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农村发展 > 城镇化新农村建设问题

城镇化新农村建设问题

发布时间:2021-02-07 21:36:38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新农村建设一般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把祖国大地建设得无比美好,随着许多新农村建设改造工作的完成,农村的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仍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 劳力缺失

现在农村的经济模式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在家,年轻人出外打工,而且越有文化的年轻人,越是选择留在外面,好像无工不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有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还不足以提供足够多的岗位来满足年轻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农村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不足以让许多的年轻一代在农业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工作,所以,现阶段着力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2 重工轻农

农村的一个主要体现,就在于一个“农”字,农业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现状则是严重的重工、商,轻农业。甚至,所谓的新农村改造,农村城镇化,更使人们逐步脱离土地,驱使劳动力思想上的对农业的轻视,加速务农人员的流失。

3 观念落后

在农村,由于农村的特性,人老后不能像城市职工一样,有退休金、保险等保障,只能靠儿女的孝心来维持老后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及质量,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会养。

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事实无疑是一个隐形的强大的社会地雷。这些都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减慢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具体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好这些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1)城镇化新农村建设问题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⑵ 新型城镇化,还是新农村建设,是不是该问下农民

您好,中国新型城镇化产业联盟(简称中产联)为您回答:

推进新型城镇化,无论是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还是从优化城镇化结构和布局的角度来看都需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重点是农民工的城镇化。农民工转移就业结构就可以看出,光靠城镇化不能完成农民工市民化问题。2012年全国的农民工2.62亿人,2.62亿人有三个结构:外出就业农民工占62.2%,在县城以下也就是当地就业的农民工占37.8%,其中外出就业农民工里又有20.7%是举家迁出的。通过这个结构可以看出,如果仅仅依托城市推进城镇化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只能解决62.2%的人,一定有20.7%不需要解决。外还有37.8%的农民工没有进城他在县城以下就业,这就需要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在村镇下的单元推进城镇化才能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另一个角度看,推进新农村建设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另一个要求。新型城镇化首先要求要优化城镇布局和结构,要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这就需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光发展大的,不发展小的,就不能形成很好的城镇化体系,不能很好优化城镇化结构,同时城镇化的质量也很难提高。推进新农村建设也是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⑶ 如何看待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双轮驱动

第1页 共5页
中华合作时报/2010年/3月/5日/第A03版 聚焦两会 关注三农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须双轮驱动 本报记者 蔡靓 贾丽君 刘学胜 王琥 编者按: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依然姓“农”,与以往不同的是,推进城镇化将成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环节。要让进城的农民真正成为“城里人”,就必须解决束缚在他们身上的诸多因素,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进入县城,住房、就业、教育、医疗、文化各项设施的健全才能保障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然而,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新农村建设并不是要放慢城镇化,更不是要否定城镇化,而是有利于更好、更健康、更扎实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生产资料利用率的最大化,保证城乡之间的均衡和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城乡的共同富裕。 关于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目的:城镇化为了拉动内需,调整经济结构 46%:我国目前城镇化的水平为46% 3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超过3倍左右 70%:工业化国家普遍城镇化超过70% 2千万:城镇化率每增加1%,每年我国将有2千万人口进城 6亿:当前我国城镇人口为6.07亿人 会上热议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天津市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副主任 王玉佩 城镇化要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生态环境建设,全面统筹、整体规划,融入现代城市发展理念,让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质的飞跃。天津市东丽区的华明镇采用了“宅基地换房”的办法,就是按照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自愿的原则,高水平规划建设富有特色和生态宜居的新型小城镇。农民自愿以其宅基地,按照规定的置换标准换取小城镇的一套住房。迁入新区以后,村民们使用上了地热供暖、自来水、太阳能、天然气、信息网络、现代化安防系统等配套服务,集中配套服务区包括九年义务制学校、农民培训学校、卫生院、消防站、垃圾站等,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因此,我认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生态环境的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要注重现代经济的发展,比如华明镇解决了土地流转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很多农民通过了再培训,实现了再就业,在华明镇的民营企业中找到了工作。其次,还应该融入现代城市的发展理念,注重资源建设,开发污水处理系统等环保设施,将小城镇构建成一个节约型的小社会。此外,还应该将新技术、新能源运用到城镇化的建设中,并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产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更人性化地、更理性化地实现城镇化。 会上热议 全国政协常委、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 夏涛 良好的教育布局促进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交通出行条件改善等具体方面,而更要放在城
第2页 共5页
乡统筹这个高度进行整体谋划。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把城镇化简单地理解为修建高楼大厦、改善硬件设施,而发挥农业产业功能、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事关城乡统筹等方面重要问题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因此我认为对于城镇化发展决不可断章取义,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设计,从认识层面就要统一思想和认识,让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要素在农村均衡流动,让农村居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乡统筹。 作为一名教育系统工作者,我也长期关注教育对推进城镇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城镇化过程中要做好在农村的教育布局,通过良好的教育布局促进带动城镇化发展。教育发展还要与城镇化发展紧密衔接,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城镇化发展及工业化社会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鼓励并促进优质师资向农村倾斜,加大软硬件投入的同时,更要有制度的保障,使其留得住,还能发展得好。教育和其它领域一样,都是城镇化发展涉及的子系统,扎实开展各个子系统的工作,一定能不断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会上热议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工商局局长、甘肃省武威市原市委书记 张绪胜 农民要抓住城镇化中的巨大机遇 城镇化其实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几亿农民要转变成工人、转变成商人、转变他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将创造无数的商业机会。 第一,一个日光棚是一个农业车间,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能够支撑城镇化的发展。甘肃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位居河西走廊东大门的武威市更是干旱地区。武威采取的办法就是发展以日光为主的设施农业,使得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用水量减少,同时自然环境也改善了。 第二,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农民工厂,实现农民在当地就业及增收。今年1月份的抽样调查发现,甘肃省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年收入比入社前增加4135块钱,增幅接近70%。当然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资金短缺等问题、国家对这一块支持力度需要增大。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也提出能不能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基金。 第三,一项服务政策就能培育出一批市场的主体。这两年我们组织了助推工程,组织干部到企业帮扶,进而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另外,对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复员军人,扶持他们发展,组织银行和企业见面会,通过办理股权登记、注册商标融资等等解决他们融资难的问题。 会上热议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 李连成 农民进城得有事做 统筹城乡,用我的理解,就是要加快农村的发展速度,农村的发展空间其实很大的,关键你要去干!只有带着大家去干了,统筹城乡的目的才能实现。你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最好的结合点是什么?叫我说,就是实事求是。 什么是实事求是?城里面没有工厂,没地方上班,你叫农民搬到城里去,这有什么用呢?你让他去的时候,你得先叫他有工作,有事情干才行啊,没工作没事儿干进城做什么? 河南有大面积的耕地,要多种粮食,要实事求是,首先要把农村规划好,地划成方、路铺直了,房子规划好了,盖好了。种粮食的农民收入低,需要国家给种粮食的农村政策性的倾斜,这样种地的农民不吃亏,搞工业的也不吃亏。国家大了,什么都得有,搞工的,搞农的,搞商的,什么都得有。可不能说咱们都去搞吧,你也去搞工业,我也去搞,适合的要搞,不适合的也要去,你在海里能种田么?那不能。你脱离了实事求是,谁能干好啊?说的都是空话,喊的空话多了,农民不信任。 会下畅谈 中农办原主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 段应碧 支持农民创业 促进城镇化 要搞城镇化建设,需要有农村的发展。希望能够出现一个农民多方位、多领域、多行业、多
第3页 共5页
途径创业的新局面,掀起新一轮农民自主创业的热潮,有些政策应该做适当的调整。 首先是土地制度的调整,应该考虑在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建立农民自主创业的园区,为农民提供集中创业的地方。现在国家土地指标基本到不了县,更不能说县以下,我认为应该定个指标,这个指标可以是国家土地指标,也可以是动态平衡指标,比如规定农民节省下来的土地可以搞成农民园区。 其次是金融政策的调整,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金融服务体系。现在有的村镇、农村开始建设多种银行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我认为这些主要金融力量应该用在支持农民自主创业这方面,包括农村的小额信贷。 最后是税收政策的调整,减轻农民自主创业的压力。要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在税收政策上应该有特殊的地方。总之要有优惠,先支持他,让他长大,长大以后再收他的税。 会下畅谈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马晓河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同步 一直在提城镇化,那么城市该怎么搞?当前中国城市不利于农民工进城。主要原因就是城市太大,农民进去成本高。每天晚上一拉灯北京地下室住了一百万人,每个饭店一关门几十万个打工者就在桌子上睡,城乡结合部有二百万人流动。像“一号文件”鼓励的,要支持中小城镇建设。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城镇承载能力、吸纳能力远远不足以让农民工进城,不仅没有相关的产业,公共服务设施也比较差,没法让农民在那里安家。所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前提首先是加快户籍改革、社会保障改革,其次要加快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把公共服务搞上去。 一方面要促进农民进城,另一方面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要实现两个统筹,即政策统筹和制度统筹。加强落实现在的政策,对一些政策要改善、要完善、要提高、要增加。比如补贴能不能增加?农村农民建房能不能下乡?另外,加快实现城乡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通过劳动力市场让农民进城,跟城里人在劳动市场竞争,实现平等就业。 会下畅谈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张红宇 发展中小城镇可促进现代农业 进行城镇化建设对于农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城镇化将农民变成市民;另一方面通过城镇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现实的基础。 城镇化的重点应该放在中西部地区,放在中等城市。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来大力发展中小城市,让农民有稳定的就业、稳定的住房,促使农民变市民。但是,现在的城镇化,特别是一线城市,由于成本越来越高,城镇化门槛也越来越高。而在四川、湖南等省的县域经济发展非常快,农民在大城市打工的收入没法在大城市定居,但是可以在县里买房,所以县城一级包括地区所在城市,新修住房一半以上是外地打工回来的农民工买的。等到这些农民变成市民以后,会遇到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社会保障等问题,在就业方面能否考虑将沿海城市的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城镇化的发展,将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现实基础。通过城镇化特别是发展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包括现在全国的2590个县,每个县现有人数增加一倍,对化解农民总量,提升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水平意义非常大。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现代农业才有相应的规模基础,通过10年、20年城镇化努力,我们在规模不可能达到欧美国家农业规模,但是在现有基础上提升一倍、提升两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提起城镇化,很多人喜欢用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比重来衡量城镇化的发展程度。然而,单一进行城镇化的发展,不仅容易造成大城市就业压力过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大,还会造成农村人
第4页 共5页
才外流严重,发展动力不足,最终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加强中小城镇的建设,让进城的农民能有稳定的收入,留守的农民能因为农村资源的集中而实现收入的大幅提高,这样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都不是一个独立的课题,而是需要将城镇的资源和农村的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单一的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模式,造成了我国农村和城市在发展上的巨大差距,虽然我国在最近几年不断将政策向“三农”倾斜,但是要想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尚需较长一段时间。发展的事实也证明,如果将城市和农村独立起来发展,虽然到最后都会得到发展,但发展机会的不均衡难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平衡的才是最和谐的,才是最高效的。 听到来自内蒙古的全国人大代表刘三堂提出要通过“龙头企业+经济专业合作社+技术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思路时,记者的眼前一亮,如果真能够将农村的生产产业化,形成一个从农村延伸到城市的产业链,农村和城市的界限也就不再清晰,只不过是处在产业链的不同位置而已,将会在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获得均等的发展机遇。如此一来,城镇将会由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而发展,由于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在城镇安得了家,没有后顾之忧,城镇的发展将会非常稳定;而留在农村的居民则由于人均资源的增多,消费市场的扩大,而在收入方面实现大的突破,才有可能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没有农村的发展,城镇的发展将会缺乏有效的支撑。城镇化的发展,将会对相关农产品的需求有大幅的提升,如果还是非常简单的农业生产,将难以满足城镇化发展之后扩大的需求量和提升的需求层次。所以,城镇化的发展伴随着新农村的发展,新农村的发展要求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力的提高,这就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基于农户自身能力的局限性,通过专业合作社的方式成了发展现代农业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当然了,在进行农村生产方式重新架构的同时,还要积极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养老保险等多个方面的建设,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也为留在农村的农民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另外,还要积极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制度支持。农村各方面条件的改善,会改变农民的思维模式,提升他们的眼界,从而为农民进城生活打下基础;而农村发展环境的提升,也将会吸引大批城市居民到农村进行投资和生产。 可以看出,城镇化并不是简单的将农民变成市民的过程,而是将城乡资源进行有效统筹,实现双方互动发展的一个过程,从而实现生产资料利用率的最大化,最终实现城乡的共同富裕。 (刘学胜) 城镇化的“他山之石” 日本: 缩小差距是小城镇发展的关键 按照人口与国土比率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约为中国的3倍,且多山地少平原。但在这种基本国情下,日本还能够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确保大米完全自给和蔬菜大部分自给。这与日本较为成功的城镇化密切相关。 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大量农民脱离土地,有些企业甚至采用“集团就职”的方式,到地方农村中学整班招收毕业生进城务工。日本政府一方面为新进城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身份,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企业对劳动者的雇用保障,采用近乎“终身雇用制”的方式,确保农民在进城后不会因失业而陷入困境。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农民在失地后再失业的后果,避免了城市流民阶层的出现。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自1955年至1970年,东京每年的人口净流入量达到30万至40万。但东京没有单纯“摊大饼”式地被动外延,而是以放射状大容量轨道交通为依托,主动沿轨道交通站点(多为过去的小城镇)建设居民区,并为之提供高标准的生活服务、社会文化和治安配套。 农民收入是消除城乡鸿沟、推进城镇化的基础。为增加农民收入,日本采用各种措施,将农
第5页 共5页
产品的价格维持在高位,往往是我国同类产品的几倍甚至十倍以上,再加上户均耕地相对多于我国,农户在销售农产品时就获得了较多的基本收入。而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也相当丰富。地方社区往往会有艺术、读书等各类社团,当地企业也会不时地举办各类群体活动。 法国: 城镇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这一前提条件,只有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才能加速城市的发展。同时,只有保障农民权益,才能推动城镇化稳步前进。 两次世界大战使法国的农业受到了严重打击。二战以后,法国政府将农业装备现代化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政府向国外借款,利用价格补贴和国家担保为农户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同时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还可以享受价格补贴。在逐步实现了农业装备的现代化和规模化之后,一个人耕作百余公顷的例子屡见不鲜,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同时,政府不失时机地做起了“专业化”的文章,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形成了专门的农作物产区。 法国农民的产品销售渠道也十分畅通,既可以通过合作社组织,也可以通过网上销售。从政府到各种农业组织都开辟了网站,方便农民的生产和销售,也为农民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平台。而对于农业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灾害,法国又建立了异常发达的农业保险业来进行保障。

⑷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一般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把祖国大地建设得无比美好,随着许多新农村建设改造工作的完成,农村的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仍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 劳力缺失

现在农村的经济模式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在家,年轻人出外打工,而且越有文化的年轻人,越是选择留在外面,好像无工不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有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还不足以提供足够多的岗位来满足年轻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农村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不足以让许多的年轻一代在农业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工作,所以,现阶段着力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2 重工轻农

农村的一个主要体现,就在于一个“农”字,农业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现状则是严重的重工、商,轻农业。甚至,所谓的新农村改造,农村城镇化,更使人们逐步脱离土地,驱使劳动力思想上的对农业的轻视,加速务农人员的流失。

3 观念落后

在农村,由于农村的特性,人老后不能像城市职工一样,有退休金、保险等保障,只能靠儿女的孝心来维持老后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及质量,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会养。

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事实无疑是一个隐形的强大的社会地雷。这些都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减慢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具体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好这些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4)城镇化新农村建设问题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⑸ 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什么区别

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今日中国的城镇化,正面临

着这样的问题。
想进来,因为就业、保险、医疗、教育等资源,城市远比农村丰沛;想出去,则是因为污染、噪音、拥堵、压力,城里来得比农村更大。
我们究竟该到哪里寻找宜居之所?是更加现代化的城市,还是相对宁静平和的乡村?就现状而言,也许二者都不是理想的答案。这也正是中国城镇化围城困境”产生的缘由。
事实上,我们更多地提倡城镇化”而非城市化”,正包含了对现有城乡发展模式的反思。中国的城镇化,既不应是乡村的边缘化,也不应是在缺少科学战略规划的情况下,众人蜂拥进城,去争取人满为患的平等”。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让城乡居民各得其所、共享幸福,是这一期时事观察”的逻辑起点。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应是一体的

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最大的内需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不仅是城镇建设问题,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问题。”――刘彦随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村人口多、农业效益低、农村底子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长期面对的基本问题。稳妥推进城镇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因农村人口基数大,即使未来城镇化率达到60%,也仍有五六亿农村人口。因此,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两位一体的战略,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和良性互动,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大量农村人口进城难安居乐业

城镇化是农民进城转为城镇居民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注重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战略,基本是一条土地资源依赖型的道路。大城市、特大城市规模扩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为农村人口非农转移创造了条件,但也因城市房价飞涨、生存门槛日益提高,让进城农民望楼兴叹”,难以安居乐业。大批长期进城农民工很少通过落户转为市民,致使土地城市化远快于人口城市化。国际上通常用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即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来衡量城市用地合理性,其公认的合理值为1.12,数值越大越不合理。1999―2007年我国的该数值接近1.8。

1995―2008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减少1.38亿人,同期城镇人口增长2.59亿人,农村人口转移进城的比重为53.1%。全国6.22亿城镇人口中农业户籍的农民工约占26.8%。可见,农村人口快速转移进城造成了虚高的城镇化率,也反映出我国城镇化质量不够高。在大量两栖人口长期存在和农村主体老弱化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农村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型和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农村地区以大量宅基地废弃、土地闲置为主要特征的空心村”问题日益突出,敲响了在战略上单纯追求城市化和一味把农民推向城市的警钟。

城镇化比城市化更符合农村实际

城镇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桥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城镇化重点放到中小城市和中心镇,把具备条件的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强调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和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支点。强调城镇化,是因为农民融入城镇就业与定居门槛要比大城市低得多,更符合我国农村实际。

农村孕育了城镇,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强大动力,城镇化加速发展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强化中心城镇对农村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有利于促进村镇联动发展,也符合农民需求愿望。在山东、河南问卷调查,80%以上的农民工愿意进大城市打工,但选择回家盖房或城镇买房。

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最大的内需在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成为实现村镇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实践证明,城镇化程度越高的地方,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越显著。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更有利于凸显农村地域多功能性,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科学发展。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结合是关键

城镇化不仅仅是城镇自身的建设问题,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问题。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着眼城乡协调发展大局,以小城镇和中心社区建设为龙头,以产业培育和生产发展为支撑,以农村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力提高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组织、产业与空间三整合”,促进人口向社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发挥中心镇和中心社区配套服务与市场辐射作用,促进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的一体化配置。

加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亟须政府、企业与农民的良性互动。改革户籍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无疑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口,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进城就业和落户,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就业是民生之本,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而随着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无论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还是因产业转型或年老返乡的农民工再就业,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关键是要加快政府管理体制与企业制度创新,建立多主体就业联盟,完善促进就业与创业的市场机制,有效推进职业培训制度化、就业服务社会化和城乡社保一体化。

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搭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平台。土地问题是众多深层矛盾和问题之源。破解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和缓解耕地红线保障压力,重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与宅基地退出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土地资本化和增加土地财产性收入,妥善解决进城农民资源双重占用及其土地权益保障问题。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平台,把着力点放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上来,实行城乡同地同价同权,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面向国家新农村建设、保障耕地红线和统筹城乡发展三位一体”的中长期战略,因地制宜、分区推进以空心村”为重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逐步实现新农村建设社区化、土地经营适度规模化和农业现代化,让留村农民也能够以地为生、安居乐业。

⑹ 如何解释新农村建设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农村城市化的新举措。

城市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以及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包括基础设施的配套、城市功能的健全、生活环境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人口、用地规模扩张,城市化需要坚实的经济作基础,兴旺的产业作支撑。既有数量的扩大,又有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过程,更是逐步的、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艰巨的努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国城市化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城市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使之在第二、三产业就业,从而提高城乡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加强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容量和辐射力;改善农村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的各种差距……而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既有来自于城市二、三产业的拉力,也有来自农村的推力,尤其对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忽视农村在城市化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将给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而要消除这种不良影响,使我国的城市化顺利发展,就必须重视农村的建设。目前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正适应了城市化发展的这一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轨迹来看,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由不平衡发展趋于平衡的规律。在某种形态的城市化开始时,是在首先实现突破的地方取得发展,然后再向更多的地方铺开。当一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时,也是先从经济发达地区实现迅速发展,再逐步向经济后进地区铺开。例如英国于18世纪后半期首先实现工业革命,到1850年其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0%。1900年,当世界城市水平为13.3%时,英国则激增至78%。直到20世纪后半时,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才发展到与此相当的水平。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如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导思想的全面实施,,这种东西部城市化水平的极度不平衡状况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我国的城市化也必将进入一个高速的、趋于平衡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的城市化率要提高,就必须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到城市中来,从而提高城市人口的比例。而目前我国城市现有的吸纳能力和就业岗位根本不能满足大量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即通过推动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农村二、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就地吸收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并改变这些农村地区的面貌,使之成为城市地区;我国城市化的质量要提高,不仅要注重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必须保证农村地域在向城市地域转变过程中的质量,以及新转化为城市居民的那部分农民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而这些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要靠进入城市之后去学习是不现实的。因此,他们必须在进入城市之前就得到培训。
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由不平衡趋于平衡的必由之路。

⑺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哪些成果,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其核心在于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效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在新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如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等问题。以辽宁省盘锦市为例,通过对该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融资需求等情况的调研,深人分析资源转型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对策建议。

城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盘锦市先后承载东北振兴、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辽宁沿海经济带、石油能源四个国家战略和辽宁省综合改革试验区一个省级战略。尤其自2009年被正式确立为辽宁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相继出台多项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措施和指导办法,并在全面借鉴国内外城镇化先进经验的同时,充分结合自身地域小、人口少和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域特色,逐渐确立了“城乡联动、全域推进”的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有序推进“五点”城市带、重点镇和特色新村建设,逐步构建“城区-县城-重点镇-新农村”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全面提升。截止2013年末,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25.63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100.2万,城镇化率为69.85%,高于2009年5.85个百分点.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投资主体单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目前,财政投资在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所占份额仍然较大。但是财政资金毕竟有限,并且随着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财政收入增速已经出现了大幅回落。从盘锦情况看,全市财政收入增速呈下滑趋势。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1%,比前几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6%,持续高位运行。2013年,全市施工项目总数高达150余个,总投资近千亿元,其中融资需求占比将近一半。随着向海发展、全面转型战略的进一步推进,预计未来几年全市施工项目数将出现新的增长,由此会带来巨大的资金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仅靠财政资金投入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

融资渠道狭窄,多元化融资需求难满足。虽然政府每年安排统筹城乡发展专项资金,并对县城建设给予资金扶持和税费减免,但是城镇化多元化融资需求依然较大。

一是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产业集聚发展产生的大型项目资金需求和日常性资金需求;

二是城镇化基础设施,如水、电、路、网及能源应用改造等资金需求;

三是医疗、卫生、教育及农转非人群创业、再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资金需求;

四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的资金需求;

五是建设特色乡镇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资金需求。

而从目前盘锦市融资渠道来看,能够满足城镇化的融资渠道相对较少,主要包括一般性财政支出、银行信贷和利用外资等,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依然不足。另外,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创业、住房、规模化多种经营等资金需求也将迅速增加,需要金融机构在营业网点、支付手段、投资理财等多方面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过于狭窄,使得新型城镇化多样性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融资环境亟需改善。由于农业发展的天然弱质性,金融机构对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金融供给积极性普遍不高,致使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不足。乡镇以下地区较多储蓄类网点尚未升级为综合类网点,如盘锦市乡镇地区金融网点中50%仅能办理储蓄业务,而综合类乡镇金融网点跨行支付系统接入率不高,对公结算还仅依托传统支票、汇兑结算方式,清算渠道狭窄、资金流转慢和业务单一等弊病致使很多坐落乡镇的大中型企业纷纷舍近求远到县城开立账户,办理结算。

二是农村支付服务项目较少。农业银行(601288,股吧)和储蓄银行虽然在助农取款服务推广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但受制于转账电话取款限额低,缴费业务功能未开通,以及邮储银行推广进度缓慢而局限了助农服务的深入拓展。

三是农村支付供给需求不对等。受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和生活差异化影响,农村支付供给使用率不高,支付工具总体使用驱动力小,制约了农村地区银行卡广泛推广应用。

资金管理不够规范,融资效果有待提高。城镇化建设普遍周期较长,政府下拨财政资金时,由于资金流通环节较多,且管理不够规范,使得城镇化建设资金到位不及时,资金使用效果不高。另外,城镇化建设资金多来源于银行贷款,资金使用成本较高,且政府融资偿还大部分来源于土地使用权出让或财政补贴,其他营利渠道较少。而土地抵押存在变现能力和流动性不强、土地流转和价格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大等问题,随着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未来走势的不确定性加大,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持续下降。高额的利息支出换来的资金只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当下需求,却给政府部门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还款压力,融资效果有待提高。

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完善资金投入机制,丰富城镇化投资主体。

一是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社会投资主体广泛参与城镇化建设发展,建立城镇化专项基金,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基础设施投资和公益性支出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

二是强化财政金融协调配合机制。对于城镇化基础设施项目,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改变财政投入管理部门众多,资金安排分散,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现状,能够更好的促进城镇化基础设施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探索市场化融资方式。实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融资方式多元化、规范化与市场化运作,发挥各类投资者和经营者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同时在坚持项目资本金制度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进行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贷款和地方政府贴息贷款。

创新融资模式,提升资金供给能力。

一是探索多种物权担保形式的产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推广应收账款、仓单、渔权等多种权利质押方式,有效扩大抵押担保范围,解决农民融资难题。

二是组织大型项目银团贷款。允许多家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的银行集团采用同一贷款协议,按商定的期限和条件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项目的投资人提供融资,开展代理和批发性融资服务。

三是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民专业组织、新兴行业的中小企业开展直接融资。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用于地方政府负责的城镇化项目建设,弥补地方财力不足。

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改善金融服务环境。

一是构建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各金融机构应改善小城镇的金融资源配置,增加小城镇机构网点、人员配置和基础设施。并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和经营发展战略明确市场定位,减少同质无序竞争,开展差异化、特色化服务。

二是创新金融产品以满足城镇化建设个性化的金融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小城镇服务行业的贷款产品,加大对小城镇服务行业的金融支持。探索创新经营收益权质押、绿色信贷等模式,提升城镇文化设施、医疗条件以及社区养老标准化建设水平,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应根据城区扩建及人口增加情况,不断加大支付渠道建设,增加城镇ATM机、银行卡受理设备数量,积极推广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支付创新能力。

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是建立资金专项管理制度。城镇化建设关系城市经济发展大局,关系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的进步。应建立城镇化资金专项管理制度,做到专项资金专人管理,专项资金专门用途,杜绝资金违规滥用和到位延迟的情况发生。

二是建立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建立城镇化专项资金监管组织,对于资金的发放、管理和使用提供必要的监督,避免资金挪作他用和不必要的流失。

三是制定资金使用情况定期通报规程。政府相关部门要对资金使用情况、资金主要用途进行定期通报,让群众掌握资金去向,有效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有利于城镇化资金使用的群众监督。

⑻ 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是一个意思么

不是的正好相反。

阅读全文

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