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农村发展 > 新农村建设村民感想

新农村建设村民感想

发布时间:2021-02-14 09:50:21

㈠ 谈谈你对新农村的看法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十一五”时期,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
民的组织化程度。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从我们先情况来看,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 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不要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就是兴建新村庄,只注重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决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成农村新一轮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追求“村容整洁”,不能单一追求某一方面的增长。 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混同起来。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有的地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建设,最后搞得不城不乡,反而不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一定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三、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名优品牌,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多年的实践证明,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难以富裕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3、加大对“三农”投入和服务,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依法有偿合理有序开发水资源。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村村通电话”工程。抓好农村基础设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推进以特色种养和龙头企业带动为主的产业化扶贫开发,改善贫困村群众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全面整合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能力,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区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鼓励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拓展经营网络和销售空间。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安全。
5、协调发展,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 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㈡ 村委会书记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这既是今后一段时期统领农村发展的总纲领,更是新一轮乡村发展的重大机遇。近年来,我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以“我的村庄我的梦”为载体,努力让农村更美丽、更文明,让群众更富足、更幸福。但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产业发展缺乏持续能力、生态环境治理任务繁重、村民文明程度不高、农村基层治理有待加强、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为此,建议:
坚持党建为魂
坚持以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以党建统领美丽乡村建设。一是发挥堡垒领航作用。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的理念,推动支部作用核心化,建立乡村振兴项目库,以开展“书记晒项目”等活动为抓手,狠抓项目落地。二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激活红色细胞,建立以返乡干部、党员、乡贤等为成员的乡村振兴委员会,把乡村振兴作为检验党员干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的主考场,完善党员积分制管理,强化考评结果运用,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热情。三是发挥志愿服务作用。积极推行“党建×”工作模式,围绕乡村发展,常态化开展党员志愿活动,建立党员包干联系、党员帮扶指导、党员带头落实等工作机制,打造基层党建铁军。
坚持美丽为先
以“美丽”为突破口,全民发动、全域提升,推动美丽乡村由“盆景”变“风景”,把农村作为一个大景区、大花园来谋划。一是全域整治,让“干净”成为第一感官。坚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清理整治最急需”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全力推进垃圾、公厕两大革命,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开展卫生厕所建设、改造、普及,努力实现“污水不横流、垃圾不落地、危房不住人、杂物不乱堆”。二是全民参与,让“美丽”成为自觉行动。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做到村村整治、家家行动、人人动手,打一场全民战役。落实“门前三包”制度,即“包干净、包整治、包美化”,引导农户做到门前屋后见绿、见花、见小品,形成有品味、有特色的景观。开展“美丽家庭”等创建活动,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坚持产业为本
把“富民”作为乡村振兴的落脚点,着力提升产业链的融合度,打通农村经济发展梗阻。一是加大政策帮扶力度。建议中央和省、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进行以奖代补,重点用于土地流转后实行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经营主体奖补,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造良好条件。二是实现产业链式发展。树立“一个村就是一家企业”的理念,积极推行“村+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拓展农业多样性,如发展深加工、旅游农业、创意农业等,引导农业产业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展。三是加快农村“触网”进程。坚持把农村电商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引擎,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出台农村电子商务专项扶持政策,充分激发草根创新智慧,大力培育电子商务特色村,努力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发展,拓展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坚持治理为重
大力构建“法治、德治、自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一是创新基层治理。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实施村级“领头雁”工程,全面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深化基层网格员队伍建设,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二是规范基层权力。积极探索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全面梳理村级权力事项和村干部权力事项,深化农村“三务”公开,全面推行村务联席会议制度,切实管牢“微权力”。三是深化基层改革。以“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治理体系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
坚持文明为要
积极开展农村乡风革命,以党风引领村风民风,培育文明乡风,筑牢精神家园。一是破陋习。发动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投身到移风易俗中来,从源头上破除乱堆乱放、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陋习。二是立规矩。坚持推进文明乡风的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严格落实卫生管理保洁机制,坚决避免“突击一阵风、过后老样子”的现象。三是树新风。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村级文化礼堂的主阵地作用,以“最美榜样”引领文明,以“家风家训”传承文明,以“乡贤文化”涵养文明,让文明正气在农村蔚然成风。

㈢ 参观美丽乡村后的感想

参观美丽乡村建设心得体会范文
金秋九月,我有幸来到了仙境般的荆门钟祥市彭墩村。这里是闻名全省的新农村建 设示范基地,组织上把这次培训安排在这里,我能体会到组织领导的一片苦心。
走进彭墩,一股农业新村的浓郁气息扑面而来,每到一处,统一规划建设的村民住 宅、 干净宽敞的村庄大道、 美如风景画的村庄绿化都使我们感觉到大开眼界, 获益匪浅, 心灵深处感受到一种震撼和冲击。近年来,彭墩村党总支以村企共建新农村为契机,以 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为抓手,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坚持强班子、抓发展、惠民生,增强了 党组织的发展力、服务力和凝聚力,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 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2009 年,村 集体经济收入达到 63 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 9500 元。三天的培训时间虽短,但对新 农村建设有了更新更深入的了解,受到的启发也不少。
一是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保障。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 带。选配好村"两委"班子是发展农村经济、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一环。要把想带领 农民增收致富并且有能力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人选到村领导岗位上来。 村民大会选举青 龙湖公司总经理、也是彭墩村人的张德华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村党代会选举张德华担 任村党总支书记,大胆实行村企联姻,壮大村集体经济。由于村支部想干事,敢干事, 干实事,深受村民的拥护,大大增强了村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农业龙头企业立足农村实际,利 用农业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明显。以湖北青龙湖农业发展 有限公司为龙头,彭墩村发展了养殖、种植、蔬菜三大特色板块六大品牌产业:水禽养 殖品牌,建立年产 2000 万只商品鸭苗的肉鸭养殖基地,带动周边 50 公里内的农民发展 养殖业;家禽养殖品牌,建立年存栏 10 万只的蛋鸡场;生猪养殖品牌,全村饲养生猪过 万头;渔业养殖品牌,年养殖特种水产品过百万斤;水稻种植品牌,无公害种植优质水稻 6000 亩;精品蔬菜品牌,建设蔬菜大棚 2000 亩。
三是规划村民新居是建设新农村的有效形式。 彭墩村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农户的新 居建设。村民统一住进小区,整齐划一的新楼房,宽敞明亮的村街道,如山水画般的村 庄绿化无不展示新农村建设的风采。规划好新村建设,整体搬迁老村落,既可以增加耕 地,又可以解决农村的脏乱差,促进村容整洁。
通过参观考察彭墩新农村建设活动, 我深刻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给农 村工作者提出的更新、 更高的要求,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前景有了直观的了解, 进一步增强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责任感,真实感受到落实科学发展 观,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作为一名新时代的 大学生村官,本人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自身素质,踏踏实实地干事创业,为老 河口农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㈣ 村支书参观新农村建设感言

参观新农村建设之心得体会 
   十月八日,作为“第二届鄱阳红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的一员,我很荣幸地和其他学员一起,参加了由校团委组织的参观和考察新农村建设的活动。    伴着午后朦胧的细雨,我们踏上了一段新鲜而又难忘的历程。    几番急切的期待后,我们到了熊万村。 
( 熊万村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扬子洲乡,熊万村以优质精细高效藤果菜和以鱼类生产为主的田园合作社“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项目被市委农工部列为全市六个重点“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示范村。 熊万村自2006年以来,采取先村庄整治后发展的工作思路,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为抓手,不断探索村民增产增收的新途径新办法。村党支部始终把培训党员和农民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确保培训效果,一大批从事种养的党员、干部、能人逐步富了起来,带动了全村产业的快速发展。  
据初步统计,全村建了藤果菜西红柿300亩,热瓜260亩,葫子380亩,将20亩低洼田改造成特种水产养殖基地,现已培植10亩以上的鱼类生产大户30户,10亩以上的蔬菜种植户30户,200羽以上的养鸡养鸭专业户6户,年出栏1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12户,有力地促进了全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摘自网络---熊万村。 
   一下车,当地的村干部便充当起解说员,带着我们一行人环绕着村子参观了一番。从中,我了解到:熊万村是一个以种植蔬菜、渔业养殖为主的产业发展示范村。其中,最让我惊叹的是村中的绿化面积之大。在我们参观途中,目之所及处,必是绿意盎然、朝气蓬勃之景。真不愧为“青山湖区十万树木进农村的示范村”呀! 
   然而,在观察的途中,我却发现了一些与之不太协调的东西。比方说我们刚下车时闻到的那一股腐烂尸体的味道,着实是让人心情郁闷的。还有就是说我们参观途中有看到村民在焚烧秸秆,浓烈的白烟似乎在为雨中的我们增添一丝意境,可我们同学走过那的时候,几乎都是皱着眉头若有所思的。 
   参观的最后 ,我们在一个精致不错的地方留影作纪念。紧接着,我们收拾好行李,上了校车疾奔下一个目的地。 
   校车里,充满的是年轻的笑容和爽朗的谈话声,和车窗外阴沉沉的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校车经过反复的几次左转弯、右转弯、“红灯停绿灯行”之后,我的身体感受到了一个微微向前倾的趋势。是的,进顺村到了。 
 (进顺村是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所辖的一个行政村。占地面积1.68平方公里、6个村民小组、419户、1441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过“盘活资产打基础、以地换地拓空间、招商引资谋发展”三个阶段,拥有“一个集团” 、“三家宾馆” 、“三个园区” 、“五大市场” 。创下了江西省的村级“六个率先”。荣获了 “全国文明村”、“中国十大名村”、“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敬老模范村”等荣誉称号。 2006年,进顺集体固定资产达5亿元,实现总产值20.5亿元,完成税利7309万元,实现村级收入266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9547元。)摘自网络---进顺村。 
   作为江西省的首富村,进顺村确实给了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同学们纷纷惊呼:这哪是村啊?这简直比我们那一个镇还要强大!    的确,进顺,是一个村,一个都市里的村庄。    我看到的,是宣传栏上“文明进顺”、“实力进顺”、“炫彩进顺”、“阳光进顺”四个鲜活的板块,它有力地展示了进顺的魅力;是宣传栏上对进顺村历年来重大事件的记录,它记载着进顺成长的点点滴滴;是宣传栏上幅幅关于领导视察进顺的照片,它折射出了各级领导乃至整个名族人对进顺的夸耀;是宣传栏上关于进顺村党委书记、村主任罗玉英女士的介绍,以及她那句饱含深情的“我爱进顺,我爱这个都市里的村庄。” 
   解说员是一个漂亮大方的女生。她仿佛读懂了我们眼中不满足的暗示,随即又带着我们离开村委大楼,进村参观赫赫有名的“小康家园”。 
   “进顺小康家园”是2003年7月,进顺村投资1亿元在邻村购地并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要求建起的。与其说是村民的住房,它给我们的感觉更像是大城市里一个管理得当的富人小区。单单是房屋的风格、规模就够让我们咋舌的了,再加上那些正规公园才有的健身设施,停车位上各式的小汽车,都让我们有种想竖起大拇指的冲动。要知道,全村419户人家,家家都住这样的楼房,是一种多么难得的高度啊! 
   当然,进顺村会有这么好的发展,是离不开好的政治措施的。他们的股份集资,他们的优厚福利,他们的明主政策,他们的丰富活动,都是奠定他们富裕生活良好村风的基础。 
   这样的新农村面貌,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不论是熊万村还是进顺村,它们都有值得其他所有村庄学习的地方,当然,不足也是存在的。如何弥补不足,让强大变得更强大,是我们下一个要深思的问题。  
                                                材料学院:杨玲                                                  2011/11/12

㈤ 谈谈你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认识和感想

认知倒是没有,感想倒是真的也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是真的没落实过。

㈥ 新农村建设感受要短

社会主义新抄农村建设是一项对中袭国和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艰巨而复杂的伟大工程,必须不懈努力,要有打持久战的坚韧毅力,而绝不可有半点毕其功于一役的急战能胜幻想。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各地农民生活习惯的千姿百态,这些客观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地新农村建设不可简单搞几种定型的模式让各地各村去套。

㈦ 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带来什么影响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实践与启示

荆州市史志办公室 钟 鼎

2008年4月,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在洪湖调研时,提出建立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构想。这一构想符合湖北省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正由点到线、到面发展的实际,一经提出,便迅速得到省委、省政府和试验区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并以超乎寻常的节奏和效率实施、推进。目前,仙洪区作为全国第一个跨区域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成为湖北省“带、圈、区”区域发展战略的新亮点,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比较系统地总结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一年来的实践经验,会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这些经验和启示,对于加深理解中央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战略部署,指导和推动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工作,并进而指导和推动面上的新农村建设,也许会有所帮助。由于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本身还处于发展阶段,他们的作法和经验还有待完善,加之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不够丰富,理论水平较低,因此本文所说的启示,也许难以触及关键。如果本文的出现,能够引起理论界对仙洪新农村试验区更多的关注,目标就达到了一大半。
一、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建立及其实践
2008年4月10日,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在洪湖市曹市镇调研时,深深被一个叫“锦绣梅园”的项目区所吸引。
“锦绣梅园”当时是洪湖市血防“整县推进”综合治理项目区。曹市镇地处洪湖市东荆河水网上游,是远近有名的“水袋子”、“血吸虫窝子”。按照血防流域治理的思路,2007年3月,洪湖市决定首期对曹市施港河两岸的天井、梅桥等6个村连片治理,项目以两村谐音命名“锦绣梅园”。在一年多时间里,洪湖市、曹市镇整合农业、水利、卫生、林业、畜牧、农机、土地、交通、财政等9部门血防项目资金,捆绑投入项目区,修路、清渠、改水、改厕、建泵站、修沉螺池、造林绿化,综合治理,整体推进,一改过去资金分散使用、互不配套、效率低下的“老毛病”,效果明显,项目区焕然一新。
罗清泉实地察看“锦绣梅园”的建设进展情况,详细了解项目建设情况,进村入户听取村民反映,并就一系列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当天晚上,他集中应召而来至的部分省直部门“一把手”开会,提出在仙洪一带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想法。
经过充分酝酿、讨论,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2008年4月28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出通知,决定在仙桃至洪湖周边地区建立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成立以省委书记罗清泉为组长的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领导小组。
试验区横空出世,看似妙手偶得,其实不然。
2005 年10月8日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随后制定的 “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描绘了新农村的美好蓝图。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根据中央的部署,湖北省委、省政府于2006年选择100个重点镇和1000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百镇千村”试点,取得明显成绩,示范镇、村在荆楚大地不断涌现,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因为示范镇、村块头小,影响力、说服力、辐射力都不够,更不能破解宏观层面体制机制难题。因此,连片推进势在必行。江汉平原腹地人口密集、人均资源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程度低,群众迫切需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党的惠农政策使农民普遍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投入能力,要求党和政府把大家组织起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更加迫切。
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立仙洪试验区的战略部署,目的是选择洪湖周边这样一个跨区域、大范围、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困难、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区,采取整合资源、整体推进、改革创新、试验示范的方式,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创造出可看、可学、可用的经验,进而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建立这样一个跨区域的、较大范围的、综合性的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此举在全国尚属首创。
湖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仙洪试验区建设成湖北省深化农村改革的试验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行区,实现试验区“三年取得明显变化,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
2008年7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总体规划实施纲要》。《实施纲要》规定,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包括地处洪湖周边的仙桃市、洪湖市、监利县所属14个乡镇(办事处、管理区、工业园区)、407个村,试验区内共有19.78万户、75.45万人,66.48万亩耕地以及31.99万亩养殖水面。2009年5月,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范围扩大到23个乡镇。
随后,仙桃、洪湖、监利三市县片区的总体规划实施纲要,14个乡镇的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407个村的村级发展规划,省直有关单位支持仙洪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规划、工作方案以及《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案》,次第出炉。四个层面的规划,构成了指导试验区建设和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较完备的规划体系。
为了有效工作,湖北省成立了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领导小组,建立了省直单位对口联系工作制度和督办检查制度。从2008年8月份起,省委、省政府一个月召开一次现场会议,一个阶段一个主题,一个主管部门负责一个专项规划的实施,确保了试验区各项建设健康有序推进。试验区的仙桃市、洪湖市和监利县,省直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广大干部群众、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各项工作,全面展开,有序推进。
从动议起步、制定规划到组织推动、项目实施,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在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社会进步等六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最重要的变化,是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试验区优质水稻、油菜和水产等农业板块建设快速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投入9000多万元实施农业板块建设项目37个,建设优质稻基地52万亩,优质油菜基地28.3万亩,新开发水产板块14.3万亩。2008年,试验区粮食总产达48.30万吨,水产品总量19.43万吨,油料总产4.84万吨,均大幅增长。试验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绝对额和增长幅度,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最明显的变化,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一年来,交通建设投资3.2亿元,对仙洪公路和峰观公路主干线进行了全面大修或改造,修建或改造县乡公路42公里,新修连村公路168公里。水利建设投资1.5亿元,疏挖渠道56条,总长124.2公里。高产农田建设投资4.5亿元,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2个,总面积30.6万亩。电力建设投资1800万元,完成了104个村的电网建设勘测与设计,启动了一期电力配套项目。试验区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最深刻的变化,是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问题得到较大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政策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共安排试验区新机制经费2.4亿元。共完成血防查病17万人,治病化疗1万余人。解决了2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补助资金188万元用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新增农村低保计划7153人、达到2万人,安排农村低保资金980万元。完成42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并投入资金747万元。投入近1亿元用于电话及互联网进村入户、无线覆盖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最直观的变化,是村庄建设步伐加快,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从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入手,以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水为主要内容的“一建三改”,推进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等建设。先期启动了100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目前正在推进实施一批环境建设重点项目。投入1000余万元,实施“清水养殖”和农村污水处理工程。通过整治,过去的“脏乱差”“旧貌”换“新颜”,有效推动了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建设。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最关键的变化,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取得突破,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试验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一年建设,建立新农村建设长效投入机制、加强项目资金整合、推进土地经营制度创新、建立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与管护机制、建立农村公益性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完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以及建立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创造了很好的经验。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最深远的变化,是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进一步完善,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腐败风险防控体系等建设,各级党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在推进试验区各项建设中,党员干部带头参与,真抓实干,得到了试验区老百姓的欢迎。
2008年,试验区洪湖片10个乡镇实现生产总值41.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6%和20.3%,高于洪湖市平均水平;仙桃片两个乡镇(园区)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7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1%和13.8%,高于仙桃市平均水平;监利片两个乡镇实现生产总值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80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亿元和790元,高于监利县平均水平。
二、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启示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给予我们的启示,首先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湖北省制定的《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总体规划实施纲要》提出,试验区建设要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总体方针,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环境整治与村镇建设为抓手,以基层党的建设为保障,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试验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探索新路。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给予我们的另一启示,是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要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仙洪试验区启动伊始,从湖北省到仙桃市、洪湖市、监利县都彻底摒弃了“一哄而上、边想边干”的做法,严格做到“规划在先,想好再干”。湖北省制定的《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总体规划实施纲要》,洪湖、仙桃、监利在省直部门指导下,依据总体规划制订了各自片区发展规划。2008年8月,省直相关部门依据总体规划又分别制订了交通发展、国土整治、卫生事业、水利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村镇建设、林业发展七个专项规划。试验区14个乡镇的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407个村的村级发展规划,以及《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案》,陆续出炉,从四个层面构成了指导试验区建设和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较完备的规划体系。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全方位、多层次、较完备的规划体系,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工作才能分清轻重缓急,分步实施,扎实推进。洪湖市委书记幸敬华说,“一个好战略加上分门别类的好规划,推动试验区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今后会发展得更好、更快。”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创新方式方法,创新体制机制。这是仙洪试验区的灵魂所在,也是仙洪试验区的独特所在。
一是创新战略举措——— 跨区域、大面积、综合性创办试验区。
湖北省委、省政府认真研究新农村建设以来“百镇千村”办点试验的做法,认为“点状”试验确实起了一些作用,但有限、并有些制约:星星点点,不利于大范围解决水田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不利于大面积发展现代农业,不利于大规模以点带面、以城带乡建设新农村。决定统筹谋划,在建立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层面上,跨区域、大范围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创新试验:改点状试验为块状试验,改单方面试验为全面综合配套试验。坚持一个中心———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两个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改善民生;四大抓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环境整治与村镇建设;多个探索———土地流转制度、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投融资体制、农民组织化等等。试验区把目标定位在“三区”上:把仙洪地区建设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试验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行区。 借用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主任刘田喜的话说,“建立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是湖北创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是创新发展方式———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仙洪地区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基础设施薄弱,试验区建设将修路修桥修渠修涵闸修泵站作为“开篇之作”。1000多平方公里的试验区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遍地开花。疏挖清淤主要河渠60多条,总长200公里,重点河段以混凝土护坡。土地整理项目每亩投入1500元。毛市镇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新增耕地1200多亩。湖北省准备用3年时间对试验区所有耕地全部整理一遍。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要求为“五化”,即公路水泥化、灌溉渠网化、产业板块化、农业机械化和城乡一体化,具体指标为:公路硬化率达到98%以上;农田灌溉畅通率达到90%以上;建设高标准农田30万亩;产业板块达到100万亩;农业机械化逐步实现“无耕牛乡镇”和“无耕牛县市”;人口布局达到县城人口占1/3,中心镇人口占1/3,农村人口占1/3。
试验区把发展优质产业和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头戏。仙桃市张沟镇等多个乡镇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了以网箱养鳝和特色水产为主导产业的规模化水产养殖基地,做大做强了水产板块。监利县福娃集团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在周边农村建立原料生产基地,签订合同,定向生产,并且在技术指导、生资供应、收购定价等方面对农民给予扶持,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发展。2008年“福娃雪饼”销售收入5亿元,“福娃大米”销售收入5亿元,利税1亿多元,安排农民工就业1800人。
三是创新投入机制——— 政府引导、多元投入、整合资金、集中建设。
仙洪试验区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办法,初步建立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长效投入机制。
政府的引导很重要。试验区的办法是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筹补结合。以奖代补被广泛应用于通村公路修建、一建三改、门前晒场铺建、房屋立面改造和农村文化中心户建设等方面。仙桃工业园按照每户奖励2500元的标准,发动80户村民投资140多万元进行立面改造,户平投资1.75万元。毛市镇将“一建三改”、门前晒场、路灯、绿化等项目列入奖补范围,对按要求实施了“一建三改”的农户每户奖补5000元,其中10户相连的另奖每户200元;门前硬化10户以上相连的每平方米奖补10元;路灯每盏奖补400元;绿化每株树奖补20元。一年来,四项累计吸引农民投入资金1607万元,占总投入的61.9%。
市场运作更有魅力。试验区“市场引资”模式有上十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林水结合模式”,即政府将河道、沟渠两边宜林堤坡使用权承包或租赁给民营业主或造林公司植树,由民营业主或造林公司按照统一规划疏洗河道沟渠和整治河两岸环境。2008年,监利县实施“林水结合”模式,吸纳社会投资达到1.5亿元。洪湖市实施“林水结合”模式,吸纳社会投资过亿元,疏挖扩洗沟渠450公里,植树200万株。仙桃市实施“林水结合”模式,吸纳社会投入8000万元,新栽苗木450万株。目前,林水结合已衍生出林路结合、林滩结合、林湾结合等多种模式。
企业与部门支持。湖北洪湖浪米业有限公司通过“订单农业”,每年收购周边农民的常规稻、优质稻2000万公斤,加工油料2000多万公斤。德炎水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年加工水产品5万吨,销售收入达2亿元。企业帮扶型。毛市镇组织镇直部门对口帮扶老河村、崔吴村贫困农民开展“一建三改”,每户扶持资金2000多元,共提供帮扶资金20多万元。
整合项目资金和社会资金。锦绣梅园小区打破行政区划,15个村连片治理,把血防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集中9个部门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洪湖市成立整合领导协调专班,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洪湖市政府将他们的作法归纳为8句话:“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全面建设,整体推进”。
四是创新土地经营——— 多种形式流转,农民集体双赢。
试验区创新土地经营方式的作法两种。一种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现耕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毛市镇把零散耕地和养殖水面集中起来,打包出租给种养大户或养殖公司,发展蟹虾共生8000亩,稻虾连作7000亩,网箱养黄鳝2000亩,珍珠养殖1000亩。承包养殖水面300亩以上的11户,100亩以上的25户,50亩以上的42户。耕地流转的结果是产业得发展,出让户得实惠,承包户得大利,集体经济得壮大,公益事业得促进。另一种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入股、联营。洪湖市柏枝村拿出20亩土地入股参加闽洪水产品市场建设,与外商实行对等分红,村集体每年可分红利30多万元。
五是创新社会服务——— 打造综合模式,培育市场主体。
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乡镇普遍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试验区坚持巩固和完善这种机制,构建新型农村公益事业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益事业服务水平。仙桃市张沟镇联潭村加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民政、计生、劳动、社保、招工、文化、体育、卫生、电信、商贸等十多个项目都集中在一起,县乡十几个部门轮流在此值班服务,“一揽子”解决农民办事难的问题。农民办小事不出村,甚至在家里用一个电话就可以“搞定”过去需要到县城去办的很多事。这种综合服务体正在试验区各村全面建立。
试验区特别重视市场化服务主体的培育。洪湖市政府与市场结合,解决农村沼气建设“三难”问题。发展养殖小区,低价出售鸡粪、猪粪给农户,政府给养殖小区一定的资金补助,化解原料筹措难题;建立机械服务队,配套沼液吸取车,直接把沼液运到农户田里,化解出料换料难题;成立服务站,提供维修和技术服务,化解故障维修难题。
六是创新民主管理——— 百姓当家做主,干群关系融洽。
乡村治理、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试验区从一开始就把组织建设和纪律作风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省纪委、省监察厅研究制定了《关于建立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腐败风险防控体系的意见》和试验区建设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办法、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办法以及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等管理办法和制度。省委组织部下发了《仙洪试验区基层党建工作指导意见》,举办了试验区乡村干部示范培训班,对试验区218名乡村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省民政厅指导试验区所有村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使一大批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带头致富能力强、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的村干部进入村委会班子,提高了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省委宣传文化部门建立农村文化建设、文明新村建设新机制,使农村文化、广播电视、体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有一个运转有序的载体。
基层党组织建设在试验区建设中得到加强。试验区深入实施了“三级联创活动”,普遍建立了“两会一制”制度,健全和完善了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制度,顺利完成了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村“两委”战斗力明显增强。试验区的所有村都完善了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党员干部在试验区建设中走在最前面。
试验区普遍推行洪湖市万全镇创造的 “五民工作法”: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筹、民事民建、民事民管。通村通组公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多项涉及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大事小事,都是由群众做主解决。很多政府项目建设实施,也必须经“群众做主”这环节。仙桃工业园铁匠湾村群众通过实行“五民工作法”,筹集7.5万元,对通组连户路进行整修,老百姓一家一户要出上千元钱,没有一户出钱不积极,没有一人做事发牢骚。
七是创新领导体制——— 党政重视、部门配合、社会推动。
2008年4月28日,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委书记罗清泉任组长的仙洪试验区领导小组,健全了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口联系试验区乡镇的联系制度,建立了省、市、县(市)各级工作及建设项目定期报告和检查督办制度。2008年8月份以来,每月一次现场会,省委书记罗清泉都亲自主持,省长李鸿忠多次出席并讲话,省委常委张昌尔、李春明、汤涛和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多位领导多次深入试验区开展调查研究。
坚持上下配合、整体联动是试验区的重要领导特色。省直31个厅局派出工作队进驻试验区。试验区14个乡镇都有两个以上的省直单位对口联系,许多单位还建立了常年工作专班。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省、市、县直部门齐心协力,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行政力量,也形成了上下齐动的新农村建设局面。
除了用行政办法和经济办法进行组织动员外,试验区大量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推进体制和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繁重的长期任务,也是我国发展史上一件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全国的新农村建设,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党和政府还会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新的优惠政策,比如国土资源部2008年出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湖北省结合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实际,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的最后到位,必然会对试验区的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建设,目前还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在接下来的建设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经验。我的这篇文章,是对仙洪新农村试验区一年来建设实践的并不全面的小结,以及在些基础上进行的一些思考。不当之处,请专家学者指正。

2009年6月3日第二稿

㈧ 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想法

转载:http://tieba..com/f?z=875086229&ct=335544320&lm=0&sc=0&rn=30&tn=PostBrowser&word=%B0%B2%C7%F0&pn=0 关于新农村建设 。设计农村盖楼

一、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对全省农民住房全部拆除,合村并点,让农民全部住进盖高楼,建立新型农村社区(俗称万人村),实行城市化管理。自2009——2010已在各市全面推开,农村住房改造规模空前,史无前例。
二、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方式:各乡镇政府的“合村并点盖楼计划”经上级政府批准后,自行组织实施。乡镇政府在获取批准后,在丈量村民住宅和评估村民房产价值后,在规定时间内拆除农民住房。盖楼即新农村房地产开发权由地方政府授权相关人组织实施。
三、待拆除的农民房产估值一般为每平方300——400元,地方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一般是每平方600——700元或更高一些。农民要想住同样面积的楼房就需要每平方倒贴300——400元或更高。
四、省市级政府对县乡政府的激励措施:1、每从农村农民住房中腾出1亩地,补贴20万元。2、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以获取收益。3、农民被集中规划到大型社区后,可以将农民承包的耕地因地制宜地集约经营,即将土地转包给种田大户,规模化经营,失地农民可以到土地承包大户当“农业工人”。
五、农民的真实情况:
1、处于被动消极甚至抵制状态。
2、大部分表示无力承担购买、搬迁、装修楼房费用,必须借贷,不能承受这样的经济压力。
3、大部分认为不符合农村生产生活现实,对大量农民住房强行拆除属于历史上罕见的败家子行为,是对农村农民财产和经济的严重侵犯与剥夺,令人难以容忍。
4、新农村建设是扰民劳民伤财的行为,是对农民的敲诈。
5、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属于劣质楼房,其安全和使用年限远没有农民自己盖的房子质量高,寿命长。一旦地震“万人村”就会变成“万人坑”。
6、相当多的基层政府为了政绩和经济利益,在舆论宣传方面弄虚作假,欺下媚上;在操作上则是强迫农民就范。
7、农民人心惶惶,极度不安,产生了很大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极度愤懑而又无可奈何。对未来的生活迷茫而不知所措。

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探讨:
1、 脱离了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向,没有认清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就是农民住楼,就是搞城市化。
2、 背离了党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违背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当前山东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农村生产力总体水平并不高,农村经济十分薄弱,物质和精神文化尚处于较低的层次,在这种情况下,搞这样的全体农民住楼运动,违背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背离了科学发展观。
3、 脱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背民心离民意,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害无益。山东农民生活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农民生活还很不富裕,经济承受能力非常有限,经不住折腾。在这样的新农村运动中,不仅会使农民返回赤贫状态,而且还会使大部分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大大降低农民的经济能力,属于一次性把农民的口袋掏空,是涸泽而渔的行为,最终致使农村经济陷于长期滞停状态,釜底抽薪,农村经济将彻底伤失可持续发展力。
4、 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埋下社会动荡的根源。假如在合村并点之后,农村土地实行集约经营,意味着大批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不仅进一步削弱农民生存和增收的基本物质条件,而且,集约经营的土地由于机械化作业,大量出现“农民工人”的虚梦将落空,致使大部分农民成为无业流民,从而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带来可怕的隐患。凡是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明白,中国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支柱。
5、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之所以被基层政府急不可耐地贯彻执行,让农民住楼、改善居住环境的背后,凸显的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使然。一是从合村并点、拆迁民房中腾每出1亩地,补贴20万元,这里面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二是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也可以获取巨大的收益。三是,农民们住楼时缴纳的每平方差额费用将是巨大的经济收入。所以为农民盖楼、让农民住楼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关键是政府所追求的经济利益,完全是取之于农民,是与民争利的行为。
由上观之,尽管新农村建设方式也许是出于急于建设新的农村,但有可能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与民争利、扰民的现象,有操之过急之嫌。在执政观念上还需要进一步领会党中央关于新农村的真正内涵。此举应当因地制宜,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一哄而上,严重影响干群关系,影响国家稳定的大局,应当切实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维护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涸泽而渔的方式不可取。 现在村里三、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没几个,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没有很好的经济来源,也没有上万元的存款,用什么来补上旧房换楼房的差价?他们只想安逸平淡地终老,要这偏远的豆腐渣楼房给谁?子女肯定不要!他们都老了,也没有爬楼梯的能力了。在农村,老百姓可以自己种点儿地,自给自足,地里拾一把柴草就可以做饭,到了楼房里光是水电费、物业管理费也交不起!农田被收回,老百姓承包不起大片的土地,只能给“地主”当“长工”,到时候,都是机械化,10个人可以干100个人的活,有90人失去了经济来源,每月一千元的工作,500元都抢着做。十几个人的小厂也全部被强行拆迁,因为他们没有国有土地使用权,属于违法建筑,一律拆除,他们都是投入了全部身家,甚至有些是东凑西借还有贷款,政府根本就给不了多少补贴,规划的新场地动辄几十万、上百万,还要盖厂房,他们根本就用不起,也就倒闭了,大量的农民没了第一职业和第二职业,也没了经济收入。现在像我这样会用电脑的农民又有几个?希望有良知的政府官员给我们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一条活路吧!!!

㈨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有什么好处

新农村的建设根本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和文明生活的质量,建成新农村的还任重道回远,与党中央期望答的让农业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让农民活得有尊严还有很大差距,增加农民收λ,解决农村社会保障,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还需花很大力气。

㈩ 作为一名农村新干部对农村建设有什么感想的作文

浅析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当好村干部
【内容摘要】村干部工作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作,责任重,意义深远。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当好一名村干部,是值得广大基层工作者深思的话题。笔者认为,要做好这项工作,村干部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重新审视新农村建设中自身的不足,探寻良好的建设策略,才能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

【关 键 词】 新农村建设 历史使命 存在问题 建设策略
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建设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迫切任务提上了重要日程,并且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这二十个字具体描绘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为农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的村干部,如何站在历史的高度,围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进一步明确职责和使命,努力提高领导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切实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性任务,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
一、明确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历史使命。
作为农村工作的“领头雁”和农民群众的主心骨,时代赋予了村新的历史使命,他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村干部要做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首先是生产发展,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富裕了才能过上幸福生活。一些村之所以长期发展不起来,
经济落后,就是因为这些村缺乏一个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带头人,缺少一个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好路子。村干部应该把握方向,紧紧围绕生产发展这个中心进行工作,以壮大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只有加快发展经济,为广大群众办实事、谋福利,做到既要有人办事,还要有钱办事,才能真正确立基层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村干部才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目前许多经济薄弱村,由于集体经济相对贫困,党支部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必要的物质条件,修路、阵地建设等社会公益事业无力去办,导致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村党组织作用弱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钝化,出现人心涣散,治安混乱,思想文化道德水准下降,宗教氛围不断浓厚的不良现象。实践证明,村干部以发展集体经济为根本,把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牢牢构筑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党的建设,提高和巩固农村党组织核心领导地位的物质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党支部就可以为群众办许多实事,就会说话有人听,各项工作就会出现生机,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大有希望。村干部要立足村情,着眼长远,制订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确定适合本村的主导产业。只要从群众想办的事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改起,从确定好的发展思路抓起,就能做到顺民心,聚民意,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二)村干部要做乡村发展的设计师。
新农村建设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
思想,是对农村经济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总规划,作为村干部,也应以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思考本村的发展规划,不能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也不能摆花架子,搞形象工程,要以设计师的头脑,为新农村发展规划奠定基础。作为设计师,就应该懂得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懂得在描绘新农村美好蓝图时,应该先画哪一笔,怎样画好这一笔,避免走入新农村建设的误区。
(三)村干部要做乡村惠民政策的宣传员。
村干部在自身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的同时,要定期组织举办全民学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开设农家课堂、召开村民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及时将各项惠民政策和致富信息送到群众手中。同时,要利用长期与群众在一起生活、掌握情况多的优势,倾听群众呼声,收集群众意愿,向群众做好宣传工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
(四)村干部要做乡村矛盾纠纷的调解员。
随着改革的深入,当前基层的矛盾纠纷也逐渐凸现。村干部要加强对当前农村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的理解,着力提高处理矛盾、化解矛盾的能力。同时,要主动转变工作作风,对村内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认真研究,做好群众工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调处在萌芽状态。
(五)村干部要做乡村发展的实干者。
推进新农村建设,最宝贵的精神是实干精神,最重要的行动是实
干行动。一名村干部是一个乡村的代表和形象,能不能把群众带动起来发展经济,共同致富,建设乡村文化,关键看村干部有没有实干能力。作为“实干家”的村干部不仅要做脱贫致富的“领头雁”,还要做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带头人。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尊重群众意愿,倾听群众呼声,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不辜负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期望,才能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二,我国目前农村村干部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村干部队伍状况及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情况总体上是好的,绝大多数村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带头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默默奉献,勤奋工作,积极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发家致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但通过调研也反映出,村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及客观条件和工作环境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影响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村干部队伍结构不优。一些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年轻党员忙于个人赚钱致富,不愿担任村干部。致使少数地方村干部新老交替有青黄不接的现象,村干部队伍结构方面有搭配不优的问题。
(二)村干部素质不够。少数村干部特别是年轻村干部,对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特点认识不够。很少从政治上观察农村形势,关注农业现状,考虑农民问题;有的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缺乏明辨能
力;有的群众观点淡薄,对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看得较;(三)少数村干部工作作风不实;(四)村干部工资待遇不高;(五)村干部激励机制不优;(六)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三、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探寻新农村建设策略;(一)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升村干部执政能力;(二)抓好建章立制工作,不断提高村干部管理水平;(三)精心指导村级换届,切实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四)深

力;有的群众观点淡薄,对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看得较重.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另外,少数年龄偏大的村干部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荏一定程度上存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有的安于现状,进取意识不够强:有的凭经验办事,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往往小富即安:有的在困准面前缺乏勇气,时常不求进取;有的缺乏对事物本质及其特殊性的分析能力,工作中往往“一刀切“;有的法律意识不强.习惯于用老办法、土政策管理村务。
(三)少数村干部工作作风不实。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方法不够好,以自我为中心,搞“一言堂”:二是实干精神不够强,虽有工作热情,但落实功夫不足,不能“一杆子插到底”:三是自我要求不够严.处事待人不能“一碗水端平”,让群众信服,甚至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四是政治立场不够稳,明辨是非能力不强,有的甚至参与地方宗派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
(四)村干部工资待遇不高。近年村干部待遇虽有所提高,但与经济发展速度和村干部工作任务相比还是偏低。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村干部“官位”不大,工作量却不少。由于农民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村干部在工作中难免会吃亏受气,甚至会松劲泄气。同时在村级集体收入逐渐萎缩的情况下,造成工作经费难保障、公益事业难开展的“两难”局面,影响了干群关系,制约了村干部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五)村干部激励机制不优。现行的选拔用人机制制约了优秀村主要干部的提拔使用,村干部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
个样”,致使村干部工作处于“应付、被动”状态,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热情不高,干劲不足。
(六)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建设新农村,既要扶持群众发展生产,又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一味依靠政府投资显然不可能;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维持正常运转已很勉强,甚至有部分村还有较为沉重的债务无法化解,也不可能有大量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村干部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难题。
三、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探寻新农村建设策略。
(一)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升村干部执政能力。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村干部,农村社会的稳定离不开村干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村干部,他们的作用发挥好坏直接影响着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能否得到落实,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障。通过建立和完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村干部工作职能的转变,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组织管理、教育引导和服务协调功能,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走向共同富裕;充分发挥和调动群众的主体作用,并带领群众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针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贫困村、后进村、重点管理村的不同情况,对不同类型村的干部进行分类管理,强化分类指导,抓好村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建设。
(二)抓好建章立制工作,不断提高村干部管理水平。按照村干部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在坚持和完善村“两委”工作规则、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各项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作为村干部规范化
管理的重要保障。坚持“小学教”活动制度。每年年初在全县村干部中开展一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规范村干部任免报告制度。村党组织书记由县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共同管理,对村党组织书记的调整,必须事先报告县委组织部,经同意批复后方可任免。完善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制度。每个村保持有3-5名后备干部。村后备干部人选一般按照村“两委”的任期每三年调整一次,也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调整;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村“两委”每年年底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村党组织书记每半年要与村干部集中开展一次谈心活动;坚持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村主要干部在其任期届满、离职或免去职务时,要进行审计。经审计有违纪行为的,视其性质和情节给予严肃处理,违法的移送司法机关进行查处。建立读书日制度。每月28日为全县村干部读书日,由乡镇干部到所包的村组织村组干部集体学习;每月5日为村党组织书记读书日,以乡镇为单位组织集中学习。如遇抗旱、防汛抢险等特殊情况可由乡镇作适当调整。同时对村干部学习和执行党纪政纪条规情况进行考核,以考促学。注重针对一个时期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及时开展专题教育,强化村干部廉洁从政意识,不断提高村干部规范化管理的水平,逐步探索新时期村干部教育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促进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精心指导村级换届,切实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选准一个人,带活一个村;选准一班人,致富一方老百姓。村级换届选举是选好干部配强班子的有利契机,因地制宜制定提名候选人硬性条件和不宜提名为候选人的辅佐条款,是搞好换届选举的一个重要手段。从提名候选人到正式候选人的确定,自始至终都要坚持以硬性条件为基准,辅助以对不宜提名为候选人的有关条款逐一审查,诸如:计划
生育、违法违纪、伦理道德、损公肥私、拉帮结派、宗族势力、滋事生非、威胁要挟、行贿受贿、物品利诱等等。凡是违反辅佐条款之一的均不得提名为初步候选人,更不能确定为正式候选人。真正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建议组织县人大、纪检、组织、民政、计生、公安、司法等部门联合现场办公,对照候选人的条件,采用流水作业的形式对各村上报的候选人进行仔细的资格甄别,每个部门签署审核意见后反馈给基层,真正把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创业能力强、能够带领群众建设好新农村的优秀人员选进村“两委”班子,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有效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同时建立后备干部选拨、培养机制,采取群众举荐与村干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储备一批作风正、能力强的后备干部,为村级换届准备充裕的人才资源,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
(四)深化“素质提升”工程,不断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村干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好做法和新经验,使村干部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符合新需要、迈上新台阶。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引导村干部增强对群众的感情和对工作的激情。对村干部进行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把村干部推向新农村建设的大潮,让他们在改革、开放、发展中提高本领、增长才干。通过大力实施以“提升文化层次、提升创业技能、提升服务本领”为内容的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和以“增加总量、提高能力、改善结构”为目标的“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结合培育新型农民,着力从思想政治、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等方面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继续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
产技能好,懂经营会管理、辐射能力强的村干部示范户。同时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通过鼓励和支持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公开选聘村干部等方式,切实提升村干部队伍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障。
(五)健全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不断营造村干部工作的良好氛围。认真研究制定全县村干部补贴统筹发放实施办法,探索建立和完善包括项目扶持、考核奖惩、典型宣传、社会荣誉、政治待遇等多种形式的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村干部奖勤罚懒的考核机制,完善与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考核评比办法,减少程序,硬化措施,并综合运用考核结果,发挥考核对村干部的激励作用。对表现突出的村干部进行及时奖励,不但从物资上重奖,精神和政治上也要予以相应的配套,注重从优秀的农村致富能手党员干部中特别是“五个好”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对村干部录用为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在时间、程序、条件等方面进行明确,建立长效机制,成为村干部的动力和吸引优秀年轻干部的一种有效手段,让村干部在政治上能够不断追求进步。同时注意树立一批先进典型,采取编发简报、拍摄专题片、举办专题报告会的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村干部事迹,营造村干部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氛围,建立和完善村干部在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激励保障机制。
(六)改进农村工作思路,不断推进村级工作的创新。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创新机制、丰富载体、夯实基础、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改进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流动党员“双向带动”活动内容;实施“一村一品”,发挥村干部的主导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注意培育农村经纪人,并调动“新
农村建设理事会”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一个农村的工作,其实就是整个社会工作的缩影,繁重;【参考文献】;1、田筑平姚思勤.把科学发展观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2、刘宇翔,王征兵,陈冲;村干部在农村经济管理中;3、王进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提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4、陶纪坤论农村社会保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5、朱峰、朱美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村干部队

农村建设理事会”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同时通过鼓励、引导村干部领办发展项目、专业协会、合作社和村级劳务公司,不断丰富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
一个农村的工作,其实就是整个社会工作的缩影,繁重而意义深远。我们村干部要充分发挥自已的聪明才智,扎实工作,锐意进取,有所作为,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描绘我国广袤农村的宏伟蓝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田筑平 姚思勤.把科学发展观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

2、刘宇翔,王征兵,陈冲;村干部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
3、王进 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提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06期;
4、陶纪坤 论农村社会保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经济纵横,2006年03期;
5、朱峰、朱美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村干部队伍素质的思考,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8;
6、姜道奎 当前我国农村干部素质的现状及提升途径[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9。

阅读全文

与新农村建设村民感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