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就目前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到什么时候才能达到一个突破性的成果
我国的信息产业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前沿科技方面已经处于领先水平,相信再用5至10年在普及应用上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Ⅱ 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虚拟社会是未来几年的大方向
网络带宽的高速发展和电脑硬件的更新换代还有一个英国的教授在几年前就已经在手臂上植入一块芯片可以用大脑控制电脑,还可以用电脑复制神经信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些网友小说上说的虚拟现实在未来十年内应该可以实现!
Ⅲ 中国信息产业想要快速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倡导自主创新 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经历了近2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信息产业迎来了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发展时期。2005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四年,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聚焦中国,抢占战略制高点。中国已成为诺基亚、爱立信、朗讯等跨国公司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在快速融入国际市场,以联想为代表的中国IT企业正远航出海,开始从“中国第一
到世界第一”的跨国之旅。一个以增长方式转变、质量效益提升、社会和谐发展、企业自主创新等为宗旨的中国信息产业正在迅速崛起。
*******************
具体请看我提供的链接,希望能给您些许帮助。
Ⅳ 中国信息发展史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英文) 简称IT 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可以说,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定义。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具体来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 1.感测与识别技术 它的作用是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它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等技术。这类技术的总称是“传感技术”。它几乎可以扩展人类所有感觉器官的传感功能。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遥感技术,更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信息识别包括文字识别、语音识别和图形识别等。通常是采用一种叫做“模式识别”的方法。 2.信息传递技术 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各种通信技术都属于这个范畴。广播技术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技术。由于存储、记录可以看成是从“现在”向“未来”或从“过去”向“现在”传递信息的一种活动,因而也可将它看作是信息传递技术的一种。 3.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 信息处理包括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等。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还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这称为信息的“再生”。信息的处理与再生都有赖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超凡功能。 4.信息施用技术 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它包括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 由上可见,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其中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 摘自《江苏科技咨询网》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凡涉及到这些过程和技术的工作部门都可称作信息部门。 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信息技术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激光的;可能是电子的,也可能是生物的。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 传感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通信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计算机技术则是延长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功能;缩微技术是延长人的记忆器官存贮信息的功能。当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大致的,没有截然的界限。如传感系统里也有信息的处理和收集,而计算机系统里既有信息传递,也有信息收集的问题。 目前,传感技术已经发展了一大批敏感元件,除了普通的照相机能够收集可见光波的信息、微音器能够收集声波信息之外,现在已经有了红外、紫外等光波波段的敏感元件,帮助人们提取那些人眼所见不到重要信息。还有超声和次声传感器,可以帮助人们获得那些人耳听不到的信息。不仅如此,人们还制造了各种嗅敏、味敏、光敏、热敏、磁敏、湿敏以及一些综合敏感元件。这样,还可以把那些人类感觉器官收集不到的各种有用信息提取出来,从而延长和扩展人类收集信息的功能。 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是惊人的。从传统的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到如今的移动电话,传真,卫星通信,这些新的、人人可用的现代通信方式使数据和信息的传递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使过去必须由专业的电信部门来完成的工作,可由行政、业务部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直接方便地来完成。通信技术成为办公自动化的支撑技术。 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计算机技术同样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从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到微型机,笔记本式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等。从PC 机,286,386到486,586等,计算机的应用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例如,电子出版社系统的应用改变了的传统印刷、出版业;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的应用使作家改变了原来的写作方式,称作“换笔”革命;光盘的实用使人类的信息存储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延伸,出现了电子图书这样的新一代电子出版物;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音乐创作、动画制作等成为普通人可以涉足的领域。 国外的缩微技术发展很快,美国是缩微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例如闻名世界的美国UMI 公司是一个收集、贮藏,以及提供文献检索的出版公司,其服务范围包括近一百五十万册历代书籍、期刊、博士论文、档案以及原件。它的产品不但包括印刷品、缩微平片,而且提供机读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公司利用所谓缩微技术,抢救了大英博物馆的许多珍贵文献。迄今为止,该公司存有自15世纪至今的10万种世界各地的绝版书
Ⅳ 电子信息工程的中国信息产业
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走势:
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构建,为中国加快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十一五”期间,广西将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社会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企业基础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发挥信息化对工业的倍增和催化作用。中国将把南宁、桂林、北海建设成为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发挥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引导广西电子信息产业良性快速发展,引领传统工业走上“高速路”,随着广州、上海、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Ⅵ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荆林波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权威管理部门———信息产业部,在统计和分析时,通常采用“电子信息产业”一词,具体细分为投资类产品、消费类产品和元器件产品三个大类。出于部门隶属渊源的原因,有时人们分析时也用“电子工业”一词。如今,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1.从产业地位来看,1990年到1999年,我国的电子信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1%,而同期全部工业年均增长速度为14.2%,国有经济增长速度为9.7%,电子工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2002年底以来,我国通信运营商开始加大投资力度,进行网络增容,2003年1~2月,我国信息产业生产程控交换机同比增长6%,其中生产移动交换机同比增长40%。同时,2003年前两个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利润总额大幅度增长,完成利税总额106.3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利润75.1亿元,增速为60%。预计200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和利润的增幅将超过30%。
2.从产业规模和世界地位来看,199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为278.3亿美元,在全世界的排名为第十位,约占世界总量的2.61%。199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667亿美元,攀升到全球第三位,占世界总量的5.6%;同期美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为3448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29%;日本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为2116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8%。
按照30%左右的增长幅度,2003年底我国的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2.1万亿人民币的生产水平,2003年我国彩电产销量将保持在4500万台左右的生产规模,手机产量突破1.5亿部,并且向多媒体应用的彩屏手机发展,计算机的产量将达到1.5亿台,比2002年增长8.3%。
3.从出口状况来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2001年的出口总额为650.2亿美元,同比增长18.0%,为第一大出口行业。从1997年到2001年出口年均增长24.7%。根据信息产业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在2002年达到900亿美元,约占全国外贸出口的28%,所占份额比1997年提高了近一倍。根据预测,200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仍然保持较好的势头,预计全年出口将达到1000亿美元。其中,手机、电脑、彩电、液晶显示器等成为出口的主要增长点。在2002年我国外贸出口中,彩电、DVD、组合音响等电子信息产品大幅增长,目前我国电视机、DVD、手机、显示器、程控交换机等产品的出口量已经居世界第一。如今,国际通信市场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企业出口订单回升。1~2月移动通信基站出口同比增长1.3倍,手机出口1239万部,同比增长在10%左右。
我国通信业连续十多年保持快速增长,并且1984年开始超前于国民经济发展。通信业发展成为增长最快、综合效益最好的行业之一。1989年到2001年,通信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6%,最高年份高达50%多。通信网综合能力实现了由小容量向大容量、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单一业务向多样化业务的转变;通信网技术装备实现了由引进为主向国产为主的转变;通信投融资实现了由依靠政策为主向依靠市场为主的转变;通信发展模式实现了由垄断经营向市场竞争的转变;通信管理体制实现了由政企合一向政企分开、依法管理的转变。2001年全国通信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1989年的1.3%提高到7.2%;通信业务的收入完成4150亿元,是1989年的40倍;全国电话的普及率由1989年的每百人0.98部提高到每百人30.22部。
在近10年间,我国固定通信运营业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到2002年上半年,我国固定通信的网络规模和电话用户均位居世界第一。根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固定电话的普及率从1991年的1.29%,上升到2001年25.9%。同时,全国移动电话总数到2002年6月上升到1.76亿户,普及率达到13.8%,用户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因特网发展迅速,从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02年9月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5435万,上网计算机已达2056万台,www网站已达81907个。
今年以来,北京已经有服务商开始提供电力网接入服务,未来会在ISP的市场上引起新一轮争夺。同时,对视频会议、网上直播、可视电话等需求的增加,客观上也刺激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商的发展。2003年将有6000万部手机被国内消费者购买使用,小灵通在个别地区的推出,也将成为国内移动业务的一个亮点,如何监管、如何规范以及如何保障小灵通用户的权益也将成为未来值得关注的问题。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Ⅶ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是什么
一、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以1998年信息产业部成立为标志,信息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全球信息产业剧烈动荡、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始终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过去的五年,是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年。
信息产业一直保持2-3倍于GDP的速度发展。2002年,全国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5726亿元,占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2.3%提高到5.7%,通信业增加值达到2746亿元,占GDP比重为2.7%,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980亿元,占GDP比重为3% 。
电信业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实现了向世界第一大电话网的跨越。电话用户总数跃居世界第一位,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电话用户总数达到4.2亿户,是1997年的5.3倍,固定电话用户2.18亿户, 移动电话用户达2.12亿户。电话普及率由1997年的8.11%提高到33.74%。
覆盖全国、连通世界的现代通信网基本形成。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2.84亿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2.71亿户,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776万路端,光缆总长度达225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47.3万公里。与我国开通电信业务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00多个,实现移动电话漫游的达到120个。
电信业在发展中加大改革力度。经过改革重组,电信领域实现由垄断经营向竞争开放转变。基础电信领域已经有6家骨干企业,增值电信领域已经有4400多家经营者。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电信业稳步实施对外开放。
电信管理体制实现由政企合一向政企分开、依法管理的转变。
产业规模取得新的突破。2002年销售收入 1.4万亿元,比2001年增长20%,五年平均增长25.2%。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三,国内各工业部门首位。
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新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全行业吸收外资超过700亿美元。2002年出口925亿美元,居我国外贸出口第一位,对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达46%。彩电出口1800万台,为1997年的5倍。通信类产品进入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结构调整取得新的突破。投资类、消费类、基础类三大类产品结构的比重进一步趋于合理。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大公司战略成效显著。产业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初步形成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带。
技术创新取得新的突破。软件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2002年营业收入1100亿元,经认定的软件企业有6000多家,软件产业基地11家,中文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集成电路产量由97年的13亿块提高到85亿块,技术上已具备0.18微米芯片设计开发、规模生产能力。
二、下一步发展思路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并明确提出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信息产业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应争取在国民经济全局中有更大作为。
(一)2003年宏观发展目标
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632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9%,其中在电信业中,电信业务收入4510亿元,发展固定电话用户33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200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9.4%、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20.1%。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领域,销售收入1.64万亿元,增长19%,出口总额1000亿美元,增长8%。
(二)发展机遇
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路子,并强调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这将促进信息产业跨入新的发展阶段。
存在的主要问题。电信领域:电信网间互联不畅问题突出,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电信立法滞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领域:结构性矛盾突出,核心技术与国外的差距明显 ,国际竞争压力日益增大。
(三)政府将在以下方面加强工作。
1. 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加大监管力度,实现通信业有效益的快速增长。
加强对行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需要的关系,注重投资建设的综合效益,防止过度投资;处理好发展新技术与业务更替的关系,使新业务渐进发展,平滑过渡;积极调控和引导市场,防范投资风险;加强规划指导、整顿建设市场、引导企业联合建设,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加强对业务发展的政策引导。引导企业调整发展思路,将发展着力点转变到提高效益与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积极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统一;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企业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形成运营、制造、信息服务等多方合作、利益共享的新型产业链;引导和推动运营企业开发国际市场。
发挥技术标准对通信发展的指导和支撑作用。加强通信技术标准工作,保证通信网的完整性、统一性、先进性;积极开展与下一代电信网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标准的研究工作;按照"积极跟进、先行试验、培育市场、支持发展"的原则,继续做好第三代移动通信相关技术试验的组织工作。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确保网间通信安全畅通。要从8个方面采取措施:技术方面,建设网间通信质量监控系统;管理方面,建立网间通信质量联席会议;经济方面,调整网间结算标准,理顺结算关系;标准方面,建立网间通信质量标准考核体系;舆论方面,建立网间通信质量通报制度;教育方面,进行基本行规教育;政策方面,出台"硬措施";法律方面,对恶性互联互通事件追究刑事责任。
建立电信普遍服务机制。一是要保证目前的普遍服务水平不下降。另一方面 是要不断提高农村边远地区的通信服务水平。
加快制定《电信法》。信息产业部对《电信法》的起草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已经把这项工作作为了今年工作的重点。成立了起草领导小组、起草工作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在《电信法》的立法工作上,要立足国情,借鉴国外。目前我们也在对国外的电信法进行研究,但是也要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
2.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加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调整和发展力度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努力扩大内需和出口。在保证大宗出口产品扩大的同时,抓好软件与集成电路的出口;在保持传统出口市场份额的同时,继续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在努力扩大产品出口的同时,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扩大境外加工贸易,带动国内产品出口。
加快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立足国内产业比较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引资力度。
加快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全面落实18号文件规定的投融资、税收、政府采购等政策。继续加强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工程中心建设。加大对国内软件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产品和龙头企业。提高集成电路加工制造能力、市场占有率和设计水平。
加大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监管和行业调控力度。加强价格协调、知识产权保护和质量监督,打击假冒伪劣、制止恶性竞争。加强指导和协调,支持企业主动应诉反倾销调查,妥善解决专利纠纷。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产业损害预警系统。
以推广应用为重点,积极务实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积极推动政府上网扩大范围,建立高效的政府部门业务系统,提高工作效率。着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应用信息化建设进行生产管理流程再造,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推进社会信息化,加强信息资源开放和利用,丰富网上应用,开放公用数据库,推进社区信息化。(完)
Ⅷ 中国IT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中国软件产业还处于成长期,其市场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2005年中国软件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907亿元,增长率达到33%。2010年左右,中国软件产业将步入成熟期。IT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一定数量、结构和质量的IT人才队伍是IT产业发展的支撑,一个国家的IT人力资源储备、IT人才培养及使用状况决定着该国IT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潜力。也可以说,IT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的IT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走向IT产业大国和强国的前提条件。美国、印度和爱尔兰的信息产业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
就中国来说,IT产业在过去5年经历了年28%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国家GDP增长速度的三倍,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已进一步增强,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3年,我国IT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8万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000亿元,利税总额1000亿元,IT产品出口额1421亿美元。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收入1600亿元,软件出口额20亿美元,创历史最好水平。IT产业占全国工业比重达到12。3%,占GDP的9。1%,成为第一大产业。
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会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聚集各种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制约,在集成电路、软件、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现代移动通信、信息安全、信息服务和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加强创新,促进IT产品更新换代,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并进而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所以,无论是从大的方向讲,还是从小的方面讲,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IT人才都显得非常重要。
五部委报告:IT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00万
中国计算机报讯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交通部、卫生部日前联合发布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四个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状况。
Ⅸ 对中国信息产业有什么看法
目前形势十分明朗:作为新经济的互联网(以风险投资为动力)还在继续冷却;作为旧经济的互联网(以传统应用市场为动力)在顽强成长。那么,在很大程度上由于互联网热潮而酝酿和出台的中国信息化政策,会不会因为互联网热潮的退却而受到影响?同时,新经济的市场信心与市场力量遭受重大打击,不可避免地步入市场周期的衰退阶段,短期内很难快速恢复。那么,中国信息化的步伐会不会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这一系列问题,都是人们关心的焦点。互联网实验室密切关注着市场趋势,总结出一些对趋势的判断与观点。
1、“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口号无疑是中国信息化的第一利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为基本国策,这就决定了未来5-10年将是中国信息化的高潮。十五期间,这个政策从概念到落实,必然有巨额投入。有消息称,未来5年内,国家计划在信息化方面投入约4万亿人民币,这4万亿相当于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这么大的数字不但是中国IT业的福音,同时足以影响国家经济的整体走势。而且,目前中国IT产业大概已达到1万亿的规模,是国民生产总值的1/8左右,因此,未来信息化投入将成为刺激内需的重要手段。以前的手段主要是将资金投向传统基础设施,俗称“铁公鸡”(铁路、公路、机场)。今后,可以将信息化投入作为拉动内需的有效手段,其效果将更佳。
2、影响IT产业发展主要有两股力量:一是拉动力,由风险投资引导,主要推动技术创新和创业,通过创新改变市场竞争格局,刺激各行各业的发展,包括传统产业,这股力量会随着资本市场而起伏,有高潮有低潮。二是推动力,主要是应用市场本身,尤其是传统产业的信息化,这是IT产业的主体市场,这股力量会一直上升,只不过有时快、有时慢。风险投资这股力量大概在百亿数量级,后者大概在万亿数量极(美国:美元,中国:元)。虽然两者有数量级的差别,但在IT产业发展中两者的影响力不相上下。前几年,主要是风险投资成为龙头。现在,传统信息化市场相对浮现出来。目前,美国是两股力量同时出现减缓,不但风险投资在下降,企业信息化投入也在明显趋缓,处于两面夹击,造成全局性的负循环。所以整个IT业步入衰退。而中国与美国有一个很大不同,中国风险投资比美国跌的更历害,但传统领域信息化投入依然以很高速度上升,确保产业仍有一定的活力。
3、中国互联网市场是美国的一个附属市场,不是自己的资本、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步伐,而跟随美国走向。受国外资本市场影响,国内IT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创业活动受到很大抑制,传统领域信息化力量开始凸现。在政策问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之前,国外资本主要是参与前期互联网公司的资本整和,对新兴企业投资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风险投资的低潮继续,产业资本的承接能力和传统业务的支撑能力成为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关键。由于缺乏国外风险资本的支撑,宽带互联网与无线互联网的发展虽然热闹,都缺乏足够的创新活力和动力,暂时无法成势。
4、今后一年内,资本市场无法很快复苏,国家政策将代替风险投资,成为中国未来信息化的第一推动力。这一点有好的方面,毕竟在风险投资下滑的同时,国家政策及时顶了上来,继续推动信息化的进程。但另外也有不利的方面,因为非市场力量介入太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过于强势,这一领域的创新活动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非市场力量是一柄发展的双刃剑。非市场因素的长期主导会直接影响信息化的产业发展和有效应用,长期代价也会很大。过去互联网领域没人管,因为这是很新的领域,到处都是灰区、禁区。但现在又走向另一极端,太多政府部门想进入这一领域,想管事情。比如,要搞电子商务,涉及到信息产业部、经贸委、科技部和计委等,这个极端必然会出现管理混乱。
5、“政策效应”明显。虽然今年国家大力推行企业信息化,但由于信息化投入大,直接效益慢,因此企业信息化还需要一段时间预热。一些经济实力比较好的上市公司会走在前边,但政府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启动会比较快。一是对政策较敏感,二是对效益不敏感,尤其电子政务是最亮的热点,如何利用中国信息化的“政策效应”是市场成败的重要因素。
6、“边缘效应”不容低估。过去,互联网创新和创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极少数中心城市,他们聚集了主要的资金和人才,因此其他地区只有看热闹的份。但是,随着风险投资的衰退,传统信息化力量凸现,区域市场开始启动,中心效应开始弱化。而且政策效应本身就有“边缘效应”。比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无论省级、市级、区级还是县级,都会“闻政策而动”,形成全局性的联动。信息化本来就不是发达地区和中心地区的专利,甚至信息化的效益在非中心地区会更加显著。单从互联网角度也是如此,非中心地区,尤其是国内地区、县市一级的地区的网民已经开始规模增长,尤其是沿海一带,活力非凡。其后劲与能量不可低估,也将是未来几年中国网民的主要增长点。
7、过去中国的互联网市场主要是靠风险投资推动的,是美国市场的附属,不是靠自己的资本、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步伐推动,而是跟随美国的走向。美国这块市场不好,美国同类商业模式公司股票不涨起来,中国的创业者、投资者就没有整体意识来推动,必须得等美国好起来之后,国内的媒体和舆论才会发生根本转变。但从整个世界来说,中国还是一个比较有投资潜力的互联网市场。美国在分析互联网市场投资潜力的报告中,出了一组系数:美国的系数大概是1.86、日本0.8、中国0.6、德国0.41、英国0.3、韩国0.2,在潜力里中国排第三。很重要一点,在这6个市场里,目前只有中国能保持百分之百增长速度,其它市场增长也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下,所以中国在一些重大政策上能有所突破,比如像WTO等。国际资本依然会有很大的兴趣。
8、对于中国IT业会不会象美国一样步入1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目前形势不太明朗,但是却格外值得重视。乐观的观点认为,中国信息化刚刚起步,市场刚刚在发展初期,潜力巨大。而且互联网热度无法与美国相比,国内资本市场介入有限,损失不大。但是,悲观的人却认为,互联网萧条的影响力将大大超过人们的预期,中国IT业也将表现同样的“失重”症状,会被拖入类似的负循环中。因为目前各种症状已经出现:风险投资停滞、互联网公司全面萧条、IT产品增长明显放缓、盈利大幅下滑、库存问题凸现、IT广告显著下滑、电信设备厂商感受压力。因此,中国IT业如何在一个减速的情况下继续发展,已经是最现实的挑战。虽然,中国不一定会出现美国这样的U型衰退,但会出现V型的调整走势。
9、互联网虽然遭受很大压力,但传统产业并末简单获得胜利,将面临更艰巨的信息化的挑战。互联网企业也不会简单的消失,但它不再是绝对的中心地位,包括游戏规则、参与主角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但的确,传统力量开始重新占据主导。过去一、二年内,引导互联网热潮的主要是20、30岁年轻人。而目前形势下,这些人会遭受很大压力。在各种场合,政府官员、传统企业领导者重新走上信息化的舞台中央。失去力量的中国新经济究竟如何走向,互联网实验室认为将依赖两大新力量的加入:国家政策(对政府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推动)和WTO问题(国际资本进入与带动)。
10、互联网作为十年来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变革力量,已经成功推广。但是,由互联网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资源转移和社会变革的梦想暂时受挫,创新者大多没有掌握真正的社会资源,成为“先驱”,产业开始步入新的轨迹。激动人心的创新阶段已经告一段落。舞台已经让位于推动应用的传统力量,他们成为决定中国信息化进程的主流力量。互联网领域成为新的传统领域,游戏规则已经永远改变。但是相对于其他领域,冷却的互联网行业依然是最激动人心的领域。每个人需要在新的规则下重新构建自己的价值。
互联网在放慢脚步,甚至停滞不前;所有与互联网相关的一切都在放慢脚步。那么,慢下来的中国IT业以及中国信息化究竟能不能很快找回灵魂?这样的时刻,要体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实在是有些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