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加强领导
八、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0)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我国农业 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重点,每年为农民办几件实事。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 务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服务,帮助基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 和问题。
(31)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 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工作。各地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为制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 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加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32)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 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要形成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 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做好2006年和“十一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⑵ 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讲话 副书记
:同志们: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研究部署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刚才,万发同志对去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对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年,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的一年。粮食生产在上年出现重要转机的基础上,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农民收入在上年较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再次以“三农”工作为主题,对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省委省政府也召开专题会议,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专题研究。我们必须十分明确中央把“三农”工作摆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位置的深刻用意,十分明确建设新农村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十分明确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把新农村建设当作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历史任务来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农村不发展,就谈不上科学发展,更谈不上又快又好的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立足于全体城乡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必须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协调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伟大工程,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的现代化建设,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其成在农村,败也在农村。就常德而言,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还有一些地方通不了路,不少的群众看不起病、子女上不起学、喝不上干净水。我们要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好农业问题,改变好农村面貌,改善好农民生活,走出一条工业与农业协调互动、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农村稳定是大局稳定的基础,农村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我市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的、稳定的,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还存在一些不安定、不和谐的地方。我们要着眼缓解农村社会矛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效解决农业不强、农民不富、农村不稳的问题,让广大农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⑶ 如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之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众多领域,内容全面、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必须全面把握、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经济是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此,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继续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全面繁荣。 从当前来讲,发展农村经济,最基本的就是要建设现代农业。这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整个农村繁荣与发展的产业支撑,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现代化的紧迫任务。因此,今年的"三农"工作,要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继续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繁荣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四是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历史任务。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关键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 靠政策,就是要巩固、完善和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2007年各地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应达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和品种。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补贴机型和范围。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中央财政将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增收节支的补助。同时,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逐步完善办法、健全制度。 靠投入,就是要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应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支持各地对"一事一议"建设公益设施实行奖励补助制度,对农户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可给予适当补助。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靠科技,就是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强化科技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大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强农民的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对重点和关键农业科技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改善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鼓励大型涉农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靠改革,就是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等,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围绕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搞好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时,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努力发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新型金融组织和担保机制,切实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从严控制征地规模,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搞好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长期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必须着力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国研室提供)
⑷ 中国什么时候才可以全面建设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专、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属,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
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998~2003年,中央财政直接用于三农资金的支出累计为9350多亿元。2004年为2626亿元,2005年达到2975亿元,2006年计划在这一基础上新增400多亿,达到3397亿元。2006年的支农资金比上年增长14.2%,占总支出增量的21.4%。中央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决心之大,可见一斑。
⑸ 中央十八大关于新农村建设
运用十八大精神,整合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凝聚力。用十八大精神整合思想。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就没有行动上的高度一致。各级各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城镇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三农”发展的目标所在。各级党组织要站在战略性、全局性思考部署新农村建设任务,要充分理解把握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深刻内涵,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真正做到新农村人民共建、建好新农村人民共享的良好局面。用十八大精神整合资源。拳头要握紧打出去才有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广、内容多,主要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文化、卫生、教育、扶贫、民政等部门,可统筹协调的资源丰富,既有社会资源、人力资源,还有人脉资源。各级组织和新农村工作队员在依靠部门推进工作的同时,还可以争取社会捐赠、社会参与,广泛发动企业、院校、军队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各级组织要特别注重调动新农村工作队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新农村工作队员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把队员当做自家人,工作任务一起安排、考核激励一起实施,主动关心关爱工作队员生活、及时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难。同时,要加强与派驻单位的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的帮扶机制,争取派驻单位的大力支持帮助,真正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用十八大精神整合项目资金。涓涓溪水终究汇流成河。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单项资金项目相对较少,但各部门支持“三农”建设的资金项目相对较多,虽然资金项目来源不同、渠道不同,但是最终的目的相同。上面千条线、到下一根针。“三农”建设很多项目的实施,他中有我、我中有他,好钢一定要用在刀刃上,资金项目要充分整合后才更有成效。县以下机构要建立三级整合机制,首先由县委新农队办牵头对县级各部门的资金项目初级整合,紧紧围绕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统筹资金项目,着力打造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乡镇抓住农民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支持产业发展这个重点对县级资金进行二次整合,提出整村推进重点打造具体实施方案;村社进行终极整合,发动群众,让广大农民认识新农村、参与新农村、管理新农村、享受新农村,真正把资金项目转化成造福农民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