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削坡建房出事后负责人会做牢吗
本身削坡建房就属于违章建筑,负责人会被追责的,又出现了事故,这个责任就更大了,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应该会被判刑的。
Ⅱ 舟曲为什么会发生泥石流
这次发生泥石流的地方是在舟曲县县城,时间大约是晚上10点。
山大沟深,两山夹一河,河滩地上建城镇,便是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城的基本地势结构。而此次舟曲泥石流正是从高耸的北山山谷灌入县城的。
舟曲由于拥有大量的原始森林而被称为“甘肃江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砍伐,使得森林覆盖率从67%降到了20%。1981年舟曲就曾因此发生了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从1985年开始,砍伐数量递减,同时加强了造林计划。但由于常年干旱,加上防风林在先前被砍伐掉了,新栽种的树木成材率非常低。
从2001年开始,舟曲开始在白龙江及其支流上大兴水电站。而修水电站要炸山征地,岩体被松动,植被被破坏,会引起新的滑坡,弃渣堵塞河道,在沟道中胡乱堆放为泥石流提供了松散固体物质。与此同时,金矿的采掘也随之跟进。
根据南方周末的相关报道,发生泥石流与天气预报有关。当日,天气预报说舟曲县城的降雨量在10mm左右,这也与实际情况相符,但当日山脉里的降雨量达到了90多mm!虽然有人在相关地区值守,由于该地降雨量不突出也就没有进行汇报,当发现泥石流时舟曲县城已经停电,无法联系了。
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发生灾害的时间。当时是晚上10点,在小县城里的人应该要睡下了,而且当时县城里面的雨量也不大,当然他们会认为不会出事的。
另外,泥石流和洪水对建筑的破坏是不同的。泥石流是混着沙石的巨大土流,建筑是被冲击倒掉的,不是被泡坏的。也正因为是土流,所以人被掩埋得结结实实,人无法呼吸,造成瞬间的大量死亡。所以,你看这次受灾人口少,但死亡人数很多,这跟地震和洪水是很不同的。
Ⅲ 关于广州新城建设地质条件分析
广州市200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了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及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0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粤国土资发〔2006〕76号)精神,结合《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报批稿)调查研究成果,制定本防治方案。全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分工负责、统一指挥、及时协调,深入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的方针,按照全面部署、保证重点、严格督查的要求,做好本防治方案的组织实施工作。
一、2005年地质灾害概况
2005年,广州市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9宗,其中崩塌5宗,占15%,滑坡2宗,占10%,地面塌陷12宗,占63%。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2969万元(见表1)。按灾害发生地统计,花都区2宗,直接经济损失28万元;增城市3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1万元;从化市3宗,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2500万元,其中特大地质灾害点1处,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番禺区3宗,直接经济损失320万元;白云区5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5万元;海珠区1宗,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荔湾区1宗,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萝岗区1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
与2004年相比,2005年全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宗数下降了42%,但由于6月中下旬我市普降大雨到大暴雨,强度大、面积广,引发群发性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造成了人员死亡,直接经济损失也上升了17.8%。2005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特点是:(1)汛期是地质灾害频发期,发生于主汛期(4月-9月)的地质灾害有15宗,占总数的79%;(2)地质灾害与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据统计,属自然因素形成的灾害有3处,仅占16%,人为因素诱发造成的9处,占47%,自然及人为因素综合诱发造成的7处,占37%;(3)小型地质灾害频发率高,特大型地质灾害破坏性严重。特大型地质灾害点1处,占5%,中型地质灾害点3处,占16%,小型地质灾害点15处,占79%。
二、2006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汛期降雨趋势预测
市气象局预计,2006年我市汛期总雨量属正常偏多年景。前汛期降雨量明显偏多,特别是5月下旬至6月中旬雨量较常年偏多7成,后汛期降雨偏多1-2成。降水集中期内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局部性洪涝灾害。年登陆或严重影响我市的热带气旋为2?3个。
(二)人类工程活动情况分析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我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推进。根据市政府的部署,本年度城建重点工程有:1.城市道路建设方面:完善科韵路北段、新光快速路、华南快速干线三期、东晓南路放射线二期工程、滨江东路延长线二期工程、护林路二期工程、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周边道路等20项重点工程路网。建设五山路延长线、会展中心二期道路和广汕路延长线、南洲路工程、东?南路延长线、和平西路延长线、丰乐北路延长线、珠吉路延长线,文德东路延长线、黄石西路延长线、车陂路南延长线、芳村大道改造等20多项市政道路;2.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全线推进地铁1至6号线的施工,继续推进城际广佛线建设,启动珠江新城集运系统土建工程施工;3.环境基础建设方面:完成猎德污水处理系统及大沙地、龙归、竹料和九佛5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配套工程、兴丰生活垃圾填埋场及其配套项目,启动广州市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BOT项目等,并开展大田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今年还将加快推进新机场二期、南沙港二期工程、广州新火车站及武广铁路专线等大型交通枢纽工程,并重点推进新广播电视观光塔、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和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开发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三)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气象预测和工程建设活动情况,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情况分析,2006年全市地质灾害发生范围、规模、危害将超过去年。由于汛期雨量较为集中和秋冬期干旱比较明显,地质灾害将呈现如下趋势:受连续降雨或强降雨影响,中低山丘陵地区特别是经过人工削坡的地段将发生更多的崩塌、滑坡灾害,部分崩塌、滑坡隐患点可能出现明显的异变情况;伏秋期干旱比较明显,在广花盆地、山间河谷平原等隐伏岩溶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加上工程建设强度加大,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大量抽排地下水,将导致地下水位变化加剧,原有的地面塌陷隐患点可能加剧或诱发新的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因此,局部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范围、规模和危害可能大于往年。
三、2006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2006年,我市地质灾害汛期防范时期为4月15日至10月15日,重点防范时期为5月1日至9月30日;汛期重点防治因台风暴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其它时段重点做好地面塌陷和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区
在分析总结以往地质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和灾害损失程度的基础上,确定以下六个地区为本年度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区。
1.从化市东北部、增城市东北部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重点防治区。包括从化市吕田镇、良口镇及增城市派潭镇的中低山地区,区内主要交通干线有G105国道及S355省道。
2.花都区北部、从化市西部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花都区梯面镇和从化市温泉镇、鳌头镇的丘陵地区。
3.从化市中部、增城市东北部以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从化市吕田镇联丰村、新联村、九曲水村,良口镇石岭村,鳌头镇象新村、中塘村、新隅村,增城市派潭镇高滩和灵山等隐伏岩溶地区。
4.广花盆地以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花都区赤坭镇、炭步镇、花东镇、花山镇和雅瑶镇,白云区江高镇及人和镇等隐伏岩溶地区,区内重要建筑设施和交通干线有新白云机场及国际物流园区、新机场高速公路、广花公路、G106国道等。
5.市域南部以地面沉降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番禺区东涌镇、榄核镇、大岗镇,南沙区万顷沙镇、黄阁镇、横沥镇等软土分布地区。
6.市域中部以地面沉降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白云区棠溪至金沙街、荔湾区如意坊至增?一带、黄埔区南岗街、番禺区钟村镇等软土分布地区。
7.大型人类工程活动场地及周边地区,特别是地下隧道工程所经过的地区。
(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段)的预防
本防治方案所指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段)是指规模较大、危害中等以上,可能造成社会影响大、经济损失严重,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根据市地质调查院(市地质环境监测站)2005年度地质灾害巡查报告,全市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71处,威胁到1262户约7149人的安全(见表2),其中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有50处(见表3),在台风暴雨、连续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易引发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所在区(县级市)政府、国土资源、建设、交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各负其责,重点加强防范。汛期前按照各自分工对隐患点(段)进行全面检查,发放防灾明白卡;汛期开展经常性巡查、监测和24小时值班,做好防灾、避灾、救灾的各项工作。
四、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目标
我市各级人民政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执政为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部署和落实,保证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人员要落实责任制,明确具体负责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组织好监测、预防、预报预警、群测群防、灾害现场应急调查。对地质灾害危险点及时提出具体措施,制定人员紧急避险和财产转移的应急方案,并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要求,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地质灾害灾情和防治情况。各区、县级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在次年的1月15日前报送当地人民政府和市国土房管局。
(二)制定防治方案,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
各区、县级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总结上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上,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结合辖区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类型、规模、危害性等实际情况,认真组织编制和落实本地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出本地区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的具体防灾措施,落实监测、报警单位和主要责任人,协助镇一级政府确定避灾方案和紧急疏散路线。各地编制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及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后公布,并报市国土房管局备案。防治方案应作为地方政府指导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依据。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粤府办〔2004〕73号)要求,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处理工作。各区、县级市要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机制,建立预报预警应急指挥系统,做到地质灾害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对违反规定或不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造成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三)落实经费,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保障制度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安排地质灾害调查、预防和治理经费,纳入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并根据当地财力状况和防灾工作需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对危害大、影响严重、急需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进行彻底治理或搬迁避让,有效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四)完善制度,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向社会公布地质灾害报警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做到汛期前组织技术力量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检查,汛期中开展巡查和应急调查,汛期后进行复查与总结。各级应急指挥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省、市地质勘查队伍在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善后处置工作中的作用;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或指定一支抢险救灾应急队伍,以备担任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任务。
(五)控制源头,依法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以及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粤国土资发〔2004〕237号)要求,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源头上控制或减少人为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审批新建住宅以及爆破、削坡和从事其它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六)加强协作,保障信息畅通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防汛救灾部门的协调、沟通与合作,互通情报,确保市、区(县级市)、镇三级之间信息畅通,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迅速准确,保障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信息畅通。
(七)加强合作,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市国土房管局与市气象局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和国家、省的工作部署,已在着手进行广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前期准备工作。现阶段,市国土房管局需加强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的信息化建设,使其搭建起基础网络平台和办公自动化平台,初步建立全市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规划设计,制定分期实施计划;市气象局需进一步完善本局信息化建设,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的要求,通过市数据中心实现与其他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两个部门应加强合作,加快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工作。台风、暴雨是造成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诱因,当气象部门发布台风橙色、红色以及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时,要特别警惕地质灾害的发生。
(八)加大宣传,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通过张贴宣传画、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或者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特别是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3.19”《矿产资源法》颁布纪念日、“4.22”世界地球日及“6.25”土地日开展宣传咨询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提高防灾水平,避免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群死群伤事件,确保一方平安。
五、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防工作要在市、区(县级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国土、建设、交通和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履行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段)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对于威胁居民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当地区(县级市)、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监测,检查群测群防网络落实与运行情况;对威胁公路、矿山、水利等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设施所在地有关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监测预防。汛期前,各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对隐患点(段)进行全面检查,并做好汛期经常性监测预防和值班安排,落实防灾、避灾、救灾的组织机构、资金和物资储备,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Ⅳ 当风险不能被彻底消除,如火山地震、灾害性天气、化学品仓库等,什么是降低损失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为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
立即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险区域的其他人员;迅速控制危险源,测定危险化学品的性质、事故的危害区域及危害程度。
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源、大气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产生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等措施;对危害化学品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进行监测、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措施。
(4)农村削坡建房整治扩展阅读:
降低损失的相关要求规定:
1、落实工作责任。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把强降雨防御重点工作切实落实到位到人,强化部门联动,加强应急指挥,加强值班值守,互相补位、严禁缺位,尤其要落实好行业防御抢险责任,做好应急救援保障和宣传教育提醒等具体工作。
2、加强预报预警。加密监测频次,对降雨可能发生的时间、区域、强度进行精细化滚动预报。强化会商研判和信息共享。通过各种媒体将预报预警信息及时传达到基层和群众,及时通知危险区域群众转移避险,切实打通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
3、彻底排查安全隐患。对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低洼易涝区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坚决转移老屋、泥砖房、棚户、危房、简易厂房、削坡建房等危险区域人员,切实落实在建工程的应急处置方案和各项重点防护措施。
Ⅳ “6·”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大坡街滑坡
1 引言
2014年6月19日凌晨2时30分,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安县大坡乡大坡街发生滑坡地质灾害,中心地理位置:东经109°31′16″、北纬25°09′07″。滑坡共有2处,分别位于大坡街西侧山体人工切坡的顶部和大坡街东侧下方的河岸,其中一处滑坡宽120m、斜长7.5m、厚6m,体积5400m3,主滑方向123°;另外一处滑坡宽70m、斜长25m、平均厚2m,体积3500m3,主滑方向95°。两处滑坡共造成大坡街8幢2~4层的楼房受损,1间摩托车修理店滑入河中,直接经济损失约30万;由于撤离及时,避免了39户173名群众的伤亡。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其灾情属小型。
2 地质灾害灾情概况
2.1 地质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
滑坡位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区,所在的山丘峰顶标高256m,相对高差76m,山体自然边坡坡度25°~45°,植被生长茂盛,覆盖率大于90%。山丘的中下部为大坡乡街道,地面标高为180m,街道两侧楼房的建设在西侧形成高24~36m、坡度56°的人工边坡;东侧弃土堆填形成高22m、坡度50°左右的人工边坡。坡脚处为大坡河,河床标高158m,河岸边坡高15~22m,岸坡平均坡度在45°左右,河水自东向西流动。
(2)地层岩性及其工程地质特性
滑坡所在区域上覆第四系坡残积碎石土,厚度3~5m,碎石含量约40%~50%,结构松散,透水性好,土体易沿着残积层与基岩接触面产生滑坡、崩塌。下伏寒武系清溪组(
(3)地质构造
根据区域资料,滑坡位于大坡-雅瑶向斜的核部,该向斜岩层倾角变化大,由寒武系地层组成,轴向NE,长38km、宽18km。区域岩层产状为140°∠68°。
(4)水文地质条件
滑坡所在区域的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碎屑岩裂隙水,赋存在砂岩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并于溪沟底部、沟侧等地排泄出地表形成沟尾泉等。枯季泉流量0.3L/s,地下水径流模数一般6~6L/s.km2,水量丰富。
2.2 地质灾害特征
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大坡乡大坡街滑坡包括两处滑坡,分别位于大坡街后山上方的坡顶和下方的河岸,其中:
H1滑坡:位于人工切坡顶部,边坡高24~36m,坡度56°,边坡上部4~5m为坡残积碎石土,下部为强风化泥岩、泥质砂岩,滑坡宽120m、斜长7.5m、厚6m,体积5400m3,主滑方向123°,滑体以坡残积土为主,滑面为土岩接触面。滑坡后缘沿山脊线产生近南北向的弧形裂缝,裂缝宽0.1~0.8m,下错1m;前缘多次产生小规模的崩滑,已有近800m3土石从坡顶崩滑而下,冲击坡脚的房屋,共造成大坡街8幢2~4层的楼房受损,滑体已堆积至部分房屋的三楼。
H2滑坡:位于大坡街下方的河岸,滑坡宽70m、斜长25m、平均厚2m,体积3500m3,主滑方向95°。滑体前缘受河水冲刷,大部分滑体已滑入河中,少量滑体堆积在坡面上。滑坡造成坡顶处的1间摩托车修理店滑入河中。
2.3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根据野外调查,滑坡的发生以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次之,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
H1滑坡:滑坡所在的山体边坡上部为厚4~5m的坡积土,下覆基岩为泥岩;1997年大坡街建设切坡建房形成高24~36m、坡度56°的人工边坡,改变了边坡的自然状态,削坡切穿了土岩接触面,形成高陡的临空面,给滑坡、崩塌的形成创造了空间条件。2014年6月18日突降暴雨,在约3小时左右降雨近200mm,雨水下渗,造成土体快速饱和,土体强度降低,自重加大,此外由于泥岩的隔水作用,雨水下渗至强风化泥岩后沿土岩接触面渗流,使土岩接触面的摩擦力下降产生滑动。
H2滑坡:大坡街建设过程中切坡开挖的弃土就近往河岸堆填,形成高22m、坡度50°左右的人工边坡,易沿原地形坡面滑动产生滑坡、崩塌;加上该处为大坡河的拐弯处,河流冲刷较为强烈。2014年6月18日突降暴雨,造成河水位暴涨,洪水强烈冲刷河岸,淘蚀坡脚,引发河岸边坡下滑产生滑坡。
3 地质灾害巡查监测
根据气象预警信息,2014年6月17日开始,受热带高压和低空切变线等因素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地区将出现一次强降雨过程,局部大雨或暴雨。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与自治区气象局、水文局利用各种预警预报信息平台及时向全区各市、县发布了地质灾害风险黄色预警预报,柳州市融安县大坡乡就是这次地质灾害风险黄色预警区域之一。根据国土资源等部门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柳州市融安县大坡乡党委、政府按预定的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及时启动地质防治工作,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紧急部署全乡地质灾害防治和抗洪救灾等各项防范应对工作,要求各相关责任人、监测人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加强雨情、江河水情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及隐患点的值守和巡查、监测等工作,全力扎实做好各项防范应对工作。受强降雨影响,到6月18日16时前的48小时内,柳州市融安县大坡乡累计雨量已达到195毫米,至6月19日凌晨2时30分,在大坡街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一居民,听到屋后墙被砸的声音,当即起来察看,发现后墙是受到后山坡上的一小块泥土崩塌所砸,意识到可能是后山坡滑坡的前兆,因此,立刻告知受滑坡影响的邻居,并报告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巡查监测组加强监测,至6月19日早晨6时,山坡上滑坡体的后缘裂缝加宽、前缘泥土加速滑落,是滑坡加速滑动现象,巡查监测组立即报大坡乡党委和政府负责人,乡党委和政府立即启动滑坡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按预案组织大坡乡政府工作人员和派出所全体干警进到现场开展应急处置。6月19日上午10时,山体发生滑动,根据柳州市主要领导指示精神,融安县委、县政府迅速组织救援队伍赶赴灾害现场,会同大坡乡党委、政府等主要负责人组成前线指挥部靠前指挥,全力以赴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紧急、有序地组织受灾居民撤离,并妥善做好安置工作。由于预警及时、监测到位、决策果断、措施有力,融安县大坡乡成功避免了39户173名群众的伤亡发生,而且受灾群众全部得到了妥善安置。
4 地质灾害避险安置
本次大坡街“6.19”滑坡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提前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准备工作
2014年入汛以来,自治区召开防汛抗旱电视电话工作会议,全面加强防汛防灾应对工作。5月18日,在南宁市举办了自治区防汛抢险演练,增强各级处置汛期突发事件能力。5月28日,自治区政府应急办、国土资源厅与钦州市人民政府在浦北县联合举2014年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救灾演练,并组织各市县观看电视直播,用创新方式切实提高各地防汛防灾应对水平,汛期前及时强化我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知识。
(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工作
在此次大坡乡发生“6·19”滑坡地质灾害前,据融安县降雨天气过程,自治区国土资源部门及时向市、县发布了地质灾害风险黄色预警信息。融安县政府收到预警信息后,及时组织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加强应急协调联络,做好雨情实时监测和预报工作,根据雨情实时监测资料和预报资料进行地质灾害短期预测,并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进行预报;同时要求大坡乡政府加强值守应急,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巡查与监测,发现险情,及时报告。6月18日融安县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天气,融安县通过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多次发布气象预报信息和实时雨量信息,其中于6月18日7时26分发布大坡乡2小时雨量达62mm,18日16时雨量超过195mm,大坡乡党委、政府立即组织工作人员加强巡查监测,并告知全乡群众做好防范应对工作。6月19日凌晨,受灾群众发现地质灾害预兆后,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的地质灾害技术人员到现场巡查后山开裂变形,通过加强监测,出现险情后迅速将险情报告大坡乡党委、政府,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为成功避险争取了宝贵的撤离时间。
(3)组建前线指挥部统一负责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灾害发生后,大坡乡党委、政府及时启动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组织干部职工拿着高音喇叭,挨家挨户通知受威胁群众迅速撤离至安全区域;融安县主要领导也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按照预案启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指挥部,县委书记任指挥长。其他县领导任副指挥长,设立监测组、安保组、抢险组、安置组、后勤保障组5个应急救援小组,各组组长由l名县领导担任,组员由相关科局领导组成,各应急小组按工作职责立即开展救灾抢险工作。监测组负责调查、核实险情,组织监测、预测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和潜在威胁,划定危险区域,在滑坡体裂缝处设立4个监测桩,对滑坡体变化情况实行全天24小时监测预警;安保组负责对地质灾害发生地点的重要路段交通管制,维护交通秩序及现场治安秩序,在危险区域拉警戒线、设立警示标志,用木板封闭危险区域,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严禁人员进出;抢险组负责对受灾居民抢险救援和卫生救护,在专家的指导下,在距滑坡后缘裂缝上方3m处的山体上开挖排水沟,填埋夯实滑坡裂缝、用彩条布覆盖滑坡体等阻止地表水渗入裂缝、减少雨水和地面水的渗入,起到阻滑作用;安置组负责对受威胁群众及重要财产的转移及安置,采取投亲靠友、设立临时安置点等方式安置受灾群众;后勤保障组负责对灾区电力、通讯设施的抢修与恢复,救灾物资分发等一些后勤保障工作。各应急小组在指挥部统一统筹指挥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有序地组织开展救援工作,使受威胁的39户173名群众成功避险。
(4)认真抓好灾后处置工作
灾后,融安县政府委托地质灾害技术支撑单位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出滑坡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并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就大坡乡“6·19”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进行了讨论,最后确定执行削坡清除滑坡隐患的方案,快速委托专业技术公司负责清理和工程监理工作。方案科学、合理,受委托公司专业技术强、信誉较好,灾后后续工作在短时间内有序、及时和扎实地推进,隐患也有望得到根本性消除。
5 经验与启示
(1)领导重视是前提
险情发生后,市、县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市主要领导同志作了重要批示,县领导靠前指挥,各单位迅速响应,在滑坡现场组织开展人员疏散、隐患排查、灾民安置等工作,确保了滑坡危险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融安县领导干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力支持。每年县政府都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题会议;下发文件明确防范重点,每年汛期县领导均率队到各重点隐患点进行检查督促,明确落实防范责任和防治措施。
(2)宣传培训是基础
融安县着力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工作。每年安排近7万元用于地灾宣传培训经费,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报刊等媒体媒介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并利用“地球日”、“土地日”、“三月三”等节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每年发放宣传材料10000余份、明白卡1200余份,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灾害点和公路沿线设立警示标志260个,使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真正做到入“点”人户。
每年汛期前融安县政府组织国土资源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12个乡镇干部、村干部、中小学校长、监测员等相关人员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结合该县地质灾害的类型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干部群众传授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使他们掌握地质灾害的分类和各类地质灾害特点特征、前兆识别,学会运用简单工具进行监测,以及掌握正确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措施等,做到“四应知”和“四应会”。该县政府每年还组织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深入全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让群众真正能掌握和运用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不断提高地质灾害自救互救能力和水平。
(3)群测群防是根本
融安县政府历来重视群测群防工作,一直将其作为监测险情的一项重要手段。每年柳州市政府与各县政府、县政府与乡镇政府、乡镇政府与村委及监测员层层签订工作责任状,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融安县政府每年投入经费20多万元建立和维持全县群测群防体系的运转,目前共落实307名地质灾害监测员,实行分片管理,覆盖该县12个乡镇所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确保每年汛期时的排查、巡查、核查工作有效开展。遇到灾险情时,能够及时上下联动,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作用,有效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地质灾害预警及时是关键
及时、准确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在这次成功避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收到自治区、市两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平台发布的预警信息后,融安县安排专人进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收集整理工作,遇到极端恶劣气象条件,及时通过短信平台把预警信息发送到全县防灾工作人员的手机上,提醒做好地质灾害巡查和防范工作。2014年,先后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21000余条。同时,自治区气象部门在融安县12个乡镇安装了14台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实时发布气象预警预报信息;自治区国土资源部门在融安县雅瑶乡福田村大邦屯、东起乡良北村二窝屯等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了地质灾害自动监测仪4台,通过科学方式进行实时有效监测,做到了让广大群众对气象预警信息早了解、早准备,对地质灾害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最大限度地将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5)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健全是保障
融安县根据各乡镇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融安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融安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以及对应修改完善乡镇、村屯和隐患点的防灾预案,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巡查、值班、速报等各项制度,有效保证在发现险情后,县委、县政府能够及时启动应急响应,依照应急预案有序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做到“手中有预案,心中不慌乱”。
(6)科学处置地质灾害是重点
在强降雨过程中,融安县委、县政府要求各乡镇和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巡查与监测;根据雨情实时监测资料和预报资料进行地质灾害短期实时预警预报;在抢险救援过程中,决策果断,科学处置,抢险组在专家的指导下,在距滑坡后缘裂缝上方3m处的山体上开挖排水沟,填埋弃实滑坡裂缝、用彩条布覆盖滑坡体等阻止地表水渗入裂缝、减少雨水和地面水的渗入,起到阻滑作用;在滑坡体裂缝处设立4个监测桩,对滑坡体变化情况实行全天24小时监测预警;在危险区域拉警戒线、设立警示标志,维护交通秩序及现场治安秩序,用木板封闭危险区域,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严禁人员进出;采取投亲靠友、设立临时安置点等方式安置受灾群众;定时通报灾害处置情况及灾后加快重建进度,主动沟通灾民,稳定灾民思想情绪等都是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措施。
(7)沟通创新是亮点
融安县还合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利用手机微信建立了“乡土融安”微信群,汇集了县、乡镇两级政府领导干部和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不但加强了平时业务沟通联系,有效地实现了信息共享,创新了信息沟通方式,而且在处置突发地质灾害事件中能更好地发挥时效性,更便于现场指挥部及时、科学、有效地采取有力的、更完善的处置措施。
Ⅵ 大家是怎么看待“浪卡”台风
记者从海南省气象局等部门获悉,今年首个登陆海南的台风“浪卡”,已离开海南岛进入北内部湾海面,并容趋向越南北部沿海。海南降低台风二级预警为四级预警,暴雨三级预警为四级预警。海口海事局发布通知,琼州海峡14日11时恢复通航。
据海南省气象局预报,“浪卡”14日11时位于北部湾海面,距离越南清化市偏东方向约130公里,最大风力9级(23米/秒),“浪卡”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南方向移动,强度变化不大,将于14日夜间登陆越南北部沿海。海南陆地及沿海强风雨天气明显减弱。
海南省三防总指挥部14日6时30分将防汛防风Ⅱ级应急响应降为Ⅳ级,并要求各市县继续密切关注台风降雨情况,做好港内渔船管理,避免渔船在台风风险解除前违规出海作业,造成人员伤亡;组织力量排除台风降雨过后的风险隐患,已转移的人员确保危险解除后再组织返回居住地。并及时调整应急响应等级,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海口海事局通知,琼州海峡抗风等级达到8级的客滚船于14日11时恢复通航,同时进出岛旅客列车逐步恢复开行。海南环岛高铁和海口市郊列车已恢复开行,海口美兰机场和三亚凤凰机场航班起降已逐步恢复正常。
Ⅶ 台风玛娃今日登陆给了我们哪些提醒
整整14个小时,台风玛娃只位移了55公里。台风"玛娃"预计3日傍晚到到夜间以热带风暴或强热带风暴级在汕尾到汕头沿海地区登陆。
1、不去海边、山边、河边、水边
2、能宅尽量宅,宅在安全的、防风、防雨、防雷的室内(居住在各类危旧住房、厂房、铁皮屋、工棚的群众要主动转移避险)
3、撤离低洼地区房屋,不去地势低的车库等场所
4、搬移阳台、窗口的花盆、悬吊物,自检并加固室外空调、热水器等高空外置物品
5、关注后续可能的强降雨,特别是居住在山边、河边、水边(如沿河低洼地区、山洪沟、削坡建房)的群众要提前撤离到安全地带。
6、密切关注三防和气象、海洋、水文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和防御指引,提高防灾避险意识,主动在安全的区域防灾避险,确保生命安全。
Ⅷ 年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灾情及下半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国土资源部通报 2011 年第 40 期
2011 年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大,人员伤亡相对较少,经济损失较严重。6月份地质灾害加重,原因是1 ~5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偏旱,而6月出现旱涝急转,致使东南、西南、华东地区受灾严重。2011 年下半年防灾形势严峻,7 ~ 9月份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特别是极端天气事件诱发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10 ~ 12月虽然是地质灾害的低发期,仍然会有突发地质灾害。预测下半年地质灾害重灾地区可能主要在东南、中南、西南等地区。汶川地震影响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较高,需要重视。同时应高度重视台风 (热带风暴)带来的强降雨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
一、地质灾害灾情
(一)2011 年 1 ~6月总体灾情
2011 年 1 ~ 6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10710 起,其中滑坡 8495 起、崩塌 1355起、泥石流608 起、地面塌陷183 起、地裂缝60 起、地面沉降9 起; 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 50 起,97 人死亡、13 人失踪,49 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 9.39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减少 (表 1)。
表 1 2011 年 1 ~6月与去年同期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对比表
1 ~ 6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 156 起,避免人员伤亡 4674 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 2.69 亿元。
1 ~ 6月地质灾害分布在 26 个省 (区、市)。按发生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湖南、江西和浙江等 (表2); 按造成的人员死亡失踪人数依次由多到少是广西、湖北和山西等 (表3); 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由大到小依次是甘肃、湖南和湖北等 (表 4)。
表 2 2011 年 1 ~6月各省地质灾害发生数量统计表 单位: 起
表 3 2011 年 1 ~6月地质灾害造成死亡失踪人数统计表 单位: 人
表 4 2011 年 1 ~6月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统计表 单位: 万元
(二)6月灾情
6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10268 起,其中滑坡 8327 起、崩塌 1208 起、泥石流588 起、地面塌陷 86 起、地裂缝 53 起、地面沉降 6 起; 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32 起,49 人死亡、10 人失踪、24 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 4.22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减少 (表 5)。受灾较重的省份是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安徽、浙江等。
6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 140 起,避免人员伤亡 3007 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 6369 万元。
表 5 2011 年 6月与去年同期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对比表
二、1 ~6月地质灾害特点
(一)多年同期相比人员伤亡最少、经济损失较严重
与 2005 年以来多年同期相比,2011 年 1 ~6月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排第二位,低于 2010 年 (19563 起); 因灾造成死亡失踪人数为历年最少 (108 人); 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排第四位,低于 2010 年 (18.7 亿元)、2006 年 (16.7 亿元)、2005年 (15.7 亿元)。2011 年 1 ~6月,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大,人员伤亡相对较少,这得力于地方党委、政府高度的重视,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和加强监测预警等工作,其中地质灾害应急演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年内相比,1 ~5月灾情偏轻,6月加重
1 ~ 5月全国发 生 地质灾害 442 起、死 亡 失 踪 人数 51 人、直接 经 济 损失51719.8 万元。而 6月发 生 地质灾害 10268 起、死 亡 失 踪 59 人、直接 经 济 损失42229.8 万元,分别占上半年发生数量的 96% 、死亡失踪人数的 54% 和直接经济损失的 45%。原因是 1 ~5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偏旱,造成地表土体开裂,一旦遇水极易引发地质灾害; 而 6月出现旱涝急转,南方遭遇几次强降雨,致使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安徽、浙江受灾严重。尤其是湖南,发生地质灾害 8727 起,占当月全国总数的 85%。
三、重大地质灾害实例
(一)2011 年 3月2日,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县城撒尔塔广场发生一起滑坡,滑坡体规模 18 万立方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 44300 万元。
(二)2011 年 5月9日,桂林市全州县咸水乡洛家村委广坑漕采石场降雨引发大型滑坡,规模 20 万立方米,造成 22 人死亡、1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 350 万元。
(三)2011 年 6月10日,湖南省桃江县马迹堂镇月形湾村张公塘组发生滑坡,造成 8 人死亡。
(四)2011 年 6月26日,山西省代县新高乡白峪里村小东沟发生滑坡,规模52200 立方米,造成 9 人死亡,4 人受伤。
四、下半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地质灾害多年发生规律,7 ~ 9月份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防灾减灾形势将更加严峻,特别是极端天气事件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需要严加防范群死群伤灾害事件; 10 ~ 12月虽然是地质灾害的低发期,仍要重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可掉以轻心。遭遇数十年一遇旱灾的南方地区,持续干旱造成岩土体松散开裂,一旦遭遇强降雨,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概率将会明显增加。另外,要十分注意防范水利水电、铁路公路等在建工程以及采矿、削坡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
预测下半年地质灾害重灾地区可能主要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南等省(市)部分山地丘陵区,尤其要注意汶川地震强烈影响区,其次是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广东、广西、陕西、甘肃和山西等山区。要进一步加强三峡库区由于水位消涨、降雨等因素所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高度重视台风 (热带风暴)带来的强降雨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一年七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