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川省50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有哪些
一、50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名单
邛崃市固驿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郫县沙西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荣县旭水河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富顺县富东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米易县湾丘—垭口片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盐边县红格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泸州市纳溪区天仙生态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泸县龙脑生态农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合江县三江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中江县仓山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江油市绵江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安县绵安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三台县永兴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广元市元坝区元坝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苍溪县元龙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遂宁市船山区唐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蓬溪县宝梵大石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射洪县瞿河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内江市市中区黄河
内江市东兴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资中县文江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峨眉山市仙山茗园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犍为县金犍飘香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沐川县沐绿参天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南充市嘉陵区大凤垭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南部县黑龙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西充县常林—义兴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宜宾市翠屏区江南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南溪县江南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长宁县竹海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广安市广安区广前线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岳池县朝阳乔家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邻水县大洪河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万源市万白路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大竹县竹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渠县中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巴中市巴州区恩阳—下八庙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通江县杨柏—广纳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湖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名山县茶产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天全县林产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仁寿县枇杷园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洪雅县青衣江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青神县两水一竹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资阳市雁江区晏家坝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安岳县石思路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乡城县川藏高原特色农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康定县塔公新牧区建设示范片
德昌县河东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会理县潭溪河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简阳市龙阳升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二、10个整体推进县(市、区)名单
成都市温江区
都江堰市
彭州市
新津县
什邡市
绵竹市
罗江县
丹棱县
汶川县
红原县
http://www.sc.gov.cn/scszfxxgkml_2/sbgt_70/gzdt/gsgg/201011/t20101101_1058243.shtml
2. 助农系统的建立有哪几个转变
去年以来,昭化区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部署,按照省委两个“重中之重”的要求和全市“一主一园三突破”农村工作思路,把改革创新贯穿“三农”工作全领域、全过程,紧扣农民增收主题,创新农村体制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10.4亿元,同比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145元,同比增长11.8%。
以“七权同确”为重点,农村活力显著增强。紧紧围绕产权确权、产权市场、产权流转三大关键环节,先试点、后推开,在激发农村活力上取得了突破。一是开展“七权”同确。全域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25.0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00%,探索总结的 “三为主”、“五到位”经验在全省推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林权确权颁证率分别达99%、99.8%,“回头看”、查漏补缺工作加快进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基本完成,卫子、王家等5个乡镇农村集体土地上房屋产权、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产权确权登记试点全面启动。二是培育产权市场。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产权交易平台,制定完善交易合同、交易监管、交易准入等规程和制度,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中介服务组织,促进农村产权规范有序流转。建成区交易中心1个、乡镇交易平台5个。三是推进产权流转。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载体,激活农村土地要素,实施土地整理工程、农房建新拆旧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整理土地9.6万亩,腾出耕地0.92万亩,增加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指标548亩,有力支撑了城乡互动发展。采取租赁、入股等方式,累计规范流转耕地5.9万亩、非耕地4.7万亩,加快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
以“四化驱动”为抓手,特色农业走出新路子。坚持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农业特色化、园区化、产业化、品牌化“四化驱动”战略,走出了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一是着力推进产业特色化。大力发展 “4+2”优势特色产业,生猪、猕猴桃、烤烟、蔬菜四大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林产业强力推进,生态渔业、蛋鸡、肉羊等特色养殖有序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化格局。先后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人均出栏生猪居全省第二。“近期得药、远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林下经济模式在全国推广。2014年,先后承办全省特色经济林产业助农增收、全省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练等现场会,现代畜牧业发展经验全省交流。二是着力推进基地园区化。坚持一园一主业,成片建基地,推行“大园区+小业主”、“核心示范园+农户”等发展模式,以农业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投入形成资产折资到社保底分红等新机制,走出了一条“三方合作兴产业、五方联动建园区”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路子。2014年,全区共引进各类资金4.56亿元投入农业,引进农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2.2%。全区累计建成市级万亩现代农业园区6个、区级农业园区15个、规模种养小区282个。三是着力推进经营产业化。坚持“户改场、场入社、社接企、企入市”发展路径,着力分工分业培育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初步探索出了“四个一”家庭农场培育机制、生猪“1211”家庭牧场养殖模式和 “企业+专合社+农户(农场)”等经营方式。规范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403个,带动农户面达85%以上。2014年,全区新增省级农民合作组织1个,国家级示范社3家。四是着力推进产品品牌化。彰显生态特色禀赋资源优势,深入实施品牌战略。2014年,全区认证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4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注册国家地理证明商标2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
以“三金模式”为路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认真落实农民增收县(区)委书记、县(区)长负责制,创新“分类考核到乡、精准帮助到户”的助农增收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农民“租金、薪金、股金”协同增长的持续增收新路径。一是推进资源流转收租金,增加财产性收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村承包土地、林地、闲置生产资料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流转,变资源为资本,有效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2014年,全区通过各类农村资源流转获取租金0.6亿元,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新亮点。二是推进农民务工拿薪金,增加工资性收入。把促进就业当作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件大事来抓,采取本地入园入企业务工与劳务输转相结合、“走出去”与“收回来”双向互动模式,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2014年,通过企业引领、合作社整合、大户带动的方式扩大产业规模,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入园务工,实现薪金收入0.4亿元;通过劳动力转移输转农民9.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1.98亿元,同比增长10.3%。三是推进合作经营分股金,增加经营性收入。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林地、资金、劳动力多种形式入股特色产业发展,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收益靠分成”,持续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今年,昭化区在百安市级万亩现代农业园区中探索形成了“土地租金+财政投入生产性资金量化股金+务工薪金”模式,农民每亩土地纯收入可达到3000元以上,是传统种植方式的2倍以上。
以“四项工程”为载体,幸福美丽新村提档升级。坚持从基础差、群众盼的片区抓起,梯次推进移民区片、“三江新区”片新农村建设,实施“六位一体”综合配套,着力打造“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新村。2014年,昭化区获得全省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绩效考评优秀等次。一是实施村庄建设工程。按照“生态化、组团式、微田园”的模式,采取“新建、改造、保护”相结合方法,以万户农村土坯房改造为抓手,区本级财政投入1亿元,撬动农户投入15.6亿元,建成幸福美丽新村6个,新村聚居点108个,新建和改造农房1.08万户,助力近4万人实现“安居梦”。二是实施基础提升工程。投入资金5.3亿元,新建通村水泥公路150公里,硬化县乡道56公里,实施公路安保工程180公里,实现全区道路安保工程全覆盖。全国第五批小农水项目建设考核名列全省第二,2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饮水问题得到切实解决,推动农村供水同网同价工作经验全市推广。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8000亩,建成农村户用沼气1920口,成功举办全省沼气建设现场会,新村集中供气模式经验全省推广。开展“两化三清”环境整治活动,实施“五改六建”户办工程,实现环境净化、道路硬化、房屋美化、路街亮化、村庄绿化和文体设施配套化。三是实施服务改善工程。完善了“1+14”公共服务设施和“1+5”村(社区)组织服务体系,建立了“三建三抓”的基层党群共建共管模式,把党组织设置延伸到园区上,把工作重心转向抓产业、促增收上,做到了产业有支部带、项目有党员抓。创建了“网格化、组团式”一体服务模式,建立了“五联共治”社会管理机制,规范了“十大救助制度”,构筑全域、全面的社会“安全网”。四是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围绕“乡风文明”要求,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开展了“新农村新农民”培训8万余人,新型农民培训率达85%,农民思想观念大转变、文明行为习惯大改善、农村文明程度大提升,实现了农民变市民的转变。
以“三大机制”为支撑,“三农”基石更加坚实。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机制创新,强化保障,努力探索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夯实“三农”发展基础。一是健全统筹推进机制。建立健全“三农”工作领导机构,成立以书记、区长任组长,区四大班子分管联系领导任副组长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级领导联乡联产业、部门帮村、干部帮户的“三联”工作机制和农村工作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实行涉农部门、乡镇(街道)“一把手”为“三农”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形成了党政齐抓、区乡合力的“三农”工作格局。全年先后出台16个农村工作专项配套文件,召开“三农”专题会议6次,农口部门联系会17次,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深入农村调研三农工作50天以上,分管领导调研“三农”工作120天以上。二是完善“三农”投入机制。采取“政府补资、招商引资、农民筹资、社会捐资、金融融资”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和项目资金集聚效应,整合要素资源,努力构建政府引导、项目支撑、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信贷支持、农民主体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系。2014年,区本级财政投入农业资金4009万元,同比增长14.5%,高于区本级财政收入增长4.5个百分点;争取和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5亿元,引导金融投入1.2亿元,带动社会投入7.7亿元,投放到新村建设、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健全目标管理机制。采取分类管理考核的方式,将农业农村工作任务及时分解到涉农部门和乡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建设任务细化到项目、明确到节点。强化工作督导,注重过程管理,按月建立进展台账,定期阶段性考核,并作为各责任单位年度综合目标责任考核的主要内容,将考核结果与干部职务升迁、评先评优、廉勤预警指数挂钩,严格逗硬奖惩,确保“三农”工作取得实效。(采至“人民网”)
3. 四川省哪个地方新农村建设搞得好
新农村建设是目前农村建设的趋势,是响应号召所做的努力,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远景设计研究院新农村建设规划专家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逐步改变二元城乡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及扩大内需;而建设新农村是一个有机联系、有序推进的过程,须要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并做到规划先行,如“永安镇平桥村规划设计”。
4.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
“十一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克服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及高温伏旱、低温雨雪冰冻、严重暴雨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食品安全事件的冲击,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势头,取得了显著成就。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6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854万亩,建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4343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1.5%,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2010年,全省实现农业增加值2482.9亿元,年均增长3.3%。粮食连续4年增产,油菜籽产量连续9年创历史最高水平,肉类总产量年均增长1.54%。
2.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40元。“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9%,是我省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突出亮点。2010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245.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757.87亿元,年均增长19.5%。
3.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新阶段。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223家,比2005年增加1476家。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4131个,比2005年增加10531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4127个。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到57%。
4.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新改建农村公路12.7万公里,新建户用沼气池263万口,改造农村电网10.42万公里,维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危房面积840万平方米、村卫生室2675所,改造农村危房40.2万户,解决了1717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地震灾区农村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完成。
5.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连片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2884万亩,新增规模养殖户4万户,新建、改建、扩建和风貌功能改造56万户,建成新村(聚居点)2614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初显成效。全省新农村建设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连片推进、以片带面的格局。
6.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全省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乡财县管”财政管理体制广泛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基本完成,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
专栏1“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略)
(二)主要困难和挑战。
我省农业农村经济由于历史欠账多,二元结构明显,体制机制方面的深层次障碍未突破,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健全,“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可低估。
1.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骨干水利工程少,渠系配套差,中低产田土比重大,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0%。沙漠化、石漠化、荒漠化等水土流失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防洪工程建设滞后。自然灾害频繁,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环保基础设施薄弱。
2.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还较低,土地零碎、经营分散,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开发利用能力不足,农产品加工率还不高。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还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3.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仍然不足。农村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医疗卫生条件差,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在一些地方还未完全解决。农村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水平不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村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
4.农村体制创新力度还需加大。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农业多元化投入机制不健全,农村融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不足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仍需深化,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不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同时,在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农业战略性资源短缺矛盾更加突出,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凸显,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压力不断加大。这些新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时期采取新的举措去应对。
(三)机遇和有利条件。
“十二五”时期,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更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
1.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加大。自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战略和扩大内需政策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农村改革发展政策体系。“十二五”期间,中央将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发展和农村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向好。
2.区域经济格局的调整优化加快。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民族地区跨越发展、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全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省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大省和西部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有可为。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加快。我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稳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市)的试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居民点整合、乡村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农村社会管理的加强,将为农业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的成片推进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条件。
5. 四川省仁寿县兴盛镇是不是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11月1日,仁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酌率国土、财政、规划和建设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文宫镇石家村、太清村调研新农村建设情况。县委常委、副县长顾贵鹏参加调研。
近年来,文宫镇石家村、太清村大力发展桃、枇杷产业,新农村建设初具规模。当前,文宫镇正依托两个村的特色产业,逐步发展乡村旅游,将石家、太清打造为旅游新村。
在石家村,李酌一行来到一农户的改建房前。农房是按照此次新村农舍风貌建设要求改造建设的,大坡屋面、白墙蓝瓦,外墙上还勾画着石家村的特点桃花。李酌肯定了这种川西民居特色与本地特色相结合的农舍风貌,对下一步的整体农房改造提出了建议意见。李酌还仔细了解了石家村、太清村旅游新村规划,查看了规划设计图。
李酌在调研时指出,石家村和太清村在新农村建设上起步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是仁寿县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亮点村,也是仁寿县农村工作方面的一面旗帜,要继续按照新时期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打造好石家村和太清村。要按照一流的思路规划新农村建设。当前石家村和太清村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仍然要上档升级,提高水平和档次,确保5至10年不落后。在规划上要根据本村的地势地貌和特点,突出产业特色、旅游规划和突出目前新农村要求的功能,要做好拥有村两委活动室、医疗卫生站、旅游接待服务中心等配套区规划,做到功能完善;要用一流的眼光来建设,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要提升管理水平,力争将石家村、太清村打造成为全省一流新农村示范村。
6. 2020年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下两镇新农村建铁尖村设规划合理吗
新农村建设规划都是由相关主管部门及专业工作人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总体上是会非常合理的。
至于开始建设的时间,需要看当地的具体工作安排,建议关注当地政府发布的消息。
7. 四川盐亭特产有哪些
登上望江楼 ,来碗弥江酒。叫一份米粉,点一个火烧馍。从日落到日出,一天就过去了。当太阳再次升起,新的一天,又在盐亭酸菜的味道中铺陈开来。
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点击屏幕,享受着外卖小哥送来的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那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也感谢各平台的骑手们——网络让我们和美食的距离更近了!
8. 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是哪个部门命名的
只晓得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是由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评审,通过后会发牌发证的。你说的这个,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