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长江三角洲主要发展什么产业

长江三角洲主要发展什么产业

发布时间:2020-11-25 06:21:28

A.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经济特点是什么经济为主

1.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集中了近半数全国经济百强县,聚集着近100个年工业产值手此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包括万向集团、金山石化、扬子乙烯、大众汽车、上海贝尔、东方通信等在内的数千家巨人型。 2.“长三带薯悔角”一体化是入世后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缩影。大量外企的存在,使得“长三角蠢正”地区的经济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整个“长三角”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产品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走向世界。 3.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地区,该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

B. 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工业部门和发展的工业条件是什么

电子,传学研相结合,劳动力水平高
钢铁,交通便利,市场广大

C. 长江三角洲工业地区以什么工业为主

我国有四升腔大工业基地,分别为:沪宁杭工业基地.(即长三角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 中吵祥衫国北方最大的综宴亩合性工业基地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轻工业基地

D. 长江三角洲的主导产业是什么

我国五大经济中心中最大的一个

E.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

2009年,长三角两省一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72494.10亿元,占同期中国经济总量的21.29%。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3538.7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0.05%,第二产业产值为36476.6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3.14%,第三产业产值为32478.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2.00%。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长三角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4.88∶50.32∶44.80,与2008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2.49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则分别下降了0.17个和2.32个百分点。 银行业
2009年,上海、浙江和江苏两省一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为138582.58亿元,比2008年增加30494.8亿元,增长28.21%,存款总额占全国比重为17.67%,比2008年低4.92个百分点;贷款发放量增长平稳,两省一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额为104204.7亿元,比2008年增加24219.21亿元,增长30.28%,贷款总额占全国比重为18.79%。
证券业
2009年末,上海地区集合理财产品共有9个,首发规模超过150亿元,涵盖股票、债券、货币、FOF、混合型等多种形式。江苏省境内上市公司由上年末的117家增加到128家。2009年末浙江省证券经营机构数位居全国第三。全年证券市场交易规模含肆增长72.8%,交易总额居全国第三,证券营业部平均利润水平居全国第二。期货公司综合实力和盈利能力继续保持领先,期货经营机构代理交易金额居全国第一,增长87.6%。期货公司规范运作水平持续提升,实现规模增长和强化风险管理双重目标。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证券市场表现良好,在金融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保险业
2009年,长三角地区保险业平稳发展。如图所示,两省一市2009年保费收入总额221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4.83%,占全国比重为19.92%,略高于2008年。上海,江苏和浙江保费收入均有所上涨,其中,江苏省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907.7亿元,依然为长三角之首,占据长三角保费收入41%的份额。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别实现保费收入665.03亿元、645.5亿元。从增幅来看,江苏省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7.06%。 截至2010年,长三角两省一市已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15个,国家级保税区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个。除此之外,长三角还拥有4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各地还拥有众多不同类型的省市级开发区,其中,上海建成宝山工业园区等市级工业开发区26个,江苏则有省级开发区116个,浙江有省级开发区100个。
2009年,与中西部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大,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均出现了负增长。2009年长三角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23.69亿元,占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量的28.90%,同比下降了0.72个百分点,其中弊羡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最多,达到1120.09亿元,南通经租老拍济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最快,为31.27%。

F. 长江三角洲发展的工业

制造业为主闭颤,你说的长江三角洲会涉及很多城市,武汉,上敬桐海,嘉兴。。。。
毕竟在不同地段发展的工业是不同的也许和城市的招商引资有关吧 起龙头最终还是靠上海带动。向我们苏州就引进亮态坦外资等。

G. 长三角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珠三角主要发展第二产业里的轻工业。这样对不对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近三十年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而作为中国经济的两大增长极,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对全国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主导作用。它们是中国其它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教室”,其经济发展模式、市场经济观念、经营思想和管理经验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其它地档仔区具有示范、借鉴和预警作用。因此,比较研究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兆键展历程,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长三角和珠三角概况 (一)地理概况 两个三角洲均地处东南沿海地带。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和长江入海口,濒临东海,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中南部和浙江北部的部分地区,是中国大陆最大的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长三角)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积为10.01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322万人(2006年)。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濒临南海,是指珠江和南海合力冲积而成的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是中国大陆第二大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554万人(2006年)。 (二)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优惠政策使长三角和珠三角逐渐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和最具活力的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两个三角洲经济继续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对全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2006年两地GDP总量达到61030亿元,其中长三角为39613亿元,珠三角为21417亿元。由于珠三角的经济规模发展快于长三角,长三角GDP总量现仅为珠三角的1.9倍,而在1978年这一数值为6倍,所以两个三角洲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2006年珠三角人均GDP(按常住人口算)仍高于长三角,达到48645元,比长三角(41522元行猜汪)高16.7%。1978—2006年,这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第二产业基本持平。珠三角第一产业下降幅度最大,从22.4%下降到2.4%,下降了20个百分点。长三角第三产业上升幅度最大,从18.4%上升到41.4%,上升了23个百分点。2006年长三角三次产业的分布为3.7:54.9:41.4,珠三角三次产业的分布为2.4:51.7:45.9,且两个三角洲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6年,长三角和珠三角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1326亿美元,其中长江三角洲由2000年的1236亿美元升至6257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5.5%。珠江三角洲由2000年的1590亿美元升至5069亿美元,占全国的28.9%。1978年以来,两个三角洲实际利用外资大幅上升。1980年珠三角实际利用外资仅1.01亿美元,1991年急升至19.5亿美元,在整个80年代可谓是“一枝独秀”,到2006年达130.5亿美元。长三角在利用外资上虽然比珠三角慢了半拍,但后来居上,由2000年的112亿美元升至2006年的316.4亿美元,在速度和数量上大大超过了珠三角。目前,两个三角洲地区占我国吸引外资一半以上。 二、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历程,可分别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一)长三角经济发展历程 1、1979—1992年,经济缓慢增长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的10多年,相对于同期珠三角的较快发展和较高的对外开放度而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眼光向内,以改革为主,属于内生性增长模式,其经济增长相对缓慢。 在长三角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其内部呈现出强烈的多样性。整个20世纪80年代,由于上海体制内存量巨大,加上对中央的财政负担沉重,对外开放迟缓。相反,在江浙两省涌现出大规模的乡镇企业和城乡个体私营企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随着政策环境的逐步放松,这些体制外成分迅速成长起来,掀起了长三角地区市场化、工业化的浪潮。20世纪80年代,长三角地区四分之三以上的GDP是通过国内市场(包括本地市场)实现的,国内市场对长三角地区的市场化发展起着首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在江浙两省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上海却裹足不前,所有制结构始终以国有制为主。上海经济转轨的相对滞后显著地影响了长三角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1978—1991年间,上海市的GDP年均增长7.46%,明显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9.08%),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倒数第一。同期江苏、浙江两省则分别平均增长10.93%和12.35%,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但由于上海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大,江浙的快速增长并不足以抵消上海的相对滞后,以致长三角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15%下降到1990年的13%,这段时期长三角地区的发展速度不仅远低于珠三角,而且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2、1992—2001年,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长三角跨入充满活力、引领全国经济增长的新时期。这一阶段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经济高速增长,对外开放程度大幅提高,由内向型开始转向外向型发展。 浦东的开发开放掀起了上海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推动了要素市场的高速发展和企业改革、体制转换、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使上海经济迅速摆脱长期形成的旧体制约束,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上海重新获得发展动力的同时,江浙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苏南的乡镇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了一大批产权明晰的私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浙江的民营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创新,推动浙江经济继续加速发展。由于上海的重新崛起和江浙地区的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长三角地区发展速度方面的内部差异逐渐淡化,其年均GDP增长速度也超过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13%升至2000年的16.3%。 该时期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外开放程度大幅度提高。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的决策、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及同年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南京等6个沿江港口城市,使长三角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局面。尤其是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以及昆山、吴江等地的台资工业园区的先后崛起,以及90年代后期浦东开发开放进入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的新阶段,使长三角外向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长三角进出口商品额达到1281.8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5倍;当年外商直接投资额达112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2.8倍。 3、2001年至今,经济融合和结构调整阶段 上海经济在经历了90年代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到世纪之交重新确立了其在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地位。90年代初期并不重视与上海协作的江浙两省开始调整了自己的经济发展策略,相继主动和上海接轨,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长三角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中来。这几年,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和城市布局之间的分工合作趋势日益明显,长三角经济融合前所未有地展开。上海开始放弃与江浙两地对低端制造业的争夺,改而向高端生产、服务业融合领域进军,并为长三角世界级制造基地提供服务支撑;其它城市逐渐开始充分考虑自身在长三角区域中的位置、本身的资源禀赋以及发展现状进行城市功能的定位,在承接上海制造业的转移和支持上海服务业的发展两方面与之接轨。长期以来困扰长三角的同构竞争问题开始改变。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融合不仅推动了长三角经济总量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提升,也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大幅提高。 但在制造业高度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出口产品中“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还占有很大比重。在去年我国各项政策出台,以及土地、环保成本不断上升,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与珠三角一样,长三角也面临着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压力。 (二)珠三角经济发展历程 1、1979—1984年,经济起步阶段 1979年以后,广东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而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被允许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思路。这标志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真正开始,也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阶段是政府的经济决策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摸索阶段,珠三角开展了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体制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在城市开始进行以市场调节为取向的经济改革,拉开了其改革开放和先行一步的序幕。该时期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经济开始起步,对外开放程度低,发展以内向型经济为主。 获得改革开放的政策后,珠三角的经济开始逐步发展,其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1979至1984年间珠三角经济中工业尤其是轻工业的发展速度最快,其主要动力来自于以发展国内生产的进口替代为主的珠江西岸地区。在这个阶段,珠三角贸易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水平不高,1985年分别只有16.3和7.4亿美元。1984年邓小平的第一次“南巡”,表明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点和窗口取得了初步成功。 2、1984—1992年,经济起飞阶段 1984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后,广州与其他13个沿海城市一起,获得了更大的外贸和投资自主权,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开放区格局被确定。珠三角的改革由局部改革转向全面改革,改革的重心开始由农业转向工业、由农村转向城市、由试点转向全面推广。这一阶段,珠三角在继续完善农村改革的前提下,进行了一系列的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大办乡镇企业,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对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等。该时期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经济高速起飞,对外开放程度大为提高,发展由内向型转向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1984至1992年,珠江西岸地区抓住国内市场出现家用电器进口替代消费浪潮的时机,利用在改革开放政策中获得的外汇资源,大力引进国外的生产线和零部件,建立了大规模的洗衣机、电冰箱等生产基地,使其轻工业的发展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与此同时,珠江东岸地区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优势和毗邻香港的独特地理优势,以及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有效地承接了香港制造业的转移,以出口导向型经济带动了加工工业的高速发展。这段时期,珠三角进入初期工业化阶段,工业总产值保持着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GDP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广东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外贸出口额迅速增长,利用外资大幅提高。同时,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产比重下降,二三产比重上升,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所有制结构也由1978年的公有经济一统天下演变为国有、集体和非公有经济三分天下的格局。1992年邓小平的第二次“南巡”,肯定了我国第一轮改革开放的阶段性成果。 3、1992—2001年,经济快速发展阶段 1992年党的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珠三角的改革开放继续向纵深发展,引进外资掀起高潮,基础设施和各种建设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加速,工业化进程加快。这一时期,珠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两股强大的推动力:一是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各级政府纷纷采取措施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使民营经济在90年代得到迅速的发展壮大。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起步并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珠三角尤其是东莞抓住国际IT产业转移的契机,采取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台湾IT企业投资设厂,发展外向型IT硬件制造业的配套加工,形成了分工协作、上下联动、配套完善的IT产业集群。 但珠三角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悄然兴起一股房地产过热、开发区过热之风,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同时珠三角正日益面临国内改革开放全面普及,其它区域在政策、外资、腹地、市场等方面的竞争,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弱化的巨大压力,1997年珠三角经济进入了一个增长率相对较低的调整期。其原因除了珠三角以往政策优势减弱之外,从产业结构上看,低水平的加工工业增长过快,而生产率高、附加值高的产业增长缓慢也影响了珠三角经济的增速。 4、2001年至今,经济融合和结构调整阶段 香港、澳门的回归以及我国加入WT0等事件,为珠三角经济整合和新一轮产业调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2001年初开始,广东省陆续对珠三角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城市化等进行重新规划,2003年以来,整合的呼声更是达到高潮。政府以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来构筑珠三角协作大平台,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珠三角的产业整合。珠三角各城市基本上都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兴建了各类工业园区,开始重视创业环境的营造。它们根据自身优势,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同时,珠三角逐渐开始承接香港的部分服务功能,对香港的依赖程度开始减弱,传统的“前店后厂”模式逐步形成“店厂合一”的局面。 长期以来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要素推动,是建立在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然而,随着该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土地、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加之2007年以来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加工贸易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珠三角的要素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企业运营成本大幅提高。不论是从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还是从要素成本上升的外在压力来看,珠三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升级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的发展特征和共性规律 根据两个三角洲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可概括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征和一些共性规律。

H.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以什么为主

1.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集中了近半数全国经济百强县,聚集着近100个年工业乱蚂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包括万向集悄雹团、金山石化、扬子乙烯、大众汽车、上海贝尔、东方通信等在内的数千家巨人型企业。 2.“长三角”一体化是入世哗运埋后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缩影。大量外企的存在,使得“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整个“长三角”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产品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走向世界。 3.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地区,该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

I. 长江三角洲今后发展方向

一、长三角战略定位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长三角地区产业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要基本形成经济充满活力、高端人才汇聚、创新能力跃升、空间利用集约高效的世界级城市群框架,人口和经济密度进一步提高,在全国2.2%的国土空间上集聚11.8%的人口和21%的地区生产总值。族耐
(一)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
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成为资源配置效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制度体系完善的资源配置中心。
(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级水平,建立健全符合科技进步规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最大程度激发创新主体、创业人才的动力、活力高穗祥和能力,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以及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发明和高新科技产业培育的重要策源地。
(三)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加快推进产业跨界融合,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高增值环节和总部经济,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形成服务经济主导、智能制造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在亚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商务服务体系、国际物流网络体系,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五)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排头兵
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开放平台建设,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成熟改革经验,在政府职能转变、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在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集聚国际化人才、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区等方面率先突破,加快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模式,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六)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区
牢固树立并率先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依托江河湖海丰富多彩的生态本底,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众多、风景资源独特、水乡聚落点多面广等优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共同建设美丽城镇和乡村,共同打造充满人文魅力和水乡特色的国际休闲消费中心,形成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的生态型城市。
二、“绿色长三角”前景展望
2016-2020年,“打造绿色长三角”被放在了城市群规划的突出位置。
作为国内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位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的长三角城市群,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构建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空间格局的进程中,将“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放在突出位置,区域内将共守生态安全格局、推动环境联防联治、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将进一步加强与区域内其他城市在重点领域的合作,以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加快形成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联防联控的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完善跨界污染防治制度和生态保护修复机制,加强大气、水环境等重点领域联合防治,在绿色发展等方面,力争走在全国前列。
自然条件优越的江苏省在聚焦重点领域、夯实城市群发展基础的工作中,强调开展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加大长江、淮河、太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建立严格的区域集中式饮用水戚搏源地保护制度,构建统一的产业政策和环境准入政策,探索开展环境联合执法监管。
浙江省将立足“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翼”定位,采取多项举措,其中之一是合力构筑“绿色长三角”,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治污水为龙头,深入推进“五水共治”,争取把浙江省有关重点生态功能区上升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苏浙皖等跨省生态功能区共建,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成为长三角的绿色生态屏障;积极推进流域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加强江湖海联防联控,合作治理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千岛湖流域水环境;加强沪苏浙协作,协同治理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长三角地区产业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被誉为长三角后花园的安徽省,准备以生态保护提供发展新支撑,加强生态环保的对接,为长三角地区提供重要生态屏障。该省将发挥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提升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江淮丘陵区森林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加强与沪苏浙的环保合作,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联防联控联治行动计划,力争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强长江、巢湖等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森林覆盖率;完善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等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

J. 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形势如何

■长江

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的西南侧。干流自青藏高原蜿蜒东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10个省、区、市,在上海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1/5。

河源 长江的源头,自古以来有不同说法。近代在一些地理著作中有关长江河源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江河同源于一山”,长江和黄河都发源于巴颜喀拉山,长江发源于南麓,黄河发源于北麓。另一种是长江发源于可可西里山。源流有两支:南支木鲁乌苏河,北支楚玛尔河。1976年夏和1978年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先后两次组织江源调查队,深入江源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查清了江源水系和源头情况。长江上源位于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这里河流众多,较大的有楚玛尔河、沱沱河和当曲3条。其中无论流域面积或水量都是当曲最大,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确定了沱沱河为正源。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江源地区,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40多座。气温低,四季如冬。年降水量200~400毫米,且以降雪为主。7月份的平均气温低于0℃,只有白天在太阳的强烈辐射之下,气温才能达到0℃以上,冰雪融水形成的涓涓细流就成为长江的最初水源。
干流 长江由河源到河口横跨中国地形上的三级巨大阶梯,穿过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岩层,沿途接纳支流的汇入,对长江的河谷形态和水流特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按水文、地貌特点把干流划分为上、中、下游3段:从河源至宜昌市为上游段,宜昌市至湖口为中游段,湖口以下为下游段。
★①上游段。上游河段横跨两个地形阶梯。长4529千米,占长江长度72.0%。流域蚂羡面积100.6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55.6%。上游的沱沱河和通天河(从囊极巴陇至巴塘河口),河流流行于第一阶梯——青藏高原腹地内。因在高原顶部,河谷开阔,河槽宽浅,一般河宽300~1700米,河道蜿蜒曲瞎物族折,水流缓慢散乱,汊流很多。从巴塘河口到宜宾称金沙江,是第一至第二阶梯的过渡地段,这里地形突变,山高谷深,除局部河段为宽谷外,河流穿行于峡谷之中,比降大,河水湍急。到云南石鼓以下,突然转向东北流,著名的虎跳峡就在石鼓以下35千米的地方。峡长16千米,最窄处仅30米。出虎跳峡后、穿越云贵高原北部,到四川省新市镇以下进入第二级阶梯,在宜宾附近汇集了岷江之后,才称长江。自宜宾以下至宜昌之间长1030千米,习惯上称川江。河道蜿蜒于四川盆地之内,河床平缓,沿途接纳沱江、嘉陵江和乌江等众多支流,水量大增,江面展宽。过川东奉节白帝城,长江穿行在第二阶梯至第三阶梯的过渡地段,切过七岳、巫山和黄陵3个背斜,两个向斜,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约200千米,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
★②中游段。长江出三峡从宜昌以下,进入第三级阶梯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面展宽,水流缓慢,河道弯曲。长927千米,占长江长度14.7%。流域面积67.9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37.6%。其中,从湖北的枝城到湖南城陵矶一段,长约420千米,因古代为荆州地区,所以取名为荆江。荆江又分为上荆江(枝城至藕池口)和下荆江(藕池口至城陵矶)两段。下荆江河弯发育,素有“九曲回肠”之称。中游两岸湖泊众多,江湖相通,构成庞大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长江接纳两大水系以及直接入江的支流来水后,水量猛增一倍以上。湖口以下进入下游段。
★③下游段。水深江宽,从湖口到入海口,长844千米,占长江长度13.3%。流域面积12.3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6.8%。江苏省扬州、镇江一带的长江干流又称扬子江。得名于这一带古代有扬子津和扬子县,现在外国人常用扬子江这一名称泛指整个长江。在大通以下受潮汐影响,进入长江口的平均潮流量达26.6万立方米/秒,是长江多年平均入海流量的8.8倍。在一般情况下,一次进潮总量约为32.5亿立方米,大潮时可达45亿立方米。由于海水倒灌,使江水流速减缓,所携带的泥沙便在下游河段,尤其是靠近河口段沉积下来,因此,在江心形成了数十个大小不一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磨弊明岛。
径流资源和水力资源流 域处北纬24°27′~35°54′,东经90°33′~122°19′。位于东亚季风区内,除小部分属高原寒冷气候外,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流域平均降水量达1057毫米。除青藏高原江源地区降雪较多外,大都以降雨为主,雨水成为大部分河流的主要补给源。径流量主要来自上游和中游,分别占径流量的47.1%和47.2%,下游仅占5.7%。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9755亿立方米。可能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约可装机1.97亿千瓦,年发电量约1万亿千瓦,占全国可能开发水能资源的53.4%。水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宜昌以上的上游地区,占流域的81.5%。
长江干流源远流长,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全年不冻,干支流通航里程7万千米,约有3万千米航道可以通行机动船,宜昌以下3000千米的干流可通行轮船,万吨海轮可直达南京。同时,干流与海洋相通,不但便利流域内部与沿海各地的联系,而且,也可以与国外进行经济贸易上的交往,因而有黄金水道之称。

■长江三峡

中国长江中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到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全长204千米。河段为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当长江切穿坚硬的石灰岩时,便形成峡谷,而流经松软的砂页岩时则形成宽谷。
三峡的分段 长江过了白帝城,从白帝城夔门到巫山县大溪镇(黛溪镇),横穿由石灰岩构成的七岳山,形成瞿塘峡,此峡谷段还包括风箱峡和错门峡,全长约8千米,是三峡中长度最短的峡谷。两岸山峰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岩壁直立,江面狭窄,最宽处不超过150米。出瞿塘峡,经过25千米的大宁河宽谷后进入巫峡。从四川省巫山县大宁河口,到湖北巴东县官渡口,全长45千米,是一段完整而幽深的峡谷,两巫峡风光岸重峦叠翠,奇峰如屏。高出江面千米以上的巫山十二峰,矗立于峡谷南北两岸。巫峡又称大峡,此峡段还包括金盔银甲峡和铁棺峡。出巫峡东口,经过约50千米的香溪宽谷,便进入长约75千米的西陵峡。从湖北秭归县香溪口到宜昌县南津关,包括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其间经约有35千米的庙南宽谷(庙河到南沱),再进入灯影峡(又名明月峡)、黄猫峡(又名宜昌峡)。西陵峡滩多水急,著名的青滩和崆岭滩均在这个峡谷中。长江三峡控制了长江宜昌以上100多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的来水,多年平均径流量453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入海总水量的一半。出了南津关,江面展宽,离南津关约2千米处,便是长江干流上的葛洲坝水利枢纽。

三峡的形成 三峡是在这一地区地壳的间歇性抬升、河流的下切以及长江两岸石灰岩的不断溶蚀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在距今2亿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中国西部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当时的海湾一直向东延伸到川东、鄂西一带。距今约1.9亿年的侏罗纪早期,在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中,这里地壳隆起,尤其是湖北境内的黄陵庙附近,地壳抬升更为显著。海水后退,海底隆起为山,成为这一带第一座地表分水岭。从此,统一西流水系被切断,东翼水系的水流汇入宜昌以东的湖盆。在距今约1.4亿年的白垩纪初期,又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地质上称为燕山运动)使巫山崛起,并成为新的分水岭,沿巫山山脉东西两坡发育的河流,产生溯源侵蚀,此过程进行相当缓慢,到距今约6、7千万年的白垩纪末或第三纪初,东翼水系终于切穿巫山分水岭,掠夺了西翼水系,原始长江始告形成。以后,这一带地壳仍然不断产生间歇性拱型隆起,而长江水流也不断向河床下切侵蚀,久而久之,长江河床下切了1000多米左右。由坚硬且具可溶性的石灰岩类组成的河谷,在水流沿垂直裂隙的不断溶蚀、搬运的作用下,形成两岸险峻,幽深的峡谷。
三峡水利枢纽 三峡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从重庆到宜昌的600多千米的河段中,集中了140多米的落差,水量大而稳定。有修筑高坝的地质、地貌条件。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坝址选在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镇。三峡工程兴建后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7年11月8日实现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界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20多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气候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小部分属中亚热带北缘。年均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最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于春、夏两季。地带性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上海62.1%,江苏45.6%),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黄麻等。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平原面积10%。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产鱼、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汉市、南昌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芜湖市、长沙市等城市。主要工业有钢铁、机械、电力、纺织和化学等,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平原居中国南北和东西交通网的枢纽地带,水陆交通都很发达。长江贯穿中部,成为一条东西向的水运大动脉,加上其无数支流,构成一庞大水道网。

■长江三角洲

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和上海市东南部、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海拔多在10米以下,间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长江年均输沙量4~9亿吨,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长江中沉积,个别年份高达78%,三角洲不断向海延伸。长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仓市、金山县一带的古沙嘴海拔多为4~6米;长江以北扬州市、泰州市、泰兴市、如皋市一带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后期最高海面稳定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到距今约2000年时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随长江主流向东南延伸与钱塘江口沙嘴相连,泥沙继续堆积,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水道纵横,湖荡棋布,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土地肥沃,农业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花生、蚕丝、鱼虾等,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在长江下游和沪宁线两旁有许多重要城镇,如上海市、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贸港口,苏州、无锡等是风景游览地和新兴的工业城市。

■长江水能资源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孙河,入海水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与刚果河,均居世界第三位。长江流域面积180.7万平方千米。上游多流经高山峡谷,坡陡流急,落差5360米。干支流水能资源蕴藏量共约2.68亿千瓦,其中可能开发1.97亿千瓦,年发电量约1万亿千瓦时。至1990年止,全流域已建、在建水电站装机共1170万千瓦以上,其中葛洲坝水电站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是中国最大的水电站。规划中的三峡水电站装机1768万千瓦。其他可供开发的较大型水电站有金沙江向家坝(460万千瓦),雅砻江的锦屏(300万千瓦),大渡河的瀑布沟(280万千瓦)等

阅读全文

与长江三角洲主要发展什么产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