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示范村寨工作专报怎么写
开展特色旅游村寨创建 促进新平乡村旅游发展
近几年来,新平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围绕花腰傣文化品牌,确立了“两山(哀牢山、磨盘山)一镇(戛洒镇)、两村(戛洒大槟榔园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和漠沙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一河(红河)”的发展思路,加大了自然生态、民族风情、农业观光等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风貌、农业生态、农民生活、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等为主题内容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子,旅游业成为我县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积极促进了新平旅游产品的转型,有力推进了旅游产业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我县开展创建活动情况
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优化旅游环境,促进全县乡村旅游发展,2009年,县旅游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以戛洒为试点,以建设“最美的乡村”为目标,在戛洒集镇范围内,以自然村为单位组织开展了乡村文化示范工程和花腰傣民族特色村寨创建活动。
花腰傣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工作以戛洒镇为实施主体,主要在集镇周边10公里半径辐射范围内的花腰傣民族村寨开展,根据村组条件和基础,实施分步创建。县旅游局、文化局、建设局、县妇联四个部门按照职能对创建工作进行指导。以花腰傣民族文化传承展示、村庄特色民居规划建设、旅游接待规范、居家文明建设、参与旅游节庆活动、特色创新为创建工作内容。2009年内,旅游局多次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深入旋涡、逛纳徕、平寨、新寨、大槟榔园、蔓里等村,在群众中开展创建工作的宣传发动,配合戛洒镇政府开展创建工作指导。在戛洒镇的积极努力和多部门的配合下,花腰傣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工作初见成效。旋涡村和逛纳徕两个小组已基本具备游客住宿、餐饮、休闲、体验接待功能。其它村组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展示、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居家文明建设、群众思想观念的引导和转变方面也凸显出2009年度创建工作的成效。12月,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创建工作考评小组,依据年初目标计划和各部门考评细则对试点村寨实施了考评。
在2009年戛洒试点的基础上,2010年修改完善了民族特色村寨创建方案,按照“一个目标、一条线路、三个板块”的旅游发展思路,以建设“一村一特”和“最美的乡村”为目标,扩大创建范围,力争用3年时间,以“生态优美、村容整洁、特色鲜明”为标准,以自然村为单位,扶持发展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使一批村寨基本达到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标准。
通过近二年以来创建工作的开展,花腰傣群众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增强,为实施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走以旅富农、以旅兴农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子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目前,我县的戛洒大槟榔园村、漠沙曼线南薅村已被列为省级旅游特色村,戛洒曼理村、平寨村和漠沙大沐浴村、曼线南薅村纳入2010年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的重点。
我县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共硬化路面8560平方米,种植各种树木8000余棵,栽植花卉20000余株,新建和改建房屋212间,改厕18间,购置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252台件,累计投入资金达到1165万元,接待游客15万余人,旅游收入达104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乡村旅游接待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目前我县有不同规模的农家乐饭店近20家,戛洒跃南村和漠沙大沐浴等村的7个乡村旅游经营户通过了玉溪市乡村旅游服务接待设施质量等级评定,其中,四星级接待户1家,三星级接待户5家,两星级接待户1家。戛洒旋涡村27户农户依托新农村发展政策,实现了整村推进乡村旅游建设;启组逛纳徕花腰傣民族风情园已完成28幢连体民居建设工程。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的组织领导。
为开展好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旅游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明确整个创建评比活动在县旅游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行。戛洒镇、县直各培训指导责任单位要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落实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和考评细则,认真组织实施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评比活动。
此外,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带领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村寨调研,把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和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紧密结合,各有侧重开展工作。行业管理按照相关标准,提前介入,积极做好前期行业指导和工作培训。在乡村环境和卫生整治、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完善、花腰傣民族特色项目建设、发展“傣家乐”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思路和意见,要求“傣家乐”经营户下工夫做好民族民俗、农事活动、果蔬采摘体验,丰富民族特色食品和农村户外运动项目,力争做出名副其实的花腰傣民族特色,在总结推广戛洒跃南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经验和基础上,做好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工作。
(二)精心规划,突出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的资源优势和特色。
我县旅游部门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旅游产业发展意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性、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乡村旅游的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认真研究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发展布局,努力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一是突出了乡村自然景观的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田园风光、山水景观,开展具有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需求。二是突出了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充分挖掘花腰傣的文化内涵,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和农业知识等,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需求;三是突出了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在建筑、服饰、饮食、歌舞乃至旅游活动的设计等方面,尽可能体现出民族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满足游客对跨区域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根据以上规划思路,确立了以戛洒大槟榔园、曼理、平寨和漠沙大沐浴、南薅为重点,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
(三)突出特色,分类整理创建标准。
根据新平乡村旅游产品转型要求,新平重点在“特”字上下工夫,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塑造浓郁民族文化特色为重点,全面建设“生态优美、村容整洁、特色鲜明”的民族特色村寨为总体目标,弘扬生态理念和民族文化,按照星级分类,把标准整理成容易理解、便于把握的文本,印发到村(组),村(组)可根据基础条件创建目标,确定需要集中财力、人力、物力主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完善哪些创建指标,力争创建工作做到点、做到位。创建工作以戛洒镇为主,旅游、文化、建设、国土、交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和社团根据创建工作需要做好指导、服务和支持工作,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考评细则并实施创建指导工作。
(四)规范服务,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环境。
我县乡村旅游突出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市场的引导和现实的教育下,积极培养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意识。一是建立健全规范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规范农户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并且进行了乡村旅游星级评定,目前,我县有7家“农家乐”被玉溪市命名为乡村旅游级星接待单位,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5家、两星级1家。三是切实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良好的乡风文明氛围,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四是努力加强人才培训。先后邀请各类专业老师及有实践经验的高星级酒店老师,举办了三期乡村旅游服务培训班,从规范服务礼仪,提高服务技能等方面,对270多人进行了培训,其中220人取得了旅游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书。
(五)深入指导,创建“傣家乐”乡村旅游经营模式。
县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在对哀牢山·红河谷民族风情旅游线的民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进行了调研后,选定了田园风光优美、民族文化风情独特、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积极性高涨的戛洒镇曼里小组,进村入户,带领农户一起动手用花腰傣手工艺品和生活农具等对房屋进行了内装饰,指导农户从乡村的“土”文化上来打造,营造乡村生活气息,凸显生态、民族的乡村特色,体现花腰傣餐饮风味,实地创建出一个“傣家乐”旅游经营模式,为下一步创建更多、更规范、更具特色的“傣家乐”树立了典范。
(六)考察学习,提升新平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
为进一步开拓视野、创新理念,全面提高我县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加快我县旅游景区开发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县旅游局和县旅游行业协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先后两次带领相关旅游经营户外出考察学习。2010年5月20日至22日,实地考察了玉溪市灵秀镇、易门县馨苑、通海县里山和三杯杯、华宁县的华溪等四星级和三星级农家乐。2010年9月16日至21日组织赴厦门、武夷山学习考察。通过考察学习各经营户深受启发、触动较大,开拓了视野、思维,深切感受到与旅游成熟地区相比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同时也看到了我县旅游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对今后新平县旅游行业发展树立了信心,对于打造我县自己的品牌和自身的特色有了信心。
通过集中学习考察,为经营户搭建起了相互沟通和交流学习的机会,相互增进了解,增进友谊,增进合作。
三、取得的成效
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游览内容,还为新平农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沟通和文化交流,增强了群众的发展意识,推动了当地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发展农家游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就业。通过外地的经验和我们自身发展的实践表明,创建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可以达到“开发一方景区、繁荣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效益。农户把农产品转变为旅游商品,将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经过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经营的农户进行摸底调查,大部分家庭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远远高于全县3288元的人均纯收入水平。从我县农业生产和旅游发展现状看,当旅游旺季来临之际,正是我县农业生产农闲之时。农民放下手中的农活,敞开农院,广纳全国各地游客,从事旅游服务,将农业生产和旅游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旅游服务和农村生产农两不误,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优化了农村环境,改变了农村整体面貌。自2006年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在乡村旅游规划范围内的有35个村民小组,占全县11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的31.5%,累计整合新农村建设、整村扶贫、异地搬迁、民居抗震减灾、旅游扶持等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修建了进村道路,整治了村容村貌,兴建了水电设施,整修了农家庭院,畜禽分离,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彻底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粪草随处堆,畜禽满街跑”的状况。戛洒南蚌村启祖村民小组投入了850多万元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并创新乡村旅游的发展经营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管理、集中经营,促进乡村旅游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为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有利于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强调的是充分利用乡村地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众多的无形资产(如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具有投资少、效益高、回收快等特征,相对于其它产业发展更具有比较优势,市场风险也相对较小。农户只需将自家庭院加以硬化、绿化、美化、改水、改厕,并且购置一批厨房餐具,经过必要的标准和服务规范学习培训,服从旅游行业管理,便可挂牌对外营业。旅游旺季时接待游客,淡季时自用,不仅增强了我县旅游的接待能力,还培养了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农民的鸡、鱼、肉、蛋、蔬菜等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还可以就地得以消费,减少流通环节成本,增加农民收益。
(四)可以促进非农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众多部门和行业的支持和配合才能顺利进行。反过来又可以带动许多部门和产业的发展。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无疑可带动农村交通运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以及其他农副产品和民族工艺品等行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服务产业发展薄弱的方面。
(五)农户与游客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将吸引大批城市人来农村感受自然、体验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农民转变观念。同时,农民足不出户就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种、养、加工一条龙,吃、住、娱、购多种经营,农民不再将离乡进城作为感受现代生活的唯一途径,而是就地可以享受城市带来的文明成果,有利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乡村旅游为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拓展了农民视野,转变了农民思想观念,改变了农民生活习惯,净化了农村社会风气。农户通过硬化、绿化、美化庭院及改厨、改水、改厕和改造居住条件,从而对于改善乡村的社区环境、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城镇化都将起到十分有利的推动作用。
(六)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旅游业每直接增加一个就业机会,能带动相关的5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是相当明显的。我们新平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有很明显的季节性,农村劳动力可以合理安排劳作与服务,增加更多的收益。
(七)可以更加有效的保护挖掘民族文化,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泉。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失去了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失去了民族的灵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花腰傣一些古老的习俗、文化,已被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汉化,抢救和挖掘民族文化已成为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当然,保护民族文化,关键是要创新。创新是事物延续的源泉。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从形式到内容几十年不变,再好的文化也会被淘汰。因此,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改造和提炼,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时代特征的文化,以此凝聚民族力量,弘扬民族精神,才能更加有效的保护挖掘民族文化,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泉。
(八)可以有效聚集人气,有力的促进小城镇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代人的旅游已不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旅游者由最初的寻求特、新、奇、异等刺激,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的追寻和探求。地方传统民风、民俗、历史风情是地域旅游文化的根,是形成景区特色的基础,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的创建越来越适合现代人旅游的需求,将吸引更多游客进入新平,进入民族特色旅游村寨,为有效聚集人气,促进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带动作用。
总之,就我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来讲,发展乡村旅游,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有许多好处。从产业发展的长期目标来看,为了延伸产业链条,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所以我门应结合县情、地情,围绕旅游市场发展需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创建民族特色村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县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省市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旅游开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了产品策划、包装上不了规模、档次,旅游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旅游产业也难以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二是人才匮乏,尤其是经营管理人才奇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三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旅游线路和产品促销范围还叫窄,与周边县区的互通互联有待加强,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四是在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的创建中各村的民族文化传承表现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各自独有的特色。
二〇一一年三月九日
2.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2010招聘报考条件是什么
你好!具体请留意相关的考试公告和岗位要求,往年是有不限制专业的岗位的,还请留意!
一、报考条件:
(一)应届毕业生
1、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职业道德,无不良记录。热爱农村信用合作事业,能长期坚持基层工作。
2、年龄在25周岁以下、硕士及以上学历者放宽至30周岁。相貌端正,身体健康。
3、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应届大专及以上,经济、金融、财会、计算机、文秘、法律专业毕业。部分招聘单位根据需要可适当放宽专业限制。
(二)大学生村官
1、云南省2008年选聘且聘用期满续聘或未就业、2009年选聘且截至2012年3月30日在岗,年度考核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大学生村官(不包括已选拔进入乡镇党政班子的大学生村官)。
2、年龄在28周岁(1984年1月1日以后出生)以下;硕士及以上学历者放宽至30周岁(1982年1月1日以后出生),相貌端正,身体健康。
3、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其中大专学历要求是经济、金融、财会、计算机、文秘、法律专业。
3. 易门信用社有几个网点
你好易来门额信用社有一下19个网源点
农村信用社新建分社 地址:兴文街69
农村信用社易门信用社 地址:易兴路595
农村信用社易兴分社 地址:龙泉中路36
农村信用社汇丰分社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
农村信用社龙泉信用社 地址:朝阳路256
农村信用社朝阳路分社 地址:象山路12
农村信用社ATM 地址:象山路12
农村信用社狮子山分社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
农村信用社浦贝分社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
农村信用社六街信用社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
农村信用社铜厂信用社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
农村信用社ATM 地址:龙泉中路36
农村信用社ATM 地址:朝阳路256
农村信用社绿汁信用社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
农村信用社十街信用社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
易门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小区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
农村信用社ATM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
农村信用社小街分社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
农村信用社老吾分社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
你可以选择就近的网点办理业务!
4. 请教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的历史沿革
易门县地处云南省滇中西部,玉溪市西北,位于北纬24º27ˊ—º57ˊ、东经101º54ˊ—102º18ˊ之间,东与安宁市、晋宁县相接,南连峨山,西和双柏隔绿汁江相望,北部与禄丰、安宁两县市接壤。县城龙泉镇,东南距玉溪市机关驻地红塔区146公里,东北距省会昆明94公里,里程43公里的高等级公路从县城至安丰营与安楚公路贯通,可直达昆明、楚雄等地。县域东西横距44公里,南北纵距57公里,总面积1571平方公里,居玉溪市第4位。两条南北走向、贯通全境的山脉之间,镶嵌着主要山间盆地——柏树、方屯两个坝子,面积为46.7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其余是广大的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7%。 境内最高点为北部小街乡甲浦老黑山顶雀窝尖山,海拔2608米,最低点是绿汁镇南部炉房村旁易门与双柏、峨山交界处的绿汁江面,海拔1036米。地形特征为东、北、西三面高山屏立,中部是溶蚀性盆地,东南面为中山河谷地带,全境状似马蹄。江河沿岸受河流切割影响,较陡峭,山谷相间、地形复杂。属中亚热带气候,受地形地貌的影响,立体气候明显,县内具有热带到温带的气候类型。2000年,极端最高温度31.5℃(8月25日),极端高低气温-2.0℃(1月6日),全年平均气温16.3℃,日照数为1706小时,降雨量为856.9毫米。 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类型气候孕育了丰富的生物、水利、矿产资源。自然植被包括7个地方型植被和13个植被地段,已知其利用价值的植物资源共317种。易门县是云南省华山松籽种生产基地县之一。水果资源有24个种类,以板栗、核桃、优质梨、柑桔为主的具有地方优势经济林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定规模并产生了经济效益。高山深箐里,植物群落中,有哺乳动物10种,鸟类15种,两栖类6种,爬行类7种。水利资源蕴藏量56633千瓦,地下水年增均流量8470万立方米,大龙口水质优量,日出水量960立方米。矿产资源有铜、铁、铅、锌、白钙、磁土、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等金属非金属。易门是云南省主要铜矿产地之一,有大小矿点50余处,由易门矿务局进行开采,铁矿储量2400多万吨,大小矿点10余个,瓷土储量100万吨以上。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属益州郡所领双柏县,辖境包括今易门、双柏、新平。东汉同于西汉。三国两晋时期,所属县名不变,郡名数次变更,属建宁郡或晋宁郡。南朝齐梁之际,属晋宁郡,实为爨氏据有。唐时,属钩州所领唐封县境。南诏兴起,属拓东(今昆明)节度使辖地。大理国时,属鄯阐府,“使高福世守其地”。元至元四年(1267年),在易门立夷门千户所,属巨桥(今昆阳)万户府,十三年(1276年),改为置县,因县“西有泉曰夷源,讹作易门,”隶属中庆路所领昆阳州。明朝时,属云南府昆阳州,清代因袭未变,民国时属滇中道。1950年1月,属滇中专员公署,3月后属玉溪专员公署,1970年后属玉溪地区,1998年6月28日起属玉溪市。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易门县地处云南中部,北纬24º27ˊ—24º57ˊ,东经101º54ˊ—102º18ˊ。东邻安宁市和晋宁县,南连峨山彝族自治县,西接双柏县,北与禄丰县接壤。总面积1571平方公里。东西宽44公里,南北长57公里。辖:四乡三镇(龙泉镇、六街镇、绿汁镇、小街乡和浦贝、十街、铜厂三个彝族乡),55个村(居)委会,756个村民小组,820个自然村。2001年末,有47500 户,总人口173001人,其中:男89552人、女83449人,农业人口134462人,非农业人口38539人。境内汉族人口居多,还居住着彝、哈尼、回、苗、白等少数民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0人。 [编辑本段]少数民族 易门县少数民族是居住在自然条件差、气候恶劣的山区地方,最高海拔2484米(碧多),最低海拔1100米(棚苴)。分布在浦贝、十街、铜厂、绿汁、小街、六街等地。主要有彝、哈尼、回、苗等22个少数民族。 一、行政区域和人口构成 全县有三个民族乡,占全县四乡三镇的42.9%,有33个民族村民委员会,占全县55个村民委员会的60 %,有413个民族村民小组,占全县747个村民小组的55.3%。2001年末,少数民族人口50735人,占全县总人口173001人的29.3%,全县少数民族人口中农村人口有37835人,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74.6%。 二、粮经基本情况 2001年民族地方农民人均生产粮食460公斤,比全县农民人均生产粮食低9公斤;民族地方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1655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301元。 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 1、生产条件:2001年末,全县少数民族地方有耕地面积10232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56亩,比全县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多0.27亩。在总耕地面积中,有33136亩田,69184亩地,其中水浇地32664亩,有效灌溉面积65800亩;水利化程度达64.3%,比全县水利化程度低9.7%;化肥用量11508.5吨;农药用量73404公斤;农膜使用量234.2吨。 2、基础设施:到2001年底,全县民族地方通公路的村民小组有378个,占413个民族村民小组的91.5%,还有35个村民小组未通公路;413个村民小组全部通电;自来水受益的村民小组有316个,占全县413个民族村民小组的76.5%,还有97个村民小组没有饮上自来水;通程控电话的有93个村民小组,仅占413个村民小组的22.5%;可接收电视的村民小组326个,占413个村民小组的78.9%,还有87个村民小组收看不到电视;设置医疗的点数有34个,病床有80张,村医务人员有109人。各村民委员会都有医疗点和医务人员。 四、少数民族农村产业经济基本情况 全县少数民族地方200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290万元,按产业划分,有种植业收入11408万元,林业收入392万元,牧业收入5526万元,采集野生植物收入111万元,渔业收入56万元,工业收入287万元,建筑业收入277万元,运输业收入1067万元,商饮业收入255万元,服务业收入108万元,其它收入803万元;出售产品收入10822万元。 五、少数民族农村粮经作物基本情况 少数民族农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85605亩,复种指数为183%;稻谷面积19167亩,单产501公斤;包谷面积为27347亩,单产428公斤,小麦面积49553亩,单产90公斤;烤烟面积42115亩,单产148公斤,上等烟叶比例达32.71%,比全县的少5.77%;甘蔗面积649亩,单产5吨。 六、少数民族农村教育及科技示范 2001年,在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小学有7309人,占全县15538人的47%;初中学生有1970人,占全县7570人的26%;高中学生有445人,占全县1149人的38.7%;当年录取的中专学生有175人,占全县398人的44%;大专以上学生有88人,占全县150人的58.7%;有教学校点68个,其中,一师一校的有15人,教学班级有295个班。科技示范户有1278户,其中,种植业799户,养殖业479户。持“绿色证书”的有446人。 七、少数民族农村林果产品生产情况 水果面积有7468亩,产量628吨。其中,50亩以上果园有4023亩。林产品面积64151亩,产量220.7吨。其中,50亩以上的连片面积49489亩。 八、少数民族农村工商企业基本情况 2001年末,全县少数民族地方私营企业13个,从业人数849人,营业收入5132万元;个体工商户1214户,从业人数3496人,营业收入19028.8万元。 九、少数民族农村畜牧渔业其本情况 2001年内,出栏家禽173138只;生猪年末存栏65247头,占全县141594头的46.1%,年内出栏74926头,占全县175655头的42.6%;牛年末存栏24716头,占全县47685头的52.2%,年内出栏6779头;羊年末存栏33136头,占全县48386头的68.5%,年内出栏18113头。渔业养殖面积350亩,产量40.6吨。 [编辑本段]易门人物 孙兰英、杨本聪 、李跃、苏占臣、岳培尧、岳幼屏、王启勋
5. 玉溪市易门县新世界驾校报名费多少
报名费可能会有复些波动吧,建制议最好是去驾校咨询,这里说个大概给你参考
B2可能六七千。而且学习考试的过程中应该还要花费一些别的钱。
第三条车辆管理所办理机动车驾驶证业务,应当遵循严格、公开、公正、便民的原则。 车辆管理所办理机动车驾驶证业务,应当依法受理申请人的申请,审核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对符合条件的,按照规定的标准、程序和期限办理机动车驾驶证。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一次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理由。
车辆管理所应当将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规定的有关办理机动车驾驶证的事项、条件、依据、程序、期限以及收费标准、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表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 省级、设区的市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互联网上建立主页、发布信息,便于群众查阅办理机动车驾驶证的有关规定,查询驾驶证使用状态、交通违法及记分等情况,下载、使用有关表格。
6. 玉溪市易门县的农村信用社卡读不了lC芯片在昆明市农村信用社可以换卡吗
玉溪市易门县的农村信用社卡读不了lC芯片在昆明市农村信用社不可以换卡的。
7. 新农村合作医疗,在玉溪易门县83岁老人住院,合作医疗可以报销多少,是县级医院,化验费可以报销吗
所有的检查费,门诊费,床铺费,自费药品是不报销的,除去上述的,其余的费用应该可以报百分之六十至八十之间
8. 2020易门野生菌子节几月月号
一般都是在八月中旬或者是七月底左右为易门野生菌子节。
2020年7月31日,以做强“云菌”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会在易门开幕,为加快构建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仿生种植、交易集散、精深加工、餐饮美食、科普展示、主题旅游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链。
做强做优“云菌”产业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兴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为推动西部高原特色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交易会在易门e农数字融创广场设主会场,花果山欢乐谷景区设分会场。上午10时,主会场、分会场同时举行开幕式。
以野生食用菌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亿元,建成全国首个野生菌博物馆,成为中国野生菌研发应用基地、云南省特色餐饮发展示范县;培育起有色金属、陶瓷建材、食品加工三大特色产业。
县域经济由12亿元增加到136亿元,易门即将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入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8)易门县新农村示范扩展阅读:
2019年7月20日,为期5天的第十五届中国(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会(以下简称菌交会)在易门县开幕。菌交会期间举办的招商引资推介暨投资及外贸项目签约仪式上,易门县成功签约项目24项,涵盖建材加工制造、高原特色农业、生物资源加工提取、教育、外贸等多个领域。
投资总额达23.6342亿元、1.54亿美元。易门县举办菌交会以来,野生食用菌交易量由360多吨增加到1600多吨,交易额由700多万元增加到1.7亿多元,以野生食用菌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亿元。已建立了一条覆盖保育促繁、栽培、交易、加工、餐饮、文化。
旅游等野生食用菌产业链,建成了一批特色食用菌生产基地,创建了一批特色食用菌产品品牌。在野生菌生长季节,以捡菌、赏菌、品菌为一体的体验农旅业产业成为易门新的亮点,以菌火锅、菌全席为主并独具地方特色的食用菌饮食文化逐步形成。
9. 易门县职业高级中学怎么样
简介:易门县职业高级中学坐落在离县城8公里的龙泉镇双龙村,作为县政府内开办的一所中等容职业技术学校,于1983年开班办学,1993年被评定为“合格职中”,2002年被评定为“云南省示范性职中”。
注册资本:275万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