习惯上将“汇编性”纪录 片称为“文献片”,即利用以往拍摄的具有文献价值的影像资料 辅以新近拍摄的素材进行再创作性编辑。这种狭义的“文献纪录 片”历来为中国纪录片创作所重视。 以上两种定义或过于宽泛,以至于忽略了文献纪录片的特 质;或过于狭窄,不能全面涵盖当今文献纪录片发展的新态势, 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进行理解。一方面,随着历史的发展,纪 录片已逐渐包罗各种题材样式,构成了以“非虚构”为根本属性 的影像集合,是与故事片并列的片种;另一方面,文献纪录片不 再局限于对历史资料的简单汇编,口述、扮演、情景重现、动画 等手段都可以表现具有文献价值的内容。而这种文献的组合是 “作者的主观意图要靠调动材料自身的意义和组合后的含义来完 成,在对事实的描述上求细、求近,在思想和感情的抒发上,保 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尽量隐藏作者的主观叙述。”① 虽然表现形式有所丰富,但是文献纪录片的最基本最突出的 特色还是其历史性,文献性,所以形式只能服务于类型,而所拍 摄的内容的必须绝对真实,这样才能进一步体现其历史性 与文献性,在形式有所变化的情况下,让观众没有产生虚假 的感觉,形成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和对现实的历史性纪录的有机 结合。所以文献纪录片应该是,“文献纪录片”当指那些具有重 大留存价值的、实现了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或对现实的历史性记 录的非虚构影视作品。 二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文献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 是民族和国家的影像档案。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在于“纪录”,文 献纪录片的核心要素是它的“文献性”,“文献”二字正是对纪 录片“纪录”功能最有力的注解。百年来虽然有多种理论观点、 众多学术流派和不同创作倾向,但是纪录片以“纪录”作为主要 功能这一点始终未变。无论对人类历史发展而言,还是对电视这 种传播媒介来说,文献纪录片都具有永恒的意义。 文献纪录片是民族和国家的一部历史影像档案。文献纪录 片在记录社会历史进程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主流意识形 态的特质,因此,在观看一些珍贵影像资料的同时,我们也可触 摸到社会思想趋势和时代文化思潮,其价值的凸显是“以民族的 根本利益为基础,以现代化的发展为参照,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 化,在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中发掘其优秀的内核和传统,在 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架高沟通的桥梁”②,所以说,文献纪 录片同时具有社会思想认知价值。 电视文化角度看,文献纪录片的审美价值提升了电视节目的 文化品位,从而有助于改善电视内容生产格局。文献纪录片具有 较高的品位和审美价值,具体表现在:第一,视野更开阔。文献 纪录片往往采取宏大叙事策略,从国家、民族、时代的高度把握 主题,风格上追求大气磅礴、恢宏豪迈;第二,时空开合大。历 史题材的文献纪录片作品,一般都具有大的时间和空间跨越;而 反映当代的文献纪录片,也常常注意把当下的一些价值取向放到 历史的坐标中去考量;其三,思想有深度。好的文献纪录片往往 具有思想的魅力,可以启迪智慧,让人在历史中重新认识现实。 在电视节目日趋娱乐化的今天,《大国崛起》、《新丝绸之 路》等文献纪录片的播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观众对当今电视媒 体的认知和评价,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改变了电视被娱 乐之风裹挟的生态格局,为电视媒体自身的良性循环和未来发展 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重塑了电视文化的尊严。 三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 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 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纪录片通常最终都是要求达到 对人的刻画,即也应当注意细节对人,对周围环境的刻画描写。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 主题。“不管是哪一类纪录片,他的成功与否最后都取决于对细 节的拥有量和对细节的处理”③,文献纪录片是一种精神产品, 又是综合艺术的结晶,与电影、戏剧、小说一样,同属文艺作品 的范畴,要遵循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但是,它又不同于文艺作 品,要遵循纪录片创作的特殊规律。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离 不开借鉴和利用文艺创作的一些基本手段,细节描写就是电视纪 录片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中国近20年的文献纪录片题材从政治宣传走向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从宏大叙事、空洞说教走向个人视角、细节叙事无疑 是一个巨大进步,不断在各种历史记录当中寻找被记录对象的细 节,重视对文献的挖掘,从那些从来没有面世过的资料里找寻和 收集,形成一种“揭秘”的效果。观众在被那些从未知晓的信息 所吸引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接受了渗透于其中的观念。并对这些 细节加以整理,表现,这既是纪录观念的变化,也是技术的改 进。 中国大部分的文献纪录片选材近似,或聚焦重大题材,揭秘 历史真相,或呈现领袖人物的心路历程,普通百姓在时代变迁中 的生存状态,或通过对历史的全盘审视,解读今天的社会。但不 同的是西方文献纪录片从1980年以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政府或 主流意识形态集团出资拍摄的宣传片大量缩减,以历史人物、历 史事件为主的商业片成为主流,突出故事性与市场价值;同时坚 持主流价值观。中国文献纪录片先前单一关注政治领域而忽视文 化领域是明显的。我们从过去一系列的片子中可以看出记录的重 心放在无产阶级领袖这一群体身上,而对文化精英缺乏关注。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不计其数 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 张洁琼 (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 影视与传媒 大 众 文 艺 174 摘要:在电视节目泛滥的今天,综艺娱乐类节目几乎成了大哥 大,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收视市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观众更需要看 到一些新的节目形式和新鲜血液的出现。 2011年1月,湖南卫视重力推出解读姓氏文化的电视节目《非常 靠谱》,节目形式新颖,风格幽默娱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 注。但是作为一档新生的节目,《非常靠谱》也尚有许多需要改进的 地方。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非常靠谱》独具一格的特点以及急需改进 的缺陷,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非常靠谱;电视节目;文化;娱乐 2011年伊始,综艺大台湖南卫视就发布声明,表示今年湖南 卫视将有几档新的节目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并强调今年湖南卫 视的主题将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在其热力推出的《非常靠谱》、 《好奇大调查》、《给力星期天》、《喜剧之王》这几档节目 中,以解读姓氏文化为节目内容的《非常靠谱》节目受到了广泛 的关注。 一、《非常靠谱》节目介绍 《非常靠谱》于2011年1月3日开播,由湖南卫视资深主持人 汪涵挑大梁,每期节目中都会请到几位对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的专 家学者到场组成“摆谱团”,对每一姓氏背后的故事展开挖掘, 每期到场的观众中有80%都是那一期姓氏的同族。迄今为止,一 共做过7期节目,分别是刘姓专场、姜姓专场、欧姓专场、许姓 专场、伍姓专场以及开春特别企划节目和十二生肖姓氏专场。 《非常靠谱》旨在解读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以姓氏为包 装,晒百家姓里的人杰、绝活、故事等,晒祖宗、晒历史、晒文 化,让观众在了解这些姓氏历史的同时找到共鸣,为自己的姓氏 而骄傲。 该节目制作人徐晴表示:当下电视荧屏上的文化类节目大多 与解读历史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姓氏解读还属冷门。 电视观众看解读历史的文化类节目只能倾听、借鉴;但《非常靠 谱》可以参与。 2011年2月28日做完十二生肖姓氏专场后,《非常靠谱》一 直处于停播状态,5月10日湖南卫视发表声明,《非常靠谱》将 于5月16日正式回归。 二、《非常靠谱》如何“靠谱” 从契合当今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一点上来说, 《非常靠谱》的出现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人历来讲究认祖 归宗,血脉相承,而姓氏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通常成 为了血缘之间隐形的纽带。另外,《非常靠谱》节目名称中这个 “谱”字指的是家谱、族谱。家谱和族谱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符 号,其承载的意义非同一般。 另一方面,从节目形式本身来说,也有许多的创新之处。 1.文化性和娱乐性的结合 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多元化社会,传统文化式微、流行 文化喧嚣。《百家姓》、《三字经》、《论语》、《道德经》、 《庄子》这些国学中的经典固然大家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阅读 并理解的人是越来越少。反之,流行元素却铺天盖地,这是一个 把文化弄丢了的时代。 纵观各个电视台的节目,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节目实在是太 少了,还不及娱乐节目的一半,能去收看这些文化类节目的观众 更是屈指可数。《百家讲坛》应该算是为数不多的比较成功过的 案例之一。但是《百家讲坛》作为一档高端的文化历史节目,最 开始的时候也是走的高端路线,请来一些学者专家做讲座,收视 率甚微;直至出现了刘心武、易中天、纪连海等等这些人之后, 《百家讲坛》才随之火了起来。火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些人会 讲历史会讲故事,娓娓道来,十分传神。 从《百家讲坛》的案例可以看出,板起一副面孔以一副老 学究的姿态来讲历史讲文化已经过时了,人们需要了解历史,但 是不代表历史就是枯燥的说教,换一种轻松的方式讲述效果会更 好。 《非常靠谱》就非常注意文化性和娱乐性的融合。主持人汪 涵和摆谱团的专家们在讲述姓氏文化的历史时经常会调侃,也会 通过一些flash的小短片对姓氏历史上的名人做简短的介绍,增 进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寓教于乐,让观众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 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比单纯的讲述更能加深观众的印象。 2.主持人与摆谱团的智慧 《非常靠谱》还在策划的时候,汪涵就直谏台长,要求做该 节目的主持人,甚至连该节目的名称都出自于汪涵的创意。汪涵 自己说,台上的他幽默搞笑,私底下的他却是个非常安静的人, 平时喜欢看书、研究古玩,非常热爱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可以说,《非常靠谱》这一档节目就是为汪涵量身定做的, 也是他从娱乐节目向高端文化节目华丽转身的转折点。因此,在 最初汪涵主持这档节目的消息传出时,他就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 焦点。观众都在猜测,那个在《天天向上》中搞笑的他能控制好 这样文化类的节目吗?而节目播出之后,汪涵凭借自己的实力给 观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节目中的他幽默而不失睿智,搞笑而 不失深沉,正是他身上散发的这种魅力,使得整个节目既有文化 气息又通俗易懂。 该节目的另外一大亮点就是由对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 《非常靠谱》是否靠谱 崔 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 江苏南京 210000) 的历史事件。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文明的变迁与过度,中国人民 在数千年中经历了无数的伤痛但是依然挺立不倒,这些都是中华 文明的文化给了我们巨大的力量,这样生命中的闪光点,不仅是 可以指导中国人前进的明灯,也是吸引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民族的 地方。到现在为止,我们在很多历史题材的挖掘和呈现上都有所 欠缺。 中国文献纪录片近年来在艺术表现上实现了大面积突破,突 出体现在手法多元,如真实再现、电脑动画等,叙事上开始追求 故事化、悬念感,剪辑上注意蒙太奇效果。但是,就整体而言, 电影语言陈旧依然是纪录片的一个普遍现象,其理论依据是纪录 片的真实性依托于纪实手法。,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符合纪录片 创作的语言系统,并不违背纪录片的本质特征,与传统纪录片比 较,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符合时下纪录片创作手法多元化的时 代特征。情景再现是符合现阶段纪录片创作特点的一种有效的手 法之一。然而,人类历史是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不同阶段的社 会环境、文化环境需要不同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与之相适应, 尽管现阶段它体现出的优越性令众多题材的纪录片增色生辉,然 而它只是符合这个时期的创作热潮,如果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则必须在不违背纪录片本质的前提下,将其丰富、发展、完善。 注释: ①时间.《简论汇编性纪录片(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中国广播电 视学刊》1997年第11期. ②金元浦.谭浩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出版.第705-706页. ③ 陈汉元.《纪录片的类别》.《电视研究》.1998年04期. 影视与传媒
Ⅶ 产业化在纪录片作品中有什么表现
摘 要:纪录片产业化一直是业界学界热衷的话题。在目前国家话语形态转变、国际交流合作增加、文化产业向社会资本开放、新媒体平台日益壮大等诸多有利因素的促进下,我也认同实现纪录片产业化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思考;创作;产业;
中途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25-01
近几年,中国纪录片创作可谓迎来了“好年景”:关于纪录片创作的政策指导、播出渠道和国际交流都得到了进一步落实与拓展;更出现了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作品,使政策、资本、制作、平台各方均能获利。纪录片创作似乎看到了呼唤已久的产业化时代的到来。
一、浅议中国纪录片本性
在
谈及纪录片时,尤其是在产业化的背景下谈论纪录片,Discovery的精良制作和版权畅销全球常为国内纪录片人称道。但我认为,这种适用于“全球化”,
即极力隐去国情、文化差异,纯粹展现奇山异水、奇珍异宝的纪录片不应成为中国纪录片效仿的对象。中国纪录片的本性是什么?在粗浅回顾新中国纪录片历史的过
程中,我认为其中最让人心动的至少有两部分,一是上世纪90年代前后栏目化常态化制作的纪录片所呈现出的“批判意识与人文关怀”;二是其他各历史时期代表
性纪录片在今天回望时所展现出的“时代风貌与质感”。
从1988年开拍的《望长城》里程碑式地抛弃了以往“‘解说词—拍画面—后期找补’的三部曲
制作程序”[1],改用镜头“跟随”生活在长城内外的普通人;到1989年央视开办《地方台50分钟》、上视开办《纪录片编辑室》(1993)、央视《东
方时空》开办《生活空间》(1993)——以栏目为平台实现了纪录片的常态化播出。更难得的是,这些关注人的个体意识、命运的作品为彼时处在社会变革中的
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情绪的宣泄口——“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口号,客观上促成了一个能对“当下生活”进行静观反思、有序表达、并能从中
得到慰藉的时代。
除1990年代栏目化制作的纪录片外,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的其他重要作品如《收租院》(1965)、《丝绸之路》(1979)、
《话说长江》(1983)、《大国崛起》(2006)等,尽管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或多或少带有“主题先行”的宣教意味。这也是我国体制内“非常态化
制作”的电视节目常见的特点。但当今天重看这些作品时,令人惊讶的是,上述作品呈现出的种种“时代的限制与扭曲”反而能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所处的时代
特点。
经此赘述,意在说明粗览中国纪录片史的两点体会:一、纪录片之于中国是舶来品,历史上最引人瞩目的一次纪录片崛起,即1990年代纪录片栏
目的风行来源于电视人以“文以载道”之心呈现对时势的思考和对人的关怀;二、纪录片的创作环境是否绝对自由,从长远来看也未必影响其真实性——假大空的语
言、摆拍的造型让人们看到假大空和摆拍的时代,但这种时代感来自于“发出有时代特有的声音”,像Discovery的自然地理纪录片或好莱坞一贯大团圆式
的影片永远无法让人体会到时代的质感,也就失去了纪录片“光影纪年”的意义。
二、产业化背景下的创作反思
恰恰近些年较有影响力的纪录片作
品,如《故宫》(2003)、《复活的军团》(2004)、《舌尖上的中国》(2012)等等,似乎都在重复类似好莱坞电影的母题——提供一次绝对震撼的
视觉享受和绝对正确的主题,如再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等等,但却在呈现有当今时代特色的视角和思考上发力不足。但就这些作品自身而言无疑都是质量上乘之作,
但如果在“产业化”背景下将这些优秀作品作为整体考察,这种状况则令人担忧。
反思《舌尖上的中国》——近年来罕见地能构成媒介事件的纪录片,除收
视率超过同时段电视剧外,网络上流行的“舌尖体”、电子商务网站掀起的舌尖美食网购风潮、相关光盘、图书、菜谱等衍生物的出版等等,种种喧嚣无不是“资本
的胜利”。对于《舌尖上的中国》,以及近年来响应“构筑文化软实力”号角相继出现的一系列“主旋律大片”式纪录片,我认为既要从好的方面肯定——在纪录片
走向产业化道路上,这些作品的出现起到了让政策、资本、制作、播出等各方都能满意的样板作用;但同时也要警惕过度以《舌尖》为样板,极易让大量资源集中
在。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在戛纳受到热捧,据称海外版权炙手可热。这也是本文总念及Discovery出品之纪录片的原因。论及自然地理类
纪录片,中国制作欲与Discovery比肩还需加以时日,但若以制作精良的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打开突破口,《舌尖上的中国》无疑已经开了个好头。但
这也是个矛盾的选项。什么样的作品适合全球化发行?消解深度,将“本土化”部分精简为单纯用来吸引眼球的符号,然后再注入全球通识的主题是不二法则。《功
夫熊猫》、《花木兰》都属此类全球化传播的成功案例,但除中国符号外与中国传统文化几乎全无关系。如果产业化背景下,中国纪录片为求利益最大化也走上了这
样一条创作道路,那中国纪录片无疑将更加背离其思想性与时代感。
上世纪90年代的纪录片栏目化,对中国纪录片创作是一把双刃剑。常态化播出一方面推动了纪录片发展和纪实话语的影响力,但同时收视率压力与时长、题材等限制也使纪录片创作迅速沦为了固定模式下的流水线作业。
终将到来的纪录片产业化也会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多元资本的引入将带来更加多元的题材和更加自由的创作环境:但另一方面中国尚还不具备诞生具有影响力的独立纪录片的政策土壤和受众土壤,在这样的背景下,纪录片走向产业化、商品化,也极易导致题材走向单一,内容走向扁平。
相
比于《舌尖上的中国》,同是2012年央视制作的纪录片《超级工程》或许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中国文化是集体“向后看”的,中国艺术作品也往往呈现于向历史
汲取灵感,“只问风雅,不论时事”的倾向。在一系列诸如《舌尖上的中国》、《China瓷》、《南海一号》、《故宫100》等纪录片中,能有一部《超级工
程》真正聚焦中国当下,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并据称在2012戛纳展映中获得了最高的关注度,或许我们应给予这类现实题材作品更多的关注。
注释:[1]陈国钦.纪录片解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6)
Ⅷ 如何才能让中国纪录片产业发扬光大
首先应该在国内大力宣传纪录片这一产业,通过在广告牌或者电视上频繁波动纪录片片段,增加公众的熟悉和认知度。然后由社会和国家对公益纪录片的拍摄做出一定的倾斜和支持,望楼主采纳。
Ⅸ 如果以后从事纪录片这个行业,前景怎么样,是不是连养活自己都有困难啊
风险比较大的行业,成功比较难,但是能有好的想法,好的片子得到认可那还是很有前景的,现在人看多了各种商业片,什么大片的,实际上在今后的生活中人们更渴望去看一些更有深度,更有层次,更能反映事实的东西,来满足现在大多人群的求知的渴望,和好奇心,我觉得是有前景的,不知道你有没有这个实力咯~360行,行行出状元,有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