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当今反腐败斗争中和新农村建设中,你作为一个有志投身农村工作的青年,谈谈你的想法和做法
腐败的问题本质是什么?体制的问题吗?人民群众缺少监督权利吗?还需要再设置一些吗?其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建国之处面对腐败的,用来解决腐败问题的,你看看解决了吗?如果再开设一些部门,也会有腐败的手段,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有人说学习美国制度就行,你看看泰国和菲律宾,都是美国前殖民地,完全沿用美国制度,今天他们依旧腐败……为什么?中国腐败了五千年,那个朝代基本杜绝了?原因在哪?中国人五千年面对的是什么?贫穷和饥饿、欺压和欺凌、自卑和没有自信。 说白了就是没钱、不能糊口、不能养家、职业不稳定、收入低、受到强权欺负、失去安全感、人生的成就感缺乏、没有合理的尊严和面子… 你猜猜做什么能解决?做官,是不是全部解决了?这你就明白为什么一些老人在哄小孩的时候说:好孩子,好好学习,长大当官就有钱了。腐败的原因是中国尚未解决的问题。因为官员来自一部分百姓。因为官员会产生围攻廉官。因为官员是最稳定的生计。因为官员受到的诱惑和穷人一样。只就是腐败出现的原因。只有解决了基本问题,才不会出现更高层面的问题,让受人尊敬的官员去做他们真真正正做的事,在解决问题、在优化组织、在攻克难关,而不是把做官当做稳定的收入来源和不被欺压、具有威严的工作。官员是造福民族的,而不是养家糊口、发家致富、扬威耀武的。
㈡ 作为当代大学生怎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自己的贡献(100字左右)
看你是如何想的了,可以凭借才华到农村当个村委会成员,达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版村建设,也权可以根据你所擅长技术,到农村来教导他们,同样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做了贡献。再者你也可以根据你的资历当农村教师,毕竟孩子是祖国花朵,民族的希望。不要认为当教师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这不止为农村,为国家,为社会主义都做了巨大贡献,正是有了许多农村教师在背后默默无名的辛勤劳作,才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解释得有点多了,希望能给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㈢ 大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怎么做
1做好吃苦准备(思想准备)2\做好人脉准备3\踏实做事.4\可以竞选村主任.5\有一技之长,当个土专家.6做个智囊7\搭建个作息平台.总之以已之能低下头做事.昂起头做人就对了
㈣ 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怎样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或者梦想
A 大学生怎样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时首次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建设的综合性工程,是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一项促进就业的积极政策。然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要造就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的新时代四有新人,基于这一前提,时代呼唤当代大学生投身到新农村建设。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高觉悟水平。
在党的第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重要的指导。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和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旧十分重要,并且事关建设事业的发展全局。而我们当代大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应当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富有驱动力的知识群体,是一支先进生产力。但如今由于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极大丰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们许多青年中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现象日益严重。许多大学生由于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保障不到位等种种原因,不愿意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去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而更愿意留在城市安于享受。但新农村建设又急需我们大学生宝贵的理论知识与先进技术。因此往往出现新农村建设中人才技术的短缺和断层。对于此,我们因当转变传统观念,充分提升自身觉悟水平,坚持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武装头脑。坚定信仰,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争先创优。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二、深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诸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因素。大学生是学习、理解和传播人类与民族文化的先进代表,能把文明的进程呈现给农民,并在与新农村建设互动的环境中用知识反哺农民,以简捷、高效、科学的手段把人类知识成果普及给农民,进而促进新型农民的成长,催生新的农村精神的形成。因此,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就更应注重加强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这里又要注意几个要点:
(一)树立刻苦学习的态度。如今,许多大学生都有一个误区,认为一进入了大学,就意味着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了高中时代老师的管束与制约,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再加上拥有电脑,手机,MP3等高端电子产品和灯红酒绿的优越物质生活水平,许多同学进入大学后就仿佛进入了乐园,沉迷于电脑,恋爱,逛街购物中,学习只成为期末考试的通过,这样畸形的学习态度与散漫的学习氛围在许多大学处处可见。就更别提什么投身实践了。对于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严格端正学习态度。发扬刻苦学习的精神。积极主动地从课堂中,老师们,同学之间汲取知识的营养。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另外我们还要主动地参与学生工作,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并勇于承担上级交付的各项任务。因为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一批优秀的具有丰富管理经验与技能的基层干部。而这些都蕴含在我们大学时代的书本中,课堂中,舞台中。
(二)努力提升专业技能。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发展战略。因此需要各种各样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具有不同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的大学生。因此我们必须刻苦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并且还要多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和一些普遍的常识。其中要注意的要坚定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要牢固树立主流价值观。并且明确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目前大学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不够充分,相对于理工科,文史类的专业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外,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社会现实。没有办法将课堂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结合到真正的社会实际建设中。并且大学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学习也是为了应付期末的教学检查和考试,缺乏循序渐进的深入。往往一个学期十几周的课程结束后,那些专业字眼也与我们画上了休止符。事实上,新农村的建设却需要我们大学生结合实际才能将我们的专业技能更好地运用于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
三、奋勇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都有赖于我们深入实际,积极投身建设事业的开展。我们大学生往往只重视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要走出出校园,去社区,农村等社会基层去开展各方面的研究和调研。而这些对于我们深化理论知识,增加新的知识技能,开阔眼见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农村的广阔天地蕴含着亿万农民的智慧结晶,有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在实践中,在群众中都能汲取到营养。在大学期间要重视参与社会实践,注重对新农村建设考察调研。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解决各项问题的根本途径。新农村建设也需要我们大学生不停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和崭新的时代课题,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足够的舞台让我们得到锻炼,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些工作的背后,浸透着大量大学生志愿者的心血和汗水,我们坚信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有团中央的支持和指导,新农村建设事业中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志愿者,而大学生志愿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当代大学生也必将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㈤ 大学生怎样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对于农村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作用已经愈发显著。大学生群体作为文化知识传承与创新的主导力量,如何在回应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期盼中,为自身发展寻求最佳定位,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应该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从“知青下乡运动”到“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综合性工程,是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一项促进就业的积极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根本前提,是要造就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懂科学、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基于这一前提,广阔的农村沃土需要和呼唤广大大学生立足新的起点、展现新的风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
我们倡导新一代知识青年继续传承中国知识分子勇于承担、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同时,也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分析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而对当下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作整体的把握,使之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历时20余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当时我国城镇就业压力的增大,而农村又需要有文化的知识青年,国家开始鼓励部分城镇知识青年支援农村和边疆建设,这与当前国家面临的就业形势在历史条件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应当客观地指出,文革前早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基于拓宽就业途径、支援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知识青年自觉自愿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就业压力,并且,知青在传播文化科学知识,推动农业发展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而,这一时期的知青下乡工作总体是健康的。但不幸的是,知青下乡在后期“文革”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政治色彩日益突出,上山下乡被作为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必然途径,最终演变成了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的组成部分。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汲取。
对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表明,“文革”期间知青下乡与当前我们倡导的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前者借力于政治手段,带有明显的强制力。后者则是倡导运用非强制力的市场经济方法,按照市场需求与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相统一的导向,吸引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支援农村基层建设;其次,文革期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我国长期推行的单一呆板的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囿于所有制的限制,使知青下乡之路越走越窄。而当代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则是在充满生机活力的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之下,多元就业观念、灵活就业模式和政府行为的有力政策支持,为大学毕业生在农村施展才华提供了宽广的前景;第三,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约1700万知识青年,其文化程度多为初、高中毕业生,加之“再教育”理论的影响,多以从事繁重体力劳动为主,青年们所接受的锻炼是以丧失正规教育和正常就业为代价的,很难发挥知识对农民的反哺作用。而今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则是要把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转化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杠杆与动力。就业问题显然是一个经济范畴,历史经验证明,试图通过政治干预下的知青运动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对经济规律的违背,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和短期行为,其路径只能越走越窄,进而损害个人、殃及社会,最终造成更严重的政治问题,因而是不可取的。总之,深刻认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与当代大学生投身农村建设的区别,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必将产生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