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农村发展 > 论新农村经济建设

论新农村经济建设

发布时间:2021-01-26 11:31:55

① 求新农村经济建设英文文献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a major historic task set at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ix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arty, which will have an overall impact o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modernizing the country. We need to implement a policy of getting instry to support agriculture and cities to support the countryside, strengthen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continue making reforms in rural systems and innovations in rural institutions to bring about a rapid and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the countryside.

The first priority in develop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and promote steady expansion of grain proction and sustained increase in rural incomes. We will stabilize, improve and strengthen policies supporting agriculture. We will further increase direct subsidies to grain procers, subsidies for growing superior grain cultivars, and subsidie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tools as well as increase transfer payments to major grain-procing counties and financially strapped counties. We will continue and improve the floor price policy for key grain varieties and keep prices for agricultural supplies from rising too quickly. Central government budget expenditures for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is year will total 339.7 billion yuan, 42.2 billion yuan more than last year. We need to protect arable land, especially basic farmland, stabilize the acreage sown to grain, and expand overall grain proction capacity. We will increase the country's capacity for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bility to pu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to practical use, and step up efforts to disseminat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improve agriculture-related technical services. We will accelerate reform of the veterinary medicine management syste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im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We will continue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by promoting development of the livestock and poultry instry, promoting the in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developing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stries in rural areas, particularly for processing agricultural procts, helping county economies grow, bringing about an orderly transfer of the rural workforce to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and increasing rural incomes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In order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we must accelerat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We need to resolutely work to reorient investment by shifting the government's priority i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to the countryside. This constitutes a major change. This mainly involves strengthening basic development of farmland, with the focus on small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flood control, drought resistance and disaster rection; accelerating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such as roads, drinking water supplies, methane facilities, electric grids and communications; improv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 and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of rural public services, such as ecation, health and culture. The main measures we will adopt to accomplish this goal are: graally increasing annual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from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budgets and credit funds, integrating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from all channels to improve capital performance, guiding farmers to invest capital and labor in public welfare facilities that benefit them directly, encouraging and guiding the investment of non-state funds in rural development, and graally establish an appropriate, stable and effective investment mechanism. If we work tirelessly, we can bring about a major improvement in rural infrastructure.

In order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we must comprehensively carry out overall rural reform. This year, we will completely rescind the agricultural tax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 tax that China has been collecting for 2,600 years. This is a change of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 The reform of rural taxes and fees has greatly benefited farmers by eliminating 33.6 billion yuan of agricultural tax, over 70 billion yuan in the form of the "three dections" [for public reserve funds, public welfare funds and management fees, tr.] and the "five charges" [charges for rural ecation, family planning, militia training, rural road construction and subsidies to entitled groups, tr.], assessments for rural ecation and other unreasonable fees. Starting this year, the government will appropriate over 103 billion yuan annually to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own and township governments and meet the needs of rural compulsory ecation. This figure is comprised of more than 78 billion yuan in transfer payments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budget and over 25 billion yuan from local government budgets.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after the agricultural tax is completely rescinded, the task of consolidating the results of the reform of rural taxes and fees and furthering the reform will remain very difficult. The key to success is to comprehensively carry out overall rural reform, including deepening reform of government bodies in towns and townships, rural compulsory ecation, and county and township fiscal management systems. These reforms require adjustments in rural proction relationships and directly involve changes in the rural superstructure, which makes such changes profoundly significant and difficult to achieve. However, we must unwaveringly implement them.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a long-term arous task. We need to proceed from reality, take measures suited to local conditions, give guidance tailored to the situation and plan carefully. We need to respect the wishes of farmers, oppose formalism and coercion, and avoid the herd mentality. We need to advocate a spirit of self-reliance and hard struggle, be realistic and pragmatic, and work diligently.

② 新农村建设有什么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的一项决议,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近年远景设计研究院新农村建设规划取得长足进步,积累丰富的经验与案例。而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可以概括为一下几方面: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下面就相信介绍:
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村容整洁: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③ 建设新农村,应该优先发展经济还是发展文化建设

建设新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当然是分不开的,这里讨论的是优先发展的问题,而我个人认为,大前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是硬道理,同时在文化建设上,因为文化建设的涉及面很广,它是需要一步一步积淀的,不能说是我们要建设新农村,让它优先文化建设,积淀它一千年,那时个个农村都跟古都似的,文化底蕴厚了,显然不是很现实。我个人认为建设新农村,经济发展是主线,同时把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兴办教学和思想教育,也加入这条主线上来,让它们并驾齐驱。长久了,经济好转了,文化的积淀也自然上去了。

④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论文3000字怎么写

城市与农村生育观念
——差异,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摘要:人口问题——无论是上世纪人口增长过快、还是现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一直都是困扰我国的一个大问题。下面通过对生活环境、文化程度、经济基础、社会政策四方面对城市与农村生育观的差异变化趋势及成因进行分析。
关键字:城市与农村 生育观 差异 变化趋势 成因
前言:人口问题——无论是上世纪人口增长过快、还是现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一直都是困扰我国的一个大问题。无疑,人们的生育观念主导了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作为我国建设的主体——城市与农村,在人口生育观念上究竟有怎样的差异?它们在上世纪一直到现在分别是怎样变化的?它们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主体:从上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们就在不断的发现和找出问题,从农村观念的落后,教育的欠发达,城市普通家庭经济的压力,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保障都是农村和城市生育观念产生更大的区别的原因。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城市中夫妇的生育观发展到了“一个太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程度;而农村由于生产需要,任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加上传统观念“传宗接代”的桎梏,“重男轻女”的生育观比较普遍。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只生一个好”的口号响彻全国,全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城市中夫妇的生育观逐渐转变为“只生一个好”;而农村中,由于种种原因,计划生育政策得不到普及实施,在农村夫妇中任然有部分保留原有生育观念。在广大农村,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保障能力薄弱,部分群众想生男孩、多生孩子的愿望比较强烈。但怀孕后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技术支持鉴别胎儿性别,只是简单的怀孕、生小孩,如果是女性,继续生,一直生到男孩为止。广为流传的“超生游击队”就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对于这一部分人群,控制手段不同于其他,需要采取的措施是在积极宣传的同时,建立健全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制度,要积极建立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单纯的法律控制手段效果不太明显。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至本世纪初,国家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厉惩治“多
生、偷生”,加上各类环境因素等,城市与农村的生育 观基本趋于一致,都提倡“独生子女”政策,“只生一个好”真正的到贯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从部分发达的大、中城市所做的人口普查来看,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家虽然持续进行计划生育政策,但为了缓解国家老龄化趋势,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控制尺度上有所放宽,部分符合生育第二胎条件的夫妇开始考虑是否生育“第二胎”。
我们都知道,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的居民点。城市以非农业产品作为主要生产物,重视手工及工业技术,科学发展速度远远大于非城市地区,因此,城市居住人口素质相对农村人口素质较高。城市人口的平均素质较高体现在文化水平较高、生产力较高等等。
变化趋势:近几年来,一个数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少媒体称,中国男女比例出现严重失衡,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到4000万,这意味着平均五个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偶,将有数千万的男子无妻可娶,而且这一现象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不难发现有以下几个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
(一)、与此相对应的数字是,2004年7月15日,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透露,目前全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6.9:100,而有的省份竟达到135:100,大大偏离了103-107的正常范围,形势不容乐观。
(二)、性别比例严重背离正常范围,势必会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而男女性别比例失衡主要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我们国家应当加大对非法鉴别胎儿性别的查处力度,力争扭转这种不利趋势。
(三)、出生婴儿性别比,是指每百名出生女婴对应的出生男婴数。2004年以来,随着国家领导层的关注,新闻媒体的持续报道,公众对于该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入,已经意识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既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倡导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的社会新风,同时还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生育女孩家庭的后顾之忧。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法律作为调控社会、平衡利益的重要手段,在控制出生婴儿性别比方面也应发挥其自身独特的作用,与其他手段形成一个控制体系,共同为控制出生婴儿性别比作出贡献。
原因分析: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改革创新首先是理念的创新。只有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一核心理念,确立依法宣传教育、按需宣传教育、宣传教育也是服务、宣传教育虚实结合等新理念,才能做到在宣传教育理念创新的前提下,创新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内容、方式等,进而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国近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而要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又必须抓紧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由于宣传教育在整个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始终处于首要地位,其改革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以下简称宣传教育)的改革创新首先是理念的创新。为此,本文拟就宣传教育的理念创新作一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宣传教育理念的创新涉及诸多方面,很难在一篇短文内阐述清楚,所以,只能择其要而言之。我以为,在宣传教育理念创新方面,至少要确立如下几种新的理念:
一、宣传教育的核心理念

最近,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主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绝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否则,就离开了它的“第一要义”,就无所谓发展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发展,宣传教育的理念要创新,其核心就是要确立这科学发展观。确立了这一全新的理念,方能在宣传教育工作实践中创新内容、形式等,从而营造一个好的强烈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广大育龄群众确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推动社会主义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建设,最终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依法宣传教育的理念
依法宣传教育是依法行政的内容之一。过去,在计划生育系统,一提到依法行政,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政策法规部门,认为只有政策法规部门才涉及依法行政的问题,而宣传教育部门似乎与依法行政关系不大。事实上,这正是宣传教育理念需要创新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下简称《人口与计生法》)第一章第二条第三款明确规定:“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以法的形式将宣传教
育确定下来,使之有了法定的重要地位,这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其意义是极其深
远的。宣传教育不再是停留在计划生育工作经验的层面上,而是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是依法必须进行的。依法宣传教育,除了以上所说的宣传教育在《人口与计生法》中具有法定地位外,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宣传教育必须依法进行,宣传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以此规范人们的生育行为,同时,为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而营造舆论氛围。这也是宣传教育理念创新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三、宣传教育虚实结合的理念
宣传教育的虚实结合,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宣传教育必须既务虚又务实,做到虚实结合。最近,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关爱女孩”行动,以人为本,从人们群众最关心的具体问题抓起,从建立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发展利益导向机制出发,将宣传新的生育观念融入为群众办实事之中,便是宣传教育虚实结合的一个典范。
(二)、是宣传教育也有硬指标。过去,人们总是将宣传教育视为“软任务”,认为宣传教育就是“摇摇笔杆子,耍耍嘴皮子”,没有硬指标,也不能直接产生效益,因而,经常要宣传教育给所谓的计划生育中心工作如年终考核等让路。这种宣传教育仅是“软任务”的理念,也是一种亟待更新的理念。宣传教育,虽说不能立竿见影,但其长远效益是毋庸置疑的。这种长远效益突出地表现在人们婚育观念的根本转变上。况且,新的时期,新的形势,给宣传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新的要求,宣传教育已不全是“软任务”,而有了“硬指标”。此外,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是我党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这项工作纳入党的宣传工作的大系统,统筹安排,这也是需要确立的新的理念。这一问题不难理解,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总而言之,要创新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理念,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深入调查研究,唯其如此,才能以全新的理念指导宣传教育工作实践,使中国人口保持平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第四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版、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第八章人民出版社06版、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版、
5.《人民日报》2002年3月4日。
6.《应用文写作》中调查报告部分。http://..com/question/201627701.html?si=4

⑤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上述要求指明了解决我国 “三农”问题的方向,全面系统完整地概括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所决定的。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演进的根本力量。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仅是当前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过程中的长期任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任务相当艰巨。

在诸多矛盾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是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矛盾。从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比为1∶2.57。到2005年,这一差距比扩大到1∶3.22。到2005年底,全国农村尚有年收入不足668元的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人,年人均收入在669元~924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4977万人,两者合计7587万人。

从社会事业发展状况看,城乡之间教育、卫生、文化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农村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居民的差距明显。从公共基础设施和建设面貌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在相当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行路、用电、饮水、居住等困难问题。城乡建设面貌反差较大,农村人居环境较差的问题十分突出。同时需要看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对于有效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广大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问题;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就难以根本改善,农村健康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就难以持久,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须采取扎实有效措施,使农村的生产力获得长足发展与进步。

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农产品竞争力。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具有重要作用。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建设连锁化“农家店”。

必须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村繁荣和农民就业增收创造条件。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县城和小城镇是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区域性中心,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具有重要作用。要着眼兴县富民,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建设小城镇,引导企业和要素聚集,改善金融、工商、信息等服务,增强县域管理能力和经济活力。

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可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良好的环境。要继续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平就业制度,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完善务工农民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探索符合农民工特点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

⑥ 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运行机制有哪几种模式

这个问题是个比较大的课题,从我个人经验来看,要分区域说为好:城郊新农村的经济运行体制应该是二三产业主导型,并以此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而它的组织形式则是以产业关联为纽带的区域协作形式,行政管理又相应转向服务协调和维护市场公平及社会稳定。水川区新农村的经济运行体制是以发展设施高效农业为主,一般以产品相近区域为单元组建经销协会,负责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行政管理同上。山区新农村的经济运行体制是以发展特色优势作物种植基地为主,由于交通信息条件比较差,因而行政的引导和推动起有很大作用。

⑦ 如何充分发挥村干部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新农村建设,而村干部是农村经济建设的参与者、组织领导者和带头人。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站在历史高度,怎样充分发挥村干部的作用,让他们切实担负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是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1.要充分认识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村干部是农村社会经济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紧紧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扭住发展不放松,集中村民的智慧和力量,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充分发挥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保障作用。新农村建设,既强调经济发展,又关注社会事业;既重视民生,又注重民权。要充分发挥村干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纽带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新农村建设。
2.必须提高村干部队伍素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村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带头人。这就决定了村干部素质的高低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实践证明,凡是农村经济发展快的地方,都有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特别是村长(村主任)或村支书。凡是村干部素质低下、能力差的地方,村委会只不过是个摆设。这就要求村干部必须具备过硬的作风和较高的思想素质。目前,由于农村优秀中青年的外流,直接造成了农村人才的断层。有的村在选举村委会成员时几乎已无优秀的人才可选。因此,要必须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强化培训。
(1)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村干部头脑,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义利观,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要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树立“村民选我当干部,我为村民服好务”的思想意识。(2)要加强对村干部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领导新农村建设的本领。加强政策知识培训,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让村干部成为脑子活、思路清、懂政策的指路人;进行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使他们在改革、开放、发展中提高本领、增长才干,让村干部成为学科技、会技术、闯市场的领路人;组织参观学习,到农村经济发达的地方去“取经”,使村干部成为眼界宽、有见识、敢创新的闯路人。
3.村干部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善于创新。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村干部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就必须立足本村实际,尊重规律,不能凭主观想象去办事。同时要解放思想,善于创新。
(1)要创新思路,放眼世界,瞄准市场,搞特色经营。组织带领村民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去求生存谋发展。(2)要善于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做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善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3)要善于教育和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对农民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弘扬社会新风,建设和谐村组。(4)要认真改进领导方式,充分发扬民主。要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发挥好“村民中心”的作用,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的主人。(5)要善于培育新人。要带领农民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在本村培养一批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各具特色的致富能手。
4.优化两委会班子结构,尽快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村干部是否年富力强,直接决定着农村基层组织的生机和活力。但目前从村干部队伍的情况看,年龄老化、班子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有的村由于老支书长期“把持朝政”,不重视发展年轻党员,致使不少有培养前途的青年被排斥在村干部队伍之外。因此,必须尽快把那些有发展前景的优秀中青年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切实增强村干部队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活力和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保持其勃勃生机。
5.理顺选拔任用渠道,不拘一格选人才。目前,许多村的村干部是由上级政府任命的,或选举过程只是走走形式而已,甚至有些人通过拉关系走后门当上了村干部。这样,导致不少村干部办事不讲政策、管理不循章法、工作随意性大。有的村干部事事先为自己或者家族、亲友打算,有的甚至随意欺压百姓,拉帮结派,贪赃枉法,为所欲为。为此,必须更新用人观念,改进理顺选拔任用渠道,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德才兼备的标准,采取多种形式选准配好合格的村干部;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拓宽选配村干部的渠道,或由上级党政机关及所属部门选派,或让村民直接选举,或公开向社会招聘,或者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无论怎么配备,都可试行一年的使用期,一年后由村民投票决定去留。这样才能够让有能力的中青年出来挑大梁,充分发挥村干部的带头作用。
6.完善监督机制。缺乏监督的权力迟早会被滥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依法监督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要求,进一步加强村干部监督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村官监督制度体系,是保证村干部依法行使职权和依法保护村民合法权益的基本条件。村官上任时必须要有施政方案,这既是对村民的承诺和信用,也是上级主管部门和村民评价与监督村官的重要依据。建议村干部每年要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向村民述职,这也是实施多重监督的一种方式。
(1)完善法律监督制度。使村干部必须依法办事,要自觉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对严重违法的要追究法律责任。(2)完善组织监督制度。强化上级党委、政府的监督责任和意识,把上级组织检查下级组织的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将监督寓于日常的领导、管理活动之中。上级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的考察村干部,既要大力支持他们的工作,又要对其不足采取多种方式及时指导纠正。重点在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测评。(3)完善人民群众监督制度。人民群众的监督是最直接、很有效的监督。依靠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拓宽人民群众对权力的监督渠道,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民主评议制度、民主选举制度、,实现对权力监督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
7.两委要齐心协力。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两委作用的发挥。村支书和村长必须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现在,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村两委关系不协调,矛盾重重。特别是村支书和村主任出现了“两张皮”现象,为了取得村务管理权,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遇事不商量、不沟通,致使两委工作难以开展,甚至互相争权夺利,互相拆台,造成村级政权的瘫痪,所以确定两委地位,明确两委职责,理顺两委关系,是搞好农村工作的关键。
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村级干部、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党章第32条规定,“街道、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障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责。”按照上述规定,村委会必须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这是处理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中必须坚持的原则。村党支部的职能概括地说有四条:对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落实上级的工作部署进行定向把关;对本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规划部署;对村里的重大问题提出决策意见;对村委会干部进行管理、监督。这些领导职能的发挥和领导权力的行使,都要以村委会职能的发挥、严格的民主决策为基础。村委会的职能主要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支持和组织村民发展经济;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宣传宪法、法律、法规的国家政策等。所以,村两委要各施其责,精诚团结,分工协作,才能搞好工作。
8.政务要公开透明。村干部要树立威信,赢得群众的信赖和尊重,必须要公开政务。特别是涉及的经济事务,要百分之百的透明。有的地方群众对村干部不信任、意见大,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9.要完善奖惩制度。村干部的工作是很辛苦的,不能忽视他们的待遇问题,这直接关系到能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一定要提高他们的待遇。一要完善对他们的的奖罚机制。对严重失职,甚至违法犯罪的要严惩;对有突出成绩的,一定要重奖。二是对村支书和村长可实行准公务员制。即以临时公务员的身份上任,在任期内有突出成绩的,可以连任。连续几任都做出突出贡献的,可以转为国家正式公务员。或者提拔任用。否则,按一般干部对待,或者辞退。
10.干群要相互理解。村干部要明确自己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要有服务意识,能任劳任怨。村民也要知道,村干部是带领村民奔小康的,他们不是完人,工作中难免有错误。有错误可以批评,但不要刁难,更不要闹事,也不能因为村干部工作中有一点错误就全盘否定,要满腔热情地支持他们的工作。只要干群相互理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广大农村的明天一定是美好的

⑧ 新农村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内容介绍: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3)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4)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8)论新农村经济建设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1.农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农村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3.坚持对内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坚持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来的资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

4.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⑨ 如何提高农村经济建设

1、想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大力推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同时要坚持面向国内、外市场,依靠科技的力量,以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及增效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根本,全方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结合实际情况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有效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业后续效益。

从目前来看,发展农业经济必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同时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并逐步转移农村富余的劳动力。

2、与此同时,还要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在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要求的前提下,从注重农业产量增长为主转移到农业产量增长及质量提高并重,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从注重传统投入为主转移到传统投入与技术、资本投入相结合,加大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从注重原料生产为主转移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并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从注重农产品产量增加为主转移到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进一步拓宽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

(9)论新农村经济建设扩展阅读

新形势下发展农村村级集体经济要坚持开放共享的理念,凭借自身资源与地缘优势,引入工业资本、外来资本,实现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在广大农村,集体资产包括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资源性资产,用于经营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农业基础设施。

集体投资兴办的企业及其所持有的其他经济组织的资产份额、无形资产等经营性资产,用于公共服务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非经营性资产。

应抓住目前窗口期,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使村集体在农业土地流转中发挥主导作用,实现资产盘活和资本增值,不仅可行而且很有必要。

产业融合,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业态。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必须突破单一农业发展限制,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经营性收入来源。

阅读全文

与论新农村经济建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